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班级管理的六大转变(精选11篇)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对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的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一新课程指导思想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的工作。
为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必须作出以下六大转变:
一、班干部产生由“班主任指派型”向“竞选型”转变
传统的班级管理或是班主任包办代替,或是几个班干部说了算。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班干部产生"职务光环",久而久之便懈怠了工作,甚至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确定班干部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理念的。为使班干部在学习、纪律等各方面严于律已,应采用班干部“竞选”机制,即班中所有同学,只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愿为班级同学服务的均可参加班干部竞选并发表竞选演说。这样不仅使参加竞选同学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个人的精神风貌锻炼和提高他们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而且对全班同学也是一次受教育机会,能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才是班级的主人。班干竞选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竞选的过程,它是全人类所有“领袖”竞选中最“没有肮脏与杂念”的真情流露,这个过程实际上是班主任发动全班同学否定唯上、挑战权威、解放个性的催化剂。
二、学生管理模式从“班主任统管的传统封闭型”向“学生自我管理的开放民主型”转变
班级管理工作若全由班主任操办,不仅使班主任“整日操劳”,而且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和逆反心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完善学生"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地位,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主任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当好主角,使之具有自主意识、自治能力。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抛弃班主任统管班级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开放、民主的,有学生参与的班级管理体制----设立"值日班长(或称值日班主任)"即在班级中每人轮流当一天"班主任",在这一天中,其工作职责是组织全体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做个别同学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值日班长(或称值日班主任)"制度的设立,可以把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较好地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意识行为,变"别人要我干"为"我必须这样做"。由于班级的各项工作都分配到人,实行责任到人,各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因此,即使班主任不在,也能按部就班,正常开展工作。而在这过程中班主任并非不管,而是仔细观察,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处理,并定期进行总结和表扬,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班会召开方式由“班主任满灌型”向“招标型”转变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那么班主任满灌班会的包办就必须坚决打破。应实行班会招标:相信学生,将班会交给学生自己承办!有利于将班级目标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也许在起始阶段办得有些糟,但他们一定有兴趣去不停地探讨;也许某个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但班级是几十个学生的集体,他们一定会在讨论甚至争辩中去不断地修正。这样原来的“批评会”就变成了“辩论会”,“班主任的一言堂”就变成了“班集体的宣言书”。让学生成为班会舞台的主演,让班会成为学生自主教育的阵地。
四、领导活动方式从“放任型”向“约束型”转变
与企业领导相似,班级管理中领导活动方式也有“放任型”和“约束型”两种类型。“放任型”领导方式是与“粗放型”管理模式相联系的。由于缺乏科学理论作指导,班主任往往会依赖于自己的主观经验,其随意性较大,学生缺乏自觉性的约束力,因而放任自流。
“约束型”领导方式,是同“集约型”管理模式相联的,有较大的自觉性和规范性。班级管理中,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班规、班纪,具体执行中,又有一个强有力的班委,能通过有效的责任追究、奖惩,强化学生的自觉性,提高管理的效率。
从“放任型”向“约束型”的转变要求班主任建立三套体系:1建立目标体系。先根据学校工作任务制定年终总目标,再设立分目标,实行个人目标责任制。2建立个人评估体系。严格考核并记入班级档案。3建立奖惩体系。对遵纪守规、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而对违犯者予以惩处。强化班级管理的约束机制,加强学生纪律教育,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实现班级管理由“放任型”向“约束型”转变。
五、评价体系由“教师独断型”向“学生自评型”转变
自我评价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面。它既能使学生得到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又能加深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识,是深化了的认识过程。学生评价能力总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评人”到“评已”,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学生见识的局限性及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都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后进生”转化由“教师批评为主型”向“关爱型、鼓励型”转变
社会对人才的尊重,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以及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自由流动, 先富起来一部分农民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 以及学校多年来在中考中的良好影响, 市区以及各乡镇的学生不断涌于城关中学, 使学校大班额问题日趋突出。据笔者所知, 学校在90年代初, 每个年级是八个班, 现在是每级16个班, 每个班平均80个学生, 个别甚至超过了90人。这种现状, 如果再用以前的管理办法, 显然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笔者以多年任班主任的经历, 经常细心观察不同性格, 不同家庭, 不同学习程度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 还利用民意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结合对班级管理的经验, 形成了一套对大班额管理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
1 全方位立体式管理
在大班额的班级管理中, 单纯让教师和部分班队委来管理学生不是科学的管理模式, 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形成一种过于“忙”与特别“闲”对立的状况。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与观望心理, 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最悲哀的一种可能是“过于忙”却“忙”不出所以然来, 极易形成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因此, 在编排学生座位时, 采用“好”与“差”, 男女生相搭配的原则, 这样的编排方式, 便于形成“你帮我扶”的良好班风。为了便于管理, 笔者把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组设立一个小组长, 协助老师检查, 督促其他学生完成各科学习任务, 促使其不断进步, 以此形成结对帮扶关系。这样, 教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 也能及时捕捉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表现鼓励。要是大班额的班级管理科学到位, 必须改变“过于忙”与“特别闲”相对立的状况, 重新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管理模式, 即改变过去, 仅仅教师统领学生, 部分“优生”管理其他学生的单一模式为学校、班级、学生、家长、社会五者之间多向的全方位立体式管理。具体做法是: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 由班队牵头, 小组长具体落实, 充分发挥班委队的模范与监督作用, 记录他们在校, 在家, 在社会的表现以及一些微小的进步, 这样就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一切动态, 每个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师生积极配合,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期末进行交流评论, 对进步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这种模式下, 不仅又调动班集体中每个成员 (包括教师) 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而且还能充分利用身边的管理资源 (学校、家长、社会) , 集思广益, 一定会达到多向的, 全方位立体式管理的效果。
2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 笔者经常这样说:“缘分走到一起, 我很乐意成为你们的班主任, 但我更想成为你们的朋友, 一起学习, 生活, 共同度过你们的人生黄金时间, 使你们在快乐中学习, 生活。”每个学生在人格上都应该是平等的, 亲近他们, 让学生感到师爱的亲切“进其师, 进其道”。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学生中去, 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 使他们与教师, 无拘无束地相处, 他们必然会对教师敬而近之, 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 了解他们的学习, 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减轻他们的精神, 心理负担。而不应该是一种上对下或者命令式的关系, 那样更容易产生“代沟”。对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 如果不接近他们, 看到的就不是真实的一面。因此, 平时尽可能的和学生多交流, 也许不经意的一句话, 甚至是批评, 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谓“得学生心者得班级”。尤其是奖惩方面, 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 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 所以班主任处理日常事务, 一定要公允, 要一碗水端平, 不分亲疏薄厚, 如处理偏颇, 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好习惯, 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 信任和爱戴, 形成良好的班风。
3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教育, 光靠老师反复讲未必有用, 古话说“要能游泳, 必须下水”。因此, 班主任的任务就是说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管理班级, 练习管理班级的本领, 激发学生自己管理班级的热情。但光有热情是不够的, 必须采取强有的措施, 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 放手让学生管理自己, 组织活动, 让每次活动都成为学生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如班队活动可由学生自己安排, 并组织, 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活动, 把班务工作交给班委会, 交到各小组, 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各显其能, 展现才华,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提高班干部的工作能力。
4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常言说:“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实践证明:真正的优秀班主任, 会以德服人, 以知识以能力服人, 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 “亲其师, 信其道”。
教育是一门艺术, 笔者常用的方法就是激励教育。平时, 不再吝惜对学生的赞美, 送去赞语, 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 这样, 学生不会因为说错受批评, 或罚站而畏惧发言。课下, 只要在某些方面取得进步, 就给他们发奖, 也许一句话, 一阵掌声, 一个小小的本子, 在大人眼里不算什么, 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格外的珍贵, 它是孩子上进的源泉。
在肯定, 赞赏他们优点的同时, 通过交流让他们认识到“胜不骄, 败不馁”, 强中自有强中手的道理, 并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 开展班级各类明星评比活动, 以点带面, 促使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5 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
在平时开展的各项活动结束时, 有意指导学生自我反思, 自我检查, 自我总结。通过自我反思, 自我检查, 自我总结, 老师评比表彰, 学生既能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 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及时弥补,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利用每周班会活动课前的几分钟进行每周小结, 由值日班长总结本周情况, 表扬好的, 指出不足, 在提出下周的常规要求, 布置具体的学生任务和活动安排。通过一次次的总结评比表彰, 学生心中树立起了强烈的尊严感, 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这种开放性的学习, 生活氛围中随时发现同学们的“闪光点”, 给予及时表扬, 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更促使良好班风的形式。
有人说:“要当好班主任, 需要丰富的经验, 熟练的技巧, 一流的基本功”, 这些都并非笔者的长处, 只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好每一件事, 在空余时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做学生心灵上的知心朋友, 与他们共同分担失败的苦涩和共享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 增强自主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琦.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突破[J].甘肃科技纵横, 2008, 37 (03) :153.
[2]范国柱.浅析新课改革理念下的历史教学[J].甘肃科技纵横, 2010, 39 (02) :187.
一、教师在地位上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师道尊严,学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无形中会对教师敬而远之,内心是“三分尊重,七分畏惧”。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顺从地听教师讲课,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要让课堂焕发活力,首先就需要老师放下身段,走近学生。尤其作为一位新型的小学教师,更要富有亲和力,让学生感觉亲切。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真心地爱护和关心每一位学生,获取学生的信任,用爱心去浇灌每一朵花朵。相信“润物细无声”的爱,必将播撒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并漾起阵阵涟漪。
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将传统的教师支配学生,学生服从教师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师生和谐共处、民主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后,为打造富有活力的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把传统的“以得分为上、以教学质量为主”的价值观,转变为“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个性特长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为主”的新价值观;把传统“讲授—接受”式的教学观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价值观。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在“自主、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转变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兼顾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教学,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例如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布置易、中、难等不同难度的作业。对于简单的作业,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并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去完成板书;对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可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实行“兵教兵”战略;对于较难的题目,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感受团结的力量,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四、教师在互动策略上的转变
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来源于它的生成性。在教学中,随时会出现一些即发的、偶然的、非预期的教学因素,这些教学因素是教师不曾预想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迅速捕捉这些信息的能力,对这些信息进行二度设计,让它们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师生共同参与进来,完成教学目标。
成功的数学课堂不是禁锢学生的华丽殿堂,而应是一个没有栅栏、能让学生放飞思绪、任意驰骋的无限宇宙。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改革学生获取新知的途径,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以及课堂的互动,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逸夫小学)
1、尽量做到训练和感悟并举。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体现了这点,比如对“持之以恒”这一词语的理解;比如通过朗读来加强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比如对“滴水穿石”启示的出示等等。并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朗读中感悟课文的内涵。
2、尽量和学生“平等对话”。新课程标准提倡“对话式”学习方式,目标就是老师和学生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学中采用“师生朗读比赛”这一形式,这自然是有“示范”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想和学生达到水乳交融的目的。同时还比较注重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尽量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交流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通过广泛的搜集,获取了资料,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新课标下的老师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个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作用重要的部分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兴趣。这一教学环节老师故意装傻,提出与书上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再读文本,用文本上知识来纠正老师的认识。学生在此环节是表现得很积极
———校研究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
上课前请听课老师根据古诗目录,随便抽背班内学生古诗。
师:给大家一个机会,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推销一下自己,谈一谈自己的理想,谁来?(板书:理想)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比尔。盖次那样的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留下浓重的一笔。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为所有的人根除疾病的痛苦。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文学家,用我的笔去描绘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师:同学的理想真伟大,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
理想之门的钥匙,好好看看,在哪里见过,你对它了解多少?
(反思:这是导入部分,让学生用推销自己的方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一下了激起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而理想正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话题,为
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生:这是一块特殊的石头。
生:这是书上的一幅图
生:这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出示一句话: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问,仔细地读,细细地品味,告诉同学们,这块石头有什么与众不同?
生:这块石头状如卧兔
生:这块石头中间有一个光光滑圆润的小洞。
生:这块石头不但状如卧兔,而且中间有一个光光滑圆润的小洞。
师:你将来一定能做一位出色的领导,因为你从小就学会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你看你的回答多完整。(众笑)
(反思:文本在对话中的角色是什么,我认为在学生思维受阻,发言没有深度时借助规范的文本语言一定能帮学生打开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就
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哪位大力士将这块石头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学生齐答:小水滴
师:惊讶,小水滴力量是那么的小,怎么可能把石头雕成这个样子的呢?老师不信,除非你们能在书上找到内容告诉我这位大力士就是小水滴
?
生:默读课文,(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回答(老师相机出示)
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着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
师:你们的回答,老师有点相信了,其实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我对“接连不断、日雕月琢”这两个词感受很深,你们各自读一读,哪些词让你感受到水滴有力量,要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坚信“大力士”就是小水滴。
生:各自练读课文。
师:指名读课文,余生评价。
学生1:刚才他读时强调了“终于”一词,体现了小水滴的精神。
学生2:我准备突出“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因为这两个词最能体现(读)
师:你们都比我读得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读到这里你能给老师的这把钥匙起个名子吗?
生:石头上的故事
生:小水滴
生:水滴的力量
生:滴水穿石
师;每个同学的视角不同,名子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先用:滴水穿石吧,(板书)
生:一齐和老师书空这四个字。
(反思:新课标下的老师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个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作用重要的部分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兴趣。这一教学
环节老师故意装傻,提出与书上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再读文本,用文本上知识来纠正老师的认识。学生在此环节是表现得很积极。)
师:出示,倾盆大雨,多猛烈,可是它连一片树叶也穿不了,这是为什么呢?课文中是怎么说得呢?读读课文吧!
生:读课文回答。
师:出示 “雨水,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你能根据你的朗读,把这句话填完整吗?
生:因为„„,所以连一片树叶也滴不穿。
生:因为„„,所以滴不穿石头。
师:是啊,雨水滴不穿石头,否则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可就残了。(众笑)
生:因为„„,所以一片树叶也滴不穿,更滴不穿石头了。
师:又一位领导人出现了,你又巧妙地对前两个同学进行了总结。
师:说了这么多大家准备怎么来读雨水这一节呢?
生:婉惜的语气
生:批评的语气
„„
师:都可以,请同学们就按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节课文。
生:(读的南腔北调。)
师:这就叫与众不同,读也要有个性。不过在体现个性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共性,听老师来读这一节。
生:再读。
(反思: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并不能不要共性。这种强调学生个性应是重在让学生进行个体的体验,而不是重在学生个体的表现。读雨水 的表现这一节,教者因为重视了学生个体的表现,结果回报的是“南腔北调”当老师范读后,学生齐读却表现得格外好,可见共性一定是个性
进行感司的前提。)
师:水滴力量虽小,但是它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最终把石头滴穿。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中有着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找
一找课文给我们介绍人几位这样的人?轻轻地划上横线。
学生读书。
学生汇报:课文介绍了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三位成功的事例。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事例,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事例中的人哪里让你感爱到小水滴有精神,他们最了不起的是什么?
生:各自读课文,进行感悟。
生:我读的是„„我从„„感受到了小水滴的精神。
略
师:大家说的真是不错,不知读得怎么样呢,来,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课文
师:除了书上的三个人,你还了解那些这样的人呢?
生:略
(文本是学习的载体,组合文本则是教者智慧的体现。以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的组合与再现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师:听了这么的故事,我们事以得出一个结论,出示: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样句子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了呢,同桌互相听一听。
学生读(提醒,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思考“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滴穿可以理解为?顽石可以理解为?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指的是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顽石是指阻力,是要战胜的困难
略
师:我们理解了超大型个词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答略
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找一找,哪些词
可以构成反义词。
生:目标专一与三心二意
生:持之以恒与半途而废
师:出示 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这些词语中能和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做朋友的有
生: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
师;哪其它的词语呢?
生:是三心二意的朋友。
师;你们准备和谁做朋友呢?
(语文课堂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滴水穿石)本文转载
生:略
师:是啊,这就是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吧,一齐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块石头当作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送给大家你,给同学们说说你的猜想:
生:我猜想老师是让我们学习水滴的精神对任何事情要不放弃,最终会像小水滴一样实现理想。
生:我猜测老师是要我们用这反钥匙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生略
(反思:用已会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对于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我们有很多技术层面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意识上认识,我们必须要问:理解
是什么?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必须与学生自己的表达相结合,必须能对学生自己的表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换句话说:理解就是让学生感悟
作者巧妙的表达方式。)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就是希望大家用好这把钥匙,去打开理想之门。为了时刻提醒了自己,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书签,可以
送给朋友,也可以送给家人。出示做好的几个作品。
生:动手制作。
展评(略)
(反思:一个小小的动手活动,让学生一下了对自己头脑中已存在的一些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加明白了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成功人士的共性,积
累了更多的与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相关的警言警句。)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设计意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开始先让学生谈谈“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有怎样的理解”,意在理解“滴水穿石”的意思,这是知识的基础部分;然后通过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接下来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小小交流会”,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一、复习。
1、我们已经通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滴水穿石”这四个字是怎样理解的?
2、课文的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这样一块石头后,欣然提笔,把它写了下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节)学生自读课文。这一段文字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有一个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个词是“接连不断”。(点击词语)你想,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你们读了这段文字有感想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抓住“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理解,随学生的交流点击词句)
2、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绝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课件出示“滴水穿石”动画图),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3、现在你能用一句话把“滴水穿石”这件事说清楚吗?
4、“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
(李时珍事例:请同学和老师比赛读,齐读。
爱迪生事例:男女同学分角色读。
齐白石事例:所有敬佩他的人齐读。)
3、作者看到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情景,于是联想到了这三位名人。其实,从古到今,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还有很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去搜集了事例。现在,我们来开一个“小小交流会”,好不好?
(课件出示)要求:(1)、仿照课文介绍一位名人事例,不超过100字,用上学过的词语更好。(2)、举事例,搜集名人名言也可以。
程序:(1)、修改自己搜集的原始资料。
(2)、小组交流,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4、学生交流。
5、(课件出示贝多芬头像及《命运交响曲》背景音乐)老师也去搜集了资料。大家看,这是谁?我们学过写他的文章《月光曲》。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他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呃住命运的喉咙,绝不能向它屈服。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无声的世界里谱写最美的乐章。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曲子在世界乐坛掀起狂澜,他的作品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光芒万丈的珍品。(音乐渐响再渐弱)
6、听了这么多事例,你有感触吗?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就是你们从“滴水穿石”的精神中得到的启示。这段话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目标专一而不——,持之以恒而不——,就一定能够——。
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我们要好好品读。
2、其实,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这些成语故事,你会填吗?
(课件出示)绳锯()精卫()聚沙()
只要工夫深,()
五、作业
1、把这些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2、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介绍他滴水穿石的精神。
评析: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课的成功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节课中是否渗透或体现了教学思想。在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竭力想在我的教学中体现以下思想:
1、尽量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遵循这一原则,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比如在理解“持之以恒”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课件设计了水滴从岩石上方不停地往下滴的镜头,配上滴水的声音,辅于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持续一分钟后——这时间对于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已经足够长了,所有学生都理解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再比如在强化“滴水穿石”精神的时候,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头像和音乐,加上教师的语言渲染,一下子把学生的兴奋点提到最高处。可以说,课件的辅助教学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2、尽量做到训练和感悟并举。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点,比如对“持之以恒”这一词语的理解;比如通过朗读来加强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比如对“滴水穿石”启示的出示等等。
3、尽量和学生“平等对话”。新课程标准提倡“对话式”学习方式,目标就是老师和学生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学中我采用“师生朗读比赛”这一形式,这自然是有“示范”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想和学生达到水乳交融的目的。
4、尽量注重教学资源的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小小交流会”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通过广泛的搜集,获取了资料,加上“仿照课文改编”这一形式,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但是,这节课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问题:
一、对“滴水穿石”的成因这一部分学得不好。教学这部分时,我的目的在于教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理解内容,因此做了一个示范,谈了自己对“接连不断”的理解。谁知学生一点也不买帐,自己谈自己的,陆雅丹的想法甚至早已超越了本段教学,显得很深刻了。这些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好不容易才生拉硬扯地把他们的思路拉回来(拉回我的教案)。可见我的备课中还没有备好学生,(他们课前为了上好课,对课文都做了比较详细的预习)可见我的备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且课上还是以我的教案为中心。
二、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不够。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朗读来代替分析,我想这个想法应该是可以的,但问题是强调了朗读,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一些很好的词语,都“滑”过去了,学生没有受到应该受到的教育。
一、探究情境的创设者
1. 学生探究兴趣情境的创设者。
在新课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 主动参与的激情。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节课, 根据教材“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通过讨论, 明确血糖平衡的途径, 为血糖平衡的调节创设情境。
2. 学生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教师要在认真学习大纲, 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 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 遵循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兴趣的原则, 进行精心设计, 激发学生, 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
二、学习材料的提供者
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会学”, 要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 参与实践, 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因此, 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 提供材料。
1. 学习材料的特点有结构的材料可以是仪器、仪表、图表、数据、图片、实物、标本、电教媒体资料等。
学习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科学性, (2) 指向性, (3) 趣味性, (5) 简易性, (6) 稳定性。学生在学习中, 一步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而获得知识。
2. 教师要提供适时、充足的学习材料。
(1) 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 选择材料, 提供材料。其次,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充足:一是数量足够, 保证学生能分组或个人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 (2) 材料能保证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 而适时提供材料则是教师调控步骤的需要。
三、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 教师承担着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1. 学生探究实验的促进者。
学生提出探究课题后, 随后就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研讨, 寻找问题答案。 (1) 教师要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 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根据学生的探究进程, 及时调控实践活动。 (2) 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闪光点, 不时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 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2. 学生研讨问题的促进者。
在学生研讨活动中, 教师一方面要见机提出问题, 挑起矛盾, 促使学生发表意见, 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 把握研讨的方向,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教师在学生整个研讨活动中, 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 绝不包办代替。
四、科学民主的示范者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 需要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 教学民主的示范者。
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教学民主, 尊重学生, 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 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老师既是良师、更是他们的益友, 相互之间可以讨论, 甚至无拘无束的争论, 而没有距离感, 那样, 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的一种幸福感。不言而喻, 这将是促进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最理想的人际环境, 这一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 而且主动权在教师手中。
2. 研讨氛围的示范者。
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 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 观察、试验、思考、分析、讨论, 教师不要急躁, 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应该知道, 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 有成功, 也有失败, 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 不指责、不批评, 给予理解, 给以点拨和适当的引导。只有这样, 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 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 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 科学品质的示范者。
实事求是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求实求真的榜样。对学生的错误用事实来证明, 不责备, 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也体现教师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在数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
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学生坐在位置听讲。半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都睡觉啦。那么教师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呢?例如:我教学《认识人民币》,当学生掌握了1元=10角1角=10分这个进率以后,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情节。第一个情节是:老师扮演老婆婆,新年到了,哪位学生向老婆婆说新年好就得到一个大红包。结果每个学生都对婆婆说:“婆婆,新年好,身体健康”。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一个大红包。并向老婆婆鞠了个躬。第二个教学情节是:教师在教室设计“(1)三班小超市”。超市里有学习用品、玩具、好吃的等等。由班干当售货员,分成八个小组。教师巡视指导。这时,有一个小组的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不知为什么争吵起来,其中一个女生哭了起来。师:为什么哭了?能跟老师说说吗?
女生:他用10元钱买一支钢笔,钢笔的价钱9元8角,我应找回他2角。可我刚才急急忙忙找回他2元钱。
师:向男生说:“是这样吗?”
男生:开始有点不承认。
女生:他把2元钱放到口袋里。
师:补错了要承认,不要贪心,知错就改,要做诚实的好孩子。
男生:从口袋里拿出2元钱,交给女生。
女生:找回男生2角钱。
师:对女生说:“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细心。
当全班学生都买完了自己的东西,剩余的钱拿好回位置坐好。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某地区被洪水淹没的情景需要捐款捐物。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剩余的钱捐给灾区人民吗?
男生:刚才那位吵架的男生马上把2角钱放到捐款箱里。
接着,有一部分的学生也把剩余的钱捐出来。
师:有一部分的同学为什么不把剩余的钱捐给灾区人民呢?
学生:因为我的钱很新,舍不得。
师:同学们,我们要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如果我们受灾,别人也不捐钱给我们,怎么办?
老师刚说完,全班学生都把自己剩余的钱放到捐款箱里。第一个教学情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时渗透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细心,不要粗心。第二、第三个教学情节:教师明白男生不是不知找错了钱,而是借此机会多要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只做耐心地劝说,与不经意间渗透“补错了要承认,不要贪心,知错就改,我们从小要做诚实的好孩子。”使得那位男生既能认识自己的错误,又不在同学面前丢面子。面对那位男生把剩余的钱捐给灾区人民的做法,教师非常赞赏,那位男生受到表扬后非常激动和兴奋:他心里仿佛要告诉大家:他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接着带动全班学生进行捐款。
二、教师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平等地交往与对话
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说的都对,老师讲错了也不敢承认。学生明明知道也不敢说。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心灵的沟通。例如:有一次,我在课堂纠正错题,发现有些学生在做除法时,喜欢把被除数和除数交换位置来计算,导致出错。这天,我特意把典型错例板书在黑板上,并特别强调:“在做乘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但是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绝对不可以交换位置,绝对不可以!”可是我没想到,我的话很快引起一个学生的反对。生:老师,您说得不对。师:我教了10多年数学,哪里说得不对,坐下!赶快改错。生:这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被除数和除数可以交换位置,比如,被除数和除数完全相同时。在上面课堂里出现教育霸权现象,老师的一句“我教了10多年的数学,哪里说得不对。”把一个孩子缜密的思维扼杀了,破坏了师生彼此共存、和谐交往的生态链。在这堂课中,这个孩子一句精彩的独白被老师打断了,假如我让这个学生当众发表不同的见解,为这个学生勇于挑战的勇气感到欣慰,为这个学生指出自己的错误感到佩服,我将受益非浅。
三、教学过程中开展多元化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是以量化、终结性评价为主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让学生激励起学习的热情,建立自信。在上面的教学中,把批评的内容在经过鼓励后,作为学生需要注意和努力的方向。这种评价将会给这名学生极力学习的热情、带来学好数学的转机。
四、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我教学一年级《8+5》算法的多样化。
师:怎样计算8+5,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想办法。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很多,能在小组里给同学说一说吗?
师:能把你的计算方法介绍给大家吗?
生1:我是看图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可以摆小棒。
师:这样也行,有多少同学用这种方法?(又有10个同学举手)
生3:这种方法不好,如果没有小棒怎么算?
生4:这种方法太慢。
师:那谁介绍自己的好办法呢?
生5:我把8分成3和5,因为5+5=10,10+3=13。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还会推理!还有谁有好的算法?
生6:我把5分成2和3,因为8+2=10,10+3=13。
师:你的办法真棒!刚才同学们计算8+5用了很多方法,这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方法都很好,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呢?请你告诉你的同桌。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从数学知识教学转向品德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学习态度积极、对数学感兴趣、能充分地感受数学的价值的完整的“人”。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新课标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适应新课标的发展,也适应当今新时代的发展。。
一、设疑激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出示“长方形长18厘米,宽12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根据周长的含义,把四边的长度加起来进行计算。这时,没等学生算出来,教师早已在黑板上写出了算式:18+12=30(厘米),30×2=60(厘米)。马上,学生出现一脸的迷惑,不知道老师用了什么“诀窍”,在学生产生了疑问并且想知道时,老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动手把长方形四条边拆开,把一条长和一条宽放在一起,把另一条长和一条宽也放在一起,把一条长和一条宽看作一个整体,想在有两个这样的整体,就出现了(长+宽)×2=周长的公式。因此,通过创设疑问,使学生学习意识始终滞留在接受疑问——自己动手解决疑问的学习探索过程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4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再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原来的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1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8平方分米小。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平方分米。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探索的余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怎样去求?这时,老师必须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在激发出来后还能持久地延续下去,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引导猜想,发展学生的潜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猜想与验证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说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那么猜想就是建立在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所以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根据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大胆推测猜想,并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举例等办法来进行验证。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及其给计算带来的诸多好处、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后,教师可以这样诱导刚刚对答如流的学生:“既然除法有商不变的规律,而且分数又和除法有着这样的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那么由此你会想到什么?”这样话锋一转,就会使学生一下子进入思维的猜想空间,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索之后,再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汇报,使学生满足自己的发现需求,教师对意思相同而说法不同的或者是和大家想法都不同的猜想都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充分假想之后,教师再抛出一个新的问题:“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吗?”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积极动脑思考,想尽一切办法来验证自己假想的正确性;有的分小棒,有的折纸条,有的分圆形,有的把除法算式变成分数形式……这样就不知不觉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后让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鼓励学生给大家演示并说明自己的不同验证方法,从而自己获得新知。
四、倡导实践,促进学生的能动性
活动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学生外在的活动,还包括学生主体内在的认知。有效的主体参与,就是学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表现,在表现中体验,在体验中自主建构,在建构中持续发展。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比较抽象,有时候,学生难以理解。如,数学应用题,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难学。其原因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书本的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节时,笔者曾带领学生去参观小镇银行,去记录银行公布的利率表。活动课上,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通过开展相应的数学活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始明确:1.利率是什么;2.怎样计算利率;3.如果每月存80元,连续活期取款时该取多少。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进一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真正价值。
一、优化教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和研究事物的原动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事实证明,要使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首先要引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注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尽量运用形象直观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中尤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得最多。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信息量大的表现形式,将英语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要对课程进行第二次开发,充分挖掘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新课标,还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重在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并想方设法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二、充分利用新课标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
新课标下,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查找资料、备课,准备接受学生的提问,设计每节课的任务让学生或与学生一起完成任务。《新课标》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法,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倡导“Learn by doing”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所谓“任务型”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将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任务型”语言教学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事情细分为非常具体的任务,并把培养学生具备完成这些任务的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自主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的建构离不开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流任务,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任务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有信息输出的愿望,另一方面有吸取信息的需要,双方信息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缺少任何一方的积极主动参与,双向沟通和信息交流活动就难以实现,而“任务型”教学途径就是把这种愿望和需要依附在了具体的任务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做游戏、讲故事、表演、对话、动手做、调查、讨论、上网查阅和处理信息完成任务等交际活动。这些任务活动加深了学生的个人体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和自主性。
教师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学中动手、动嘴、动脑、动眼,不枯燥、乏味,不死记硬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给学生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留出了空间,为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三、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互动模式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维、有感情、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人格是自主学习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良好、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人,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伙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以教师的教或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互动模式,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翁的观点。因为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智力、潜能和创新意识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优秀的教师和教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学习英语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体验、经验、价值取向、信念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让知识成长和生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四、利用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自信心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而评价则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转变以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要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总之,新课标下,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同时要抓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任务中学会学习,在完成任务中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北京教科院教研中心外语教研课题组.对中小学外语学习评价的初步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8) .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 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 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 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 读书思考的时间, 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 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 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 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 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 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 要降低“教”的“富营养”, 增强学生学习的“饥饿感”, 该学生干的事老师绝不插手, 更不“越俎代庖”, 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 “问”让学生自己提, “果”让学生自己摘, “情”让学生自己抒, “话”让学生自己说, “写”让学生自己评;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 在“误”中“悟”, “错”中“磋”,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加, 在“探究”中创新, 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 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 使严肃的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值得警惕的是, 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的同时, 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 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目标; 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 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 教师应当指出来, 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教师要多样评价, 多方鼓励
“评价是为了改进”“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 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有丰富的临场经验, 敏锐的目光,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 并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时机, 多方采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施展自己的才华, 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
虽然少不了结果性评价, 但更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比如, 对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态度、生活体验、研究方法、技能运用、合作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结果等诸方面。以正面的表扬激励为主, 以严厉的批评教育为辅。既要重视教师的评价更要让学生参与评价, 要引导、鼓励学生学会从评价他人到学会评价自己, 这是运用差异、缩小差异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进步, 对那些“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特别奖励。“让每一个我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而教师则必须少一点导师的权威, 多一些益友的亲密、融洽, 起到一个参谋者、合作者、参与者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呈多样化。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在有些课堂上, 出现了教师不敢讲, 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 反而出现了缺失。我们知道,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 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有些课堂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抓“双基”, 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只抓“双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放弃“双基”。“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 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因此, 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例如, 《桃花源记》第一段有: “忽逢桃花林”“忽”字用得十分精当, 就有必要跟学生讲讲。
我们知道, 桃花源完全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 因此作者也有意把桃花源写的虚无飘渺, 神奇多变, 忽现忽隐, “忽”字就十分恰当地表达出了这种效果, 它与前文的“忘”相应, 并为下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传神地表达出了桃花源似有似无, 似真亦幻的美妙境界。教师把这些语言运用的经典范例讲给学生听, 会让学生恍然大悟, 能把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获得应该获得的知识, 教师的讲解能点拨学生的思路, 启迪学生的智慧, 激活学生的想象, 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是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的保障。
【关键词】新课标 中职数学教学 教学理念 转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22-02
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数学课堂中不断深入,中职数学教学也逐渐开始优化管理,致力于“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与知识结合的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增加课堂的活跃性,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课堂互动,增强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理念的革新方面,应该在吸取传统教学中优良部分的前提下体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式教学理念,进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中职数学教学理念转变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转变中职学校数学的教学理念,这对于中职数学教育不仅是历史性的改革,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也是实质性的进步。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只有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课堂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且在每一次学习中都能够获取新的知识。中职数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之后,还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接受数学学习时,掌握更多的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还使学生了解数学,更多地接触数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提高教师教学的主动性。数学课程一直都是学生和教师为之头疼的一個学科,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也会降低。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和竞争都是活跃学习气氛的重要方式。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来源于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回答问题你争我抢,课后作业也能高效完成,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也会被引导出来,对课本的讲解更加完整和系统,教学内容也能加细致,学生收获到的知识也会更多,这就是新课标下教学理念进行改变的意义所在。
二、中职教育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中职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成长环境、智力条件、学习的基础水平都不一样,这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态度就会有不同,再加上数学学习本身就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是不小的挑战。传统教育当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利,而没有相对正确的观念来引导这些学生,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抵触学习数学,这种不积极的态度对数学的教学十分不利。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决定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消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导致新理念的数学课堂的开展难度增大。
(二)现有的教学方式不合理。我们在很多数学教学课堂上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单一,即使有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在制作课件上仍然以文字为主,多数只是为了减少板书,不注重对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课外图书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问较少,师生间互动几乎没有。教师不注重学生是否理解所讲授的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性提问很少,在学生不能正确解答问题时,教师更多的是采用直接告诉答案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三、新课标下中职数学教学理念转变的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路,使用新方法进行数学教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与学生主动交流,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或者使用分组教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合理的多媒体设备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更多的时间运用在学习中。分组教学能够让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加,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教学和分组合作能够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集合”这一单元时,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班级内组织考试,语文、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分别有29人、30人,语文、数学两科至少有一科成绩优秀的学生有30人,那么,请同学们求两科成绩都优秀的学生人数。
(二)明确教学理念,转变学生思路。新课标下,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展开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在发挥课堂能动性的同时增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理念转变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比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路作为教学的重点,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主体,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和监督性。中职学校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为能够在独立工作的同时完成工作任务奠定基础,教师应该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打造新课标教学理念所要求的中职数学课堂。
(三)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中职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逐渐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分层教学,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以及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进行划分,让各层次的学生在适合的难度中实现高效学习。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进行的分层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分层和“学生”的分层上,例如在学习“函数”这章内容时,抽象的概念会使学生感到迷惘,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从简单的函数定义域开始讲起,逐渐渗透到奇偶性、单调性,再更加深入到反函数等,形成循序渐进的授课过程。
(四)开展“结合专业”式情景教学。情景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方法开始逐渐深入到各个课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在数学课堂中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情景课堂。在中职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的相关专业的结合,让学生学会练习、学会互相提高。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情景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感兴趣的内容。其次,对于情景的设计,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例如,在机电专业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坐标转换、三角计算及应用和参数方程等知识内容,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选择逻辑代数、算法与程序框图等内容,为学生创造“工作环境”。
新课标下,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理念的变化,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还能够减少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少沟通造成的困扰,让学生更加安心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实现中职数学教学理念的变化,还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让更多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杨书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
[2]赵祖林.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几点感悟[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8)
笔者通过对我国目前中小学生健康状况面临体能的运动速度, 爆发力、肺活量指标下降, 近视率居高不下, 营养过剩和心理问题增多四大问题, 特别是农村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思考, 从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枯燥、运动形式单一的体育课;新课程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体育意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目的就是最终使每个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 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枯燥、运动形式单一的体育课
现行的体育教学方法很多是从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演变过来的, 实际上是一种以“训练”为主而不是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过程, 另外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 因此, 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体现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趋势, 反映了教育的“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也改变了过去那种课程内容偏、难、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新课程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并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注重学生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教师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充分体现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强调要将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培养体育意识
兴趣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 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而不是以一种强制性、命令性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服从。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 学生不爱上甚至害怕, 对于这样枯燥的教学课, 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跑步对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接着采用自测心率或互测心率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 一节枯燥的体育课就变成了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的活动。
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 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新课标下班级管理的六大转变】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10-25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10-21
新课标下的英语课教学06-10
谈谈新课标下的作文评价06-28
试析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07-07
新课标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07-19
体会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学07-13
新课标下的综合实践课引发的理性思考07-22
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16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感受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