信贷风险预警监测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精选7篇)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XX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水平,增强对信贷风险的自我防范,自我控制和自我化解能力,促进我社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办法》、人民银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建立XX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制度。

第二条 信贷风险是金融部门的传统风险和主要风险,其预警和防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金融部门业务的稳健经营。信贷风险预警是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员通过有效手段,对借款客户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监测,及早发现和识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风险走势,发现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XX农村信用社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化解风险的一种贷后管理行为。

第三条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制度系统指标体系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及人民银行的要求一致。根据XX农村信用社经营需要和预警监测实际需要或行业管理规定,增加必要的监测指标。

第四条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应当贯彻及时性原则:按月对本单位、本系统信贷风险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并及时向上级联社、当地银监部门、人民银行报告风险状况和风险处置措施。

第二章 监测指标

第五条 总量监测:对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总量、不良贷款总额、存贷比率、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变动率等总量指标进行监测、趋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其中 :

(一)存贷比率=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一般以不超过75%为标准值,借入支农再贷款的各支行可将支农再贷款纳入资金来源计算存贷比率。根据存贷比率的大小及变化,判断是否存在盲目扩张信贷规模使潜在信贷风险增大的现象。

(二)不良贷款比率=不良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100%,一般以不超过15%为标准值。对于超过标准值的,需对不良贷款变动作重点关注;对于不良贷款比率有上升趋势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

(三)不良贷款变动率=期末不良贷款余额/期初不良贷款余额,一般以1为标准值,超过1则说明不良贷款绝对额上升。对于不良贷款变动率大于1且有上升趋势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第六条 结构监测:对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结构、行业结构,以及中长期贷款比率、贷款行业投向比例等结构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重点关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结构搭配是否合理、行业投向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信贷集中“垒大户”等可能引发未来潜在信贷风险的现象。

(一)期限结构。主要是关注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与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的资产负债结构匹配问题,对于期限结构失衡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其中:

中长期贷款比率=余期一年以上的贷款/余期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100%,一般以不超过120%为标准值。

(二)行业结构。主要是关注房地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钢铁、水泥、纺织等重点行业贷款的比重和资产质量,对于行业集中度高、比重大、资产质量下降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其中:

贷款行业投向比例=对某行业贷款额/全部贷款额*100%,一

般以不超过15%为宜。对于行业投向比例过大的,需重点关注资产质量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信贷风险预警。

第七条 利率监测:对贷款欠息率、利息回收率等指标以及贷款最高利率和最低利率进行监测,关注信贷资产的价格和信贷业务收益情况。其中:

(一)贷款欠息率=本期应收未收利息/本期应计利息收入*100%,一般以不超过20%为标准值。若超过标准值,表明信贷业务收益存在风险,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

(二)利息回收率=(本期利息收入-本期表内应收利息变化额)/(本期利息收入+表外应收利息变化额)*100%,一般以100%为标准值。若低于100%,说明利息的回收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利息回收率较低的,需提出信贷风险预警。

第八条 风险预警信号

(一)贷户财务状况风险预警信号:

1、信用等级、贷款形态由正常转为不良贷款;

2、不能按要求提供当期或充足的财务信息,或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3、利润、销售、利润率、现金流量的持续下降,存货积压,对外部融资的过度依赖(流动比率明显降低,资产负债率增加较快);

4、存货周转率放慢或存货增多;

5、速动比率下降;

6、负债率升高;

7、为了维持盈利或保留现金储备,经常推迟或延迟支付有关费用;

8、应收账款增加趋势;

9、企业为了保存现金而采用拖欠等不正常手段,因而无法 正确反映应付款,或其他应付债务;

10、采用其他不正常行为影响现金流动量;

11、企业毛利率下降;

12、审计部门及会计师事所对企业的账簿和财务记录不断进行检查;

13、企业欠税。

(二)行业风险预警信号:

1、行业整体衰退或属于新兴行业;

2、出现重大技术改革,影响行业产品和生产技术的改变;

3、政府对行业有严格的限制;

4、经济环境变化,如经济萧条或出现金融危机,对行业发展发生影响;

5、不能适应市场或顾客需求变化;

(三)生产经营风险预警信号:

1、持有一大笔定单,如果不能如期履约可能引起重大损失;

2、产品较为单一;

3、对一些客户或供应商过份信赖;

4、对存货、生产和销售的控制能力下降;

5、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关系发生变化,如供应商不再供货;

6、企业地点发生了不利的变化;

7、购货商减少采购;

8、收购其他企业或开设新的销售网点,对销售和经营有明显影响;

9、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

10、厂房和设备未得到很好的维护;

11、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存在偏差,或计划执行出现较大的调整,如基建项目的建设工期延长,或处于停缓状态,或概预算调整;

12、借款人的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下降;

13、受到台风、火灾等自然或社会灾难影响。

(四)管理风险预警信号:

1、借款人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如进行了租赁、承包、联营、并购和重组等;

2、管理层对环境和行业的变化反应较为迟缓;

3、高级管理层之间出现严重的争论分歧;

4、最高管理者独裁,听不进不同意见或者周围都是说好话的人;

5、管理层品德低下,缺乏修养;

6、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变动频繁;

7、管理层的核心人员突然死亡、生病或辞职,没有相应的继承者;

8、中层管理层较为薄弱,企业人员更新过快或人员不足;

9、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性眼光和计划,没有实施或无法实施;

10、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行业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如有的只有业务特长而没有专业特长;

11、管理层经营思想变化,表现为极端的冒进或保守;

12、理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利润为中心,并且不顾长期利益而使财务混乱,影响收益质量;

13、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发生了重大的不利变化;

14、借款人遇到纠纷和法律问题,如受到税务工商等部门的处理,主要管理人员受到涉及处罚问题;

15、借款人还款意愿较差,与本社不合作;

16、管理层的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

17、借款人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和报表资料;

18、借款人突然更换注册会计师或结算银行;

19、外部机构对借款人的评级进行调整;

20、借款人违反与其他银行或债权人的协议,不能偿还其债务;

21、借款人以不正常途径或不合理条件从其他银行取得贷款;

22、借款人向其他银行的借款被拒绝;

23、借款人的存款余额和结算量不断下降;

24、接到许多银行的资信咨询和调查;

25、借款人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

26、借款人不能提供本社所要求的信息资料;

27、借款人拒绝与注册会计师、评估师接触;

28、借款人提出再融资或重组贷款。

(五)银行信贷管理风险预警信号:

1、违反规定发放贷款;

2、对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或贷款条件优于其他借款人;

3、借款人采用欺骗手段骗取贷款,或用贷款牟取非法收入;

4、借款人未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

5、偿付来源与贷款目的不一致;

6、违反XX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和程序发放贷款;

7、贷款合同存在法律性的问题;

8、信贷档案不全,重要文件遗失对偿还贷款有实质性的影响;

9、本社对贷款缺乏有效监督,不了解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还款来源;

10、贷款抵押价值下降或本社对抵押品失去控制;

11、本社无法与借款人进行正常的联络;

12、本社不能取得财务报表等信息资料;

13、到期贷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贷款不断增加,没有压缩;

14、贷款需要重组或已经被重组;

15、本社已通过法律诉讼的贷款。

(六)保证担保预警信号:

1、不履行或消极履行保证责任记录;

2、对外提供担保管理不严,显得随意;

3、有未经授权而对外提供保证的历史;

4、与借款人之间有互保协议,或与借款人之间存在连环担保关系;

5、保证人因为与借款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而被迫提供担保,如保证人欠借款人贷款,或其为贷款人提供借款担保并非出自本意;

6、保证人与借款人之间存在母子公司等股本关联关系,当本社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时可能造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7、保证人具有特殊地位和背景,本社要求其履行保证责任时可能会遇到较大阻力;

8、保证人对外承担债务保证责任的未清偿余额较大,已超出其承受能力;

9、保证人的财务实力较弱,对外商业信誉较差;

10、保证人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较差,或者保证人不具备对外提供担保的资格或没有经过充分授权等。

(七)抵押担保预警信号:

1、担保的所有权出现争议;

2、担保品的流动性变差;

3、担保品的变现价值下降;

4、担保品的折扣率上升;

5、担保品的评估与账面价值偏离较大;

6、担保品的占有与控制程度下滑;

7、担保品的保险、登记便利性和成熟性较差;

8、选择荒地、荒滩的土地使用权、项目或在建工程、机器设备等作为担保品;

9、对办公楼、商品住宅、土地使用权的价值风险估计不足,抵押率普遍较高。

10、担保品过于集中为某一类物品,或某类担保品过于集中在某地区域,这会给本社处理担保带来一定的困难。

第三章 监测要求

第九条 各支行要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测工作,密切关注信贷资金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动态变化和风险状况,尤其要关注房地产、消费信贷、以及国家宏观调控限制行业的信贷投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第十条 贯彻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及时为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好中长期贷款,着力优化信贷资金结构。

第十一条 对出现风险预警的客户,贷后管理员和各分行行长应在2日内报告,XX农村信用社贷审会接到风险预警报告的5个工作日内采取措施处理。

(一)召开贷审会,研究应对措施;

(二)下达决策措施意见书;

(三)督促下级监督客户限期改正;

(四)加强账户监控,收回到期贷款,做好未到期贷款的提前催收准备工作;

(五)关注担保物,监控担保物是否能转移,隐匿损坏或损失;

(六)关注借款合同诉讼时效;

(七)停止发放新的贷款。

第十二条 对提示风险预警的客户三个月内或预计三个月内不能消除的,要及时上报专题汇报材料,报原审批机关研究制订风险化解措施,由联社负责实施。

第十三条 认真填报信贷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体系表和报告,对于信贷业务经营中发现的各类风险,要建立不定期的风险预警和报告制度,正确评估和预警所存在的信贷业务风险,分析风险形成的条件原因,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信贷经营情况,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所初步建立的信贷风险预警监测体系提出有益的改进意见,促进信贷预警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 篇2

(一) 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信贷风险是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 是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履约能力的下降, 违约或者利率、汇率等的变化而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一个主要问题, 即只注重授信前对贷款人信用的评价, 而对发放贷款后企业的财务状况关注不够, 起不到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预测的功能。尤其在贷款企业违约之前, 无法对其进行准确及时的风险预警。

(二) 引入财务预警模型的必要性

随着近年来国内对企业财务预警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 为商业银行弥补上述不足, 对贷款企业进行财务预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将企业财务预警理论应用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 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者的角度, 构建预警模型来预测贷款企业财务状况, 以期为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建议, 减少信贷资产损失。

由于利益的不同,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者看待企业财务危机的观点, 既不同于一般的权益投资者, 也不同于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者。企业财务危机可描述为企业无力偿还全部本息的状态, 或企业的现金净流量低, 资产配置的流动性差, 无法变现用于抵偿到期债务的本息。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 商业银行通常要在信贷计划中对本金和利息偿还做出详细的安排, 而每期本息的偿还情况又与当期贷款企业的现金流量情况密切相关, 即与其一定期间内的偿还能力密切相关。同时, 由于财务状况恶化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因而在信贷管理中, 加强对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的跟踪分析, 预测其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并加以量化, 是十分必要的。

银行家“小心谨慎”的天性, 导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财务危机观念, 更加注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 如果到期不能还本付息, 在商业银行看来, 都是信贷风险的源泉。同时对于银行而言, 贷款企业债务的偿还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 在构建预警模型时, 要选取体现企业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的财务指标, 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分析。

二、财务预警模型简介

(一) 判别分析模型

Altman最早将多元线性判别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领域, 建立了著名的Z-score模型 (即多元线性判别模型MDA) , 目前该模型已成为财务危机预警最常用的方法。它通过多元判别模型产生一个总的判别分值, 称为Z值, 并依据Z值进行判断。该模型判别方程如下:

式中:Z为判别函数值;x1为 (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总资产;x2为期末留存收益/期末总资产;x3为息税前利润/期末总资产;x4为期末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债务总额的账面价值;x5为本期销售收入/总资产。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 Z值应在1.81~2.99之间, 等于2.675时居中。如果企业的Z值大于2.675, 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不会破产;如果Z值小于1.81, 则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风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 称之为“灰色地带”, 处在这个区间, 则表示企业财务状况是极不稳定的。研究表明x1、x4和x5三个财务指标预测能力比较强, 预测精度高达94%。

多元判别模型因其假设前提过于苛刻, 影响了它的判别效果和实用性。但该模型能包涵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多个指标, 并且可以了解哪个财务指标最具判别能力。这对于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银行对于企业信用状况的评定主要依靠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 而如何从庞杂的财务指标体系中选取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是问题的关键。

(二) 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分类的统计方法。1980年Ohlson首次使用多元逻辑回归 (Logistic) 方法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预测, 他发现用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变现能力进行财务危机的预测准确率高达96.12%。Logistic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该模型假设企业财务危机的概率P, 在模型拟合之前, 对于发生财务危机的公司, P值取1, 否则取0, 判别规则是:如果P值大于0.5, 则判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P值小于0.5, 则判定企业财务正常。

Logistic预警模型的目标是寻求被观察对象的条件概率, 从而据此判断被观察对象的财务状况。Logistic模型最大的优点是没有严格的假设条件, 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三、信贷风险管理中应用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及比较研究

(一) 研究样本与财务指标选择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将我国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选取ST公司构建“财务危机企业”样本组, 非ST公司构建“财务正常企业”样本组。根据选取样本的时间性原则、配对原则和剔除异常样本原则, 最终选择了2004年我国A股市场被特别处理的28家上市公司 (ST公司) 和2005年被特别处理的22家ST公司作为财务危机企业样本组, 要求入选的上市公司在第T年由于“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 然后按照同一会计年度、行业相同、资产规模相近的配对原则, 对每一家ST公司进行配对选择非ST公司, 选取了50家非ST公司作为匹配样本。样本期分为两部分:一是用财务危机前三年来构建模型, 即采用的数据是财务危机前三年的数据, 即T-1年、T-2年和T-3年数据。二是将T+1年 (即2005年和2006年) 的数据作为保留样本进行测试。

同时, 基于银行信贷管理者的角度评价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 选取银行更为关注的财务指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量。在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 并考虑了指标数据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之后, 初步确定了具有代表性的14个财务指标, 作为初选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

(二) 模型方程构建

具体如下:

(1) 判别分析模型。采用逐步判别分析对模型变量进行筛选并建立模型。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判别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有两个指标通过了F检验, 即X2 (总资产收益率) 和X13 (现金流动负债率) 。同时采用Fisher判别法, 方程的系数采用Fisher线性判别方程的系数。由此得出各类判别方程如下:

F1= (-7.633) ×X2+0.436×X13-1.554 (ST公司)

F2= (-0.882) ×X2+1.233×X13-1.937 (非ST公司)

采用回代的方式预测模型拟合的准确性。把各样本观测值回代到判别方程中, 根据函数值确定每一个样本属于哪一类公司。对比原始样本的分类和按判别方程所得的分类, 计算出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和两类错误率。将T-2年和T-1年的样本数据代入模型, 得到模型的拟合效果与T-3年进行比较。如表2所示:

(2) Logistic回归模型。借助SPSS统计软件中的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选择其中的Forward LR方法, 即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来选择进入方程的变量。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有两个财务指标变量X2 (总资产收益率) 和X13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

选取p=0.5作为临界点。若p<0.5则判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p>0.5则判定企业财务状况正常。由此将得出的预测值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将T-2年和T-1年的样本数据代入模型, 得到模型的拟合效果与T-3年进行比较, 如表3所示。

(三) 模型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率的比较如表4所示, 现对其实证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 进入模型的财务指标分析。在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中最终进入模型的变量, 只有X2 (总资产收益率) 和X13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两个财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该指标越高, 说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高。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 它最能反映企业直接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在信贷风险管理中, 商业银行最为关注的正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对银行而言, 其债务的偿还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的现金流量。因此, 现金流量更能直观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由此可见, 在实证分析中所构建的预警模型对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第二, 模型的总体准确率及错误率比较。在T-3、T-2、T-1年, 判别分析模型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2%、81%和88%, 而logistic回归模型的总体准确率分别为73%、83%和91%。由此可见, logistic回归模型各年份的总体准确率都要略高于判别分析模型。

在信贷风险管理中, 商业银行更为关注的是对财务危机企业 (即ST公司) 的预测准确率, 因为发生第一类错误, 即把财务危机企业误判为财务正常企业, 相对于第二类错误, 其危害更大, 误判成本更大。因此, 第一类错误率较高的模型, 其实用价值将降低。根据表4可以得出, 两类模型的第一类错误概率都处于10%~20%之间, 误判率较低, 说明在信贷风险管理中都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和预测效果。在T-2年, Logistic模型略低于判别分析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进行财务预警,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实用价值要略高于判别分析模型。

第三, 不同年份模型的判别效果比较。从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越临近危机发生时间, 判别分析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两类错误率越低, 总体准确率越高, T-3年优于T-2年, T-2年又优于T-1年。这也恰好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财务危机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 越临近危机发生时, 财务预警指标的恶化越明显, 判别能力越高。

通过对上述模型结果的分析, 可以看出logistic模型在总体准确率和两类错误率上均要优于判别分析模型。并且判别分析模型有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 这也影响了判别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综合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logistic回归模型在应用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预测准确性和判别效果要优于判别分析模型。

四、模型实证结果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 判别分析模型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判别分析模型涵盖了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多个指标, 并且能够逐步判断哪个财务指标最具判别能力和预测效果。其优势在于能够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筛选出最能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 并建立定量化的判别方程。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和贷款等级的评定, 主要依靠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及财务比率的分析, 如何从庞杂的财务指标体系中选取最能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是问题的关键。而判别分析模型能够为银行解决这一问题, 这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 logistic回归模型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Logistic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将要检验的贷款企业的财务指标带入模型计算公式得出p (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 值。选取p=0.5作为临界点。若p<0.5则判定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p>0.5则判定企业财务状况正常。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 针对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进行信贷决策。对于模型计算结果判定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 银行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尽早采取措施, 防范信贷风险。而对计算结果判定为财务正常的企业, 也不能因此就高枕无忧, 可以考虑向前延伸一年, 再次使用模型检验今年的财务状况。在信贷风险管理中, 对于模型计算结果临近分界点的贷款企业, 银行应予以充分关注, 进一步追踪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 防患于未然。在具体操作中, 商业银行可以对贷款企业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分为正常、轻警、中警、重警、危机等层次, 同时建立贷款企业档案以进行定期监测和跟踪追测。

目前, 我国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仍相对落后, 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银行迫切需要借助某种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预测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 为其信贷决策提供依据, 以确保信贷资产安全。如果能够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引入财务预警模型,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加入科学的定量研究, 必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德胜、殷尹等:《不同模型在财务预警实证中的比较研究》, 《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第2期。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 篇3

【关键词】 信贷风险;财务指标;预警系统

进入2010年,银行信贷进一步高速增长可能引致未来银行不良资产大量积聚的风险,业已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在银行监管层面,“切实做好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成为今年银行业监管的主基调。银监会陆续发布“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旨在进一步严格执行放贷条件,规范和加强信贷业务管理,促进银行贷款业务健康发展。最近,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将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个体评级从“C/D”级下调至“D”级,理由是贷款规模大幅增加导致两家银行的资本状况恶化,业务的信用风险上升。尽管中国银行业运行总体稳健,包括遭惠誉下调评级的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也都经营稳健,但坚持稳健经营毫无疑问,仍然需要引起各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银行着力于“防风险”的意思表示明显。

一、目前我国银行信贷风险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机构方面存在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贷款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

2.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帐贷款的增多。另外,贷款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3.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建立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缺乏像美国J·P·Morgan公司那样的成熟的信用风险管理专家系统。况且,次贷危机的影响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即使是相对完善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一样存在着信贷高风险。

4.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缺乏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员,信贷人员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缺乏自觉维护银行整体利益的观念。信贷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信贷人员的违章操作、越权、人情贷款、甚至以权谋私等行为皆有发生。

基于这些内在缺陷,着重研究财务指标体系对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结合财务预警系统,进行指标系统的确立,从新的角度研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

二、财务指标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企业财务分析是信贷风险管理中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1.贷款风险决策管理是以风险度为核心开展的贷款决策活动。根据:贷款风险度=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100%,其中,企业信用等级由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经济实力、企业资金结构、经营效益、信誉状况和企业发展前景等六类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定。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决定银行贷款方式的选择,对企业资信状态的评价,必须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否则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有误,贷款方式选择上产生偏差,以贷款风险度为重要依据的贷款决策将会产生失误。

2.在贷款投向管理上,通过优化贷款增量,调整信贷结构,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对信用等级在AA级(含)以上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并在服务手段上给予全方位满足;对A级企业贷款需求,有条件投入,严格实行贷款担保;对BBB级企业贷款需求,以短期贷款和贴现为主;对BB 级以下企业,以压缩贷款存量和清收原有贷款为主。如果不以真实的财务信息和准确的财务分析为前提,企业信贷等级评估有误,将使贷款投向出现偏差。

(二)企业财务分析是贷款操作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信贷风险管理将统一的贷款操作程序分为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环节。贷前调查要求严格调查企业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及考察各项财务比率等,贷时审查要求严格审查借款企业和担保单位的资信等,贷后检查要求严格检查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和财务能力等。在贷款操作程序中,每一环节都包含有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

(三)企业财务分析是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预警信号

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建立了一套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方式,包括预测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体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有关项目迅速变化的早期财务报警信号、经营状况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和银企关系变化的早期报警信号。其目的就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之前发现问题,使银行及早作出决策。

三、财务指标体系及预警系统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一)指标分析

在对目标贷款企业进行财务审查时,首先要关注其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通过对偿债能力指标的分析,作出初步的风险等级评价,设置准入门槛,将一些财务风险比较高的,偿债能力差的企业拒之门外,预防风险。其次应从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入手,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营业利率率、税前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等,了解并掌握企业一段时期之内的盈利水平和利润指标,降低信贷风险水平。再次应该从发展能力指标入手,对企业的各项资产,利润增长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并且预测未来年份的发展水平与能力,为银行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提高银行未来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对以上三项指标及其相关的企业财务资料与银行标准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是否符合贷款条件和银行设立的安全控制标准,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的额度,系统地降低未到期偿债的风险指标。

(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

财务危机通常是指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所引发的危机。国外有关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步很早,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一般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选择并不适用于银行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可以追溯到Fitz-Patrick(1932)开展的单变量破产预测。他以19家企业危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企业划分为破产与非破产两组。Beaver(1966)首先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发现营运资金/总负债在破产前一年的预测正确率可以达87%;Altlnan(1968)将多元线性判别模型引入到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中,并得出著名的Z——Seore模型。Ohlson(1980)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财务危机问题,并得到了高于90%的预测概率。结合银行的特殊性,目前而言生存分析模型—Cox模型将成为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较好选择。

引入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结合事前对企业的指标分析,进行银行的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达到二者的融会贯通,形成统一的财务分析模型,提高银行的预防信贷风险能力。银行风险预警部分包含对象企业资金链监控、负债规模评测、偿债能力分析、异常波动预警等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银行信贷风险分析的主要方面:

1.资金链监控。资金链断裂情况频繁出现,如何监控企业资金链,预先知道企业是否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一大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资金链情况提出了基本意见:(1)会不会发生资金链断裂。主要判断当企业一旦出现信任危机,会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如果出现资金链断裂,资金缺口将会是多少;(2)是否存在长期性资金缺口。通过企业长期性资金缺口是否存在的判断,可以确定企业资金结构的稳定性;(3)是否存在经营性资金缺口。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观察企业经营活动是否存在资金缺口。

2.合理负债规模计算。首先根据企业报表所反映的经营情况,计算了企业当前经营活动正常所需要的短期资金、长期资金和资金总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目前的资产负债关系、周转速度和盈利水平,计算了企业有能力在一年内偿还的无风险负债规模和企业在二年、三年内有能力偿还的负债规模。从以下五方面内容入手:(1)短期资金需求;(2)长期资金需求;(3)总资金需求;(4)一年内可偿还期负债规模;(5)一年以上可偿还负债规模。通过企业能够偿还的负债规模和银行实际已经给企业发放的贷款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目前是否负债不足或者负债过度。对于放债不足,可以追加贷款。对于负债过度的,应当提出补救或保证措施。

3.现金流量分析。基于现金流量的分析,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银行和企业的重视。本系统从现金流动结构、现金流动的有效性、现金流动的充足性、现金还债能力、现金盈利能力等角度,对贷款企业的资金状况、还债周期、还债能力、造血功能等进行分析,并从现金角度揭示信贷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盈利水平。本部分包括四方面内容:(1)现金流动分析;(2)现金流动充足性评价;(3)现金流动有效性评价;(4)现金还债能力评价。

最后,针对以上提及的盈利,发展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一样设置相关的指标体系,形成全面的财务预测分析模型,充分判断银行的信贷风险,从而调整信贷规模,合理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1]宋雪枫,杨朝军.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M].国际金融研究.2006(5)

[2]李利娜.财务分析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M].广西金融研究.2002(6)

[3]孟扬.“有退有进”:2010年银行信贷着力“防风险”[N].金融时报.2010(2)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 篇4

考试时长:60分钟 总分:100 及格线:60 考试时间:2017-05-18 69分

 1.下列不属于我国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体系的是()。(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A.自然灾害类检测预警 B.事故灾难类检测预警 C.公共卫生类检测预警 D.单一类监测预警

 2.目前我国共设立3486个国家级监测点,对()种传染病和4种媒介生物进行重点监控。(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A.25 B.27 C.26 D.28  3.下列不属于我国四级疾病预防控制范围的是()。(单选题3分)分

得分:3o A.市 o o o B.省 C.镇 D.县

 4.《国务院工作规则》规定:“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公众权益、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要进行社会稳定(),并采取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风险管理 B.风险预防 C.风险评估 D.风险监测

 5.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由必经程序上升为法定程序,可依法问责。(单选题3分)分

得分:0o o o o A.风险监测 B.风险预防 C.风险评估 D.风险管理

 6.综合类检测预警系统分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国家风险发布体系 o o o B.国家评估发布体系 C.国家风险广播体系 D.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 7.以下不属于风险管理六大机制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o o o A.防范风险 B.定义风险 C.发现风险 D.治理风险

 8.风险识别不包括()。(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鉴别风险范围 B.分析风险 C.鉴别风险特征 D.鉴别风险来源

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单选题3分)

得分:3分

o o o o A.风险评估 B.风险管理 C.风险监测 D.风险预防 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下列对“标本兼治”中“标”的解释正确的是()。(单选题3分)分

得分:3o o o o A.预防 B.风险评估 C.风险管理 D.应急处置

 11.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o o o o A.动态管理 B.源头治理 C.应急管理 D.应急处置

 12.下列选项中,属于风险处理“4T”策略的是()。(多选题4分)分

得分:4o o o A.风险转移 B.控制风险 C.避免风险 o D.承受风险

 13.突发事件风险治理的保障:严格实施突发事件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形成保障、促动、固化突发事件风险治理创新的倒逼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多选题4分)

得分:0分

o o o o A.重心下沉 B.源头治理 C.预防为主 D.关口前移

 14.国务院各部门提请国务院研究决定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并经研究、咨询机构等进行()和可控性评估论证。(多选题4分)

得分:4分

o o o o A.科学性 B.合法性 C.可行性 D.必要性

 15.下列属于突发事件风险治理的操作流程的是()。(多选题4分)分

得分:0o o o o A.风险处理 B.风险分析与评估 C.风险识别

D.风险监控和风险沟通  16.突发事件风险治理分为()。(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o o A.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治理 B.自然灾害风险治理 C.事故灾难风险治理 D.社会安全事件风险治理

 17.()和()是突发事件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o o o A.安全预防治理体系 B.隐患排查控制体系 C.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D.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 18.完善我国监测预警机制的举措主要包括()。(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o o A.健全检测预警管理体系 B.整合各类监测预警系统与网络

C.提高公众预警意识,掌握避险逃生常识与技能 D.完善预警响应与联动机制

 19.以下属于风险沟通的作用的是()。(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o o o A.“解决冲突” B.“预防” C.“告知” D.“引导”  20.目前我国监测预警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多选题4分)分

得分:4o o o o A.监测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B.部门协作联动有待加强 C.预警信息系统缺乏有力整合 D.监测网络覆盖面不足

 21.《国务院工作规则》中强调源头治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2.风险产生于风险源,是指可能导致风险后果的因素或条件的来源。(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3.突发事件的风险治理是应急管理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基础。(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4.风险分析的方法分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5.总书记主持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判断题3分)

得分:0分

o o 正确 错误

 26.“营造正面关系”是风险沟通的作用之一。(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7.突发事件风险治理是指政府对公共风险进行防范、分析与评估、处理并对其进行监控的过程。(判断题3分)

得分:0分

o o 正确 错误

 28.公众普遍缺乏预警常识是目前我国监测预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29.对于风险,联合国采用“风险度(R)=危险度(H)╳易损度(V)”的表达式。(判断题3分)

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 30.我国尚未建立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判断题3分)得分:3分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预警制度 篇5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为落实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医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 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20%。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

三 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50 %;对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8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临床医师。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 %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 %的抗菌药物,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按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作出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篇6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为建立医院药品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真正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相关要求,特制定我院关于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一、工作原则

药剂科安排专人负责,对每月医院使用的各种药品使用量进行统计排名,将月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针剂(抗菌药物另计)、抗菌药物前3名、口服药品(包括中成药)前10位及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超过30%的四种情况药品列入动态监控范围。每月、每季度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规定项目的数据收集、整理,同时对使用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医务科,医务科再报院领导。凡无正当理由的均视为异常波动,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调节。

二、具体措施

为了做好药品动态监控工作,医院从各个环节加强科学管理,采取多种措施控制药品的异常波动,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警告。药品使用量增长速度过快有可疑促销行为的品种,医院对药品配送企业或生产企业进行警告,除了要求被警告品种的药品配送企业或生产企业书面汇报原因,还要就是否存在促销行为进行解释,查有不正当促销行为的,终止购销合同。

2.限量采购。对药品使用量连续增长幅度过大、临床又必须使用的品种,报院领导同意,限制该品种的采购量。

3.限量使用。医院根据既往药品使用情况,对单药品月使用总金额达5万元的药品由药剂科监督报医务科及院领导,同时予本月停止使用。

4.处方监控。药剂科以抽查的方式,对处方金额大于500元的“大处方”、普通门诊处方用量超过7天、急诊处方用量超过3天和慢性病处方超过一个月用量的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进行院内公开点评,对于开具违规处方的医生根据我院处方点评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5.公示预警。对当月门诊、住院药品使用总额、门诊单处方金额前3名的医生,通过《医疗质量检查报告》等方式进行公示预警;对收受药品回扣的科室和个人,按医院的相关规定处理,如触犯法律的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6.抗菌药合理应用的管理。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开展抗菌药合理应用培训,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药剂科、医务科每月按《黄平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实施办法》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对门诊及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督导及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在院内进行公示预警。对三线抗菌药物及特殊使用药品:包括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圬、头孢匹罗、头孢噻利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等、多肽类与其它抗菌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等、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液、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等,若无药敏报告,必须经副高职称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在长期医嘱单上加签名方可使用,其它医师只限在临时医嘱上开一天量,同时经管医师必须在病程记录上详细记录使用三线抗菌素和特殊使用药品理由及批准使用人。如违反上述规定,经医院药事委员会、药剂科或医务科进行抽查查实,予当事人全院通报和200元经济处罚;对一年内四次出现违反规定者,予暂停处方权三个月处理;如屡次出现,则调离临床、辞退直至解除劳动关系。

7.对特殊病人需申请采购使用的新进药品,临床科室必须写明预计需使用的数量,报院领导批准后药剂科只能按临床申请该病人需要用量采购,药剂科不得扩大采购用量用于其它病人。

8.制定病区药品使用控制方案。根据各临床科室相关用药特点,结合以往用药情况,制定各临床科室用药比例,并纳入医疗质量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超出控制方案所规定的目标,分析原因,并进行警示性公示。

9.本制度自2013年8月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如与本制度有冲突处,以本制度规定为准。

黄平县人民医院

信贷风险预警监测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用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企业的资料不真实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活动,主要是判断贷款企业的各种资料信息,包括贷款企业的综合信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和授信信息等,以此来判断贷款企业的风险因素。但是往往贷款企业的这些资料和信息不真实,不可靠,贷款企业提供虚假的信息来误导银行的风险识别。

(二)现金流量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以往我们认为企业盈利就能偿还贷款,但实际情况却是:企业如果盈利,但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入就不能偿还贷款,企业即使账面亏损,但如果有足够的现金净流入,也是能够如期偿还贷款的。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企业长期处在亏损状态,那么其现金流量也必然会下降,并将最终枯竭。因此,单纯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是远远不够的,现金流量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

(三)财务分析手段不丰富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手段单一,主要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通过对这些报表的分析,可以了解借款人近期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以及预测借款人归还贷款本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根据借款人财务报表提供的有关信息,计算出各种不同的比率,以揭示企业经营状况。但是仅仅从这些比率很难清楚地掌握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实证分析

(一)预警系统样本的选取

在全面分析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之前,首先选取我国2010-2013年度深沪A股中50家因财务状况异常被首次ST的上市公司作为系统样本,另外按照1:4的比率,选取200家没有被ST的上市公司,即“正常公司”作为系统样本,系统样本总计250家上市公司。从截面数据的选取上,选取T-3(T表示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年份)年的上市公司(包括“财务危机公司”和“正常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进行财务风险的预警。

(二)预警系统指标的选取

预警系统指标的选取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设计和性能,本文依据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遵循可操作性、预测性、系统性等原则,充分考虑上市公司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等非财务指标,选定六个层面的大指标,18个层面的小指标对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进行详细的实证分析。

(三)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模型构建

1. 因子分析检验

首先对企业规模、所属行业、股权集中度三大非财务指标进行定量处理,发现三者的相关性很低,因此不需要对其进行因子分析,二是直接作为二级因子进行Logisitc模型构建。本文利用spss13.0对X1至X15等15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6个主因子,加上企业规模、所属行业、股权集中度3个非财务指标,共9个主因子进入模型的构建,因子分析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2. Logistic模型构建

利用spss13.0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以T-3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为基础,以50家ST上市公司和200家正常公司,共250家上市公司为预测样本,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在自由度为1的情况下,得出各主因子的系数及常数项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列示的各变量值,构建Logistic模型如下:

将250家预测样本的上市公司T-3年的财务报告数据代入以上模型,在临界值为0.5的情况下,得到模型的判别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得出,用9个主因子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被ST的上市公司的判别率达到77.1%,对正常上市公司的判别率达到91.3%,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总体的判别准确率达到87.1%,拟合效果较好。

三、实证结果分析及建议

(一)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选取50家被ST的上市公司和200家正常上市公司为预测样本,以运营、盈利、偿债、成长、现金流量、企业规模、所属行业、股权集中度等7个信贷风险指标为主因子,通过财务危机预警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运营因子越小,表明上市公司运作越差,越容易违约,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越差;盈利因子越小,表明上市公司利润越小,反映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越差,盈利较差;偿债因子越小,表明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可能性越大,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越小;成长因子越小,表明上市公司发展前景迷茫,净资产增长越慢,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因子越小,表明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不充足,很难扩大再生产,可能导致企业现金周转不畅;规模因子越小,表明上市公司经营越不稳定,反映企业偿还债务能力较低;行业因子越小,表明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不利,发展前景不利、市场结构和竞争等外部因素对企业有不利的影响;股权集中度因子越小,表明企业发展前景越小。

(二)运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建议

上一篇:契税免税的规定下一篇:六一文艺汇演园长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