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职能精细化管理企业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转变,从而给财务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基于这种认识,文章从财务目标、组织流程、会计职能三个方面探讨了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然后结合目前财务会计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转变资产管理理念、创新组织管理流程等发展对策,希望能够推动财务会计的转型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转变职能精细化管理企业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转变职能精细化管理企业论文 篇1:

我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

[摘要]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政府流程再造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两者关系入手,指明了我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目标,详细阐述了推进两者的基本原则是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精、细、准、严”、 协同共治、公民参与;认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科学配置与优化整合政府职权和资源,整合、合并、改善、取消相应政府流程是推进二者的主要内容;把整合政府管理改革创新、深化“三定”编制成果、再造行政审批流程等作为推进两者的重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流程再造

我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是按照精细化管理原则和要求对各级政府职能进行科学管理,使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每项职能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便于科学决策、顺畅执行和有效监督,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政府职能管理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牛鼻子”,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核心和关键作用。按照精细化管理原则和要求管理政府职能,是现代政府治理的趋势,是政府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高效化的直接有效途径。政府流程再造是指按照相应原则和要求,对行政管理相关要素进行重新梳理、清理、简化、整合与改造,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和方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让人民群众对政府满意,实现政府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政府流程再造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和支撑平台。

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对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具有“打基础、管长远”的战略意义,它的实现能有力促进包括政府流程再造在内的一系列政府创新工作。政府流程再造作为政府管理的一项综合性“创新”,对现有流程做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和彻底性翻新,必然会推动政府职能的改变,特别是对政府流程中相关具体的职能作调整修改,将直接关系影响到政府职能的精细化管理工作。作为我国政府管理创新的两个不同方面,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与政府流程再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统一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特别当前政府改革进入“深水区”,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改革、管理方式创新等多项措施同步推进,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调适,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用辩证统一、联系发展、统筹协调的观点研究与分析它们。

我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目标:一是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克服职能分工带来的边界限制,建设协同政府;二是按照“精、细、准、严”原则,实现政府职能厘定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通过政府流程持续改善,提升行政效能,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坚持四大基本原则,把握三个重点内容,选择三条可行性路径。

一、基本原则

(一)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导向原则。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首要标准,厘定政府职能和再造政府流程。首先,服务人民群众是政府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是政府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科学厘定政府职能与再造政府流程作为政府建设措施,必然要服从政府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即手段和形式要服务于目标和内容。其次,在具体的利益面前,某个具体的政府或政府部门,有牟取狭隘的自身利益的可能,为防止这种可能的出现,必须在职能厘定和工作流程设计时,排除或限制政府牟利的可能。第三,避免政府流程设计基于管理的需要,而不是优化公共服务的需要。一方面,政府作为一个特殊的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一样,在提供产品过程中,组织管理者基于“经济性”思考,倾向于把成本、效率作为考量组织的主要指标,如缺乏有效监督和控制,就会存在某种可能——组织过于强调成本和效率,用成本和效率取代了其它考量指标,如公平、正义等指标。另一方面,政府流程可以分为面向公众的服务流程、面向政府内部的保障支持流程、面向政府管理者的决策流程。站在不同角度,在设计安排流程时就有不同的倾向,如果站在政府工作人员角度,流程设计时就会倾向强化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内部支撑流程,而站在政府决策管理者角度,就会倾向强化有利于管理者的决策流程,站在人民群众角度,就会倾向强化有利于面向公众的服务流程。政府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政府流程的重新设计,强化有利于面向公众的服务流程,使决策流程、支持流程服从服务流程。

(二)“精、细、准、严”原则。[1]一是“精”,精华。指按照去伪存真、去粗留精、精益求精、选取精华的要求,对社会需求的政府职能和政府流程进行科学分析、梳理和取舍。二是“细”,详细、细致。指按照横向分工、纵向分层,内容具体化、专业化、细致化的要求,对政府职能进行分工细化,按照分类分层、具体化的要求,对每项政府流程及流程的每个关键环节逐一进行针对性地分析、诊断、优化和再造。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公众和社会的需求对政府职能进行确认,宏观上确定哪些是政府职能,哪些是市场的职能,哪些是社会的职能,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能做好,微观上根据不同级别政府、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区域政府的职能进行分工细化,这里至少包括中央政府与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各自职能的厘定、面向城市的政府和面向农村的政府的职能厘定以及政府组成部门的各职能的厘定等多个层面,各个层面既有共性的职能,又有侧重不同的个性职能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公共事项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既要对政府流程逐类逐项逐个进行分析、诊断、优化和再造,又要对一个完整流程内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流程环境、成本投入、人员、环节时序、无缝衔接、产出效率等)进行逐一清理、简化、整合、自动化。三是“准”,准确。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使政府职能的厘定和流程再造的主体准确、内容准确,尺度准确、界限清晰、衔接有序等,达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便于顺畅执行。四是“严”,严格、严谨、严密,完整。政府职能和流程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废改或偏忽,政府职能和流程的执行全程受到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职能与流程执行的成效能得到及时反馈和评估。通过“精、细、准、严”厘定政府职能,再造政府流程,实现政府职能和流程的法治化、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

(三)协同共治原则。协同,指政府及部门之间在不突破各自“边界”的情况下,协同一致完成共同目标,达到全局最优。即,同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相互配合,消解矛盾、增进共识、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解决政府“碎片化”、“部门化”困境,实现政府有效治理。共治,指在政府主导下,社会组织和公民以及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公共事务,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公共利益增进。协同强调的是政府内部的关系,共治注重的是政府与外界的关系。共治是现代各国政府治理的趋势和方向,政府的有效治理越来越依靠社会各主体的参与和配合,作为改善政府治理和改善公共服务的措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必然要把社会组织、公民和市场主体纳入其中,发挥其配合、推动、反馈、监督等积极作用。政府协同包括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的政府之间)、政府与其它政府部门之间、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政府协同还包括政策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和资源协同。[2]协同与协调是有明显的差别,协同是多个行为主体围绕共同目标积极主动地与其他行为主体进行配合与协作,从而达到共同目标的实现。协调是在同一个权威的指令下,进行配合与协作,可以说这是一种低层次的配合协作。大部门制与政府协同有明显的区别,政府协同是在保持政府组织结构现状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软”措施,实现政府协同。大部制是打破现行政府组织结构,对政府组织机构重新整合,它需要通过法律等“硬”措施来实现。实现政府协同的“软”措施包括工作目标整合[3]、无缝隙流程设计、跨部门财政预算的协商、协同成效的评估与领导责任的追究、统一信息资源标准、信息共享等措施。[4]

公民参与——要以公民的评价作为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成效的重要参考或评估指标,让公民直接参与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包括对职能和流程现状的评估、未来的设定和最后成效的评估,推动政府和公众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公民参与既是“共治”的基础,也是“共治”的内容,更是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实现公民参与,要处理好理论认识与实践操作的关系,理论上我们要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实践操作上,要针对具体的政府职能和具体的政府流程,让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而不是没有针对性的空泛无效参与,要体现参与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把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公民参与的重要环节,这是公民参与的前提和保障,除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有关商业秘密、公布可能造成第三方受损的信息外,其它政府信息一律公开。

二、主要内容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创造有利条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切实做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将政府职能转变到位,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才有牢靠的基础、正确的方向,否则是无本之木和“无用功”。这如建设摩天大楼,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搭建大厦的钢构框架,政府职能精细化是在框架里砌砖隔房间,流程再造是在大楼里建楼梯、铺走道。如框架未搭建好,房间和楼梯走道建设再好,也是一个质量不合格的大楼,轻则对大楼进行加固,重则推倒重建。因此,在实施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前,要加快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把计划体制遗留的,在市场体制下不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剥离给市场或社会;把市场体制下应该由政府承担,但是以前计划体制下没有的职能,明确给政府;把市场体制应有的,同时计划体制下已经具有的政府职能,进一步改进完善提高,切实使政府职能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职能还在不断调整中,只有把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自职能划分清楚后,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我们亦可在进行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同时,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用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倒逼”,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倒逼”机制下,我们在设计方案时,要把政府职能和机构职权是否清楚、是否科学,作为首要因素或整个方案的底图来考虑。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也必须同步推进。这是因为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宏观上看,政府职能与政府流程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政府职能需要通过政府流程来实现,政府流程状况决定或影响着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微观上看,流程再造的流程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这些流程都是同具体的政府机构(人员)职能、职责联系在一起,完全脱离现行机构职能分工进行的流程再造,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基于总体或粗糙的政府职能分工进行的流程设计,是难于具体操作的。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也是基于有利于政府流程合理顺畅高效运作的政府职能管理,背离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不但不利于政府改革,而且还会阻碍政府改革。总之,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流程再造的实现,流程再造推动职能精细化管理,隔离两者,或单一推进是难以取得成效。

(二)科学配置与优化整合政府职权和政府资源,实现政府职能无缝隙衔接,是流程再造的核心和关键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和目标,把政府职权和资源在不同政府部门和政府间进行科学配置和优化整合,以改善政府治理水平。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的核心和关键是按照前述原则对政府职权和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与优化整合,这既是改革的核心和关键,又是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一是改变以政府为中心(即基于政府治理成本、效率和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行政府职权和资源配置整合的传统观念,确立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即基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公平正义、提供便捷的考虑)的新观念,也就是说,政府职权和资源的配置与整合要站在人民群众是主体的角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公平正义和便捷优于政府成本、效率以及政府自身利益来考虑。

二是围绕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流程这个目标,对政府职权进行科学配置,对政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这里面包括政府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以及政府具有的规范制定、权利确认、赋予或剥夺等无形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创新。也就是说,以工作流程为轴线,为增进流程的产出价值,将各类行政资源进行串联和并联的组合,各个环节无缝隙衔接,使政府职权和资源在每个政府流程中实现合理、高效、低成本,生产出高质量和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三是注重解决因职能分工和层级节制产生的溢出弊端,即解决政府职权和资源横、纵两个方向的隔阂障碍问题。横向看,要按照分工合作协调的要求,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整合,解决因部门分工造成的工作流程割裂;纵向看,要按照统一分工协调的要求对各级政府进行合理分权、授权和确权,解决各级政府权责不一和多层重复行政的问题。

(三)整合破碎的流程、合并重复的流程、改善低效的流程、取消无效的流程,是政府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政府流程,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的高标准、严要求。概而言之,政府流程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无效流程。典型事例是居民被要求提供由单位或社区出具的“单身证明”或“结婚证明”,这样的证明本应由婚姻登记部门(民政系统)提供,单位和社区提供的证明根本没有权威性或法律意义。

二是低效流程。常见事例是政府公文处理中的阅办件不分,把仅需要阅批者知晓的阅读文件(“阅件”)与急需批复办理的文件(“办件”)混在一起,递交给公文阅批者处理,让阅批者在阅读众多文件中延误了办件的处理。改进此低效流程的最简单办法,是增加一个公文分类环节,让工作人员把阅件与办件分开后,分别递交给阅批者,使阅批者一目了然知道那些是急需处理的公文,那些是可以暂缓阅看的公文,从而不会延误办件的处理。

三是重复流程。这类流程主要表现在各种逐级评审中,人为地设置多层级的评审,先“县级”评审,再到“市级”评审,再到“省级”评审,最后到“国家级”评审,即给评审对象造成很大负担,也增加了基层政府工作量,造成社会资源浪费。这类流程只需要统一评审标准,除重点项目,往往经过一次评审就可以确定。

四是破碎的流程。这是当前比较复杂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城市埋设市政管线的审批流程,至少涉及到城市规划、市政管理、交警、道路管理等部门,申请人分别向四个部门提交申请,如果四个部门都以其它部门作为自己审批的前置条件,那么这个流程就是一个无法审批的流程。又例如,城市过街人行天桥的建设,这里涉及四个层面,一是申请人,包括市民、社区、学校、交警、交通部门等个人或单位;二是审批单位,包括交通部门、规划部门、市政部门、交警部门等;三是建设单位和资金来源问题,涉及区财政、市财政,或该路段管理部门等等;四是因人行天桥所影响到的附近商户。现实中,这是相当的复杂,涉及众多主体和多个行政机制,他们之间可以形成多个流程,流程之间相互扯皮,需要政府对这些破碎的流程进行整合再造。

解决上述问题,要针对不同类型流程,进行分析诊断,根据流程目标进行再造,按照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等程序,整合破碎的流程、合并重复的流程、改善低效的流程、取消无效的流程,切实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共服务流程。在流程再造过程中要把握好两个现实基础,这也是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流程的两个方面标准,一方面政府流程要合乎法律法规,是现行基本规范制度下的政府流程;另一方面是流程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能得到群众认可和好评。因此这个工作流程必须是合法、合理、高效、公平、优质、便利的工作流程。

三、路径选择

(一)借助当前政府管理改革创新成果,推进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

纵观当前我国政府管理创新情况,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消减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外包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改革;二是以建立大部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组织机构改革;三是以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效能改革;四是以建设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流程改革;五是以政府网站、微博、承诺公示为主要内容的政务公开等。这些政府改革创新,是我国政府改革事业探索的积极成果,也为推进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与这些行政府管理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与上述政府改革创新举措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方便群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措施,都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部分,同时也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另一方面,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与上述政府改革又不相同,各有侧重,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更加侧重于在现行政府组织结构和总体政府职能不变,或者说是在微调的情况下(即在较小的改革阻力下),从职能精细化和政府工作流程入手,推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因此,推进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要以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局为背景,既要借助上述政府管理创新的成效,又要把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融入到上述各项政府管理创新中,统筹协调各类行政管理创新,形成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合力,推进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等新一轮政府改革。

(二)采用编码管理巩固和深化“三定”编制成果,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精细化管理

编码管理是现代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中对物料、信息进行统一标识管理的常用方法,通过编码管理,便于计算机处理,使资源信息达到共享应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决策科学性和精准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实质上,编码管理的核心是将编码对象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原则进行标识,通过现代计算机和通讯信息技术,实现对编码对象信息的共享与应用,使查询者能迅速并低成本地掌握编码对象的状况,便于决策。[5]可见,编码管理所要求的基本原则(统一性原则、共享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与政府管理中的整体性、公平性、便捷性原则一致。将编码管理应用到政府管理中,实现对政府资源的统一管理、信息共享与公开、高效、低成本运用等是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当前,政府“三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政府各部门对职责调整、主要职责、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等方面做了明确确定。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三定”方案都是“大三定”方案,缺乏精细化;二是各部门的“三定”方案虽然都汇总到编制办并得到政府审定,但是“三定”方案都是由各部门自己起草,虽然体现了部门的整体性,但缺乏全国(或地方)统一性和整体性;三是各部门“三定”方案有的公布,有的没有公布,共享性不强。

下一步应由中编办和地方编办牵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三定”信息系统,对全国各级政府职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进行编码管理,实现从“大三定”方案到“小三定”方案,详尽到每个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以此为基础,探索“三定”信息共享与应用,达到如下目的:一是实现对全国各级政府的职能、组织机构、人员情况的准确掌握;二是实现精细化的政府职能、机构、人员信息的查询、管理和应用;三是实现全国“三定”工作的整体化、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四是便于对全国“三定”编制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五是便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政府管理的科学决策;六是在此基础上,将财政经费管理纳入到“三定”信息系统中,实现对财政与政府职能相匹配,财政与机构人员相匹配的机制,从而达到事人钱相配、权责一致。因此,当务之急是按照编码管理要求,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三定”信息系统,推动对全国政府及部门职能、机构、人员、财政的精细化管理。

(三)以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和重点,积极推动政府流程再造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流程的变迁路径来看,地方政府对再造行政审批流程具有积极性。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流程主要经历了面向“三资”企业的开发区“一站式”服务流程、面向所有企业的服务流程、面向大众的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流程再造这三个阶段[6],展现出从经济投资领域向个人生活领域拓展的趋势。最初沿海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适应“三资”企业对现代政府审批的需求,创建了开发区的一站式服务窗口;随后,地方其它企业发现“一站式”服务窗口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需要政府提供这样的服务,于是“一站式”服务窗口服务对象拓展到所有的企业;最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大众也提出了相应的需求,于是服务对象也逐步扩展到个人社会生活方面。回顾这个过程,可以发现:一是政府公共服务流程的最初内容是事涉企业发展的相关政府行为,随后发展到涉及企业和群众最为广泛与紧密的政府行为。二是从行政行为角度看,政府流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是行政审批(行政认可与行政许可),这也正是政府面向公众服务的主要流程。三是地方政府在改善事涉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行政活动,特别是事涉经济发展的行政审批是具有积极性的。也就是说,以行政审批作为政府流程再造的突破口,地方政府是会积极推动的。

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看,以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为切入点和重点,积极推动政府流程再造,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一方面,经过十一年的努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行政审批创新、审批信息透明与廉洁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建设政务中心、政务超市,推动了审批流程的不断改进,地方政府也积累了相应的经验,社会公众对政府不断改善行政审批流程已形成了共识,这些为政府流程再造特别是审批流程再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另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群众需求相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审批职能主体不清晰、审批事项设立随意,审批效率低下、审批监督无力等。这些既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又为政府流程再造提供了改革的空间。

下一步要以再造行政审批流程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带动政府各领域的流程再造工作。一是要按照流程再造原则,合法、合理、高效、透明地再造各项行政审批流程,一个审批事项就有一个最优的审批流程,做到审批事项设定依法依规、审批主体明确、审批权限与审批责任清晰、审批环节与时限清楚,审批监督与审批信息公开机制健全等;二是审批流程的后台支撑流程和管理流程要配套,让支撑流程和管理流程切实为面向公众的审批流程服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一方面要在全国积极推广“一站式”审批服务中心建设,逐步从县市政府扩大到省政府这一层面,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解决“一站式”服务中心所面临的法律、制度和机制障碍,为“一站式”审批服务中心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行政服务中心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三是以优化再造行政审批流程为突破口,分批分阶段地带动政府行政处罚、强制等各项政府流程再造工作,从而实现政府流程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温德诚.政府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6,21-45.

Wen Decheng. Government Delicacy Management. Beijing: Xinhua Press,2007. p6, pp21-45.

[2]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高轩.当代中国政府组织协同问题研究[D].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

Li Hui. A Research on Collaborative Government.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Jilin University, 2010; Gao Xuan. Studies 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2011.

[3]解亚红.“协同政府”: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新阶段[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Xie Yahong. “Joined-up Government”: A New Stage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Reform.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4 (5).

[4]孔新峰,宋雄伟.论英国“协同政府”的理念及对中国的启示[J].行政与法,2011(6).

Kong Xinfeng, Song Xiongwei. The Synergy of "Joined-up government" and Revelation to China. Public Adminstration and Law, 2011 (6).

[5]古发辉,赖路燕,李雯.面向信息共享的信息分类编码及其管理系统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

Gu Fahui, Lai Luyan, Li Wen. Research on Sharing-oriented Information Classification Coding and Its Management System.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8 (11).

[6]金竹青.政府流程再造——现代公共服务路径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282.

Jin Zhuqing. Govern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 Innovative Path of Modern Public Service.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Press, 2008. p282.

[7]周英峰.我国十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06/c_111387108.htm.

Zhou Yingfeng. The Effect of Decennary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is Remarkable.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06/c_111387108.htm.

(作者:汪智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博士生,武汉430079;宋世明,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责任编辑于晖)

The Main Content and Path Selec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al Functions Delicacy Management and Process Reengineering

Wang ZhihanSong Shiming

[Key words]governmental function, delicacy management, process reengineering

[Authors]Wang Zhihan is Doctoral Candidate at Political Science Institute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Song Shiming is Professor at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完善地方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编号:07AZZ011)和四川大学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控制与绩效评估”(项目编号:skqy201201)的阶段性成果。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3.06.05

作者:汪智汉 宋世明

转变职能精细化管理企业论文 篇2:

试论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环境发生了转变,从而给财务会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基于这种认识,文章从财务目标、组织流程、会计职能三个方面探讨了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然后结合目前财务会计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转变资产管理理念、创新组织管理流程等发展对策,希望能够推动财务会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环境;财务会计;财务目标;组织流程;会计职能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知识经济环境得以形成,要求企业在信息生产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分配和使用。而在知识成为企业发展核心要素的情况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发生了转变,促使财务会计不得不面临相应的挑战。因此,还应加强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分析,以便提出有效对策加快财务会计发展,保证企业能够适合社会的发展变化。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财务目标挑战

在知识经济环境,企业财务管理要素开始发生变化,使得财务会计不得不面临新的财务目标。在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生产技术、工艺等各方面都将取得创新,随之对财务会计也将提出新的要求。因为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涉及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需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实现核心生产力创新,需要的生产资料将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资产,如人和知识等无形资产将与有形资产同时成为关键生产要素,需要得到资源不断补充,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这些资产进行管理,要求财务会计重新审视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财务会计权益理论等各种理论的更新,引入先进的财务会计思想,树立新的财务目标,使复杂的财务会计工作得到梳理,因此需要承担相应的挑战。

(二)组织流程挑战

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應用,促使知识经济环境中的企业经营效率得到了提高。凭借电算化软件和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软件,财务会计的费用审核等工作得以快速开展。与此同时,则要求企业实现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优化,以便在保证财务会计工作高效开展的同时,使工作质量得到保证。目前在企业宏观经营管理方面,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完成真实、可靠财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能够结合数据完成系统分析和科学规划,生成相应的报表,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面对这种要求,财务会计工作变得更加繁重,延续以往组织流程将导致工作时效性差,无法满足企业管理要求,因此需要推动组织流程的变革。在组织流程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财务会计将面临相应的数据安全风险,需要加强挑战的应对。

(三)会计职能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财务会计职能发生了转变。过去财务会计将核算和监督当成是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负责进行企业财务计量。然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发展,财务会计工作可以电算化形式开展。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财务会计不仅需要掌握会计核算方式,还需要加强对企业财务情况的把握,实现对企业财务问题的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而伴随着财务信息数量的增加,财务会计想要实现对实际成本的有效控制,完成企业技术成本的准确核算,将面临较大的挑战,要求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同时,能够实现职能重新划分,以便使企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得到满足。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问题

(一)管理理念滞后

面临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目前企业财务会计依然未能及时完成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都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有形资产,使得企业财会工作更加注重有形资产管理。在时代发生转变后,财务会计依然延续着侧重有形资产管理的理念,忽视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投资和管理,造成财务管理活动中无形资产价值被低估,无法满足企业资本运营需求。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依然多侧重采用货币计量的财务指标对企业有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价,针对知识、人力等资产则缺少合理的资本价值评估指标。实际上,在现代企业资产结构中,包含专利权、人才素质、产品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将占据较大比重,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将导致企业面临较大的资产流失风险。

(二)缺乏完善制度

在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流程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企业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确保相关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然而实际上,企业财会工作开展缺乏完善制度体系,甚至未能完成专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造成企业工作流程难以按制度落实。缺少制度约束,造成企业财务数据信息失真,容易引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现阶段,在一些财务会计处理细节上,并未完成相应制度的建立,导致管理工作开展缺乏依据,无法对各部门形成有力约束。比如在企业内部财会信息传递方面,企业尚未建立有效信息传导和反馈机制,造成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难以通过及时收集内部各种财务信息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开展,导致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决策时面临一定风险。

(三)人员素质不足

财务会计职能的转变,要求从事财会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财会知识和信息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服务,对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提出了一定要求。然而在人员素质不足的情况下,职能转变难以顺利实现。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现代化的财务会计人员缺口较大,企业现有财务会计人员多年龄偏大,对新时期财会理论和技术掌握不足,同时延续了传统财务会计理念,在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难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和科学指导。针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单纯依靠这些人员难以进行有效识别和防范,容易造成企业内部资金随意挪用等问题的发生,不利于企业的资金安全,将给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资产管理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重点,所以财务会计还应转变资产管理理念,注重加强知识资本管理。在实践工作中,还应明确无形资产管理范围,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无形资产,还应包含人力资源、企业品牌形象、企业文化等,应当以产出价值为标准进行资产计量,使资产界内模糊的问题得到解决。重点加强资产计量属性的分析,能够使知识评价标准得到广泛适用,从而加强企业知识资产投入管理,将资产转化为实体效益,体现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财务会计除了为企业效益创造提供服务,还应为财务信息披露提供支持,以便加强企业商业信誉建设,通过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为财务会计工作开展提供保障。在会计信息披露上,还应结合企业经营不同时间点进行非财务指标灵活运用,使业绩考核与激励挂钩,促使财务会计管理得到创新,实现财会操作的改进,最终使无形资产信息的真实性得到保证。作为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所有者,结合真实的资产信息加强内外部资源联动,能够为企业市场开拓、投资生产提供科学指导,继而使知识资本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实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改革创新,需要建立完善财务核算标准,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性,在加强财务人员工作约束的同时,使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工作的科学性得到保证。在此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中的核算、报告等经济内容进行负责,才能使会计工作实现经济信息准确反映,使财务会计与经济主体运行相符,能够为企业资产管理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经济信息。

(二)创新组织管理流程

在财务会计管理目标发生转变的情况下,需要实现组织管理流程的创新,确保相关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在知识资本管理方面,还应结合资产筹集、投资、运营、分配等工作的开展需要实现资产价值评定,保证资产筹措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匹配,能够从自身实力出发加速合理资本结构的形成,促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因此在财务会计计量工作中,重点需要完成资本产出价值的求解,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才资源价值计量。在发展人力资源会计的过程中,成本计量与相应价值核算将有固定模式产生,因此需要实现计量制度与现金流的融合,使主体体制得到健全。在金融工具应用方面,则要实现制度化、程序化发展,以便通过提供制度保证实现风险抵御。按照新会计准则,会计核算需要加强公允价值加量分析,促使传统会计计量方法发生转变。结合人力资金价值计量方法,可以明确财务会计工作流程,在明确知识经济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为财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具体来讲,需要面向企业内部进行财务信息调查和分析,完成适合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軟件系统筛选。利用该系统进行财务会计信息处理,能够使企业财会流程得到完善,并且加强财务细节处理,从而使财务信息输入和核算的准确性得到提高,达到改进财务会计工作效果的目标。作为财务会计人员,还应熟练掌握财务专业知识软件操作方法,能够实现财务知识点的透彻分析,实现对现代经济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把握,以免财务核算出现纰漏,继而使财务会计工作流程的合理性得到保证。此外,还应加强会计监督配合,能够在预算分析过程中完成原始凭证留底保存。为此,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培训,促使人员能够实现企业财务经济的科技化管理,具备一定的安全操作能力,避免企业商业机密遭到泄露。

(三)突显财务管理职能

在企业现代化发展中,财务会计职能还应从单纯核算监督向管理型转变,实现对知识经济时代财务问题的全面分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针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还应实现财务会计信息获取渠道的优化,使数据信息真实性得到保证。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财务报告的创新,出具形式丰富的报告,实现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多层次分析,以便使企业发展变化得到全面反映。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中,还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完成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围绕各职能部门工作进行财务管理内容的简化,加强财务管理与各部门间的联动。针对各项目,需要加强财务预算分析与评估,以便实现财务资源高效分配。通过实现企业预算和绩效的协调管理,能够使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得到优化,达到有效缩减企业内部各项成本支出的目标,继而为企业创造可观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财务进行集中管理,能够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加快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促使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帮助企业加强无形资产基础建设,为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职能转变对财务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企业需要完成全方位会计人才培养。因此在人员招聘过程中,需要加强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运用,能够适当提高人员招聘审核标准,对现有会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工作,以便为人员提供专业化培训和继续学习平台,促使人员能够胜任现代财务会计岗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企业财务会计人才最大限度的储备,能够为经济管理改革提供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会计组织流程、财务会计职能等各方面都将随着企业的发生而改变,从而对财务会计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为保证财务会计得到稳步发展,需要转变企业资产管理理念,实现财务会计工作组织管理流程的创新,以便在财务工作中突显财务会计管理职能,满足新时期企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典.关于知识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面临的挑战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4).

[2]刘丽芊.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8(30).

[3]田野.知识经济背景下,财务会计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纳税,2018(20).

[4]张学霞.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7(24).

(作者单位: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作者:吴艳平

转变职能精细化管理企业论文 篇3:

工商恢复建制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恢复建制30周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走过了从恢复、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回顾工商行政管理走过的历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对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工商管理部门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商行政管理发展历程回顾

工商局恢复建制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那一年。从那时候起,工商局就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工作转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贡献力量。这三十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发展时期。

前一个时期从1978年恢复建制到1992年十四大召开,是探索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是摸着石头过河,是探索中发展。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怎么样实现市场监管,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成果,可以用李岚清副总理的评价来概括:集贸市场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摇篮,中国的市场经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培育市场、建设市场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

后一个时期从1992年至今,是转变职能快速发展时期。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改革的基本大方向。工商管理部门适时地实行了职能的战略性转变,从管理集贸市场为主转向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贡献。后一个时期又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以实现职能转变为显著特征。标志是1995年全系统与所办市场管办脱钩,改变既管市场,又办市场的状况,使工商部门职能进入市场监管轨道,促进了职能到位:

第二个阶段,以实现体制改革为显著特征,标志是1999年实现省以下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垂直领导,小局大所的改革,解决了基层工商所36万公务员编制,以及2001年国家工商总局升格。这都是体制上的很大变化。

第三个阶段,以实现监管方式方法改革为显著特征。近几年,工商管理部门监管方式方法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实现了从传统、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向规范、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能。目前,监管方式方法改革的探索仍在继续。

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成果,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曾做出过评价:这段时期是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整个历史发展当中最好的一个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我们整个工商系统紧跟国家的改革步伐,自身也实现了大的改革和创新,使我们的面貌焕然一新,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各项体制机制、制度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为工商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历史回顾带来的启示是:伴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市场监管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说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国家经济管理特别是市场秩序监管一定要有这么一个政府部门承担起政府四大职能中的市场监管职能。

二、30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实现市场监管职能作用,要立足于全局服务于全局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工商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有了深刻的认识,即维护交易安全,保证竞争公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工商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基本职能作用的发挥。

1、要不断深化对基本职能的认识。工商管理部门在恢复建制初期对基本职能的认识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即培育市场又监管市场。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大方向。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蓝图,并明确提出要改善和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市场交易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平等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工商管理部门对自身基本职能的认识深化了明确了。1995年,工商管理部门适时地实现了职能的战略性转变,通过实行管办脱钩。将工作重点转向市场秩序的监督管理上。工商管理部门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市场监管的职能作用,才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2、发挥职能作用要立足于全局、服务于全局。政府有四项基本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虽然主要是市场监管,但不能仅局限于市场监管,同时要为政府其它管理职能的实现贡献力量。

一是市场监管必须为政府实现经济调节目标发挥作用。工商行政管理虽然属于微观规制,但要着眼于运用管理职能为政府实现经济调节宏观目标的实现服务。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工商管理部门应该通过行政的手段参与管理,为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有所作为。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工商管理部门的市场准入政策就要为,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服务,在市场准入的理念上,就要从单纯追求企业的发展数量向注重企业的发展质量转变,进而向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

二是工商管理部门要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所作为。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工商管理部门在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还要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产品。工商管理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必须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改革大方向。

(二)实现市场监管职能作用,要向监管大市场延伸

30年来,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管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从监管集贸市场和消费品市场,逐步向监管大市场延伸。从对市场主体的监管扩展到对市场客体的监管,不仅强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职能,还承担了对知识产权领域商标权的管理。目前,工商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能是明确的,然而监管领域仍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之中。从客观情况看。由于我国是从计划经济转轨过来,一些经济领域还处于管理的空白或者管理还很薄弱,需要加强管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型业态,也需要加强管理;由于大部制改革刚刚起步,政府部门职能设置还存在许多不合理和职能交叉,为此,工商管理部门要围绕维护交易安全,保证竞争公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这一基本职责,积极探索介入新的经济领域管理的方式方法,推动监管职能向大市场延伸,即可为政府分忧,又可在大部制改革中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

(三)实现市场监管职能作用,要不断探索新的监管方式

1、提高监管效能必须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工商管理部门的基本监管方式经历了从驻场制到巡查制,从没有重点的粗放式管理到建立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上的分类分级的精细化管理,从责任不清的大锅饭式管理到网格化的责任制管理的转变,其目的就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效能,这对于实现管理职能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则是监管方式进一步改革创新的方向,

2、为适应新型业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尤其是电子商务迅

猛发展,监管这个虚拟的市场,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能为力。应该说,监管方式创新是工商管理部门拓展监管领域,实现监管职能到位的重要途径。

三、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展望

周家工商总局周伯华局长2008年6月19日到北京市工商局检查指导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素质的队伍,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高效能的监管,达到高质量的服务。周局长讲的“四高”与“四个统一”、“四化”建设是一致的,为工商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也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的重点。实现“四高”就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执法理念、监管内容、到监管方式方法都要做相应的转变和创新。

1、建立专业标准,完善岗位职责,建设高素质队伍。

(1)理顺经费保障机制。近些年,北京市工商局停收“两费”,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停收“两费”“吃皇粮”,可以保证工商干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秩序监管当中。因此,理顺经费保障机制,是建设高素质的队伍,实现监管职能到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推进专业化建设。要深入研究新时期市场环境提出的监管要求。明确工商队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建立自身的专业标准和岗位资质标准。优化队伍资源配置,通过专业人才在系统内跨部门、跨地区调配使用,解决目前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现有专业人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问题,实现人才的高效利用。

(3)建立和完善岗位职责管理制度。随着干部工资规范化改革的推进,长时间来靠经济手段调动干部积极性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续,必须要走岗位职责管理的路。这是内部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唯有此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使工商队伍走上正规化建设之路。

2、运用高科技的手段,拓展监管领域,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

(1)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提高服务水平。北京市工商局解决企业办照难经历了几次大的突破,一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针对办照前置审批项目过多延误办照时间的问题,大幅度精简前置审批项目。二是从2001年起,针对审批部门依次进行审批时间拖延过长的问题,通过网络实现了审批部门并联审批,大大缩短了办照时间。从2007年起以网上注册登记为标志。正在经历第三次突破,网上注册登记从企业名称预登记到注册登记申报表的提交、审核全部通过网络进行,大幅度简化办照流程,减少企业办照往返次数。缩短了办照时间。

(2)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拓展监管领域。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深化,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业态也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北京市网站数量已达297217个。对其中的经营性网站如何进行识别和监管是个世界性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北京市工商局开发了经营性网站定向搜索系统,自动搜索并筛选出近6万个北京地区的电子商务网站,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对区域经营性网站的自动发现、识别和跟踪,全年共发现涉网违法线索2141件,实现了对互联网交易秩序的有效规范。

(3)借助高科技的手段提高监管效能。工商管理部门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市场主体快速增加而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不断改革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走内涵式发展的路。目前,北京市广告经营单位已达17596家,发布广告3927324条次,由管理干部逐条检查已经很难做到,以往只能采取抽查的方式,违法广告率居高不下。2007年北京市工商局开发了广告智能化识别系统,对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以及网络广告都可以自动识别和复制,还可以对重复刊播没有进行过修改的广告自动甄别,极大地提高了广告审查的效率。广告涉嫌违法率降至0.39%。以往市场主体比较少,一线管理干部可以熟知辖区市场主体的情况,做到“三清四明”。现在市场主体大量增加,有的网格专管员一个人要管理3000多户市场主体,熟知市场主体情况已经很难做到。为此。北京市工商局为干部配备了移动执法终端,执法干部在执法现场就可以通过网络对被检查企业情况实时进行核对,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

3、创新监管方式,改进监管方法,实现高效能的监管。

(1)从单纯注重提高部门管理效能向提高政府整体管理效能转变。近年来,工商管理部门在自身监管方式创新基础上,着眼于通过政府部门间的协作,实现整体管理效能的提高。是一种更高效能的管理。提高政府整体管理效能有两层含义:一是工商管理部门要借助相关管理部门前期管理成果提高自身的管理效能。二是工商管理部门要为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提供支持,使政府部门的管理形成合力。提高政府整体管理效能的途径主要是实现信息共享。税务部门是每月报一次税,对企业续存期间的情况掌握比工商管理部门及时。如能实现信息共享,则有利于降低工商管理部门核实经济户口的行政成本,外国代表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办事处因不参加年检,与工商管理部门很少有直接的联系。但与税务、劳动等部门却有经常的联系,拥有相对完整的涉外主体的信息,如果能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解决外国代表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办事处查无下落的问题。对食品企业的卫生许可证检查,如果实现与卫生部门的信息共享,通过信息查询比到企业直接检查即快捷又节省行政成本。对黑网吧的管理,如能与电信部门的网络接入信息实现共享。通过与企业登记信息的比对,不难找出隐蔽较深的黑网吧予以取缔。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树立大监管的理念。就某一个部门而言,不依靠其他部门,不能为其他部门提供支持就不是职能的最大化。

(2)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很长一段时间,工商部门一直是采用对企业不分主次、没有重点的粗放式管理方式。从2001年以来,北京市工商局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上,按照从事行业的风险度和企业的信用度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然而,分类分级管理只是解决了重点企业管理问题,但影响市场秩序的问题并不一定都发生在需要重点管理的企业身上,实现管理力量投入有效性的最大化,还应该进一步实现重点问题管理。重点问题具有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矛盾复杂、表现多样和问题易复发的特点,单靠日常巡查和统一的专项整治,用解决普遍性问题的方法解决特殊性问题难以奏效,必须用重点管理的方式加以解决。每个地域每年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市场秩序整体状况就能逐步实现好转。因此。重点问题管理不仅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重点问题的确认和解决需要建立在对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的基础上。实现重点问题管理。将是工商管理部门监管方式科学化的又一次大的提升。

(3)从政府强力监管向通过信用管理营造企业自律大环境转变。中国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在很长一段时间企业信用基本处于空白。北京市工商局从2001年起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的约束作用开始显现,这是监管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

这种企业信用管理的约束作用主要来自于行政措施的约束,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还很低,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离市场秩序治本之策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必须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实现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第二次质的飞跃。

4、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产品,达到高质量的服务。

(1)深化建设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工商管理职能的认识。以往。我们在监管与服务的关系上主要是强调工商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是市场监管,服务要寓于监管之中,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是服务。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放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又显得不够全面。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产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

(2)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所蕴涵的巨大价值,创新服务产品。工商管理部门的资源优势是信息。我们拥有的企业信息无论是作用的基础性、内容的广泛性、数量的丰富性和信息采集的及时性,都是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无法相比的。在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是大服务。积极推进信息的社会化应用,通过不断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就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往。我们推出的社会服务产品大多与提高履职效能有关。现在提出的一些新的服务产品并不一定直接体现在提高履职效能上,但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是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必须要做的份内事。

第一、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将我们积累的企业信息加以整合、分析,定期编制成信息分析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参与经济生活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是工商管理部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领域。

第二、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企业和消费者在经营和消费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扩大服务范围和领域。提升服务水平。

(3)优化工作流程。工商管理部门现行工作流程基本上是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管理环节比较多,给企业带来不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应该根据方便企业和便于管理双重目标,既对政府部门间的工作流程优化和调整,也对工商管理部门内部工作流程优化和调整。

(4)关注公众群体利益的维护。衡量工商管理成果的最终标准,不是办了多少案件,而在于企业和消费者对市场秩序的满意度。为此,在消费维权工作中,不仅要重视消费纠纷和消费投诉个案的解决,更要正视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注重对公众群体利益的维护应引起各级工商部门的普遍关注。

作者:左京生

上一篇:县宣传思想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心理部12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