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方式转变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领导方式转变(精选8篇)

领导方式转变 篇1

领导方式转变是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只有转变、转快、转好领导方式,才能有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此,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是时代的命题、实践的命题,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是现实经济发展的挑战。就渑池而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转变领导方式更是刻不容缓。

怎么认识转变领导方式

转变领导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支撑。领导方式是执政党对执政规律把握的外在表现,是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阶段性中心任务的组织及施政方式。从科学内涵上讲,领导方式是观念理念,是思维方式,是体制机制,更是方法举措和干部作风表现。省委提出这一命题,抓住了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导方式不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或在落实效率、效果上大打折扣。不同领导层级有特征不同的领导方式,不同阶段中心任务有方法不同的领导方式。现阶段,中心任务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因此,领导方式必须随之转变。

转变领导方式是推动县域发展的引领因素。渑池是资源大县,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发展已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已到了不转不行,非转不可的地步。十多年来,渑池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完成了原始积累,但资源工业的粗放

发展也带来了种种弊端。一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大而不强。二是由于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三是三产过于弱小,导致社会就业不足,城镇化进程缓慢。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必然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产业发展停滞,产业困局、生态困局、发展困局将积重难返。另一方面,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叠加,这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发展为民的目的背道而驰。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机制尚不健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因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首先需要转变领导方式。

如何转变领导方式

一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纵观全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凡是发展方式转变成效显著的地区,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就高,眼界就宽,思路就广,办法就多,其共同特征是,不只是个别领导干部,而是整个干部队伍的思想解放程度都高。渑池是建制2000多年的历史名县,历史遗址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仰韶文化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北部山区、黄河沿岸,山水秀美,景观独特,然而渑池的三产却做不大。因此,转变领导方式应着力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抓起。

二靠科学决策转。现代决策涉及的要素越来越复杂,范围越来越广,专业要求越来越高,单靠领导本身的智慧难以应对。作决策时应注重领导与群众结合,政府与专家结合,用程序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注意充分听取班子的意见、基层单位的意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立信访评估制度,听取广大群众对重大决策的意见,避免决策的盲目性、片面性。

三靠强化责任转。近年来,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传导快,安排部署清晰、具体,但一些好的决策还是落不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在基层干部。为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是建立分级负责的责任体系。二是明责无缝隙。三是评议面对面。四是强化问责,加大对不作为干部的问责。通过建制、明责、评议、问责,努力解决中梗阻、下梗阻的突出问题。

四靠转变作风转。转变领导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有针对性地戒“浮”求“实”。要多学习勤思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要加强实践,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要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在渑池形成清正的党风、清净的政风、清纯的民风。要讲究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发展的规律、尊重群众的意愿,通过持之以恒的积累实现量变到质变。要讲究实在,工作措施要具体扎实,要把工作部署变成具体的项目,一件一件抓好。要讲究实效,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实际效果,以此带动干部作风的根本好转。

五靠体制机制转。机制的支撑,体制的保障,是转变领导方式长期的决定性因素。这应该是县域当前最具现实针对性和执政挑战性的问题。去年以来,我们成立了渑池商会、仰韶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研究会、社区自治组织和铝工业、建材耐材产业协会及渑池县新能源发展促进会,有效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第三方社会力量、中介力量,构建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服务企业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有效机制。与此同时,组织成立渑池科学发展促进会北京、深圳、郑州分会,整合渑池籍在外人员及在渑工作、服役的外籍人员资源,构建外部力量收集信息、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合作交流的平台。以体制机制的完善,在更广领域整合资源,支撑转变。

六靠政策制度转。在常委班子自身建设上,渑池研究制定了《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意见》。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制定完善了实绩登记制、末位淘汰制和干部任前公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规章制度,试行公推直选乡党委书记,加大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力度;建立了重大项目稽查制度、行政效能监察制度、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尝试

探索县委及县委书记权力的规范化、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运行。在产业发展上,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产业聚集区发展基金,并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民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了项目准入、节能减排、平安建设、信访稳定等一系列工作规范。通过政策和制度引领,推动领导方式转变。

领导方式转变 篇2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省,领导方式转变,发展方式转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特征新变化,一方面,经济持续增长,物质财富增多,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经济社会发展遭遇障碍。为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尤其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压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谋划,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同时,提出“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也为发展方式转变指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并在全省全国引起广泛关注。领导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共同推进河南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推动河南省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契机

发展方式转变就是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从过度依赖出口向消费拉动内需转变。这既体现了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是解决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转变发展方式这一新任务,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并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推动河南省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契机,必将使河南的发展焕然一新。

首先,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确立了河南在中部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弥补了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足,推动和协调了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含河北、山西、安徽、山东省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它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包括河南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区。该区域功能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具有优越的区位、粮食、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等优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尤其在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出口贸易难度加大,产业升级势不可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河南将在新一轮的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西”以及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之后的又一国家层面的战略重点开发区,不仅弥补了国家中部区域经济的不足,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而且必将拉动全国东西南北各枢纽带的联运,带动中部甚至我国大部的经济发展与经济战略调整,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和中部或我国大部分经济规划和发展模式的助推器。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不仅提升了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国家整体发展需要,是我国中部崛起的基地和重心,也是我国科学发展战略的核心力和驱动力。它必将推动我国经济新一轮的腾飞,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也是中原经济区几代人的奋斗目标。

其次,中原经济区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市场广阔,内需旺盛,必将使河南省成为承接转移产业、破解三农问题、实现“三化”协调和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互赢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从历史上看,中原经济区就是客观存在的。河南与邻近省份如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和安徽各省就曾组织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区,并且在长期的协作发展中,各省的资源、文化、商业、金融、旅游等都联系紧密、互补合作。早在2007年和2008年,河南省曾以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为载体申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但均无果而终。此次中原经济区成功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将使河南和邻近6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获得新的动力和新的发展态势。尤其有利于河南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发展定位更加明晰、自身优势更加突出,不仅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而且利于河南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河南的区位条件、工业发展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等成本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扩大内需和保障民生势在必行,河南省在中国中部地区具有工业基础好,人口、资源、市场比较优势明显的特征,现有开发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都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的资本投资回报率东部下降,中部上升,而且河南的上升幅度最大,原来是9.99%,现在是20.32%,这表明河南省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第二,中原经济区将有助于打破区域各省市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区域内各地市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为河南省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建设中原经济区,表明河南省正在实施的中原城市群战略获得了新的施展和支撑平台,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被推上了新的高度。中原经济区涵盖河南18地市,形成“一极两圈三层”的城镇体系架构。通过合理布局、产业优化、资源和信息共享,将使河南省各地市彻底融入中原经济区城镇体系的大格局,形成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良性互动发展,真正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第三,中原经济区的主要战略定位是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担负着国家保障农业和粮食安全的重任。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不仅将对全国起到积极的探索和示范效应,而且势必大力推进河南省有意识、有思路、有创造性地去探索解决制约城镇化的制度性障碍,如农民工在城市落户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城乡收入合理分配和社会保障问题,以此来将推动河南省以工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将对河南省“三化”协调的路子具有重要的探索和示范意义。

二、转变领导方式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保障

中原经济区既是对河南省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又是站在时代高度和全国大局的一个新谋划,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如何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摆在河南省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做就是落实,是实实在在地干,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干。领导干部是科学发展思路的制定者和引领者,是科学发展实践的推进者和实施者。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与领导方式转变分不开。什么是领导方式转变呢?简言之,就是由落后的领导方式向先进的领导方式转变,由传统的领导方式向创新的领导方式转变,由单一的领导方式向综合的领导方式转变,由不科学的领导方式向科学的领导方式转变。它包括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领导思维方式的转变、领导方法手段的转变、领导制度机制和领导作风的转变。转变领导方式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客观需要和新的政治保障。

首先,转变领导方式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提升、协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由1万亿元突破到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不足1 400美元突破到3 000美元,粮食总产量由800亿斤到连续5年稳定在1 000亿斤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1.5万元和5 000元,河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发展势能。河南省的成绩是可喜的,也是肯定的。然而,环顾四周,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兄弟省份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中部各省不约而同地都制定了更高的经济增长计划,喊出更高的社会发展目标。河南省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转变领导方式正是为了给中原经济区建设开路破题。

其次,转变领导方式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保障。河南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2011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其中;今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把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领导人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对中原经济区寄予厚望。然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难题要去破解。卢展工书记提出“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指出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建设中原经济区,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前进;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务实实干中不断推进;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突破风险中不断迈进。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维新说:“如果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比做一场战役的话,战前准备非常重要。我们战术要研究、思想要发动、精力要集中、斗志要磨炼、物资要筹措等,什么都不可或缺。”“在我看来,转变领导方式,就是打赢中原经济区建设这场硬仗,是在思想上、组织上、方法上和作风上最需要、最必要也是最重要的备战。”因此,转变领导方式的提出成为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新保障。

三、转变领导方式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切入点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推动河南省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契机,而转变领导方式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保障,更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切入点。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更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深刻变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转变的实质既包括转增长、转速度、转需求、转结构,还包括转支撑、转资源、转政府职能。但是,在这些转变中首先应该是人的转变。因为人是发展的主体,转变的主体。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起步之年。河南日报以“何平”名义,连续推出九篇大型政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问题。从理论高度给中原经济区建设再次吹响思想解放的号角,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精辟解读和深入阐释转变领导方式这几个方面的同时,还要全面理解,融会贯通,把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用辩证的思维深入考量。

一要抓住机遇,准确定位。机遇是发展之先,来之不易。抓机遇就是认识大方向,明确大趋势,站位大局,科学判断,准确定位。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在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河南人民齐心合力的努力下谋划和争取出来的。机遇来自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来自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规划,来自党和国家对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视和推动,来自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来自河南人民的热烈期盼和奋力争取。因此,在机遇面前,各地市要主动出击,站位大局,科学判断,准确定位,及时转变思路,实现领导方式的转变,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国际国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一方面,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要认真贯彻,坚决落实,实现自身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无缝对接”。一方面,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在融入大局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与其他地区中原经济区的优势有效整合,将抓机遇与准确定位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要探索规律,长远谋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开创性事业,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局的重大举措。如何推进这项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全省上下认真思考和长远谋划。认真思考和长远谋划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想办法,做事情,谋发展。规律是事物的本质,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是领导干部科学执政的重要体现。当前我们应当置身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大环境之中,确定大方向,谋划大战略。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产业转移梯度推进,科技创新如火如荼。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河南省应立足全国,主动融入,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长远谋划,走一条适合河南发展特色的道路,克服局限利益、眼前利益,不盲从,不跟风。要实事求是地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这四个问题,坚决防止和避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出现空架子项目、烂摊子工程等现象。

三要发现问题,勇于创新。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就是创新。创新是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有出路,才会进步,才能突破自己,超越别人。创新必须深入基层一线、紧抓客观现实,认识新事物,找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破解难题。从中原经济区建设来看,我们既要保粮食安全,又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既要发展高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又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既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又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因此,创新必须敢破、敢立、敢闯、敢试,善于抛开一切陈规,以全新的视角来考虑问题,多想办法,多策并举,变不利为有利、变不能为可能,千方百计把事办成。对各级政府来说,要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转变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领导作风;领导要改进方法手段,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创新体制机制,首先是创新用人的体制机制。创新的本质是新,创新的核心是创。同时,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智慧,创新需要激情。转变领导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变革、就是一种创新。

四要富于责任、勇于落实。中原经济区建设刚刚起步,任重路远,矛盾众多。各级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对群众的高度责任感,开阔视野、科学谋划、有效运作、顽强应对。转变领导方式要求我们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放到为人民负责上。根据卢展工书记提出的“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将领导方式转到求真务实上,转变到真抓实干上,转变到重在实效上。立足于真、立足于干、立足于实。真就是一件一件地去做,干就是一项一项地去干,实就是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实的,什么是虚的,立足于实际研究具体工作。只有把真、干和实有机统一起来才是有党性、有良心的负责。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按照卢展工书记说的“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明白身居何位,该干何事,应负何责,在其位谋其政,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真抓实效。

领导方式转变 篇3

一、聚焦发展重点,畅通发展的思想路径

1.创新学习方式。贴近工作实际,把中心组学习课堂、专题辅导课堂,前移到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华侨城、世博局这样的发展前沿,做到理论学习有本有纲,实践探索有研有果。

2.建立实践基地。深化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建立各级党组织学习实践基地,把一批优秀的青年干部推到动迁、拆违、村庄改造的第一线,接受体验教育,放下机关架子,主动融入群众,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要求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把干部从“官本位”思想上解放出来,做真正的人民公仆。

3.直面发展问题。从镇党委班子开始,深入开展案例研究,围绕发展中的问题,经常性开展课题调研和实践讨论,不断总结反思,不断破解复杂难题,探索建立了园区建设与村级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四位一体”动迁机制、重信重访问题化解机制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解决疑难问题、化解复杂矛盾的集体智慧,推动各项工作的蓬勃发展。

二、呼应社会转型,自觉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1.畅通上下沟通的渠道。镇党委加强了上下联系机制的建设,构建了“镇党委委员联系镇党代表、镇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的群众工作机制,设立了社区舆情直报点,做到“上情能够下达”,“下情能够上传”,使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能够直通到党委班子,问政于民、问事于民、问计于民,集中群众智慧,推动改革发展。

2.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围绕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自我转型和自主发展,加强了基层民主建设,全力推进党务公开、民主集中制的试点工作,落实党代表列席党委会、列席镇长办公会、列席重要专题的调研会等各项制度,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更多的党员代表能够参与到决策中来,参与到重大问题的解决中来,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

3.扩大社会管理的视野。鉴于当前日趋多变的发展形势,以及长期沉淀下来的复杂问题,镇党委引进市场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城市管理中的渣土问题;导入中福会等优质社会资源,很好地解决了社区的优质教育问题;依托企业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动拆迁;建立信访接待志愿者队伍,从源头上化解信访矛盾。借助社会力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为党的领导聚集了强大的社会力量,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三、重视组织再造,建设群众满意的基层组织

1.夯实基层组织。镇党委紧贴实际,全面深化联合村党支部的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公推直选”,把人民群众认为最好的干部,推上领导岗位,配强配好村支部“一把手”。针对不断扩大的社区党建,镇党委加强居民区党组织的建设,探索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在注重居民自主管理的同时,突出党组织的领导地位。针对新经济组织的党建难问题,镇党委大力推进党工一体化建设,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切实做到组织建设的全覆盖,把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到每一个社会组织,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2.培育干部队伍。群众对基层干部满意不满意,关键在于会不会做群众工作。镇党委采用差额推荐、票决选拔的任用方式,把熟悉群众工作、群众满意的干部推上领导岗位;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干部的交流轮岗力度,建立了科室长竞聘制度、大学生助理制度,把优秀大学生、优秀中青年干部推到群众中去,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不断扩大测评的范围,先行试点干部报酬的民主评议,取得群众的信任,打造一支作风过硬、能做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

3.建设民心工程。围绕着党员的形象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镇党委建立了结对帮扶的长效机制,开通“双困”、“双失业”家庭扶持的绿色通道,做到对困难群众帮扶的常态化;深入开展文明示范窗口的创建活动,让广大党员亮出身份,接受群众的监督;在基层单位设立了信访接待室,党员领导干部挂牌接待,变上访为下访,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加强党员服务中心的建设,推行党员的“设岗定责”工作,在服务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磁铁”效应,更好地凝聚党心民心。

四、持续深化改革,永葆党组织的生机活力

1.探索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着眼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突出党代会决策地位,镇党委全力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重点解决发挥代表作用、扩大党内民主、加大党内监督、推动改革发展等四大问题。深入开展代表培训活动,征集重要议题,落实“两联三会”制度,建立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履职基地,按照“小型、多样、务实、有效”的原则,深入开展调研活动,构架党群连心的桥梁。以试点工作为契机,构建规范的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突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迎世博”四大重点工作,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敢闯新路。

2.探索“三重一大”工作机制。落实“三重一大”工作,重在制度建设。围绕着重大问题的决策,建立了会前的征询制度、听证制度以及信访评估制度,会中的票决制度,会后的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广泛征询、充分酝酿,科学决策、严格执行。设立了党内监督工作小组,全程监督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规范大额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落实了内审制度,建立招投标平台,确保对“三重一大”问题的有效监督、民主决策。

3.探索来沪人员的综合管理。来沪人员是浦江镇开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社会管理中一个复杂问题。为切实解决好这一发展中的难题,探索了“一中心、多层次、全覆盖”的来沪人员党员服务模式。以来沪人员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以镇企联建、社企共建为抓手,切实加强来沪人员的党、团组织建设,发挥组织的凝聚力,把来沪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共同推动本地区的发展。

作者系中共闵行区浦江镇委员会书记

本文由中共闵行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推荐

领导方式转变小结 篇4

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小结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局党委的计划安排,我局认真组织开展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整体上对“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新的领悟,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全水务系统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思想动力,为第二阶段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现就第一阶段的工作开展情况简要作一小结。

一、第一阶段活动开展情况

3月5日林州市“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后,XX党委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3月9日及时召开了XX“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在全系统内迅速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回顾第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高度重视。市动员会结束以后,局党委及时召开了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大讨论工作,细化任务,明确责任。3月9日制定了《XX“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工作方案》。及时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

1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各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提出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要求,在XX系统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领导带头。活动开展的是否顺利,效果是否明显,关键要看领导。在此阶段活动中,XX系统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做到率先垂范,并将其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使领导干部既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先行者,带头学习讨论,带头更新观念,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改进工作,切实增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积极探索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在抓机遇中谋思路、破难题、谋跨越、抓发展,使思想达到新境界,观念取得新突破,工作拿出新举措,实现水利事业的新跨越。

(三)真抓实学。一是局党委统一下发了学习笔记,购买了《何平九论》,并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省重要领导讲话的学习资料,下发给各局属单位和科室,健全了学习制度,实行了学习签到制。二是认真组织动员。为了充分提高全XX系统干部职工对大讨论活动的认识,局党委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局党委书记、局长XX同志做了重要讲话,纪委书记XX传达了活动方案并就活动的安排进行了部署,讲解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了开展大讨

论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思想统一到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了参加大讨论活动的自觉性,迅速在全XX系统掀起了大讨论活动的热潮。三是认真组织学习。利用每周二、五学习日统一组织,集中学习的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及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河南日报》刊发的何平系列政论文章,学习了安阳市市委书记张广智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2月23日来林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学习了我市市委书记XX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学习内容,通过每个专题的学习,要求领导干部职工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确保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又及时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交流会,组织领导干部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收获,通过座谈讨论、班子谈心活动等,全面加深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解和认识。四是加强督导。为推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全水务系统取得实效,局党委在加强对机关开展活动引导的同时,及时向各局属单位,下发了《中共XXX委员会关于成立XX系统“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XX系统“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工作方案》,并要求各局属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成立领导小

组,局党委重点对各单位大讨论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部署和实际效果,进行督促检查,保证了活动在全XX系统开展的实效性。

(三)搞好宣传。为了扩大活动影响,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标语、板报、简报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学习贯彻活动中出现的好做法、好经验。利用学习专栏,及时报道活动开展情况。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办公室针对每个学习专题专门印发活动简报,有力指导和推动了活动的开展。

(四)联系实际。为增强对工作的指导性,实效性,全水系统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紧紧围绕我市加快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的思路,以解放思想和转变作风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具体工作。一是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探索适合全市XX改革发展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三是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四是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基层设施建设步伐;五是按照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目标要求进一步增强全系统发展为民、团结奋进的凝聚力。

(五)效果明显。一是通过学习动员阶段的组织发动、学习和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增强了开展大讨论活动的自觉性,明确了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重大意义,明确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步骤,都能够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学习了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通过广泛的学习讨论,促使大家对八个进一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即:一是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洞察力;二是进一步增强驾驭全局、统筹协调的掌握力;三是进一步增强遵循规律、实事求是的运作力;四是进一步增强从容清醒、化危为机的应对力;五是进一步增强敢想敢干、锐意进取的创新力;六是进一步增强实干为先、求实求效的执行力;七是进一步增强恪尽职守、忠诚履责的向心力;八是进一步增强发展为民、团结奋进的凝聚力。全系统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的系统学习任务已结束,已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开展好学习活动。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保证学习的效果,各局属单位和各科室要结合查摆问题,对于活动方案中没有学完的书目,进一步加强学习搞好自学,严格落实“三个必须”:必须按方案中的书目内容,通读每篇文章,划出学习重点;必须在笔记上摘录每篇文章的重点内容,领会文章要义;必须结合自身思想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写出心得体会。局党委将对个人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统一进行检查。

(二)要广泛征求意见。各局属单位和各科室要以座谈讨论、谈心交流、走访调研、设置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结合自身业务,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三)要认真查找问题。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各局属单位和各科室要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按照活动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职能,结合业务范围,结合自身素质,着力解决本单位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和科室长(主任)要以身作则,带头查找问题。对查找到的问题要提出整改要求,明确整改责任。

(四)要开好民主生活会。各局属单位领导班子要开好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机制、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八个方面,深刻讨论反思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体制机制、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与转变发展方式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澄清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领导方式上存在的模糊认识。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剖析根源,提出整改措施。

领导方式转变 篇5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关于“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思想及《河南日报》系列文章“何平九论”,收获颇丰,深刻地认识到抓转变重在抓落实。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主线。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胡锦涛同志强调:“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领导方式怎么转?必须在抓落实上下工夫。卢展工书记讲得好,对于省及省以下各级党委、政府来讲,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抓落实。现在河南最需要的是怎么样来抓落实。

抓落实,要有高度的心理自觉和责任担当。工作能不能干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作责任心强不强。要将抓落实的责任升华成一种价值追求,升华成一种党性修养。必须站在讲党性、讲忠诚的高度来认识抓落实,要在抓落实中检验党性、锤炼作风,在抓落实中赢得组织信任、群众认可。要始终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切实关心和注重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关注的热点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让群众关注的 1

难点成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抓落实,要尊重规律,敬畏科学。抓落实前提在“抓”,会不会抓、怎么抓,这有技巧和方法的问题,必须开动脑筋,找准路径,增强抓落实的效果。干事情要尊重规律,敬畏科学,不能急功近利。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是不成熟的表现,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急功近利往往害人害己。面对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用全局的眼光、战略的思维,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谋划和推进工作。

抓落实,要“干”字当头,重在运作。“一打纲领不如一个实际行动”。要重在运作。运作就是做,运作水平不仅仅是工作能力、操作能力、落实能力的体现,也不仅仅是求实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是领导干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基本要求。工作都是做出来的,我们要把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抓落实,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抓落实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瓶颈和难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正视现实,敢于破题,勇于创新,创造出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并付诸实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 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都需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没有思想上、观念上、作风上、方法上的转变,就不会有发展思路、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站位上、举措上的调整,就不会有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

转变领导方式学习座谈会总结讲话 篇6

一、转变领导方式要着眼于唯物论

毛超锋同志的文章,,合领导方式的转变,重点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角度,论述了转变领导方式的着力点。该文对**县来讲,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转变领导方式,首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而转变思维方式,必须以唯物论来统领。具体到我县,就是要用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前,要树立三个观念。

(一)跳出**看**

**与周口一样,也属于欠发达地区。怎么来看待**的发展?要用两分法。一方面,不能盲目乐观。近年来,特别是09年以来,**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变化。从今年上半年各项指标来看,运行良好,**已经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成绩值得自豪,但不值得骄傲。因为从整体上看,我们在全省、全市的发展中,仍然处于中等偏上的位次,距全省经济强县的目标差距还比较大。对于我们来讲,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如果我们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当中,那么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悄然落后。另一方面,也不要妄自菲薄。尽管**的发展从目前看跟先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但我们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拥有极具潜力的产业优势。最为难得的是,我们有好的思路、好的干部、好的士气。这些后发优势,必将助推**崛起。因此,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加快**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的目标。总之,要转变领导方式,就要客观的、辩证的分析**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既不能盲目乐观,又不能悲观失望,一定要认识优势、发挥优势,在赶超当中实现**崛起。

(二)居危思危求突围

**处于落后地位,**属于欠发达地区,**在上一轮发展中被边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怎样实现在困境中突出重围?要剖析六个问题,弘扬六种过硬作风。

一要剖析六个问题:一是思想不解放。前怕狼后怕虎,既想好又想巧;怕担责任、怕担风险、怕落闲话。二是工作不到位。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和一般化的工作水平,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办法不够多。存在着思想保守、畏难情绪、消极厌战等问题,不能有效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四是效率不够高。办事拖拖拉拉、慢慢吞吞,缺乏一种废寝忘食、夙兴夜寐的精神和干劲。五是作风不够硬。庸、懒、散、软“四大顽症”表现突出。六是机制不够活。工作方法落后,不能有效进行科学决策和推动工作落实。

二要弘扬六种过硬作风。一是弘扬开拓创新之风。就是要做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凡事只要有利于**崛起,有利于福民强县,都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的干,绝不能畏缩不前。二是弘扬奋发有为之风。就是要坚持“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软立规矩”的标准,与“庸、懒、散、软”四大顽症做坚决斗争。三是弘扬哀兵必胜之风。就是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坐井观天的狭隘思想,居安思危,居危突围,时刻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时刻保持破釜沉舟、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知不足而后勇,化压力为动力,永不退缩,永不气馁,永不言败。四是弘扬迎难而上之风。就是要越是矛盾多、问题多,越是困难大、风险大,越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勇气,越要有敢于碰硬、敢打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韧劲。五是弘扬卧薪尝胆之风。就是要在差距中清醒、在差距中自强,,消沉、不急躁、不飘浮,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不事张扬。六是弘扬廉洁从政之风。就是要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从政之德,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三)弯道超车促崛起

一要突出重点。实现**崛起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县党代会对“十二五”时期**发展作

出了全面的部署。面对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突出重点,求得突破。具体到今年来讲,就是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加一攻坚战”,全面落实好“六大行动计划”,即“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年”行动计划、“全民创业促进年”行动计划、“招商引资创新年”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优年”行动计划、“企事业单位改革攻坚年”行动计划、民生建设行动计划。

二是求实求效。要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法,把各项工作目标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和实实在在的项目,一项一项分解,一项一项落实。

三是争创一流。各项工作要创一流,各个方面要创一流,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争创一流的胸襟和气魄,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争创一流业绩的具体行动中去。

二、转变领导方式要着眼于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具体表现。要掌握辩证法并用于转变领导方式的具体实践中,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和正确把握三大规律。

一是市场经济规律。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既要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更要用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让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宽严有序的发展环境;要以“动产权、转机制”为首要任务,以“职工满意、阳光运作、因地制宜,各得其所”为基本原则,加快改革改制步伐,彻底转变现有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要牢固树立“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理念,,好地落实“放手、放心、放胆”的方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扩大总量、提升效益,真正由今天的“生力军”,变成明天的“主力军”。

二是群众满意规律。要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决策部署、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疾苦作为第一考量、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责任,切实做到“民生不能忘、民意不能违、民怨不能积”;要不断完善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更加注重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律。要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大呼隆,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事情本身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力戒本本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

三、转变领导方式要着眼于关键点

未来五年既是**崛起的黄金时期,也是我们负重奋进的爬坡时期。实现**崛起的关键是加快领导方式的转变,而加快领导方式转变的关键就是要抓住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即“把握一个大局,实现一个目标,牢记一项使命,落实四大任务,加强五大建设,强化一个保障。”把握一个大局,就是福民强县;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加快**崛起、争进经济强县;牢记一项使命,就是奋战“十二五”、再造新**;落实四大任务,就是“十二五“时期,努力打造工业强县、文化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大县;加强五大建设,就是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强化一个保障,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具体到今年的工作,就是要全面落实“六大行动计划”。

四、转变领导方式要着眼于突破口

当前,各镇党政领导班子转变领导方式从哪些方面着力?

一是福民强县。就是要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福民强县”六大考评体系,认真研究促进科学发展、效能提升、环境创优、公众安全感、重点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及信访稳定等六项考评指标。7月下旬,县委、县政府将召开上半年福民强县考评大会,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特别是第三季度工作。希望各镇和华阳产业集聚区要认真总结,周密安排,认真部署。

二是招商引资。从今年上半年我县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总体态势不错,但缺乏重大项目支撑;从各镇和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的情况来看,发展很不平衡,个别镇相对滞后。要牢固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采取大员招商、全民招商、驻地招商、以商招商、科学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要特别注重科学招商,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招商,绝不能为了招商而招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土地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运用到招商引资实践中。

三是项目建设。全力服务“堀起工程”。要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崛起工程”顺利实施。全力实施“书记、镇长工程”。落实比较好的镇,要加快进度,抓紧推进;没有落实的,要抓紧采取措施,三季度必须落实到位。积极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全民创业,是强县之基、富民之本。全民创业不能只喊在嘴上,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第三季度各镇也要树立自已的创业标兵、创业典型、创业示范,以身边的模范来影响身边的群众,从而掀起全民创业高潮。

四是信访稳定。从上半年的信访稳定工作来看,总体平稳,但有些镇仍然表现突出,信访案件多发,积案、老案久拖不决。要按照“四个推定”和“六个善于”的原则来解决信访问题。“四个推定”即有理推定、有责推定、有解推定、有情推定。“六个善于”,即善于用脑、善于用情、善于创新、善于用法、善于用钱、善用警力。善于用脑,就是要动脑筋想办法,吃透情况、对症下药;善于用情,就是要跟上访人交朋友,真正从感情上理解他们,接近他们,感化他们,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善于创新,就是要善于运用新出台的信访评议制度和三级终结制度;善于用法,就是要引导上访人走法律渠道,依法解决;善于用钱,,是对于个别信访案件,要讲究方式方法,通过合理的渠道和途径,以信访救助金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善用警力,就是要做到解决问题与打击处理并重,对合理的诉求,全部有理的全部解决,部分有理的部分解决,对个别违法上访、非正常上访、串连、组织越级上访,要按照《信访条例》规定依法打击。

同志们,目前已是7月中旬,要完成全年的目标和任务,仍需要我们做出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同心协力,知难而上,为实现“福民强县”和“奋战十二

五、再造新**”的目标而努力工作。

领导方式转变 篇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正面临资源及效率瓶颈, 转变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污染为增长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实现数量增长的同时兼顾质量与效益, 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贸易导向战略是青岛市长期以来重要的经济战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索方面, 贸易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理应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承担重要角色, 鉴于此, 本文立足于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视角提出青岛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 以及相应的机制及对策。

二、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视角及述评

基于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 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需求视角。研究认为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的总需求结构需要通过扩大以内需为支撑的内生发展战略和构建“劳动偏向型”收入分配制度来调整 (史晋川, 2011) , 通过引导居民低碳消费增长观念 (许进杰, 2011) 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 制度视角。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赖于从“以政府主导”转变为“以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王宗道, 2010) , 以及充分发挥财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 (朱忠明, 2011) 。第三, 技术创新视角。认为科技进步和科技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的贡献明显 (马强文, 2010) , 通过建立创新体系 (周莉雅, 2009) 、发挥大学在推动新制度领导力、组织结构和企业扩张方面的核心地位 (Jan Youtie、Philip Shapira, 2008)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四, 贸易发展视角。我国是贸易大国, 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目前研究认为, 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从“外延性、粗放式”向“平衡型、包容性、精益化”的新方式转变 (唐海燕, 2010) , 通过建立服务贸易功能区、优化服务贸易环境,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链条整合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李宇宏, 2012) 。

在分析青岛市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方面, 一要考虑经济发展方式要与当前经济形势一致。对不断变换的国际国内环境, 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也日益增多, 因而城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二要注意经济发展方式应坚持反思和借鉴并重。要思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足, 不足之处正是当前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改进和提高之处;更要结合青岛市现状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

三、青岛市贸易发展演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国家对外贸易逐渐开放, 青岛市对外贸易也进入起步发展时期, 从1988年到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稳步增长。但受国家政策及国际形势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呈现出阶段性特征。1992年在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引导下, 青岛市贸易进出口增长率达到历史的最高点, 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发展。1995年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高污染高能耗等进出口限制导致贸易增长率有所下降,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增长率达到低谷。2001年我国加入WTO, 推动青岛市贸易发展在贸易规则、政策谈判和制定等方面发生根本性改变, 积极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贸易增长率呈上升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青岛市贸易总量在20多年持续增长后首次出现负增长, 随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一系列经济政策引导下迅速复苏。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青岛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青岛市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外贸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青岛市在贸易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贸易结构逐步优化, 但产品附加值仍偏低。

自2000年以来, 随着青岛市第一产业比例不断下降, 二、三产业比例不断增加, 尤其在2007年青岛市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为18.8%, 8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长速度 (15.7%) ,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到4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反映了贸易结构的变化。但是, 青岛市出口产品低附加值的特点仍不容忽视。从2011年出口数据分析, 服装纺织类、电气电子类、机械设备类和运输工具类占到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 这些产品大部分为工业制成品, 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像飞机、软件、大型设备、精密仪器等高端产品的出口相对较少。

第二, 贸易额持续增长与高依存度并存。

青岛市进出口额从1988年的280972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126310万美元, 年均增长率15.09%。贸易的迅速增长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主要是依靠数量增长实现的, 外贸数量的增长反映在经济运行和对外经济运行的关系上, 则表现为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2011年青岛市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7.9%, 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风险, 也可见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直接影响。

第三, 外商投资增加与经营主体失衡存在矛盾。

在对外开放之初, 青岛市贸易面临资金短缺问题, 贸易形式主要是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随着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及国内环境良好运转, 外国投资不断增加。青岛市直接利用外资金额从1990年的4839万美增加到2011年的363350万美元, 增加了75倍, 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各类企业的出口数据来看, 2011年商品出口总额为4005572万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为出口额为1933109万美元, 占48.3%, 青岛市对外出口方面起主导作用和占主要地位的仍是外资企业, 民营外贸企业和国有企业仍需加大发展力度。

四、基于贸易视角的青岛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分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青岛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贸易是青岛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 贸易转变效应会扩散到其他相关产业, 贸易增长对青岛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 本文从贸易的视角探索青岛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分析通过提高贸易质量和调整贸易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目标上, 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数量与质量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产品结构合理、进出口协调的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发展方式。具体而言, 贸易出口既要保证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又要保证出口产品的高质量;在保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同时又要考虑潜在成本因素, 不以高消耗、高投入换取账面利润;在产品的出口结构上, 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量, 保持工业制成品的稳定增长, 提高资本、技术型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量;在产品、服务流通方向上, 保证有出有进, 平衡增长。

五、基于贸易视角的青岛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分析

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是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青岛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制主要由创新机制、市场机制和组织机制三部分构成。

1.创新机制

创新机制包括产品创新机制、产业创新机制和技术创新机制。第一, 产品创新机制。企业应该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对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等进行严格把关;设计独特的产品外观和人性化的包装;打造国际知名商标;提供咨询、信贷、保证、维修等完善的服务等。第二, 产业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产业集群可成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成长的重要载体, 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又将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者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性。因而, 整合优势产业和优势品牌, 在区域产业发展形式上的创新将会推动经济发展。第三, 技术创新机制。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鼓励人人创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将科研成果转为生产力;还应推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建立, 为企业提供有关的信息和技术咨询, 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2.市场机制

青岛市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第一, 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最有效的调节方式, 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建立原料供应监督机制, 以稳定原料来源和原料采购价格;提高生产环节的效率, 减少资源浪费;完善畅通的产品销售渠道等。第二, 供求是市场机制的主体, 企业既是产品市场的供给者又是原材料市场的需求者。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 企业应认清当前的市场供求状况, 寻找需求点, 根据行情调整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战略、产品等。第三, 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应建立在公平、公开的原则上。在透明化的市场上, 通过平等的竞争方式, 淘汰落后产业和产品, 对青岛市的产业进行调整和优化, 有利于贸易发展方式转变。

3.组织机制

建立组织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组织交易成本, 以及最快的组织整体反应度, 以抓住市场机会。从政府层面来看, 应该根据青岛市经济发展特点制定战略规划, 引导贸易方式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政企协调体系, 较少企业办事程序, 简化企业出口退税、核销等方面的程序, 提高服务效率;在建立信息平台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从企业自身来看, 减少组织管理层级, 节约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减少部门摩擦、节约时间成本;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构建畅通的信息管理系统, 与政府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积极探索更适合企业发展的组织机制。从服务组织部门来看, 银行、信贷保险等部门高效率的服务也是企业在对外进出口中不可少的环节。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信用担保, 保障企业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仍能实现进出口。因而, 对于青岛市发展而言, 建立完善的组织运行机制, 有利于促进贸易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六、青岛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针对青岛市贸易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通过创新机制、市场机制和组织机制的传导作用, 从贸易视角提出转变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四点对策。

第一, 鼓励自主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

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 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 外贸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品牌之间的竞争, 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能否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直接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企业应将技术的引进和自身的创新相结合, 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创立自主品牌, 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 还要搭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平台和通道, 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 推进自主品牌的国际化。

第二, 发展一般贸易,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在2011年, 青岛市一般贸易额为2006116万美元, 加工贸易额为1805399万美元, 其他贸易额为194057万美元,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促进青岛市就业、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 而且发展空间大。但是, 加工贸易仍处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增值率最低的制造环节, 经济效益低下, 从而导致国际贸易摩擦、贸易条件和贸易环境乃至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青岛市的加工贸易亟需进行转型升级。一方面要推动加工贸易从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向附加值高的研发环节和营销服务环节转变;另一方面, 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培育能力。

第三, 加快构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外贸多元化构架。

在青岛市的外贸经营主体方面, 外资比例过高, 竞争激烈, 不利于本市国有企业和民营的长远发展。因而, 在经营主体发展对象方面, 一方面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外贸领域, 改变传统的重外轻内、重国轻民的观念, 鼓励民营企业学习吸收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积极开拓市场, 建立国际化的营销网络,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市政府应营造稳定、公平、完善的政策环境, 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积极扶持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 构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外贸构架。

第四, 完善贸易支持体系。

完善的贸易支持体系是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撑。一方面, 建立健全符合WTO规则的贸易救济体系。针对出口企业对贸易摩擦消极应对的心态, 应在政府层面上加快制度调整和创新, 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 进一步完善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 加快与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 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另一方面, 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学好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瞬时变化的今天, 应树立未雨绸缪的意识, 培养对国际发展趋势的洞察力, 以防问题出现时出口企业束手无策。

参考文献

[1]史晋川.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1, (1) :33~48.

[2]许进杰.低碳消费增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分析[J].消费经济, 2011, (6) :55~59.

[3]王宗道.政府改革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12) :47~48.

[4]朱忠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及财税对策[J].财政研究, 2011, (5) :2~6.

[5]马强文.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 2010, (11) :59~65.

[6]唐海燕.金融危机后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 2010, (10) :4~8.

[7]周莉雅.建设创新体系加快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7) :63~73.

[8]Philip Shapira, Jan Youtie&J.David Roessner (1996) .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evaluation of US industrialmodernization programs[J].Research Policy 25:185~214.

领导方式转变 篇8

在实施科教兴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及日常生活,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得到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及深层次的表现。其内容不仅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还包括情感、意识、行为、个性等多方面特征。当前的在校学生,正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对社会、人生和自我开始有所认识,另一方面,其个性心理并不成熟,在诸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渴望得到有益导向,德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方向广等特点,它可以对学生进行纪律严明、文明礼貌、团结合作、艰苦奋斗、个性发展、爱国主义等思想品质的教育,同时发扬遵纪守法、团结拼搏等优良的品德,在增强体质的大前提下,完成德育的目标,进一步渗透德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前提下,只求成绩、不顾品德的教育理念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德育为先”变成了教育的主流,新课标的实施,使学校体育工作也有了重大的调整,在体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较之以前也有了许多转变,具体有:

一、德育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在强调学生活动过程中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更注重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并在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2)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发展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学习领域目标中提出:(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式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体育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育“体”的一种手段,也是育“德”的一个过程,通过体育教学与学生练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体育技能,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转变教条式的教与学,以“德”将师生、教学紧紧联系起来,让学生既增进了健康,更学到了团结合作、坚强勇敢等重要的意志品质,学生也更为主动,体育与德育也更得心应手。

二、主体地位的转变

旧的体育教育材上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教材内容应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对体育的爱好。小学生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喜欢游戏,善于模仿,愿意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集体活动。这段话是对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旧理念的真实写照。大量事实证明,被动的学习只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新课程标准》很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课程评价中突出了这一点:《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圍,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同样如此。体育教学中,既要完成体育技能的传授,也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更要渗透德育,让学生的生理、心理得到发展,看似复杂的目标,其实是对体育教学内涵的总结,将课堂交给学生,精讲多练,让学生发挥自我创新、通力合作的精神,变被动为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既生动,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德育内容的转变

近几年,国家级各省市对《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准则》做出了修改,与之前删除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这一条时引起的全国大讨论不同,现在的修改显得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教育专家一致认为,这样的做法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体现了更多的人性化,是正确的。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随着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变,思想品德教育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比如说,以前在体育课上,比较强调队列练习,在队列练习中也渗透了德育,有教师也对此作了阐述:“队列和体操练习不仅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应变能力。”在其中,强调了队列练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性这和《新课程标准》中淡化技术、技能以及队列练习的新理念有些不同,也和现今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的教育方式相左。纪律的教育只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仅仅以这个对学生进行训练显然是不够的,只能是作为全部课程的一个环节,毕竟体育课的根本目标仍是掌握技能,增加健康,所有的环节必须紧紧围绕在这个目标周围,德育也是一样,让德育与体育教学完美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体”与“德”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对体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德育意义的转变

由于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心理健康领域作为学习领域之一,从而更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到传统思想品德教育所具有的遵纪守法、助人为乐、勇于开拓、关心集体、友爱同志等良好品格,而且还拓展到了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爱护动植物以及更高层次的承受挫折、陶冶情操、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等方面得到熏陶,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仅生理上得到了锻炼,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教育。使得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后,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更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的德育不再是纸上谈兵,从技能的传授到练习,始终贯穿其中,让体育教学更加深入,从身体进入意识,让德育也更加实际,不是空口说出的某某精神,而是通过行动得到可验证结果的实践,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意义、德育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教学目标明显了,针对性加强了,学习内容丰富了,德育在体育课上的渗透也变得更轻松了。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依然是体育教学始终不变的主题,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与实践,体育的内涵将更丰富,德育的渗透将更全面,强壮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也将成为学生最宝贵的财富。

上一篇:生活告诉我叙事作文下一篇:法院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