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1

回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农业发展实践,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来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众多难题,构建起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支持体系,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起到了“带好头、领好向”的作用。

2007年,习近平同志从浙江农业的实际出发,提出“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积极顺应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升级、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改善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552元增长到2016年的22866元,连续32年保持全国省区农民收入第一;

——农业发展在全国创造了多项第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首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首个推行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改革建设的试点省、首个完成“三权”到人(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省份,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浙江样本。

回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农业发展实践,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来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众多难题,构建起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支持体系,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起到了“带好头、领好向”的作用。

推进农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破解农业基础弱的难题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把推进农业集聚发展作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持续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到2016年,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131个,总面积760万亩;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18个,总面积516万亩;两区合计总面积127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积极增加政府投入,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等项目,开展高标准农田和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形成了一大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目前标准农田中一等田占比已达40%以上。

着力打造农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以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等16个农业相关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的“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农业小镇,正在积极培育30个左右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左右特色农业强镇。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应用。深入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通过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覆盖率、渗透率。2015年底设施大棚数量达到近300万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00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

推进农业绿色化、品质化,破解农业不生态的难题

浙江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浙江省在2015年已全面完成全国唯一一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创建,并成为全国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按照“场区建设美、环境生态美、品牌文化美、设施配套优、生产管理优”的要求,建设了一批省级美丽生态牧场。积极推广“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多层次、多形式生态循环模式,推动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

部署推进“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计划,推进农业“视觉美、内涵美、持续美”。持续深入开展田园环境整治行动,整体改善视觉效果,全面提升美丽农业的“颜值”。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全省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7281个,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4个,“三品”产地认定面积累计1662.87万亩。大力推动在主导产业全面构建全程可追溯的安全生产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在全国率先启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2016年浙江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粮饲牧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方式,2015年“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模式面积达272万亩,突破粮田低效益的瓶颈。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全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和优化。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

催生农业新业态、新功能,破解农业不高效的难题

浙江省以品质型小康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来推进农业结构全面优化,提高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综合效益水平。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全省已建成畜牧、水产、竹木等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9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产加销、一二三产融合,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拓展多功能农业新业态。浙江省以“农业+”的新思路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不断推进农业与旅游业、健康、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大批农业新业态,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创意农业、庄园经济等一大批新型农业业态异军突起,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全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值大幅提升,从2010年的89.2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91亿元。

用“互联网+”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互联网大省的先发优势,推进生产方式自动化、智能化,经营方式网络化、品牌化,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浙江省目前拥有淘宝镇56个、淘宝村501个,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达到304亿元,居全国首位,“电子商务进万村”的宏伟蓝图正在实现。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田”的难题

浙江省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农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适度规模化家庭经营、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公司化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把培育多类型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为培育新型主体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大力鼓励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农科毕业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新农人”“农创客”等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类型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家庭农场,使之成为我省农业家庭经营的主体力量。通过创新整村流转、长期流转以及土地股份合作农场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持续增长。到2016年土地流转总量1005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3%。已有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3719家,经营土地面积228.4万亩,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近100亩。

创新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经营实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合作化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的水平。2015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45989家,成员116.2万个,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519.8亿元。浙江率先在全国探索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民合作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浙江所有地级市和大部分县市已建立了农合联组织。

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2015年全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664家,在农产品加工、营销、出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总收入3500亿元。积极引导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结成股份合作等形式的利益共同体,构建起共创共享的产业化合作经营新机制。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破解体制机制约束的难题

我省顺应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趋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要活力。

率先在全国推进农村“三权”改革。2014年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农地、宅基地、农村集体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省99.4%的村社完成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工作。“三权”到人(户)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活力。

加快改革农村户籍制度。2013年,德清县作为浙江省首个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县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2015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县(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标志着全省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2

我县是典型农业大县, 190万亩耕地, 139万人, 辖23个乡镇, 768个行政村。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365万亩, 粮食种植面积280万亩, 年粮食产量10亿千克以上, 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重点县, 特色产业初显, 规模初具, 西瓜、辣椒、设施蔬菜等规模种植形成, 效益提高, 订单农业面积扩大, 经济组织活跃。目前, 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90家, 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 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二、太康县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措施及现状

(一) 主导产业得以巩固增强, 粮食核心区建设初具硕果。

粮食是太康县的主导产业, 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支持, 各级各部门的重视, 粮食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近几年面积稳中有升, 单产、总产连连攀高, 多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 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质粮食、特色农业初步形成。

县委、县政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 积极发展农村产业, 大力引导乡、村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 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已培育建成了12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80万亩优质玉米、40万亩瓜果蔬菜, 初步形成了以芝麻洼、常营、高贤、清集、板桥、独塘等六个乡镇的西部西瓜产业带, 以王集、龙曲、杨庙、转楼等四乡镇的北部辣椒产业带, 以城郊、毛庄、高朗、张集、符草楼等五个乡镇的中部及东部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带的三大特色产业带, 常营镇会城寺、前何两行政村, 百亩塑料大棚油桃间作套种草莓取得成功,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 全县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 新特优品种达到25个,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达到30多万亩, 现代农业示范区2.2万亩。共建高效农业园区12000亩, 累计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000多座, 大小拱棚4300多座, 都凸显效益和生机。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组织不断增加, 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带动能力逐步增强。据统计, 目前, 全县市级产业龙头企业6个, 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 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达到519家, 农民经纪人2786人。他们以基地为依托, 上联市场, 下联农户, 在全县已形成种、养、加工、流通为主导产业的各具特色的产业化组织, 产业化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太康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拉动、生产基地建设的促动, 把农产品带到市场, 把农民引向市场, 有效地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 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 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 太康县以“安全、高产、优质、高效”为发展目标, 以涉农企业为龙头, 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为搞好标准化生产, 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太康县从培训农民、改造传统的耕作方式入手,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 大力宣传标准化种植技术, 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 为标准化生产铺平了道路。目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7个,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达到30多万亩。主要从事小麦、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种植, 生产过程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种植操作规程及标准要求执行, 成为太康县标准化生产的典范。

(五) 以工业发展的市场营销理念, 打造知名品牌, 促进农业市场化。

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大流通才能推动大生产, 只有现代化流通才能推动现代化生产。为了开拓市场, 太康县从培育农产品品牌入手, 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促进农业市场化发展, 增强市场竞争力。如曙光专业合作社的“华寿”牌油桃、“青野”牌黄瓜、先科专业合作社的“先科”牌粉条等都已被指定为绿色食品进入超市。

三、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农业生产还是一家一户传统小农式经营为主, 规模小, 效益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与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二) 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2005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 太康县撤消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乡镇农技推广断层, 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存在线断、网破、人散现象, 根本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 服务跟不上, 公益性服务职能被弱化, 先进适用技术得不到推广普及,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形成棚架。

(三) 农民的科技意识淡薄。

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不多, 应用积极性不高, 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落后、错误的做法, 如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盲从、随从、轻防重治, 往往错过最佳防治适期。

(四) 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起步阶段, 大多属松散结合。农民经纪人组织发展缓慢, 农民与市场缺乏桥梁与纽带, 难以形成多环节的利益共同体。

(五) 产品加工业不发达。

全县涉农龙头企业规模小, 带动, 幅射作用弱, 拉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资金投入少, 品质不高。

(六) 产品标准意识、品牌意识和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还有不少企业和农户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缺乏走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环境调控等现代化高新技术滞后,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七)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一是机井数少, 电力配套不足。二是田间水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农业发达的县 (市) 田间浇水都有地埋管, 而太康县大部分还是用地垄沟或水龙带, 这样既费时又费力。三是水利设施不完善, 旱时不能及时浇, 涝时不能及时排。

四、几点建议

(一)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更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目标的枢纽与桥梁。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解决农业科技棚架问题, 使实用高新技术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重点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县级, 完善乡级, 充实人员, 改善服务条件, 增强服务功能。

(二) 加大农业投入。

无农不稳。太康县是农业大县, 要立足农业, 做大做强农业, 牢抓农业品牌, 狠抓粮食主导产业, 从资金、技术、人才多方位多角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夯实基础, 强化技术, 全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和能力。

(三) 加大对农产品产后保鲜和加工环节的支持力度。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拉长产业链条, 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

(四) 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 建立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 架起农业生产与消费市场的桥梁, 促进生产组织社会化。

(五)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依法、合理、有序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 建立土地流转承包经营补贴机制, 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六) 汇集资金、人才及科技优势, 建立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撑。

(七) 大面积实施优质粮及高效农业产业工程。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3

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主要靠品牌推动,有了品牌后附加值就高,农业效益就体现出来了。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是相辅相成的。”访谈一开始,性格豪爽的谷建全对品牌农业大加赞赏。

他以郑州毛庄蔬菜为例,自从毛庄蔬菜形成品牌后,它的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就大大提升,市场上的毛庄蔬菜卖得相对比较好,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品牌效应。

谷建全说,一个品牌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只要产品能形成品牌,必然会加快产业化发展。现在是市场导向性的经营模式,只要产品能销出去,供给就能提上来,产业也就发展起来了。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就能带动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从而促进土地流转,带动城镇化发展。

另外,品牌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根本趋势,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

河南品牌农业发展前景好

谈到品牌农业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时,谷建全表示,中原经济区持续探索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基础。而品牌农业则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内容,也是重要的抓手和实现途径。河南是农业大省,应形成品牌体系,由品牌带动,农业效益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谷建全分析说,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市场需求来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强烈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多个品牌的培育,有利于河南各个地方培育品牌。因此,河南发展农业品牌有一定的基础,潜力非常大,前景非常好,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发展品牌农业。

品牌农业的打造需要一套完整的体系

采访中,谷建全表示,农产品形成品牌需具备一系列的条件,第一就是产品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形成品牌的前提,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品牌就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他以山东秦池酒为例,该产品曾以2亿多元成为央视的广告标王,产品知名度高,销量非常好。但因为秦池酒用酒精勾兑,质量下降,只兴盛一时,最终垮掉了。而对于区域农产品品牌来说,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产量一般很低。市场需求强烈,可上调价格,控制消费,但绝不能以次充优,以外地产品充当原产地产品,这样会对品牌产生很大的冲击。

第二,塑造农产品品牌,需要持久的宣传和谋划,重在运作。农产品有了影响力,知名度提高后,再慢慢保持下去,就会形成一个品牌。活动策划也能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像河南杞县的大蒜,该县县委书记亲自到北京推销,为产品做宣传;还有兰考县的副县长到外地推销该县的“黄河”大米,最终都获得了很大成功。

第三,作为地方政府,要为农产品形成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企业塑造品牌要有实力,但企业的实力积累需要一个过程,很难一下子做到,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强,就越有利于形成品牌,提升其市场影响力。

第四,培育农产品品牌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品牌要想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贮运、保鲜等很多先进技术必须跟得上。以茶叶为例,其保鲜时间很短,如果没有先进的保鲜技术,就会影响它的质量,将来也会对它的品牌有影响。因此,在农产品技术开发方面,企业应该下大工夫。对于一些曾经是品牌产品,但由于技术落后,慢慢被市场淘汰,逐渐消失的品牌,企业就需要进一步改进、创新,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

第五,河南发展品牌农业,从政府的角度讲,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整体的规划。现有的品牌如何让它的影响力更大,如三全、思念、科迪等,河南有很多全国知名的品牌;对于能培育成品牌的产品,要考虑如何唱响品牌。比如唐河的肘子、五色米、酥梨等农产品都有一定的市场基础,这就需要考虑如何提升它们,从而培育成品牌;还有很多的土特产品,只要提高它们的市场影响力,很快就能变成品牌了。因为它是原产地,别的地方没有,慢慢地就能发展起来,形成品牌了。河南各地有很多能培育成品牌的特色农产品,所以全省应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第六,品牌农业发展还需要知识产权保护,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品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珍惜品牌。一旦品牌发展起来后,就有很多假冒品牌产品。实际上真正的铁棍山药是一个很小的范围,只有两个乡适合种植和生产,但现在好像泛化了,焦作其他的地方也开始种植山药,并打着铁棍山药的名号。这样产品的品质就保证不了,消费者对你的信任度就会下降,可能产品的知名度上去了,但美誉度下来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就会慢慢下降。河南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原阳的大米、开封的西瓜等。

第七,品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首先产品是品牌的一个载体,通过品牌塑造,企业也会发展成为一个品牌。以三全为例,“三全饺子”是一个品牌,它的产品质量高,口感等各方面与人们的需求一致,符合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习惯。同时,三全企业是一个品牌企业,它下面包含很多产品品牌,这样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就比较大,有利于企业整体的发展。再有就是区域品牌,比如焦作的怀山药、开封的西瓜、中牟的大蒜、原阳的大米,因为原产地原因,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形成了地理商标,对产品形成品牌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品牌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这三方面都不可忽视。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总耕地面积XX万亩。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平原农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强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一、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45.3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81.83万亩,总产78.96万吨。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九年增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荣誉。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新增高标准粮田XX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除涝面积XX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XX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XX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农机化作业率显著提高。,全市机耕面积达到XX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达XX%,机播、机收面积均在160万亩以上,约占总播种、收获面积的70%。

2、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为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市近年来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示范、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同时,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3、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按照“提质、增产、增效”的思路,我市在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目前,我市优质粮食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5%以上,优质果蔬年种植面积20万亩。截止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基地面积近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9种,荣获中国原产地标志认证的白芝麻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以上。

4、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为促进耕地规模流转、适度集中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率,我市成立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并在全市各镇办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截止底,全市土地流转1953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8%,增加XX亩,增长11.9%,涉及农户XX户,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并存,其中,转包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XX%,出租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26.6%,其它流转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5.7%。土地的有序流转,有力的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市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目的,培育和规范一批涵盖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多方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6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家,XX市级示范社14家,我市示范社30家。入社社员7690多户,社员出资总额达到9.4亿余元,辐射带动非会员农户3.8万余户,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8.16亿余元,较好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与农产品销售的价格,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我们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出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户生产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市现拥有以粮食加工为主的莲花味精、荷花面粉,以纺织品加工为主的XX纺织有限公司,以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博奥皮业,以姜、葱、蒜等脱水蔬菜进行脱水加工的三利和金泰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国家级1家(XX莲花味精股份公司),省级8家,XX市级23家。这些“农”字号企业,立足XX资源优势,把庄稼地作为第一车间,既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又节省了运输、仓储等环节的费用。随着这些“农”字号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哺了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强。

7、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XX现有青壮劳动力40多万人,为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对农民进行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农机使用和维修等技术培训,让农民在“农”字上进行就业和创业。

二、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基础支撑。我市的农田排灌等水利设施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时间较长,大多老化,许多桥闸井涵大部分到了报废期,我市许多镇办都面临亟待改善极其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严峻现状。虽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分布较散,功能不全,不能有效发挥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大多数地方现有水利设施由于缺少维护资金,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破损较严重。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85%,机电灌溉面积不足10%,难以发挥对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2、从事农业生产新型农民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撑。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我市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85%以上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相比较这些人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3、土地种植经营规模小,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规模化支撑。规模种植是增产、增收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科学生产的基础。由于农村社保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严重,加之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滞后,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流转要求等,造成我市土地使用权流转率较低,目前我市有90%的土地仍处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人均不足一亩,每户大约四、五亩地,这与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耕作、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显得十分不对称,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使得农业难以走入集约化经营轨道,很难迈进高收益的现代农业行列。

4、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经营组织化支撑。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且所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未与农户形成共同利益体,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其原料大多来源于外调,不能实行订单生产,造成带动能力极弱,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更大的经济利益空间,不能带动农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5、农业生产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自然灾害频发。我市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农业生产“靠天收”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常有旱、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重发频率也显著上升,农业生产存在着不确定性。二是市场变化较快。农资价格的波动、粮食供求和市场粮价的小幅波动往往导致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

6、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少,项目分散,不能有效发挥综合效能。全市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4亿元,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资仅占21%,只有3000多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目前组织农民去投资建设的难度很大,效果也不明显,主要还得依靠公共财政投入来建设,并且还需要公共财政投入去维护。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有限,且项目杂、分布广,功能不全,发改、国土、水利、农办、农业各自为政、自成一体,难以集中使用,不能规模连片,做不到优势互补,形不成发展合力,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三、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

1、加大投入,加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新型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虽然我市近几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机化水平也快速提高,但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设施装备档次不高,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要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设施配套,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彻底解决项目虽多,但分布分散,功能不全的局面,解决多口、多头管理项目资金问题,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做好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管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把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各项功能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技推广中有阵地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3、加强培训,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要针对我市留守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偏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科技推广创新,调整科技推广方向,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推广与现阶段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技术和模式。

4、突出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从我市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看,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集中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白芝麻和畜牧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同时,希望上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形成经济联合体,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互惠互利的新型组织形式,增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的组织带动能力,构建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培育载体,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动起来,更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当前,农民的组织载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行政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承担乡村行政组织中生产经营的功能,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

6、合理引导,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生产。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农户增收的基础,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经营者才称得上经营,才会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会主动应用科技成果。因此在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少数具有专业知识具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5

(调研提纲)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宜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我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生产现状及问题

㈠结构调整速度快,但产业效应未放大

调研我市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找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科学方法分析各产业发挥的效益情况,并说明还有多大的潜力等等。

㈡科技推广有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在简短总结近几年农技推广成效的前提下,找准我市农业科技入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对称的突出症结。

㈢产业化经营起步早,但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

分析我市现有25家农业产业化企业现状,产值与利润构成以及带动农户的能力方面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㈣农村经济组织不少,但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调研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各种组织形态、服务方

1式、内容、效果,解剖存在的主要问题。

㈤各类培训常年展开,但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

了解全市培训农民的方式、内容及效果,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标准,找出其症结之所在。

㈥市场农业观念逐步增强,但始终跳不出传统农业的怪圈。

调研领导及基层相关人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状况,找出并分析传统观念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㈦基础设施建设迅猛,但零星发展,缺乏整体推进 了解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公路、水库、良田、渠道等)慨况,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存在的投入、规划方面的问题,分析各自为阵,不能塑造宜都农村整体形象的弊端。

二、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㈠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在新形势下,必须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把握“两个趋势”的判断,站在统筹城乡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把农业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中统盘考虑,跳出农业抓农业。要让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内植”于农业。

㈡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我市近几年花大气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标准农田,但总体上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设施装备档次不高,旱

涝保收农田仅占六、七成。要围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更多投入倾斜“三农”,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热情,以设施武装农业。同时,结合一些项目的实施,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

㈢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要针对我市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普及率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素质提高为基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

㈣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着力增强我市农业主体的创造力。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产业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下功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㈤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

要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积极引导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强化农业综合执法,推进财务公开,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三、加快宜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㈠突出质量品牌,做强主导产业

围绕我市柑、茶、畜牧、水产四大产业如何做强,提

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具体工作如何开展,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目标,怎样发挥现代产业的功能等等。

㈡立足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

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1、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怎样把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如何建立以技术员指导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3、如何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

4、怎样发展农业机械化?

㈢提供政策保障,健全投入机制

1、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如何建立?

2、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怎么健全?

3、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发展农业保险等)。

4、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㈣强化社会服务,全面放活人才

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放活人才,如何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出具体方案,包括人才怎样放活、服务组织的多种形式、服务的内容等等。

㈤完善市场流通,发展物流产业

1、根据宜都实际,采取什么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

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

2、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怎样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3、怎样加强大宗农产品的调控管理?

4、如何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㈥做精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

如何围绕龙头企业做精,提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的具体方案,包括怎样构建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问题。

㈦坚持体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

1、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有利于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探索“春晖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篇6

作者:■袁华江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2274

近年来,孝南区始终把“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探索形成了“春晖模式”,有效解决了新形势下“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委书记李鸿忠,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等领导对“春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对“春晖模式”的作法进行了深度报道;内蒙古、山东等全国十多个省市组团学习考察“春晖模式”的经验。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将孝南区列为全省10个农村体制机制改革试验联系点之一,要求借鉴“春晖模式”,依托龙头企业,解

决新形势下“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

动因:面临三个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孝南区和全省许多地方一样,土地经营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存在有田无人种,有人要种田的矛盾,主要面临三个困境。一是不想种田。由于从事非农产业收益远远高于种田收益,许多农民认为种田不划 1

算,不如打工来钱;一部分农民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加之农业生产成本高,灌溉用水难,由于机械作业的农田少,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大,因此不想种田。二是不会种田。在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经商以后,在家的妇女、儿童、老人等留守人员体力不够,干不得重活;一些新生代农民虽然在农村长大,却没有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往往是读完书就去打工,因此不会种田。三是没有田种。一些社会资本进军农业领域,需要大量土地发展规模经营,但很多农民“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观念根深蒂固,担心流转土地收不回,惠农资金领不到,因此一批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想扩大规模却又没有田种。如何解决“有田无人种、有人要田种”的矛盾,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改革创新,及时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探索形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春晖模式”。

探索:实行三种形式

2010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孝南区引进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孝感市伟业春晖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三汊镇龙岗等4个村,开展以“土地流转股份化、农企联姻产业化、经营管理职业化、生产种植规模化、政府服务全程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探索了三种形式,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一是土地流转三制并行。采

取“股份制+租赁制+托管制”的模式,扩大流转规模,集约经营土地。股份制就是组建湖北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由三汊镇龙岗村、同昶村、东桥村、彭桥村的村集体、农民和伟业春晖米业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经济实体。村集体以机动地经营权折资入股、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折资入股、春晖米业公司以农机具折资入股。组建过程中,村集体、农户与合作社签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入股合同》,春晖米业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农机具折资入股合同》,经营期限截止到2028年12月31日。合作社现有社员(股民)669人,总资产1062.02万元,总股份11773.73股。其中,村集体和农民入股土地6004.6亩,每亩折1股,亩均折资902.02元,共折股6004.6股,折资541.63万元。租赁制就是春晖米业公司租赁经营孝南区三汊、肖港、朋兴、卧龙、朱湖等乡镇的土地,扩大经营规模。托管制就是采取委托经营和发展订单农业,向孝南以外县市扩大经营面积。二是生产种植三社合作。采取“土地合作社+农机合作社+香稻合作社”的模式,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土地合作社主要是提供集中连片的土地,扩大经营规模,建立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农机合作社主要是从机耕、机插、机播、机防、机收等环节上,为土地股份合作社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并对外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香稻合作社主要是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效益。三是经营销售三业连锁。采取“生产种植业+收储加工业+物流营销业”的模式,构建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

链条。生产种植业就是以种植香稻和糯稻为主,为收储加工业提供最安全、最优质的粮源。收储加工业就是代国家储备粮食,并对粮食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打造属于自己的农业品牌。目前拥有“朱湖”牌珍珠糯米、“孝丰”牌大米、“黄香”牌大米等5个农产品商标使用权。物流营销业就是通过建立春晖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和大型农产品超市,实行物资集中配送、农超对接,直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成效:实现了三方共赢

“春晖模式”运行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较好成效,实现了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赢。从国家层面看,主要是解决了抛荒现象,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春晖模式”通过土地整理、迁村腾地等方式较好解决了抛荒和耕地不足等问题,大大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以龙岗村为例,在开展土地股份经营之前,每年都有大量的抛荒田;土地股份经营实行后,全村没有一块抛荒田。而且,合作社对土地进行集中整理后,消除田埂,开发边角余料,重新丈量土地,土地面积增加了10%。从企业层面看,2011年,春晖米业公司在承包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土地后,实现水稻总产719万斤,单产1200斤,比上年提高50斤,经营收入达到781.68万元。按股份结构,春晖米业公司分红23.56万元。从个人层面看,农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7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丰则基础强, 农民富则国家盛, 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的问题。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要实现农村的跨越式发展, 就要解决困扰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 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经过长期的发展, 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说来, 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有资源环境, 农业基础、农业科技、农民素质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困扰。1.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保障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针对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只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要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严格保护耕地, 增加农业投入,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就是说, 只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理, 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所谓的农业现代化, 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1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阶段, 以家庭为单位的形式组织, 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生产力低下。加快科技进步, 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才是农业进步的根本保障。也只有靠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才能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 确保粮食优质稳定增产, 形成我国粮食丰产的长效能力;也只有靠科技创新, 自然灾害频发、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遏制, 才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靠科技创新, 才能实现全面农业机械化, 从根本上提高生产力。2.2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当今社会环境保护成了热点问题, 随着工业的发展, 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造成农业土地资源锐减, 一些工业企业的“三废”超标排放直接威胁到周边农业生产区域的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 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废弃农膜残留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污染直接造成农业生产效率降低, 土壤板结等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发展农业就要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 加快新农村建设, 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实现资源集约利用, 减少耕地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水、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3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多农业经济元化另外, 农业结构单一也是困扰农村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要发展农业, 就应该转变观念, 解放思想, 走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创新之路。调整经济结构, 构建多元化农业, 大力发展辅助产业, 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业主导产业, 大力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 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高效生态的生产模式,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旅游经济。实现综合预防和减少农村污染, 为解决秸秆焚烧、粪便污染及过度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恶化找到有效治理途径, 并且为生态农业创造有利条件;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拓宽资源利用的渠道, 使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扩大农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商业链, 规范农村市场化, 从而真正实现农民丰产又丰收。3.结束语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 解决好农业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实现农业、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 解决好农业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但是,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要实现我国农业的大力发展, 就必须要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化农业。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多元化

新型农民,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篇8

从上学时帮助母亲种地,到从学校毕业后外出打工学习园林的种植管理技术,再到主动返乡租地种植苗木,平顶山湛河区北渡镇汴城村一个新型农民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这个新型农民名字叫孙超权。

从害怕到尝试的转变

“我已经租了18亩地,每亩地能出圃4000多株苗木,按2008年的市场行情每株2元计算,每亩地的产值能达到近万元。”近日,在即将出圃做最后修剪的杨树园里,孙超权给笔者讲述了他从害怕种地到尝到种地甜头的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那年,孙超权8岁,包产到户使他们家分到了3亩多地,父亲当时在李堂砖厂当工人,回家的时间很少,种地的重担就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那时地里种的是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种都要靠人力来完成,割麦用镰刀把农作物割下来,然后用架子车把麦子拉到场里去碾、扬,最后还要用人力把农作物扛回家。

虽然孙超权那时还在上学,但作为家中长子的他一有空就会被母亲揪到地里干活。刚开始时,还有一点新鲜感,并没有感到累,可时间长了,特别是放暑假的时候,要拿着镰刀和母亲一块儿下地,一把一把地割麦子,麦子割下来还要和母亲一起用架子车拉到场里。身小力薄的他对种地充满了恐惧,他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用写作业和生病来逃离这种“苦役”了,那时他一直在想,一定要考上大学,再也不要干地里的活儿了。

1989年9月,孙超权报考了平顶山师范学校的美术班,专业分超出分数线很多分,但因文化课分数不足,需出高价才能上大学,家里因贫穷而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最后他只能选择上职业中专。在节假日的时候,他还是会下地帮母亲干活,但那时割麦已经不用镰刀割了,有了拖拉机带推子的简单割麦机,拉麦子用拖拉机拉到场里,打麦子用上了打麦机,耕地也不再用人力,全部改用了机械化,劳动强度也小了很多。

1992年,中专毕业的孙超权回到了家乡,他接过了母亲的担子,开始尝试经营自家的3亩多地。但这时的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了,有了自己新想法,他根据自己家的3亩多地都是沙地的土壤条件,通过向人求教后,开始种植西瓜。第一年种时,由于不懂技术,种出来的西瓜个小,也不太甜,卖完瓜算算账,还不顶一季玉米挣得钱多,本来就反对他种瓜的母亲,找到了借口,不让他再种了。可他却不服输,反复做母亲的工作,做通母亲的工作后,他到新华书店买来种植西瓜的科技书籍学习,到周边种瓜种得好的瓜农家里求教,这时的他对种地已经没有了恐惧,只剩下了对科学技术的渴望。经过一年的努力他成功了,种出来的西瓜个大、皮薄,口感甜,特别好卖。当年就收入了2000多元,母亲再也不反对了,周围的群众看到了种西瓜的好处,纷纷向他请教技术,他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乡亲们。种了几年后,因为重茬严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都开始下降,他萌生了出去边打工边学习技术的想法。

后来,在同学的介绍下,孙超权来到平顶山师范学校总务后勤处打工,在打工期间,利用干活的空闲时间学习园林种植管理技术。那时,只要手里的活儿干完,他就缠住学校的花工于师傅,让其讲解观赏树木的栽培管理。一般花木的生活习性等,他和于师傅一块儿对学校的花木进行修剪、管理,白干活不要工钱。孙超权告诉笔者,当时周围有很多人不理解他,认为他太傻,可他自己知道他在干什么。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帮助乡亲们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

真正感受到种地的乐趣

2005年4月,在河南省第五届村委会选举中,结束打工生活回到村里的孙超权,被村民推选为汴城村村委会委员,这更加坚定了他在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的决心。这时的农民种地已经相当轻松了,种有播种机,耕地有旋耕耙,收有大型联合收割机,机械化程度高了。单靠种小麦、玉米的收益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很多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可还有很多不能出去打工的富余劳动力。当年,平临高速在村北开通之后,按上级指示精神,高速两侧20米种植防护林,村南沙河沿岸种植经济林,聪明的孙超权从中看到了机遇,他自费到叶县城关乡、襄城县种苗种植基地考察、学习,聘请教授、专家,通过分析论证,决定自己租地育苗。

2006年春节过后,他做通了家人的工作,以高价租了7亩地,准备在村东头种植速生杨。计划拟定之后,他租车到许昌、叶县去采购优质种枝,一下子拉回来了3万多枝的106、107种枝,他采用反租倒包的办法,让租给他地的群众帮助管理苗木。通过精心管理、修剪,当年就获得了成功,除安排村里30余名富余劳动力外,还获利3万多元,这时的他才真正感受到了种地的乐趣。2007年春,他加大了种植面积,同时对愿意进行速生杨育苗的乡亲们,低价供给优质种枝,免费提供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汴城村的五六户村民都走向这条育苗的道路,而且都有了不小的收益。那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问及孙超权2008年的收益时,他很有自信的告诉笔者:2008年在村内村外通过土地流转租地已经有18亩,每亩地能出苗4000多株,现在已经有几家市里的大单位和很多本地的群众看好了他的树苗,年净收入10万元应该没有问题。但这还达不到他的要求,2008年4月份,他被汴城村的党员们推选为该村的党支部委员,他感到身上的责任大了许多。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使他又有了新的目标。他已经在镇劳动保障所的帮助下申请了小额贷款,2009年准备注册成立“沙河源”苗木种植基地,在种植杨树苗木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再搞一些花卉、草坪、绿化树等育苗,这样就可以安排汴城村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就业,让更多的乡亲们共同走向致富的道路。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9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近年来,射阳县采取“组织培训、参观典型、帮扶指导、建立园区”四项举措,力促大学生村官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一是组织培训,积累农业知识。定期举办大学生村官高效设施农业培训班,内容涵盖优质大棚草莓种植、葡萄优质栽培、温室蔬菜种植、西瓜甜瓜栽培、发酵床养猪、生态养禽、动植物疫病防治等近20个专题。自2007年以来,共举办各类专题讲座35期,培训近4000人次。

二是参观典型,学习先进模式。组织大学生村官赴华西村、蒋岗村等地考察,感受外地发展的氛围;到邻近县市参观肉禽养殖基地、温室蔬菜种植园、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等,走捷径,学习其他地区已成熟的发展模式;开展县内南沃村、药材村等小康示范村学习交流活动,树立“一村一品”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

三是帮扶指导,解决发展难题。依托省“创业富民〃阳光育才”再担保工程,全县共获得1000万贷款额度授信和450万贷款发放,解决发展初期资金瓶颈问题;建立“3+1”帮扶机制,扶持村官大学生村官领办、合办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35个;组织科协、农委、渔业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高效农业创业专家顾问团,通过服务下乡、在线交流等方式,实时跟踪指导服务,提供技术支持。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1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四化”同步发展新态势。

据《四川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全省工业化率达到4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43.5%,提高1.57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3297.2亿元,排全国第四位,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增长14.2%。

农业现代化在“三化”中基础地位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重要基础

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快速提升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统计,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63亿斤,连续6年增产。油菜籽产量221万吨,连续11年创历史新高,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2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3位,蔬菜保持第5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尽管农业在四川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但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农业原料加工的,实现产值已占工业产值的26%,超过四分之一,增速高于工业产值1.33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

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着力突破农业机械化的瓶颈制约,以“农机化示范县创建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机化进程。2012年,四川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使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了52万人,减少2.6%。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达到3088.9元,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工资性收入首次超过家庭经营收入,农民家庭纯收入“双核心”主导特征十分明显。农民有钱后进城经商、居住、置业促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拓展空间

随着四川“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四川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4%,城镇化率比“十一五”末提高3.32个百分点。

据测算,工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就业岗位12.3万个;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吸纳农村劳动力48.4万人。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了空间,为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谁来种地”的矛盾突出

据农业厅对四川30个县的60个乡镇、120个村、2207户农户的调查,目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调查表明,120个村共有劳动力15.7万人,其中外出务工7.3万人,占46.5%,其中丘陵地区为52.9%、山区为49.2%。并且在家务农劳动力年龄偏大,接受调查的2207户农户中,在家务农的只有4322人。另据调查,目前新生代农民绝大多数不会种田、不愿务农。

农民增收致富压力大

近年来,尽管四川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四川6600万农民奔康致富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2012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3305.6元,比2000年高出9326.33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产业发展支撑乏力

四川现代农业规模大而产业弱的矛盾明显,品牌不响和新型经营主体发育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集中反映在产业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乏力。

据统计调查,2012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1.4元,在全国排在21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900多元。其中来自农业的经营性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9.6元,占了差距的51%。

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足

尽管四川对农业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增长较快,但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且还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

2012年,四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462.8亿元,仅占2.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城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巨大差异,制约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进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

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化示范县”工程,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着力使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在大宗作物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优势产业的扶持,紧紧围绕马铃薯、茶叶、柑桔、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优势特色种植业,加快培育近期能进入全国前三位的高粱、蔬菜、稻谷、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下大力培育打造品牌,努力提升“川”字号农产品的影响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过程监管、质量追溯等关键环节,落实到位各项监管措施,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让广大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农产品。

配套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适应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的需要,在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服务水平。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11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一次接收记者采访时所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相对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 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主导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 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目前, 我们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 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 土地、水等农业生产资源刚性约束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的资源条件, 但又必须突破资源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目前, 农村劳动力素质及新型农民培训机构设施与实力, 还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形势, 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1.农村劳动力水平低, 以小学初中水平为主,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10年, 我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到初中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76.8%, 高中程度为12.1%, 中专及大专程度仅占5.3%。

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实用人才由不同程度的外流, 农村留守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 带来的是农村的空乏化和农村社会的活力退化, 使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

3.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集约, 具有现代产业组织特征的农业, 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 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激烈市场竞争相联系, 要求农民要会经营、善经营, 具备市场经济意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就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合格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后继者。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是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笔者认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

第一, 要对当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生产经营决策者进行培育, 特别注重实用技术的推行与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第二, 需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继承者的问题, 要从长远的角度培育未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回乡农民工或其他年轻劳动力, 大中专院校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等潜在的农业从业人员, 可能会是未来农业的经营者, 要对其进行培育、引导, 鼓励他们从事农业产业的生产或经营。对这类人员除了技能培训外, 必须要为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从事农业经营活动提供政策与制度的优惠和方便条件。

第三,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民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课程及培训方式进行合理的优化与改造, 以满足现代农业的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及市场化的需求, 切实使新型职业农民能够适应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要求, 使新型职业农民名至实归, 成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

农民培训的内容要从传统的种养殖生产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 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 食品加工, 农场管理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就业技能、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篇12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是重大的现实与历史任务。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如何,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个现代化的进程。环顾当今世界, 发达国家大多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而农业落后的国家, 则很少迈入现代化国家行列。

无论与过去相比, 还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 今天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举世公认。但是, 与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要求相比, 我国农业的脆弱性仍然明显;与飞速行进着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相比, 我国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业现代化期待相比, 仍然存在着落差;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潜力仍然巨大。

如今, 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农业增长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过度开垦土地资源和开采地下淡水资源, 一味地追求土地等资源生产率, 而劳动生产率则相对较低, 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 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差扩大, 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安全隐患多, 农业稀缺资源过度消耗, 农业生态功能难以发挥的现代农业的世界性通病。

鉴古知今, 登高望远。为尽快地让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 更加有效地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的多功能需要, 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这是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迫切任务, 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 也关系着亿万农民梦想的实现。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就是要扭转不惜一切代价一味地追求增产的发展方式, 不仅注重主要农产品数量供给保障, 而且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当前, 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 库存水平高, 进口面临较好的国际环境, 新形势下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推进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生产。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就是要扭转过去过度利用农业资源的方式, 更加注重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兼顾当代和长远, 适度降低农业稀缺资源利用强度。在农业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的生态脆弱地区, 要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限牧禁牧等途径, 保护好国土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 发挥好农业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功能。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 就是要提高我国农业效率和竞争力, 更好地节约农业资源和永续地利用农业资源,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挥农业生态功能, 把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发展成为兼容一产、二产和三产的新型产业, 更好地胜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现代农业的各种功能。

上一篇:申报办公室先进个人材料下一篇:诚信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