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论文(精选8篇)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之一,同时也是用水大户,传统的农业种植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大水漫灌的灌溉习惯,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显然应该被淘汰。为了更好的应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采用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只有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1。 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据2011年数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最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节水农业背景下,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
一)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
二)水利条件。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2。3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3。总结
1 节水型农业的发展需因地制宜
1. 1 气候特点影响分析
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来实现种植水平的提高是有前提条件的, 在进行调整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时候必须得依据当地的实际自然条件, 通过调查实验研究土壤成分、水资源丰度以及地理环境等来确认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将适合的作物种在合适的土地是讨论实现节水型农业发展的大前提。首先来讨论气候条件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气候条件在农业节水性机构调整中占有很大的影响, 以黑龙江龙江县为例, 在进行优化调整农业节水结构的时候, 研究人员必须要依据黑龙江龙江县高寒且较为干燥的气候属性, 还须统计年周期内降水的分布月份, 统计月平均气温和日照分布等气候因子。只有对这些有规律性的气候因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对该地区所适合的作物做出明智的选择。龙江县适合水稻、马铃薯和玉米的生长, 该地区的寒暑长短分布和降水以及日照条件都适合玉米、马铃薯和水稻的生长, 一年内长时间的严寒使得作物糖分得到大量累积, 因此该地的玉米及水稻产量和质量都十分好。
1. 2 地区水利环境研究分析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 水资源占据着无可比拟的地位, 因此水利因素是直接影响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分析当地的水利条件时, 不仅要对大型的河流或者湖泊进行统计, 对小型的水库等其它水利工程也要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 这样才能做到统计到的是真实有效的数据, 对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灌溉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数据, 避免因数据统计不真实而造成的其它问题[2]。龙江县水利条件相对较为充足, 雅鲁河流域贯穿龙江县东西、辖区内有龙江湖、发达水库、库勒河、济沁河、罕达罕河等水域, 还有各类其它小型水域, 充足的水资源为具体灌溉措施的方案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途径。
2 作物用水量的分析
中国广阔的地域决定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这类地理环境上的先天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例如, 黑龙江龙江县适合种植玉米、水稻, 在选择此类农作物时都是经过完全充分的考察当地的环境。那么, 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必要条件就是综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包括像气候土壤、水资源等的现有状况, 还需要从中得出规律预测类推出在未来的作物选用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实现结构调整, 提高种植水平。在此过程中, 通过实验统计分析该地区作物玉米和水稻的需水量, 依据作物在不同时期的需水量和不同时期的降水量综合权衡分析, 以达到有效地控制作物用水的目的。这样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 还减少了浪费, 实现了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目的。
3 科技兴农
提高农业种植的科技水平是调整优化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勘测地理环境时可以采用高科技设备以确保信息采集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这样对于作物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可靠性。在进行节水灌溉时, 可以对于地膜覆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创新, 提高节水效率。还可以通过滴灌和喷灌等措施来增加土壤含水量, 这些措施都是从科技层面上来实现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的, 以此可见科技力量在农业中的重要之处。
4 结语
就当下的农业发展状况来说,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国内应当深化对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式的改革, 依据实际, 在传统技术和先进科技结合下, 对农业结构做出整改, 以期在产量和节水上做到最佳。
摘要:随着国内农业的高速发展, 农业种植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农业种植量也在逐步增大, 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大。因此在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之间找出一种方式来平衡两者的关系至关重要, 而就当下的农业灌溉研究方向,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是相关研究者重点讨论的对象。本文将以黑龙江龙江县为例来展开论述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开德.节水灌溉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灌溉排水, 1991, 10 (04) :1-8, 25.
关键词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72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随着国内农业的高速发展,农业种植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农业种植量也在逐步增大,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也相应的增大[1]。而水资源的紧缺已成为我国当下面临的一大问题,节约用水已成为国人当今的普遍共识。所以,这迫切需要人们对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中,提高节水方面的性能。
1 开发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种植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农业种植效益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水资源方面的危机却日益突显。这显然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持续发展的。所以,开发出节水型的农业种植结构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2 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型农业
要想发展节水型农业,首先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来实现种植水平的提高是有前提条件的[2]。在对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和改良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的自然条件。通过对于土壤成分、水资源丰度及地理环境展开充分的调研,来选择最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同当地的地理状况最匹配的农作物,才是最好的农作物。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 从气候特点对农业的影响上入手
气候特点是对农业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充分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包括每年不同月份降水分布及每月的气温状况、日照状况等进行详细统计,进行综合性的评估,然后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于该地区的农作物。
天等县屬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山,海拔高度较大,因而气候较邻县温凉湿润。春末至初秋多受偏南气流影响,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冬季受北方寒潮影响,气温偏低、湿度小、雨量少。因此,适合种植甘蔗、橡胶、水稻等作物。
2.2 从水利条件对农业的影响上入手
对于农业种植活动来说,水利条件不仅与当地的农业种植水平息息相关,还直接决定着农业活动的节水性。所以,在一个地区开展农业种植前,先要对当地的水利条件进行充分调研。一方面,考虑到当地的河流、湖泊这些自然性水利资源的因素;另一方面,充分考察和分析当地的大中小型水库,才能够选择适合于当地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在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处于发展节水型农业的需要,有责任打造深水井或修建水利工程,来弥补当地的缺水状况。
天等县本身地表河溪少。降水量虽不少,但因地处断层地带,透水性大,地表水系不发育,加之山高河深,地表水资源匮乏,这就决定了该地区适合种植葡萄、棉花和苹果等作物。
2.3 在栽种时合理规划好农作物的用水量
要想实现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必须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对于环境、气候、土质及水资源条件的现状和未来远景进行相应的评估和预测,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这样才能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以实现农作物产量为基础,合理地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的用水量进行规划,充分优化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此外,还要充分地分析和判断不同地区农作物的需水量。以不同地区农作物的需水量为基础,来对需水量进行合理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使农作物的灌溉效率得到提高。在对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分析和规划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对于用水的损耗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通过对多方面综合因素的考量,充分规划好农作物的用水量。对于天等县来说,因其处于旱地,地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因此应当在确保种植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用水量。这就要求在该地区大力推广节水型农业。
2.4 提高科技兴农的水平
在“全面实现四化奔小康”的今天,科技兴农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战略,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种植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对于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上,同样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兴农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例如,为了达到农业产量最优化的目标,首先认真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正确地选择适合于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为了避免在水资源上的过度浪费,优化农作物赖以生长的自然环境,要不断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让土质得到改善,使土壤的养分和含水量得到提高,要有计划地运用滴灌和喷灌等技术,不断提升灌溉水的使用效率,给农作物的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农业科技水平得到了提高,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所以,合理地规划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通过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来提升农业种植的效率,使农业种植产量得到提高。以此为基础,来实现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使我国的农业种植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3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上,现阶段我们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并有了显著的成效。那么,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何在呢?
从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动态和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来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大面积普及,在未来,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必然越来越趋向于同信息技术相融合。我们可以将全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水利条件和各地的土壤需水量存储进数据库。这样当需要对某地进行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建设时,只需调取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就可以便捷地对于当地进行评估和判断了。此外,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对于全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随时进行查阅,了解到全世界的农业发展动态,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国外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引入我国,来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促进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另外,运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加强对于各地农业土地的管理,掌握各地农业土地的发展水平,并集中资源扶持农业落后地区。
4 结语
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是为响应党中央关于构建节能型社会和构建生态型农业的倡导,而推行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种植结构。它充分地结合了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紧缺的国情。对此,要充分对各地的地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并结合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来促进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董艳丽.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6,1(15):101-105.
[2]董建华.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J].吉林农业,2014,4(8):134-137.
展“粮改饲”
时间:2016-04-06 本网讯 2015年,湖北省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成绩显著,但主要农作物市场收购价格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针对这一问题,湖北省认真分析当前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实地调研黄冈等地“粮改饲”发展情况,提出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行“粮改饲”的具体措施。
调研反映,当前生产中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棉花种植效益大幅下滑,农民对“春天种什么好”很迷茫。二是油菜收储政策调整,油菜产业发展必须向多功能性发展。通过分析发现,调整种植结构,推行“粮改饲”是一条增产又增效的可行路径。一是青贮饲料比较效益有优势。每年种植两季青贮玉米和一季青贮小麦,亩均纯收入比种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的亩纯收入增加一倍多。二是青贮饲料市场需求有空间。湖北省每年青饲料缺口在1000万吨以上,尤其是冬春季节牛羊青饲料缺乏情况更为明显。三是发展饲料油菜技术成熟。华中农业大学多年研究饲料油菜发现,饲料油菜在2-3个月生长量比苜蓿、箭舌豌豆等青饲料高一倍以上,且蛋白质含量高、料肉比好于豆科牧草。
一、节水农业发展背景
多伦县属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过渡地区,大陆性气候显著。由于本地地处内陆地区,南部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向北方向的深入,故降水量较少,年均降水量仅385毫米,而年均蒸发量达1713.5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导致我县农牧业生产频繁遭受干旱影响,有“十年九旱”之说。例如2007年我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旱灾,5、6两个月份的降雨量仅有35.4毫米,造成农田、草场严重干旱,全县农田受旱灾面积62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34万亩,草场发生旱灾面积280万亩,其中严重旱灾面积170万亩。随着旱灾的持续,虫灾也大面积暴发,蝗虫发生面积达60万亩,其中农田发生面积10万亩,天然草场50万亩。受灾害影响,全县农田受旱灾及虫灾造成粮油减产0.35亿公斤,损失5600万元。草场减产1.2亿公斤(折干),损失6000万元。常年干旱的气候特征和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决定了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成为了我县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县节水农业发展情况
浅谈节水农业
作者:贾志峰 胡晓燕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摘要:本文从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与浪费并存的事实出发,综述了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在分析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关键词:节水农业措施方式现状
节水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工程、农艺和管理等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节水农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今年来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是在这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用水浪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用水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灌排设施整体标准较低,老化失修严重,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
3.节水领域的技术发展落后,如节水设备和材料的工艺落后,产品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农业节水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等。
4.节水相关政策不配套;
5.节水意识淡薄。
二、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城镇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间将形成争水用局面,农业用水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工业、城市用水之间的矛盾,而且对缓解水资源不足、提高农业产量。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从农田水循环和节水技术措施看,节水农业包括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措施,需要土、肥、水、作物等协调配套,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效益特征和技术综合特征。
1.工程技术节水
1.1开辟新水源,增加供水能力
1.2改造原有工程设施
1.3田间节水
2.农艺技术节水
2.1节水农作制度
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提出相应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种植模式。
2.2选用抗旱高产作物和品种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作物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由本身遗传特性、形态特征和生理过程决定,因此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作物品种来达到节水的目的。
2.3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
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可以调控农田水分状况、蓄水保墒,提高农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此外,农田水肥耦合及高效利用技术也是一种农艺节水的重要措施。
3.管理技术节水
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政策,用水管理,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
3.1组织机构: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达到科学节水,合理运行,维护得当,良性发展的机制。
3.2现代化用水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专家系统等专业软件,科学制定用水计划,适时适量调配水源,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3.3维护与维修管理:灌溉系统的维护与维修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如灌溉系统岁修和大修计划,灌溉系统的维护计划,设备的维修等。
3.4政策法规
依据《水法》、《农业法》的节水条款,制定节水政策、法规。①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②依据政策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3.5加强宣传
加强节水宣传,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培训班、发放节水资料等形式,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四、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1.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1.1建立区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
1.2研究污水(或中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污水(或中水)作物安全高效利用指标量化体系,研究不同灌水方式下作物灌溉制度;
1.3研究低成本、节能型的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微咸水灌溉下的控制指标体系和作物灌溉制度。
2.应用新材料及先进制造工艺
采用高分子材料研制技术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的刚柔混合结构或纯柔性结构作为渠道的护砌结构;研制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开发新型微灌过滤器、注肥器及系统控制设备;研究低压节能型异形喷嘴喷头;将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与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形成综合节水技术,并向标准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材料、生物集雨材料和田间集雨材料等;研发新型节水制剂(保水剂、吸水剂)、作物抗蒸腾制剂;研发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为对环境无害物质的新型覆盖材料等成为发展的热点。
3.研究和推广生物技术节水
利用作物生理调控和现代育种技术,可以实现用水从传统丰水高产型向现代节水优质高产型转变的关键性技术。
4.信息技术节水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调控,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量灌溉。
5.注重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的有机结合与集成,重视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发展与国家经济水平、水资源数量相适应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五、结语
1.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较其他国家更为紧迫、重要。
2.正视我国节水农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立足国情,研究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节水农业,切忌盲目照搬。
3.发展节水农业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科学确定不同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切忌盲目发展。
4.发展节水农业应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农民承受能力及节水对生态的影响,促进节水农业与工业、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5.发展节水农业要抓好素质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农民进行节水知识培训和水患意识教育,引导农民发展节水农业,实现用水观念的转变。
6.在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要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发展节水农业,还须提高全社会综合节水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参照新疆地方标准《滴灌玉米水肥管理技术规程玉米水肥规程》,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基本情况如下。
1、目标产量
膜下滴灌玉米栽培产量指标15000kg/ hm2。
2、种植密度
新疆春玉米种植模式为密植双行,分为40cm+70cm和40cm+60cm宽窄行两种基本模式。株距20cm,一般定苗密度90000~108000 株/ hm2为宜,收获株数82500~90000 株/ hm2。
3、滴灌系统
系统的组成和安装依据DB65/T 3056—2010《大田膜下滴灌系统施工安装规程》的规定。系统试运行和系统运行管理参照DB65/T 3057—2010《大田膜下滴灌系统运行管理规程》。
PVC干管和分干管播种前埋于地下,一般使用年限30 年。PE支管分干管和滴灌带连接。滴灌带一般采用“一管二”的铺设方式,即在窄行的中间部位铺设毛管。在玉米播种时,通过玉米铺膜播种机一次性完成铺带、覆膜、播种、覆土、镇压工作。
4、灌水管理
玉米生长期间,滴灌9 次左右,全生育期灌溉定额4500m3/ hm2。苗期、穗期、花粒期根据墒性再每次灌水定额450~600m3/ hm2。
5、施肥管理
中等肥力的土壤, 施肥N用量280kg/hm2,P2O5用量95kg/hm2,K2O用量30kg/hm2。滴灌技术对肥料的溶解度要求高,追肥肥料品种可选择水不溶物<0.5%的滴灌专用肥,或者选择尿素、磷酸二氢钾或养分含量>72%的磷酸一铵以及养分含量>50%的硫酸钾肥料。
6、田管措施
玉米出苗显行后,开始中耕。4—5 叶时定苗。生育期间注重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玉米瘤和与黑粉病等病虫害防治。当玉米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有光泽时采用机械或人力收获。
二、玉米成本组成
新疆常规玉米种植成本构成主要有四部分组成:农机、农资、人工、水电费。新疆建设生产兵团的农田成本核算中增加了职工社保费和管理费(见表1)。膜下滴灌栽培中新增滴灌系统。
1、农机费用
其包括联合整地、全层基肥、覆膜铺带播种一体作业、化学防治和调控、机械收获等农业机械作业费用。
2、农资费用
其包括农用地膜、经过包衣种子、肥料(农药)等费用。
3、滴灌系统
其按投入可分为每年新增投入的滴灌带、一次性投入的滴灌器材和设备(滴灌器材和设备的使用年限因材质不同,一般为5—30 年,文中费用按年折旧计算)。
4、人工费用
其包括机械作业时的配套人工、玉米各生育阶段的田间管作业的人工费用。
5、水电费
常规灌溉中,使用渠水只收取水费,使用井水,收取水电费。滴灌系统须备电力加压,含水费和电费。
三、玉米效益分析
1、从玉米种植户角度分析
按照新疆常规的地膜种植玉米较高的产量和膜下滴灌产量比较,由于滴灌系统的增加,膜下滴灌玉米产值成本高于常规灌溉,但由于农机、肥料、人工费用的降低,总成本新增11.21%,但产值超出42.86%,使用滴灌种植玉米的农户投入单位资金的收益增加了1 倍以上(具体数据见表2)。
2、从整个农业生产角度分析
每生产1Kg的玉米,膜下滴灌种植对水、肥料、机械动力、劳动力的成本都有大幅降低,幅度为30%~39%,减少农业生产资源的使用约三分之一。虽然新增了滴灌系统,但由于其它成本的降低以及产量的增加,均摊到单位重量玉米上的总成本降低了22.15%,也可以说,由于膜下滴灌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农业资源的使用,而且每生产1Kg的玉米为社会创造的纯利益比常规灌溉增加了41.69%(具体数据见表3)。
(注:本表中是指生产1公斤玉米所需的成本、收益。)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玉米膜下滴灌种植节水、增产、收益增加的效果明显。膜下滴灌种植中,单位产品的生产总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与效益明显提高。由于滴灌采用随水施肥,肥料利用率提高,化肥用量降低,能有效减少盐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滴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效改善了玉米生产上效率与效益的双低现象。这种灌溉方式既符合节水灌溉发展的趋势,又符合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的大方向,对我国发展现代化节水农业意义深远。
在“天业滴灌系统”发源地———新疆兵团石河子垦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垦区在没有重大新增水源工程情况下,种植面积从1999 年的220 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00 多万亩,在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园艺林果、瓜果蔬菜、荒山绿化等方面得到成功推广应用,滴灌种植多项应用技术指标均名列全国之首,居世界领先地位,多种作物滴灌单产和大面积高产纪录保持全国第一。
新疆节水滴灌技术的应用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实观了生态改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发展等多重效益。新疆膜下滴灌技术的大面积应用还带来了农业生产观念的转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飞跃,为精量播种、机械化采棉、自动化控制等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
通过滴灌技术的引领,在农村的土地出现了以滴灌系统或水源井的联合,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引导传统农家小片种植向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方向迈进,有利地促进了新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建议
东北四省区拥有全国23.5%的耕地面积,水土光热条件较好,具有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的目标任务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这也是当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东北四省区,趁节水增粮行动的东风,可借助新疆推广膜下滴灌技术的经验,通过政府政策推动,利用资金引导,在健全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实现滴灌技术体系创新有效整合,推动滴灌技术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玉米主产区建立万亩以上标准化作业示范基地。由大型骨干龙头型节水企业为这些示范工程提供“交钥匙”服务,确保滴灌技术各项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整合,使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节肥、增产、省工等优良效果直接展现,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农民更为广泛地应用该项技术。
摘要:本文就新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玉米种植两种不同灌溉方式下的成本进行比较,并进行经济效益的详细分析,为东北四省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摘 要 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根本在于制度建设,而水权制度便是其重中之重,因此,提出如何从被动节水到主动节水,从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向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转变的方法。通过阐述我国节水型社会视野下的水权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困境,引出对此方面的构想,并分角度地阐述了农业水权的具体制度构建。
关键词 节水型社会;农业;水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3;D922.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使我国必须寻求应对方案,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个理念由此诞生。水权制度的构建在建设节水型社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就农业水权制度建设方面进行分析与拓展。
1 节水型社会建设活动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大型综合性项目,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开展: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召开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座谈会、现场会、经验交流会,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展开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加快节水型社会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节水管理机构能力建设,培训管理人员,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节水组织和管理水平;加强宣传教育,组织知识竞赛,普及节水知识。
2 我国农业水权制度构建的现状及原因
《宪法》及旧《水法》对水权制度建设并未涉及,而2002年出台的新《水法》虽然在此方面做出补充,对取水许可制度与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关于农业水权制度的规定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计划经济的要求,而真正与市场经济有密切联系的相对较少,对水资源交易制度的规定也并未体现出来,而且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该法确立了水权交易的合法性,但其交易需遵守严格繁琐的行政程序[1]。
笔者认为,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系造成的。该体制具有较强的制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第一,行政运行成本过高。我国水资源所有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水资源的调配、维护与管理都由政府决定。政府担负着巨大的职责,其运行成本也居高不下。第二,高度集中的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无法适应节水型社会的需求。产权者能够通过水权交易获得一定的预期收益,这便是人们节水的动力所在。然而人们的主动节水意识因公共水权制下的水权无法流转而有所衰退,交易水权制度应成为现代节水型社会视野下的水权制度新模式。
3 节水型社会视野下的农业水权制度构建
3.1 把握农业水权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水权是指包括农业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及使用权等一切关于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利总和。新《水法》的规定明确指出,农业水资源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可以分离,其中使用权在本质上就是优先使用权,仅次于生态需求与基本需求用水的优先权。
农业水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共享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共享从流域分配到的水权与公共水库、堰池及水塘等的使用权。竞争性:农业内部各用水户、各单位及农作物之间存在竞争用水的现象,供需矛盾尖锐时该特性尤为突出。季节性:农业生产区均具有季节性灌溉问题与季节性排水问题。让渡性:农业用户可将自己的水资源使用权让渡给他人并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收益关联性:水权的使用情况与农户最终获得的效益具有密切的联系。排他性:各用户的水资源使用量有自己决定并支配,其他人无权干涉[2]。
3.2 把握农业水权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农业水权制度是水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水法根据国家水资源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基本法律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或水库中的水由该组织使用;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属于国家全体公民;任何人蓄水、饮水和排水等行为以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或公共利益为基础。
农业水权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适度优先原则;时域优先和承认现状原则;公众参与决策与公平享用原则;合理利用与鼓励节约的原则;高效利用、讲究效益的原则[3]。
3.3 做好农业水权管理
根据农业水权管理的广泛性与特殊性,在农业水权管理方面应遵循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应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建立农村水权法律制度,水权管理需有一定的法律保障;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水权管理体系;第三,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应以水权管理体系为基础。
为有效进行农村水权管理,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通过立法来保障水资源的合理流转,明确水资源的所有权及使用权;其次,建立并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逐步扩大地方的权限,提高经营者的参与度;再次,制定一系列水权监控、计量等制度来规范水权交易与流转;其后积极引导民营水发展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最后,总结并吸取各地农业水权管理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农村水权制度。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农田水利建设工作情况问答实录[J].中国水利,2012(9):1-14.
[2]刘七军,李锋瑞.对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系统思考[J].冰川冻土,2010,32(6):1202 - 1210.
[3]王福波.论我国节水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及构建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2):133-135.
【节水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论文】推荐阅读:
加速发展我国节水农业06-22
浅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06-03
世界经济地理论文——世界农业结构研究之荷兰农业现代化06-13
农业种植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06-29
广西农业(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06-20
09农业结构调整05-31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1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07-27
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意见(征求意见稿)06-3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