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专业求职信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镇规划专业求职信(共8篇)

城镇规划专业求职信 篇1

尊敬的领导:

你好!我是来自园林系城镇规划专业,我在校在学习中勤奋刻苦认真,其中主要课程有如下:

《城市详细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CAD》、《3DSMAX》、《photoshop》

《园林工程建筑设计施工》、《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园林建筑工程预算》、《礼仪》、《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城市给水排水工程》、《城市规划导论》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测量、观赏园艺等课程。在学校中我担任了系学生干部,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组织开展了多项学生活动,积极带动青年团员参加素质拓展的培训。

详细个人自传

勤恳谦虚的我在不同环境下都会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有过相当经验,实习锻炼工作经验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作风,我对待工作,是认真负责,按时、按量的完成安排的任务。在学校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城镇规划专业求职信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实施方案,项目设计

1 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企业更加需要适合生产第一线的人才, 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其涵义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围绕某一个具体的项目学习, 通过利用最优化的资源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体验,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来进行探索创新与实际技能提升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项目课程要求教学规范, 按实践课程设计学习过程, 在实践情境中开展学习, 并最终促进学习者有效的学习。

2 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法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 传统教学的模式弊端主要表现为完全由老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另外, 教师的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情意发展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信息和多向信息的交流。

然而, 项目教学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 项目教学实施方案应用分析

3.1 项目教学法改革内容和对象

城镇规划专业项目教学法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讲评方案→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

项目教学法改革对象:2013届-城镇规划班全体学生。

班级基本情况:总人数31人, 其中男生21人, 女生10人。

教授课程:《城镇详细规划设计》

3.2 项目教学实施

3.2.1 实施情况

已在13级城镇规划班进行过课程改革, 达到预期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效果, 学生接受这种课改方法, 反馈较好, 通过学生最终的作品展示, 城镇详细规划设计课改设定的实际项目符合现在的企业需求, 学生能独立完成设计并绘图, 达到任课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

3.2.2 实施过程

《城镇详细规划设计》作为规划设计的专业核课程, 通过项目课程的实施, 使学生对详规设计进行直接的初步设计学习。培养了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识图能力、基本设计能力、建设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完成任务为能力训练过程, 把工作过程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并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来进行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

课程中每个项目都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完成各项任务而最终达到设计要求的。具体活动如下:

教师活动:

任务下达———任务分析———关键技术支持讲述———方案初步修改———帮助确定合理方案———评图

学生活动:

任务承接———解读任务———学习关键技术———方案初步设计———完善方案———绘图———汇报方案

具体课程内容项目设计如下:

3改革考核方式

成绩构成为:学习过程评价 (占20%) +教师评价 (占80%) , 其中平时作业占30%, 大设计占50%。

具体教师评价如下表所示:

平时作业占占总成绩的30%, 即学生对老师给出项目的完成情况的记载, 根据完成情况给定分数算平时成绩。项目分别为第五大道花园规划设计, 仪征小区规划设计, 东湖湾B区规划设计, 每项满分各10分, 满分共30分。

大设计学生在最后期末完成的课程综合设计成绩, 占总成绩的50%。最后的考核为唐轩公馆规划设计成果。根据完成情况, 予以打分, 总分满分50分。

4 教学的手段

用实际工程案例的直观教学手段实现理论知识的升级。学院所有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资源, 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网络课堂和多媒体教学、仿真项目工作室教学、实习实训集中周进行真题假作的教学过程, 是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过程、设计方案的过程、规划项目的管理与汇报等工作情节。快速提升学生的社会价值, 充分展示城镇规划学生面对工作任务上手快, 能操作、会设计的工作过程。

综上所述, 采用项目教学法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项目的优势、网络的优势, 成为知识传播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知识反馈的调整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师的帮助下, 小组合作交流中, 利用动手操作探索, 发现新知识, 自主学习, 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艳军.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0 (03) .

城镇规划专业求职信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高职教育 城镇规划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12-03

在传统城镇化发展进入瓶颈期的严峻现实下,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愈发强烈。为继续深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新型发展阶段即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并将成为发展的新常态,这就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规划发展的新形势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镇规划普遍呈现出新的发展形势:一是产城融合。在扎实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化”这一新动力改善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城镇规划与城镇特色产业发展良性互动。二是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强调产业转移与人口集聚相统一,人口集聚与公共服务布局相统一,促进城镇化进程与公共服务全覆盖有序推进。三是区域发展。城镇群的“联合式发展”将成为当前城镇化的新趋势,城镇规划应科学协调促进城市与城市、城市与村镇的统筹发展。四是村镇崛起。构建村镇特色产业,提升村镇生活质量,发挥村镇发展在城乡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使小城镇规划成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对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镇规划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在不断地扩展延伸,为规划建设服务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有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城镇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创新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融入新理念。新型城镇化中提出建设绿色城镇、智慧城镇、人文城镇等新要求,使城镇规划专业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还需融合环境资源、信息技术、历史文化等综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规划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兼备一定的节能设计、网络数据等现代化实用技术,以适应未来城镇规划建设的新需求。同时,城镇规划专业改革建设还应紧扣实现城镇发展的新“四化”要求——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构建相关课程体系,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城镇规划与新“四化”的重要关系,把握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对产城协调发展的综合调控功能,推进城镇的新“四化”进程。

(二)加强人才的社会政治素质培养。新型城镇化赋予了城镇规划新的时代内涵—— 公共政策性,使得城镇规划从业人员不仅应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还应学会从社会公平和行政管理等新角度思考规划问题,这就要求城镇规划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政治素质,避免培养出规划实践项目中无法适应政治决策研判的纯技术人才。

(三)适应地域性城镇发展特征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区域协调、城镇群发展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主要模式,高职城镇规划的人才输出更应面向区域,聚焦中小城市与小城鎮,培养适应地域性城镇社会经济特征与地域行业特征的基层管理型人才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开展多面深层的走访调查为基础,了解地区规划管理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岗位能力内涵和人才需求等状况,建立适应行业发展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明确高职城镇规划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教学目标指向,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培养适应新“四化”要求,服务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一线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形成“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同时,拓展校企合作、实体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构建具有特色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强化技能培养、拓展职业培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一)“一接轨、两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接轨、两融合”(学校与社会接轨、专业与职业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为主。人才培养目标、层次与社会接轨;人才专业能力与岗位职业需求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发展创新融合,因材施教共建实践课程体系,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常态化。通过外引内培、自主提升等形式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以培养高水平“双师”素质专任教师队伍和专业带头人为重点,与企业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以引进高学历的年轻教师为补充,为教师提供入企工作机会,增强实践能力,打造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结构合理、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聘用和绩效考核,加强引导“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

其次,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机制成熟化。依托行业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机制成熟化。学校主动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培养具较高知识和职业能力,从事中小城镇规划编制、管理和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探索将企业人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探索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共赢。

(二)课程体系的重构优化。在对地域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规划设计师、规划管理人员、房地产工作人员的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城镇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考虑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助理设计师(设计员)、测量员、施工员、资料员和预算员等,通过公共基础领域、专业技能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进修学习、课外教育等相应地获取知识,完成包括基础学习、单项技能学习、综合技能学习及应用技能学习等技能培养。针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开发和设置相应的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基于城镇规划工作过程的“三个要求,四个领域,四项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3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进行特色教材编写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和教学实践要求。

(三)教学与实践的互动拓展。按照城镇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学习领域、单项技能学习领域、综合技能学习领域和实习实践学习领域等四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配套形成“四层次、不间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对应构建了基础实训课、专业实训课、综合实训课、毕业实习实训课等四个实践教学环节。该实践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训实践和毕业生服务社会的工作实践,与企业共同研究,不断优化形成,满足城镇规划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之外,继续推行校企合作、任务驱动、项目过程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与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核心技术课程一体化”特色的“设计工厂”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下,强调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课堂与实训室、工作室、设计院等多渠道方式,促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服务、管理,获得职业经验和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毕业生顶岗实习、零距离就业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考评机制,着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生社会服务意识。依托行业,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教师专业优势,主动联系、积极带头,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规划建设项目,开展服务地域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实现师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行业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

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出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高职学生培养更应满足人才素质能力与行业的技术特点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发展和进步,使培養目标要更好地体现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现行规范与标准,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波,姜云,王宝君,等.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J].高等建筑教育,2016(2)

[2]朱琳.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

[3]白立敏,孙瑞丰,王一.城乡规划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探索[J].城市地理,2016(4)

[4]田鹏.城市规划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5(3)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县域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城镇规划专业为例”(2014JGA341)

【作者简介】蒋 萍(1966— ),女,高级规划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系副主任;张 艺(1987— ),女,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系讲师;周春媚(1981— ),女,硕士,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划与建筑系副教授。

城镇规划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篇4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构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周济提出,职业教育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周济说,“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他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级职业学校都要明确并坚持这样的定位,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打造在就业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

打造社会急需的“银领”人才,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校于2005年2月,在主管部门省建设厅的支持下,建筑系就以教学实践和学生实训的名义,派遣学生到农村第一线进行村镇规划的编制工作,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2006年元月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发,为高职学院与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办学提供了政策支撑与切入点。为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建筑系和本省县有莲花、安福、吉安、吉水等12个及外省有贵州省、海南省就业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通过听汇报、座谈答疑、实在考查等形式,对就业单位用人情况作了进一步了解,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总结如下,供学校决策时参考。

一、职业教育的就业形式要求加大技能培训

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地区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及研究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数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本专科、研究生毕业全员初次就业率为89.30%,其中职校生初次就业率89.14%,而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则为88.44%,职校生初次就业率首次超过了本科生。

近年来,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往往被明确定义为就业教育,学生进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后便与就业挂上了钩。例如在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考大学的比例一般不足50%,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教育或培训落实了就业问题。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积极倡导下,人们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大好,职业教育大发展,为适应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加大学生的技能培训力度势在必行。

二、启动情况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转变观念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校建立健全了领导和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深入学习、领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为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提供了组织、管理、检查、评估保障。

2、强化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做好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我校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活动自2005年以来,我校利用寒暑假多次组织校内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理论课教师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实习指导教师培训理论知识。对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基本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使教师初步具备了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确保培训的效果,结业时,采取多种方式来考察学员的成绩,通过备课、说课、实际讲解来检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3、科研牵动,层层推进

为了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加深对新课程的全面认识,积累课程改革的经验,我校确立了“科研牵动”的策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学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按就业导向重新整合课程结构,开发校本教材,新教材的开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基础课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与实际相联系,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专业课中能在实习间讲述的内容都编在一起,以模块的形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用一体化的模式结合实际,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使我校的课程改革更上一个台阶。

二、初步成效

虽然课程改革在我校刚起步,但课程改革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课程改革氛围已经形成。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通过培训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念的再认识。“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刻苦钻研,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明显增强。

1、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已经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心角色中走了出来,从知识的传播者和占有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激发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的教师观,树立“学习是构建知识而不是传递知识,学习创造未来”的人才观;树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项目引导、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意识增强,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初步积累和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通过听课和与学生座谈,我们深深感到,学生对学习新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习间内直接授课,很多难题变得非常直观、易懂,学生懂得了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正是岗位需要的知识。

职业教育、就业教育的思想在我校教师中已经基本形成。因此老师在教给学生知识时,总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为中心,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岗位,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从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我们教给学生的技能是社会需要的。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问题:一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了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使课程改革的效果在打折扣。二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理解不透,把握不准,还在用旧教学大纲教新课程教材。三是部分教师课堂流于形式或失控,不能很好掌握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2、困难:学校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无力进一步建设和改善教学设施。

四、对策及建议

对策:

1、加大培训力度,结合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对课程标准进行再培训,使教师掌握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各级教科研队伍建设,为教科研人员成长创造各种条件。

3、依托校本教研努力提高课程改革成效,发挥专家、学者、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加强对教师教学行为跟踪与指导;注重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提升。

建议:

规划设计专业求职面试的自我介绍 篇5

规划设计专业求职面试的自我介绍

在求职面试中自我介绍是少不了的第一个环节,不管你的简历写得再好,在面试时还得要简单向招聘单位描述自已,所以在面试中能不能成功自我介绍是关键。为了让各位更了解到自我介绍技巧与作用,以下大家可参考一下这份简短的自我介绍三分钟内。 大家好,我叫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以下就是本人的自我介绍: 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求知欲强,有自己的个性,团队协作精神强,亦不乏独立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敬业而又乐群,在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我是一个热爱设计的人,坚信设计将是以后自己要从事的职业,我也坚信自己会具备一名设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因为我是一个上进的人,我会努力进取的!虽然我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但我会加倍努力,去弥补自己的差距,我相信人生不会定格于某一个时刻,而是要看自己的奋斗程度,是一个坚持学习、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 我是来自XX的一个女孩,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小篇为大家收集)我觉得人的一生不应是平平淡淡趋于平俗的,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有勇气去挑战生活的极限,因为我相信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只有在某种压力下才会发挥出来,所以我宁愿选择一个对于我来说竞争压力更大的`环境去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积极的、快乐的!生活本该就是丰富多彩的! 大学我一直在各方面充实着自己,由于成绩优异,我有幸选择了我们城市规划系主任担任我的导师,在这两年中,我跟随导师做了大量的工程,包括方案的设计、绘图等,有着较好的绘图操作能力,并从各方面发散了我的设计思维,由此,也培养了我做事认真负责、踏实精细的作风,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是打造人类和谐家园的,所以我想做工程态度是很重要的!

 

我国未来城镇规划 篇6

科学技术学院

城镇规划与设计(论文)

题目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杨文广

(座位号)085204626

指导教师胡向红职称

2011年5月3日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制

我国未来城镇发展方向

1.国家在新时期对城乡建设的新要求

1)党中央对健康城镇化的要求。

继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加快推进城镇化”之后,进入新时期,围绕科学发展观,中央明确提出了推进健康城镇化的思想。2005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2)《城乡规划法》(2008)的新要求。

2008年4月日开始实行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我国城乡规划的总体原则,指出新时期城乡规划的重点是“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第四条中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第十七条规定: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黄线)、水源地和水系(蓝线)、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绿线)、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紫线)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2.国家在城镇化和城镇体系方面的构想

1)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提出积极稳妥的城镇化战略。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在综合分析我国资源环境条件、城乡人口分布特点和转移趋势、产业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以健康城镇化为目标,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引导人口有序转移,实施积极稳妥的城镇化的战略。未来的城镇化将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规划期内城镇化水平年均增辐控制在0.8~1个百分点左右。

2)提出立足东中西的多样化城镇化政策。

依据“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分别提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发展政策,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确定城镇化战略和城镇发展模式。提出以城镇群为核心,以重要的中心城市为节点,以促进区域协作的主要联系通道为骨架的“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多元”是指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机制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空间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多极”是指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带动不同区域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网络化”是指依托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格局。

4)建立以交通为核心的城镇发展支撑体系。

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促进城市与区域交通的有机结合。以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推行一体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强调要发挥铁路和轨道交通节能、省地的优势,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

5)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的原则,依据国家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针对各省特点,《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省域城镇发展规划指引”。要求各地按照“省域城镇发展规划指引”,在省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内容,加强规划管理。国家通过直接编制重点地区规划,健全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部门会商制度,加强对地方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规划》实施。

二.新时期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原则

1.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

中国的城镇化走的是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色化的道路,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指标体系是建设城市人居环境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 障。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

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居所,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应重点从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环境四个方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发展要求、适应当前国家发展要求、并可与国家权威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充分衔接的指标。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框架共含15项,27个具体要求;为了提高指标的可操作性分为控制型和引导型两类;指标的量化工作各地应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自行制定。

2.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标准分析

1)“宜居城市”建设越来越受我国的居环境学由吴良镛院士在90年代首创。吴良镛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推进区域发展,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空间发展,倡导树立空间的整体观念和相互协调观念;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观念;自然生态的保护、治理与发展观念;文化生态的保护、发展与复兴观念等,并提出了人居环境建设的五大系统和五大层次。

2)“中国人居环境奖”对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国内与人居环境相关的评比和研究。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顾名思义,与人的生活环境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属于人居环境建设的范畴,涉及到城市政府的所有职能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部分中央部委根据自己的职责内容和职权特点,提出相关的荣誉评比奖项。如建设部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环保部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卫生部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林业局的“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部与发改委共同评比的“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文明委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等。各部委的荣誉奖项,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引导城市实现和谐发展。

4)联合国人居奖的评价标准与特点

为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人类住区的发展和解决人居领域的各种问题给予充分重视,并鼓励和表彰世界各国为人类住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创立“联合国人居奖”,每年的获奖数量由人居署视情况而定,一般是每个大洲一个。

3.人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从我国城镇化的趋势,当前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应当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应当围绕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职能,充分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载体作用,利用中国人居环境奖的有利平台,更好地推动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应当着眼于解决中国当前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鼓励创新性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与联合国人居奖衔接,宣传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就。

4.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应当重点关注五方面的内容:

1)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山体、水系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和涵养能力;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2)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确保城市经济增长为居民收入条件带来切实的改善;保障城市居民长期稳定就业。

3)和谐的社会环境: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参与水平,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服务保障,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

4)宜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以“人居”为核心的各类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包括合理有效的住房保障,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等。

5)资源集约利用:构筑以节水、节能、节地、节材为核心的全新的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结论

未来30年,是中国城镇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必须牢牢抓住“以

城镇规划的美学原则 篇7

首先是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和谐。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建筑史, 传统的建筑文化丰富多色, 各具特色。上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民居”邮票, 就集中展现了几十种各个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特色, 方寸之间, 美不胜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 居住质量的改善也进入了一个飞跃期。如何继承传统的建筑文化, 保留传统建筑的风貌已经迫不及待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那种推倒重来、拆光再建、低级复制和全盘西化的城镇扩建模式, 不仅造成了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 同时也使得传统的建筑文化遭受毁灭性破坏。新中国成立之初, 针对老北京城的改造上, 梁思成等建筑学家就建议将城墙内的老北京作为城市博物馆整体保留下来, 中央各部委的办公建筑可开劈“新北京”, 即北起圆明园南至丰台这一条新轴线上。“梁陈方案”如果能够实现, 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北京老城区内新旧建筑混杂一起的格局, 北京的交通也不会是今天这样拥堵, 买车靠摇号, 行车靠限号。在老城改造和新城扩建上, 应追求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一脉传承。规划大师陈为邦曾讲道, 什么是建筑风格呢?建筑风格就是大量地重复, 而在重复之中又有所变化。比如四合院为老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即便是皇宫, 除了这种特色的重复与尺度放大之外, 也仅仅是增加了红墙黄瓦的色彩变化。所以, 要做到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和谐, 一是要做到老城保留与新城发展的和谐;二是老城改造要保留精典建筑群体;三是现代建筑要吸收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四是新老城区结合部位应避免生硬拼凑和大起大落, 要求在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筑密度、街道、树木、路灯、广告等的设计上做到渐变和巧妙的衔接。比如巴黎, 在拿破仑时代对巴黎老城进行了根本的改造, 拓宽了街道的宽度, 统一了建筑的立面, 四五层的建筑带有老虎窗的坡屋顶, 米黄色的大理石外立面, 体现了巴黎的城市精神。

其次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情。早期的人类建筑, 先民们往往选择水源地附近为居住地点。上海的黄浦江沿岸建筑基本上都是临江而建, 如诗如画, 浑然一体, 沿江而行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 都能拍照到上海最美的风光。江南小镇的桥梁设计, 除了人群穿行方便之外, 还考虑到行船的来往。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 街道与水道妙为一体。北京北海的白塔, 杭州西湖的断桥, 武汉蛇山的黄鹤楼, 也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19世纪20年代, 美国追求的“城市美化运动”, 就是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欧姆斯塔德在纽约规划了一个花园式社区, 采用了绿带的概念, 使社区与绿地花园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此同时, 他把社区内部的道路系统彻底改变了, 以弯弯曲曲的道路体系代替了城市井字形的道路体系, 有效地保护了社区内部的安宁, 老人和儿童可以在社区内安全地行走。国内这方面的案例, 以四川越西县越西水镇的规划比较成功。越西水镇自然景观以得天独厚的天然溶洞水而闻名, 同时它又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集镇。越西充分结合了当地的地理历史及文化特色, 如文昌文化、彝族文化、红军文化及水文化等, 分期建设基础设施、旅游资源、功能分区和旅游服务项目四个规划, 以资源为本, 持续发展, 着力突出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品位, 以完美的景观规划成就一个山青、潭碧、镇古、寺幽的梦里水乡。

其三是宏观景观与微观景观相和谐, 也可称为天际景观与平面景观相和谐。缺少良好规划的城镇天际景观, 在卫星图片中呈现奇形怪状, 杂乱无章的局面, 没有一点图画美。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城规划图片, 从总体规划到每一条街道, 都是四方四正, 若从空中观看就像小学生的作业本一样工整有序, 但这种规划只限于农业社会的都市需求。福建土楼建筑不仅风格独特, 而且“四菜一汤”的天际景观也很美。传统的城市发展图形, 多为“摊大饼”的模式, 即以城市的中心点为同心圆向外一圈又一圈的扩展模式。如北京现在已开始规划七环公路了, 这种一层又一层的扩展是城镇的自然发展方式, 如果控制在一定的空间和规模之内, 还不影响城市的功能。但一味的盲目“摊大饼”, 就会造成交通的堵塞和人居环境的破坏。现代城市规划以巴西的巴西利亚最为抢眼:该城坐落于人工湖帕拉诺阿湖半岛上, 形如一架朝向东南方的飞机。“机头”为突出于半岛尖端的广场, 周围建有总统府、最高法院和议会大厦。“机身”为一条长8千米、宽250米的东西向大道。“前舱”是政府各部大厦、广场和大教堂;“后舱”是文教区、体育城、电视塔等;“机尾”是火车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铁路, 分别是工业区和印刷出版区;再向后是小型工厂。“机翼”为住宅区, 设有托儿所、学校、运动场、影剧院、医院、商场、餐馆等。“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为中央商业区, 设有超级商场、银行、邮电大厦、国家剧院、大饭店等商业服务设施。湖滨为使馆区和私人住宅区, 湖中岛上是称作水晶宫的外交部。生活区之间隔着绿地, 四季常青, 使人感到虽身处高楼群内, 却不乏大自然的情趣。这方面失败的案例是冲绳普天间机场与市区建设混合在一起, 机场附近居民以飞机噪音影响睡眠损害精神健康为由, 向地方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日本政府赔偿。

其四是城镇化运动与主题文化特色相和谐。世界上有2万多个城市, 但真正能够让人们刻骨铭心的却不太多, 如巴黎时装城、维也纳音乐城, 好莱坞电影城等, 就彰显了一个城市的主题文化。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美国的郁金香小城, 荷兰风车, 把人带进一个欧洲的历史时空。而我们引进的“欧洲小镇”, 只是部分建筑形式相似, 象路面, 树木, 草坪, 路灯等设施依旧是原汁原味的老面孔。瑞士的一些城镇, 石板街道, 尖顶教堂, 带有老虎窗的屋顶, 数百年以来都一直保存着都铎式建筑立面。华盛顿市低屋建筑很有特色, 市区呈正四边形, 布局匀称, 视野开阔。全市的建筑物都不超过华盛顿纪念碑的高度, 市中心的国会大厦是全城最高的大楼, 也不过只有八层楼, 这与纽约的摩天大楼截然不同。城市主题文化的形成, 对于人才的引进, 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繁荣又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美国有不少大学城, 都是围绕一所或几所大学而建设。比如, 斯坦福大学等的建设就带动了硅谷经济的崛起。

中国当下正在发展的城镇化运动, 缺少城镇的独特品位, 刮起了一股克隆风, 形象工程比比皆是, 小区规划建设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性, 哪块地挣钱就先开发哪一块。北美风情, 西班牙风格, 南派别墅, 各自设计, 却乏关联。彼此起伏的地形被强制挖平, 刚刚建好的楼房又重新拆掉。西方的建筑文化的精髓没有学到, 西方建筑的弊端倒是传播开了, 表面上是高楼林立实际上却是邯郸学步, 破坏传统, 割裂文化。一个县城建设“人民大会堂”, 一个乡镇建设“天安门”, 还有的乡镇要上大剧院和图书馆等项目。许多大学城飞速发展, 形成了10多万人口的新城区, 但大学之间的建筑联系程度却较低, 政府在其周围兴建的公共建筑设施极为稀少, 政府规划部门缺少较为系统的介入, 即便是大学城建设起来, 但城区的各种功能还是较差的。彰显城镇的主题文化, 要做到专家规划与群众性积极参与相结合, 如街道命名, 雕塑设计, 标志性建筑等。只有当全体市民积极参与进去的城镇规划和建筑理念才具有文化特色。如果忽视市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力, 专家规划就很有可能成为政府规划的影子, 甚至形成一届政府一个腔调, 这是城镇规划的大敌。

参考文献

[1]高毅存.城市规划与城市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林培.艺术设计提升规划“精气神”.中国建设报, 2012-05-22.

[3]郑宏.艺术设计城市景观.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8-31.

[4]李孟顺.巴西利亚:建筑的文化灵性.创新科技, 2008, (11) .

城镇规划设计初探 篇8

关键词:生活小区 环境保护 规划设计

0 引言

城镇生活小区是城镇居民居住、生活和从事社会交往的地方,是城市机构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整个城镇用地面积的35%左右。在小区内主要集中分布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生活性道路及其它公用设施。

由于缺乏规划和管理,生活小区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违反初衷的问题:环境污染、设施不完善和管理无秩序等。城镇生活小区作为与城镇居民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场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进入新世纪,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追求的品味越来越高,不仅追求住房的面积,更加注重居住的区域环境、休闲设施、景观建设,甚至人文环境也成为小区整体质量的考察范围。所以,对于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就要充分考虑这些综合因素,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设计。

1 当前城镇生活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小区设计模式单一 当前小区建设中,能够充分考虑与周围原有自然环境融合的少,一般都是先进行三通一平,抹掉一切自然景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人工雕凿的痕迹很重。居住建筑也采用行列式、并行式、兵营式的简单布局,千篇一律,没有小区环境特色,更不用说人文气息和经典景致了。而事实上,这种先清除,再建设的做法,同时也加大开发商经济上的投资和施工单位的施工难度。

1.2 片面强调绿地面积 由于在小区建设中,要求必须留有一定的绿地面积。同时,开发商为了吸引居民购买,也常常把绿地面积的大小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片面地追求绿地面积,大种草皮。事实上,绿色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生态之所以平衡就在于物种的多样性。如果物种过于单一,最终就是导致物种的灭亡。

1.3 公用设施不够完善 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节省资金,在公用设施方面大打折扣,能少建的尽量少建、能不建的尽量不建,使致小区内的公用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少数居民的特殊要求更加不能满足,例如:无障碍设施、特殊健身器械等。这导致了居民生活上的不便,更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1.4 绿地及其它公用设施维护不到位 这主要与资金投入以及后期的管理有关。开发商在建设过程中,利益放在第一位,当然这也无可厚非。起初为了吸引购买,在宣传过程中夸大宣传,同时在前期投入会比较认真,但是,在居民购买了房子之后,开发商对后期的维护就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这种现象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

1.5 部分小区居民素质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国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国民的整素质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对于环境美化、生态环境保护还注意得不够。不爱护花木、私自占用绿地和公用道路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需要加强居民的教育,做到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小区是我家的主人翁精神,自觉维护小区环境。

2 对城镇生活小区规划设计的几点建议

城镇生活小区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方面之一,需要一个更加合理科学规范的规划设计。在新时期,要充分考虑居民对居住质量的全方位要求,同时考虑生态要求和城市整体规划,做到“以人为本,科学规划”。

2.1 要更新设计理念,突出小区特点 小区在规划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小区的整体风格,从自身环境、地域出发,不能照搬照抄,突出自己的小区特点。在房地产开发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居民购买的选择性大大加大,如何才能吸引购买,就要有自己的小区特点。当其它的硬件设施相当时,有风格、有特点的小区将会是购买者的首选。

2.2 小区内部规划要合理 小区内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公共绿地、生活性道路及其它公用设施。这些建筑如何规划、排列,在小区规划中是至关重要的。

2.2.1 要区分私人空间和公用空间 住宅作为居民最隐私的活动空间,在设计时要做到互不干扰,包括相邻住宅的互不干扰和私人住宅与公用区域的互不干扰。例如,对于首层住户的小院最好在其外围设置1-1.5米的隔离带,可以采用灌木或人为的突起或凹下。

2.2.2 要给居民充分的安全感和保障感 安全是小区居民最关心的方面之一。除了加强管理,小区自身也应该具备许多安全硬件设施。所以,如何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是规划师要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如在小区内设置闭路电视、安全监视系统,还有需要设置醒目便捷的110、119、120等应急电话。

2.2.3 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特殊需要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将是未来小区吸引住户入住的重要因素。小区中的公用设施要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如,设置无障碍通道;小区内的饮水机应设置不同高度的饮水口,并且开关要简单易操作;小区道路坡度不大于1/50,小路坡度不大于1/20等。

2.2.4 重视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 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科技的发展,人们交流的方式、手段和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邻里观念已经淡化了,这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是,邻里之间缺乏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导致这个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作为小区的规划者,要提供邻里之间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场所,就要充分重视小区内休闲娱乐的场所,这样,不仅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同时这也成为小区的一大特色,成为吸引居民入住的条件。

2.2.5 重视人文气息的培养 现在居民在选择自己的居住环境时,不仅是硬件设施、住房面积的单纯考虑了。一个具有良好人文气息的小区会成为吸引居民入住的重要因素。小区规划者可以从小区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在小区内建设一些人文气息浓厚的雕塑、论坛等。

2.2.6 小区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这里主要是指小区开发过程中不要过度破坏原有的自然景物,除了必须的开发,尽量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状况;在绿化的过程中,注意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特点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藤体、花卉、草地的结合,充分考虑物种的特点,形成全方位的艺术美感。

同时,要给幼苗留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这样,可以给人与自然留有一个交互的空间,更好地教育居民爱护环境、珍爱生命,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2.3 小区建设要提供给居民更多方便的社区服务体系 小区内最好建有超市或便利店,方便居民购物,有条件的还应该配有社区医疗服务、教育机构等便民服务机构。

2.4 小区环境设计应该赋予小区居民参与的权利 一个优秀的小区绝对不是一两个决策者可以决定的。在小区环境设计时,应该主动邀请小区居民参与设计,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区,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有利于小区的长期管理和发展。

3 小结

新时期条件下,小区建设有其新的要求。小区规划设计者在规划小区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新情况、新特点。突出环境生态保护和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的城镇生活小区。城镇生活小区作为城镇的名片,一个好的小区体系,也必将会为提高城镇形象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村镇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第二版.作者 金兆森.

上一篇:关于生活常见的顺口溜下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