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利分析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了解现阶段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状况,分析消费者的维权途径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消费者权利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消费者权利分析论文 篇1:

对我国餐饮、娱乐行业禁止自带酒水规定的合法性分析及消费者权利的实然性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餐饮、服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也遍地开花,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基于餐饮、服务行业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进入其服务场所等相关问题也随之而来,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餐饮、服务行业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规定的合法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探讨我国消费者权利的实然性现状,同时针对餐饮、服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扮演的角色功能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自带酒水;消费者权利;格式条款;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实然性

一、问题的引出

餐饮、娱乐行业禁止自带酒水的争议成为2012年度十大消费投诉的热点,而早在2003年北京市民因自带食品饮料被拒绝入场状告电影院,2006年成都市民因自带酒水被索要开瓶费状告酒楼......相关案件使得消费者到此类经营场所能否自带酒水的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的焦点。然而,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无论是消费者一方、还是经营者一方,甚至是司法实务界、法律学者,都各执一词,至今未能形成共识。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一方面,消费者与经营者各行其是,双方因自带酒水引发的冲突事件不断,司法机关为此投入大量的司法成本;另一方面,缺乏相对具体且行之有效的解决机制。

二、餐饮、娱乐行业禁止自带酒水规定的合法性分析

笔者认为,餐饮、娱乐行业禁止自带酒水的规定是无效的,属于不公平的格式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1、禁止自带酒水的规定剥夺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按照法理的解释,选择权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其购买的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权利。[1]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据此,消费者可以选择经营者提供的酒水,也可不选择经营者提供的酒水。经营者无权剥夺消费者对酒水的选择权,更无权强迫消费者接受自己提供的酒水。

但是,有人可能会支持这样的观点:如果经营者将禁止自带酒水的规定在店堂内向消费者明示,就可认为此项规定合法。因为经营者采取明示的告知形式,消费者若不同意该条款则可以选择不去该经营场所消费,如果仍旧选择在该经营场所消费,则表示消费者对此项格式条款规定的内容表示同意,由此就不得自带酒水。对于持此观点的人们,有必要提请他们注意的是,消费者不仅有权在不同经营企业之间作出选择,而且有权在某一特定经营企业提供的特定商品或服务之间作出选择。事先明示格式条款的做法固然确保了广大消费者对经营企业拟定收费标准的知情权,有助于消费者在特定条件下行使对经营企业的选择权,但笔者必须强调,给予消费者必要的知情权并不意味着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得到了保护。进一步说,经营者关于"消费者不准自带酒水"等相关规定,从性质上分析,属于单方事先拟订而未与消费者协商的、限制对方当事人权利的格式条款,其实质是强制消费者高价消费酒水,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因为当同一行业形成某一默契约定或者行规,而该约定或行规又限制了消费者的某项具体权利,事实上就形同禁止了消费者的该项权利。

此外,店内明示本身不足以论证其合法性。假设一个格式条款已经明示,不做合法性论证,就断定该条款具有法律效力,就等于认为所有公示的"霸王条款"都具有合法性,这一点,显然不符合逻辑。

2、禁止自带酒水的店堂告示剥夺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公平交易权不仅是公平原则和等价有偿原则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消费者作为民事主体的一项核心法定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0条之规定,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的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公平交易权的实质是消费者与经营者权利与义务的大致对等,这就要求消费者所付价钱与其获得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大致对等。而经营场所若禁止自带酒水,意在迫使消费者做出两个选择:要么消费其经营场所出售的暴利酒水,要么自带酒水,但需向其支付高额开瓶费。但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无法做到消费者和经营者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大致对等。如果经营场所提供的酒水等于或略高于酒水的正常价格,经营者也就没有动力、没有必要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因此,自销酒水的暴利是经营者禁止自带酒水的根源。显然,经营者的行为已经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此外,自带酒水的消费者购买经营者提供的饭菜或其他服务,二者之间显然已经存在消费合同关系。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经营者理应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与商业惯例认真履行合同中的附随义务,自觉为消费者提供开瓶工具,而不是强行收取高额开瓶服务费。收取高额开瓶费,构成民法中的不当得利。笔者认为,经营者应诚信经营,而不应当将收取高额开瓶费、酒水费作为经营企业获取丰厚利润的一种重要途径。

此外,这里也要注意到某些例外情形:倘若经营者开设某些特定场所,如酒吧,就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适宜条件的饮酒场合,并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经济成本,那么,经营者可以向消费者销售价格高于市价的酒水。该高出的价格用于补偿其投入的成本以及适当的收益,同时允许其设立禁止自带酒水公告来保证其应有的经营预期。

三、此类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此类现象长期存在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原因在于我国在规制商业行规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

1、行业规制的不足

在立法上对商业行规的规制,主要是通过对行业协会的规制来实现的。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行业协会法进行统一的规制,只有在相关的法律中略有涉及,不够完备。相关的立法也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例如《反垄断法》第11条强调;"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这条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显然对行业协会规制方面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再者,相关立法层次过低,更偏重行业协会的自治。各地针对此类情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针对行业协会制定了一些条例规定,如2005年3月起施行的《四川省餐饮行业行规行约(试行)》,2006年1月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制定的《河南省餐饮行业经营行为规范(草案)》以及我国最新的关于行业协会方面的立法--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室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立法层次都过低。

2、行政监督的不足

行政监督是我国目前对商业行规规制采用的主要方式,它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消费者众所周知的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12315举报中心,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行政监督方面的不足。许多地方的行业协会拥有很强的行政背景,而工商管理等行政监督部门又隶属于政府组织,因此在执法上经常遇到障碍。[2]不利于行政机关对某些不合理商业行规进行行政监督。同时,法律也并未针对行政登记机关对其他行业协会规章如何进行行政审查作出具体规定,这些都是行政监督方面存在的缺陷。

3、司法对商业行规审查存在不足

首先,法院认为这方面的工作属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范畴,因此不愿介入其合法性审查之中。关于"禁止自带酒水"引发的诉讼纠纷一直没有停止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法院对此态度不明朗,采取尽可能回避的态度,把问题简单化,不对此类问题作出明确的界定或者尽量让诉讼双方当事人私底下自行调解。如此一来,司法就起不到教育、引导民众的作用。其次,我国缺乏一套完善的司法审查标准。法院对此类现象的判决只是代表了一定范围的民间秩序,体现了协会成员的利益要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行规超越了民众所能接受的范围,需要在双发各自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利益。

四、针对穆斯林等民族性餐饮行业的区别对待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益和利益,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穆斯林等少数民族,尊重他们的餐饮习惯,不自带酒水。但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穆斯林等民族性餐饮行业的监管,坚决杜绝打着"清真"旗号的餐饮行业以此为由禁止消费者自带酒水。

五、消费者的实然性权利脱离于法律规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消费者的实然性权利脱离于法律规范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上述提到的行业规制的不足,行政监督的不足以及司法对商业行规审查的不足以外,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消费者的实然性权利脱离于法律规范依旧摆脱不了经营者与消费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即维权意识薄弱。而经营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则是此类现象不绝于耳的根源。一方面经营者为牟取高额利润而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具有盲目性,随之产生某些超越法律的行业规则,在诚信经营的商业文化被污染、不合理的行业惯例被众多餐饮企业纷纷效尤的情况下,经营者可能为了符合某一行业的不合法准入规则而不得不做出如此选择。因此,为确保消费者的实然性权利,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餐饮行业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自己在商业活动中诚信的角色,把经营重点放在以提高产品质量,创造良好的服务态度上,以此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学会与消费者建立互信的关系,而不应该将重点放在暴利的酒水和开瓶费之上。我们相信在市场竞争的自我调节的机制下,这种诚信经营一定会起到以点带面的积极效果。

其次,消费者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在受到如此待遇之时,可以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投诉或者向相关行政部门申诉,甚至可以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再次,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充分彰显行政执法的积极性,主动对某些行业形成不合法行规进行行政干预,甚至予以行政制裁及处罚,确保良善的市场秩序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司法机关对因经营性场所禁止自带酒水或者强收高额开瓶费的诉讼,应积极受理,并且要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站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方,在合理的司法权限内严惩侵权者,让公众知道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后果,指导消费者在遇到类似情况之时果敢地诉诸于法院。这同时也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侵权人在实行侵权行为之时,当他的既得利益小于预期利益,他将选择不侵权;被侵权人在权利受到侵犯时,如果他申请维权,他的既得利益大于预期利益,他将选择诉诸法律。

参考文献:

[1]李昌麟,.许明月.消费者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9.

[2] 崔艳丽.论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5.

作者简介:刘芳兵(1988-),女,河北任丘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熊晓彪(1986-),男,贵州长顺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

作者:刘芳兵 熊晓彪

消费者权利分析论文 篇2:

浅谈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了解现阶段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状况,分析消费者的维权途径及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消费者,维权现状,维权途径,政策制度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及该权利受到保护时给消费者带来的应得利益,其核心是消费者的权利。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包括九大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获取赔偿权; 结社权;获得相关知识权;人格尊严权和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

一、我国消费者维权现状

市场机制、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情形,屡不鲜见。为了更好的遏制市场中所出现的这种种侵权行为,更好的维护消费者应有的权利,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合法权益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但是,法律具有滞后性,对于未发生的问题,往往起不到防范作用,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碰到新问题时的不知所措。也让更多的新型骗术出现,使消费者权利遭到更大损害,而行骗者却得以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例如:"您中奖了"的骗局--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信函等形式告知消费者,已经中了某某公司的大奖,要求消费者先支付所谓的"中奖费"、"所得税"、"律师费"、"审计费"等。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出于损失不大,或者自身所谓的面子问题,而放弃了对自身权利的维护,这就导致了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并公之于众,使得不法商家有了更大的侥幸心理和行骗经验,进而采取更大,更多的行骗手段,使得更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二、我国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行政保护制度与措施的不足

首先,行政保护体制存在职责分工不明。行政保护亦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承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职责的主要行政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这条规定体现了在政府领导下以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行政保护构架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也存在着许多矛盾:一是在制定消费者保护措施方面,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够明确,有一些方面主次难分。二是在受理消费者申诉方面,关于如何受理消费者申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既无规范的处理程序,也无相应的执行手段,这不但对打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力度都有负面影响,更让消费者感到维权无从做起。其次,缺乏明确行政执法措施规定。一是对行政机关查处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没有明确其可以行使哪些调查手段;二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后,为了控制危害范围、降低危害后果,行政执法机关需要采取一定的应急手段,如发生危害商品退出市场的禁令、强制经营者召回缺陷商品等。

(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系统的局限性

我国政府建立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物价部门、卫生部门等部门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系统,受理消费者提出的申诉和进行行政救济。但它却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1)这两个保护系统都是以法律和行政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既成事实才采取的消极保护方式,是一种事后性的救济途径。(2)由于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消协的地位和职能,其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3)能够给予消费者保护的组织还过少,在我国仅有一个消费者协会一个民间组织。

(三)诉讼程序上的不足

(1)维权途径:成本高、风险大。维权途径的高成本和高风险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实践中往往是协商分歧大、调解无效果、申诉久拖不决、仲裁没有依据,而对经营者最具威慑力的民事诉讼,也因为存在了以下几方面的困难而使经营者肆无忌惮:一是多数消费争议的金额一般不大,但却必须沿用通常的诉讼程序,一场诉讼要经过复杂的仲裁程序,消费者要背负沉重的费用负担,并且还要在维权过程耗时费力。二是举证责任往往对消费者不利,使消费者在消费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2)缺乏解决群体消费纠纷的诉讼程序。司法诉讼途径是消费者依法维权的保障,目前的消费诉讼主要由消费者个人提起,在消费纠纷中,无论是涉及商品质量、格式合同、商品房,还是涉及物业管理、公共服务价格、旅游等服务,侵权的对象往往都是群体消费者,在消费群体诉讼中,一般都是一方当事人为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或社会组织,另一方是力量弱小的平民、消费者、受害人等等,双方在经济实力、联合程度、消费认知能力、诉讼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让双方当事人诉讼难以实现权利平等,因此很难有效、切实地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和对策

(一)法律保护制度的再完善

完善相关立法,尤其是服务领域的相关立法力度。在实体法方面,我国虽然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如《商标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是涉及服务领域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却很少。而且有些法规和条例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协调力,法律效力也不高,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处理和打击的力度不够,威慑力不足。如网络购物中网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渠道,但是目前还需要依法管理和引导。同时就举证责任方面应进一步扩大涉及具体消费领域的举证责任倒置的范围,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二)建立仲裁机制

仲裁机制作为一种灵活的解决纠纷方式,已经广为商业社会所接受,被认为是当前解决商业纠纷的最佳方式。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如证券案件仲裁等专门仲裁制度在内的一整套仲裁制度,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为代表的仲裁机构为良好地解决商业纠纷作出了极大贡献。但是目前尚未建立起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仲裁制度,而且由于消费者权益纠纷特有的"标的小"、"时效性强"等特点无法与现有的仲裁机制兼容,因此,实践中很少有消费者通过现有的仲裁机制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

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建立一套消费者权益仲裁机制,专门用于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尤其是小额纠纷。鉴于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体系,以及消协作为一个社会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可以考虑在现有的消费者协会下面增设独立的"消费者权益仲裁庭",如同目前贸易仲裁委员会的地位一样,业务上接受消协领导,但法律地位上独立于消协。仲裁庭配合目前消协的机构设置设立,仅开设到区县一级。该组织在管理和行政上可以由各级消协负责,行政人员安排上由消协工作人员兼任。同时针对消费者权益纠纷的特点设计一套专门的仲裁规则,以期灵活有效地解决消费者权益纠纷,尤其是小额纠纷。仲裁庭备有专门的仲裁员名单,考虑到消费者权益纠纷的多发性和小额性,仲裁员的聘任要求可以适当放低,同时仲裁员人数可以适当放大,以保障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费用及时聘请到仲裁员。仲裁费用可以通过赔偿机制转嫁给不法商家。这样一套机制的建立可以为消费者,特别是小额消费者,提供一个灵活有效的程序救济机制,极大地改善目前广大消费者投诉无门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杨紫煊:《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魏勇杰:《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责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濮阳电大出版社,2006年第2版。

[3]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政治与法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郭楠楠(1988年12月-),女,汉族,辽宁铁岭人,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作者:郭楠

消费者权利分析论文 篇3:

略论消费者权利的保障

摘 要:反价格垄断是保障消费者权利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价格垄断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两种路径对价格垄断加以规制,这两种路径包括实体保障和程序保障。

关键词:消费者权利;反价格垄断;实体保障;程序保障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市场竞争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机制产生作用的过程,换言之,价格机制就是竞争机制。价格垄断无疑在价格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能够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利,笔者以为,对反价格垄断的深入探析和研究必须被放置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

一、消费者权利的保障

权利是现代法律的奠基石,是整个社会秩序的中流砥柱。作为单个弱势的个体,其权利保障的主张是法律人格的基本诉求,无疑更值得我们关注。正如星野英一所指,现代民法中的人已经从对权利能力的抽象把握,转变为坦率承认人在各方面的不平等、根据社会经济地位把握具体的人、对弱者加以保护的年代。[1]《消法》是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基本权利,包括: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索赔权、结社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和监督权。对消费者权利的保障不仅体现在《消法》中,而且《反垄断法》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利,对经营者的垄断行为予以规制(针对反价格垄断,我国根据《反垄断法》,特制定了《反价格垄断规定》,已于2011年2月1日起施行)。

二、价格垄断的成因

反价格垄断是反垄断问题的重点和核心。企业争取、维护并维持垄断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并实施垄断价格,从而获取垄断利润。价格垄断,即垄断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单方面决定价格,与其交易的交易对象处于要么接受价格、要么不进行此类买卖的地位。当垄断企业是买方时,其以很低的价格购买; 当垄断企业是卖方时,以很高的价格出售。因此获取高额利润。[2]根据《反 价 格 垄 断 规 定》第三条的规定,价格垄断行为包括:(一)经营者达成价格垄断协议;(二)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使用价格手段,排除、限制竞争。

一是主体身份不平等。一方是组织规模与产业实力均占强势地位的垄断性企业,一方是无组织、无协调的零散消费者。毋庸置疑,零散的消费者在商品价格方面很难形成某种有行的利益共识,在既无财力又无精力的限制成为支配下,很难与垄断性企业相抗衡,当出现侵害其权利的情况下,只能忍气吞声。从而导致消费者一方不得不依附于另一方,“意思自治”也就大打折扣,造成了消费者权利落空的尴尬局面。正如我国学者指出,对弱者的倾斜保护,一方面使其利益受到保障,另一方面允许当事人有相对的意思自治空间。[3]

二是价格信息不对称。随着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商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构造也甚为复杂。商品的性价比到底如何?作为与垄断方利益相对的一方消费者也就不得而知。在商品知识范围内,消费者对相关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成本信息等关涉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是远远地被阻挡在门外的。

三是不良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因素。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改革开放和国企改革。某些企业和企业集团仰仗优势地位,控制市场份额,形成垄断价格;地区垄断现象此起彼伏,行政权力这只无形之手显然越过了自身权界范围;市场价格监督体制以及相关立法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价格垄断的发生。

三、反价格垄断的路径

在如何规制垄断性企业形成垄断价格的问题上,首先应当从双方主体即经营者和消费者(包括消费者协会)的权利义务享有和承担的角度入手。毋庸置疑,消费者处于很大程度上的弱势地位,在与经营者进行力量博弈的过程中,不得不加大消费者的砝码,即扩大其权利范围,针对经营者而言,其不得不承担较重的义务。据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实体保障

1.赋予消费者协会反垄断调查启动权。个人是其利益最好的维护者。但是,“在反价格垄断过程中,权力特别是反垄断调查启动权力,更多地掌握在相关部门的手中,作为受害者的消费者,丧失了应有话语权。”[4]我国相关法律只是规定了单位或者个人的举报权却未规定具有反垄断调查启动的权利。

2.完善价格听证制度。首先要保障听证会的参与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专业性;其次,列入价格听证的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一定要充分、真实;再者,要大力打击和严惩消费者与经营者、政府利益相关方的串谋。

(二)程序保障

1.扩大反垄断公益诉讼的主体。我国新修的民诉法第55条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依据该条规定,我国公益诉讼的主体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个人尚不能够作为发动公益诉讼的主体。笔者以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监督价格垄断,遏制此类侵权现象,应该扩大诉讼主体,包括个人、消协和检查机关等。赋予其原告资格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我国有学者就指出,“让那些与本案不具有实体上利害关系的个人或者单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原告资格,代表公共利益追究不法经营者,从而起到密织恢恢法网,加大对违法者的追究力度之效果。”[5]这也不乏是个有益尝试。

2.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目前,我国审理反垄断案件适用的是一般的民事诉讼规则,即“谁主张,谁举证”,提起反垄断诉讼的个人必须对损害事实、被告的违法垄断行为、违法垄断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方面提供证据。但是反垄断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个殊性,一方面,对价格垄断行为的发生、违法性的判断、损害后果等事实的证明,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针对行为人及其所在市场的相关商业信息进行经济分析,作为一般受害人显然是难以完成的。另一方面,以垄断协议为代表的价格垄断行为具有及其隐蔽性,受害人很难发现和证明该价格垄断行为的存在。(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日]星野英一:“私法中的人”,王闯译,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186页。

[2] 王学庆:《价格反垄断的重点、难点及对策》,《中国物价》2013年第2期。

[3] 董保华等著:《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4] 孙瑞灼:《反价格垄断关键要赋予消费者话语权》,《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 年第11期。

[5] 颜运秋,马永双:《消费者公益诉讼的法理与规则分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作者:孙一平

上一篇:卫生院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糖尿病社区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