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几年,我市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研员深入探讨了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主体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学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篇1:

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策略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教育思想,是以面向全体学生,综合提高、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说:“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学素质是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双重体现, 所以数学素质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

如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按照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相对落后的农村必将面临较大的发展变革,同时,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而我们在农村基础教育的实践方向却不做出相应的变化,难免会跟不上教育的时代性脚步,也就难以保证素质教育以及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鉴于此,笔者将从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数学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课堂教学来浅析数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一、实践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数学素质教育要成为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即现代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公民身心发展的教育及挖掘个人潜能的教育,就要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有大的更新, 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基本原则。

1.认识数学素质教育发展的阶段性

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受教育者所掌握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及所形成的数学认知结构相吻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传统的经典数学知识(算数、几何)要进行必要的学习;二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普及与提高的现代数学也要逐步引入,如矢量代数、统计初步、离散数学等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所需渗入到中学的内容。同时,对所有内容增减不能违背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要抓住思维发展的最佳期进行素质教育,借鉴国外数学教育发展中经验教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素质教育之路。

2. 明确数学素质教育的指向性

实践证明,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各层次需求。所以,我们的数学素质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的一般劳动者、科技工作者、数学工作者对数学的不同取向,实行数学教育的不同的素质要求与标准,具体的说,在普通教育阶段要按照学生的分流制定多种教学大纲组织分类分层的数学教学体系。

3.力求数学素质教育评价的科学性

一个人数学素质的高低是不宜单纯用考试分数高低来评价的,它是通过观察人的实践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因此在对数学素质教育效果作评价时,应重点监测教育过程中是否贯彻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原则,更重要的是对受教育者作跟踪检测,即使是在沿袭现有的考试制度的时候,也要在试题的题型、内容上作大的变革,在出活题、考能力上下功夫。

二、实践数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数学教育置于从属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位置,努力去促进数学素质教育实践性的实现。提高对数学应用性、技术性的认识;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把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兼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兼顾等。

构建数学素质教育课堂模式,是数学素质教育实践性的主要方法。为此,课堂教学必须以保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基础去顺利发掘创造潜能为出发点,从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益低下的瓶颈之塞——习题的设置入手,让认知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实践不同层次的习题的解法,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反馈机制,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的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赋予其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大众的数学素质教育。 我们在教学中应做到: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初中数学教材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数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二)注重思维能力的教学培养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要结合教学内容,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从而进行判断、推理,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现有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通过思维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数学教育的素质。

(三)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教学培养

1.培养学生听、看、想、说的习惯

尤其要注重“说”的培养,听、看、想、说这四方面,要通过说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学生多说多交流,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学会多想,就要认真听、细心看,所以说能促进其它的“三会”。

2.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的习惯

数学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的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的习惯。数学知识有着严密地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要用联系的、转化的、发展的观点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根据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重点、难点、关键处,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研讨,释疑解惑。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自觉验算的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对作业要严格要求,及时检查,认真批改。作业中的错误,应找出原因,要求学生认真改正,必要时要给予辅导。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可采用以下四点做法:一是以鼓励为主;二是以启发为主;三是以教法为主;四是以表扬为主。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尤其是应用题。审题,认真读题,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银行利息、股票、超市获利成本、人口与社会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四)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师应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协同作用的,二者之间密切配合、互相促进。教学中要把培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兴趣应作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点,使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巨大内动力。

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积极深入进而创造性地参与学习,便能取得最佳效果。因为教育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选择,内化和外化相结合,才能形成他们的知识、观念、才能和品德,这个内外部的心理转化过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雅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

情感因素对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应予高度重视。

学校教育并不是一下子要培养出全才、通才、科学家、作家。但必须为学生的以后发展奠定起飞的平台,这个平台必须有基本的知识、能力、品格、身心素质作基础,否则是偏斜的,容易坍塌的。这些学习的状况决定着一个人有没有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现今许多教师盲目地随大流,思想情感教育片面地追求表扬鼓励,寻找挖掘闪光点。忽略了必要的批评、指责和加压,致使许多学生形成偏狭和懦弱,经受不住挫折打击,形成不良。

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很实在的概念。笔者以为,如果搞素质教育改变不了当下教育与现实脱节、与学生的发展相互脱节,只是加进一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将变成负担更重的应试教育,那只能是南辕北辙了。数学素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是工具性功能、育智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统一体。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作者:陆彩萍

数学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篇2: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我市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研员深入探讨了素质教育的问题: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为主,从以教师为主体发展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一、学习素质理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多年,人们在思想观念、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乃至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因此,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决非轻而易举的事。2009年10月我校有2位教师到广州参加全国“第8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学习。听取了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所作的“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理论讲座和部分生本教育实验教师的经验介绍。在学习中,他们感受到了那生命绽放的课堂、精深博大的学术魅力和生本教育给师生带来的自信和快乐,从而深深地迷上了生本,于是由韦燕老师主持申报了市级的一个生本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我是其中的参与者。为了统一大家的认识,课题领导小组于2010年寒假业务学习时组织教师开展了素质教育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谋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的教育;是确认学生主体,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的教育;是一种根据社会需要,给学生的素质发展以价值导向与限定的教育;是一种重知识,又不唯知识,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加深了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从事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二、确立素质目标积极探索

遵循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着眼于小学生身心潜能,我校编制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和实施建议。分低、中、高三个学年段,从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应用能力)两个方面分别确立目标,提出实施建议。如高年级数学科智能素质的目标,我们是这样分三个方面加以描述的:①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绘画、制作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养成听讲、看书、看图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听讲能抓住重点,看书能发现不懂的地方;能对比较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对比较复杂的事物进行归纳、概括;能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对常见图形进行分析;能运用集合图的办法对某些概念进行区别;能运用线段图对某些应用题进行分析。②表达能力:能运用“假如……就……”和“如果……那么……”等句式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判断、推理,清楚地表达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在作业中采用正确的书写格式和叙述自己的见解。③应用能力:能运用概念对是非问题进行判断,能运用规律指导计算;能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组合图形的分析和有关计算;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显现出一定的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有了目标,学生就有了方向,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陆华玲师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她深有体会地说:“目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大面积的提高。”

三、落实“课程计划”开设“数学活动”

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划分为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块。这是建国以来学校课程设置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它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了解决小学活动课无“纲”可依,无“本”可据的困难,我们于2010年上半年试编了活动课丛书:精心设计活动,体现课型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兴趣特长。

四、重视学科课程做好发展文章

学科课程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战场,如何在主战场上做好提高学生素质这篇大文章呢?我们认为应做到“三结合”。

1.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我们要求教师通过数学在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通过组织参观访问,主题班队会,请校外辅导员作报告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等知识向学生进行唯物思想和辩证法的启蒙教育;通过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祖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的介绍,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我们提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如思考方法、应用能力等),实现知识、能力同步发展。数学的实质是:符号十逻辑。小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形象的与动作相联系的有关表象。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利用一些物质化的材料作为思维的中介物,让学生看看、拼拼、摆摆、摸摸,从而将抽象的概念、逻辑关系等通过自身感受呈现出来,达到内化成智力活动的目的。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现代教学观要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重要。我们认为: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能不能”学习,更要考虑学生“乐不乐”于学习。并探讨各年级兴趣培养的要求:低年级教师要多采用直观教学,中年级要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满足他们日益高涨的求知欲;高年级则多让学生自己解答难题,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产生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李爱红

数学素质教育实践论文 篇3: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谈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人类与社会发展作用下产生的教育理念,是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和开发学生各项潜能为宗旨的教育。小学数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其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了体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 实施策略

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加速推进现代化教育的新阶段,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最大目标就是推进素质教育,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教学教育体制的创造性发展,而小学教育则首当其冲。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近些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在推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努力开创创新与实践进的新局面。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局限于数学枯燥的数字中,把数学教学变为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目的所在。

一、以人为本,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课堂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学中只要注重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他们就会主动轻松地掌握知识。因此要进行知识的交流,首先要进行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交流是双向的,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一个新颖的解题思路,一段生动有趣的讲解都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都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一个正确的回答,一个巧妙的解题方法,一个开心的笑容都能使教师感到教育成功的欣慰。这些情感互相感染,互相交流,知识就在感情的交流中悄悄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通过感情的力量,筑起师生间情感交融的桥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高效地传授知识。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做到热情、和蔼、谦逊、守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待,热爱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尤其对学困生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亲近感。这样教师和学生就能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并形成合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二、认真钻研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1.仔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理解和把握。教师钻研教材时,要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确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所教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对每道例题、习题、思考题,以及有关文字说明进行认真研究,准确地把握其深度、广度,明确所教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2.制定全面、恰当、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全面是指教学目标必须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

3.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应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考虑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着眼于知识的承上启下和本节知识的深化、完善,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识结构与思维统一起來,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4.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分配教学时间。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环节不同。恰当分配教学时间,就新授课而言,复习时间3分钟左右,引入新课1分钟左右,新课一般不超过20分钟,练习15分钟左右,小结评价1分钟左右。时间分配原则是一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充足的时间动脑、动手、动口;二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基本做到作业当堂完成,一般不留课后作业。

5.优化练习设计,提高练习质量。设计练习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及时性、适量性。设计新授前的准备题,要注意习题与新知识的联系,它或是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新知识有共同要素,或新知识的学习与它在方法上有共同点等。除了要注意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外,还要特别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坚持先易后难,先原型后变式,先基本后综合,先巩固后深化,使练习层次形成一个动态的发展水平。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为了能够学好数学知识,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教书育人”的需要。一个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又能促进和保证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操作、理解、表达有机结合的说理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通过速算、巧算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通过对应用题的思路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通过让学生遇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找找解题方法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逐步养成自觉、自愿、主动探索未知的良好习惯。

四、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都有主观意志。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班级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尊重这些差异的存在。对学生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应该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待尖子生,不能一味地表扬,而是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懂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道理。对于中等生,要鼓励他们踏实学习、更加勤奋,发挥学习潜力,争取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点滴的进步,在公开场合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我们要切记,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非常在意,经常是教师的一句赞美让学生如沐春风,教师的一句贬低让学生感到无地自容。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大多喜动不喜静,教师不要以为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和关爱,让调皮的学生同样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参考文献:

[1]迟海英.小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初探.现代阅读,2012.6.

[2]代成林.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3.

[3]班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才智,2012.24.

作者:董培英

上一篇:自查自纠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部队年终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