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土地流转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威海市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型农业土地流转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论文 篇1:

土地流转背景下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调查研究

摘要:农业土地流转后形成新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是促进农业稳定有序发展的重点。通过对四川省崇州市、湖南省益阳市和山东省宁阳市三种农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组织平台、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生产经营主体、配套的科技、品牌、金融等服务体系为支撑、合作社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为市场竞争主体构建新型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为国内各地区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有效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经营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

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流转后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谁来经营、如何经营?尽管在各地的实践中,已经出现种养大户、合作社及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领规模农业发展,但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经营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很多经营主体出现资金断流、经营不善、合作不畅及缺乏监管等问题,导致农地荒废或毁损、农户利益受损、农地向非农化转变。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研究在农地流转后,如何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业发展体系,以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土地流转背景下三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取四川崇州、湖南益阳和山东宁阳三地开展土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调研。

(一)四川崇州模式

1 基本情况。崇州市地处成都平原腹地,经济较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08年以来,崇州市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科技支撑不力、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用工难等问题,先后成立“专家大院”,创设“文井源”公共品牌,组建农业劳务合作社。起初,由于这些措施相互独立,只针对产业的某一环节,发挥作用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规模经营、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比较效益低等问题,土地抛荒、种“应付田”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崇州市从土地规模化经营人手,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形成“1+4”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即土地股份合作加上科技服务、专业化服务、品牌服务和金融服务四大服务体系。

2 运行模式。第一,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模式的核心是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农户自愿原则,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出资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截至2012年底,全市21个乡镇的141个村组建了从事水稻规模化种植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入社农户达3.4万户,入社面积8.1万亩。第二,培养职业经理人。为使合作社得到良性发展,合作社采取聘用职业经理人经营和管理,这是崇州模式的重要特点。职业经理人主要是种养大户、村干部及农机手等,由崇州市农业发展局统一培养、考核和管理。职业经理人的工作主要包括: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进行销售和参与分配。其中,分配办法有两种类型,即风险共担和保底分红。风险共担型按照合作社公积金、职业经理人分红、入股农户分红三者之间1:2:7的比例进行分配。截止2012年底,崇州市已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027人,在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上岗447人。第三,构建配套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合作社的运行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崇州市政府整合已有资源,依托“一校两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组建综合性农业专家大院,为合作社提供科技支撑;以基层农技推广站为中心,与农资生产企业结合,运用现代股份合作经营机制组建农业服务超市,为合作社提供农资配送、专业育秧(苗)、病虫防治、粮食代烘代贮以及劳务输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打造“文井源”综合性农产品公共品牌,为农业发展提供品牌支持;探索“资金互助”办法,开拓多元化融资渠道,为农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3 成效。2011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水稻平均亩产578公斤,远高于全国和四川省、成都市平均水平(2011年全国水稻单产为444公斤,四川省为519公斤,成都市为539公斤);入社社员平均每亩增加收入100元以上;培育富硒大米、有机蔬菜、健康猪肉、富E鸡蛋等高端农产品54个;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全市从事农业服务业的农民达1.3万人,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崇州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湖南益阳模式

1 基本情况。益阳地处湖南省中北部,是农业大市。从2008年起,益阳开始探索农村土地流转,随着耕地流转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农户与公司之间关于流转模式的纷争不断。一方面,农民担心土地转出去后,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他们的利益将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农业企业认为与农户一家一户谈判,实现规模经营将是一个漫长过程,同时农业生产不确定性也使他们不敢放手投资农业。基于此,益阳市启动土地信托流转模式。2010年在沅江市草尾镇率先试点,在市内称为“草尾模式”,在市外称为“益阳模式”。益阳模式是政府出资在乡镇设立土地信托机构,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委托给政府的土地信托机构,并签订土地信托合同,农业企业或大户从信托公司手中连片租赁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2 运行模式。第一,组建土地信托机构。通过镇政府出资成立国有信托公司及其配套服务机构,主动介入土地流转,并通过确权颁证,确保农民委托给信托公司经营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农民承包权不变、农用地属性不变,使农业大户安心经营,做到流转规范有序。信托公司对农户委托的土地,利用国家涉农项目资金进行开发,提升地力。第二,信托管理,多方共赢。以控制防范风险、确保农民收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将信托制度在管理财产方面的天然优势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发展相结合,通过竞价方式确定生产经营者,重点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农户可获得地租收入,有的转为基地的产业工人,还可获得工资收入;企业或农业大户租赁土地后(土地租赁合同有效期至少十年),开展规模农业经营,并投资基本建设,对此政府给予补贴。第三,开展配套服务。成立农机、农技、劳务服务公司,为农业专业经营公司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公司连接市场、农业大户和农民,形成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3 成效。目前,益阳市所有乡镇已实行一个公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有限公司)加一个服务中心(土地信托流转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据统计,在最早试点的草尾镇,由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已达90%,农民提出集中居住的要求,出现就地城镇化的趋势。2011年,草尾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35元,较上年增长20.5%,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山东宁阳模式

1 基本情况。宁阳县地处鲁中偏西地区,蔬菜为全县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2006年,宁阳县与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签订200亩有机蔬菜生产合同,成立郑龙有机蔬菜合作社。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郑龙村的蔬菜采购合作终止。2009年,由合作社牵头成立泰安龙渔泉蔬菜贸易公司,并注册“龙渔泉”商标。2010年10月公司获得农产品出口加工商检资质,形成“出口+内销”的销售网络。这种由“股份合作+农业企业”的土地流转模式是宁阳模式的典型特征。

2 运行模式。第一,组建股份合作社。村集体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社。合作社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第二,依托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主要采取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集体”,主要适用于种植投资小、见效快的一般蔬菜短期作物;第二种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业大户+农户+集体”,主要适用于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收入高的设施农业。运行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为:公司提供种子、技术、肥料、生物制药等,定单种植,保护价回收;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保证产品质量,保证农业大户和农户效益,严格管理账目,进行收益分红;农户以土地入股,提供土地有偿劳务,享受每亩700元底金+年底80%分红;村集体以管理方式入股,在交易结算时,每斤蔬菜由公司支付0.05元的服务费。第三,自建并外联农业龙头企业。2009年,合作社从潍坊引进4家农业龙头企业,利用他们的管理、技术和销售渠道,通过龙渔泉公司统一对外销售,既开拓了市场,又有效扩大了有机蔬菜基地规模,实现合作共赢。收益分配上,首先支付社员入股土地保底收益,然后提取公积公益金和风险金,保障农户持续增收。

3 成效。宁阳模式的推广有效提升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农民合作组织达553个,人社(协会)农户13.2万户,其中已开展土地流转的村536个、4.4万户、面积9.8万亩。更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厂、进店、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并创新集体无形资产增效机制,有效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二、三种农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及评价

(一)三种农业经营模式比较

从上述三种土地流转过程中形成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看,其发展程度存在差异,但有很多共性。从表1可以看出,以土地股份合作为核心的生产经营机制在形成农业组织化生产格局、确保农户基本利益、减少市场风险等方面均起到较好的作用。

1 三种农业经营模式的共性分析。三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虽然发展时间不长,但形成背景一致,都是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状态下,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适应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农业规模化、社会化生产的趋势。三种农业经营模式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创新农业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2 三种农业经营模式的差异性分析。三种农业经营模式的土地使用权方式、经营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政府的作用均存在显著差异。

一是土地使用权方式和面临的风险不同。崇州模式和宁阳模式是依托农民自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生产经营中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基本一致,较大程度的反映农民意愿,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经营。另外,种植的作物为粮食或者蔬菜等大宗作物,市场风险和土地性质变更等风险相对较小,因此,这种结构比较稳定。益阳模式是农民将土地使用权流转到由政府出资设立的信托机构,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更多的体现土地高度集中化和收益最大化的思想,但收益不仅要看土地位置、肥沃程度,还要看转让后生产经营主体的实力和管理水平,因此,风险较大。

二是经营主体不同。崇州模式的经营主体是职业经理人,其承担整个生产计划制定、日常经营管理和产后销售工作。益阳模式的经营主体是农业大户或农业企业,土地经营状况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些农业大户或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宁阳模式的生产经营主体核心是村干部,其领导能力、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产业发展的前景。

三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同。崇州模式和宁阳模式的利益分配是由合作社、职业经理人与人社农户或合作社与农户共同商议决定,崇州模式还制定了职业经理人奖惩措施,其经营好坏直接关系职业经理人自身利益和合作社利益,彼此捆绑得更紧密。益阳模式的分配是由信托机构主导,农户收益大小取决于土地转让的市场行情。

四是政府发挥作用不同。崇州模式中,政府主要起桥梁、纽带和助推作用;益阳模式和宁阳模式中,基层政府主动介入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环节,并主导整个模式的推进,以此形成农业、农民、农村与市场、资本、技术的无缝连接,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得到强化,在农民中的威信也大大提高。

(二)三种农业经营模式的评价

1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背景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形势和环境有了巨大变化,小农经济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农业走向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但在现阶段,在小农户分工分业分化阶段还未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如何化解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服务功能弱化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农业经营制度创新的重点与难点。

三种农业经营模式在探索形成中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在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之间寻找结合点和突破口,围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资产“土地”展开探索。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或成立土地信托机构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按股份或地租形式享受权益,既保留产权“分”的状态,又强化生产经营“统”的功能,农民离地但不失地、不失权、有效益,促进农村社会化大生产格局的形成。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产权、决策权、收益权,实现有统有分、统分结合。

2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确保农业收益的实现和农业产业安全。在推动农村改革的进程中,农户由于存在劳动力弱质化、经营粗放化、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产生了其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如何长期稳定的问题。如,一方面,一些地方因为农户从农业生产中逐步退出,基层政府急于发展现代农业,热衷用农村土地招商引资,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资本盯住农村,热衷于长期大规模租赁经营农民的承包地,发展设施农业,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这两个问题诱发了家庭经营“主体”危机的现象,值得高度重视。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意义不可否认,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农”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土地使用成本的上升、粮食安全问题、农民的边缘化问题等。

三种新型经营模式从一开始就把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维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基本权利。崇州模式、宁阳模式按照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折资、折股人社,合作社发展(收入)与农民利益紧密相连,农民随时关注土地合作社经营,并享受同等权利。益阳模式通过向农户颁发土地确权证书等形式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通过竞拍确保农户收益最大化。三种农业经营模式下,农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农业收入水平都得到明显提升。

3 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技术、资本、劳动力的增加投入和合理配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金融部门大量资金向城市流动,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困难,出现了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与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以及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与资本技术对农业劳动力替代不同步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和农业的比较效益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业自身小规模分散经营以及缺乏合理的组织体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技术、资本、劳动力需求,反过来抑制这些要素的进入。

三种农业经营模式从首先搭建土地规模化经营组织平台入手,再吸引同层面的人力资本、资金和技术要素集聚,从而形成各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三种经营模式下土地实现了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三权分离,突破了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的格局,使农村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崇州模式通过创设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制度和农业服务超市,让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得到培养,也带来了农业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益阳模式通过建立土地信托机构,吸引外界资金、技术和人才投资农业。宁阳模式采用由合作社办企业的先进理念,突破原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公司资本强势、农户弱势的困境,建立合作制基础上“合作社+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因此,三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均表明:只有首先形成规模化经营的组织体系,才能集聚农业发展的各项要素,并由此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这是实现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区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三、政策建议

尽管崇州模式、益阳模式和宁阳模式三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还在探索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组织平台、农业职业经理人为生产经营主体、配套的科技、品牌、金融等服务体系为支撑、合作社办加工流通企业为市场竞争主体,构建而成的农业产业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是我国未来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可供选择的重要路径。借鉴这三种模式的实践经验,应采取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地有序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

(一)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土地信托机制的发展

在与上述案例条件相似的粮食主产区或者农作区,鼓励农户按照股份制、合作制或信用委托机制的基本原则,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机构等组织,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信用资本运作制度搭建科学合理的内部运行结构,重点要明确产权关系、责权关系等,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和市场运作效益,形成以合作制为基础的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经营新格局。

(二)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信用资本运作经纪人等新型职业群体

要把农业职业经理人、土地信用资本运作经纪人等新型职业群体作为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合作组织(信托机构)规范化发展、农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地位来加以认识,充分挖掘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机能人、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制定从选拔、培训到聘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形成一支高端化的经营管理队伍,为做强农业产业提供人力资本。

(三)增强合作社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支持

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必须延伸产业链,将加工、物流等后续产业的利润内部化,才能化解多种经营风险,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应把对农村合作组织支持的重点向其“造血”功能的扩张不断延伸,对在合作社开办加工、流通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使其快速成长。

(四)加大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

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整合农业科技、品牌、金融等多方资源和力量,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所需要的各项服务打包供给,积极探索以农业服务超市为代表、公益性与盈利性有机融合的农业服务新机制,实现服务供给主体与服务需求主体的有效对接。

四、结论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从某种程度讲甚至对农民的消费支出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把握好农村社会保障和农民消费的关系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发展的红利,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促进和保障农民消费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李琪)

作者:张社梅 陈文宽 邓玉林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论文 篇2:

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摘 要】近年来,威海市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经营体系;措施;成效

一、工作进展情况

威海市辖75个镇(街),2730个村(居),农村人口174万人,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户48.9万户,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191万亩。2013年以来,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2245个涉农村(居)已全部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有2090个村已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0.2万份。在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87.3万亩,占农村耕地总面积的40% ;全市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215家,实现了对涉农村的全覆盖;家庭农场1126家,农业龙头企业350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初现雏形。

二、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趋于多样

由过去农户之间的转包、互换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出租为主,转包、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種形式并存。

2.土地流转新型主体异军突起

全市土地流转总量中,21%流转到了农业龙头企业,20%流转到了农民合作社,19%流转到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3.土地流转秩序不断规范

全市2013年以来流转的56万多亩土地全部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登记备案。对以前已流转土地也开始补充完善档案资料,逐步实现合同化管理。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宣传发动引导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过程中,我们把“换脑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通过算“发展账”,提高各级各相关部门对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算“经济账”,调动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流转土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6年,先后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题报道20期次,印发宣传资料10万份,举办政策宣讲10次,培训基层业务人员6000多人次,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引导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和思想上的顾虑,增强土地流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

2.确权登记保障流转

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是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3.制定政策激励流转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政策文件,在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用地优惠、项目申报等方面向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倾斜,鼓励扶持土地流转。市农业局、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威海市2014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意见》,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流转主体当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并用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高效农业的,给予奖励扶持;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面积较大的村,给予工作资金奖励,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发放奖补资金663万元,63家规模经营主体和95个集中流转面积较大的村获得奖励补助。

4.搭建平台服务流转

各区市、镇街分别依托经管站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行政村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在全市基本建立健全了区市、镇(街)、村三级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为流转双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指导、纠纷调解等全方位服务,并依托信息平台,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户间土地供求信息的有效对接,畅通了土地流转渠道,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5.培育典型带动流转

不断发现和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的先进典型,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宣传推广,为农村土地流转树立榜样,示范带动广大经营主体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果、茶、菜、药材等高效优势产业。

6.积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坚持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四、工作取得的成效

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有能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集中。二是推动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全市新增流转土地,80%以上用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区。三是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的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大多实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解决了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中农产品质量监管点多面广难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难保证等弊端,降低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保障了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四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目前,土地流转使农民在保持土地基本收益不减少的前提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到基地上务工,变农民为“农业产业工人”,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全市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80多亿元。

参考文献:

农地经营权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J]. 张海鹏,曲婷婷.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作者:戚其军 邹涛

新型农业土地流转论文 篇3:

加速土地流转 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摘要: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文件和相关会议精神,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通过政策推动、资金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典型引领,推动全市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与社会化,初步建立起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构建农业经营体系

1 以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

每个乡(镇)要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政策指导、信息咨询、签订合同等方面服务,规范流转行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注册成立市物权融资服务有限公司,选择有实力、信誉好的银行作为合作金融机构,为做好土地收益贷款工作提供了保证;组建了农业集团,与中农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投资框架协议,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三权分离”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为加速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提供支撑。

2 资金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社

在抓好示范社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资金和项目扶持,壮大发展规模,增强辐射力、影响力;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发挥规模优势,获取规模效益,形成规模不断壮大、效益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导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在更高层次开展联合合作,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协会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化社员结构,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

3 补贴倾斜,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按照“生产有规模、产品有标牌、经营有场地、设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对不同领域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进行认定并对家庭农场进行注册登记,对农业补贴、储粮补贴、农机补贴、养殖补贴等进行整合,并向其倾斜。已经补给农民的,要继续补给农民,新增的补贴,要更多地提供给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

4 抓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

通过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拓宽粮食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提高粮食产量,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促进粮食“过腹转化”;大力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业,促进粮食“过机转化”。积极发展和培育粮食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通过发展生物质能源等项目,提高玉米秸秆、稻草、玉米须、玉米芯等副产品的工业利用率。

5 重视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通过打造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和深松、深翻项目建设,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标准,作业质量及耕、种、收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不断增加农机补贴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发展节油、节水、节肥、节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节约型农业机械,大力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等环保型机械化技术;从政府公共投入的角度,大力加强与农业机械化相匹配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机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创新人员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在市场层面,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的引导,扶持农机经营服务的中介组织,开创农机维修、作业、运输等服务市场,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6 科技和创业培训,提高生产和就业能力

一是用技术培训提高素质。通过科技大集、科技培训、广播电视、报纸,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的科技水平;二是就业培训增强能力。通过“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项目,整合农广校、职业培训中心、农机校、广播电视大学、就业培训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对农民开展多形式、经常性的职业教育。

7 打造品牌带动,提升影响扩大市场

利用农产品品质的优势和量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为了提高效益、提升影响、扩大市场,重点从三个层面推动。一是企业层面,推动做大优势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品牌整合能力;二是行业层面,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管理和组织协调,实现农超对接,降低流通成本;三是政府层面,加大对优势品牌和具有一定潜力品牌的扶持力度,优化品牌建设环境,有序推进同类农产品的品牌整合,打造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8 建设体制机制,强化保障功能

一是政策措施机制。下发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做到了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保障;二是责任落实机制。对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工作,年初就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考评办法》和实施细则;四是督导包保机制。成立督导推进组,分别由市领导牵头,对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工作进行常年督导。对土地流转等重点工作实行四级包保,即市级领导包片、农口部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体制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保障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和完善。

作者简介:陈立波,本科学历,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农村经济管理站,经济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作者:陈立波

上一篇:小学安全月活动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五年级班主任计划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