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安置城镇规划(精选8篇)
A.1总则
A.1.1为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移民条例》(以下简称《移民条例》),规范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的依据、内容,提出本要求。
A.1.2在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编制前,应按照《移民条例》和有关规程规范的要求,完成工程建设征地范围的认定和实物指标调查工作,并根据移民区、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情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编制完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
A.1.3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包括需要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审批的阶段性成果和移民安置规划依据、原则、任务、标准、内容、方法,以及移民安置规划编制的组织实施等要求。
A.1.4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库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局和移民安置办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A.1.5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当广泛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居民的意见;必要时,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是编制移民安置规划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确需调整或者修改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A.1.6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A.1.7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按照本标准第2章~第14章进行编制,将“概述”列为第一章,依次编排。
A.2概述
A.2.1简述水库概况及主要工程特性。
A.2.2简述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工作过程;反映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式、方法和结果。
A.3建设征地处理范围
A.3.1简述水库淹没处理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2简述滑坡、塌岸等影响区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3简述枢纽工程建设区永久占地和临时用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4简述城集镇新址占地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3.5提出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的个人财产处理原则,明确相应的处理范围。
A.4实物指标调查成果
A.4.1简述实物指标调查的依据、方法、过程、公示和确认程序。
A.4.2提出经公示确认的实物指标汇总成果,并分别反映水库淹没影响区、枢纽工程建设区两部分实物指标统计成果。
A.4.3简述扩迁、远迁移民的征地范围外实物指标的分析计算方法和结果。
A.5规划依据和原则
A.5.1提出移民安置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征地涉及的省级人民政府颁布或制定的有关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程、规范,移民安置总体规划以及其他与本工程相关的设计成果和审查意见等。
A.5.2明确移民安置规划的原则。
A.6安置任务
A.6.1简述移民安置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水平年的确定方法与结果。
A.6.2简述确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方法与结果。
A.6.3简述移民生产安置人口和搬迁人口的分析计算原则、方法和结果。
A.6.4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城集镇情况。
A.6.5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工矿企业情况。
A.6.6简述需处理的淹没影响专业项目情况。
A.6.7简述规划防护工程项目情况。
A.6.8简述临时用地情况。
A.7安置标准
A.7.1简述农村移民安置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7.2明确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3明确公路、水利、电力等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工程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4明确工矿企业迁建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5明确城集镇、专项设施、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和文物古迹处理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7.6明确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应执行的技术标准和采用的技术指标。
A.8移民环境容量
A.8.1简述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范围的确定方法和结果。
A.8.2简述采用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方法及其理由。
A.8.3简述移民环境容量分析成果。
A.8.4论述所选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对本工程移民安置需要的满足程度。
A.9规划方案
A.9.1简述形成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必要时提出下一步进行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方案复核、补充论证和比选的内容和方法。
A.9.2简述形成农村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农村移民安置规划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内容包括移民搬迁安置、生产安置规划等。
A.9.3简述确定农村大规模集中居民点规划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集中居民点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4简述确定城集镇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迁建规划设计的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5简述确定各类企业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企业处理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6简述确定专业项目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各类专业项目复(改)建、水利和交通设施等其他移民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7简述确定防护工程处理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城集镇、农田等各类防护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8简述确定临时用地复垦方案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并提出下一步临时用地复垦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9.9简述水库水域开发利用规划的原则、依据、内容、方法与深度要求等。
A.10后期扶持方案
A.10.1简述应执行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
A.10.2根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结合地方人民政府和移民的意见,提出后期扶持措施有关建议。
A.11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
A.11.1简述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A.11.2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方法的来源、合理性与可靠性。
A.11.3说明移民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采用的资料和参数取值。
A.11.4提出生产生活水平预测评价成果,并通过与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现状分析比较,提出评价结论。
A.12补偿费用
A.12.1明确补偿费用概算编制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A.12.2明确补偿费用概算项目划分与费用构成。
A.12.3明确补偿补助项目概算中主要补偿实物量的计算方法,补偿补助项目单价和专业项目工程概算编制方法。
A.12.4提出各项独立费和预备费的取费项目。
A.12.5提出分年费用计划编制原则和方法。
A.13组织分工与工作计划
A.13.1明确确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的方法和程序,以及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时听取移民和移民安置区居民意见的方法和程序。
A.13.2提出移民安置进度计划编制依据、原则和方法,明确开展移民安置规划的工作计划。
A.13.3提出开展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组织分工计划,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项目法人等各参与方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明确各方开展工作的具体时间安排。
A.14附件
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可以根据需要,将下列资料作为附件:
A.14.1移民安置总体规划报告。
A.14.2相关设计审查意见(包括预可性研究审查、正常蓄水位选择审查、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审查、实物指标成果审查、移民安置总体规划审查等)。
大庄水库位于珠江流域、南盘江二级支流大庄河的中游, 是一项新建的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乡镇生活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 406.5 m, 死水位1 366.5 m, 正常库容为2 200.9万m3, 死库容为159.7万m3, 水库调节方式为完全年调节。水库灌溉面积为3 460 hm2, 同时可解决乡镇人畜生活用水, 其年供水量266.2万m3。
大庄水库建设征地涉及1个乡2个村民委11个村民小组, 居住在建设征地范围内的人口为484人, 其中大部分为彝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 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文化水平低。水库淹没影响房屋总面积24 531.43 m2, 建设征地总面积为225.21 hm2 (包括水库淹没区、水库影响处理区、水库影响待观区和枢纽建设区, 不包含灌溉工程区) 。
根据大庄水库建设施工进度计划、水库蓄水计划和移民搬迁计划, 以2008年 (实物指标调查年) 为设计基准年, 以水库下闸蓄水的当年2012年为建设征地区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水平年。
2 移民安置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保障移民合法权益, 满足移民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2) 安置规划与所涉及的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协调配合;
(3) 移民安置坚持“前期补偿补助、后期扶持和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
(4) 农村移民安置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的原则, 合理规划农村移民安置点;
(5) 搬迁安置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民族构成, 风俗习惯及群众的意见 , 使移民规划设计体现广大群众的意愿, 为移民工作的落实打好基础;
(6) 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安置区环境容量分析
经过反复论证, 选取龙潭村为移民安置区。龙潭安置区距离大庄乡政府所在地仅3 km, 距离开远市约30 km, 交通便利, 为移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为移民发展二、三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且与移民迁出地属于同一社会经济区, 生产生活环境与移民原居住地较为相似, 有利于移民搬迁后较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经对所选安置区资源条件进行调查, 选定的安置区现有土地资源相对较丰富, 在不影响安置区原住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条件下, 可划拨耕地共计86.67 hm2 (灌区建成后, 全部为水田) 。
4 移民安置方式与比选
根据当地实际, 大庄水库选择了“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和“立足长效补偿机制、实行六种安置并举、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享受统一后期扶持”的安置方式 (简称长效补偿安置方式) 供移民选择和当地政府抉择。
4.1 安置方式
4.1.1 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
结合库周、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分析, 经分析计算, 大庄水库建设征地区规划水平年计算生产安置人口669人, “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水平年搬迁人口共203户878人, 其中农业人口875人, 全部搬迁至龙潭安置区集中安置;“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生产安置规划为移民配置人均耕地0.087 hm2, 全部为水田, 共需76.13 hm2。
4.1.2 长效补偿的安置方式
根据相关文件 (云政办发159号文) , 长效补偿资金按照《移民安置条例》规定的补偿补助标准, 以货币形式对移民实施逐年长效补偿。列入概算建设征用耕地补偿资金为2 116.53万元, 按20年本息平均分配到各年。
经分析计算, “以长效补偿的安置方式”水平年搬迁人口115户493人。全部搬迁至龙潭安置区集中安置。根据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分析, 结合建设征地涉及乡人民政府意见, 规划在集中安置区为移民人均配置耕地0.02 hm2, 共需9.86 hm2。
两种安置方式主要移民安置指标详见表1。
4.2 安置方式比较
4.2.1 安置人口规模
经规划和分析计算, “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和“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的规划水平年生产安置人口均为669人;“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水平年搬迁人口493人, 较“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水平年搬迁人口878人少385人, 搬迁移民人数减少43.8%。
4.2.2 土地资源配置
“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的生产恢复需配置土地资源约9.86 hm2。而选用“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则需要调剂、划拨、开垦配置约76.13 hm2。前者减轻了大庄乡调剂、划拨、开垦土地难度,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安置区当地居民的影响, 有利于建设征地区环境保护, 减少水土流失。
4.2.3 居民点搬迁建设
由于两种安置方式搬迁人口规模不同, 致使移民居民点建设规模有所不同。“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搬迁人口878人, 按照人均65 m2用地规模计算, 居民占地面积为5.71 hm2;“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搬迁人口493人, 按照上述相同的人均用地规模计算, 居民点占地面积为3.2 hm2;两种安置方式相比, “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的移民居民点占地规模较“以长效补偿为基础安置方式”大2.51 hm2, 增加幅度约78.3%。显然, “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移民居民点的建设费用将高于“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
4.2.4 居民点外部配套基础设施
居民点外部配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居民点对外连接道路, 村外供电、供水、配套灌溉水利设施等。由于两种安置方式搬迁人口的不同, 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也随之不同。“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的搬迁人口较“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搬迁人口多385人, 居民点村外供电容量将增加约96.3 kW, 供电线路将增加约40%, 日生活供水将增加约48 m3, 对外道路、输电线路等也有一定的增加。所以“以农业安置为主的方式”居民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将大于“以长效补偿为主的安置方式”。
4.2.5 库区环境状况
大庄水库既承担灌溉任务, 还担负着大庄、羊街数万居民的人畜饮水的供水任务, 因此, 水库内水质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灌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采用“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 可使库区内大量的居民搬离库区, 减小了居民生活对库区环境的影响, 有利于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促进库区内水质标准的提升。
4.2.6 移民经济收入预测
根据建设征地涉及各县社会经济调查, 对两种安置方式移民经济收益预测, “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移民收益为3 345元;在不考虑集体公积金收益的情况下“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移民收益为2 246.22元。从移民经济收益预测分析可知, “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较“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的收益有所提高。
4.2.7 受影响居民安置后生活情况
大庄水库地处山区, 建设征地影响区域是当地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区, 建设征地后剩余的耕地大部分是旱地, 其中又以25°以上坡地为主, 占了剩余总耕地面积的92.4%。这部分耕地只能种植旱地作物, 且耕作不便, 产量低, 因此, 建设征地后, 库区居民“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下, 未搬迁居民其主要收入来源依靠补偿, 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 难于根本性的改变其生活状况。此外, 根据国家土地政策, 25°以上坡地今后均将作退耕还林处理, 因此, 今后还会出现二次搬迁的问题, 很显然两次搬迁所需费用将远大于一次搬迁所需费用。“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建设征地影响居民基本全部搬迁至安置点, 配以适量的土地, 生产及生活条件都得到大的改善, 一次性的改变了其生活状况, 有利于移民工作的开展。
4.3 安置方式选择
从上述分析看, 两种安置方式各有优缺点。 “以长效补偿为基础的安置方式”在安置人口规模, 土地资源配置, 居民点搬迁建设及居民点外部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 但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较大, 移民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 且存在二次搬迁的可能性。根据大庄水库的实际情况, 结合当地人民政府意见和移民意愿, 最终推荐“以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作为大庄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的推荐方案, 该方案符合大庄水库建设征地区的实际情况。
5 结 语
水库移民搬迁属非自愿性移民, 被喻为是一道世界级的难题 ,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移民搬迁不但涉及到千家万户移民的切身利益, 社会适应性的调整, 还涉及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建设。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移民安置是关键。因此, 在做好移民安置规划工作中应牢牢把握住“搬得出, 稳得住, 逐步能致富”的基本原则, 使移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 (DL/T5378-2007) [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廖立金.巴江口水库移民安置规划和实施[J].红水河, 2008, (4) :87-89.
[3]刘忠宏, 娄红梅, 陈会秋.浅谈磨盘山水库移民安置规划[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3, (3) :155.
[4]李丹, 白月竹.水库移民安置的社会风险识别与评价——以凉山州水库移民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6) 145-147.
[5]孙爱芬, 李丹.我国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弱势地位分析——以凉山州水电工程农村移民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10) 136-137.
[6]傅琼华, 刘波, 金峰.小型水库移民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12) :95-96.
[7]余文学, 李波.新时期移民工作的政策保障[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4) :117-119.
[8]陈绩.浅谈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8, (6) :72-74.
[9]赵彪, 郭琦.水电工程农村移民生产安置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7, (12) :99-100.
摘要:通过广西德保县多旁水库马隘移民安置点的规划设计,总结多旁水库马隘镇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的工作经验,结合项目实际,强调因地制宜、文化传承、技术论证、移民群众参与等在水库移民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和阻力。
关键词:多旁水库;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技术总结
1 概述
德保县多旁水库建于右江支流龙须河上游河段鉴河的支流那甲河上,那甲河是一条地表河与地下河相间的河流,地下河部分又称陇温地下河。多旁水库为新建水库,坝址以上控制集水面积80km?,多年平均来流1.69m?/s,推荐正常蓄水位735m,总库容为4510万m?,调节库容4105万m?,死水位698.8m,相应死库容为177万m?,供水能力为8.5万m?/d。
库区淹没影响范围涉及德保县马隘镇多学村的多旁、多气、多珍、多学、多俸、陇木、怀力及大喜村大喜,那甲乡多睦村多睦、陇兰共2个乡2个村委10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库区需进行生产安置的农业人口为838人,推算到规划水平年2011年库区生产安置人口为852人。2010年多旁、多气、多珍搬迁安置人口为539人,推算到规划水平年2011年库区搬迁人口为542人。
2 规划设计
2.1规划理念
马隘镇安置点规划设计最重要的理念是“生态”和“文化”。规划设计立足以移民生活为核心,以改善库区移民居住环境为目标,强调自然空间在安置点中的渗透,家庭生活的独门独院与外部环绕的开放空间并存,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合理利用马隘镇安置点北侧的马隘河水资源,从德保县的经济、生态、地域文脉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并将其逐项落实到安置点空间布局、移民住宅设计等方面,创造出独具魅力又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点规划,进而使规划成果得以有效执行与落实。
2.2 多旁水库马隘镇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经验
2.2.1 正确确定安置点安置指导思想和安置方式
针对广西德保县多旁水库移民自身的特点,在安置规划设计过程中,始终贯彻执行以人文本,尊重和照顾当地移民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充分考虑移民意愿,以不改变移民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为基础,在原乡(镇)、村辖区内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及可开发利用资源,实行有土从农安置的指导思想。对移民的安置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同时提出了以农业安置为主,农民口粮自给自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其他产业的集中安置方式。
2.2.2科学论证并确定移民安置点的选址
多旁水库移民安置去向及选址是水库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根据《广西德保县多旁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以及地方政府提供的马隘镇粮所附近及马隘镇那谷两个备选点,本着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约用地,且新址设计高程不低于20年一遇洪水标准,避开可能崩坍、浸没地段并尽量依托现有基础设施进行规划设计”的原则。在选址前,结合两个备选的安置点进行了规划方案布局,通过工程地质勘探及评价,方案比选、投资分析比较、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充分征求地方政府及搬迁移民意愿,最终选址在马隘镇马隘街上的“那谷”。
该安置点场地位于马隘镇外西侧,场地北临马隘河,南面紧靠马隘至敬德二级公路,东面为马隘镇居民区,交通、电力、通讯、人饮等基础设施均可使用马隘镇街上原有设施,同时安置点离库区相对较近,移民群众仍可回库区耕作剩余山地,生产半径在3km以内,有公路相通。选址工作均有当地政府干部、移民代表和安置区群众代表全程参与,并签订土地划拨的有关协议,然后由地方移民部门行文经设计技术部门复核确认。
2.2.3延续乡村及地域自然人文特色的总体规划布局设计
德保县是壮族马骨胡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地,2010年5月,德保县《壮族马骨胡艺术》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2年德保县荣获“壮族马骨胡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德保县也是广西壮剧的发祥地,壮剧又称“土戏、壮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当地居民的村落往往依山就势布局,空间格局不拘一格,但村落内部,则往往以社戏舞台为核心组织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闲暇或地方民俗节日期间,由各村委组织或村民自发集中在戏台活动区,保护、保存、弘扬壮族马骨胡艺术及地方戏剧,使当地的风俗文化得以传承和不断延续。
多旁水库马隘移民安置点新址规划功能以人居为主,用地较为集中和规整,与原有街巷、现状水系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空间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保持原有空间构架,以体现安置点发展的延续性,因此规划根据德保县马隘镇总体规划,以较为规整的沿东西向道路联排布置,从而获得最佳的通风向阳的良好环境,街巷尺度适宜,住宅南北向规整布局,强调街巷空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开合变化;同时结合安置点现状地形以及用地范围条件,以传承和延续人文特色为前提,注重对传统村庄边界特色的挖掘,将安置区的公共设施和文化用地(戏台)布置在安置点北侧的道路主轴眺望马隘河景观位置,文体活动用地布置在安置点与马隘街居住区相邻的东北侧。安置点规划注重与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将安置点规划融合安置点北侧的马隘河的河道治理及清障、岸坡生态护岸,沿护岸配套建设绿化、亲水休闲带等多种空间元素与原有马隘街肌理有机整合,组成伸缩变化、收放有序的开敞空间,充分反映地域性的特征,形成了库区移民安置点有别于城市的有机空间形态,促进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改善了安置点的环境品质。
多旁水库马隘镇移民安置点鸟瞰图
2.2.4针对安置点竖向设计进行充分的技术评审
安置点位于马隘镇外西侧,场地北临马隘河,南面紧靠马隘至敬德二级公路,东面为马隘镇居民区。场地大部分为甘蔗地,地势低而平坦,地面高程為687~692m,平均高程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南略高北略低,南面马隘至敬德二级公路现为沥青路面,路面标高为690.21~691.24m。马隘镇总体规划路网设计标高为689.41m,20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为689.50m。根据移民点工程地质报告,场地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Ⅱ类场地,场地稳定性分类属稳定性较差;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属较适宜,可不考虑其液化影响。场地平均高程低于20年一遇洪水位,且马隘河岸坡为土质边坡,风浪对岸坡剥蚀可能影响房屋安全,建议做挡护措施,维护场地及建筑物的安全。场地内地下水埋深较浅,季节性变幅大,在水的作用下,特别是洪水期,土体抗剪强度会降低从而影响基础稳定性。
在竖向设计方案阶段,由于平均填土深度达到2.0m,为了建筑物基础稳定定性,根据地质专业勘探提供的西读(碎石土,6.6km)、中敏(碎石粘土,13km)两个取土场的土质,择优选择中敏取土场,其距离马隘镇移民点约13km,另由于填土较深,总投资产生了基础超深处理费用共124.80万元,马隘镇安置点基础设施投资808.44万元,总投资933.24万元,由于总投资较大,设计院项目组相关设计技术人员会同各专业技术总工程师对德保县多旁水库工程移民安置点规划设计方案的总体规划布局、竖向设计的高程及挡护工程、投资等成果进行评审。
摘要:本文在多年移民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编制实施阶段移民安置规划的必要性,论述了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基础和保障工作,并提出了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编制内容,为编制实施阶段移民安置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移民安置,移民安置规划,移民安置实施规划 中图分类号:D632;TV7
41一、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移民安置规划是移民安置的基础性工作,是移民安置实施的主要依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471号,以下简称移民条例)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是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本依据,应当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者修改。”近年来的移民安置工作都是按照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进行实施的。但是,由于初步设计阶段移民安置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达不到应有的设计深度和精度,缺乏可操作性,在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2009年水利部修订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明确要求设计部门在技施设计阶段要配合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计划,但是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编制规定和要求。通过我州十多年来移民安置工作实践,在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实施前,在移民安置规划的基础上编制详细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不仅能够切实落实规划的实物指标和补偿投资,而且能够在进一步深入了解移民村及移民安置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移民的安置意愿,制定更切合实际的移民安置方案,有效的实施移民搬迁安置。
二、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基础和保障
(一)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首先应做好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
(1)项目法人对工程淹没影响范围进行核定,并测设水库移民迁移和土地征收界限,埋设永久界桩;
(2)项目法人向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地方政府)专题汇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情况,提供工程征地红线图纸,并提交工程建设节点计划和工程建设用地计划。
(3)项目法人与签订移民安置协议的地方人民政府共同委托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单位,监督评估单位能够及时进驻现场开展工作。
(4)设计单位向地方政府和移民安置监督评估单位进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交底;并适时配合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权属将移民安置规划实物(项目)及补偿投资分解到村、到户或权属人。
(5)根据需要,地方政府会同项目法人、设计部门以及监督评估单位进一步调查了解移民村及移民安置村的基本情况,移民户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失去土地后对移民户家庭产生的影响等,并按照规定程序充分征求移民的安置意愿,确定切实可行的移民安置方式,切实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二)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的保障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为基础、项目法人参与”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最熟悉工程所在地县市的情况,最了解工程淹没区移民的风俗习惯和民风民情,最掌握移民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因此,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工作也必须由地方政府来做,地方政府是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编制主体。
1.县为基础,部门配合是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根本保障
地方政府是一切工作的基层政权,任何一项工作离开地方政府都难以做好,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也不列外。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此项工作,这项工作就能顺利推进,就能顺利地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在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县(市)要成立移民安置实施规划领导小组,抽调农业、林业、国土、水利、交通、环保、移民等部门专业人员,深入乡镇场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和指导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目标、职责和任务,以保证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2.依靠基层,乡(镇)为主体,是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有力保障。上头千条线,乡(镇)一根针,上级党委、政府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从乡(镇)这颗针孔里穿,乡(镇)是最基层的一级地方政府。移民工作坚持以地方政府为主,实际上就是应该坚持以最基层的乡(镇)政府为主体。如果说县级政府是当地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县委书记、县长是第一责任人的话,那么,就一个乡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工作来说,乡(镇)人民政府就是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乡(镇)书记、乡(镇)长自然就是第一责任人。按照移民工作“政府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政府签订工作责任书,责任到乡(镇),摆正乡(镇)政府在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的位置,充分调动乡(镇)政府的工作主动性,是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最有力的保障。
3.项目法人、设计单位配合是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的可靠保障。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完全甩手由地方政府来做势必存在一定困难。因为,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不懂具体业务,对如何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甚至对规划应包涵哪些内容,规划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有什么样的技术要求等都不了解。而设计单位是专业性队伍,具有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精通国家相关要求和对技术材料的制作,能够在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中进行技术把关和经济把关,并且能在搞好地方政府移民工作培训和移民政策宣传、解释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项目法人作为工程建设的责任单位和投资主体,在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和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应当履行对移民前期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的经济责任,为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因此,项目法人、设计单位与政府政府紧密配合是编制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最可靠的保障。
四、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主要内容
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是实施移民安置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此基础上编制的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既是对移民安置规划的分解和落实,也是实施移民动迁的工作方案和操作手册,其内容应该更加详实、更具操作性。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1)水利水电工程概况。主要介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投资、建设工期等。
(2)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概况。主要包括工程建设范围内涉及的征占地及地上附着物、涉淹人口及安置、专业项目复(改建)等内容。
2.移民安置的指导思想
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以人为本、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妥善安置移民,实现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性发展,使移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3.移民安置目标
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达到和超过原有生活水平,并为移民安置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4.移民安置原则
(1)顾全大局,服从国家整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2)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国家扶持、自力更生;(3)实事求是,有利于发展生产,方便生活;(4)以人为本,保障移民合法权益;(5)移民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6)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7)遵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8)根据安置区资源特性和环境容量,合理选择安置方式和确保各安置方式的移民数量,留有可持续性发展余地;
(9)农村移民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利用当地土地资源,通过土地调剂和土地开发使每个移民拥有一份生产资料;同时,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工副业,多渠道、多途径提高移民生活水平。
5.移民安置方式
以农业安置方式为主,同时考虑半农半商的安置方式,投亲奔友、自谋出路方式,投资入股,长效补偿安置方式等其他创新安置方式。
6.移民人口界定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中人口调查界定的人口都可列为移民。结合我州实际,在停建令下达以前,主要有几种情况:
(1)在工程征地范围内,有住房与户籍的人口;
(2)在工程征地范围内,有30年土地承包合同的被征地户人口;(3)列为移民的家庭中的超计划生育出生人口、户口临时转出的学生、义务兵、外出打工人员、劳改劳教人员等;
(4)《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专题报告》中确定的搬迁人口。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列为移民:
(1)停建令下达后,村民收养的子女;
(2)停建令下达后,嫁入(或入赘)到工程范围内的人口;
(3)在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内临时租赁房屋或临时租种土地的人口;(4)户籍在调查范围内,但未注销户口的已死亡人口。7.移民实物补偿标准
移民实物补偿标准以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中的补偿标准为准。移民安置规划中未涉及到的项目,参考自治区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
8.移民安置去向
移民安置去向应广泛征求移民群众和安置区居民的意愿,并与移民签订《移民搬迁安置协议书》。
(1)生活安置:包括安置区(点)的具体地点、位置,各安置区(点)的移民户数、人口;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及学校、卫生院(所)等的现状和建设规划情况。
(2)生产安置:包括规划的生产安置方式,需要调整的土地面积及开发的土地面积;生产开发项目的建设规划等。
9.移民安置标准
主要包括:搬迁户宅基地分配标准,移民生产安置土地分配标准,生产开发设施农业资产分配标准,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以及其他安置方式的资产分配标准等。
10.移民建房与个人补偿补助费
(1)移民建房。移民建房以自建方式为主,也可实行联建和统建,但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遵循移民的意愿;对于移民个人财产补偿不足于建新房房屋的困难移民,采取建房困难补助或以扶贫、民政救助的方式,予以解决住房。
(2)移民个人补偿补助资金兑现方法。移民个人补偿补助资金由县(市)移民机构负责发放与管理。具体由县(市)移民机构根据核定的移民个人实物指标及补偿标准填发移民补偿证并与移民签定《移民安置补偿协议》,经司法公证后在银行为移民单独设立帐户,通过一卡通的方式发放补偿补助费。
11.集体组织淹没、征收处理
村集体组织、有关单位的集体财产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国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规定执行。
12.移民资金管理
移民资金按照政府负责、项目管理、计划控制、专款专用、审计监督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不得截留、挤占或挪作他用。具体为:
(1)有移民安置任务的县(市)每年年初申报移民资金使用计划,经审批后按计划拨付。(2)移民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帐专人管理。
(3)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同一个项目采取统一的资金报表、统一的资金管理科目。
(4)每年委托政府审计部门对移民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13.移民后期扶持 根据移民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要求,移民后期扶持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确定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移民人口,建立移民后期扶持档案;
(2)在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听取移民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移民后期扶持方式;
(3)明确后期扶持扶持标准和后期扶持期限;(4)编制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并进行报批。14.专业项目恢复改建
(1)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应对专业项目的恢复改建进行规划设计。专业项目恢复改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利设施。主要包括供水管道、灌溉饮水工程、小水电工程等; ②输变电力设施。主要包括低压电力线、输电线路等。
③交通道路。主要包括铁路、等级公路、乡村道路、机耕道路等。④电信工程。主要包括架空通讯线路、地埋通讯光揽等。⑤文物古迹。主要包括古墓等。
实施规划对专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必须征求地方行业管理部门的意见,并经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审批,规划设计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
(2)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应对工程建设施工影响的农田灌溉渠道、交通道路、机耕道路等进行提前规划设计,以利于工程建设区域的居民出行和开展生产,从而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15.移民安置实施进度计划
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应根据移民安置规划安排的移民安置总进度计划,根据工程建设进度,按季度或月度分解移民安置任务,编制移民安置实施年度计划,提前安排征地补偿和移民搬迁安置事宜,以保障移民安置进度满足工程建设进度要求,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16.实施管理
县级政府是移民工作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负责本行政区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工作。
县级移民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利水电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应按项目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对工程质量、进度、资金和档案实行全方位管理。各县(市)政府要成立移民管理机构,设置专门人员,专人负责,职责到人,纳入年度目标考核。项目业主、设计部门、监督评估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配合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移民安置工作。在移民安置实施中,地方政府及移民管理机构应当与项目法人、设计单位、监督评估单位建立联席协调机制,共同协商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移民问题、设计变更及概算调整问题,并及上报。
对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过程中移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解决。县(市)政府信访部门和移民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信访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接待和处理移民群众信访事件,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积极稳妥地及时解决移民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问题。
五、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是整个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施阶段,移民搬迁安置能否顺利完成,也成为制约工程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移民安置规划是移民安置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保证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开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初设阶段移民安置规划相比,移民安置实施规划更符合实际,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的蓝图,是实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的基础。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编制好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促进移民工作和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穹,矫勇,周英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释义》,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2]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 [3]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调查规范》(SL442-2009); [4]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440-2009);
[5]水利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6]《新疆伊犁河流域恰普其海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管理办法》(伊州政办[2002]52号);
一、工程概况
二、征地范围: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
征地移民两大类:枢纽工程水库区、枢纽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设区 枢纽工程水库区
水库淹没影响范围:
1、水库淹没区: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下的淹没区及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因水库洪水回水、风浪、船行波等产生的临时淹没区。重点是临时淹没区的确定
2、因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影响区:
居民迁移和土地的征收线,应综合考虑上述水库经常淹没区和临时淹没区以及影响区范围内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论证确定。在回水影响不显著的坝前段,应计算风浪爬高、船行波爬高,取大值作为居民和土地的迁移线或者分别按高于正常蓄水位1米和0.5米确定。
枢纽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建设区:永久征地和临时征地 永久征地一般指永久建筑物、构筑物的建筑区、对外交通用地和管理区;临时用地一般指料场、渣场、作业场、临时道路、施工营地、其他施工临时用地等。范围根据工程的总体布置和施工组织设计成果,同时结合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水闸工程管理规范、提防工程管理规范的规定确定。按照规
范规定,工程的管理范围的土地应以库区一并征用,工程和水库保护范围内的土地不用征用,应根据工程管理的要求和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方位的管理办法
三、征地实物(实物量调查):实物调查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作在可研阶段,要求进行全面调查,查明征地范围内各项实物的数量和质量。规范明确各设计阶段工作内容和深度。调查的依据、范围。(上一条确定的范围)。(见基本规定)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实物量调查规范》(SL442-2009),地形图、地类标准
四、农村移民安置、城镇迁建、企事业及专项处理: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农村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440-2009)
五、防护工程:主要针对水库临时淹没、浅水淹没或影响区,有重要对象具备防护条件的采取防护措施。防护工程等级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的规定选定。设计标准应根据相关专业技术标准确定。
六、库底清理:清理范围与对象及设计相关规定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SL290-2009)的要求。
七、图表及附件
八、投资:水总[2014]429号文 290-2009相关部分废止 相关文件及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正);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71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国务院511号);
4)《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2年6月1日);
5)辽政发[2000]48号文《关于征收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和耕地闲置费的通知》;
6)辽财税(2008)114号《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有关事的通知》;
7)国土资发[2001]355号文《关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
8)辽财综[2003]152号文转发《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9)《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2002年6月1日);
10)辽林办字[2004]86号文转发《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的通知》;
11)辽政办发[2010]2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的通知》;
12)辽国土资发[2010]16号《关于公布辽宁省征地区片地价表的通知》;
13)辽政发[2008]17号《关于全省电网建设征地动迁补偿实施方案的通知》;
14)水利部颁发的SL290-2009《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
15)《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建设征地移民补偿)》水粽[2014]429号
16)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水保工程
1、主体已有的措施项目和水土保持新增措施的区分
2、破坏水土流失面积一定要和主体一致
3、土石方平衡问题
4、投资 环评
投资执行SL359-2006《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
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条件,选定对外交通方案(2)主要建筑材料来源:料场、渣场(3)选定的施工导流方案
(4)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及主要施工设备(5)施工总体布置和施工总进度计划(6)土石方平衡计算,给出的工程量汇总表
工程投资
总体要求:必须对工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通读设计文件,不能单纯拿工程量清单就做概算。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大部分在于平时的积累。四勤(脑勤、眼勤、腿勤、手勤)。
(1)采用的编制规程及定额是否符合要求。(各类工程:大中型水库、水闸、v 灌区、大江大河、中小河流、重点县治理、厅直单位项目等等都有不同的相关文件,各个设计阶段也都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尤其工程投资,之前必须先把相关文件弄清楚)上报设计文件应包括纸版及相关联的电子表格形式的概算表及附件。
(2)主要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块石、碎石、砂石料、汽、柴油等来源;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水平年及主要建筑材料预算价格的计算过程。
XX县发展和改革局 XXX
一、兼业安置的背景
目前,大型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安置的主要方式有农业安置和非农业安置两种,但都面临许多问题。
(一)农业安置农村移民面临的问题
土地资源稀缺。采用农业方式安置移民的基本条件是必须要有可供生产安置的土地。我国尽管国土幅员辽阔,但与不断膨胀的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较,人均土地数量很少。以XX县为例,2004年末,全县土地幅员面积136.6万亩,耕地面积36.6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8亩。
环境容量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土地承载力是有限的。不计土地的承载力而进行农业移民安置必然导致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造成水土流失与生态失衡,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不可逆的灾难性后果。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大规模征地拆迁后,环境容量大幅减少,农村移民就地农业安置难度很大。
调整土地困难。近年来,随着新的《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国家实行延长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三十年不变、免缴农业税和对农村进行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要通过在村民间调整土地,即从接收安置区农民手中“挖”地,难度将会越来越大。随依法治国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靠行政手段动员、甚至强制移民搬迁和向安置区居民征地的行为将会有很大转变。
(二)农转非安置移民面临的问题
移民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制约。由于我国农村总体上社会经济尚不发达,人力资源开发不够,劳动力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不高,加上移民的非自愿性等原因,农转非就业安置反复率高,效果较差,安置区社会稳定难以保证。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职工的素质要求提高,以传统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农村移民的素质往往很难在短期内适应现代企业对职工的素质要求。
移民传统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负面影响。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使广大农村移民离开自己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对移民的社会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从农业到非农业的变动,更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移民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共同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行为很难被打破;对于农村移民来讲,农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本业”的意义,突然被动地离开土地,“舍本”之举是移民所难以接受的;农民的心理上普遍存在传统的人际关系准则,在纵向上体现为“尊卑有等”,在横向上体现为“亲疏有别”,这种传统的人际关系模式使人不易于脱离原来所处的关系网络,亦不利于人们进入新的关系网络,这使得单个移民脱离原集体安置有一定的困难;在农村乡土社会中,家庭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在家庭之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血缘、亲缘、地缘等传统关系网络,以这些传统关系为依托,建立了许多非正式组织,其中以依血缘而形成的宗族势力尤为强大,这种社会结构为完全的农转非安置方式设置了障碍。
非农业安置农村移民存在失业风险。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拥有用工自主权,加上现在许多企业普遍存在冗员多、效率低、效益差的状况,本身就存在着裁员压力;同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存在亏损破产风险。农村移民向非农业就业转移的过程中,就必须获得一定的技能,参与获取并保住职位的竞争,接受市场波动等自身无法左右的外界可能带来的不利冲击,从而使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非农业安置农村移民受到岗位容量的限制。农村移民安置区的非农业就业容量在某一时期是一定的,就业容量的扩展不是突变性的,要靠经济的发展,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逐步繁荣,因此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突然被动地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吸纳一定数量的移民是困难的。非农业岗位的有限性决定了农村移民起初只能是部分兼业或间断兼业或临时兼业,然后随着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地进入一个较为确定的企业或行业。
在一定收入水平之下,农民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嫌恶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农民而言,风险不仅关系到收入的多寡,而且关系到其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由于农村移民相对贫穷和闭塞,风险嫌恶倾向较强。经营农业与务工相比,前者更保险,后者期望收入更高,对大部分农村移民而言,为规避风险,会更倾向于“鱼和熊掌”兼得。同时,我国移民安置的保障机制有待建立,其完善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兼业安置是必要的。
(三)兼业安置的现实基础
我国农民的兼业比较普遍,兼业的渠道方式很多,最直观的是“民工潮”,更多的是就地兼业现象。兼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中二三产业收入约占三分之一,从历年发展情况看,兼业收入比例还在逐年增加。在农村移民安置时推行兼业安置具有现实基础。
二、兼业安置的可行性
(一)兼业的概念
一个经济行为主体同时或交替地从事两个以上职业或行业的活动即可称为兼业。这种广义的兼业概念既包括了传统农民的副业生产经营,也包括了现代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大型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兼业安置的概念应从三个方面作必要的限定:
从兼业者经济活动领域、兼业者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方面,将经济活动领域划分为农业与非农业,只有同时或交替进行某种或某些农业生产经营和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者,才称之为兼业,不包括农业内部和非农业内部的兼营。
从经济行为主体方面,将兼业的主体限定为以农村移民家庭为单位,以其全部家庭成员为对象。
从经济活动目的的角度,将兼业概念限定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之外从事商品性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即以增加货币收入为目的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才称之为兼业者。
大型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兼业安置中所称“兼业”,是指农村移民家庭在不完全脱离农业的条件下,同时通过向市场提供非农业产品或劳务以增加货币收入的活动。
(二)兼业安置的基本方式
大型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兼业安置的基本方向是向非农业转移,具有现实条件:一是由于移民农业安置方式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土地资源稀缺,农业环境容量小,土地调整困难;因此必须将移民向非农业转移,以拓展环境容量,降低土地调整的压力。二是由于移民文化技术素质不高、非农业安置风险大、非农业岗位有限等因素,移民农转非安置面临挑战;因此必须寻找克服农转非安置缺点的方式方法。三是我国农民兼业普遍。因此,农村移民安置时,对移民采取有土安置和非农业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即兼业安置方式。
兼业安置方式应根据安置区土地容量紧张程度、当地农民人均土地状况、非农业发达程度、安置政策的价值含量等具体情况确定。具体可分为:一是移民以有土安置为主,兼营非农业。适合环境容量不太紧张、移民素质相对较差的安置区;二是移民获得一份口粮田作为“保命田”,主要从非农业获得收入。适合环境容量狭小,非农业较发达的安置区。
根据是否提供非农业兼业岗位,又可分为:一是移民获得必要土地使用权后,对其进行一次性补偿后,自谋职业。适合非农业较发达,移民文化技术素质相对较高的安置区;二是移民获得必要土地使用权后,组织移民参加培训、进行非农业兼业活动,非农业岗位主要由移民安置部门提供。适合移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的情况。
(三)兼业安置的可行性
兼业安置符合农村移民向非农业转移的要求。由于利益驱动机制,农村移民有向非农业转移的要求。兼业安置在有土安置作为保障的基础上,适度满足了移民的这种愿望。在相应的政策鼓励和经济补偿条件下,移民是愿意进行兼业安置的。
移民兼营农业与非农业两不误。作为移民户,在兼营非农业的同时,作为农业生产主要投入的劳动可利用兼业者的工余时间和家庭中的辅助劳动力来完成。移民兼营农业与非农业两不误。
移民安置资金和政策扶持为兼业安置创造了条件。在大型水电工程农村移民的生产安置中,移民补偿费和有关的政策扶持为兼业安置创造了条件。移民在经营一部分耕地的基础上,可以运用一部分移民补偿费作为从事非农业兼业活动的资本,如参股、经商、办实体等,政策上的扶持更为兼业移民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四)兼业安置的优势
兼业安置可拓展安置容量。半亩甚至更少的水田或水浇地就可以维持一个农民的基本生存。实行兼业安置,就可以在给移民分配耕地的时候,在同样多的可获得的耕地上,安置更多的移民。
土地做保障,安置风险低于非农业安置方式。兼业安置移民获得的土地被称作“口粮田”、“保命田”,它作为一种保障形式给移民造成一种“进可以向非农业要小康富裕,退可以凭土地安身立命”的较为“保险”的情形,易于为移民所接受。
(五)兼业安置的不足
对组织者要求高。由于兼业安置的特点在于兼有有土安置和非农业安置的特征,所以对组织者的要求较高,包括对安置区的非农业发育程度的调研和准确判断、移民素质实际状况的调查判断、安置区环境容量的分析等较为复杂的问题。
要求较多的非农业兼业机会。实现成功的兼业安置必须提供较多的非农业兼业机会。
非农业兼业困难时,可能给安置区带来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兼业安置一定程度上存在非农业安置的缺点,即在移民非农业兼业困难、并持续时期长的时候,会有抱怨情绪,出现上访等事件,影响安置区的稳定。
三、兼业安置的实现形式
为了推进兼业安置的实施,减少移民兼业中的风险,增加兼业移民的收入,实现移民安置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作为:
(一)逐步增加供移民兼业的非农业就业岗位
实行兼业安置最大的困难在于非农业的兼业机会较少,尤其是由移民部门来提供的就业机会少,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鼓励城镇企业招收农村移民,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向移民安置区倾斜,同时制定有利于移民就业的政策,努力创造移民兼业的机会。
(二)提高移民技术水平和纪律意识,适应市场要求
移民兼业的主要风险在于移民本身的素质,对移民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移民技术水平和纪律意识,可以减少移民的非农业兼业风险。
(三)疏通兼业移民脱离农业进入城镇就业的渠道
积极疏通移民进入城镇的渠道,根据移民的自愿和自身条件,待兼业安置一段时间之后,一部分移民户由于掌握了一定生产技能、已经有稳定的非农业收入来源、生活水平已相对较高而可以完全脱离土地,进入城镇成为“市民”,从而实现移民安置目标。为此必须要建立利于移民转移的政策体系。
(四)建立移民安置社会保障制度
一、主要成效
在实施新的后期扶持政策工作中,特别是在江西省扶贫和移民机构整合后,办党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扶贫和移民工作的互补作用,紧紧围绕“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有新改善,移民群众收入有新增长,移民自我发展能力有新提高”的总体目标,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创新扶持方式,加强规范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惠及水库移民的民生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
一是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近60万移民的“饮水难”,80多万移民的“行路难”,98%以上的移民户用上了电,改善灌溉面积67.8万亩,扶持修建移民区校舍、卫生院所,为1万多户移民修建了住房。
二是通过实施移民示范村建设工程,改变了移民村的面貌。紧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每年集中县(市、区)50%以上的结余资金,每个村扶持原不少于20万元,去年不少于30万元,已重点扶持建设576个移民示范村,其中亮点示范村200个。去年6月,召开了全省移民示范村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熊盛文副省长到会讲话,并编印了《亮点-水库移民示范村集锦》画册,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移民示范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移民示范村的建设,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移民村组的落后面貌,而且成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国家移民局的充分肯定。
三是通过实施移民增收工程,提高了移民群众的收入。根据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情况,在尊重移民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产业牵引,多种形式,多数受益,扶持到户”的思路,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业、扶贫开发产业项目,积极探索扶持移民群众发展生产的路子。每年由县级安排20%的年度项目资金用于产业方面的扶持,扶持移民产业100多个,使3千多户移民直接受益。全省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467元,提高到2011年的4580元。
四是通过实施移民培训工程,增强了移民的创业和自我发展能力。创新移民就业和创业培训的理念,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与扶贫开发“雨露计划”相结合,突出实际效果,培训移民10余万人,提高移民自主创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通过培训移民不仅在本地创业,而且走向了全国。如资溪县移民的面包店、武宁县移民的装修公司遍布全国各地。
近年来,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得益于中央的好政策,得益于各级党委政策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省水库移民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努力奉献。但也应当看到,由于水库移民工作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区域特定,对象特殊的特点,是一项既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相关行业要求,面向农村的社会性工作,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做好水库移民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实施管理的主要内容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江西省既牢牢把握国家的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要求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8]37号)的规定,执行好、落实好政策。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有限的资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突出实施重点
实施经济发展规划项目,要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突出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积极探索产业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移民技能培训四个方面:
一是水库移民示范村建设。这是加快改变移民村(组)落后面貌,使移民群众直接受益的有效途经。主要是通过整村推进方式,按照“村容村貌整洁,户户硬路相通,家家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民主管理规范,文化生活丰富,特色产业形成”的标准,把列入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点、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库区扶贫移民搬迁新村建设和移民所占比例高、群众积极性高的移民村(组),优先安排移民示范村建设项目。
二是产业扶持。要根据当地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情况,在尊重移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产业牵引,多种形式,多数受益,扶持到户”的要求,结合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业、扶贫开发产业项目,引导和扶持移民群众发展生产。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相对集中资金,解决突出问题。对后期扶持规划项目没有覆盖到或没有列入相关部门专项建设规划的道路、改水改厕、水利灌溉、农田整理、垃圾处理、沼气、生态保护、文化、卫生、教育等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对列入了相关部门专项建设规划的项目,对项目建设给予配套补助。
四是移民技能培训,要创新移民就业和创业培训的理念,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采取多种形式,与扶贫“雨露计划”相结合,突出实际效果,进一步提高移民自主创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
规划项目的实施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切实保障移民群众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经批准的规划是实施项目的基本依据,应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修改。确需调整或修改的,经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办审批,并报省办备案。
(二)明确实施范围
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实施的范围是:一是政府组织安置的(含三峡移民)农村移民所在的村(组);二是为安置大中型水库移民调出土地的村(组);三是水库建设中涉及的“淹地不淹房”人口所在的村(组);四是现仍居住在农村的非农业户口移民所在的村(组);五是水库蓄水引起库周浸没、塌岸、滑坡、内涝,以及生产生活条件受影响的库边地段、孤岛等影响的人口所在村(组)和水库大坝、溢洪道占压及施工占地涉及的村(组)。以上五种对象,在具体操作中,已经体现在省移民信息管理系统确定的村(组)中,在申报项目时由系统自动把关。
(三)规范申报程序
经济发展规划项目的申报程序,前几年基本上是按照后期扶持规划项目的程序申报确定的。随着结余资金量的逐年增加和项目实施管理的新要求,因此,很有必要对经济发展规划项目的申报程序进行规范。县办在具体操作中,要按照所编制的经济发展规划,安排好年度计划项目。年度计划项目应落实到移民村或村小组。年度计划项目的确定,按以下程序办理。
——示范村建设项目。经村(组)大多数移民群众同意后,由村委会向乡镇政府提出申请,乡镇政府报县办认可后,会同村委会按移民示范村建设标准,编制整村推进示范村项目建设规划,报县办。县办根据本县移民示范村建设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等情况,对申请的村(组)进行考察、对规划进行评估、修订,听取移民意见后,由县办审定。
——产业扶持项目。根据扶持移民发展产业的类型,进行分类确定:
1、龙头企业(含移民生产示范户,下同)带动的生产项目。由龙头企业与村委会或村小组提出合作意向,经移民代表大会讨论,大多数移民签字认可后,村委会或村小组、移民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土地承租、劳务、生产经营、移民户年收益等方面的协议,并在本村(组)公示后,由村委会向乡镇政府申请,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办。县办实地考察、评估、审定后,由县办发给龙头企业带动移民户生产扶持项目认定书。
2、移民村(组)从事的生产项目。经移民代表大会讨论,大多数移民签字认可,村委会或村民理事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成立相关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后,由村委会向乡镇政府申请,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办,县办实地考察、审定后,发给移民村(组)生产扶持项目认定书,给予项目资金扶持。
3、移民个人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由移民本人提出申请,村委会审核,并在本村(组)公示后,经乡镇政府审核报县办,县移民机构实地考察、审定后,发给移民户生产扶持项目认定书。
以上认定书应明确扶持项目、扶持方式、项目管理、受益对象、扶持年限、收益分配等内容。认定书1年一签。认定书期满后,应重新按以上程序办理认定手续。
——基础设施建设(含恢复重建)项目。移民村(组)内或跨村(组)项目。在征求移民意见的基础上,由移民所在村委会或相关村委会联合,向乡镇政府提出申请,经乡镇政府核准后报县办。县办根据本县移民村(组)或跨村(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情况,对申请的村(组)项目听取移民意见,进行实地察看、评估、拍照后,由县办审定。
——技能培训项目。由县办下达年度培训计划到乡镇,由村委会组织调查摸底。移民根据其就业、创业的愿望,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报乡镇政府汇总后上报县办。县办按照计划安排组织开展培训。
以上申报程序概括起来就是:移民知情,村组申请,规划范围,现场勘察,乡镇审核,县办审定。
(四)抓好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基本上与后期扶持项目的要求基本一致。其要点是:
一是项目实施根据投资规模的大小,按照有关规定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按移民意愿实行移民自建。
二是项目法人指项目申报和项目实施管理的责任主体,项目由村(组)申报的,项目法人为村委会(或村小组),并由项目所在村(组)移民群众推荐3-5名代表组成项目实施管理小组;跨村(组)的项目乡(镇)政府为项目法人,并由相关村(组)移民群众推荐3-5名代表组成项目实施管理小组;对有困难组织实施的项目,经所在村多数移民同意,由村民委员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行业部门担任,并报县办备案后方可实施。项目法人应认真组织完成项目实施各环节的工作,并对实施的全过程负主要责任。
三是按规定需要招标的项目,由项目法人按有关程序提交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或县级招投标机构,进行公开招投标。
四是鼓励项目由移民自建,自建项目由村委会或项目法人向乡镇和县办提出申请,经乡镇和县办会同县、乡纪检(监察)审定后,由项目法人、项目实施管理小组与移民签定施工协议,成立由村干部和移民群众代表组成的理事会,负责项目实施的各项具体事务,实行自主管理、自主建设、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并按当地劳动力价格支付劳务报酬。乡镇和县办要共同加强对自建项目监督管理。
五是招标项目必须由资质的人员负责监理。移民自建项目由移民代表负责监理。
六是及时搞好项目验收,建立完整项目档案。
项目实施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明确项目法人,确定实施方式,成立管理小组,加强项目监理,定期巡视检查,及时验收建档。
(五)加强监督管理
对规划项目的监督管理,是今后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保证资金发挥作用,项目产生效益的重要保证。作为县办来讲,既是项目实施的组织者,更是项目实施的监管者。因此,县办要把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要认真婺源县工业园区余庆桥组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指导、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协助乡(镇)及项目法人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监督检查项目法人按照有关要求实施项目,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二是以村(组)为单位成立移民项目管理小组负责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等工作。三是移民项目确定充分尊重移民意愿,计划项目必须要经移民代表大会确定。四是项目计划、资金使用透明公开。将项目计划直接批复到乡、村、组三级,专项资金实行民主理财,移民参与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及财务结算,资金使用张榜公布,以接受广大移民群众的监督。
在此基础上,市办和省办也要通过年度考核、稽察、专项审计等方式做好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示范村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建设条件、经济实力、移民参与程度不同,建设效果反差很大。搞得好的村组,真正改变了面貌,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亮点村。然而有的示范村建设点,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除修建进村入户公路及自来水外,其他环境条件基本没有变化。有的地方移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业发展和日常管理滞后,很难起到示范建设作用。
2、产业扶持的政策性问题未得到解决,实际操作比较困难。在产业扶持工作中,如何规范生产开发项目的产权、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金安全,确保移民受益,是当前产业扶持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扶持的对象主是生产开发大户、龙头企业等。而一些开发大户、龙头企业示范、辐射、带动移民的作用也还不明显。生产扶持存在着扶强不扶弱、扶富不扶贫、扶寡不扶众的现象。同时,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少,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在家务农的农业劳动力不到40-50%,由于产业开发的主力军一农业劳动力不足,千家万户共同开发已不现实,这也给产业扶持带来极大影响。
3、资金的使用方面。有的地方资金使用范围和使用比例不符合规定要求,存在投入分散,小项目较多的现象。由于县级移民管理机构机构的内部设置和人员不能完全满足管理职能的需要,加上项目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人手紧张,一些项目完工后,不能及时进行验收,致使资金不能按要求及时拨付,资金滞留比较普遍。
4、项目的确定和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做得不很细,深度不够,申报审查也不十分严格,致使大多数项目上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既不规范,又不具备参考价值,加之,在项目确定时,缺乏科学知识和理性分析,顾眼前利益,不顾大局,不顾长远,申报的项目合理性、准确性不强。
四、今后的工作要求
(一)突出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抓好移民示范村建设。示范村建设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合理规划,就是要把移民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工作目标、项目建设、进度安排、落实措施、投入保障、组织领导等方面作出统筹规划和安排。因地制宜,就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打造特色的思路谋划好本地移民示范村建设。突出重点,就是要把移民比较集中,移民积极性比较高的村组作为建设重点,而且相对集中资金投入,保证示范村建设一个、成功一个。整体推进,就是要做到建设项目、村务管理、文化生活、产业发展同步建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仅仅修建村内道路,改水改厕等单项建设的村组,一律不能列为示范村建设的范围。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安排上,要从移民最关心、最能直接受益的项目入手,重点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要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避免用移民资金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要集中力量,针对那些生活在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和自然灾害隐患区的特困移民群体,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努力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这些移民的脱贫解困问题。
(二)突出产业扶持,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扶持移民如何发展产业,是当前我们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扶持移民发展产业有别于扶贫开发产业。这主要是扶持移民发展产业,既要考虑扶持的区域范围,又要注重移民如何受益问题,目的就是要增加移民受益面,提高移民受益效果,探索和建立移民生产开发项目的产权、经营管理,收益分配,资金安全,移民受益的有效机制。通过这几年各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扶持移民发展生产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当前,有必要对扶持移民发展产业的形式和扶持方式进行规范。
1、扶持龙头企业(含移民生产大户,下同)带动的生产项目。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对其扶持要把握与移民发展生产的关联度和带动作用,给予贷款贴息或项目资金扶持。扶持资金只能用于龙头企业承租移民土地的基础设施(生产基地道路、灌溉、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实行项目管理,不得直接拨付资金给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的额度,要与移民的年收益挂钩。也可将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转为移民入股的股金,让移民变股民,参与企业年终分红等。
2、扶持移民村(组)专业合作社从事的生产项目。扶持资金用于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基地道路、灌溉、土地整理等)或购买种苗等生产资料,并实行项目管理。
3、扶持移民个人从事的生产经营项目。只限于贷款贴息扶持,不宜直接提供扶持资金。这种方式对其他移民来说比较公平,大家也能够接受,也有利于移民的稳定。
(三)突出提高素质,增强增加收入能力。
要创新移民群众的培训方式,一是改聘请技术员单一授课为联合相关专业部门办班开展联合培训,通过对水稻、蔬菜、果树、生猪、水产等种养殖技术的综合培训,提高培训的整体效果;二是改过去县城集中培训为下乡培训、上户指导相结合,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贫困和移民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三是改以农业培训为与工业园区就业、服务业等行业培训相结合,拓宽移民劳动就业的门路和渠道。
(四)突出管理监督,提高项目
申报效率。
年度计划项目申报,将采取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预申报方式进行。县办按照省办在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下达的年度预申报项目资金额度,通过水库移民管理信息系统,在每年9月底前预申报下年度的项目计划。预申报的项目计划,经市办审核、省办确认后,再由省办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项目资金。当下达的项目资金大于预申报项目资金额度时,可按下达项目资金与预申报项目资金的差额增报计划项目。当下达资金小于预申报项目资金额度时,应按下达项目资金调减计划项目。
(五)突出移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市场经济;水库移民;安置工作
1、前言
水库移民是指由于兴修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而不得不迁离原居住地的居民。据统计,我国自1949年以来先后共建成8.3万座大中型水库,这些工程为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也迁移了至少1500万居民,使之成为水库移民。水库移民为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被迫远离家乡,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水库移民安置模式进行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2、水库移民安置方式比较分析
2.1大农业安置(依土安置)
大农业安置(依土安置)是水库移民安置的最为主要的方式,它主要特点是让每个水库移民都拥有农业生产用地,水库移民可以自行从事二、三产业,也可以自主经营特、渔、林、副、牧等多种产业。大农业安置(依土安置)的最大优点就是安置费用较低、移民可进可退等,符合水库移民工作中的最大社会安全感、最大相似性风险最小等原则。在水库移民承受风险能力低、缺乏社会保障、技能、技术、文化素质普通较低的情况下较为适宜,但也有一些问题和矛盾。
2.1.1人地矛盾。耕地是地球上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我国人口众多,但耕地资源较为短缺,只有9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耕地。大农业安置(依土安置)的前提是要有一定质量、足够数量的耕地才行。而水库库区大多都是属于耕地少、人却很多的地区,人地矛盾尖锐。将这些水库移民安置到其他地区,必然会出现当地农民与水库移民争夺土地的矛盾,对于水库移民“富得起、稳得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1.2市场风险大、产品单一化。采取大农业安置(依土安置)的水库移民大多由于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文化、资讯条件、交通条件等相近,土壤、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相差不多,很容易使得整个库区的主导产业和生产方式都会促销趋同的现象。例如很多库区的主导产业之一都是发展林果业,而通常又会以板栗、茶叶、柑桔等为主,结果就会出现经济效益低下、产品严重积压、市场销路不畅、生产品种单一等问题,重新使得水库移民返贫。
2.2 二、三产业安置
这种安置模式实质上就是让水库移民在未来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为生,不占用农业用地,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能够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进行有效缓解。但二、三产业安置模式要求政府必须要承担这些水库移民一定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机会。
2.3自找门路安置
这种安置模式就是政府一次性给予水库移民搬迁损失费、土地补偿费及一些其他费用,让他们自找生活安置去处、自谋就业门路。随着水库移民承受风险能力的日益增强及水库移民素质的提高,自找门路安置模式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2.4异地安置
异地安置是指在本省、本市、本县、本乡之外的地区来对水库移民进行安置。大量的水库移民安置经验表明,异地安置能够产生人口“乘数效应”,也能够有效地减少迁出地人口资源压力,对于库区长远发展是极为有效的。但是异地安置会将水库移民安置在全新的环境中,这些水库移民与安置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都很容易存在着差异,很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务必要慎重对待。
2.5本地后靠安置
“本地后靠安置”指在库区淹没线上通过开发矿产、土地等资源来就地安置水库移民,这种安置方式由于不会让移民离开本地而很容易被接受,且还具有“易安置、省投资、好管理”的优点,但是这种安置模式必须建立在当地有足够的资源的前提上,若盲目后靠,很容易会使得水库移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
2.6农转非安置
将移民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进行安置。这是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户籍制度下出现的特有移民安置方式我国现阶段对这种安置方式有一定的政策要求。农转非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果就业无着落,农转非就不能被人接受。
3、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
3.1“三个明确”加强水库移民安置区管理
一是明确管理主体。明确规定水库移民安置区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对安置区负有管理职责,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二是明确管理范围。明确规定迁入移民、移民住房、圈棚、设施温棚、公共设施等由乡镇统一管理。三是明确责任追究。明确规定纪委、监察局和移民办在督查过程中,发现有移民私自倒卖住房、圈棚或设施温棚的,或接群众举报查证属实的,对乡镇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处理,并责成限期收回住房、圈棚或设施温棚;对党政“一把手”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警告、记过等处理;对私自倒卖住房、圈棚或设施温棚的当事人,给予限期退还款物、搬离安置区处理,是党员和乡村干部的,还要按党纪和干部管理权限给予相应处理。同时,规定纪委、监察局和移民办在督查过程中,发现公共设施毁损的,有关乡镇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对毁损者给予相应的经济制裁,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3.2加强移民安置区规范化管理
一是加强移民安置区生产发展管理。生产安置达标,迅速组织移民恢复正常生产;强化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培植主导产业。二是加强移民安置区公共设施管理。严禁非移民群众或返迁移民在安置区内占地建房,所有剩余宅基地的使用必须报县移民指挥部审批后方可实施;移民安置区内校园、文物、文化活动广场、体育健身器材、垃圾桶(池、箱)、公共厕所等设施明确管护主体。三是加强移民安置区环境卫生管理。对安置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实行干部包片分工负责,设立环卫所,安排公益性岗位,配备专门的环卫队伍,配齐垃圾车、垃圾桶,专职负责街道的清扫保洁;大力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扎实开展安置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整治临街乱挂乱接、乱堆乱放、乱停乱靠、乱搭乱建等现象,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检查评比活动,做到定期检查,落实奖惩制度。
3.3加强移民安置区社会维稳工作管理
选优配强民调主任、中心户长、治安巡逻队,镇村干部每月定期深入安置区一线走访座谈,对排查出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及时登记建档,镇村干部和中心户长三级包保,一包到底,调查处理结果村、组、院落张榜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同时,加强安置区移民文明行为管理。积极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双普”活动,引导广大移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做到语言文明不讲脏话、美化环境不乱贴乱画、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爱惜清洁不乱扔垃圾、邻里和睦不惹事生非;坚持把十星级创建与广大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用十星要求规范群众的言行举止,通过创星、评星、授星、摘星,引导群众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秩序,塑造新型移民形象。
4、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妥善安置水库移民,促进共同富裕,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方华,欧阳育林,陈水森.水库移民问题及库区可持续发展对策[J].人民珠江,2003(05):109-112.
【移民安置城镇规划】推荐阅读:
移民安置工作情况汇报10-01
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指挥部工作总结06-13
移民美国后的发展规划11-21
龙南县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规划06-23
库区移民政策11-12
雇主证明移民11-21
移民成本分析12-03
城市拆迁安置中弱势群体安置难点初探07-03
避险解困移民案例06-23
浅谈德国移民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