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5篇)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同志们:

这次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确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回顾总结2000年以来我省城镇化发展情况,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型城镇化工作。会前,省委书记姜异康同志对加快我省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我省城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城市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先后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科学谋划,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2000年到2008年,是我省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47.6%,高于2000年9.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4480万人、7170平方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30.5%、71.2%。从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看,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时期。二是层级合理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共有6个特大城市、10个大城市、30个中等城市、62个小城市和1314个小城镇,有10个区域中心城市位列全国城市综合实力前100名,26个县市位居全国百强,95个小城镇跨入全国千强。在全国各省区中,我省大中城市数量最多而且分布较为均衡,中等城市实力较强,省域城镇体系梯次明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完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城市群加速崛起,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全国第四大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都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三是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步扩大,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省设市城市、县城和小城镇拥有的日供水能力、城镇道路、市政管线、用气人口、公交营运车辆、集中供热面积,分别比2000年增长46.3%、78.7%、122%、147%、166%、276%,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发展迅速,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四是城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的加快,促进了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和结构提升,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5.2:50:34.8调整优化为9.6:57:33.4。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城镇发展空间,吸纳了省内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带动了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2004年以来全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约30%在镇内、50%在县内、70%在市内、90%在省内。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大量涌现,城乡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呈现出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五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积极整治旧住宅小区和村庄环境、改造城中村、硬化背街小巷,成效明显,宜居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目前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1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均居全国前列。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自来水普及率、道路硬化率分别达到80%、60%。我省已有17个国家园林城市(县城)、18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9个国家节水型城市、4个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3个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获奖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六是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积极深化户籍、城建投融资、市政公用事业、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管理等方面改革,破解了一些影响和制约城镇化的障碍和瓶颈,城镇建设逐步走上市场化、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回顾总结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历程,有这样几个体会:一是坚持着眼大局,通盘谋划。注重把城镇化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与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统筹谋划推进,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载体、营造环境、增加动力。二是坚持高点定位,规划引领。强化从战略层面研究城市定位和空间布局,把推进城镇化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规划的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及部门在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法规、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鼓励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切实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化的积极性。四是坚持集约发展,保护环境。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城镇化工作的重要原则,强化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五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城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好城镇化进程中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六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同地方根据地理区位、经济基础、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条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各具特点的发展路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城镇。这些,需要我们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继续坚持,并不断发展完善。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城镇化还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一是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协调。尽管近年来我省城镇化水平有了快速提高,但从全国来看,还处于较低位置,目前仅列全国第14位,比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15.8个、10个、6.7个百分点,特别是我省工业化率达到51.8%,相差4.2个百分点,两者不相匹配。目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如消费需求不足、服务业比重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就业和农民增收难、地方可支配财力不足等等,都与城镇化率不高密切相关。二是城镇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城市群发育不够完善,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在区域内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分工协作等方面实质性进展缓慢。济南、青岛作为我省的中心城市,经济腹地还不够大,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小城镇规模小实力弱,目前只有2个全国百强镇。三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不协调的矛盾尚未消除,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明显,80%以上的新增基础设施集中在城市和县城,农村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医疗卫生设施普遍缺乏。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青、烟、威、潍四市达到56.2%,高于德、滨、聊、菏四市21.8个百分点。四是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市政管网不配套而且老化严重,大中城市交通和停车问题严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防灾减灾设施比较薄弱,公共文体设施偏少,住房供应结构不尽合理,融资渠道单一等。五是城乡管理制度改革任重道远。一些地方对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的规律和特点把握不够,在就业、社保等方面仍然实行城乡分治,尚未建立起统筹城镇化和扩大就业的协调推进机制。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化步伐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统一思想,创新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我省城镇化发展新跨越。

二、努力开创新型城镇化工作新局面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来我省视察指导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山东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胡总书记强调,要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温总理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在城镇化工作中,必须深入贯彻这些重要指示,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镇化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区域协调、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争取全省城镇化水平到2012年达到50%以上,到2020年达到60%以上。为此,要强化三个理念,突出“三化”取向,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强化三个理念:一是城市集群发展的理念。城市群是现代生产力集聚过程中出现的城镇化新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综合实力的核心体现。要把培育壮大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通过科学的规划安排和必要的行政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各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经济共荣、社会共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二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实现城镇化科学发展,必须强化城乡统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要把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倾斜力度,着力推动农村人口到城镇就业定居,不断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三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也是资源消耗强度高、环境保护压力大的时期,经济增长、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准则,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把城乡发展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更多地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内涵式增长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突出“三化”取向:一是城市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朝着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人流物流便捷、城市管理高效、经济文化繁荣、社会事业发达的方向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二是城乡一体化。城乡发展要致力于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把小城镇建成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节点,使村庄环境面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得到改善,努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三是环境生态化。按照建设生态省的要求,构建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体系、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体系,构建紧凑型城市结构与开放生态空间相结合的城乡形态,构建城市园林与乡村农田、林网相联通的生态网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第一,调整完善城镇结构。这是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要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科学构建山东特色城镇体系,积极构筑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鲁南城镇带为主体,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为骨干,以各类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空间结构。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尽快把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成为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足、核心竞争力强的高端产业聚集区、都市连绵区、宜居城市带,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强有力支撑;要以省会建设发展为核心,加快济南都市圈建设,建设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尽快成为人文氛围浓郁、经济实力较强的城镇密集区;要积极培育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和鲁南城镇带,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要着力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济南、青岛要分别建成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城市、黄渤海地区国际性城市,其他设区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要扎实推进省管县改革,大力提升县域中心城市承载力,具备条件的要率先发展成为大中城市。要把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认真实施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展乡镇合并和迁村并点,尽快把96个国家重点镇和252个省级中心镇培育成经济强镇或县域次中心,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商品集散的中心,把中心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城镇化居民点,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要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搞好相互衔接,抓紧编制到2030年的《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尽快完成到202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审批。要切实搞好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实施,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

第二,推动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结合起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不断壮大城市产业实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依托大中城市的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特色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指导意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升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坚持陆海统筹、区域统筹和产业统筹,积极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城市加快形成由城内到城外“三二一”的产业分布格局。要规划建设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产业发展带和核心区,培育产业集群,在全省尽快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格局。区域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壮大经济实力。大城市要结合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发展汇集多种功能的城市综合体,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载体。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合理配置产业用地,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推进城市产业集聚发展。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特色经济,培育工矿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强镇。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借助农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三,全面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一要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四纵四横”铁路网和城际轨道交通网,加快省内空港、海港、河港扩容改造,完善连接省内各中心城市、经济密集地区和连通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徐连城市带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搞好交通节点规划建设和公共停车场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努力缓解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加快青岛地铁建设,尽快启动济南轨道交通建设。二要加强市政公用和防灾减灾设施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城乡供水处理工艺,提高管道燃气、集中供热覆盖率和供应保障率,健全分配电网和供电预警保障机制。统筹各类工程管线建设,加快老旧管网改造。抓好防洪、抗震、消防、人防、疾控、治安防控等设施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安保体系,维护城市安全。建立健全地理信息、地下管线等信息系统,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三要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加强教育、卫生、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转移。进一步完善新城区配套设施,优化整合旧城区资源。

第四,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要着力推动城镇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坚持把合理的资源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前提,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以城中村改造和提高各类园区投资强度为重点,加快调整城乡居民点布局和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所有新建工程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新标准,既有建筑要大力开展节能改造。积极实施供热系统节能技改,推广供热分户计量和按实际用热量收费。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鼓励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加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改造提升处理工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质量。加快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构建城乡垃圾一体化的处理体系。抓好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和集中处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小流域水污染治理。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湿地和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着力加强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第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尊重人、服务人、塑造人放在首位,从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出发,按照人民的意愿、依靠人民的力量、建设人民的城市,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创业之需,使群众生活质量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一要统筹推进城镇建设管理和扩大就业。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加快制定城市建设与就业协调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深入挖掘城镇建设管理中的就业岗位,积极引导灵活就业者规范就业,防止因城市建设管理不善产生新的失业人员。要鼓励有利于扩大就业的行业、产业加快发展,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高度关注并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此,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主要责任。省委、省政府也决定把这项工作纳入就业工作目标,并进行考核。二要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按照“保住一头、启动一头、激活一头”的要求,抓好城乡住房工作。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保持合理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规模,大力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深入开展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同步实施村镇道路、供排水、照明等配套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和经济强村的整体改造。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住房质量,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要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路水电气医学”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均等化。继续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农村供电可靠率和宽带网普及率,提升农村中小学设施和师资水平,巩固和发展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鼓励城市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政策、法律服务“五下乡”活动。要继续开展“百镇千村”建设示范活动,提倡县、乡两级政府为村庄免费提供水泥、苗木、路灯等物资补助,推动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四要切实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尽快建立广覆盖、多层次、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改革,进一步消除进入城镇的障碍,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家在农村、人在城镇和在城镇工作、无市民待遇等问题,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五要大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重点解决好征地拆迁、弱势群体生活保障、进城农民工权益维护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疏导各类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全体人民共享城镇化发展的成果。

第六,积极提升城镇文化内涵。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需要。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尊重和顺应自然条件,严格保护城镇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城镇内涵,提升城镇品位,打造具有浓郁齐鲁文化特色的新型城镇。加强对民族文化、历史文物、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依法保护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优秀建筑。从城市实际出发,注重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元素,切实提高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精心搞好城市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标志性建筑的建设,打造建筑精品和城市亮点,塑造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和独特风格。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文化设施,加快培育优势文化产业,积极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品牌城镇。要广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促进文化强省建设。

三、切实健全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推动。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推进新型城市化作为重要责任,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思路,强化服务,为新型城镇化营造良好环境。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看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主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抓住有利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用好各种资源,使城镇化发展的步子更大、速度更快、水平更高。一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分管负责同志要定期对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等进行研究和检查,做到重大问题亲自抓,主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措施亲自督促落实。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既要各司其职、找准位置、积极投入、贡献力量,又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形成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合力。省城市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全省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三要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动和领导城镇化发展的能力。要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引导和促进学习钻研新型城镇化理论,树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理念,掌握更多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知识,熟悉有关规则。四要转变作风抓落实。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积极探索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做到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决防止搞短期行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政绩工程”,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实绩。省委、省政府已经研究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提出具体措施,以政策落实推动工作开展。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有关市及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抓紧建立健全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的区域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区域性、战略性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规划管制,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和“阳光规划”制度。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完善政府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职责,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格局,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改镇、村改居。二是要创新城乡投融资体制。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特许经营制度和服务标准。统筹运作城镇土地资产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现滚动增值。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要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稳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预留建设用地空间,落实好新建住房用地指标。从今年开始省里每年将新增5%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相挂钩的机制。土地利用计划指标要重点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倾斜。

第三,建立考核制度。省委、省政府决定,从明年起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和谐城乡建设行动”,每年检查考核一次,成绩好的要表彰激励,落后的要通报批评,同时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要注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考察干部、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造一批新型城镇化工作的优秀领导人才和专业人才。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同志们:

上午召开的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 王军民副省长与各市签定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并做了重要讲话, 学习传达了全国发改、工信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部分市县和企业进行了经验介绍。王军民副省长的讲话以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 充分肯定了今年全省工业流通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精辟分析了面临的形势, 对进一步做好明年各项工作,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抓好贯彻落实。下面, 我根据委党组研究的意见, 讲两个问题。

一、正确分析认识形势, 明确2010年经信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工业流通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 也是全省经贸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和巨大成就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全省经贸系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努力化挑战为机遇, 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 工业流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 预计全年可以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

在这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工业流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考验中, 我们不仅取得了生产稳步回升、经济效益好转、技改投资增长、消费持续旺盛、节能降耗显著的好成绩, 同时也积累了做好经贸工作的好思路好经验, 概括起来是“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把市场机制与政府组织调控相结合作为重要方法。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不可或缺, 把两者适度有机结合是应当遵循的重要工作方法。尤其是在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是企业的任务, 也不能单纯依靠市场, 政府应责无旁贷地发挥重要作用。为此, 我省各级果断设立了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 形成了上下畅通、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 召开了工业调整振兴大会, 扎实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于及时统一思想、提振信心, 推动中央和省各项政策措施的迅速落实, 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大局发挥了显著作用。

二是坚持把提升结构层次和发展素质作为根本举措。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根本上取决于产业竞争力。我省工业层次不够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要求必须始终把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强化产业发展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今年我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点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组织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下决心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不断提高技术和产品水平。同时, 引导企业加强管理, 努力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 促进了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坚持把市场开拓与工业生产协调统一作为内在要求。生产与消费相辅相成、紧密关联。实现中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目标, 市场开拓至关重要。今年我们把扩大内需、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作为一项突出任务, 强化组织协调, 深入落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国家高效照明产品补贴、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等政策措施, 不断建立健全商品流通体系, 在组织企业参加国内专业性展会、与重点工程对接等活动的同时, 大力开拓非洲、东欧等国际市场, 抱团作战, 取得显著成效, 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企业的积极响应。这些工作, 都有效地稳定了生产经营, 遏制了工业经济下滑局面。

四是坚持把推进节能降耗作为战略任务。从国内外发展趋势看, 靠拼资源、拼消耗已经是无路可走。深入推进节能降耗,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长期战略任务。今年我们在保增长的同时, 继续抓牢抓实节能降耗, 强化责任考核, 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 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项目, 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节能降耗工作顺利推进, 为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奠定了基础。

五是坚持把组织好生产要素供应作为重要保障。各级经贸部门一手抓产业发展, 一手抓稳定运行。稳定运行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有效供应, 核心是煤电油运保障和资金保障。就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状况来看, 煤电油运紧张是个常态, 抓好保障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今年我们强化了煤电油运综合协调职能, 完善煤电互保措施, 科学组织电力调度运行, 积极组织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增加油源, 圆满完成了电力迎峰度夏、“十一运”保电和“三夏用油”任务, 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明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一年, 我们面临着稳增长与转方式的双重压力, 形势十分严峻。做好明年工作, 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 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明年经济工作, 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 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需要遵循的根本思路和战略方针, 我们一定要全面理解, 深刻认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省工业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 不适应世界经济加速调整发展的大格局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与先进省市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 必须痛下决心, 狠下功夫, 全方位多举措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发展方式转变, 不是局部的单方面的转变, 而是整体的全面的转变;不是一两年短期适应性转变, 而是“十二五”和更长时期的战略性转变;不是仅仅要求企业等经济主体和产业发展实现转变, 而是我们各级经信部门在指导思想、工作方式方法上也要实现转变, 自觉做到“三个依靠、一个创建”, 即:依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升转方式的经济基础;依靠抓紧抓实节能减排, 强力加快转方式进程;依靠精心组织好经济运行, 确保为转方式提供坚实保障, 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 努力创建山东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和考虑, 明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作为、科学务实, 坚定不移转方式, 扎扎实实调结构, 狠抓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市场开拓、企业管理和节能降耗, 把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全面深化“两化”融合, 努力促进高端高质高效产业有大发展、工业发展方式有大转变、工业结构有大调整、质量效益有大提高, 保持全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经济效益同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8%左右;万元GDP能耗确保完成“十一五”降低22%的目标。

二、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确保在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 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为主要手段, 深入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组织好重大战略规划的实施。深入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发挥省工业调整振兴联席会议作用, 集中各部门力量, 推进我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指导意见有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落实, 推动重点产业向高水平发展。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 制定实施好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信息服务、盐化工及海洋化工等专项发展规划, 努力做大做强蓝色经济。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根据总体功能定位,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以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为重点, 依托东营、滨州、潍坊北部和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 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高效生态工业项目,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 率先走出一条资源高效利用、生态持续改善、结构不断优化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路子。

二是强化重点技改项目建设。抓好在建项目的组织实施, 重点推进国家调整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项目、省扩大内需调控资金技术改造和节能项目的实施, 保证国家财政拨款和省调控资金专款专用, 发挥效益。继续抓好“三个一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双百工程”重点产品结构调整项目的实施, 保证项目按期投产达效。落实好2010年全省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按照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方向和重点, 精心凝练和选择好高水平新项目, 努力增加高水平项目储备。注重以优惠政策的落实, 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突出抓好国家增值税转型政策的落实。着力搞好重点技术源项目的招商引资, 瞄准国际跨国公司和央企, 开展有针对性对接, 力争再有几个项目实现重大合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批程序, 加大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个行业调整力度, 严禁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冶金、建材等行业为重点, 坚持上大压小、上优汰劣相结合, 推进落后生产能力淘汰。明年关停和淘汰1025万吨立窑水泥熟料产能, 争取将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比例提高到80%;关停和淘汰炼铁能力187万吨、炼钢能力25万吨。

(二)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 大力强化工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

一是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强化重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 重点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快、产业化进程步伐快、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形成快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打造一批山东工业核心竞争力之源, 明年争取培育和认定1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技术创新政策和计划的引导, 对重点领域首台 (套) 技术装备给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发, 明年组织实施省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2500项以上, 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占50%以上。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重点推进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 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明年争取省级技术中心企业达到4%、重点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

二是注重工业设计工作。会同财政厅等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全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 编制《山东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指南》, 组织开展全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的认定和管理, 推动我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国际大公司共建企业设计中心, 加快我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企业与高校开展以专业设置、定向培养、实训基地为主要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 明年再认定5家校企合作人才定向培养示范基地;推进大学教授带薪、带技术进企业挂职和企业人才进大学深造的交流互动机制, 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活力。

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选择研发基础好的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和处于科技领先的高校及研发机构, 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 构建一批长期稳定的产业技术联盟。围绕我省工业调整振兴和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 以创意、创新创造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理念, 办好2010年产学研展洽会。围绕重大创新成果的推介、推广和应用, 多形式举办产学研专题活动, 明年争取促进10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实现转化。

(三)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着力带动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海洋优势产业。加快产业技术研发, 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在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等6个领域, 尽快形成一批海洋优势产业, 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产业支撑。

二是大力培育高科技制造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射频识别、高效照明、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科技制造业, 集中各方力量, 优化配置资源, 加快产业化步伐, 尽快形成规模, 打造一批高科技特色产业基地,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科技制造业集群。

三是积极抓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着力抓好信息通信、软件、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 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规模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 深入落实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 壮大物流产业, 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编制《山东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应急物流体系专项规划》, 引领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是培育高端产业聚集区。着眼于高效配置和利用高端产业资源, 积极跟踪国际高端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创新能力强、配套程度高、专业协作好的高端产业集群, 优化高端产业布局, 促进高端产业向重点地区、优势园区、骨干企业聚集。开展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 积极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组织我省首批示范基地评审, 以此带动和推进全省高端产业聚集区做大做强。

(四) 以多元化市场开拓为抓手, 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一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并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对多层次的国际市场进行细分研究,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培植自主品牌, 分阶段有重点地组织市场开拓。加强省际经贸合作关系与市场开拓, 推动家电、农机、纺织服装、建材等行业通过资源开发、工业项目合作等方式开拓国内市场。

二是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在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 加大对非洲、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开发, 推动对尼日利亚、南非和埃及的市场开拓, 加强与跨国企业集团在朝鲜、非洲、澳大利亚等矿业开发项目上的合作。国内市场方面, 在稳定华东和华北市场的同时, 进一步拓展西南、西北和东北市场;在继续扩大大城市市场的同时, 努力开拓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

三是重点行业与特色行业并举。推动我省机电、纺织服装、化工、轻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开拓市场, 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国家和省重点投资项目, 推动配套产品市场开发, 举办化工、轮胎、玻璃、水泥、冶金、有色、电子装备等行业的对接和推介会。组织行业、企业参加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丝绸交易会、中小企业博览会、青岛国际家具、青岛APEC经贸洽谈会、中国 (济南) 太阳能展会、第二届青岛循环经济博览会、莱州国际石材展、香港葡萄酒博览会、香港钟表展等活动。

四是产能转移与产品营销并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源合作开发、富余产能转移、建立境外加工区等方式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重点推动与尼日利亚山东工业园、南非新光山东工业园、埃及莱基自贸区等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知名会展, 如法兰克福太阳能展、俄罗斯中国商品贸易展、尼日利亚拉各斯国际贸易展、东盟博览会、哈洽会、渝洽会、西部国际博览会等, 帮助企业扩大国际国内市场空间。

五是创新营销模式与培育营销人才队伍并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服务于市场开拓的分析和预测信息系统, 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积极推广应用代理制经营、连锁加盟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健全激励机制, 切实提高营销队伍素质, 组织实施好与香港贸发局合作的品牌营销和产品创意培训项目。

(五) 以加强企业指导管理为重心, 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素质

一是抓管理强素质。坚持典型引路, 对各地在强化管理、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推广, 引导广大企业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培育诚信企业, 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平台, 整合各部门企业信用资源, 提升信用管理水平。搞好职工培训, 以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三支队伍为重点, 广泛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教育培训, 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进一步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组织落实好省政府《加快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 省里重点抓好350户企业, 各市也要按照各自实际, 确定重点企业, 搞好调度监测, 强化指导服务, 创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发挥重点企业的引导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我省实施意见, 落实好王军民副省长在全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求, 全面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环境改善。抓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 突出各地优势和特色,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特色产业提升计划, 重点抓好100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140个重点特色产业镇。壮大营销服务平台, 开发建设山东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扩大中小企业直邮服务覆盖面, 推动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扩大营销。

四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贯彻落实国家指导意见, 尽快制定我省工作方案, 选择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 支持优势大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 提高优势资源集中度。特别要引导资源型企业抓住当前收购成本较低的时机, 积极到省外国外并购矿山资源, 加强能源和资源储备。

(六) 以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任务为目标, 切实深化节能降耗

一是狠抓目标责任考核。落实市和省直部门双目标责任制, 组织全省节能考核, 严格兑现奖惩。以各市和103户耗能大户为重点, 开展节能专项督查,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促进节能降耗任务的完成。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同时, 组织编制“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规划。

二是强化科技节能。积极推广节能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围绕“十大节能工程”和三个“节能100项”, 以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节能技术改造、循环经济和太阳能集热补贴为重点, 组织实施300项重大节能项目, 促进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节能投入机制, 加快节能技术产业化步伐。发展高效照明产业和太阳能产业, 开展创建“高效照明产品示范村”活动, 推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扩大节能灯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推广使用;发展节能灯配套产业, 加快形成高水平产业集聚区。办好第五届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展洽会。

三是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三大领域节能, 加大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力度, 明年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19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节油;完善公共机构能耗监测体系, 强化政府机关节能考核。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监管, 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 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节能自愿协议, 在全省200家企业中推广节能协议机制。

四是深入贯彻实施《节能条例》。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条例》实施的良好氛围。会同有关部门尽快落实《条例》中涉及的配套政策和管理办法。尽快出台《山东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办法》, 重点在建立预警调控机制、高耗能项目区域限批和企业限批上实现突破, 从源头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确保《节能条例》落到实处。

五是加快循环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 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着力抓好100个重大项目, 创建100家示范单位, 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新资源、再制造、环保产业等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全面完成循环经济试点省的目标任务。推行清洁生产, 加快立法进程, 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 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 开展清洁生产对标建设活动, 明年争取验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20家以上。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贯彻落实《山东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制定加快全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意见, 着力抓好大宗固体废物、矿山尾矿、垃圾、废液、再生资源、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明年争取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 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5%。

(七) 以搞好运行组织协调为保障, 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形势和宏观政策变化, 不断完善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和重大节能项目的旬调度以及煤电油运的日调度制度, 及时把握企业产销形势、价格波动、效益变化情况, 超前做好预测预警和预防。强化对经济运行中热点难点问题的调研, 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 促进企业平稳发展。

二是组织好煤电油运协调保障。以搞好煤电运综合平衡和调控为重点, 发挥煤电运综合协调职能, 完善工作机制, 提高煤电运综合保障能力。落实煤电互保各项措施, 搞好2010年省内电煤供应衔接抓好省外电煤的订货和调运, 加大海运煤的调运量, 加快省内储煤基地建设, 努力保障电煤安全。加强电力行业管理, 做好省内电力资源平衡, 不断完善电力运行保障预警, 增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继续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 实施差别电价和超耗能加价制度, 推进科学用电和节约用电保障油品供应, 加强地方炼油行业管理, 搞好省内原油、成品油生产供应协调, 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 完善并及时落实应急预案, 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有序协调组织好2010年春运工作, 保障节日运输畅通。

三是搞好应急协调。加强资金保障, 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企业信用评估及担保、再担保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用好集合债券、票据等各种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继续坚持政银企合作, 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好企业、好项目, 努力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抓好药品储备工作, 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 完善储备制度, 加强日常管理, 确保重大疫情所需药品物资供应保障。做好减灾、抗旱防汛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实施。

四是加强化学品监管。认真履行禁化武公约, 加强队伍培训和企业监管, 确保每次国际核查顺利过关。

(八) 以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为切入点,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信息技术是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推进“两化”融合, 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按照国家要求, 这项工作要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展开。企业层面, 围绕研发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物流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新兴产业和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推进, 带动企业信息化上水平;行业层面, 深化信息技术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的应用;区域层面, 推进区域两化融合促进中心建设, 加快传统工业改造提升, 发展特色工业。推进“两化”融合, 不仅要继续抓好信息化工程建设, 搭建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平台, 建立畅通有序、高效便利的信息网络;更要重视信息化在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中的应用, 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 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装备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对此, 我们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 了解和掌握“两化”融合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切实摆在重要位置,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责任分工, 在总结完善以往信息技术应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工作规划, 提出工作目标、重点和措施, 尽快开创“两化”融合的新局面。

(九) 加强经贸系统和机关建设, 进一步提高驾驭经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做好省经信委“三定”方案的实施。按照省政府批复的“三定”方案, 省经信委将做好职责划转、处室职责调整和人员配备工作, 争取尽早按照“三定”方案运转。

二是做好工作衔接。各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机构改革工作即将展开, 要认真研究已经出台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三定”方案, 了解职能调整、处室设置及处室职责配置情况, 在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协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改革方案, 力求做到理顺关系、明确职能、权责相符、提高效能。工作中要做好与省经信委有关处室的衔接配合。同时, 在各市机构改革未到位之前, 要继续按照原有工作职责和工作渠道, 做好原有职责内的各项工作, 确保工作不受影响。

三是加强立法执法工作。依法行政是政府机关工作的基本要求, 政府机关职责需要法律法规加以确定。各级经信部门要加强立法和依法行政意识, 加强与人大及有关部门的汇报和沟通, 根据经信工作需要, 及时研究确定立法课题, 搞好调查研究, 不断完善经信法规体系。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培训, 树立依法行政观念,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是加强调查研究。面对明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 加强调查研究很有必要。在这次机构改革中, 省经信委恢复设立研究室, 就是加强调研工作的具体措施。要加强对重大问题、苗头性问题, 尤其是后危机时期经济发展战略性、思路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做到情况清楚明了, 分析准确到位, 提出的对策措施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这样才能发挥好各级经信部门的作用, 一方面做好本职工作, 另一方面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 为实现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尽到我们应有的责任。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山西省交通运输厅

2012年01月30日 【字号 [大] [中] [小]】【我要打印】【我要纠错】

攻坚克难

开拓创新

着力推进交通运输转型跨越发展

——在2012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17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报告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并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一、2011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新成绩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极其困难的一年。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厅党组带领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保大局、求发展、促稳定,改革创新、负重前行,克服了资金严重短缺、项目建设制约因素多等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14项重点任务,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公路建设投资再创新高。全行业完成投资659亿元,为计划的117.7%,为我省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的106.6%,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82.6亿元,干线公路36.3亿元,农村公路38.2亿元,运输站场码头2亿元。全省完成公路新改建工程4977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164公里,达到13.48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6公里/百平方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全省续建新建高速公路34个项目2124公里,建成1003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4000公里,在全国的排位由2010年的第11位上升到第7位,82%的县(市、区)通了高速公路,太原、阳泉、运城、晋城4个地级市提前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并有1000多公里路基工程基本完工,为今年高速公路突破5000公里打下了较好基础。工程总合格率94.4%,关键指标合格率95.7%,交通运输部抽检项目合格率97.2%。

——公路养护管理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全年完成大中修工程803公里、危桥改造200座、安保工程2131公里、灾害防治工程145公里。高速公路继续保持了无三类以上桥梁,普通干线公路实现了危桥当年发现、当年治理,优良路率分别达到100%、82.3%。完成了高速公路统一命名编号和标志更换。全省公路通行费收入达到124亿元,增长17%。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08亿元,增长17.8%。在五年一次的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中,我省综合评分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排名第6,在各省、自治区排名第4,在中西部地区排名第1,省厅被交通运输部评为“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先进单位”。

——治超工作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去年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共检测货运车辆6593万辆,查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446辆,卸载1314吨,货运车辆非法超限超载率稳定控制在0.2%以内。经政府公示的9105户货运源头企业、463户车辆维修企业全部纳入运管机构行业监管。治超信息化取得新的进展,全省39万辆营运货车全部安装了具有治超功能的IC卡道路运输证;1135家重点源头企业安装了科技治超系统,63个县建立了源头治超远程视频监控平台,投入运行的155个公路超限检测站、195个高速公路匝道入口全部实现了不停车检测。张德江副总理去年再次作出批示,充分肯定山西治超经验,全国治超领导小组再次在全国推广山西经验。

——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取得重大进展。在交通运输部门介入晚、工程建设启动晚、省级补助资金到位晚的情况下,完成9.2万公里,完成投资166.5亿元,全省69.4%的建制村实现了“户户通”,进一步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了农民朋友的广泛欢迎。晋中市提前一年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街巷硬化“全覆盖”。

——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综合运输厅局联系会议制度,太原公路主枢纽武宿货运中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侯马运输枢纽货运中心等一批枢纽客货运输站场开工建设,太原客运北站等4个枢纽客运站建成并投入运营。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全省物流企业发展到763户,等级物流站场达到59个,华夏晋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投入运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实施,全省新增公交车辆913辆。太原市投资3亿元更新公交车辆600辆。城乡客运一体化积极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公交运行良好,“上党城市群”公交网络基本形成,侯马、新绛、翼城三市县开通了跨地区县际公交班车,平定县22条具备条件的农村客运线路全部实行了公交化改造。2011年全省营业性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3.29亿人、旅客周转量219.9亿人公里、货运量6.52亿吨、货物周转量1047亿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0.8%、1%、7.2%、8%,城市公交和出租车分别完成旅客输送量12.7亿人、10.4亿人,分别增长8.6%、3.8%。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安全生产整治年、创建平安文明工地活动和客运安全、水上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扎实有效,全省所有“两客一危”车辆、近50%的农村客运车辆安装了GPS终端,并纳入省市两级安全平台监管;重点公路关键工程施工实现了视频实时监控。全年交通运输生产发生死亡事故14起,比上年减少3起;死亡35人,比上年减少6人。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战略物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建设的经验被交通运输部转化为全国性指导意见。

——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高速公路6种模式建设体制改革的实施,在去年投资和建设目标的完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交通数据中心与政务大厅项目建设为试点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取得积极成果。成品油价格和税费三年改革任务完成,3.6万名改革涉及人员包括厅属单位9970名改革涉及人员均得到妥善安置。厅属事业单位完成清理规范工作,事业单位考试录用制度和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初步建立,去年公开招录机关公务员4人、事业单位人员143人,并安排6名厅机关干部下基层挂职锻炼。将目标任务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三项考核合并实行综合考核,实现了考人与考事、考绩与考效的有机统一。制定并向省政府上报了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组建方案。

——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深入推进。省人大颁布实施了《山西省水路交通运输管理条例》,修订了《山西省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暂行条例》。省厅结合行业实际制定出台了《公路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办法》、《高速公路工程造价管理办法》、《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交通运输行政监督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交通运输执法评议及执法形象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信用评价制度,实行企业信用与市场资源配置挂钩,有效促进了市场信用体系建设。

——科技教育发展成绩显著。省厅进一步提高了科研经费,并设立了100万元科技奖励资金。组织开展科技攻关124项,有效支撑了太原西山特长隧道等一批重大工程的建设管理。运煤重载交通沥青路面结构研究等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科技进步奖,并有14项成果转化为行业规范或地方标准。省交通设计院主编的《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填补了我国公路建设地质病害处治领域空白,被转化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技术规范。省交通科研院13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橡胶混凝土路面、LED节能灯具等新材料、新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1166”信息化二期工程全面启动,路政及应急指挥管理移动音频系统建成。山西交通学院新校区建设、交通技师学院“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启动。省厅分别夺得全国第二届“厦工杯”筑养路机械操作手大赛、全国“宇通杯”驾驶员技术大赛团体第一名、第四名。

——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有效。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环境保护“三同时”等制度在公路建设中得到落实。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覆盖全省所有地级市、出省口和重要县,专用车道达到88条,用户发展到21779户,年交易额7552万元。服务区“零排放”、雁门关隧道照明节能改造试点工程进展顺利。运输车辆燃油消耗量监测与限值制度深入实施,全省15.2%的高耗能营运车辆退出市场,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了1%。清洁燃料在城市客运行业得到推广,太原市、晋城市新增公交车辆全部使用了天然气、煤层气燃料,大部分出租车进行了双燃料技术改造。

——改善民生与维护稳定继续加强。严格落实了国家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免通行费3.72亿元。开展了收费公路清理规范工作,太榆公路许西收费站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撤站。开展了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离退休人员生活待遇,提高了高速公路一线收费、路政、治超人员薪酬。在进一步完善公路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互联网支撑的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太原市五个一级汽车站实现了网上联网售票。在工程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省厅于去年中秋、今年春节之前两次下拨资金32亿元,专项用于解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保证了近20万农民工队伍基本稳定。

——交通战备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国防交通“1110”工程全面启动,“136”国防工程主体完工,两个战备物资库建成并投入使用,国防高速公路用地指标落实,交通战备保障队伍在多次重要行动中有效发挥了保障作用。省交战办被国家交战办、交通运输部、北京军区评为“先进单位”。国家交战办决定在我省召开军民融合式发展现场会。

——创先争优与文明创建活动硕果累累。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便民服务窗口创先争优活动和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涌现出了一批以太原高速公路小店收费站为代表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坚持把弘扬优良传统、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与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培育行业精神,树立时代新风,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晋城汽车运输公司司机郭文斌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称号。全行业慈善捐款30多万元,厅机关为吉燕峰同志身患重病的爱人慷慨解囊、无私援助,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交通大家庭的温暖中得到升华。厅直机关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省厅继续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在惩防体系建设上,制定了廉政风险防控指南、实务和台帐,编制了重点公路防控体系标准化网络运行手册。建立了交通运输行政审批监督系统,并与省效能办联网,实现了行政许可实时监督。出台了重点公路规范建设五项制度,组织了重点公路规范化建设专项检查,建成了交通建设市场交易中心并投入试运行。深入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公务用车清理整顿、“正风肃纪、创优环境”纪律作风集中教育月活动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人员。坚持把干部监督与工程监督、财务监督结合起来,去年省厅巡视基层单位6个,开展各类审计890多项。

2011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全省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交通运输厅,向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全省交通运输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

二、正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势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我们面临的任务更重、困难更大、挑战更多。主要体现为“三个更加突出”:首先是资金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我省高速公路建设没有省财政一分钱投入,全靠我们交通运输部门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自筹,去年5月国家银监会将我厅纳入政府融资平台以来,高速公路建设贷款受到严格限制,资金缺口一再加大,至今尚无明显转机。普通公路由于取消收费而失去融资平台,加之财政投入不足,改造升级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二是交通运输发展制约更加突出。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项目建设手续办理困难,这也严重制约了贷款资金到位;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加之营运车辆增加快、建设规模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事故时有发生。三是社会稳定问题更加突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农民工工资拖欠虽然基本解决,但当地农民材料款拖欠的问题还很严重,维护稳定的任务艰巨。出租汽车经营长期积累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打车难”与“增车难”问题并存,“黑车多”与“执法难”问题同在,社会反响大,引发的上访多,行业管理面临更多的“两难”选择。省路桥企业虽然在三年过渡期较为平稳,但个别企业的经营发展仅仅维持在职工发工资的水平上,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其他交通运输企业也面临转型发展的困难,这些始终是行业稳定的一大隐患。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市场低迷,美国尚未走出经济困境,欧债危机蔓延,前景不明。受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的双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没有改变,政策效应将深度显现,我们面临的资金困难短期内难以消除。

在看到严重困难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有利因素和条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发展战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立足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从我省经济增长仍处于以投资拉动为主阶段的省情出发,强调该稳的稳住,该进的加快推进,并把完成9000亿元投资特别是确保今年高速公路再建成1000公里,突破5000公里,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和重大措施。

中央和省部的决策部署,为我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创造了新的机遇。主要体现为“三个日益趋好”:一是宏观政策日益趋好。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批准的在建项目和年内竣工项目。交通运输部已会同财政部提前下达了今年车购税投资计划和补助资金,以国高网为代表的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资金问题将首先得到解决。二是发展环境日益趋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发展,在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加强金融合作、清理政府性融资平台、简化审批程序、创优发展环境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省政府领导的亲自协调下,高速公路、运输枢纽逐步成为省内外大型国有企业投资的看好项目,交通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有望得到缓解。三是改革创新的环境日益趋好。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已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既为我们在转型跨越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中突破政策制约、体制障碍提供了保障,也为我们争取中央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创造了条件。

因此,我们在困难面前,要不屈不挠,勇于拼搏,善于创新,敢于胜利。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念、增强信心。信念、信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对待发展的科学态度。信念和信心来自于对所从事事业的执着追求,来自于对未来的美好愿想。有了信念和信心,自然志存高远,直面艰辛,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坚定发展的信念不动摇,坚定必胜的信心不改变,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出致胜的新举措,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开创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三、做好2012年工作

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2012年全省交通运输工作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从转型跨越发展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需求出发,坚持调结构、控规模、保重点、促稳定的方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化行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上取得新成效。

今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目标主要有十二项:

——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5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433亿元,干线公路建设完成30亿元,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5亿元,运输站场码头完成2亿元,农村街巷硬化完成70亿元;

——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000公里,“三纵十一横十一环”高速公路网基本成型;

——新改建国省干线300公里、农村公路20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00公里;

——完成农村街巷硬化工程44754公里,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街巷硬化“全覆盖”;

——进一步加强公路养护管理,年末高速公路优良路率98%以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80%以上,县公路优良路率70%以上;继续完善公路标志标线,严格控制非公路标志,做到规范设置、方便行车;

——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120亿元,增长11%;

——继续加强治理超限超载工作,巩固成果、杜绝反弹,完善长效机制,全省公路超限超载率控制在0.2%以内;

——重点公路建设实体工程抽检合格率92%以上、关键指标抽检合格率95%以上;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下降,杜绝重特大责任事故;

——继续推进重点公路工程规范建设,完善基本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整体水平;

——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转变公路水路运输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与应急保障能力;

——继续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降低公路污染和车船排放,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下降1%;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抓建设、保重点,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服从大局、确保重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统筹考虑、综合平衡,积极推进公路建设,做到“两个确保、四个继续”:

“两个确保”:一是确保1000公里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重点抓好23个在建项目的建设。厅重点办要统筹安排、加强管理,督促各建设项目落实计划、落实责任,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各建设项目要科学组织施工,强化现场管理,抓住特大桥梁、特长隧道等制约工程,集中优秀的队伍、优良的设备、优质的资源,强力攻坚,务求全胜。除工程难度特别大和去年底新开工的榆社—和顺、长平、高平—沁水、太佳黄河大桥4个项目外,其余19个在建项目今年要全部建成。二是确保年内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强规划、技术指导,早动手、早准备、早安排,一切工作往前赶,逐乡逐村落实项目、落实计划、落实资金、落实责任、落实进度,保证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按时兑现。

“四个继续”:一是继续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重点抓好运煤通道、旅游干线和城市过境路段改造升级,提高路网服务能力。二是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省厅重点支持红色旅游公路、重要旅游景区通达公路建设和村通水泥路完善工程。地方交通运输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公路网络状况。推进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农村渡口、码头改造和水运航道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应急设施。

三是继续加强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加强前期工作,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年内建成晋城客运东站、运城客运东站,基本建成临汾客运西站、忻州客运西站和太原公路主枢纽武宿货运中心国家投资部分,开工建设晋中客运中心、太原东南汽车站,积极推进侯马运输枢纽货运中心建设。四是继续贯彻落实国防要求,加强国防项目建设,完善交通战备保障指挥机制,加快推进我省交通战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转变,走出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

(二)抓养护、治超限,提高路网通行效能。

坚持“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的方针,大力转变公路养护发展方式,巩固成果、珍视荣誉、保持领先。一是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全面推行预防性养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把握使用周期内的公路性能衰变规律,完善预防性养护检测预警、决策分析和养护生产机制,推广预防性养护技术和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养护的主动性、预防性和前瞻性。建立和完善加强预防性养护的政策导向和考核奖惩机制,引导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预防性养护上来,降低养护成本,延长公路使用周期。二是切实加强桥梁隧道养护,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完善桥隧养护档案,加快建立高速公路特大桥梁、特长隧道实时监控系统,确保桥隧安全运营。三是加强路网运行监管。继续实施危桥改造、公路安保和公路灾害防治工程,重点解决部分路段交通拥堵问题,加强经营性公路养护监管,加快建设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系统二期工程。开展以“畅安舒美”为主题的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继续做好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切实解决收费公路超期收费、违规设站(点)等突出问题。对省政府批准撤销的收费站点,要及时向社会公告,接受监督。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必须按批准时间停止收费,并拆除收费设施。保留的收费站点,要规范运行、严格管理。四是继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养护责任主体,组织开展“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活动,推动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养护资金政策落实,实现有路必养。五是进一步规范公路标志标线。所有标志的设置,必须严格执行交通运输部规范和《山西省非公路标志管理办法》,该增加的增加,该完善的完善,不合规的标志一律取缔。高度重视农村公路标志管理。加强路域环境整治。

继续坚持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领导体制,进一步健全治超工作长效机制。一是健全路面监控网络。严格落实超限检测站与公路主体工程“三同步”规定,继续推进公路超限检测站的规范化建设、治超信息系统建设和部、省、市、站四级联网,实行严格的责任倒查机制。二是继续加强源头治超。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运管源头治超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源头企业监管“全覆盖”。加强对维修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维修企业非法改装、拼装机动车的行为。三是严格执法、严格纪律。积极开展“治超模范县”创建活动,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严厉打击短途非法超限超载运输车辆。对非法超限超载车辆和公路“三乱”,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理,决不手软,严防反弹。

(三)抓转型、调结构,提升运输产业素质。

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道路运输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落实,积极争取省政府出台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意见,实施“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争取交通运输部将太原市列入国家示范城市。加强城市公交运营监管,保障公共利益。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农村客运公交化,构建城市群公交网络和城际、城乡公交网络,推动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运输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积极推进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加强煤炭、矿石、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及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应急保障。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建设全省交通运输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培育网络辐射广、企业实力强、质量信誉优、集约化水平高的运输组织主体,推进运输服务业向现代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为社会公众提供质优价廉、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整合物流设施资源,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发展农村物流。

(四)抓质量、重安全,确保行业稳定发展。

牢固树立“精细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质量责任制和监督保证体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以严密的施工组织、合理的施工工艺、先进的机械设备组织施工,以严格的监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对关键工程、隐蔽工程,要实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监理,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得转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工程坚决推倒重来,真正做到有效监控、不留盲点。坚决克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盲目追求进度。加强施工、监理、设计企业履约考核,对于履约好、负责任、质量高的单位,在信用评价和招投标方面给予倾斜。深入开展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和耐久性。我省新一轮高速公路建设规模大、投资大、科技含量高,应该出一批有标志性的精品工程。各建设项目要创新管理、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工程质量,保部优、创国优、出全优。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服务的全过程,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把安全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挂牌督办、约谈和责任追究机制。深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突出抓好以“两客一危”车辆、桥梁隧道和大型结构工程施工现场等为重点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高度重视道路客运安全,切实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发生。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安全生产评估和绩效考核。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强化企业源头准入管理。推广公路桥隧工程设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实施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推进平安工地、平安车站长效机制建设。新改建项目必须严格落实安全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

切实加强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加快省级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建设,建立覆盖重要国省干线公路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应急动员机制,推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开展公路交通警地应急演练。建立界河交通管理和救援合作机制。

(五)抓法治、严监管,规范整顿市场秩序。

完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框架。积极推进《山西省公路管理条例》、《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出台收费公路信息公开办法。完善交通行政执法规范,推进执法标志标识“六统一”,严格执法评议考核。完善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系统,加快交通运输执法信息平台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相互制衡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省交通运输执法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公路“三乱”、交通运输执法行为、执法形象的行政监督,推动监督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加强建设市场监管。加强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监督和市场监管抽查,加强信用管理,继续开展从业单位信用评价,并逐步扩大到项目法人、招标代理、勘察设计、工程咨询、设备材料供应等市场主体。贯彻落实国家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行为和分包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有形建筑市场运行机制。从今年开始,凡招投标法规定公开招标的建设、养护工程项目,统一在厅建设市场管理中心招标。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完善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道路水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考试和从业资格证管理体系。建设汽车维修配件质量追溯系统。借鉴合肥等市经验,妥善解决出租车经营许可问题,运力不足的城市要适当增加车辆,方便群众乘车。推动建立汽车租赁业服务网络。加大水路运输市场监管力度。

(六)抓改革、创新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

进一步深化交通运输改革。一要推进厅属企业改革发展,深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加快组建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继续加强对省路桥企业的监管,支持省路桥企业转型发展;支持省交通科研院改制上市,推进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支持省交通设计院等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建设国内钢纤维生产基地。二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成单位分类、岗位聘用工作,扎实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等配套改革。三要在山西交通学院新校区等建设项目中继续试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继续创新融资模式,完善公路建养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一要建立投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融资政策和信贷的支持。加强高速公路通行费收支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保证还贷效益。地方交通运输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普通公路健康稳定发展的意见,充分利用综改试验区建设先行先试区、“扩权强县”试点县、财政直管县等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二要转变高速公路发展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发行债券、融资租赁、转让经营权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对接,尽快落实资金。省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组建后,要承担起省内高速公路建设融资主体的责任。厅属其它企业也要积极参与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今后新开工项目,主要以BOT方式建设。三要调整投资结构,省厅资金重点向国省干线、综合运输枢纽、现代物流、节能减排、安全应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等促进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领域和集中连片特困区倾斜。

(七)抓科技、降排放,引领行业科学发展。

大力提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依托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示范工程,推进黄土地区公路建设养护、高温路面抗车辙、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桥面下挠、黄土隧道大断面开挖稳定性、中小桥梁可靠性耐久性、智能交通等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发。以需求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交通运输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程度。重点推进“1166”工程各个综合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好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等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研究。继续推进以厅属三所院校为重点的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低碳、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提高能源利用、降低污染排放为重点,强化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构建节能集约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节能环保型运输装备体系、节能高效型运输组织体系,实现交通运输集约、绿色、可持续发展。严格实施营运车船节能减排限值标准,推进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推广工程。推进加气站布局和建设,大力发展燃气公交和燃气出租车。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鼓励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

(八)抓创建、保民生,促进行业文明和谐。

深入践行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行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学树建创”活动,实施“十百千”工程,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深化文明示范窗口、文明路、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提高全行业文明服务、文明管理、文明执法水平。继续推进“五型”机关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带着感情抓维护稳定工作,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搞好路桥企业转型改革发展,解决好公交优先发展和城市出租车管理等突出问题。加强劳动监察,督促施工企业与农民工签订正常劳动合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确保农民工工资发放,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关心职工生活,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坚持收入向一线和关键岗位倾斜,进一步提高收费员、养路工及路政、治超人员、科技人员的待遇。

积极服务太行山、吕梁山两大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抓紧组织编制和实施交通运输扶贫开发规划,落实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外通道运输能力,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内交通联系,扩大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覆盖面。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九)抓班子、正风气,大力加强党的建设。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建党90周年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基层、学业务”联学活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领导班子“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形成团结协作、高效运转、能及时发现解决自身问题与矛盾的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优化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以全面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干部交流任职、挂职锻炼,今年将从厅机关再选拔几位条件成熟的年轻人到基层挂职。要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真正让吃苦的人吃香,让有为的人有位,决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决不能让干事的人吃亏。从教育培训入手,加强党员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组织选派、自主选学、在线学院、岗位培训等多种方式,实施队伍能力与素质提升工程。完善综合考核机制,围绕中心工作,调整考核指标,健全考核程序,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发挥考核促进发展、转变作风、推动落实的“风向标”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抓好交通运输重大题材的策划宣传,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健全应急宣传机制。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按照“不是查不出问题,而是没问题可查”的要求,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监督,不断健全交通运输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执法单位和行政机关为重点,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深化工程专项治理,继续深入推进重点公路工程规范建设,开展重点工程建设过程巡视,强化建设项目计量支付、设计变更、工程质量、资金结算、建设程序等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继续推进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积极稳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深化纠风治乱工作,巩固治理公路“三乱”成果。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肃查处贪污受贿、失职渎职、跑官卖官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强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严格落实《廉政准则》、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防止利益冲突“二十六不准”和省委正风肃纪“五不准”规定,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强化党的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自觉接受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保持思想纯洁、作风纯洁、干事廉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私利。

围绕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和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农村街巷硬化等重大任务的落实,加强督查检查,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确保政令畅通和决策落实。要进一步加大治庸治懒、治软治散力度,狠刹闲话生非的不良风气、拉拉扯扯的庸俗风气、吃拿卡要的恶劣风气,教育引导干部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干发展、惠民生。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发往 见报头

郑教明电„2009‟377号

郑州市教育局

关于印发陈全国同志在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巡回检查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体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市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市管民办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局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巡回检查组:

现将省委副书记、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陈全国同志在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巡回检查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深入学习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九年十月十三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 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启动扎实开展

——在全省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巡回检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9月7日)

陈 全 国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部署要求,学习贯彻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批总结暨第三批动员会议和中央巡回检查组第二批总结暨第三批培训会议精神,总结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工作,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巡回检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指导检查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切实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深入检查、严格把关,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坚持高标准、严督导,保证了活动的正确方向;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情况,联系实际开展活动,注重突出实践特色,深受党员群众欢迎;三是搞好服务、联系沟通,准确把握工作定位,主动服务联系单位,及时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四是严于律己、强化自身,坚持把自身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带头学习、带头调研、带头遵守纪律规定,树立了良好形象,保证了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对此,省委是满意的,各联系单位是满意的,广大党员群众也是满意的。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所有参加指导检查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我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已经全面启动。明天,省委将召开全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批总结暨第三批动员会议,对我省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省委书记徐光春、中央巡回检查组组长徐荣凯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组织开展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办成群众满意工程,巡回检查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必要。下面,我就如何做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巡回检查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概括起来,就是要深化“三个认识”、做到“五个明确”、实现“六个落实”,确保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启动、扎实开展。

一、深化“三个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巡回检查工作的自觉性 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巡回检查工作,事关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能否落实到位,活动能否健康顺利开展、能否最终取得成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巡回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巡回检查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推动科学发展观广泛普及的需要,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是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是实现河南发展新跨越、开创中原崛起新局面的需要,中央高度重视,省委寄予厚望,党员群众满怀期待。做好巡回检查工作,有利于引导基层单位和党员干部吃透中央精神、领会省委要求,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有利于基层单位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活动更加突出特色、富有成效;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自觉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巡回检查工作是推动学习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我省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基层党组织11.3万多个、党员281.5万多名(分别占总数的58%、62%),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担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团结带领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职责。这些单位类型多、普通党员多、职业构成多,给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做好巡回检查工作,能够促使基层单位严格按照活动的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开展活动,确保不走过场、不出偏差;能够针对不同类型单位和党员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提出具体要求,找准开展活动的着力点;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使参加活动的单位相互借鉴、相互启发,努力取得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三)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巡回检查工作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重要机遇。参加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巡回检查工作的同志,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能深入基层单位、深入党员群众进行巡回检查,是党组织赋予的光荣使命,同时也是接受科学发展观教育的有利时机。做好巡回检查工作,对于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学习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经验做法,不断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帮助基层单位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做到“五个明确”,努力提高巡回检查工作水平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联系实际、务求实效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认清职责,明确任务,努力提高巡回检查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明确巡回检查任务。开展巡回检查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指导原则,切实明确“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基层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目标,做到“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取得实效、更加注重简便易行、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强化基层、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实现“五个新”(强化理论武装、党员素质有新提高,解决突出问题、体制机制有新完善,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稳定有新气象,积极应对危机、服务发展有新成效,创新党建工作、基层组织有新加强),将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巡回检查的始终。

(二)明确巡回检查职责。要以指导、督促、检查为重点,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一是指导,就是要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指导基层单位科学谋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好学习实践活动,保证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二是督促,就是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督促基层单位认真扎实地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做到时间不延误、环节不变通、内容不遗漏、标准不降低。三是检查,就是要及时了解掌握基层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明确巡回检查方法。一要紧紧依靠党委,在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基层单位党组织开展工作,既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单位的实际情况,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上级指示精神要向党组织及时通报,工作部署要求要和党组织经常沟通,巡查具体安排要与党组织提前衔接,真心实意地尊重和支持单位党组织的工作。二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下田间、访农户、走社区、入工厂、进学校、看医院,直接听取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主动了解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基层党建工作状况和存在问题,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巡回检查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三要鼓励探索创新,支持基层单位在认真贯彻落实学习实践活动原则要求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大胆探索,做好“规定动作”,丰富“自选动作”,不断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实践载体和方式方法,尤其要善于发现培养、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当好参谋助手,对基层活动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他们把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与单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对上级领导小组,要掌握活动进度,把握工作动态,及时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注意发现带有政策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提出建设性意见,供决策参考。五要搞好统筹配合,要注意处理好与省辖市、县(市、区)巡回检查组,统战、民政、教育、卫生四个系统巡回指导组之间的关系,加强联系,沟通协调,合理安排检查时间、检查内容,防止和避免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增加基层负担。

(四)明确巡回检查内容。对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巡查,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检查准备工作和动员部署情况。主要看学习实践活动方案是否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在充分征求党员、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符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的活动主题,提出了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设计了有特色、能够吸引基层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实践载体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是否建立了领导机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了领导责任,制定了工作制度;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的动员报告是否成熟,有没有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讲清楚,有没有把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和安排部署讲清楚,有没有把党员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有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检查学习讨论和调研走访情况。主要看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领会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学习中央有关会议文件和省委决策部署,党员干部学习“两本书”、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三本书”的情况,是否了解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是否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对事关本地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共识,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方面是否提出了新思路、新举措;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是否深入调查研究,开展走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是检查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主要看基层单位是否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实事求是地查找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确科学发展方向,形成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氛围;主要看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是否亲自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形成工作,报告内容是否找准了影响和制约本地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反映了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剖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明确了今后科学发展的思路,防止写成一般性的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四是检查整改落实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主要看整改落实方案是否对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思路和措施进一步具体化、目标化和责任化,按照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分门别类地提出整改落实的工作目标、方式方法、时限要求、整改责任;主要看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有没有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和基层党建方面的突出问题,办了哪几件群众迫切希望办又有条件办的实事,在创新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反映怎么样,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五是检查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主要看基层单位是否科学设计测评方案,合理确定测评内容、参评人员范围,努力做到测评方式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信。对测评满意度过低的单位,要督促他们认真分析原因,限期抓好整改,让广大党员群众切身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同时,要认真抓好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工作的巡查,确保整改落实方案落到实处,向群众承诺的事项得到兑现,进一步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巩固扩大活动成果。(五)明确巡回检查要求。在做好巡回检查工作的同时,检查组的同志还要注重加强自身建设,树好形象、作出表率。一要深化学习,坚持把学习摆在首位、贯彻始终,努力做到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熟练掌握有关政策规定;虚心向地方和基层同志学习,向普通党员群众学习,不断汲取实践经验,掌握巡回检查的主动权。二要敬业奉献,把巡回检查作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作为一次锻炼提高的难得机会,爱岗敬业、专职专责,吃苦耐劳、甘于奉献,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完成党组织交付的各项任务。三要团结协作,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密切配合,在思想上经常交流,工作上彼此支持,生活上相互关心,发挥各自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形成整体合力。四要廉洁自律,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模范遵守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特别要注意轻车筒从,谢绝宴请,不给基层单位增添麻烦和负担,树立起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三、实现“六个落实”,确保巡回检查工作取得实效 要充分发挥巡回检查的政治优势和推动作用,以做好巡回检查工作为动力,促进全省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使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到基层、生根开花,转化为广大党员群众的实际行动。

(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和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市、县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重视加强对本地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尤其是县一级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直接责任,认清重要意义,摆上重要位置,把学习实践活动牢牢抓在手上、放在心里、体现在工作中,经常问情况、听汇报、交任务、提要求,把活动抓实、抓细、抓到位。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学习实践活动。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开展调研,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深入检查,带头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带头解决问题,带头促进工作,为广大党员做好表率、树立典范。

(二)落实分类指导。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总体要求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单位、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区别干部、党员的不同职责,分类提出不同要求,切实加强具体指导。乡(镇)、村要围绕“五新”目标(深化思想认识、党员素质有新提高,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有新局面,改进工作作风、党群关系有新加强,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稳定有新气象,创新基层党建、党组织建设有新推进),积极推广“四议两公开”(“4+2”工作法),开展争创“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和党员“红旗争创”活动;街道、社区要围绕五个具体目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协调服务水平、切实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社区、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争当“五型”(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洁型)党组织、“五好”(学习好、思想好、工作好、纪律好、作风好)党员活动;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基层卫生医疗单位要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学校和医院的目标,大力开展“双比双争”(比教学水平或医疗技术、比工作贡献,争当优秀党员、争当业务骨干)活动;“两新”组织要围绕扩大党组织覆盖面、促进健康发展的目标,着力开展“遵纪守法、树好形象、服务发展、促进和谐”活动;组织系统要围绕五项要求(思想认识有新提高、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行者,解决问题有新成效、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改革创新有新突破、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推动者,改进作风有新进展、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者,廉洁从政有新加强、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保障者),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推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三)落实简便易行。从第三批活动参加单位的实际出发,活动安排要结合基层单位条件,灵活多样、便于实施,乡镇、街道机关和组织部门集中活动时间6个月,其他单位集中活动时间4个月(另外安排2个月时间用于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和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并根据情况具体安排实施。在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3个阶段,不再细分具体环节,着力抓好6项重点工作,可以适当简化工作程序。学习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基层党员的文化水平,更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注意发现推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基层典型,充分发挥“双强”干部、理论辅导员、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有效运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实践载体对基层党员要有吸引力,让广大群众都能参与,鼓励“自选动作”,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效果,不断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生动性。

(四)落实办好实事。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利的实事好事,使活动成效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要多办利民之事,乡镇、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饮水、看病、上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多办安民之事,街道、社区要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社区安全、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问题,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学校要注重提升教学水平,保障食品卫生安全,近期特别要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家庭、社会“双满意”。多办惠民之事,基层卫生医疗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就医环境,改进医德医风,强化服务管理;“两新”组织要重视维护合法权益,开展各种便民服务,不断提升工作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稳定成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局面。

(五)落实解决问题。立足基层实际情况,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贯穿活动始终。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问题,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强化组织功能,创新活动方式,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以深化“三级联创”、实施“双强”工程、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推进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落实有班子、有阵地、有活动为重点,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创建“活力和谐企业”为重点,大力加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群众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围绕转变基层干部作风解决问题,巩固扩大“讲、树、促”活动成果,大力弘扬“五种新风”,尤其是要强化宗旨意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学会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带动、民主协商、依法办事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围绕推广“四议两公开”(“4+2”工作法)解决问题,大力推广邓州“四议两公开”(“4+2”工作法),年底前全省48000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并在串富拓展、深化提升上下功夫,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保证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尊重党员民主权利和村民自治权利,调动和激发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围绕搞好村镇建设规划解决问题,着眼于建立符合时代发展和实际需要的村镇规划体系,推广新乡市的经验,对村庄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逐步改变村庄脏乱差的状况,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住房和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富裕、整洁、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六)落实实践特色。坚持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最重要的实际、最需要取得的成效。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坚持“三保两抓一推动”工作格局,认真落实省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实现“四个确保”的目标要求,大干三季度、奋力促发展,打好“六大攻坚战”,落实好“五大重点任务”,实施好“七大行动计划”,推进好“八大提速工程”,实现经济加快复苏、全面复苏、持续复苏,确保全年经济增长 10%目标顺利实现。全力抓好秋粮生产。认真实施“450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的重要作用,抓住秋粮生产的最后冲刺阶段,加强秋田后期管理,大力推广晚收技术,努力使未受灾地区多增产、轻灾地区保增产、重灾地区少减产,确保秋粮产量达450亿斤以上,进而实现全年粮食超千亿斤的目标,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稳定是发展的生命线、是第一责任的思想,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到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努力实现全面动态可持续的和谐稳定。

在全省中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河南省卫生厅厅长 刘学周

(202月18日)

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全省中医工作会议。一方面要看望慰问全省中医战线的同志们,对大家长期以来为中医事业发展所做出努力表示感谢。另一方面要借此机会,与大家探讨加快全省中医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刚才,祖昌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回顾成绩全面客观,分析问题深刻透晰,部署工作重点突出,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中西医并重方针

中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创造的医学科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中医在中国特色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信赖。

近年来,我省中医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抓好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农村和社区三个重点,加快了从中医大省向中医强省迈进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还是参与非典和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医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医事业发展进程还存在着不平衡,特别是中医事业发展与整体卫生工作发展不同步,城市中医院发展与中医药在农村、社区等基层卫生中的应用不协调,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阻碍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解决好中医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需要中医系统的同志们奋发自强,努力拼搏;另一方面,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必须把中医药纳入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始终按照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中医药,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法律上、学术上、服务上的平等地位,充分尊重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制定与中医药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制度时,要充分听取中医部门的意见,反映中医药的特点,避免简单套用西医药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标准去管理、去衡量,在体制、制度及物质上创造条件,着力推动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二、坚定不移地加快中医体系建设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卫生工作的投入逐步加大。根据国家关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央新增投资将卫生及中医建设项目列为民生等重点领域予以保障。为了抓住国家扩内需、保增长,加大卫生投入的历史性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省卫生厅研究制订了“五大工程”建设规划,即农村卫生体系建设“五年百亿”工程、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城市医师支农工程、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在“五大工程”的建设规划中,卫生厅已将中医机构建设、中医人才培养等纳入其中,详细的建设规划将尽快下发各地。中央新增58亿元的卫生(含中医)投资中,我省争取到4.05亿元,包括中医投资5700万元;同时,在推进医改过程中,未来的三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重点抓好包括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内的五项改革,第一批投资项目补助我省6.13亿元,重点建设20个县医院、150个中心卫生院、10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县中医院建设项目也将很快下达。各地卫生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在落实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好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规划,提高对重大、疑难、传染性疾病治疗、研究、评价、规范的能力与水平,切实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地各单位一定要树立前瞻意识和发展的眼光,切实把各个建设项目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第一,规划上要从单位发展全局考虑,整体规划,做到布局合理、先进实用、功能齐全,若干年内不落后,不能搞修修补补、拆拆建建、小打小闹,要实现单位面貌的彻底改变。第二,投入上要拓宽筹资渠道,一方面要争取当地政府的资金配套,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像当年全省疾控机构建设一样,敢于举债发展,保证项目建设一步到位,不能仅仅依赖国家和省里的投入。第三,建设上要高标准,要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做到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理,确保建设质量,决不允许出现“豆腐渣”工程。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医科技进步

中医事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中医人才的规模和素质为支撑,靠中医科技进步和服务能力为基础。为此,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要加强中医发展战略研究。清醒认识我省中医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成绩,摸清问题,明确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我省中医事业的各种资源,通过研究梳理中医事业发展的关键战略问题,提出中医事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制订和组织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重大专项,推动中医事业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我们从中医大省向中医强省建设的过程中,要明确“强什么”,怎么样才是“强”,把内涵搞清楚,把发展规划制订好,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有近期措施,不能盲目发展。

二是要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重点,努力造就“名医”。切实加强中医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正确处理好老中医与中青年中医、整体队伍与拔尖人才、科研教育与临床实践的关系。要尊重老中医特别是名老中医,充分发挥他们在中医医、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把传统师承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组织力量整理继承他们的宝贵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中青年中医人员脱颖而出。要围绕中医事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跨世纪的中医学术技术带头人。要全面提高中医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大力加强中医人才培养,使中医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中医事业发展的要求。

三是要加快推进中医学术发展。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推动中医现代化。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科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既要积极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也要采用并大胆引进适用于中医研究的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开展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要营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宽松和谐的学术争鸣氛围,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中医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中医作为我国重要的医疗卫生资源,与西医优势互补,共同维护和增进了人民健康。中医在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特别是“简、便、验、廉”的特点十分符合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卫生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即将启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普遍关注,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涉及到相关利益和管理格局的调整。其中,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医改方案即将出台,今后三年要着力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价廉的药品;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大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强医疗服务监管。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使中医特色优势充分发挥,更好地在为人民服务中发展壮大,一靠扶持,二靠自强。一方面,各地要建立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作用的体制机制,制定好、实施好扶持中医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另一方面,中医系统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力争在实施中更多体现扶持中医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级中医院是中医药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发展中医事业的重要阵地。发展中医医院必须遵循内在规律,弘扬中医特色,发挥专科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更需要保持和发挥特色,否则就失去了竞争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必须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理念,强化突出特色优势的意识,端正办院思想,理清发展思路,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五、坚定不移地弘扬中医文化。卫生文化是卫生事业在长期建设发展和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卫生行业特色的社会文化。无论中医、西医,医学文化都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历史积淀和前进动力,失去文化性就会失去目的性和方向感。建设先进的卫生文化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高素质卫生干部职工队伍的战略举措,是提高卫生行业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厅党组已经决定把卫生文化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在文化建设方面,中医行业有深厚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出来。要坚持把中医文化建设与中医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诊疗活动、服务方式、建筑风格、科普宣传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中医文化的特色、内涵和精髓。同时还要注意做好中医工作的宣传和科普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更加贴近群众、适应形势,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姜大明同志在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大明劫》影评06-28

冬日大明湖作文07-20

大明风华观后感09-13

大明湖的荷花单元作文07-22

上一篇:银行调研员述职述廉下一篇:叙事作文收获了8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