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荐11篇)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是城镇化水平却相对滞后,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适时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提高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的空间,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几点看法。
一、更新观念,加强领导,与时俱进,树立城镇化战略思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这表明党中央明确地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摆到全党的面前,为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领导要立足实际,找准位置,明确思路,制定城镇化总体战略,使经济要素得到有效聚集,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另外,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要确定一批重点发展的小城镇,并从资金,政策上给以倾斜,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城镇化市场投入机制
深化改革是搞好城镇建设的基本保证。一是要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既要严管节约,又要合理利用。今后要把土地指标用于城镇建设,创新土地经营权,应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分期征用,要建立土地储备中心,对储备土地搞好先期开发,通过配套水、电、路和排水、排污管线,增强土地的产业凝聚力和市场吸引力。对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挂牌等公开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其充分增值。二是要建立城镇综合开发机制。对城镇主要地段、闲置土地、住宅小区等进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转让、出租给进城务工经商者,为城镇建设积累资金。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对收益的准公共产品可以实行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放开城镇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拍卖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城镇建设。
三、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不是独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涉及规划建设又涉及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还涉及领导和管理的水平。由于各乡镇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小城镇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遍地开花,也不可能“一刀切”。必须按照工业主导型、旅游开发型、综合发展型、商贸型等不同模式,抓试点,树典型,以期通过这些试点典型,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对原有的各级试点镇,要把重点放在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分步完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上。有了好的规划,不加强建设管理和督促,规划就有可能走样,生态环境也可能遭到破坏。为此,我们要求市县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加强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新建示范镇,则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实施规划指导,为乡镇建设提供不同的建设模式。
四、科学规划,有序操作,从根本上提高城镇建设的总体水平
高起点的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一切建设活动都应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一要前瞻未来,长远发展。小城镇规划深度达不到要求的要调整完善,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要重新编制。合理定位,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要科学安排住宅、商贸、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等方面建设,充分把握自然要素赋予城镇的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二要长远结合,分步实施。坚持阶段性工作和长期性工作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步实施,“建一段成一段,建一片成一片”。县城建设要强化精品意识,增强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增强小城镇的人口、产业、人才、资金和信息的聚集功能。三要立足当前,尽力而为。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对目前资金短缺、条件不成熟的项目,留待将来开发建设。
1、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提高团场职工队伍素质, 稳定团场职工队伍。兵团所处的资源环境局限性很大, 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 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业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路子。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 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 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团场职工, 必然要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工数量。当前, 农牧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兵团城镇化的重点, 农牧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团场职工向非农产业转移, 拓宽职工增收的途径, 提高职工收入, 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逐步改变职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思想文化素质, 增强农牧团场的凝聚力, 为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夯实队伍基础。
2、有利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空间和创造投资环境。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电力、交通、供水、通讯、环保以及餐饮服修等二三产业的发展, 刺激非公经济的增长,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牧团场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农牧团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3、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现代化要以土地适当集中, 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前提。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唯有减少农业劳动力。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退出, 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 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 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 促进团场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4、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改善职工的生活质量, 提高职工素质和保持团场社会稳定当前, 农牧团场基层职工相对分散居住, 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平衡, 社会资源更多地集中于师部所在城镇及团部驻地, 农牧团场基层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甚至较差, 直接影响到了职工素质和屯垦戍边队伍稳定, 不利于进一步发挥兵团的“三大作用”。从保持兵团社会的稳定看, 社会越是组织化和多元化, 社会结构就越是稳定。小城镇发展将促进农牧团场经济专业化分工水平和多元化程度的提高, 还能在社会管理、经济合作、文化娱乐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对农牧团场职工的组织协调作用, 从而有利于团场社会结构的稳定。
二、团场小城镇现状和问题
1、小城镇数量多且规模小, 分布散乱。
由于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交通、历史原因等限制, 小城镇的规模普遍较小, 形成以团部为中心的众多小城镇格局。各个农牧团场下属分场、连队也散布在该团场所辖地域内, 各个层面上都存在着点多面散, 小城镇分布疏散、相距较远, 城镇分布不均衡, 地域差异显著。从人口规模看, 各个农牧团场也不平衡, 多的达3、5万人以上, 少的仅3、5千人, 城镇规模及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
2、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 功能难以发挥。
总体来讲, 各团场的小城镇建设有了一些基础, 团场所辖区域内“五通“率 (通电、通邮、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公路) 大大提高, 但就目前基础设施状况还不能有利支持小城镇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行和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相当一部分小城镇只承担着简单的商品交换集散功能和行政职能, 没有发挥出一定区域内的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财政金融、通讯信息、科技教育和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城镇职能的单一, 不利于形成集多种类型极化于一体的地域经济体系城镇, 加之部分城镇的主导职能与区域经济体系脱节, 形成二元型经济结构, 限制了小城镇作用的发挥, 而单一极化往往是单向驱动, 对地区的综合经济发展作用不显著, 无法实现地域内的增长极核作用, 不能有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不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小城镇经济实力存在差距, 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自然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和不平衡。以棉花种植为主的, 经济效益较好, 以城郊经济和棉花种植为主, 经济效益处中等水平, 而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 经济实力相对薄弱, 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三、因地制宜,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1、完善兵团城镇规划。
规划先行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推进兵团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制定一套好的规划。通过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提高产业集中度, 形成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由于各团场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各地城镇化进程也不一样, 因此在做规划时首先一定要与本地区实际结合, 努力探索出既符合当地实际, 又能反映现实经济社会空间发展变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次要立足整个地区, 结合本地优势, 规模适度, 科学确定小城镇的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加强城镇与城镇之间规划的衔接, 在资源的共享上下功夫。防止小城镇建设产业雷同, 重复投资。在研究制定规划时要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多听取专家的意见, 保证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2、充分利用政策和财政支持, 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
团场小城镇建设应抓住发展方式大转变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有利时机, , 在团场的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积极争取财政转移, 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兵团的有利政策, 争取建设资金。加大与地方经济的融合, 积极协调与地方的税收关系, 争取税收的部分返还, 以解决团场无税收来源的困境。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积极开拓城镇建设的投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通过直接引资方式, 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小城镇建设, 形成一个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来源, 从而解决团场小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3、坚持发展特色经济, 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产业是兴城立镇的根本, 是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源泉。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以兵团发展方式大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 在遵循城镇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 结合团场实际,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有意识地把一些工业项目引进到小城镇中, 形成产业支撑, 以产业支撑促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特别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形成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兵团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 因此非常有利于发展特色林果业、棉花种植业和畜牧业。
4、实现职工现代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城镇化本质上是使数以亿计的农民转移到城镇, 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 从农民变为市民的过程。那么, 团场职工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团场城镇化的文明程度。目前兵团广大职工总体素质较低, 这种状况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沉重包袱。显然通过教育是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是潜在的、持续的和长效的, 实施教育也必须是超前的。在具体政策取向上: (1) 加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 让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职工掌握一到两种技能, 增强职工在城市的适应能力和就业弹性。 (2) 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力度, 让农民认识市场规律、了解市场规则, 引导职工顺利进入市场, 提高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3) 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职工的公民意识, 一方面让职工知法、懂法、守法, 加快进城职工的“城镇化”步伐;另一方面让职工学会用法, 在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 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职工的基本素质提高了, 他们在团场长久生存的能力就提高了, 团场城镇化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参考文献
[1]、黄明凤, 加快推进团场小城镇建设步伐, 商场现代化, 2007-04
[2]、侯清香, 关于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9-09
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于城市规模和水平提高速率滞后,使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环境日益趋紧,工商业企业地租、房租水平不断提高,运输流通费用不断提高。此外还使劳动力生存成本不断提高。对于没有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农民工来说,基本生活费支出的增长幅度还要大很多。这使城市进入门槛不断提高,使劳动力向城市产业转移的渠道不断收窄,成为城市产业招工难、招工贵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城镇化发展滞后,还导致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受限。受城市汽车承载能力的限制,城市家庭买车需求开始明显降温;受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住房供给能力的限制,稳定房价的重点不得不集中在控制买房需求方面,房地产市场需求也明显降温。消费结构升级是现阶段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汽车、住房市场的降温,必然影响到消费增长速率,影响到扩大内需的潜力,进而会制约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速率,通过对就业的约束,进而约束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以上分析表明,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经成为制约内需扩大,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工业化、信息化步伐的突出瓶颈。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影响。第一,缺少城市发展布局的长远规划,造成边建设、边规划,规划赶不上变化,变化随意更改规划的现状。降低了城市建设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第二,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相对城市化步伐明显不足,形成公共产品供给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瓶颈,制约了城镇户籍的放开速率,也制约了城镇化步伐。有鉴于此,应该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着眼全面小康和现代化长远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和社会大变化时期,有许多家庭已从农村走进城镇,还有很多家庭正从农村走向城镇。农村人口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过程,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向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过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中级阶段的过程,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跨时代进步,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
一、农村人口城镇化是跨时代的进步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优越性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全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状况代表着国民总体水平,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提高国民整体的生产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等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我国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转变成了现在以商品生产为主,农村人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对城镇的依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民想到城镇居住的愿望也在逐年增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我国农业、工业、商业和教育、卫生、法制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因势利导,抓主抓重。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都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老是停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应当努力向中级阶段奋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总体已进入工业文明状态,而农村人口多数仍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实现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国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共同进步。城镇是城市的缩影,是农村人口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起点。我们要顺应民心民意,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因势利导地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使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房、道路、学校、医院、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分散居住的农户移居到设施齐全的城镇居住,使广大农民在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得到彻底改善。同时,要改变现行户籍管理制度,逐步使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使二元社会变为一元社会,使全体国民最大限度地得到平等、自由、快乐和幸福。
2、强基固本,惠给大众。国以民为本,民以房为基。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广大民众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对我国广大民众来说,安居乐业尤为重要,许多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能住上一套安乐的房。究其原因有三个:一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安乐的住房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加油站,是快乐幸福人生的物质基础。二是对多数家庭来说,最主要的财产就是
住房,为了获得住房或房产不受侵害,有许多人愿意付出巨大代价,甚至包括牺牲生命。三是如果把家庭比喻为社会的细胞,那么住房就是细胞壁,房内设施和家庭成员分别是细胞质和细胞核,我们要让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应当给每个细胞提供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使每个细胞都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住房条件的改善才刚刚开始,由于广大农村人口进城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热情,推生出了全国各地连创新高的房价,大小城镇房价一涨再涨,已经使广大购房者不堪重负,使想进入城镇居住的农民望而怯步,成为阻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引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根源。今后十年,我们要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按照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原则,打破条件限制,进行撤乡建镇,将五千人以上的村庄都设为建制镇,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同时,要科学制定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在不断完善新旧城镇的教育、卫生、商业、服务、交通、能源等设施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努力使国民整体生产生活水平登上一个新台阶。
3、利国利民,功在千秋。一千二百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曾高声急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呼喊之所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他呼出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喊出了天下劳苦大众的心愿。目前,我国农村住户约有一亿八千万户,城镇无房户约有两千万户,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共需新建经济适用住房两亿套。若在十年时间内,每年在新旧城镇修建六至八层经济适用住宅楼房百万栋,约两千万套成本价在十万元左右,建筑面积在六十平米以上,套内供水供电等设施齐全,结构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经济适用住房,来解决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城镇无房户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和完善城镇教育、卫生、交通、商业等基础设施。则十年后的中国大地上,我们会看到千万栋屹立于新旧城镇的广厦,亿万户搬进新居的民众,看到走上兴旺之路的国家和走进幸福时代的民众。因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能够达到兴一业带百业,举一事成百事的效果;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广大农村人口和城镇无房户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会实现家庭财产的成倍增长,更重要的是将拥有较高水平的生活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会让中华民族获得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让广大民众获得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一项促进国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工程,一项利在当代和功在千秋的伟业。
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全方位的发展
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先进社会的主要目标,物的高效利用是所有科学方法的根本目的。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既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过程,又是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过程。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全面开发,可以使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力,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劳动者。通过农村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使土地、农机、水利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关注民生就是注重广大民众的吃穿住行和欢乐幸福。近年来,我国为使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启动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实施了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普九教育、低保医保和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由于这些工程的工作量很大,政策的涉及面很宽,所以推进的速度很慢。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使乡村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在逐年下降,而城镇公路、校舍和住房等资源却日趋紧张。因势利导地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用十年时间,国家在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新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每年拿出1万亿元,用于城镇2千万套经济适用住房每套5万元补助,其余的建房资金由住户自筹或贷款解决,来推进城镇经济适用住宅楼建设。预计这1万亿元投资每年能够拉动内需1万亿元以上,实现社会财富增长2万多亿元。应当看到,目前我国进行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能够迅速变外需拉动为内需拉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全面变过剩产能为急需产能,有效减缓企业结构调整压力;能够实现变就业压力为劳力需求,有效解决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为我国赢得十年以上经济高增长和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时期,会使我国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很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特别注重节约,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人和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最根本的资源。如果没有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将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土地,我们将无立足之地。社会要发展进步,就必须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每块地的潜力,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从人的方面来看:今天我们看到的所有非自然存在的事物,都是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的前人已经创造出了许多辉煌,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出每个人的潜能,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农村人口城镇化,能够有效利用城镇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聚集的优势,让千千万万农村劳动力通过生活环境改变和思想观念转变,找到有利于发挥自己潜能的事情做,获得适合自己干或者想干的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和较大的发展空间。从物的方面来看:土地的高效利用,应当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中之重。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住户平均宅基地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在城镇用相同面积土地修建的经济适用住宅楼,可居住十几户人。也就是说,土地的实际利用效率会提高十几倍。此外,目前全国约有4万个乡镇、69万个行政村,行政村总数是乡镇总数的十七倍。将公路修到村与修到镇相比,不仅占用的耕地要多十几倍,投入的资金也要多十几倍。同样,如果要建设和完善村一级教育、卫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一定会比只建设和完善乡镇一级所用的资源多十几倍。还有,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将原来的村庄逐步变为农场、林场、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厂等生产用地,会有利于促进土地、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通过租赁、承包和入股等方式,逐步向种植能手、养殖大户和经营实体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3、攻坚克难,全面发展。在当今中国,“三农”问题是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关注度最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生产,由于受家庭经营规模小和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生产效率很低,发展速度很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促进农业资源的整合,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农业向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由于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文化、教育、卫生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与城镇相比差距较大,这些差距并非开展几项村村通工程就能解决。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有效改善农村人口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彻底改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落后现状,并能迅速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观念,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和传统思想束缚,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比较低,因而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民迅速溶入现代社会。总而言之,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能够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能够使我国发展进步水平大幅度提升,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使中华民族实
中共XX镇委 XX镇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谷城县XX镇,非常感谢中编办领导对基层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就城镇化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这将使我们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发展更加健康。下面我结合XX镇的发展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法与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XX镇地处谷城西北部,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7个村,总人口11.3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城镇化率达60%。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全省经济强镇、鄂西北最佳宜居小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城市化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回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镇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1.3%;工业用电量达到2.5亿千瓦,同比增长36.4%;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个亿,其中工业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65.22%,实现销售收入90.25亿元,实现增加值33.25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5个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7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增长12.5%。在“十一五”,XX镇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四年翻两番、生产总值三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两番的好成绩。XX镇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经济重镇,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县半壁江山,综合实力列全省乡镇前列。目前,XX已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
一、推进新型镇化的主要作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节点,以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参与就业创业、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确立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形成“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
1、工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2010年,XX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70:23,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化程度走在全国同等城镇前列,是谷城 “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谷城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区,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地区某些县级水平。本土经济是XX最大的特色,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酸蓄电池和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板块、以高档面料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板块,以钢构炉衬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板块、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副食加工产业板块。目前,全镇各类市场主体6000 多家,工业企业2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0家,产值过亿元的5家, 拥有自营出口权的7家,高新技术7家,台资和外商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知名商标6个,自主知识产权12个。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量处于全国同行业第一;石纺公司是全省纺织行业效益50强;金洋公司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恒立公司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企业。骆蓄、金洋两家公司正筹备上市,目前,已建成了骆蓄金洋再生资源产业园、杨溪湾现代工业园、平川返乡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大峪桥物流工业园,一个现代化区域性工业城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打造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商贸服务业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活力。XX地处鄂西北地区与江汉平原结合处,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东,车城十堰和名城襄樊之间,扼鄂、豫、川、陕之咽喉,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西汉以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至今仍是保康、竹山、丹江、房县等地物资集散地和货物中转站,鄂西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加之镇内溪、北二河穿绕其境,素有“小汉口”之称。近几年来,新建的襄渝铁路复线、汉十高速和即将动工的谷竹高速、316国道和202省道穿境而过。因此,XX的发展不象沿海一些经济发达镇,他们主要依托是周围城市圈的带动,而XX地处中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主要依托是商道文化的底蕴和工业经济的积淀,形成了“开放、包容、文明、创新”的XX精神,涌现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锻造了如“XX大曲”、“骆驼蓄 电池”等一批国际国内驰名商标和产品,发挥出了“尊商、重商、引商”的传统优势,从而聚集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奠定了镇域经济——新型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这种以新型城镇为主要载体的“一肩挑两头”的发展模式,再与新兴的交通网络结合起来,就爆发出强有力的承载、拉动、辐射力。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和产业不仅实现了本镇的城乡对接、城乡全覆盖,而且还能够触及保、房、竹等周边县,影响周围乡镇,成就了“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臵身其中,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大道上豪华城乡巴士、各类高级轿车穿行如梭,各类大型超市、高档商场、银行机构点缀其中,两旁大楼鳞次栉比、红绿灯交替闪烁。因此,很多外地人“知XX而不知谷城”。
3、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近年来,XX投资近2亿元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XX二桥为主轴,扩展XX新区建设,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以北河两岸为纽带,加大设施投入,提升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农民工回乡安臵小区、农民(居民)新居小区、商品房居住小区、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等四个小区建设,居民进小区,居住更舒畅,城镇功能分区鲜明合理。同时,有序推进“扩城”、“建城”、“美城”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形象日益改善。目前,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预计2—3年内可达70%以上。
4、XX新型城镇的吸纳能力推动城乡“一元化”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切入点和突破点。我们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破解“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的难题,把农民变成市民。两年来,围绕农民“洗脚进城”、“安居乐业”成功地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鼓励农民进城创业、臵业,“进城”无障碍,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第二个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有保障,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第三个是社会保险全覆盖,“乐业”无忧顾,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另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因些,农村一旦拥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在XX吸纳的人中,大都具有“离土不离乡”不出镇就就业的特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少有人口流动良性发展的范例,已初步达到了城乡“一元结构”理想境界。XX城乡人口规模11万多人,其中镇区人口8万多人,远景镇区人口容量可达10万人。从分布看,近郊村2.5万人,8个社区4.5万人,流动人口1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3.7万人;从从事的行业看: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其中镇区内工业企业就业的产业工人1.12万人,镇区内近5000家各类商贸服务店铺就业人员1.2万人,在镇内打短工6100人;从对农民工吸纳就业的性质来 看:除国家实施的各类农民工培训工程外,在XX有一个与镇内企业实施定向培训的职校,年培训农民工4500人次,结业后都可到镇内工业企业就业;从农民工流动情况上看,大约有70%集中在小城镇,因此,我镇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外出打工的少、镇内就业的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少、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返乡创业情况看:2010年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基本实现了不出镇可创业就业的“零失业”的局面,在这种双向流动的人力资源模式下,劳力互动效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年从二、三产业经济中获利6亿多元,每年直接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过亿元,花卉、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构成XX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让更多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让更多的城镇居民能就业,这是“本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的障碍
在XX经济快速发展,镇区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掣肘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十二五”是XX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的转折点。为此,要用城市化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以推动XX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乡镇体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就是城和市的聚合体,是各类经济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发育功能相对健全。在现实情况下,越是功能完备的城市,对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 吸纳功能也越强。而城镇的功能就相对弱化。当前,XX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也遇到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企业做大一个走一个。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既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但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最终流向哪里去了?流向了大中城市,流向了经济要素发达的地区。试想,如果XX已经建成了一个小城市,各类经济要素就会不断聚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XX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是行政职能缺失导致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严重滞后。近几年,XX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管理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城镇建设管理滞后主要原因是:没有职能不能管,无法可依不敢管。中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皇权至县”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一般只至县级。目前,乡镇在小城镇的管理中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以无执法主体、无执法资格、无执法行为的“三无”违法执法为补充,致使小城镇管理处于“形有政府,实无政府”的尴尬局面。应当说,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采取 “一刀切”的办法,把许多复杂问题都先 “休克”,导致农民建房管理、经营城市、公用地出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归属都被悬挂起来,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
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投入乏力。城镇的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钱”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 后,乡镇财力比较单薄,有时捉襟见肘,单靠自身财力增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一些乡镇该办的事无钱办。值得高兴的是,在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给了我们一些政策和思路,要我们思想更加解放地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意见》还明确地提出了“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征污水处理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全部用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在特色镇建设指标上,“由国土部门单列优先安排解决,其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此,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XX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使XX成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示范区”之一的唯一一个乡镇级示范区试点,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显出与之不相适应。在适应城镇化发展,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从中央有关部委到省、市、县都给了我们基层很好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这个发展特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今年初还进行了现场调研。《经济日报》、《湖北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传媒机构在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对我们XX 工业带动型城镇化之路的“XX模式”进行了专题和深度报道。但在总结之时总有新的困惑和矛盾仍没有全局突破:一是区域内的主体意识仍是半农民意识。小城镇和小城市虽一字之差,但人的思维、观念、意识却有天壤之别;二是管理权可以下放,但管理的主体不以下移。我国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是五级政府、三级财政、二级立法、一级执法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权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下移,但主体在上,形成责任与权力的分离。三是经济可以无限发展,社会管理却只能有限跟进,小城镇、小城市一字只差,职责、责任却有极大的差异,卫生院、学校、城市规划、公共产品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设臵都是不同。四是改革和完善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看得更远一些,不能上层建筑刚适应经济的发展又要改革和完善。在2010年,浙江、温洲等地设立镇级市,从而从体制上突破了现有镇级行政架构,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制约,使我们这些经济发展镇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另一条路径。因此,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既表明了各级党委、政府对XX多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就XX而言,更是推进跨越发展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XX作为全国、省市改革试点,希望先行先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上,我们用城市化的理念,坚持撤镇建市与政改扩权并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城市化发展积累经验,也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帮助呼吁同时也给予坚强的支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上,将通过改革创新,初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机构精干、服务高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构建与XX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努力把XX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XX市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把XX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新型工业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小城市建设的试验区。
四、用城市化的理念,撤镇建市扩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认为,以中编办等六部委决定,在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标志,预示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借这次会议东风,我们将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因此,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必须早启动,快行动,宜早不宜迟,宜急不宜缓,宜紧不宜松,以撤镇建市扩权为主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XX大发展、快发展。
一是撤镇建市扩权将助推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城市化的理念,由城镇变到小城市,将对经济要素聚集、配臵作用发生很大变化,意义不可低估。一方面,建设小城市将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从历史上看,上海在宋末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到现在的内陆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身边典型看,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 建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特区县级政府行政职能。武当山撤镇建特区之初,与XX经济实力基本相当。当前,武当山经济规模总量、社会管理水平已远远超过XX。事实证明:体制机制是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顺畅的管理体制、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撤镇建市后,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会以城市的标准去配臵、去建设,区域发展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形成资金、人才、技术洼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会有倍增效应。并能够渗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事业进步、社会事业繁荣。体制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完善,还将进一步降低和减少社会成本,有效地彰显XX区域中心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撤镇建市将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聚集人气,提振发展信心。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和一个品牌,就能带来附加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和激励效应。撤镇建市,必将进一步提升XX发展的人气、财气,提振信心及斗志,为XX跨越发展营造良好氛围。XX建设小城市,还能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化,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向城市发展理念提升,更能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文明普及,城市经济增强,集聚能力上升,不断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人的素质逐步提高、人与自然逐步融合。
二是正确认识XX撤镇建市的出发点。XX撤镇建市不是追求将原 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目前,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已是副县级机构。因此,除必要的增减机构和编制外,这次改革不会导致突击提高行政级别、突击提拔干部、突击增设机构、突击增加行政编制等问题。我们已初步确定XX撤镇建市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撤镇建市为载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工业化推动XX城市建设,以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通过体制创新、权力下放、政策扶持,扩大XX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XX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动XX实现新跨越。
三是XX撤镇建市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办事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充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一办五局一中心”。机构及职能拟调整如下:(1)设立“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其职能按税费配套改革时期省委确定的职能不变。撤消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两个办公机构,其职能分别并入新组建的五个分局中。(2)新建“五个分局”,即在已设立国税、地税、工商等三个分局的基础上,新建公安分局、财政分局、发展和改革分局、综合执法分局、社会事务管理局。(3)组建“一个中心”,即:XX行政服务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同等的各类审批服务效力。XX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五局”日常办事机构,是一个办事服务平台,不作为新设机构。综合算帐:撤消了两个办公室、新增了五个分局,实际上只增设了三个机构。在三个机构中,又把原农村配套改革时成立的城建服务中心、财政所、民政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福利院等职能相近的中心、站、所,按有利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归并,机构数量实际上只有减没有增,经济管理的职能只有强化没有减弱,体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下发经济管理权限”的原则。(4)鼓励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XX设立分支机构,为XX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同时,扩大行政管理权限。XX撤镇建市后,与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实行“市区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适当增加领导职位。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充分放权,赋予XX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都下放到XX管理、审批。县直部门对派驻机构充分授权,采取分局审批、县局备案等方式,扩大派驻机构独立管理审批权。建设小城市,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用地支持、项目支持、财力支持等方面。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犹如一阵春风吹进了农民的心田。新春伊始,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一号文件精神,把农房改造集聚作为重点,进一步加快推进“两新”工程建设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城乡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走进崇福镇东安村新村集聚点,一幢幢整齐划一的农民新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集聚点四周,各项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去年,东安村作为全市12个试点村,开展集聚建房试点工作,到目前已完成建房40多户。村民沈新民看着自己的新房,高兴地说,现在住在这里就和住在城里一样。
[同期声] 崇福镇东安村村民 沈新民:
村庄集聚之后,老百姓出市什么的比较方便了,特别是老年人,/医疗卫生设施、健身设施比较齐全,活动比较方便。(止)
今年,该村在现有的基础又将新增100多户农户进入集聚点,目前土地选址工作等已经完成,即将动工建设。
推进“两新”工程建设是推进村庄集聚的一条新路子,也是改善民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又选择了33个重点村作为村庄集聚点,开展了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已有3000多户农户开始了新村集聚建房工作。
[同期声] 市农办副主任 汪明富:
1.1 发展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
城镇化的发展能够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因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就业, 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出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就可以使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不但可以带动就业, 还可以增加内需, 拉动消费。这样一来, 就将会对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形成巨大的冲击, 打破城乡长期分割的二元结构, 从根本上可以形成有利于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使资本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
1.2 加快发展城镇化将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能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降低资源消耗, 保护环境。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才可能达到城乡统一, 良性循环, 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1.3 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
能够刺激需求,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拉动经济增长和新的投资。加快城镇化进程, 是开拓新的就业空间, 增加农民非农就业机会的现实选择, 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组合的客观要求。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 到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能够让广大的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拉动经济的增长。
1.4 加快发展城镇化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如果能够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入城的农民也能够充分享受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充分享受城镇的公共资源, 将毫无疑问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说,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
2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
近年来, 虽然城镇化水平呈现提升趋势, 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2.2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资金、土地等要素的严重制约
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政府投资为主, 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由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量大, 虽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又采取了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但从总体上看, 筹资渠道还不宽、办法还不活, 资金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同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 土地资源供应不足。
2.3 城镇市政配套功能不完善
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但仍然存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 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管网老化等“城市病”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统计数据显示, 吉林市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在全省均处于中游位置。
3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发展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实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保证城市新增人口尽可能就业等方面调整有关政策。通过积极的城镇化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对待城镇化的发展,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推进城镇化发展, 以城镇化繁荣带动农村发展。
3.1 发展城镇化要积极妥善处理城乡关系
城镇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城镇化主要解决的不是城市建设水平和质量提高的问题, 而首先是农业就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 减缓片面城镇化进程、更强调要协调发展。因此发展城镇化必须处理好城市的发展和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关系, 使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从而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城乡经济互动, 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使城乡共享现代化文明这个城镇化宗旨。
3.2 发展城镇化要加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
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 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 大力推进城镇化, 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我们的各项优惠政策, 加快发展自己。
3.3 突出重点,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带动作用
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是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需要。“现代市场体系”这一概念是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过程和实践形成的。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这个概念,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取向改革实践的总结,特别是对以有形商品交易市场为主要标志和主要内容的商贸发展的深刻认识。
发展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关键在于流通现代化。所谓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产生的变革、创新过程,主要包括流通制度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观念现代化和流通人才现代化。流通领域的变革、创新就是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先进技术,改造传统流通产业,革新传统流通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完善,信息资源真实快捷,营销与组织方式科学合理,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流通产业。
流通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自1993年以来,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到2004年已占39%。流通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现代化的大生产,需要现代化的大流通,只有现代化的大流通,才能带动现代化的大生产,现代化流通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商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入世以来,世界500强中的大型商业企业几乎都已登陆我国市场,具有很强的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商贸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效益差、竞争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只有通过流通企业的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专有知识产权,才能形成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的手段和力量。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速度为2.3次,略快于工业企业。但整体水平仍大大落后于国外领先水平。例如,日本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的资本周转年平均在20~30次。上述水平的巨大差距,只有通过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才能加以解决。
通过流通创新,实现流通现代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在流通领域,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同时带动上游的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的发展,起到配置资源、调整结构的作用;零售业的充分发展能够不断降低交易成本,为生产企业创造订单,寻求销路,减少库存,加快周转,为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经济与社会结构是否合理,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否合理,首先通过流通表现出来。所以,流通产业天然具有调整结构所无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够理想,同流通产业受到轻视、忽视和发展滞后有极大的关系。
在我国已经告别短缺经济,买方市场已形成的背景下,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福建已将达到2000美元),整个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如果说20世纪八十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百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值百元或几百元。九十年代居民的消费标志是“千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为彩电、电冰箱、洗衣机,价格为千元或几千元。那么进入新世纪,居民的消费标志已进入“万元消费”,即老百姓的“三大件”是汽车、房子和高级电器品,其价格都在万元或几万元以上。
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流通领域和流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产生新的影响,进而对生产的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制约。但是当前福建省的流通业对这个变化存在许多不适应性,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首先是表现在我国和福建省未能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格局。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封锁依然严峻,特别是内外贸分割的体制,是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其次是表现在流通主体不成熟,不到位。零售业的集中度很低,大型企业很少,缺少跨国流通集团,没有“领袖”企业,不可能形成大流通和现代流通方式,也就无法带动大规模的生产和现代生产。再次是表现在流通的科技含量低,还未形成强大的流通生产力。尤其是作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和新的流通方式的现代物流发展缓慢,很不发达,物流成本高。最后是表现在还未形成完善的、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载体、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等不是没有到位,就是缺位或错位,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在交易过程中信用危机严重,造成流通不畅通,流通低效化。这就严重削弱了流通对生产与消费的带动作用。
流通现代化发展滞后,流通业的上述不适应性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首先通过市场反映出来,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福建产品在国外、省外和省内的销售比例大致为3:2:5,与广东的“三三三”制相比较,闽货在国际和省外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即使在占有较大比重的省内市场,“闽货”也在省外和国外名牌产品的大举入侵下,有的地方产品正失去优势。2000年福建省全部工业的市场占有率仅占全国的2.93%,除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制鞋行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外,其余产业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超过10%。电子通信产业是福建省发展最快的产业,但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仅在5%左右,远远落后于广东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七省的市场占有率约占全国的55%以上,广东一个省的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就占全国的1/10。
造成闽货市场占有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产品层次较低、名牌产品发展不理想、产品质量不高、营销推广做得不够、大型企业数量较少等是主要原因。在全国名牌中,福建省仅有8家福建企业生产的8个品牌9个产品,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最终确定为2003年中国名牌产品,闽货名牌较少,与福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相适应。并且,福建名牌产品属于传统产业的居多,如电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服装纤维类产品占38%,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名牌仅占8%,这种名牌构成很不利于提高闽货的市场占有率。
为加快流通现代化的步伐,必须很好地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流通产业组织形式的集中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企业兼并的新的浪潮,流通企业的并购也进入了高潮。商业集中化正以强劲的势头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新动向,跨洲、跨国、跨行业并购频繁,强强联合高潮迭起,巨型并购案例增多,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商业产业组织的集中化,意味着主导商业的大型化、规模化和集团化。
流通产业组织规模的两极化。当今国际国内市场上,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组织规模化呈现两极分化,即大型化和小型化。发展大型化、国际化的流通企业组织形式是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和大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的对外开放的局面。发展小型化的流通企业是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整个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新形势;中小企业其实也是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具有蓬勃发展的新的舞台。两者的发展并不矛盾,而正是在两者共同推动下,流通产业组织规模有新的发展。
流通产业组织方式的融合化。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化是流通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流通产业组织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综合”,更不是“大杂烩”,而是具有质的规定性,是从狭义的商业流通转变为现代化的“大商业”,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具体表现为,“产、研、商”一体化,或者是“农、工、商”一体化,或者是“工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科技资本”一体化,或者是“工业、农业、商业、信息业、运输业、金融业”的一体化。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流通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实现了由职能化组织结构向流程化、网络化组织结构转换,大大地改变了整个流通过程的应变能力和速度。在网络化的基础上,信息的传递不再是一种垂直的金字塔模式,而是一种网络互联模式。于是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由纵向垂直模式向横向互联模式转变,显现出一种扁平化的特点。市场快速多变的新的形势,要求流通企业组织由刚性经营方式转变为有弹性的柔性化分散经营方式,流通企业要有针对性采用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流通组织形式灵活化、柔性化已经成为客观必然。
如何把握流通现代化发展的特点,推进福建省流通现代化,使商贸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在国外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流通结构的调整和流通业态的创新,从而推动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利于降低要素流动的成本,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根据比较优势发展适当的有特色的产业和项目,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要以建立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以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配送为结合点的物流体系,加强对福建省物流资源的整合,逐步改变目前物流资源相对分散的状况,培育和形成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
第二,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根据国外的实践研究结果,当一个国家人均GDP500~800美元时,可以发展连锁超市;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连锁商业将加快发展。福建省人均GDP将近2000美元,可以更快地发展。要把握好这个机遇。但是要使连锁经营有效地发展起来,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连锁公司的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真正发挥其统分结合的竞争优势,实现比较效益。
第三,加快发展商业自有品牌。谁拥有了自有的著名的品牌,谁就具备了市场竞争获胜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凡大型商业企业拥有自己的品牌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有紧迫感,尽快开发适应消费需要的商业服务业自有品牌。今后应加快发展创牌的步伐,要把实施名牌战略同支柱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同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结合起来。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发展环境和服务水平的竞争。一个地方要实现又
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可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发展能力,降低外来企业和资金的进入成本,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可以减少政府对市场经营主体的直接干预,促进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合理流动,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为投资者提供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三是可以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便捷、高效、公开、规范的行政服务机制,为投资者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务。
近年来,**省三亚市一直致力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政府执行文化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政府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重点工作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针对目前存在的依法行政水平不够高、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的程序性规定尚未完全配套、服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为投资者服务的理念,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优化发展环境、实现三亚与投资者双赢上来;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意识,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为目的,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提升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选好用好具有服务意识、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的行政管理人才。
重视政府诚信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杜绝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和“暗箱”操作;加强政务公开建设,使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规范政府行政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行政执法依据公开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和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完善和实施民主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共事业听证制度,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优化机构设置,推进政事、政企分开。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心各项职能,解决好“一站式服务”的效率和协调问题,使行政服务更加及时、高效。
强化政府自身监督,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建立投诉中心,在媒体上公布投诉热线,及时处理各种投诉。实行按时办结制度,对党委和政府议定的事项,按照规定时限对承办部门和承办责任人进行监督,保证议定的事项按时办理、办结。建立和落实经常性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制、行政首长问责制等制度。
论加快国际港城新城区建设步伐
根据北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城区的奋斗目标和四方面措施,并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作 者:姚力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委,宁波,北仑,315800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年,卷(期):200215(3)分类号:F120.2关键词:北仑区域 加快发展步伐 目标 措施
一、树立先进理念,明确发展目标
学校目标应是一面旗帜、一篇宣言书、一个动员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思想是灵魂,理念是指南。我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探索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发展为先,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认真实施成功教育”的办学宗旨。“以人为本”就是多理解、信任、关心、关注师生对人格尊重的需求,关注师生对平等竞争的需求,关注师生对自我实现的需求,关注师生对情感激励的需求,努力做到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发展为先”就是着眼于明天,坚持发展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增值”,包括学校组织的“增值”、教师发展的“增值”和学生成长的“增值”的理念,以抓管理为途径,以促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高中教育全面、和谐、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
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近年来随着“两基”目标的顺利实现,初中毕业生急剧增加,高中招生压力不断增大,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部分非师范类持岗教师的任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成为影响学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显得刻不容缓,要在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制度,鼓励教师学习进修,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学习,使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能力、敬业精神得到提升。
三、把握根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做好教师教学过程的调整与评价。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如何进行奖惩,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适当调整,成为一个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一所高质量的学校应该注重过程教育评价的激励改进作用,能够使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高于根据其起点水平所可能取得的进步,这应该是学校效能评价、教育绩效评价回归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个体的根本要求。
2.深化教研改革。要加强教研,就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以教学案例为首,引导教师就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对策。教师更要深入研究学生实际,体现因学定教,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特别是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敢于调整、敢于引导、敢于追问和敢于讲解。为了使教师有为、课堂教学有效,校长更应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价值追求与教学模式统一起来、如何把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统一起来、如何把研究教材与研究教法统一起来,从而使教师带着课题走进教室,完善自己走向学生,真正让严谨、求实、敬业、爱生成为学校工作的基本旋律,真正让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春风化雨的惬意,这就是教育教研的终极所指。
3.积极发展特色教育。要重视高中特色教育的发展,加强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特色建设,逐步形成以文化课教学为主,以艺术、体育特长教育等为辅助的多元化育才格局,丰富高中教育发展的内涵和结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加快硬件建设和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特点。为此,发展普通高中必须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舟曲县属国扶贫困县,政府财政困难,教育投入有限,学校收费标准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通过多方筹措经费和争取项目加快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多年来,“又快又好”的说法几乎约定俗成,“快”总在“好”之前。但要追求课堂效果的实效、教育的实效,我们每一位校长所要清除的最大障碍就是浮躁。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看似简单的顺序调整,却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统筹协调,这也是我们致力于学校有效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变化不意味着进步,变革和创新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我们不能只注重教育的变化,更要注重教育的进步。变化是为了进步,进步以后才有效。教育若要“有效发展”,更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氛围、需要进取的精神和对家长、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
竞争是社会大环境在学校内的反映,学校外部条件一时间无法改变,但我们不能等,学校改革和内涵发展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应认真做起,从身边、从教师、从学生习以为常的小事做起。我相信,我们的学校一定会办成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的学校。
【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07-16
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1-21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09-16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12-08
加快我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12-05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06-07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12-09
找准定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09-26
加快建设社会法治国家11-06
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