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位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具有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创业与社会创业的产业孵化、推行全球创新与大众创业时代潮流、推进创业下沉与系统上行等多维价值。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态位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态位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篇1: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与建构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外部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是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拥有资源的质与量。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生态位缺失问题,需要从“制定特色发展的战略规划、构建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多样互补的实践基地、设置多层互促的组织机构、营造内外协同的育人环境、打造互利共生的育人生态链”6个方面来整体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以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缺失;建构

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在自然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受到普遍的关注,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许多方面,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指导工具。本文运用生态位理论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概念,联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探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问题与建构路径,为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种有益的启示。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生态位的涵义

1.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涵义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常把这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的外部环境是指生物之外一切同生物有关联的事物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生活、演化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生态系统的含义,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定义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其外部环境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因素,主要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如培训组织、中介机构等)、家庭等多种主体,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成与演化。

1.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涵义

生态位在生态学中有诸多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当推Grinnell、Charles Elton和Hutchinson 3人的观点[1]。Grinnell把生态位定义为“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分布单位”,被称为空间生态位。Charles Elton将生态位定义为“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即所谓功能生态位。Hutchinson提出了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模式,认为生态位是每种生物对环境变量(温度、湿度、营养等)的选择范围,占有最大的空间(主要是环境资源)。因为环境变量是多维的,所以又称为超体积生态位。我国一些学者认为生态位概念和应用问题的复杂性主要集中在对生态位“本质”的认识、“主体”对象的描述、“尺度”范围的确定等3个方面,是生态位概念及整个理论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2]。综合上述各种观点,生态位的涵义可表述为:生物种群(主体)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资源交流过程中所占有的资源(质与量),所具有的位置(地位)、功能与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客观存在,是生态系统结构中的一种秩序和安排。

依据生态位的涵义,可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描述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以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拥有资源的质与量,具体而言,是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应处于主导地位,应发挥创新创业型人才主要供给者与生产者的作用,并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家庭等环境主体开展广泛的资源交流、互利共生、协同育人。

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地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与缺位现象。从生态位的观点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具有的地位、应发挥的功能作用和应拥有的资源环境与实际情况还存在着差距,即存在着生態位缺失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缺失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未获得应有的地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未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许多高校现有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教学环节(包括实践教学环节)中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或缺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应有的和必要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教育未能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中,常常被边缘化,仅仅成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一部分内容。(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缺失。由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位与效果不佳,许多大学生实际上是在校园外或毕业后,在家庭、企业与社会中接受了有关创新创业观念、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并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如一些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学院”、浙商徽商的家庭创新创业教育等。现实情况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其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呈现“弱化”态势,或者说“主导”地位缺失了。

2.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缺失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指出:“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首先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由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受到保守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构和体系不完善,依托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薄弱,创新创业课程零散甚至缺乏,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脱节。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功能的缺失。

2.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缺失

主要表现为:(1)文化环境缺失。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未能在高校的内外部环境中形成,未能渗透到有关教育主体的心灵与思想观念之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缺乏丰厚的文化滋养与熏陶。(2)政策环境缺失。我国中央政府虽然颁布了有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一些地方政府尚未出台有关配套政策,一些高校也未制定出相应的配合政府政策的具体措施,因而国家的创新创业政策未能很好地在部分高校落地生根。(3)制度环境缺失。表现在一些高校未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及课程设置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也未明确设定应有的学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从制度上落实到实际教学计划与行动中。

2.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缺失

主要表现为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经费、设施设备、实践基地与平台等资源。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未能有效地集聚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社会团体和家庭等环境主体未能明确其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与职责,在资金、政策、导师、设施、场地、信息与文化等资源供给方面未能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又有益的支持。

3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建构路径

3.1制定特色发展的战略规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前提

战略规划的制定通常应遵循“总结历史、认知现状、把握未来”[3]的思路和方法。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发展战略规划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以正确的理念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规划的制定。正确的理念来自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来自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和目标的认识与把握。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立德树人”的理念为先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觀,尊重人的主体性与多样性,注重对大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精神、意识、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融入到各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中,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大格局,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2) 明确学校定位,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生态位理论认为多样性是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与进化的基础,要减少与防止生态位高度重叠所带来的恶性竞争,个体和种群需要实行差异化的错位竞争,以确保物种的生存与进化。因此,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外部环境分析学校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分析国家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科学地预见与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准确的目标定位,在自己的办学层次上发挥比较优势,建构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如学术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用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行业特色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形成梯度,对接需求,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促成不同高校良性竞争,和谐发展。

3)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愿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必须明确发展的目标与愿景,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一种内在动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战略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应与“双一流”建设同步推进、相得益彰。如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三步走”战略。在这一过程中,该校以布局课程建设、平台建设、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继承与发扬工程教育的优势,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型大学迈进[6]。

3.2构建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关键环节

构建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根据各级各类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要求,遵从创新创业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分层次(如本科生、研究生或不同年级)、分学科专业设计不同的教育目标与内容,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等,构建“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网络课程”有机链接的课程体系。其中,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必修课与公选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开发创新创业潜能为主;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是依据学科特点设置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目的是让专业教育植入创新创业基因,着力培养专业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如设置“专业创新创业导论”“专业创新创业思维”等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师科研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研究项目等为基础,实行校内创新实践导师、平台工程师、企业导师等多导师指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教育,重点培养学生依托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网络课程是通过慕课、视频公开课、网络研讨课等形式的在线开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平台,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

3.3建设多样互补的实践基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物质基础

建设多样互补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既需要和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建设相匹配,也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实践平台的补充与支持,它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根据地”,是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摇篮”,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设的一个重要物理空间与物质基础。多样互补的实践基地通常主要包括: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和实验室、创新创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创客空间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实习教育基地、校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等。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应明确目的,规划好内容,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为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3.4设置多层互促的组织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保障

设置多层互促的组织机构是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1)学校层面。成立校领导、资深教授、创新创业导师、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下设相应的办公室,主要负责承担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的制定,指导各项具体工作的执行,并主动与政府及有关企业交流、沟通,整合多方资源,签约共同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基地。(2)院系层面。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与院系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办公室相互配合,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创新创业导师、成功创业校友、知名企业家做顾问,承担本院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的组织与领导工作。(3)学生层面。依据各类学科与专业特点,鼓励引导大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俱乐部)和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团队,研讨、交流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与理解,分享经验与教训,开展项目研究与创新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以上3个层次的组织建设应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5营造内外协同的育人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条件

育人环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营造内外协同的育人环境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条件。

1) 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美国从19世纪9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并且经久不衰,许多学者将此归因于美国深厚的创新创业文化[5]。创新创业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培育人才的应有之意,而且是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校内小环境与校外大环境的互动、互联、互应,破除一切落后的阻碍创新创业的观念,营造鼓励创新、大胆试错、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有序竞争、宽容失败、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厚植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文化沃土,使创新创业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学生注入创新创业的文化基因,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活力与动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各种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与开拓者。

2) 推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建设。一方面,是外部制度环境建设,主要是政府要加强制度设计与顶层设计,如在高校办学经费、办学质量评价、办学自主权等方面制定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是内部制度环境建设,高校必须突破原有制度层面上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制度体系。比如,改革行政化管理教学与科研的体制与机制,克服官本位痼疾,营造自由、民主、公正、法制、创新的大学制度文化;设立创新创业学院或“双创”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组织实施与特色发展等工作,打破部门与学科壁垒,构建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的多学科参与、多部门协同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教育资源“走出去”“引进来”的互动交流制度与整合机制;制定以“人才生态位”(人才生态位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如学科、专业、职业、行业等共同体中,人才具有的地位、功能、作用,以及拥有的资源和业绩积累所生成的价值等)为坐标的科技成果收益分配与创新创业型人才评价制度;制订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创业竞赛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弹性学制。同时,在国家、地方、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构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协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诚信机制与容错机制等,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环境建设。

3.6打造互利共生的育人生态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支撑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外部环境中,客观存在着多种主体,他们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是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的重要支撑,主要有:(1)企业。企业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主要消费者的角色,是创新创业型人才与科技成果的需求者,也是部分教育资源(如各种资金与基金、实习实训基地、产业与市场导师等)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供给者与生产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着需求侧拉动与供给侧推动的关键作用。(2)政府。政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既承担着资源供给者与人才消费者角色,也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分解者的角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领者”与“稳定器”。政府应首先制定并完善各种鼓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法规,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个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各类国家省部竞赛竞技活动、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等方式支持与引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此外,政府不仅需要引进高校培养的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补充各种公务岗位,还承担着从宏观上将人才、知识等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分解与优化配置的任务,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3)社会团体与中介组织。不同社会团体与中介组织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些社会组织、公益团体、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训实习和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贷款等,承担着部分创新创业型人才生产者与资源供给者的角色;又如人才中介机构承担着人才分解者角色,它通过调查、评价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情况,为企业、政府等用人单位提供人才信息,也将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提供给高校,为创新创业型人才供需方提供咨询服务与沟通交流的渠道,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提供支持。(4)家庭。家庭作为教育的起点,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家庭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才生产者、分解者与资源供给者的角色。“经中国科协调研显示,超七成在校大学生创业资金来自家庭积蓄。”[6]这说明,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并未从家庭之外即社会机构融到资金,这也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总之,上述各种环境主体应明确各自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功能和作用,与高校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协同配合,促进人才、资金、物质、知识、信息等资源的良性循环流动,合力打造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育人生态链,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位建构提供重要支撑,以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结构,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參考文献

【1】 张光明,谢寿昌.生态位演变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1997,16(6):46-51.

【2】 叶芳斌,盛晓明.生态位视域中技术进化的经验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12):46-52.

【3】 席酉民.管理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305.

【4】 易高峰.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基于研究型大学模式变革的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49-150.

【5】 赖明勇.高校教育要厚植创新创业文化[N].光明日报, 2015-09-07(2).

【6】 邱晨辉.超七成在校大学生创业资金来自家庭积蓄[N].中国青年报, 2016-02-23(11).

Study niche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deletion and construction

Zhu Hao

(Research Center for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arxis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Anhui 230009,China)[JZ)]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ecological system,which is composed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ts external environment.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its particular niche in the whole ecosystem , that is to say, it has its specific position, function, responsibility ,and resource. In this article, the loss of the niche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also the approaches for niche construction are proposed.

universi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niche;loss construction

作者:朱浩

生态位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摘 要: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具有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生创业与社会创业的产业孵化、推行全球创新与大众创业时代潮流、推进创业下沉与系统上行等多维价值。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系统建设还存在高校主导的生态位缺失、利益主体的协同化不足、环境因子的控制性薄弱、平台构建的完善度不高等问题。对此,应以高校主导为核心,弥补生态位;以利益共享为原则,强调协同化;以环境打造为基础,提高可控性;以平台构建为支撑,提升完善度,以此实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有序构建和良性运转。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需要加大畅通国民经济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循环力度,其中,生产环节是循环体系的起点,与大众创业紧密相联。大学生是大众创业的主力,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国务院发布《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实施措施与组织领导方面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方略。2016年,教育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工作,截至2020年末,共遴选出包括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在内的200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19个“双创”示范基地,推出创新创业教育线上线下“金课”2.8万余门,有效强化了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生态化环境。

一、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多维分析

1.多主体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

高校创业教育并非高校内部封闭的孤立活动,而是一个涉及高校、社会、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的复杂系统,在各主体的协同作用下運转[1]。首先,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参与主体以高校为核心,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受教群体,都以高校教师与学生为主,二者构成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主体和客体要件。根据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师又可以分为学术型与实践型两类,前者承担学生创业的理论认知教育,后者肩负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引导。其次,社会是创业教育的溯源地,同时也是检验创业教育的试炼场。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客观存在,而教育的最终成效也将投射于大众创业趋势中,并被社会经济发展集中反映出来。第三,企业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归宿地,学生创业无论成功与否,都将落脚于企业这一经济组织上。第四,政府是创业教育宏观环境的营造者,高校创业教育离不开“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顶层设计。高校创业教育会涉及政府主导下的创业资源获取与官方政策支持等,是学生创业实践最为关键的一环。总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涉及高校、社会、企业、政府等多方主体,各主体共同作用,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提供助力。

2.交互化协同运作的循环组合

高校创业教育在多元主体的支撑下协同运作,这一生态系统需要按照学生届数构建一个集“政产学研”于一体的循环组合。整体而言,普通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分为认知教育、项目研发、创业实践三个方面[2],前者基于“学”,主体是高校;中间谓之“研”,驱动力来自科研院所,也可以是高校实验室或者社会科研机构;后者源于“产”,主体是企业。无论是高校的“学”、机构的“研”,还是企业的“产”,顶层设计均来自“政府”,其代表政策环境与社会创业资源的供给。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中,多元主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得益于其交互化的协同运作,尤其是政府的居间调节,在宏观背景下维系其它三方的协同运作。首先,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就业理念和认知价值,如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架构等进行塑造,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业激情;其次,在政府产业政策主导下,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企业家授课、项目开发等形式,进驻大学生创业基地,对学生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进行指导;第三,在学生理论和实践层次达到一定高度后,便利用政府营造的政策环境与创业资源,深耕于创业项目当中。创业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创业经验与社会资源时,便逐渐脱离学校、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支持,各大主体的教育功能与创业资源将循环进入下一届高校学生中去,助力于新发展格局下生产环节的更迭式前行。

3.双轨制并行下实施的教育机制

高校创业教育重在“创业”与“教育”两个方面,作为“手脑并重”的体现,二者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且彼此支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业教育要站位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布局高度,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双轨制”的教师授课模式成为兼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学术型教师在收集创业教育资料与利用校内教育资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层面的战略部署与产业发展实际,基于此选择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题材,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育中,使学生的“头脑”得到新发展格局下创业方向的洗涤;另一方面,实践型教师在开展创业项目教学时,需通过亲身参与和真实体验,以保持对市场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与产品更迭潮流的敏感性把控,并将获得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相关创业项目,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双轨制并行实施,改变了传统“重理轻实”的教育模式,实现了创业教育的“理实结合”,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搭建的灵魂所在。

4.跨单元等同发展的驱动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并非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集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与实训项目于一体的组合[3],众多课程的相互支撑组成了一个跨单元等同发展的驱动体系。具体而言,专业课程是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巩固的前提下,领域内的创业教育才有学生发挥的空间。而思政课程是对学生创业过程中思想情感、价值理念的培养,通过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业实践,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境界的领悟;实训项目则是创业教育的“小试牛刀”,通过在校或在企的实习训练,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内创业就业的更多技能,并为后续开展创业活动奠定能力基础。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实训项目需要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与创业资源,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内打磨深造,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有效驱动力。总之,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创业教育并非由一门单独的课程构成,而是所有课程项目的优化组合与等同发展。换言之,高校教育的开展,其本质是为创业或就业服务的,所有针对学生的教育活动都应纳入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共同为学生创业提供驱动力。

二、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价值

1.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多主体共同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将政府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高校主导的“学以致用,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理实结合的教育目标。新时期,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开展,内部“校院联动、多部门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的完整体系,将学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潮流联系起来,形成“教师全体参与、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才全过程培养”的“三全”创业教育局面。同时,秉持以学生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创业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现“专业技术+创新创业”的创业渠道。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搭建,将创业理论与专业课程、企业项目与学校师资、创业实践与专业知识融于一体,使学生所接受的专业教育找到了转化途径与应用渠道,不仅顺应了国家倡导的“双创”教育要求,也延伸了专业教育的实践深度。

2.推动学生创业与社会创业的产业孵化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高校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闭环中的组成部分,其通过劳动力再生产与科学知识再生产,来实现产业孵化的目的。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2020》显示,2019年有超过75%的受访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愿,20万毕业生涌入淘宝开店创业[4]。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需要培育国内市场主体,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其中,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为国内市场主体的培育提供了外部契机,并且为高校专业教育提供了用武之地。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业,可以提升国内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并借此加快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的经济循环,助力于新发展格局下的双循环,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发展布局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创业是高校专业教育的重要归宿,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创新创业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使专业教育最终转化為社会生产力,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3.推行全球创新与大众创业的时代潮流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国都特别注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例如美国MIT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等,都为人才创新与学生创业提供了教育条件。2020年,我国新增注册市场主体高达2735.4万家,标志着大众创业时代全面来临。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人才孵化中心,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势而生,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集高校、社会、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与“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循环组合。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各主体间的资源配置与功能发挥,助力于人才创新与大众创业的发展,适应了全球创新与大众创业的时代潮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创新与创业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创新的创业不可能持久,而单有创新没有创业,则无法实现生产力的转化[5]。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应集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于一体,不断提升人才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使原本碎片化的创业教育与创业资源向集成化转变,跟进全球创新趋势,全面迎接大众创业时代的来临。

4.推进创业下沉与系统上行的发展路径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还有助于推进创业下沉与系统上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在高校创业教育的引导下,学生创业在政策扶持、学校资源及技术知识支撑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基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学生创业往往属于技术型创业[6]。而经济产业的发展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高校学生创业在利用技术优势抢占产业链技术顶端的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创业者持续开拓产业链下游,进而推进社会创业节点的下沉。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交互化协同运作时,会不断纳入新的创业项目与创业对象,尤其是不同阶段学生面临的经济形势、产业结构与资源条件不同,系统内部对于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有所变化,使得系统本身处于不断升级与发展趋势中。而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完善,会使得系统内部的创业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成效更加显著,最终推动系统上行,并不断提高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三、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困境

1.创业教育系统中高校主导的生态位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系统构建中面临内部实力不足与外部竞争挤压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面,由于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形成较晚,加之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都将教育重心放在专业教育上,忽略创业教育的开展,由此造成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滞后;另一方面,外部培训机构以“人生励志”“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商业化创业教育挤占了社会固有的创业与教育资源,并且在片面追求科研实力与毕业生就业数据导向下,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这些因素导致创业教育系统中高校主导的生态位缺失。

2.创业教育系统中利益主体的协同不足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涉及高校、社会、企业、政府等多主体的复杂系统,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各方对于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权、责、利界定不清晰,利益分配存在一定的冲突,导致协同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与企业存在的利益冲突导致创业教育的协同不足。企业与高校开展合作的出发点在于自身的发展,无论是产学研合作,还是合作办学,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因此,企业参与高校创业教育虽然促进了学生就业,但压缩了学生创业的空间。二是高校与政府的交流不畅导致创业教育的协同不足。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政府是顶层设计的制定者,创业政策的实施与公布主要侧重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并不重视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考察。如此一来,很难保证高校与政府的创业教育政策相协调。

3.创业教育系统中对环境因素的控制薄弱

在高校创业教育系统中,高校对学生创业的环境因子影响比较薄弱,在当前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学生接受创业教育通常是基于通过课程考核或者完成学业的角度,并非真正为了创业。影响学生创业的环境因子除了学校因素以外,还包括企业因素、家庭因素等,高校对这两个因素的控制薄弱,成为当前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如果缺少家庭环境的支持,学生创业无从下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作用也无法发挥出来。在企业方面,其承担的主要责任是为学生提供创业经验或创业实习地,很少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创业资源,在整个创业教育系统中,高校对影响学生创业的企业因子作用有限,控制度较弱。在高校方面,受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理念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对专业学科交叉度、创业资源整合度以及师资力量共享度不敏感,无法快速构建良性的生态系统。

(四)创业教育系统中平台构建的完善度不高

新发展格局下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尤其是系统承载平台的搭建,需要充分考量创业教育课程与内容、主体与要素、方法与措施等因素,还需要纳入不同专业的学生、学术型与实践型导师、不同行业的企业家等多个账号,这些都是创业教育系统平台构建的基本要素。目前,创业教育系统中的平台构建完善程度还不高:一是平台对高校文理科学生在创业教育中资源的完善度不同,并且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科学生能够借助更多的实验设备来孵化更多的创新成果,创新激情与创业意愿比较强烈;而文科学生对创业教育平台的可依赖性相对较低,相关创业项目缺少技术层面的开发创新。二是虽然不少高校都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但平臺中缺乏创业基金支持与创业团队交流,缺少政府与企业的大力参与,使得高校创业教育下的产业孵化缺少资金、场地与设备的支持。

四、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路径

1.以高校为核心,弥补生态位

一是抓住新发展格局下的历史机遇,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建设,通过与海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等方式,借鉴各方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实现创业教育在内容上的“自由拓展”与“嵌入集群”有机对接,大胆探索,不断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二是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以应对外部培训机构对社会固有创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挤占。在多方合作中,坚持以高校为主导,充分利用高校创业教育的优势,与其他主体形成创业者集群,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从疏离社会向顺应社会潮流转变[7]。三是引入新的动力,不断强化自身教育改革。高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红利,开展“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做出调整,打破静态刚性的组织边界,建立多重灵活的互动机制,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生态位的回归。

2.以利益共享为原则,强调协同化

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要坚持利益共享原则,协同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运作,促进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取得成效。一是强化创业教育中的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经营的互补性,使企业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实践的有力支撑者。在校企合作中,高校与企业以求同存异、利益共享为原则,促进创业目标与企业盈利目标的有机结合,在企业投入创业资源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开展与企业具有互补性的项目创业。二是实现高校与政府的无缝对接。虽然政府创业政策制定是基于整个经济层面,但是顶层设计必然落实到具体的创业者身上,因此,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当地高校专业建设情况与产业发展情况,加强政校合作,共同构筑良性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三是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积极吸纳金融机构与投资基金参与,使创业教育、创业技术、创业资源与创业资金支撑都有对应的主体,形成完善的多元融合创业服务网络,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知识技术产业化。

3.以环境打造为基础,提高可控性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发挥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作用,需要以环境打造为基础,消除生态系统中的不利因素,提高可控性。具体而言,一是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打造中,围绕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客观实际,对学生重点开展创业教育或就业教育。对于毕业后有创业想法或创业潜力的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或创业专题讲座,进行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实务知识的普及。二是为学生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企业支持环境。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将其纳入到跨高校、跨行业、跨区域的创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加强企业在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活动中的参与度,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励企业参与对学生创业学习或创业活动的资源供给。除此以外,高校自身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突出行业特色,破除传统零和思维的束缚,在学科交叉、资源整合、人员流动、信息共享上积极建立协作配套措施,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4.以平台构建为支撑,提升完善度

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可以利用当前信息化与大数据的发展优势,以平台构建为支撑,协同推进创业教育与实践孵化,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系统的完善度。一是实现创业教育平台的差异化发展,针对文科和理工科的特点,分别配置相应的创业教育资源,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档案”,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二是强化区域高校合作,共同推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平台上为学生提供政策介绍、公司注册、经验帮扶和相关配套服务。同时,高校还要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通过开放的平台接口,积聚创新资源,将知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制度流快速整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知识池”,为创业者提供充分的基金支持与团队交流机会,获得创业产业孵化所需的资金、场地与设备。

参考文献:

[1]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36(5):48-55.

[2]宋之帅,王章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20(2):38-39+54.

[3]臧玲玲,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生成逻辑与建设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1):23-29+165.

[4]据《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20万大学生淘宝创业[EB/OL]. (2020-08-07).https://new.qq.com/omn/20200807/20200807A0P0IC00.html.

[5]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4):37-42.

[6]徐小洲.转型升级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1):102-108.

[7]刘海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2):42-47.

The Value, Dilemma and Path of Constructing the Eco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Yan-xiao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9000, China)

Key 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收稿日期:2021-06-09

作者簡介:陈彦晓(1984),女,河南济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德育、就业创业教育。

此文为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产教协同培养职校生工匠精神的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YJA880002)和2020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ZXY-2020-131)的研究成果。

作者:陈彦晓

生态位理论下的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基于生态位的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摘 要:在我国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当下,推进“双创”是必然选择,对于高校而言,就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双创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是决定培养学生双创素质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社会对学生双创素养的要求为出发点,论述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含义和构成,从生态位理论角度对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进行分析,然后从“态”和“势”两个方面构建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位 双创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1 引言

任何一所大学的荣誉都与它的校舍和人数情况无关,而在于它所培养的学生质量,教师无疑是决定了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决定着学生双创素质的培养质量。我国目前高校的各种排名、评估、专业认证都强调高校的科研水平,这就使得很多高校在制定教师职称评定和聘任时往往侧重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对教学方面要求较低[1],对双创教学的要求就更低,一般只要完成了学校教学时数的硬性规定就可以,忽视了教学质量的要求,这就促使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讲授一门课程几年而教学的内容却没有什么更新的情况很是常见,而醉心于教学的老师因晋职称无望,在高校内部收入和地位都较低,长此以往则难免会心灰意冷,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能保证和提高学生的双创教学质量?所以,如何促进双创教师队伍的发展,提高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就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领导层面加强对双创教学的重视,在职称评定和工资提升时充分考虑教师的双创教学质量情况,但是双创教学质量的高低很难像科研能力那样只是通过教师的项目、论文的级别和数量等来量化,所以,本文尝试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教师双创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来全面、科学的评价高校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

2 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含义和构成

能力是人们在完成一项活动的过程中展现的各种素质之和,能力是影响活动效率并且保证其高质量完成的心理特征,不同的活动对人的能力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学能力是以教师具有的素质为基础,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而体现出来的稳定有效的心理特征,是智力与非智力、知识、经验、技能等因素的综合。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着重强调教師双创素养,是高校教师在讲授创新课程、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和带领学生参观创新创业比赛的过程中,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提升的能力,双创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组成部分。黄秀霞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基本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本文参考这一研究认为高校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包括双创基本教学能力、双创教学研究能力和双创教学实践能力。

3 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生态位思考

作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生态位理论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Johnson(1910)最早提出“不同生物在同一群落内占据不同的生态位”。生态学家J.Grinnell(1917)首次完整的给出了生态位的概念,他认为生态位就是一种生物在他所处的群落中最后的分布单位。Hutchinson(1957)引入数学中点集理论,将生态位看成一种生物生存条件的集合。某种生物在它所处群落中相对其他生物的地位和作用由“态”和“势”两个因素确定,“态”是某种生物当前存在的状态,“势”是某种生物在它所处的群落中的支配力或者说是影响力,“态”和“势”即生态位所包含的两个方面。20世纪20-30年代日德等国家学者最早将生态位应用到教育领域,60-70年代经英美国家学者的发展形成了教育生态学,当前,生态位理论己经逐步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2]。

高校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高效完成双创教学活动的本领,是其在双创教学过程中需要具有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的集合。双创教学能力具有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教学能力是动态的、发展的能力,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教师知识的拓展、经验的增加、阅历的丰富而发展变化的;其次,双创教学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复合体,它既要求教师具有教学技能、掌握教学方法,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于双创教师教学能力的这两个主要特征,可以看出,双创教学能力也像其他生物一样,具备“态”和“势”两个方面[3] [4]。态是高校教师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促进下已经取得的成果,势是高校教师未来的发展能力,这两个方面体现了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综合水平。

4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双创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

笔者梳理、分析了现有的文献资料,同时征求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再结合自己在高校工作中的经历,充分考虑教师能力的动态性,结合生态位理论构建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态,在生态位理论中,“态”指的是生物单元的状态,包括该生物单元的数量、占有的资源量、能力水平等,我们这里说的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态”,它的含义是教师当前双创教学能力的状态,是教师本人在自身努力和外力推动下取得的成绩[5]。笔者在这里将态指标分为教学基础、教学成果和双创经历三项。

教学基础意为高校教师当前拥有的和教学能力相关的素质,包括教师取得的学历、学位结构,以及教师目前的职称水平。教学成果是指教师已经取得的和教育教学相关的业绩,教学课题包括主持和参与过的课题数目和级别,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情况;教学论文包括发表的教学论文的数量、等级、引用和转载量;出版的专著和教材的数量和级别;研究报告的数量和采用级别、发表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学项目、论文、课程、教学技能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的奖励情况等。双创经历是指高校教师和创新创业相关个工作经历,包括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企业的挂职或者兼职经历、是否有企业工作经历、是否有创业经历等。

(2)势,在生态位理论中,“势”指的是生物单元对他所属的环境具有的支配力和影响力,包括生物单元的发展情况、增长率、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都会影响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提高。在此,本文把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势”定义为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空间,具体包括双创教学研究能力、双创课程教学能力和双创实践教学能力三个方面。

双创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定期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双创教学情况,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管理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教育理论、教育案例,进行探究进一步形成双创教学论文和课题,通过对论文和课题的深入研究来提升自己的双创教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双创课程教学能力:包括双创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和双创教学技能,教师在开发课程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课程内容要注重联系实际,使得课程的设置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双创能力。教学技能是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是教师采用的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是教学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案的撰写、授课采用的方法、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思政能力,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APP的使用、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7]。

双创教学实践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双创能力,高校在注重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习、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对应的课程学分比重也逐渐增多,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双创理论扎实,也要是双创实践能手。要求教师具有能够设计完善的实践体系、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和参加专业相关的竞赛的能力[8]。

5 结论

双创教学能力既是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顺应时代和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双创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想提升学生的双创素养,就要客观认识教师双创教育现状,提升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充分考虑各学科的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價标准,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高校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提升高校教师的双创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可行性、具体评价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JB1320032;“基于产教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JB1320054;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JC1318017。

参考文献:

[1] 李明成,陈建平,童明波.着力实践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01:29-32.

[2] 李怀清.教育生态学原理在研究型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7):18.

[3] 王诺斯,彭绪梅.生态位理论视阈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表征与培育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55-60.

[4] Pei-Ying Lin,Yu-Cheng Lin. Understanding how teachers practise inclusive classroom assessment[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9,63.

[5] Oliver McGarr,Ciarán ?. Gallchóir. Examining supervising field instructors’ reporting and assessment of technology use by pre-service teachers on school placement[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9.

[6] 何玉林,王再新,杨连发.“双创”背景下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广西教育,2018(03):4-5.

[7] 许迈进,章瑚纬.研究型大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学能力?——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探索[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5-15.

[8] 刘方媛,韩阳,贺小龙.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研究_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4,06:79-80.

[9] 龙佳.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教学同行评价的优化[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04):44-50.

[10] 高翔,肖华,黄高峰.基于“赛训创”协同高职校双创教师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3):112-113.

作者简介:

马立敏:(1982.9—),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育学。

作者:马立敏 杨东红 徐畅

上一篇:电气操作危险点控制研究论文下一篇:学生会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