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通用8篇)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随着农村税费及“两工”的取消,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实体的大量涌现,实现城乡统筹和构建新农村的任务尤为艰巨,面对前所未有的转型考验,乡镇干部历史形成的传指令,收税费,搞结扎的工作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客观需要。要改变目前乡镇工作困境,就

必须从构建和谐新农村事业的客观矛盾中寻找突破口,从完善市场体制中寻找服务方式,从乡镇职能转变中寻找位置和出路。

[文章-,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乡镇职责履行中面临的矛盾

一是形势任务与职能定位的矛盾,二是依法行政与强迫命令的矛盾,三是优质服务与素质不高的矛盾,四是供给财政与入不敷出的矛盾。

二、乡镇职能转变的方向目标

(一)职能取向。一是由计划干预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重点应该转变到抓产业促经济发展、抓服务方便人民群众、抓法制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必须从过去的指令性、强制性计划干预模式向引导型、示范型、协调型的服务工作模式转变,向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方向转变,在服务中体现行政管理。二是由行政推动向依法行政转变,进一步规范乡镇行为,规避行政的随意性,减少行政干预性,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乡镇干部的法律观念和政策水平,自觉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三是由行政管理型向技术服务型干部转变,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核心就是要加快乡镇干部转型,通过培训学习,变“万金油”干部为经济内行型干部,变管理型干部为服务型干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服务本领和服务质量。四是由大包大揽型向务实高效型转变。在推进乡镇职能转变过程中,通过培植市场主体,组建产业协会,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等方式,加快乡镇角色转变,逐步让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和协会组织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抓主抓重,统筹协调,实现乡镇政府角色的本位回归。

(二)、职能定位。社会管理职能:贯彻执行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保障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加强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乡村社会的需要,组织制定和推动落实经农民认可的乡规民约,构建和谐新农村。发展经济职能:组织制定本乡镇产业发展规划,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地域产业特色;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指导农村生产,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服务,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水利灌溉、道路运输、电力供应、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性公共产品;协助教育部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和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养老保障包括福利院、敬老院的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建设乡村社会各种生活基础设施,建立农村特困户的救助体系。基层建设职能: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抓好村委会班子建设、抓好民主集中制建设。

三、乡镇职能转变的基本途径

(一)科学设置机构。依据新时期乡镇担负的职能要求,可考虑设立社会管理办、经济发展办、公共服务办、党政综合办,用科学合理的机构确保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优化人员组合。对内设机构实行竞争上岗;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或承建农科示范园;从事民营经济,领办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到村和街道社区担任正职。

(三)创新工作方式。学会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经济;坚持服务到位不越位,重视搞好政策引导,组织协调和环境优化工作;加快乡镇干部由生产管理型向经济服务型转变,提高乡镇干部的依法行政的能力、经济引导的能力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因事设岗定人,优化整合干部资源,建立“钱随事走,以钱养事、以事取人”的考核机制,强化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和紧迫感;按照产业服务的要求,对干部推行包产业、包项目、包技术、包效益、定奖惩的“四包一定”管理责任制,实行责任权利统一、目标量化和效能管理,以项目目标责任为考核基准。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篇2

一、苏木乡镇政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 职能作用难以发挥

从表面上看, 当前苏木乡镇仍然管理着相当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 而事实上由于管理效能的弱化, 苏木乡镇干部在群众面前少了底气和号召力。在发展经济上, 乡镇政府常常是“有想法, 没办法”, 更多时候, 只是满足于完成旗县下达的任务罢了, 其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能力大打折扣。在社会管理上, 随着农村牧区改革步伐加快, 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 村及村以下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由全体村民自主决定, 苏木乡镇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计划生育、处理农村矛盾等领域事实上的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越来越弱。虽然苏木乡镇不少职能进行上划, 但信访稳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招商引资、基础建设等日常事务依然繁重。旗县什么工作重要, 就要求苏木乡镇签订责任状, 而苏木乡镇以下是行政村和群众, 苏木乡镇一级难以把责任状继续签下去, 即使签下去了, 责任追究也不好落实, 导致多数苏木乡镇政府疲于应付完成上级交办的考核任务, 乡镇主要领导整天忙于应酬接待, 很难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二) 行政权限不断削弱

从法律规定看,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基本上都将行政执法权授予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苏木乡镇一级没有任何执法权。从机构设置来看, 2006年机构改革后, 一般的苏木乡镇党政综合办事机构设3个, 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事业单位设3个, 即农业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从对地方事务的管理权限来看, 苏木乡镇政府没有完整意义上的组织、人事权, 所谓的财权也十分薄弱, 成为一级不完备的政府, 难以发挥整合乡村、治理乡村的功能。目前还存在着一种大趋势, 权力和利益往上走, 责任和风险往下移。旗县级把部分有权的站所收回, 税务、工商、林业、土地、司法、公安、教育、卫生等单位都实行上划管理;最后苏木乡镇剩下一些如农业服务中心、计生服务中心、文化广播中心等“包袱”站所。对上划单位, 乡镇大多难以调控, 而上级主管部门又难以管理到位, 形成管理漏洞, 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苏木乡镇的调控能力和服务功能。

(三) 财政运转十分艰难

当前, 苏木乡镇财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 特别是林区乡镇多数入不敷出, 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很弱。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大多数以农业为主导的苏木乡镇财政收入明显减少, 下拨的转移支付资金难以填补资金缺口, 苏木乡镇负债的现象十分普遍, 少的二三百万元, 个别苏木乡镇负债已达上千万。而苏木乡镇的刚性支出却在不断扩大, 信访维稳经费支出逐年加大, 致使苏木乡镇机构运转异常艰难, 职工的旅差费、办公经费、接待费无所不欠, 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 严重影响了基层政权的形象。

二、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应遵循的原则

当前, 苏木乡镇机构改革之所以至今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其根本原因就是职能定位出了问题。至今大多数人仍习惯把苏木乡镇政府作为一级大包大揽的政府对待, 把所有问题都让它“扛”, 结果导致了苏木乡镇目前的困境。要解开这个难题, 必须从体制、机制和职能定位上作根本性的改革, 方可顺应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形势, 实现松绑解困、促进苏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一) 精简效能的原则

苏木乡镇改革与职能转变, 必须下功夫精简机构、分流人员, 高效能配置机构和人员, 重塑苏木乡镇机构框架。贯彻这一原则, 前提是要对苏木乡镇职能进行科学定位。“从抓转变职能入手, 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政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适当调整乡镇在经济管理上的职能。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催种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弱化经济发展职能, 强化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职能。

(二) 统筹兼顾的原则

工作中不仅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应当考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不仅要考虑大面上的一般情况, 还要考虑特殊苏木乡镇的特殊情况, 按照城关镇、中心镇、农牧业苏木乡镇等分类施策, 摒弃“一刀切”和整齐划一的做法。

(三) 渐进有序的原则

一方面, 要做好理论、思想准备工作, 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 先行试点, 总结成功经验, 再逐步推开, 防止大起大落。另一方面, 思维方式要从“以管理为主”转变到“以服务为主”的意识上, 实现“小政府、大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模式, 就是要把“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纳入政府职能的轨道, 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行政体制。要紧紧抓住服务“三农三牧”为第一要务, 切实为农村牧区繁荣、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提供有效服务, 使苏木乡镇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的“火车头”和“加油站”。

三、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几点建议

(一) 进一步调整充实苏木乡镇政府职能

温家宝总理指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 是为了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说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效能,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能、该提供的服务, 不仅不能削弱, 还要逐步加强。”加强苏木乡镇政府的权力, 就是要着力解决苏木乡镇政府“责大权小”的问题, 因此, 要研究分期分批把上划的涉农单位、窗口服务单位尽快下划, 主管部门管业务, 人权、事权、财权由苏木乡镇统一管理, 增加苏木乡镇统一调控能力。具体的改革措施应是将现有的旗县派驻的七站八所等变成苏木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 对这些机构进行职能重新划分, 直接对苏木乡镇政府负责, 使苏木乡镇政府真正成为一级实体政府, 让苏木乡镇政府真正成为组织和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执行地方和基层政务的政权主体。

(二) 加强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苏木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重点是采取有效措施, 教育好和充实现有干部队伍。针对基层干部老化、学历不高的问题, 应分期分批进行培训, 尤其是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育培训。针对基层干部工作环境差、福利待遇低的现状, 应逐步改善办公生活条件, 制定特殊政策, 使工资、福利待遇向一线倾斜。同时, 要从长效管理机制上去研究和激活苏木乡镇干部队伍, 研究好旗县、乡干部的双向流动渠道, 对农村牧区工作经验丰富、能力全面的人, 应注意培养和使用。通过实行竞争性苏木乡镇长直接选举, 使苏木乡镇政府更多地具备民意基础和责任意识, 成为有活力、有权威、有效率的基层政权。

(三) 加大对苏木乡镇财政支持力度

在现有体制模式下, 基层财政基本上无财权, 财力大小完全听凭上级摆布。针对绝大多数苏木乡镇是负债运行的现状, 上级应调查核实苏木乡镇的实际收支情况, 对财力弱小、经济总量小的苏木乡镇可进行乡财旗县管, 从转移支付中专项解决机构运转经费的不足部分。针对部分苏木乡镇的“空壳”现状, 尽量不要求苏木乡镇对一些工作和项目配套相关经费, 防范新债务苏木乡镇的产生。对现有债务苏木乡镇, 一方面严防其债务扩大;另一方面对现有债务要认真清理核查, 由上级政府拟出还债计划, 逐步还清债务, 保障苏木乡镇各项工作正常运行。

(四) 努力创新苏木乡镇工作方式方法

面对新形势, 广大苏木乡镇干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坚持以“务实、科学、创新”三大原则, 充分发挥苏木乡镇、村两级组织职能, 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四化”进程, 探索提高为“三农三牧”服务的水平。

进一步加大服务型政府建设力度。探索建立苏木乡镇便民服务大厅, 采取印发便民服务手册、发放便民服务卡、集中办理上门服务等措施, 方便群众办事, 提高工作效率。

关于改进乡镇财政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乡镇;财政管理;预算;财务监督

乡镇财政是现行五级财政的最底层,也是最薄弱环节。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既是财政部提出的“两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乡镇财政发挥着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作用,以苏州市2011年来说,全市乡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58亿元,占全是的比重为59.8%,为全市财政收入做出巨大贡献。

一、乡镇财政的基本管理职能

目前乡镇财政承担着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提供资金保障的重要职责,在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落实国家强农惠民政策、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税费改革和耕地占用税、契税“两税”职能划转后,乡镇财政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转变工作职能,改变过去以征收管理、资金分配为主的管理模式,还承担起资金财政监督、协税护税、提供公共服务等重要工作,职能不断拓宽。乡镇主要承担的工作任务是:在上级财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在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乡镇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工作;负责乡镇政府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与督检;负责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负责乡镇政府债权债务清理工作;负责乡镇国有、集体资产管理;负责各项涉农补贴核定兑付;协助税务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工作。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财政的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而这值得我们去深思。

二、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乡镇财政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法规执行不力、操作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预算管理缺乏力度。乡镇年度预算每年都要在人代会上通过,但实际上乡镇财政预算并没有多少约束力,财政预算在编制、执行和监督上很不到位,收入预算的执行控制力度不大,收入数据和进度仅在年终凭税务部门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数据入账,支出的随意性较大,仅凭领导的批准即可实现支出。乡镇随意调整预算、超预算和预算调整不经乡镇人大审议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乡镇为实现“收支平衡”,想方设法变通,掩盖“赤字”的真相,在预算安排上存在寅吃卯粮现象。乡镇财税管理的责、权、利不统一影响了乡镇政府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二)是资产管理容易忽视,“财”与“产”相脱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会计核算转移至国库收付中心,但是单位的财产物资却仍由单位自行管理,特别是固定资产,收付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无法深入到详细的物件管理,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管理也呈粗线条化。在当今办公用品更新换代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极容易造成账实不符,即单位已经处置了资产,中心还在记账。另一方面,单位也由于会计集中核算而无意思的弱化了资产管理,认为一切有中心统管而放弃了固定资产管理。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会计核算游离于单位资产管理之外的局面,造成资产“财”与“产”脱节,以致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债务管理体制弱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财政风险加大。目前许多乡镇巨额的负债已远远超过了乡镇的承受能力,有些乡镇固有收入连“保工资、保运转”都困难,根本没有余钱来偿还债务。据统计,最近十年内乡镇债务正以每年不少于200亿元的速度递增,目前已不低于6000亿元,甚至有数据表明已达万亿元之巨。关于债务的形成,很多乡镇都是通过融资平台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而且对债务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有些乡镇甚至账面负债达到了数亿元,背上了沉重的利息,的如果债务严重的话会严重影响乡镇经济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四)财政监督软化,财务监督力度有待加强。加强财务监督是乡镇财政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之一,但由于乡镇财政集中支付中心的知情度有明显的局限性,对预算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带来一定困难。具体表现在对单位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中心对单位的的财务监督本应建立在对单位业务了解的基础之上,而现在只能停留在对原始单据和签批手续的合法性审核上。只要票据合法有效、手续完备无缺,不论其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开支的标准是否合法,在缺少了实时实地地监督且人手少、工作量大的不利因素制约下,中心工作人员只能照单报销,从而形成新的监管死角。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要做好预算管理,包括:乡镇财政在年初预算时,要严格执行《预算法》,明确收支项目、划清收支范围。在支出项目的安排上,不留“缺口”。同时对该收的税费及时、足额地收取,以发挥预算的统驭功能。要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和调整的预算执行,以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同时,乡镇财政还要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整个过程的监督约束机制,做好财政资金的跟踪问效工作,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分析,促进财政支出效益的最大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财政约束机制。完善资产监管机制,定期进行资产的盘点和清理,督促使用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完善保管及良性使用。建立健全资产购买、处置、登记和台帐制度,研究制定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资产的购置审批制度、资产出租、出借和收入管理制度、资产采购制度、使用管理制度、资产处置和报废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制度等,规范和加强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

(三)控制债务的增加,积极化解财务风险。乡镇要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和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在安度预算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用于归还到期债务和消化历史债务,严格控制政府新增债务的发生,以减少债务给政府运转带来的奉献,维护政府信誉。同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行政管理支出的控制力度,杜绝不合理开支。

(四)加强对乡镇财政财务的监督力度。一是要加强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严格财务收支的审核与管理,完善支出的审批手续,遵守现金管理制度和结算纪律,对报账的原始凭证要严格审核程序,明确责任,有效控制财务资金的收支,确保财务资金的安全;二是要强化财政对村级财务资金监管,乡镇本级财政收支、上级财政部门下达乡镇的各种补助资金由乡镇财政部门直接监管;上级有关部门拨付实施的补助资金,乡镇财政部门要协助上一次财政部门做好监管工作。财政部门要制定乡镇财政监管的实施办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对乡镇财政监管工作的督导机制。对各项政策性补助、强农惠民补贴等资金要公开公示,采取直接有效的方法,确保资金及时兑现到个人,落实在实施项目上去。三是要加强审计监督,结合乡镇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和涉农专项资金审计,将对乡镇财政的审计监督纳入正常化的轨道。同时要建立健全乡镇审计机构,配备足够的审计力量,使乡镇财政收支管理处于经常化的审计监督。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篇4

公安法制工作面临新的挑战。那么,新形势下,法制部门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基层执法、服务领导决策、服务中心工作,笔者结合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法制部门面临的问题

1、法制人员理论水平较低,业务知识更新不及时。绝大部分法制民警不是法律专业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法律业务培训,大多数法制民警靠自学掌握法律法规,处在熟知法条和程序应用的初级阶段,法理知识空白。高素质法制民警少,理论研究人才匮乏,导致法制工作大部分停留在个案法律审核方面,法制业务的综合指导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无法树立起法制部门的权威形象。

2、个别单位领导同志缺乏“大法制”意识。部分执法单位领导对执法工作仅重视在口头,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执法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执法工作全局“一盘棋”思想,对执法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破了几起案件,拘留、逮捕了几个人,在上级督察、执法检查时临时突击应付一下,没有将本单位的执法工作纳入工作规划认真研究,个别单位领导甚至不阅卷,不带领单位民警学法。“大法制”意识不能入脑入心,是影响执法工作不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3、监督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法制部门的工作举步维艰。当前的立法趋势是越来越限制公安机关的执法权限,严格执法必然带来部门的利益损失。但公安机关的现状是长年经费不足,办案单位为谋求部门利益,不惜牺牲办案质量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监督,这类问题不仅是造成执法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也是法制部门执法监督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对待这种情况,法制部门如果不下大力气查纠,势必触及办案单位的切身利益,办案单位民警认为法制部门是故意使绊子,找麻烦,使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法制民警往往有畏难情绪,后顾之忧。

4、监督形式单一,导致法制监督职能削弱。一是执法监督的面不够宽,对已办理的治安、刑事案件监督较多,对那些没有办成的案件,或该进入办案程序没有进入的监督起来就很困难。二是明查暗访、执法评估等事后监督较多,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的力度不够大,以致有些执法违法行为未能及时发现,造成严重后果,陷入被动局面。三是各监督部门之间配合协作不够。目前,内部执法监督部门主要有法制、纪检监察与督察等部门,各部门在监督上职责不清,程序不明,整个执法监督机制不严密,有推诿或争相监督的现象。四是监督中有对事不对人的现象。如监督案件多,监督民警少。有的地方监督、纠正的案件不少,但查究责任人责任的寥寥无几,监督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5、未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导致法制工作重心偏差。法制工作的根本职能是服务职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体现在服务,要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但有些法制部门对自己定位不准,发现问题不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而是为监督而监督,必然导致工作重点出现偏差,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互不理解,矛盾重重,不利于双方工作的开展。

二、解决对策

上述问题是导致法制部门职能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只有立足法制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健全监督机制,才能进一步树立法制权威,更好地为基层执法提供有效服务。

1、加强法制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法制民警综合素质。一是调整充实法制民警,加强法律知识及业务培训。将文化素质高、法律专业知识强的民警充实到法制队伍。同时,要舍得投入,拿出专门经费对法制民警进行系统培训,及时更新法律知识,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努力将法制民警培养成专家型、复合型人才。法制民警要制定详细的自学计划,每周要保证不少于一日的集中学习,工作之余要刻苦钻研各种法律业务知识。通过学习,法制民警的各项业务水平要走在执法民警的前列,切实树立起法制部门的权威。二是加大法制部门硬件建设。执法规范化是当前执法工作的基本要求,而规范化的体现就是尽快实现网络执法与监督。基层公安机关应保证法制部门的计算机配置,力争达到人手一台电脑,为推动基层执法规范化打下基础。

2、加强调查研究,掌握执法动态,及时解决基层执法中遇到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法制部门只有在全面熟悉情况的基础上,才能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为基层办案提供服务。一是加强信息调研工作。首先是完善信息采集、报送制度,保障信息渠道快捷、畅通。各执法单位要明确业务精通、写作能力强的法制信息员,负责本单位执法信息的采集、整理和

报送工作,法制部门明确专职信息员负责对报送信息进行再整理,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从共性中把握规律性,将获得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报送,当好领导参谋助手,为领导决策提供有高度、有深度的信息。其次是法制部门要适时抽调人员组织调研组深入基层所队开展调研工作,互通有无,加强沟通,掌握基层执法动态,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分析研究执法工作,以案件评析、介绍执法工作经验、调研文章等多种形式,对执法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共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措施,协同解决苗头性、可防性问题。二是提供准确有效的法律服务。对调查发现的有争议、有分歧的法律政策问题,如针对经侦、刑侦办理的介于罪与非罪之间的案件、移送检察机关起诉、检察机关建议撤回起诉作其他处理的案件,以及领导交办和业务部门提出的重大疑难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等,要主动介入研究,牵头召开执法监督委员会成员会议,共同研究会审,分析研判,制定工作对策。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提出具体的法律意见,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为执法办案提供准确有效的法律服务。三是法制部门要与检法机关建立联系制度。主动加强协调,对疑难案件互通情况,在执法认识上达成共识,避免在案件定性处理、适用法律上出现分歧,保证案件办理的顺利进行。

3、按照高效、快捷的工作原则,做好案件审核把关工作。案件审核把关是法制部门的基本工作,法制民警应掌握“把关”技巧,从审核中体现服务效能。一是强化法制部门与执法办案单位互动沟通。法制部门要打破常规办案方式,变被动“等案上门”为主动深入基层办案单位提供服务。法制民警要根据平常法核中掌握的情况,针对民警办案中的常见病,多见病,容易出错的复杂疑难案件,深入办案单位具体指导民警办理个案,从办案的每个程序、每个环节及询问调查的基本常识、基本技巧、案卷装订等,对民警进行重点指导,为民警高效执法打下基础。二是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案效率。法制部门对审核的刑事案件,要认真贯彻“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的原则,不纠缠细枝末节,不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部分确实落实不了的案件,可仅就已查清的事实部分提捕、起诉,防止案件久拖不决。三是跟踪督办疑难案件,提高打击处理绝对数。法制部门每两个月要组织一次取保候审等疑难案件检查,对暂时不能消化处理的案件逐案研究,有条件补查的,明确专人逐案写出补充证据提纲,跟踪办案单位收集证据材料,及时提请逮捕,从中消化处理一批待处人员,提高批捕、起诉绝对数。四是用好用足劳教手段。法制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扫除社会丑恶现象、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为目标,用足用活劳动教养手段,使游离于刑事处罚之外、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违法人员得到及时处理。如对犯罪情节轻微,检察机关不予批捕、不起诉的案件,以及刑拘后证据不符合提捕,但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案件,根据案情及时建议办案单位转劳动教养,避免一保了之、一放了之的现象。对符合劳教条件的案件要担负起跟踪监督的责任,督促办案单位及时呈报劳动教养,确保打击处理到位。五是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法制部门在搞好法律服务的同时,要不忘监督职责,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行之有效的法律监督措施,既要实现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从重从快,形成声势和震慑力,同时还要保证依法办案,不枉不纵,不错不漏,不给社会治安留下后患。

4、加强执法教育培训,夯实法制工作基础。一是以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本法律为重点,通过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案件互评、案例评析等形式,多渠道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使执法民警能熟练掌握公安机关执法的基本内容,并应用到实际执法工作中。二是坚持开展以案析法的专题讲座。根据工作需要,由法制部门挑选一些经典案例,对其中涉及的有关法律问题,从实体到程序逐一进行讲解,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上,逐步对执法办案进行规范。三是协同政工部门将考试引入常规机制。坚持随机抽查、逢会必考(每月不少于一次)等多种形式的考试制度,加大学习压力,激发民警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自学积极性。四是逐步培养选拔一批法律人才。注重对执法人员和应诉人员法律素质的培养提高,有计划地炼就一批适应工作需要,有自己特色的法律专业人员,以点带面发挥引导带动作用,营造学法、懂法、用法、守法的浓厚氛围。五是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法制部门要及时更新法制网页,以问答方式在法制信息网上开辟竞赛活动和法律咨询专栏,做到法律依据一查就有,法律咨询有问必答,力争将最新的法律法规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基层民警,最大限度地达到信息共享。立足本单位实际,少花钱,多办事,创办适合基层特点的法制刊物,刊物内容以案件评析材料、介绍执法工作经验、组织民警对执法工作中的疑点、难点进行研究和探讨为重点,在提高刊物质量,丰富刊物信息内容上下功夫,将执法刊物办成指导执法工作的学术阵地和法制宣传的重要园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执法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民警的法律业务水平,为规范执法打下基础。

5、改变监督模式,确保执法监督成效。目前执法监督机制不可谓不健全,但执法问题依然很多,有些问题反复地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执法监督体系单一,没有发挥实效。判定一起案件,一项执法行为的对错并不算难,对错误或不当的执法行为通过执法监督予以纠正,也不难,关键难题在于追究导致问题发生者的责任。执法监督工作如只停留在事上,不落实到人上,必然降低其公信力,削弱其效力。因此要调整执法监督重心,改变以事为主的监督方法,把监督事与监督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对经督查确有执法过错的民警,应当严格依照有关规定予以执法责任追究。只要执法监督工作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赔偿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和省监察厅、省公安厅《从严治警、执法为民责任追究十条规定》执行,能动真格地对“人”直接予以追究,将会比监督案件的成效明显得多,执法中存在的“顽症”、“痼疾”才会得到根本性地解决。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篇5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被认为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在这一新形势下下,国家制定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财政支出与固定资产的投资等都会

逐步增加,并形成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这对基层乡镇财政部门工作转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财政部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我认为基层财政工作应当由过去的“要钱型”转变现在的“送钱型”;这“一要一送”把党的三农政策通过基层财政部门落实到位。近年来,我们xx财政局紧紧围绕公共财政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践由“要”到“送”的转变,更好地履行财政职能职责,推进县乡财政深化改革,助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由“要”变“送”是新时期对财政部门工作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乡镇基层财政部门在计划经济体制要的主要任务是“要钱”,一大批涉农税种由基层财政部门收缴,随着农村深化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发展与完善,我省率先取销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乡镇财政部门过去主要精力用于农税征收管理,如今,涉农税种的取消,耕、契两税划归地税部门征收,乡镇财政部门在计划体制下的“要钱”的职能基本全部被取消,但新的任务接踵而来,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深入人心,特别是良种补贴等各项支农资金、补贴和困难群众补助款等,要落实到千家万户,主要靠财政部门将党的温暖、政策实惠送到群众心坎上。这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维护群众利益的送钱活动财政部门义不容辞。同时,还要建设好公共财政、农村财源,监督管理各项支农资金使用。因此,转变财政职能,首先必须转换理财观念,不仅要当好政府的金库保管员,又当好用财的参谋和助手,还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项目兴镇、产业富民”等项服务,把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视为财政部门的新职能。充分发挥财政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积极作用。

二、实现工作职能转变,在创新中求发展

县乡财政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我们执政党的基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财政部门要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相适应进,实现理财观念上的转变,有利于稳固发展“三农”这个根基,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生态财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财政部门在改革探索中,积极实践理财观念的两个转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强化财政监督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一是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依法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审批程序。二是认真贯彻执行近期国务院出台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完善财经制度,严肃财经纪律,维护财经秩序,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增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透明度。四是全面落实《会计法》,认真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狠抓会计基础管理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厉查处和打击会计违法行为。五是进一步巩固村账站管成果,全面推行村级财务代管工作。六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通过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机制,全面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益。

在积极服务区域经济方面。财政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党委、政府“产业兴镇、项目兴镇”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参与论证、筛选和审核产业项目,将以工代赈、财政扶贫、老区建设等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捆绑使用,重点支持以农产品加工等骨干项目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生产。同时,积极争取农发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卫生项目事业及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全力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们针对我镇特色产业组织向省市申报科技扶贫、农科推广、农业产业化等项目27个,其中一批重点项目和3大板块项目通过了专家评审,纳入了《安徽省财政支农项目库》,得到了国家和省财政的重点支持。

在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方面。财政干部通过效能建设、创建学习型机关、加强干部教育与管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政府对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创新凝聚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把力量和热情奉献到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积极主动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想群众之所想,急发展之所急。牢固树立创新和服务意识,积极沟通,主动协调,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部门服务。

新的理财观念的转变,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齐头并进,促使一批财源建设项目和重点农产品龙头加工项目产生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财政所……………………文明称号。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 篇6

贫困地区转变乡镇职能的探索与思考

贫困地区转变乡镇职能的探索与思考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改革稳步推进,乡镇干部已经从过去的催粮要款中解脱出来 ,但乡镇职能如何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文秘部落,怎样更好地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是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作出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难--乡镇现行机制难以适应发展需要 从调查情况来看,乡镇现行机制与乡镇干部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机构臃肿,财政给养人员过多。乡镇作为一级政府,要求配备政府的全套机构,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管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财政承受能力如何,乡镇机构设置都要求上下对口,每个上级机构和部门都要在乡一级找到自己的“脚”,结果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致使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政府运行成本太高。以我县为例,我县是陕南一个落后的山区农业县,财政入不敷出,但每个乡镇吃“皇粮”的多则近百人,少则三四十,致使乡镇财政不堪重负。如我县银龙乡,该乡人口仅有6143人,但在编和不在编干部却多达71人;财政收入仅有30万元左右,而一年的支出却要80多万元。 2、财权、事权与职权失衡。税费改革前,乡镇就存在着财政收支缺口,但是由于当时农村税费制度不规范,还可以通过税外收费,通过借债,通过寅收卯粮来勉强维持。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先纳入乡镇财政预算的税费项目,乡镇可用财力一下子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了。如我县2003年全县乡镇可用财力为796万元,而同期乡镇供给人员为854 人,仅正常工资性支出就需700多万元。但绝大部分事权(政府职能转变、农村社会公共物品提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等)都需要乡镇承担,乡镇政府得到的财权与事权比例失衡。而在财权与事权不相统一的情况下,乡镇的职权也逐渐萎缩,近年来乡镇的“七站八所”在行使职能时逐步走向独立,相关部门如国土、司法、统筹等十多个单位由上级主管部门垂直管理,与乡镇党委、政府形成“隔离层”,而这些单位所承担的责任,却依然在乡镇。权利不断上收,责任不断下放,乡镇财权、事权与职权的失衡,直接造成乡镇各项工作协调和开展困难,乡镇党委、政府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应具备的行政职能不相匹配。 3、干部作风不够扎实。由于乡镇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导致相当一部分乡镇干部不能安心扎根基层,千方百计想“进城”,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还有一部分乡镇干部对自身要求不严,学习不主动、不深入,对党在农村的政策吃不透、拿不准,工作方法简单;更有一少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求上进,敷衍了事,作风漂浮。 4、干部流通体制不够完善。乡镇干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平均年龄偏大,性别比例失调。干部进出不畅,难以有序流动,尽管,近年来我们对乡镇干部的提拔任用和交流力度不断加大,但交流的主体是乡镇领导干部,而一般干部的交流难度很大,仍处于探索阶段。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干部不愿到条件差的乡镇工作,城郊乡镇的不愿交流到边远乡镇,本地干部不愿交流到外乡镇,造成相当一部分干部长期在一个乡镇工作,思想上有厌倦情绪,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据统计,我县池河镇113名干部中,在本乡镇工作10年以上的有78人,占干部总数的69.1%。 5、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都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乡镇干部队伍,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乡镇干部学知识、学技术大多靠自学,目前的培训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培训干部的需要,相应的干部培训配套机制也不完善,乡镇干部素质提高缓慢。据初步统计,乡镇干部中重管理的干部多,懂技术的干部少,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平均每个乡镇不足10%。 盼--农民期盼乡镇提供优质服务 转变乡镇职能,变指令为指导,变管理为服务。那么,群众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呢?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农民“想的是致富,难的是技术,缺的是服务,靠的还是乡镇干部”,他们迫切希望有一批联系紧密、作风过硬、发展经济本领强的乡镇干部带领他们搞经济、闯市场,在生产、技术、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1、提供信息服务。市场信息对于农民来说,好似指路明灯,农民要致富,就要选准项目,而项目来源于对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判断和预测。农民普遍反映,希望乡镇为他们提供准确的、较全面的市场信息,引导他们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 2、提供科技服务。农民群众因为缺乏技术,搞项目时就不大胆,想干而不敢干,怕一旦技术跟不上,就会失败,亏本。技术问题已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一条拦路虎,为农民提供的科学技术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3、提供流通服务。调研中,农民群众大多反映,现在农副产品生产出来找不到销路,大多都卖到了小商贩的手中,短斤少两不说,小商贩还极力压价,农民虽然极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这也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直接原因。农民急需要有一个能够代表他们利益的流通服务组织,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引导他们搞好农副产品销售。 4、提供政策服务。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落实好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 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等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基本政策,不但保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用好作风提供优质服务。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干群关系。农民群众需要的是真正扑下身子,做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真心诚意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的干部。 变--乡镇转变职能要出实招 转变乡镇职能不是一句空话,要动真格,出实招。今年以来,我县采取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配制,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考核奖惩等改革措施,使乡镇工作机制真正走上一条群众欢迎、干部拥护、上级认可的改革新路子。下面,结合我县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转变乡镇职能的几点建议: 1、合理设置机构。转变乡镇职能,即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构做保证,必须调整乡镇机构设置和运转形式,改变干部工作角色和方式方法。一是按需求设置机构,我们对过去设置重复、职能交叉、越位错位的机构进行撤销;把业务工作相近、工作性质相似的机构进行合并;把业务单一、工作量相对较少的机构进行挂靠。二是按服务设置机构,针对服务的对象、性质和方式的不同,设置对应的服务机构,实行“对口”服务。三是按发展设置机构。各乡镇根据区域经济的不同现状,设置符合各自产业发展特点的相应机构。 2、优化组合人员。坚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机制。对乡镇内设办(所、队)负责人,全面实行竞争上岗,一般工作人员由办(所、队)负责人根据其业务特点选择工作人员,一般工作人员根据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自由择岗。对在改革中岗位发生变化的干部,我们出台了“三变三不变三鼓励”的优惠政策,即变工作岗位,不变干部身份;变工作职能,不变原职务职级;变分配方式,不变开支渠道。鼓励乡镇干部自担风险,带薪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或承建农科示范园;鼓励干部带薪从事民营经济,领办、创办企业;鼓励干部带薪到村和街道社区任职。 3、撤销包村干部,成立产业服务队。我县积极探索和改革乡镇干部管理和服务模式,绝大部分乡镇撤销了包村干部,重新整合技术力量,实行了按产业或工作项目将干部编组定岗,成立产业服务队。过去,乡镇干部包村工作“一把抓”,什么事都管都抓,结果什么事都抓不出成效。现在成立了服务队,工作不搞“大杂烩”,干部不当“万金油”,实现了干部包村向专业服务转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在谈到服务队的工作成效时,曾溪乡四新村支部书记说:“过去包村干部绝大部分精力用在收税上,对农民的指导太少了。而现在的服务队是‘九牛爬坡,各出各的力’,效率很高,为农民提供的是专业服务。”以我县饶峰镇为例,该镇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成立了烤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蚕桑、畜牧产业,财政、林业,计划生育和综合工作六个服务队,分别制定目标任务,实行考核奖惩,且与工资挂钩,激发了干部为农民服务的热情,服务队巡回各村开展技术培训,进行专业指导,推动了产业发展。 4、乡镇干部领办、创办绿色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城关镇新堰村农民马孝平告诉我们:“前年政府号召种莲藕,我怕种了不一定赚钱,所以一直拿不定主义。后来,看到镇上的干部集资入股新建莲藕示范基地,我觉得他们田地要租,劳力要请,而自己可以省下这部分,肯定能赚钱,就试种了几亩,结果卖了个好价钱。”马孝平的话反映了很多农民的心声,他们发展产业或新项目,怕担风险,没有信心,往往处于观望状态。而乡镇干部带头示范、领办创办绿色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给农民现身说法,能有效地把政府号召变为农民自发行为。2002年,熨斗镇干部孟天毅贷款25万元,承包了熨斗茶厂,建起了千亩优质茶园示范基地,兴办了养殖场,形成种、养、加工一体化的经营格局。茶厂和养殖场雇用农民工45人,并带动帮扶发展畜牧产业大户10户。实践证明,乡镇干部领办、创办绿色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是推进产业发展,吸收和消化当地剩余劳动力,缓解财政压力的得力举措。 5、乡镇干部兼任村支部书记。据有关资料反映,我国部分市县试行将乡镇干部下派到村任村支部书记的做法,收效良好。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就这一做法征求乡镇领导、一般干部及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意见时,大家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可行:一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将工作重心下移,实现乡镇机关高素质的党员干部同基层党组织的“高位嫁接”。二是可以消化乡镇富余人员。三是可以缓解村干部报酬给乡镇财政带来的压力。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一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在角色扮演上有冲突。二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开展工作难。村委会及村干部能否接受下派的村支书,群众对其信任程度如何,以及乡土观念、宗族势力的排挤等等,都为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开展工作设置了重重阻碍;三是乡镇干部兼任村支书生活上有困难。考虑到吃住等细节问题,有可能给农民增加新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实行乡镇干部下派兼任村支书这一做法要慎重。第一,要挑选能力强、作风正的干部,这是前提和保证;第二,要符合该村实际,该派则派,不搞一刀切,这是关键。 6、乡镇干部充实进社区工作。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凸现出来。然而,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社区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就我县而言,一方面是社区干部队伍老化,工作人员大多都是一些退休老干部,平均年龄均在60岁以上。另一方面是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太低,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据调查我县社区工作人员的平均月工资为120元。这部分工资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还增加了乡镇的财政负担。因此,把乡镇干部充实进社区工作,上述问题则迎刃而解。 7、乡镇干部到发达地区闯市场、找信息、引资金。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工作量将减少一半,势必产生大量富余人员,而且绝大部分乡镇本身就严重超编,如何为大量的乡镇富余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我市个别县的实践来看,组织和引导乡镇干部到发达地区谋职锻炼、闯市场、找信息、引资金,这一做法是积极的,成功的,是一条“借地育才”、“借鸡下蛋”、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好方法,是乡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对盘活干部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导和推动作用。 8、变乡镇干部为农村经纪人,成立农副产品流通服务组织。我们在调研过程中,有农民群众反映,农业结构调整“你也调,我也调,调来调去卖不掉”,农民最大的困难是卖难问题。为让农民吃上一颗“定心丸”,种啥不愁销,我们可以在乡镇干部中挑选信息灵、懂营销、善管理的干部,鼓励他们组建中介组织,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商品供求信息和产品营销等有偿服务。也可以按股份制形式,成立农副产品购销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农民搞好农副产品销售。 转变乡镇职能,变“管理”为“服务”,是新形势下的一个全新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不懈地探索,才能找到出路。

关于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7

一、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必要性

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 乡镇财政工作任务和职能有了较大调整, 但当前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为适应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财政规范管理的需要, 必须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 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管理:

一是要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乡镇财政作为联结城乡、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 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乡镇财政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适应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要求, 适应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围绕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 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工作, 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二是要认清当前乡镇财政状况。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下, 近几年我们海安县乡镇财政困难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但还是主要以“保工资、保运转”为主, 教师调整绩效工资后, 乡镇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 乡镇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因此, 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制订办法, 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乡镇财政向“发展型”、“建设型”类型的财政转变, 确保乡镇财政健康发展。

二、乡镇财政管理遵循的原则

加强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就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 着力探索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工作新机制、新方法, 依法聚财, 科学理财, 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合理确定乡镇政府事权的基础上, 赋予乡镇政府相应的财权, 充分调动乡镇政府发展经济、依法聚财、科学理财的积极性, 促进乡镇财政可持续发展。

二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按照“以收定支、厉行节约, 量力而行、合理安排”的总体要求, 把收支平衡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始终。

三是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确保基层政权组织正常运转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社会事业发展所需的前提下, 兼顾区域经济社会事业的长远所需, 在财力可承受范围内统筹兼顾, 合理使用财政资金。

三、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乡镇党委、政府要着力解决财政管理不规范问题, 降低行政成本, 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 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及时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发展成果。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主要职责和任务有: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严格遵守国家财政法律、法规和各项财经制度, 遵守财经纪律。

二是负责筹集财政资金, 培植财源, 确保乡镇机构正常运转和社会事业资金所需。

三是负责组织、管理乡镇财政预算内外资金收支管理, 编制财政预决算草案及预算调整方案, 执行乡镇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 提出预备费动用方案, 定期向乡镇政府和县财政局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四是负责乡镇所属行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及监督、国有资产管理、会计事务管理及债务管理等, 监管乡镇、村集体资产等。

四、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 加强预算、国库管理, 提升乡镇财政保障调控能力

1、合理编制乡镇财政预算。乡镇预算实行以镇为主体、“县镇共编”的预算编制制度。由县财政负责指导镇财政预算编制, 镇财政要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2、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要与国税、地税等部门建立健全涉税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税工作机制;要利用各种信息, 随时掌握税源动态, 监控税收入库情况;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乡镇经济发展, 努力缓解乡镇财政收支矛盾。

3、切实加强支出管理。根据各镇财政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 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的原则, 进一步规范各镇财政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和审批程序。

4、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县级财政要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分布、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等因素, 合理界定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支出责任, 建立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乡镇财政体制。

5、深化“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根据各乡镇实情,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注重实效地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管理方式。

6、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对乡镇财政管理的考核机制, 要从乡镇财政预决算编制、预算执行及管理、债务管理等方面加大考核力度。

7、切实加强乡镇债务管理。乡镇政府要积极主动化解乡镇债务, 上级财政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奖补等方式, 鼓励、引导和督促乡镇政府积极化解逾期债务, 要加强政府性工程建设的审批, 坚决制止新债发生。

(二)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建立为民服务工作新机制

1、建立惠农资金补助对象管理新机制。认真做好惠农补贴对象的申报、认定和审核, 完善张榜公示程序和形式, 建立责任明确、上下协调、管理有序、操作规范的惠农资金补助对象管理新机制, 夯实惠农政策和资金落实的基础。当前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 实行“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 更要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

2、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折通”发放机制。全面实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县级统一“打卡”办法, 镇财政要进一步加强补贴对象基础数据库的动态管理, 按照补贴政策审核、汇编补贴资金发放清册, 完善网络传输方式, 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畅通提供咨询和接受监督的渠道, 健全违规违纪举报奖励制度。

3、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和形式。乡镇财政业务岗位要实行“A、B”双岗, 做到不让群众多跑冤枉路, 不让群众人难遇、脸难看、事难办, 提供“一站式”服务, 做到让群众满意, 努力打造服务型财政窗口形象。

(三) 强化财政监督职能,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1、积极履行对专项资金的监督职能。乡镇财政处于为农服务第一线, 情况熟、信息灵、经验多, 上级财政在制订相关管理和监督制度时要赋予乡镇财政一定的监督职责, 强化乡镇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监管职能。

2、完善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要保证乡镇财政全面掌握有关专项资金的政策、额度、项目要求等情况。对于列入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 乡镇财政要全程参与, 实行专项管理;对于上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 但项目实施主体是乡镇政府的, 乡镇财政要全程参与监管;项目实施主体是主管部门的, 有关主管部门要主动与镇政府协调, 上级财政在下达资金时要同时分解告知乡镇财政, 乡镇财政要加大对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3、规范村级财务监管方式。乡镇财政要加强对各级财政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管理。要全面规范村级财务会计核算, 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指导和监督, 对村级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定期开展财经法纪和会计业务培训。

4、加强对乡镇财务和资产的监管。要建立和完善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乡镇财政要加强对乡镇国有和集体资产管理, 建立健全资产购买、处置、登记和台账制度。

5、配合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坚决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费, 严禁乱摊派、乱收费、乱加码,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综合素质

1、合理设置乡镇财政机构。乡镇财政所是乡镇政府所属独立行使财政职能的机构, 接受乡镇政府和县财政局双重领导, 日常管理以乡镇为主, 业务上受县财政局的指导和监督。

2、明确乡镇财政机构管理体制。县财政局对乡镇财政所实行垂直管理, 对乡镇财政干部的业务工作及个人年度考核、职务任免、工作调动等必须充分征求所在镇党委、政府的意见。

3、加强乡镇财政人员管理。完善乡镇财政人员竞争考核上岗和交流制度, 建立乡镇财政人员正常流动机制。

4、加大对乡镇财政人员的培训。建立“以业务为主体, 统一计划、分级实施”的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乡镇财政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5、全面开展“创建基层满意站所”活动。建立健全乡镇财政机构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逐步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镇财政管理模式。

摘要:现阶段, 乡镇财政管理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如何加强乡镇财政管理, 笔者从加强预算、国库管理, 落实惠农政策, 强化财政监督, 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个人思考。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机制

一、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新形势造就新任务,乡镇政府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一些与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给乡镇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乡镇管理体制滞后,与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首先,机构和岗位设置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乡镇建制由于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导致党委、政府、人大、纪检、武装等班子臃肿,党政综合办、农办、财办、综治办、民政办、计生办等门类繁多。机构改革虽对一些机构进行了调整,但其很大程度上是体现行政意志,而不是市场意志。江西修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但乡镇却没有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市场农业实质上是信息农业,而乡镇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专业系统的市场信息服务。

其次,乡镇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不统一。“七站八所”是县职能部门派驻的乡镇机构,他们代表各自部门行使职能,其人权、财权均在上级业务部门,致使乡镇政府管理权名存实亡,出现乡镇政府“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的怪现象。一些该是县职能部门管理的事,乡镇政府又不得不管,乡镇公务员充当了税官、法官、警官,但又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了之后不讨好的事。

(二)乡镇自身包袱沉重,压力过大,与政府行政目标不相适应

乡镇工作可谓包罗万象,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由于政府考核指标过多过细,考核方式不尽科学,各种工作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些乡镇公务员说“签了多少责任状,自己也记不清,只能是哪项催得急,就突出搞哪项”。政府虽然想做一些实事好事,但又忙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只能认认真真地写好材料,作好汇报,用形式主义应付官僚主义。

另外,现在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逐渐觉醒,开始从法律的角度考虑身边的各种问题,开始对他们过去认为至高无上的政府权威提出挑战。虽然农民的维权意识增强,但相应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淡薄。致使乡镇政府的法治不管用,压力过大。譬如国家基本政策实行计划生育,但有人员超生,违反基本国策,乡镇公务员不能去罚款,因为不是执法主体,也不能去扒粮牵猪,因为这种做法违法。而乡镇政府又不得不去管,这关系到乡镇工作的“一票否决”,决定着基层领导去与留和地方政绩的高与低。针对类似这些事情,乡镇政府就只能费很大的精力去处理,但光靠说教,打通思想成效不大,总之,乡镇政府包袱沉重。

(三)乡镇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与民众需要不相适应

1.越位问题

根据《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只有七项职权,但在职能的实际落实中不太理想,许多乡镇职能被泛化,政府管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經济、文化、社会事物无所不包,收税收费、计划生育、纠纷调处、保护环境无所不干,是一个全能政府,无限责任政府。

2.错位问题

在经济发展中,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主导力量,起主导作用,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管理、经营等多重角色。有的政府部门随意为企业、为农民做担保,造成沉重债务负担,有的代替中介组织和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大量纠纷。

3.缺位问题

政府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自身或以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如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推向市场,推向社会。比如政府在农业、畜牧业技术服务的职能方面就出现了严重的缺位现象。有部分乡镇的农技站、畜牧兽医站等政府涉农部门处于虚设、瘫痪状态,某些虽然还在运作,但也多成为经营单位,经营农业生产物资并从中获利已成为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对于农村急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供,先进生产技术的传递方面,乡镇政府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乡镇公务员队伍的现状与管理职能的需要不相适应

1.思想观念错误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乡村公务员有怀旧情愫,认为以前事好做、民好管,乡镇公务员地位高;现在乡镇公务员没有地位,事难办、民难缠;认为以人为本的思想过多地强调民意,张扬了老百姓的气焰;依法行政的原则过分地强调民权,束缚了公务员的手脚;“民可所使之,不可所知之”的思想还影响了一些公务员,缺少公仆意识、服务观念。

2.专业素质欠缺

如何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让产业真正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前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看,当前有不少乡镇公务员在这方面的专业素质不高,重管理的公务员多,但懂技术的公务员少。解决农民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科技推广不快的方法和能力欠缺。这些问题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极不适应,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方法有待改进

不少乡镇仍采用公务员包村“满堂滚”式的管理方法,周一报到,周五汇报,没事下乡,下乡没事,名为包村,实不到村。有的公务员不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办法不会,老办法不灵,惯用以前的工作模式、套路和抓法,有的公务员甚至认为在基层工作就是要有“匪气”、“霸气”,因而缺少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公务员管理办法不多,组织动员群众的能力不强,在复杂问题和突发事情面前常常显得束手无策。

二、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十六字要求,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它要求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有效制度的制定者、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谐社会的保障者。为适应新阶段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是:执行政策、创造环境、引导发展、促进和谐。

“执行政策”要求乡镇政府按照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循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当好公仆,真诚服务,执政为民。“创造环境”要求乡镇政府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群众创业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让人民群众的创业激情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引导发展”要求乡镇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推动产业化发展出点子、想办法、送信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和谐”要求乡镇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四项内容折射出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已进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

一方面,农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修水县80%的农民跳出了“粮猪型”经济圈,有不少成为产业专业户。许多乡镇形成主导产业发展模式,如三都镇、漫江、征村蚕桑产业已形成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在經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近60%。新增就业岗位大都是由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已经形成,要求政府尽快从经济领域低位退出。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能发挥作用的公共服务领域,又要求政府高位进入,职能转向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等服务指导,为民营企业提供市场信息。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想的是致富,难的是技术,缺的是服务,靠的还是乡镇公务员”,他们迫切希望有一批作风过硬、发展经济本领强的公务员带领他们抓经济、闯市场,在生产、技术、流通、经营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适应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迫切要求

政府长期主导着资源的配置,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实现GDP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如失业、贫困、社会保障、国民教育、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分配方面的问题突出,造成社会失衡。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解决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的关键举措,一方面,服务型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作用,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引导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服务型政府可以应对市场机制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如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扶贫济困、改善基础设施,以不断解决社会失衡和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逐渐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社会和谐的氛围。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把创建服务型政府作为执政的主导理念,工作重心和总体目标。

在基层工作中政府习惯于用强迫的方法管理农业、管理农民,制订的政策措施有意无意地忽视或侵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公务员与群众的矛盾冲突不断。谈到服务就是拨款拨物资,这一方面养成了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即使政府给了群众好处,但如果办不好事情, 群众也不会领情。要通过服务达到管理,把管理融于服务之中,把过去的“管、收、批”的干预型越位政府,转变为“扶、帮、助”的服务型补位政府是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目标;把以行政推动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实实在在的服务,保证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水平。三都镇蚕桑站自90年成立以来,本着为蚕农服务的宗旨,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做到“种桑服务到田,养蚕服务到家,售茧服务到市”,得到了蚕农的普遍认可,蚕桑产业得到壮大,蚕农得到实惠,蚕桑站也得到发展,同时也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三、乡镇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

政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民主政治理念。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资源由市场配置,保证人民自由创业、自由选择和自主决策。因此政府要还权于市场,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发展经济,提高市场开放程度,推动“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公务员创事业”。政府推动经济发展,不是要投资经营企业,而是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政府不能总把分配经济资源的权利控制在手中,而是要支持、帮助市场主体,由市场及市场主体来配置资源;政府要加强管理加强规制,而不是加强审批加强控制,要加强法制,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另一方面,现代民主政治要求政治资源由人民配置,因此,政府必须依靠并调动群众力量来管理社会,按照“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的原则,还权于民,实现从“人治型”向“法治型”转变;按照《行政许可法》规范从政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加快依法治理的进程。在村一级,乡镇政府要认真贯彻村民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通过鼓励、组织村民制定《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规章制度,让“依法治村,村民自治”的观念深入人心,在群众内部形成互相监督、自我管理的局面,逐步实现村民自治目标,一方面乡镇政府可以切实做到为自身“减负”,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二)调整机构设置

在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职能应由“抓事务、抓税收”向“抓产业、抓服务”转移,机构设置也应根据职能的转变作相应的调整,向“抓产业、抓服务”的工作重心靠拢。根据修水县乡镇工作的实际,在机构设置上可以将乡镇所有内能机构统一合并为“三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以及行政事务工作,比如把行政执法类站所,如税务、工商、计生、土管、派出所等,归类到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强化其责任,由党政综合办公室对其进行考核,并作为其晋级、晋升的主要依据;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负责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制订及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主抓本乡镇主导产业的发展,而通过合并农技站、农经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涉农部门,组建农业技术服务公司,把事业站所整体转制为新的经济实体或中介组织,与政府在人、财、物上逐渐脱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服务功能;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教育、文化、卫生、民政、计生等工作,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建立并逐步完善乡(镇)、村便民服务网络体系。

在人员配备与管理上,试行统筹使用乡镇工作人员,提倡交叉兼职,做到既分工又合作,发挥整体功能。乡镇基层站所的人员,均纳入以上三个办公室统一调配、管理和考核,同时乡镇党委、人大、政府要加强对基层站所工作的监督与评议。

(三)创新工作机制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调整工作运行模式,实现由“分片划线、领导包片、公务员包村”向“统一调配、目标管理、专业服务”转变。按照“归口管理、发挥特长”的原则和因责设岗、因岗定人的思路,全面推行竞争上岗的管理机制,不断整合公务员资源,把公务员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真正做到“统一调配、人适其位、位尽其才、人盡其用”;按照产业化、专业化服务的要求,对公务员实行包产业、包项目、包技术、包销路等目标责任制,实行班子成员联站所包片抓产业,依托站所抓管理抓落实;根据乡镇产业发展的实际,分门别类地将熟悉各种产业、精通相关技术的公务员聚合在一起,成立相应的专业服务队伍,专门负责解决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着力培养学习型、知识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素质,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建立健全乡镇公务员培训的制度和体系。紧紧围绕乡镇公务员队伍的实际需要,以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分类别的公务员培训,提高乡镇公务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知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其次,要坚持正确的公务员导向。按照新时期选拔任用公务员的标准,建立评价公务员政绩的新机制,营造一个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论是上级部门还是普通群众,都要切实理解、关心、支持乡镇公务员。众所周知,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千辛万苦,任务重,难度大,条件差,待遇低,特别是贫困落后的山区乡镇其公务员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要在工作、生活上对乡镇公务员多给予一些人文关怀,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科学政绩考评

政绩考评如同“指挥棒”,引导着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加快政府转型,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为乡镇公务员提供正确的激励导向。在设置政绩考核的内容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定位出发,在考核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年任务完成情况的基础上,更注重经济结构、增长质量、资源消耗、环境成本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是上级对乡镇的考核要切合实际,要考虑工作内容是否属于乡镇的法定职责,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对一些不属于乡镇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要避免强加于乡镇。其次要注意政绩考核的差异性问题,要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岗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下的公务员工作,既要重视公务员的主观努力,更要充分考虑基础条件对政绩的影响。再次要注重政绩考核的透明度,要把内部考核与社会考核结合起来,既要对上级述职,又要向群众述职;既要接受上级评价又要接受群众的评议,特别要扩大考核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接受群众监督,避免人为因素干扰甚至“暗箱操作”。

总之,乡镇职能转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的调整,要实现乡镇职能的根本转变,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就乡镇谈乡镇,要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上下联动,才能奏效。转变乡镇职能,变管理为服务,是新形势下的一个全新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唯有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才能找到出路。

参考文献

[1]高建设.乡镇职能转变的难点与对策——基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2]吴理财.服务型政府构建与民众参与——以乡镇职能转变为例[J].学习月刊,2008,(7).

[3]武磊.县区级地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标语下一篇:毕业晚会主持稿5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