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三个转变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三个转变(精选8篇)

论文三个转变 篇1

原普所长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几点要求。第一,紧密围绕集团公司2012年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我所改革发展目标,以完善“十二五”战略规划为契机,在科研生产工作中抓细化、抓落实,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优势,谋划专业发展,全面推动转型,不断提升我所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力。第二,从长远发展来看,基础科研是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有力保障。我们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增强技术创新力度,抓好基础科研项目落实,为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的讲话精神,在组织上、思想上保持党的纯洁性,在科研生产工作中锤炼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品质,争做先锋表率,以身作则,全面推动各项工作开展。

许德钧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各单位及部门要切实把本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位,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要求,求真务实工作,确保实现半年“双过半”和全年各项任务。许书记指出,要按照集团公司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所实际工作,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流程管理、计划管理、绩效管理、科研生产精细化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创先争优,切实提升我所基础管理水平。

论文三个转变 篇2

一、“一切为了学生”, 就是说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 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变为知识的索取和创造, “文盲”已将不再是指那些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指那些缺乏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 迫切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造力、应变力的智能型人才。为此,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四个转变”:

1. 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其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 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不再是望而生畏的“讲师”, 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随意训斥批评学生, 而是毫不吝啬地施以鼓励赞赏的话语;不再是把什么知识都告诉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

3. 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方式是重教不重学, 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依赖老师讲解, 在老师逼迫下学习。如今,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了, 学生主动自觉、独立自主地学习, 视学习为一种享受, 越学越想学。

4. 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单纯讲, 学生单纯听”, 而是“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去学习, 去质疑, 去探索, 去得出结论, 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 疑难处解答, 重要处精讲。这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思维为核心, 能力为目标, 训练为主线”的教法,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主体意识。

二、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 还要在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即“为了一切学生”。

由于片面的升学教育观, 当前还存在着“重视优生, 冷落差生”的倾向。多元人才观认为, 对世界上所有正常人来说, 不存在谁更聪明, 只存在聪明的方面和潜藏度不同。因此,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没有不可转化的后进生。为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能, 我注意做到:

1. 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不是只重视少数尖子生, 而是不忽视任何学生,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对成绩不良的学生, 不但不歧视, 反而有所“偏爱”, 在提问和批改作业时特别“关照”, 寻找进步苗头, 给予鼓励, 促其迅速转变, 脱颖而出。

2. 全面看待尖子生。

对成绩优良的尖子生要“一分为二”, 既积极扶植, 精心辅导, 着重培养其应对高考的综合思维能力, 使其在每次竞赛和考试时都勇创佳绩, 又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人格修养、能力结构等综合分析, 及时查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使自己理想地发展、健康地成长。

3. 针对个性特点, 个别指导。

例如, 对作业粗心经常出错的同学, 要求其仔细审查;对聪明但偷懒的同学, 让其选做一些难题并限时完成。

4. 承认差别, 因材施教。

在学习目标上不搞“一刀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进步要求, 只要能“跳起来摘果实”, 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进步, 就应该称为“优等生”, 及时表扬。对成绩不良的同学, 要求不可过高过急, 而是根据其实际情况, 提出具体的近期目标。

三、在转变教学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 还要关注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 也即“为了学生的一切”。

针对目前单纯重视智育的偏向, 我们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 学生单单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劳动, 学会生活, 学会健体, 学会审美”。江泽民同志说, 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使学生全面发展, 我采取如下做法:

1. 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国的先进模范人物, 学校和班里的先进典型, 都可作为学生的榜样。我们要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 让学生“找差距, 见行动”, 增强前进的动力。教师也要严于律己, 走在学生前面,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 开展活动。

人的道德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 道德教育也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完成。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加参观、调查、辩论、文体比赛等活动, 提高其精神境界。

3. 心理教育。

由于社会、家庭等诸多原因, 当前不少学生存在着脆弱、固执、冷漠、自卑、厌学、傲世、逆反心理等心理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必须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 做学生的朋友, 赢得学生的信赖, 让学生敞开心扉, 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 针对具体情况, 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偏差, 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4. 劳动教育。

近年来, 由于应试的压力, 学生参加劳动的机会很少。这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都是不利的。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士认为, 自幼爱好劳动的孩子, 思想素质往往较高。杨振宁博士曾指出, 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 没有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值日劳动、公益劳动及社会实践, 使他们从中受到锻炼, 全面发展。

教师角色的三个转变 篇3

尊而不屈,和谐共处

新课程指出: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平等应该是人格上的平等。切忌追求一切都要绝对平等。

现实中,很多教师的角色变换操之过急,定位把握不准,猛然把学生的地位抬得很高,就像对待上帝一样,明明学生已经偏离轨道了,也不去牵引其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而是听之任之,使学生越走越远;甚至学生错了,因为怕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也不去批评、指责,仍对学生一味地纵容,最终难以驾驭,把自己推向困境的边缘。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一个性情中人,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握好师生平等的尺度,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尊而不屈,赏罚分明,宽严结合,和谐相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亲而不密,距而不离

在深入贯彻、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建立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追求。就师生之间的情感而言,教师爱生如子,对学生全面关心,与学生亲密无间,值得推崇。在教师还未能准确把握“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时候,为了重新定位和学生的关系,唯一能做的就是深入学生内部和学生打成一片,蹲下身子和他们聊天,和他们游戏。看上去,其乐融融,师生关系融洽,但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如果师生之间亲密无间、毫无顾忌,就必然会导致教育工作的失衡。

如一次风筝比赛中,一位班主任与学生打成一片,压成一堆,教师不是教师,学生不是学生,教师形象丧失殆尽,今后对学生又如何管理?所以,师生相处过分亲密,必然会造成相反的教育效果。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掌握尺度,做到“亲而不密,距而不离”,让学生在心目中信服你,在课堂上尊重你,做一个真正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赞而不廉,赏责分明

新课程改革提倡多给学生表扬和鼓励。虽然实践证明,总是一味地批评学生,从不肯定、表扬学生,的确不是教育的好方法。然而,一味地夸奖、表扬,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说:“好、好、好,你真棒!”这恐怕也不是教育学生的“灵丹妙药”。

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浮躁、无知,失去了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老师的表扬还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吗?而且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欠缺吗?

因此,教师不应只是一味地给学生以廉价的表扬。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励、激励学生。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应该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该否定批评的,就应该掷地有声地否定,然后指明改进的方面;该肯定表扬的,也应该毫不吝啬地大加赞赏,过后还得启发他如何继续发扬。

“三个结合”促进机关作风大转变 篇4

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成果,不断完善县城建设管理工作,富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采取“三个结合”的方式,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大转变。

一是坚持把作风转变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县委十一届全委(扩大)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精神,总结学习经验,做好学习笔记,努力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养、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二是坚持把作风转变与提高办公质量相结合。建立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理制等制度,按照“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提高整体办公质量,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

三是坚持把作风转变与机关日常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行岗位监督制度,提倡岗位奉献精神。建立科学规范的干部管理体系,先后对干部考核、信息调研、财务管理、内务处理等多项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严格上下班考勤签到,实行销假登记,去向留言。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篇5

谈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党的十七大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五年来,我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理论尚未廓清,对诸如“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以及“怎么转变”等问题,尚待探究。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对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我们往往只从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入手,只从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入手,片面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即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但是,离开对经济时代变化大趋势的根本认识,就会本末倒置,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错误,难免事倍功半。

经济发展方式,或称财富增长方式,是由所处经济时代的特点决定的。一个时代有与其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土地和体力劳动者,谁拥有的土地越多,谁拥有的劳动力越多,谁就越有财富。土地是“第一资源”,劳动力是“第一资本”,简单的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驱动力是资本和机器。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形式。工厂越大机器越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工业经济时代,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是“第一资源”,机器设备和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是“第一资本”,复杂体力劳动是“第一劳动”。

世界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做相应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知识成为“第一资源”,知识资本成为“第一资本”,创新劳动成为“第一劳动”。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时代进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化到知识经济时代引发的问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如果仍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会逐步降低,经济发展的质量就会逐步变坏,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顺应时代潮流就能兴旺,背逆时代潮流必定衰败。物竞天择,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到底谁是“第一资源”;二是机器设备及货币资本等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到底谁是“第一资本”;三是复杂体力劳动和创新劳动,到底谁是“第一劳动”。这些问题不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奏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人为举措,而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应对时代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探析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问题。

一般理解为,由传统的发展方式向现代的发展方式转化,要用现代的发展方式替代传统的发展方式。于是,把资本、劳动密集型、政府驱动型、外需拉动型、投资驱动型、出口带动型、外延粗放型等发展方式归入传统的发展方式,而把技术密集型、市场导向型、内需驱动型、消费驱动型、内涵集约型等发展方式列为现代的发展方式。这种从事物表象上简单分类的做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是为了实现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第一资源”,以知识资本为“第一资本”,以创新劳动为“第一劳动”的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取向。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当世界跨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原来的那套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一些经济现象已经无法解释了。当今世界拥有最多财富的人不再是资本大亨,而是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批“知识的宠儿”,他们对推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几十年前说过:“我们迄今还不十分清楚,知识是怎样作为经济资源发生作用的。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但它完全不同于所有现存的经济理论……”要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向哪个方向转变的难题,必须首先弄清楚知识是怎样推动经济发展的。

1.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任何经济发展方式的确立,都必须从劳动这个理论元点出发。

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

人的体力是有限的。随着劳动资料的发展,出现了代替人力的畜力、风力、水力,后来是蒸汽机的机械力以及电动机的电力。凡是以人的体力以及代替人力的力量从事的劳动,称谓“泛体力劳动”。人的智力的替代力量也正在出现,例如计算机技术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智力。凡是以人的智力以及代替人智力的力量所从事的劳动,称谓“泛智力劳动”。

两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随着代替人力力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当社会只有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劳动能创造的价值较小,社会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缓慢。这个时代,就是农业经济时代。当社会出现代替人力的机械力和电力,劳动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社会财富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个时代,就是工业经济时代。

“泛智力劳动”是以知识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

“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比“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时间的多少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商品价值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价值的大小体现在知识含量的高低上。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差异是有限的,因此,“泛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知识量的差异几乎是无限的,因此,“泛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也几乎是无限的。无限的价值必定远远大于有限的价值。这种超出一般价值的价值,称谓“增盈价值”。

“泛体力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是,投入一次劳动,获得一次价值;不投入劳动就不创造价值。“泛智力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投入一次劳动,在获得一次价值之后,还可能获得新的价值。专利是“泛智力劳动”的成果,专利的拥有者在自己使用专利时即创造了价值。当专利拥有者转让专利使用权后,并没有新的劳动投入,却能获得报酬,创造出新的价值。“增盈价值”就是多次价值的积累。

以“泛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业经济,是以数量扩张型和粗放速度型为主体的经济,其增长潜力有限;以“泛智力劳动”为主的知识经济是以质量提高型和高度集约型为主体的新型经济,其增长潜力无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重视和倡导“泛智力劳动”,用“泛智力劳动”逐步替代“泛体力劳动”,同时,在劳动结构中,逐步加大“泛智力劳动”的比例。

2.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源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泛体力劳动”或称创新劳动依靠的是知识资源。

知识资源是指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以反复利用的、可以带来财富增长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源总称。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知识仓库”,企业员工的“知识仓库”汇集成企业的“知识仓库”;一个群体,大到国家的成员的“知识仓库”汇集成群体或国家的“知识仓库”。

知识资源就是无数个体生命“知识仓库”的集成。

我们说的“知识仓库”并非指贮存图书和资料的图书馆,也不是存放图纸、文件、音像资料的档案馆,而是特指存贮隐形知识的人脑。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图书馆和档案馆是贮存显性知识的场所,贮存不了隐形知识。显性知识必须有效转化为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仓库”的加工升华才能成为创新的有用知识,成为创新的坚固基础。因此,图书馆就是图书馆,档案馆就是档案馆,它们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仓库”。对于创新来讲,有用的是人脑中的隐性知识而非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图书馆再大,贮存的图书再多,在未转化为隐性知识之前,对于创新来说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

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生命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感知和感悟,来源于对事物的各种纷繁复杂现象的认知,对事物特征和变化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自我判断和积累。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隐性知识不仅隐含在个人的认知、技能和经验中,同时也涉及个人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

知识仓库具有极其独特的特点:

(1)容量很大,潜力无穷。只要主观上愿意接受隐性知识,“知识仓库”可以做到“来者不拒”,有多少接受多少。这么大容量的“知识仓库”,可以不上锁,不用保安看守,谁也偷不去,谁也拿不走,一旦“入库”,终生拥有。

(2)管理无序,难以度量。一个人到底储存了多少隐性知识,根本无法度量。人的“知识仓库”无法像实物仓库那样,进库有登记,出库有记载,库存有账薄,存量多少一目了然。人的“知识仓库”库存量可以有个大致的估量。人的“知识仓库”完全处于自然的无控无序的状态。

(3)有增无减,越用越多。“知识仓库”不同于实物仓库。实物仓库的实物一旦使用,库存就会减少,使用的越多,库存减少的就越快。“知识仓库”的隐性知识一经使用,不仅库存不会减少,反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对事物获得了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库存将有可能增加。“知识仓库”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用。

(4)多重功能,贵在创新。“知识仓库”对于任何人都是有用的,从事“泛体力劳动”的人也要靠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处理劳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事“泛智力劳动”的人不仅要用贮存和积累的技能类和经验类隐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用贮存和积累的认知类隐性知识,依靠专业性的认知类隐性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加工,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实现创新的目标。“知识仓库”中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敏锐地观察问题、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领域来;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通过自由联想获得新办法、新主意、新观念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就越能有效地选择适合于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或领域;这类知识库存量越大,思路越宽广,就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越能使创新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成果得以升华。

自然资源的作用尽人皆知,于是人们在疯狂地掠到自然资源。知识资源的作用由于其隐蔽性、不可知性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知识经济先知先觉的国家和企业,都在拼命占有、大肆掠夺知识资源。

资料介绍,美国微软公司的总资产达到3100亿美元,全世界雇员人数近91000人,目前在6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尽管如此,微软公司仍然是一家没有高大厂房,没有庞大机器设备,没有大型运输机械的企业。公司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办公大楼及办公用俱。微软公司高度重视人才,努力不让最优秀的人才“漏网”。比尔・盖茨曾坦言:“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也许,这就是微软成功的秘诀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高度重视知识资源,充分发挥知识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由主要依赖具有稀缺性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转变为主要依赖具有丰富性的知识资源发展经济。

3.知识经济时代的两种资本

时代变了,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理论有些已经过时,不少做法已经失效。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重大变易,由一种资本,变成了两种资本,即不仅要有传统概念上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等构成的传统资本,而且要有知识资本。办企业没有资本不行,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办企业没有知识资本不行的道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清醒意识到的事情。

传统资本和知识资本,两种资本好比是企业的两条腿,缺一不可。没有传统资本,企业无以存活;没有知识资本,企业活得艰难。企业要想走得好,跑得快,两条腿要一般长,一样健壮。“单腿蹦”不行,“跛脚走路”也不行。

知识资本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是极端重要的。无数鲜活的事例和经典的案例形象地说明,传统资本是企业的“硬件”,知识资本是企业的“软件”。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传统资本对于企业是“催生促高”的资本,知识资本对于企业是“造血壮体”的资本;传统资本是企业“做大”的资本,知识资本是企业“做强”的资本。

知识资本是由知识转化来的,转化的根本条件是“泛智力劳动”,就是创新。没有知识就没有知识资本,没有创新也没有知识资本。这就是说,知识资本的内涵离不开创新的范畴。凡是用于创新的资本,凡是实现创新的资本,都是一种投入。投入的是传统资本,是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但是,这种投入的资本,不同于维持日常生产而投入的资本,也不同于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是一种投资回报率相当高的资本,是一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的资本。为了与传统资本向区别,这种用于创新和实现创新的创新资本,冠以知识资本的称谓。知识资本是蕴含在创新成果中的特殊资本;知识资本是能够创造超乎常规价值和利润的资本。知识资本的定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知识资本就是创新资本。

据全球着名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微软公司的用于研究与开发的R&D投资总额达到65.8亿美元,R&D投资占公司当年全部销售营收的14.9%左右。这些货币资本都有效地转化为微软的知识资本。

任何资源只有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存在时才能实现其资源的价值。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是,知识必参与变革现实的实践,通过“泛智力劳动”这种知识性劳动,创造出对企业、对社会有用的存在,同时创造出新的价值时,知识才转化为知识资本。知识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转化为知识资本,或者说,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根本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充分认识知识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逐步提升知识资本的含量,并使之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本”。

4.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机理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的一些认识和经验。雄厚的知识资源不断开发的结果,即通过对知识的不断积累,对知识的反复思索,对知识的多种联想,对知识的深刻感悟,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使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物的真实。人们利用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在知识资本的推动下,对事物进行改善、改造、改革,创造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产品,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理念,不断实现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泛智力劳动”的过程,其创造的是价值量相对较高的增盈价值,因此,创新的过程就是价值量大幅提升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财富快速增长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就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

知识推动经济发展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知识,日益增长的知识凸显了知识资源的作用;知识资源通过知识资本的持续开发,通过“泛智力劳动”不断实现创新目标;创新将创造出超过一般劳动价值的增盈价值,进而推动经济平衡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

知识――知识资源――知识资本――“泛智力劳动”――创新成果――增盈价值――经济发展,构成了知识推动经济发展的链条。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知识资源是基础,创新是核心,知识资本是推动“泛智力劳动”的关键,创造“增盈价值”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将以一种历史性的力量使社会实现从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向主要依赖知识资源的转变,从“泛体力劳动”为主,向“泛智力劳动”为主的转变,从传统资本为主导,向以知识资本为主导的转变,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将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根源,成为配置生产要素的强大力量。谁拥有知识和创新,谁就取得了对经济的支配权力。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事关国家实力的快速崛起,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动员全国上下采取重要举措,同奋共举,务求实效。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从企业抓起

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上存在着曲解。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的事情,是宏观调控的事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情,是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事情。此事似乎与企业无关,或者说企业只是“被动”转变,“等待”转变。这种思潮是十分有害的。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是内生性发展的动因。离开了“细胞”的发展变化,宏观经济难以发展变化,既是有些改变,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宏观调控式的转变,既是企业调整了产业,例如由传统产业调为知识产业,如果企业仍然按照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结果经济必难有长足发展。实践证明,既是传统产业,如果转用知识经济时代的方式,依然会取得骄人的发展。美国沃尔玛公司,从事的是典型的百货零售的传统产业,其夺得世界500强之冠的业绩,诠释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

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把企业主要依赖自然资源转变为主要依赖知识资源;二是把企业主要依靠“泛体力劳动”转变为主要依靠“泛智力劳动”;三是把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本”。资料显示,我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50%的企业不进行任何创新活动,有专利的企业只有5%,每年申请专利的企业只占1%。这都说明,我国企业仍然处在工业经济时代,沿用的仍然是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事情。要充分认识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列车已经驶进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头脑,我们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的特点,顺应时代的潮流。身子和屁股不能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身首异处”是活不好的。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仓库”的建立,高度重视“泛智力劳动”队伍的培养,高度重视知识资本的考核和运作。国家要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地将企业建成创新型企业。企业普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就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真正转变之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日,就是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之时。

2.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

经济理论是对经济现象本质的探析和认知,是对经济现象规律的探求和揭示。经济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个经济时代有反映其时代特征的经济理论。经济理论的焦点,在于揭示社会财富增长的机理,在于确立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介和移植了大量外国的经济管理理论。我们的企业界同仁敏而好学。从改革开放之日始,先后学习过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事业部制、行为科学、创新理论、人力资源理论,直到甚嚣尘上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我们跟“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学习过最基本的管理方法,跟“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学习过现代管理高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曾使我们折服,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让我们如醉如痴……学费交了不少,学习也颇努力,但回过头来想想,收效甚微,甚至是劳民伤财,劳而无功。何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了皮毛,丢了根本,难免落得邯郸学步的下场。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得益于这些“洋”理论,取得了令世人瞠目的业绩。

时代变了,经济管理理论也要做相应改变,要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经济管理理论。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表现为宏观经济出现了“两低一高”的新特点,即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和高增长率。微观经济则出现了以微软公司为典型的一大批知识企业的迅速崛起。所有这一切,都是与传统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所不相符合的,甚至是传统经济管理理论根本无法解释的。这引起了联邦政府的高度重视,大批经济管理理论研究者立即投入深入研究,相继推出一些研究成果,推动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与经济实践相伴而生的,这样的经济理论为经济发展探路清障,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中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能继续沿用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理论,我们也不能继续依靠移植外国成熟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一方面,真正有用的“经”,人家不一定给你;另一方面,移植需要过程,等移植成功可能已是“时过境迁”了。另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以及“零敲碎打”的做法都难免会事倍功半,效果很差。

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对某类经济现象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类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并进行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抽象而形成的。经济理论体系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已经出现的这类经济现象做出合乎逻辑的、自圆其说的解释;二是指导经济运行,严格按此理论运行的经济应该获得预想的经济效果和效益。用“企业知识资本论”作为理论元点,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创建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不应是“个人行为”,而应是“国家使命”。由国家出面组织,选择国家最高学府(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牵头,挑选有创新造诣的经济学家集思广益,同心戮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中国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尽快结束跟在外国经济管理理论后面爬行的历史,尽快用中国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推动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大道上迅跑。()中国知识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构建之日,就是中国经济二次腾飞之时。

3.大力普及和开展创新活动普及和开展创新活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知识经济时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知识“第一资源”的最终归宿;创新是“泛智力劳动”的全部内涵;创新是企业“第一资本”的总体流向。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知识经济时代。

当前,阻碍创新普及和开展的最大障碍,是熊彼特“圈定”的创新定义。“怎样认识创新”已成为一个国际性议题。,欧盟提出要重新认识创新概念。,美国国家创新行动计划中反复强调创新的变化特征。他们都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了质疑。

随着创新实践的深入,创新理论也要随之发展。通过对百家企业案例的探析,创新可以这样来定义:“创新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用这些新的认识和把握对事物进行改进、改善和改造,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实践”。

创新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新的认识和把握。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要能获得哪怕是深入一点点、新一点点的认识和把握,都可以称为是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人们只要用心工作,用脑思考,日久天长,都有可能获得事物本质新的认识,都有可能发现事物新的规律。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并非是“天才”的专利。

论文三个转变 篇6

在全队学习“三个转变”的座谈会议上,各位队领导和科长做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及交流发言,我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在思想觉悟的转变认识上,主要要破除等、靠、要和软、懒、散的消极思想,坚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迟”的积极思想。谈到这里让我联想到解放后五、六十年代的影视记录中,人们干劲十足、精力旺盛,抡胳膊也是干脆利落,这些都让我心中起敬。相对于今天来说,他们的生活很贫穷、很艰难,但是他们憧憬着未来美好、幸福的生活,有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信念,信心十足。他们用思想武装大脑,坚信“人定胜天”的不放弃理念,这就是他们干任何事时都信心百倍,干劲十足的原因所在。所以我认为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的前提条件很重要,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用积极向上、坚不可摧的信念武装自己,使自己无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都充满自信、心情顺畅。

二、在工作作风的转变上,思想转变已为其夯实基础,但在工作中,不排除会有抵触情绪的出现,这是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需加强敬业爱岗的责任心。首先,要有“先单位之忧而忧,后办个人私事而乐”的大局意识。其次,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工作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效率也会随之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队荣我荣、队耻我耻的凝聚力,迎难而上的进取心,这样所有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做好“三个转变”实现高效课堂 篇7

一、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 逐步体现教育的本质

语文课堂中, 教师的任务应在教授好语文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语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注重语言表达、人文启智、性情陶冶和意志的锤炼。语文资源较多,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 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 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 走出教材, 走出课堂, 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所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 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 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当然, 教师应提示学生要善于倾听、观察、动脑筋, 要善于把自己认为好的内容、有用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 要运用已有的能力和方法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归纳等, 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运用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运用, 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运用, 在社会生活中运用。

二、从纸质教材为主到“立体化”教材的转变,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远程教育设施及资源中的课件、视频等, 使教具“立体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 能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丰富的感官接受基础, 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接受信息离不开视听, 要使学生感知、理解就要依靠多种渠道, 获取多种信息, 使多媒体多渠道、多视角地呈现教学内容, 使之形象化, 从而达到变深为浅、化难为易的目的。如, 在学习古诗文《岳阳楼记》一文时,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 让学生置身情、景、声交融的场面, 真正领会教学语言、画面语言与音乐语言所带来的综合美感, 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

三、从传统教学法到自主性、探究性、协作性学习的转变, 产生多样有效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 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情景, 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 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始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 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 提倡学习和语文阅读的多元化, 教师要用心组织学生进行多样的课堂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活”起来。要让学生自主成立语文学习小组,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设定自学目标, 互相讨论, 互相学习, 协作进步, 学生带着问题伴着兴趣积极思考、释放情怀, 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既定的教育教学任务, 进而使学生收获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开始逐渐地积累知识, 久而久之, 当量变发展到质变, 就有了成绩的飞跃和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又成为目前语文课改向纵深推进的焦点。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 能从更利于操作、更富于实效的角度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以利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实施。

立足三个转变 构建高效课堂 篇8

一、课堂由时间型向效益型转变

时间型的课堂教学是粗放式的,注重的是时间的投入,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或变相增加学生的劳动总量来实现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升。这种课堂消耗大,成本高,以牺牲学生本该拥有的时间、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剥夺学生全面发展的机会为代价。

效益型的课堂教学是集约式的,注重的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高效有序地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我构建,实现学生三维目标的高效落实。这种课堂是基于内涵的建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率为基本出发点。

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由时间型向效益型转变。建设效益型课堂,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是建设效益型课堂的保障。引领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补充,特别是吸纳领会新课程理念及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课堂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不断提高教师对高效教学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把握学科个性,挖掘钻研教材是建设效益型课堂的前提。只有把握好学科教学的个性,钻研好教材和课标要求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才能抓住教学的“本”。“研本”的载体是教师的备课教研活动,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时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汇合全体教师的力量研究每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制订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功在课前,益在课上,大投入决定大产出,教师只有把课备精、备实、备好,把每一个教学细节都研究透,才能有效教学落实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三)加强对学生群体及班级特点的研究是建设效益型课堂的基础。教学内容的落实方式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选择,只有了解了学生群体的知识筹备、智能结构、班级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将教学任务“物化”“细化”,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摸清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才能确保教学对象的有效参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

(四)探索科学有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是建设效益型课堂的关键。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任务的实施,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要考虑不同知识类型、不同技能类型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群体特点结合教师自身教学特点,综合比较各种教学模式,灵活多样的选择或组合运用最优教学方案,并且能够对教学进程实行有效的随机控制,适时反馈学习信息,构建开放式课堂。

(五)落实并完善各项常规教学环节是建设效益型课堂的有效延伸。抓好预习,教学重心前移,进行课前准备,是建设效益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搞好巩固,重视作业的功能,发挥评价、补充作用,是建设效益课堂教学的自我完善。

建设效益型课堂,追求课堂效益的最优化,是同教师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创造性活动能力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认同、在行动上实践、在反思中总结,探索打造出具有教师鲜明个性的效益型课堂教学范式。

二、教师由主讲型向主导型转变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一般采用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极地学,机械地练,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有些教师积极改进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了“群言堂”模式。但是,仔细推敲,其实这是很多老师不直接去“灌”而是通过少数学生去“灌”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高效有序地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任务。

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在课前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来选择教材,创设适合的问题教学情境,根据学情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科学安排学习活动。

(二)教师是学生自主探究策略的指导者。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分析、探讨、合作、交流要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校正学生的思维误区,运用恰当的方法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启发。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组织的调控者。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偶然性因素,学生的自控能力、活动能力也存在着差异,在学习探究活动中必然会出现困难和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意见分歧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组织协调,以确保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成就的鼓励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成就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学习带来的欢愉。当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绝不是无原则的、“廉价”的,在以表扬为主的同时,及时指出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以求学生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由此看出,教师由主讲型向主导型转变并没有放低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反,这种转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当前实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每位教师都应积极研究角色转变的意义,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在课程改革中迅速成长起来。

三、学生由从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一般情况下,课堂教学要坚持“三为主”的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的课堂教学把传授知识作为终极目标,教育思想空间也被匡定:教学——考试--分数,以致教师更多地关注于对教材、考纲、教案和教法的研究,忽视了对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研究,致使教学缺乏发展学生的内在动力机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实际参与度不高,属于接受型教学。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其主体的地位。因此,我们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双方各自都真诚地敞开自我,相互包容、相互倾听、相互吸引,于是教学过程成了人与人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的过程,成了精神互通、人格相遇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激发自我的内在学习动力,自由轻松毫无顾虑地学习、探讨、合作、交流。

(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学生的自我发展内驱力,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学习主动性的唤起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由衷喜爱,发出一种源自内心的自动、自觉的学习行为,产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的一种学习态度的根本性转变。学生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就越大,从而也就越能不断地调整、改造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知识结构。

(三)着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根本保证。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主动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越高,就越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反之,其在自身身心发展上就越感到无能,也无法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从小事做起,如书写的习惯,要仔细认真,整洁;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追根究底,勤于积累;讲效率的习惯,做事不拖拉,科学安排;培养阅读能力、预习的能力等等。

(四)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实施“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不断改革备课形式,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体验、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拓展延伸……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发展教育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良好载体,它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实验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探索,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上一篇:有话好好说分析下一篇:会计u8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