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建设发展道路,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之间共同逻辑和实践基点——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范导下,建构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价值关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 篇1: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它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实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职业教育要想获得新发展,必须依托城镇化发展需求,做好统筹规划,调整职业院校战略发展方向,在专业设置上实现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加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职业教育 市民化

[作者简介]王小艳(1977- ),女,江苏赣榆人,南京审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职业教育、教育经济。(江苏 南京 21181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基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消解我国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节约集约、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①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相关要求,职业教育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在教育设施、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设置等方面跟上城镇化的发展步伐。

一、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的辩证关系解读

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是一对辩证的发展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新型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扩大了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职业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职业教育的办学结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设置也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1.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发展观,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任务。在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中,对职业教育的旺盛需求,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首先,新型城镇化发展将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方式发生改变。城镇化建设具有人口集聚效应,城镇人口的增加能够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加大对金融、通信、商业、保险、娱乐和医疗卫生等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而促使农村转移人口的就业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促进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与升级。新型城镇化强调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区域产业资源配置的布局上,通过产业要素的聚集,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进而实现特色产业的布局调整。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将提高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单纯依靠体力的劳动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亟待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最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的过程。要想真正实现农村居民的市民化,必须使其掌握能够在城市生存、生活、发展的各项技能,职业教育因此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设置、办学规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职业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

2.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通过接受职业训练、技能培训,获得某种岗位或职业所需要的技能,进而满足受教育者生存、生产、发展的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职业教育承担着重大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职业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迎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受教育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占36.9%,初中文化及以下教育学历占63.1%,其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9.5%”,②尽管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以往有了较大提升,但从整体上看,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比重仍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集聚。只有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才能切实提升劳动力人口的素质,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有序、有效就业。其次,职业教育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撑。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技能型人才缺口很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来看,“截止到2012年,我国劳动人口(15~59岁)已经突破9.4亿,而技能型人才总量约1.19亿,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③ 。可见,我国劳动力人口规模虽然较为庞大,但技能型人才在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很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更新加快,对技术型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为此,职业教育要根据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技能与智力支持。最后,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劳动力人口的综合素质。“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层面的建设,但是精神生活的贫瘠、思想的愚昧同样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④与其他普通教育体系相比,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口的流动联系最为密切,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一方面,职业教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工作素养,使劳动者在获得工作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职业教育,能够向农村居民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文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对破除农村陈旧观念和传统陋习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1.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出了相关要求,要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⑤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为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农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从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来看,“2012年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文盲占4.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3%,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61%”⑥ 。此外,根据《中国人力资本的分别差异研究》,“我国以‘农、林、牧、渔’等农业从业者的受教育年限为6.7年,在16个行业中排名最后”⑦。可见,我国农业劳动生产者的受教育水平较低,高学历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仍以传统经验型的体力劳动为主,与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差较远。因此,为了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2.培养现代产业人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呼唤。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涌现以现代服务产业为主导的一系列行业岗位,出现新的就业方向,为劳动者创造大量的就业空间,尤其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和智慧型人才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培养一批既具有科学文化理论、又懂科学技术的现代产业人才,以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

3.促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必须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⑧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必须着力解决农民工的身份转变与个人价值认同等相关问题,由“农民”向“市民”转变,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但由于农村向城市转移就业的劳动力素质层次不一,多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流动性较强,个人素质水平有限,无法在城市长期立足、生存。因此,必须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工作能力,培养他们在城市生存的职业技能,这也是解决他们在城市长期就业并获得有尊严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消除我国城镇化发展障碍的当务之急。

三、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教育质量,加大人才培养方向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对接力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掌握时代信息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1.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必须依照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开展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年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发展能力,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首先,构建服务于农村人口转移的培训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职业教育要发挥其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优势,加强与各个行业间的联系,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规划工作。要切实将职业教育与城镇化的发展需求、农村劳动者的发展相结合,打造一个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全方位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其次,构建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适应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的现代职业农民。作为与个人职业发展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农民的培养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做好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计划,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规划中,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的设定都要进行全面考量,精心策划,确保培训工作的成效。”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与经营的产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建立起一套与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有机农业等相关的培训内容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培养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最后,制定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培训规划。积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农村人口市民化要求消除传统农村的狭隘观念、陈风陋习,这就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民向市民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市民化的职业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综合素养的提升,现代思想观念与意识的树立,现代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等等”⑨ 。在农村范围内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培养农村人口的现代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生活理念,帮助农村转移人口由传统农民向城市市民转变。

2.把握新型城镇化的需求导向,加大职业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也是社会发展标准化的过程,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设置标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⑩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仍存在办学定位不清、办学条件简陋、培养过程随意等问题,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并解决的现实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要积极整合职业教育的内外部资源,确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以及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标准,实现职业教育的标准化教学、精细化管理、科学化评价,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需要从两个方面的标准构建入手,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一方面,要建立职业能力标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建立起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强化职业技术标准的开发,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另一方面,要建立各个行业的培训课程标准。在建立职业能力标准的基础上,建设全行业通用的培训课程包和网络资源科,并向社会大众开放。

3.依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以中心城市建设作支撑,以中小城市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更要兼顾小城镇建设。”11相应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等方面要培养适应不同产业发展的人才。与大中型城市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产业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催生大量的个体经营行业,主要以个人独资或合资的民营小企业为主导。同时,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与收益并存,要求投资经营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驾驭市场的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经营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此,职业院校要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满足不同产业的发展需求,“既要培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产业工人,又要培养符合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具有较强综合素养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创业者”12。职业教育要适应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调整,既有教育结构的调整,也有教育内涵的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职业教育内容的变革。要在充分把握产业发展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具有通用性的大类技术专业和课程,努力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既具有通识知识,又具有专业技能的多元化、复合型劳动者和创业者。

4.调整职业院校战略发展方向,提升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水平。“‘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对个人发展最具人本情怀的教育主体,要紧紧把握住城镇化发展对农村人口转移培训的内在需要,这对于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职业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反应还不够敏锐,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职业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必须在发展方向上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首先,在人才培养层次上要向“梯度型”转变。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需要具有基础工作技能的人才,也需要中、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较为模糊,培养方向单一,无法满足“四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对此,职业教育针对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上要向“梯度型”转变,打造“基础普适型、中级应用型、高级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其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向服务地方转变。服务地方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倡导“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城乡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职业院校不管是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面向,还是在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上,都应以服务地方作为办学定位。”14最后,在办学类型上要向多元化转变。从我国职业教育“多教统筹”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目前一些省份的职业院校由于受“生源荒”问题的影响,发展动力不足,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学校自身的高度重视。应在办学类型上向多元化转变,积极拓宽职业教育对象,倡导多元化办学。实施“多教统筹”发展,将中高职衔接办学、新市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作为职业院校战略转型的主攻方向,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5.重点开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其实质是用现代高新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先进经营理念等先进要素对传统农业生产进行改良,构建一条集科技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具体来看,农业现代化包含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经营强调规模化;二是生产管理强调专业化与标准化;三是经营管理强调市场化。农业现代化的这些特点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与传统的农民有着本质区别。在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普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先进的生产力保障农业生产发展,逐渐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重视农林职业院校在农业现代化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并以此为载体,联合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部门,培养一批能够承担发展现代农业的优秀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砖添瓦。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03-16/212029721385.shtml,2014-03-16.

②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5/27/content_2411923.htm,2013-05-27.

③韩秉志.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约1.19亿人[N].经济日报,2012-12-09.

④高鸿,赵昕.城镇化进程下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3(36):20.

⑤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2013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33.

⑥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3):7.

⑦盛昕.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81.

⑧丁红玲.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教育推进策略——中国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研究报告[J].职教论坛,2014(6):42.

⑨华芳英.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的变化及对社区教育的诉求[J].成人教育,2012(3):27.

⑩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2.

11崔发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5):7.

12刘征.城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38.

13宋正富.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巨大引擎[J].重庆高教研究,2013(3):38.

14金雁.服务新型城镇化,地市高职如何作为[N].中国教育报,2013-12-24.

作者:王小艳

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 篇2: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认知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的逻辑关系

摘 要 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建设发展道路,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之间共同逻辑和实践基点——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范导下,建构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价值关系。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新型城镇化 职业教育

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中国新型城镇建设发展道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和关切对象,人既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终依归和价值趋向;同样,教育的目标也是追求人的发展,事实上,只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就有了共同的逻辑和实践基点——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范导下,来建构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价值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的条件价值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条件,是一种条件价值,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新型城镇化发展助益于收入水平,为职业教育提供经济条件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互相依存的,城镇化是工业化聚集的结果,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城镇化加强了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进程是一国经济实力增强的进程,更是政府财力增强的象征,城镇化水平因此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象征。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依存和适应关系。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教育,是投入较大的教育,且存在个人收益小、社会收益大的特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会促使人们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的发展;会带来收入水平及收入平等的进步,促使人们形成人际间的信任和宽容,导致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推广而使人们高度重视自我表现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这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2、新型城镇化发展助益于职业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升华

城镇化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人口的集中和产业的聚集。人口的集中对任何教育都是有益的,都能提高其规模、质量和效益,原因在于其经济性。对学校而言,人口的集中,可以在更小的区域实现招生,节约招生宣传费用;因人口的聚集可以扩大办学规模,同一年级实现多个班级,实现规模效应,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质量;因城镇的存在可以使毕业生就近就业,节约就业指导费,提高就业率,增强吸引力;因城镇生活质量高,可以吸引更优秀的教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而言,因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城镇的环境,可以享受到现代文明,隐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城镇化对职业教育发展更大的影响在于产业的聚集,因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招生工作变得有利,更为重要的是职业院校可以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人才,提高办学质量;通过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可以扩大办学规模;通过充分利用企业设备、兼职教师等社会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二、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理性价值引领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有效路向以及条件价值,那么,职业教育发展就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性价值引领,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智力支持

城镇化一般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的过程,概括地说是农村人口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二是城镇数量增加和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根据职业分层理论,一定社会对象的划分要根据其职业方式以及经济活动模式的差异来描述,而经济活动模式划分的最终依据是这些群体所面对、支配和利用的自然或(和)社会资源的差异。各产业或职业经济活动的差异性,劳动者要实现在产业或职业之间的转移就要求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城镇谋生、接受现代工业文明和城镇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城市规模扩张及现代化水平上升的过程,是工商业水平提高和结构转化升级的过程,因此,城镇化不仅使农业比重下降,而且工商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应职业发展变化的需求积极地培训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其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智力支持。

2、职业教育发展能够增强城镇经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教育能够让人们拥有不同的生产技术能力,为城镇化形成丰富多样的劳动力资源,为企业招收和雇佣各种工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提供多种选择,有利于促进城镇化企业多样化和企业聚集,促进城镇经济快速发展。

在某些岗位上,虽然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可以相互替代,但不同劳动者的生产率是不同的,生产率是“竞争力”的基础,只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才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发展职业教育相当于增加劳动投入,有利于产出增加和经济增长。对许多工作岗位而言,劳动者的教育程度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就无法从事这种工作,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经济结构变动,有利于经济增长。

3、职业教育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精神动力价值

职业教育具有把技能教育、职业素养、现代公民素质有机整合的特性,是提高公民素养最经济的教育。同时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科学精神在有形或无形中对城镇居民素质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城镇往往把拥有中高等院校作为城镇软实力竞争的一项重要指标。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具有“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的作用。

总之,只有以终极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逻辑契合点,才能在新型城镇化和职业教育互相建构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J].职教论坛,2006,(3).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作者:张海国

城镇化职业教育论文 篇3:

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发展

摘 要 基于省级层面数据实证发现,相对2005年,2013年我国职业教育总体、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整体变化不大,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有所下降。同时发现,职业教育总体、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数有所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数没有变化。还发现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下,职业教育总体、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均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城镇化质量;协调性;相关性

一、引言

1978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中国职业教育在校生和毕业生数达3967.54万人,占总人口3%,其中高等、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和毕业生数分别为1323.25、2638.3和5.99万人,前两者分别占总人口的1%和2%①。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3年的53.73%,城镇人口达到7.31亿,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速1.032%,是同期世界年均增幅的5倍。

在取得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转移人口就业能力较弱、农民市民化程度较低、就业结构滞后、环境污染和城市拥挤等,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建设,城镇化质量较低,2013年中国城镇化质量仅为0.5079②,因此,需尽快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底专门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了要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直接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可以在提升转移人口素质和就业技能,改善城镇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市民化、城镇民主和法制建设、教育公平等方面影响城镇化质量。那么,目前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协调性如何,是滞后还是超前于城镇化质量?高等、中等和初等各层次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协调性又如何,是滞后还是超前于城镇化质量?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的相关性如何?文章将基于省级层面数据来分析回答上述问题,该研究有助于得知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不同省市应采取哪些对策以及重点发展哪一层次职业教育提高城镇化质量。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相关性[1][2][3]和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且主要是实证分析职业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4][5][6][7],对于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关注不够,且很少就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性进行研究,仅发现冉云芳(2013)基于2006年和2011年的省际截面数据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相关性[8],但该研究对象仅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够全面。本文将基于2005年和2013年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比研究中国不同省市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然后利用Pearson、Spearman、Kendall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研究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是否相关及其相关性大小。

二、实证分析

(一)衡量指标体系构建

为了对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与相关性进行分析,文章基于以下四个原则来选取相关指标构建衡量体系。

一是相关性原则。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促进农村适龄青年转移,改善城镇人口结构、促进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提高城乡劳动力素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市民化、促进城镇民主和法制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等方面影响城镇化质量。

二是数据可获得性原则。在选取指标时需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获得主要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三是动态性原则。目前,城镇化建设重规模,轻内涵,城镇化质量不高,出现了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市民化程度不高、转移农民就业能力较弱、城市拥挤和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在注重量的同时,更需注重质的提高。文章构建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不仅将城镇化率作为其中的一个指标,还将城镇化看作是量和质发展的动态过程。

四是代表性与独立性。选取的指标体系从各个侧面和各个角度衡量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且这些选取的指标之间尽量相互独立,以增强最后实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基于上述原则,文章从教育规模、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四方面构建了17个指标来测度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具体是用学校数、每十万人口中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和招生数4个指标衡量教育规模,用教职工数、专任教师数和生师比3个指标衡量师资队伍建设,用教育经费投入、生均经费投入、教育财政支出占总经费投入比率、民办学校办学经费占总经费投入比率和社会捐赠经费占总经费投入比率5个指标衡量经费投入,用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固定资产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计算机数和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5个指标衡量办学条件。

对于城镇化质量的测度,目前已有很多学者构建不同指标体系来衡量,文章在参考魏后凯等(2013)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9],加入城镇化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每百户拥有电话数(含移动电话)、环境噪声达标率来测度城镇化质量。由于选取的指标较多,数据量大,文章采用了Z得分值法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据在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并对指标体系中的逆向指标采用了“1/逆向指标”或“1-逆向指标”的方法进行了处理。

下面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出不同省市在职业教育和城镇化质量上的综合得分,并分别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得分排序情况得到不同省市在职业教育和城镇化质量上的等级差;最后进行协调度的衡量和分析。

(二)协调度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1.2005年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分析

2013年初等职业教育综合得分=F1×60.157%+F2×18.078%+F3×13.233%

2013年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F1×56.902%+F2× 20.761%+ F3×12.754%

依据上述公式,分别得出2013年各省市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和城镇化质量的综合得分,然后进行排序,计算等级差①。然后依据等级差和划分标准,得到就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和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见表3。

就职业教育总体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而言,浙江、江西、湖北、贵州、西藏、陕西的协调度为好;北京、山西、辽宁、江苏、湖南、广东、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的协调度为较好;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广西的协调度为一般;河北、安徽、河南、海南、重庆、宁夏的协调度为较差;河南、四川的协调度为差。其中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浙江的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在于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山西、吉林、黑龙江、青海的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在于职业教育规模偏小、经费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较差;福建、海南、重庆、宁夏的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则在于除上述提到的所有因素外,师资队伍水平也较低。

就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而言,北京、浙江、广东、贵州、新疆的协调度为好;山西、辽宁、江苏、湖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的协调度为较好;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南、广西、重庆、云南的协调度为一般;天津、吉林、上海、海南、四川、宁夏的协调度为较差;河南的协调度为差。其中北京、内蒙古、辽宁、上海的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天津和宁夏的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和师资队伍水平较低;吉林、黑龙江、福建、重庆、青海的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经费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较差;山西和海南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则包括了上述所有因素。

就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而言,北京、山西、江苏、浙江、贵州、西藏、新疆的协调度为好;天津、内蒙古、吉林、上海、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甘肃、青海的协调度为较好;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云南的协调度为一般;安徽、广西、海南、重庆、宁夏的协调度为较差;河南、四川的协调度为差。其中北京、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浙江的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内蒙古、海南、青海的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原因除了规模因素,还有师资队伍水平较低;湖北的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原因在于经费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较差;山西、黑龙江、新疆的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原因包括规模、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因素;福建、江西、陕西的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是由于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水平偏低;重庆和宁夏的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原因则包括了上述所有因素。

就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而言,湖北、湖南、西藏的协调度为好;山西、内蒙古、山东、广西、陕西、宁夏、新疆的协调度为较好;北京、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江西、河南、青海的协调度为一般;天津、浙江、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的协调度为较差;河北、辽宁、安徽、福建、贵州、云南、甘肃的协调度为差。其中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湖北的初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原因在于初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经费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较差;内蒙古、海南、青海的初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是由于初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和师资队伍水平较低;重庆、陕西、新疆的初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原因则包括了上述所有因素。

3. 2005年和2013年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比较分析

一是相对2005年,2013年职业教育总体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整体变化不大。其中,协调度好和较好的省市由18个下降为16个,协调度较差和差的省市由8个下降为7个。但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由12个上升为14个,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各7个,新增的是山西和浙江。这说明14个省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没有跟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故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是海南、重庆和宁夏。

二是就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而言,相对2005年,2013年整体变化也不大。其中,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好和较好的省市分别由11个增加为13个、16个增加为19个,协调度较差和差的省市均由5个增加为7个。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依然为13个,东部地区6个,中西部地区7个,新疆不再滞后,山西的高等职业教育则变为滞后于城镇化质量。这表明13个省市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是天津、吉林、上海、海南和宁夏。而中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则由15个增加为18个,东部地区7个,中西部地区11个,新增滞后的是上海、浙江和湖北。这表明18个省市需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是海南、重庆和宁夏。

三是相对2005年,2013年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有所下降。其中,协调度好和较好的省市由12个下降为10个,协调度较差和差的省市由10个增加为13个。初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由14个增加为16个,东部地区10个,中西部地区6个,黑龙江和宁夏不再滞后,内蒙古、福建、湖北和陕西的初等职业教育则变为滞后于城镇化质量。说明这16个省市需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以进入更高层次教育提高城镇化质量,特别是天津、辽宁、浙江、广东、福建、海南、重庆。

四是除初等职业教育,2005年和2013年,职业教育及其他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一般、较差和差的省市基本主要是中西部地区,2005年大部分东部地区省市的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则为好或较好,而2013年东部地区省市的协调度分布较为分散,大部分省市的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为好或较好,大部分省市的高等和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则为一般或较差。

五是除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2013年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超前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多于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因此,整体而言,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领先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速度。这表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超前发展的省市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从而防止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人才短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省市对于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前瞻性。

4.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上述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是分别以各省市两者的等级差来衡量的,为了更直观衡量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关联度,将2005年和2013年反映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质量的综合得分值进行相关分析。从表4可知,2005年和2013年职业教育总体、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反映匹配性的Kendall相关系数和反映等级相关程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在置信度(双侧)为0.01和0.05时是显著的,而初等职业与城镇化质量之间的Pearson、Kendall和Spearman相关系数不显著。

由此可知,2005年和2013年职业教育、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相关,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不相关。且从表4可知,整体而言,从2005年到2013年,职业教育总体、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相关性有较小幅度的下降。

为了深入分析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分别采用各省市2005年和2013年的职业教育及其不同层次综合得分数据和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回归结果显示,2005年和2013年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CH=0.1042+6.8650ZY和CH=0.0944+7.3104ZY,方程回归系数的伴随概率分别为0.0231和0.0064,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城镇化质量分别增长6.8650和7.3104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有所增加。

其次,回归结果显示,2005年和2013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CH=0.1039+6.0681GZ和CH=0.1007+5.4289GZ,方程回归系数的伴随概率分别为0.0318和0.0457。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CH=0.1749+9.2319ZZ和CH=0.1709+9.9402ZZ,方程回归系数的伴随概率均为0.0022。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是正相关的,原因在于农村接受过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女性更容易留在城镇,改善了城镇人口结构;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了人口素质和技能,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间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了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升级;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了人们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有助于改变农民的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工作生活行为等方式,实现市民化;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会进行民主和法制教育,推进城镇民主和法制建设;政府对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制度日益完善,资助力度增加,减少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不公平。再者,从回归结果可知,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由2005年的6.0681下降为2013年的5.4289,这可能是由于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幅增加,师生比下降等致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导致的。此外,从回归结果可知,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由2005年的9.2319上升为2013年的9.9402,原因可能在于目前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从事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科技水平和附加值不高,中等职业教育较好的迎合了这种产业需求。

最后,回归结果显示,2005年和2013年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CH=0.1004+3.5182CZ和CH=0.0678+1.5978CZ,方程回归系数的伴随概率分别为0.3447和0.6555,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正相关不显著,这也和上述Pearson、Kendall和Spearman相关系数不显著相吻合,原因可能在于初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幅下降、师资队伍流失,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初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下降,与此同时,城镇对初等职业教育需求较少,初等职业教育难以优化城镇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难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市民化,对城镇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促进作用也极其有限。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是相对2005年,2013年职业教育、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整体变化不大,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的协调度有所下降。除初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及其其他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一般、较差和差的省市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2005年的职业教育及其其他不同层次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则为好或较好,而2013年东部地区省市的协调度分布较为分散。

二是相对2005年,2013年职业教育、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数有所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数没有变化。除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2013年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超前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多于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整体而言,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领先城镇化质量的提升速度。

三是2005年和2013年职业教育、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相关,初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不相关。且在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条件下,职业教育、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质量均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有所上升,高等职业教育对城镇化质量的促进作用有所下降。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对于职业教育滞后于城镇化质量的省市,政府均需加大投入力度,用政策弥补因资源禀赋匮乏和区位环境因素造成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现象。由于滞后的各省市具体情况不同,依据它们在不同层次教育中的协调度可知:

北京、辽宁、福建、山东、广东应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以进入更高层次教育来提高城镇化质量,陕西和新疆还需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发展初等职业教育,青海则只需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即可。

内蒙古、山西、吉林和上海应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城镇化质量,四省域高职院校需明确办学定位,增强办学能力,扩大规模,设置为城镇化进程服务的专业和课程体系以及探索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吉林还需增加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改善其办学条件,除此以外,山西则还需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来提高高职师资水平。

浙江、江西和湖北应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来推进城镇化进程,其中浙江主要是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湖北主要是增加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改善其办学条件,江西则还需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和海南应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师资水平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城镇化质量,海南还需通过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发展高职教育,且两省市还需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以进入更高层次教育提高城镇化质量,其中天津需增加中职经费和改善其办学条件,海南则只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黑龙江和宁夏应重点发展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推进城镇化进程,其中黑龙江需加大财政支出,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发展两类教育,宁夏则需通过扩大规模和提高师资水平来发展高职教育,还需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和改善办学条件发展中职教育。

重庆应通过加强师资建设,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初等职业教育以进入更高层次教育来提高城镇化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张震.职业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8):44-47.

[2]崔晓迪.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教育与经济,2013(1):31-36.

[3]吴业东.浙江省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关联性评价与改进措施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8):84-85.

[4]Aillman B.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Region: Case Study of a County Town in Yunnan [J]. China perspectives, 2013(3):25-32.

[5]Muricho,W.P, Koskey J. Education Reforms in Kenya for Innov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13(9):123-145.

[6]Chant S. Cities through a “Gender Lens”: a Golden “Urban Age” for Women in the Global South? [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2013(25):19-29.

[7]阚大学,吕连菊.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1):66-75.

[8]冉云芳.中等职业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与相关性研究——基于2006年和2011年的省际截面数据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63-69.

[9]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13(31):3-32.

作者:阚大学 吕连菊

上一篇:采购员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幼儿教师学期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