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广泛开展了以控制和评价政府部门管理公共资源或公共支出的责任为目标的审计工作,虽然各自称谓不尽相同,但审计内容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从世界范围看,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审计的主流,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篇1:

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思考

摘 要:政府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已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开展。实践证明,政府绩效审计在促进政府改善管理、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前在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与其他国家开展得较成熟的绩效审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政府审计;绩效审计;思考

政府绩效审计是各国政府审计工作的主流,已成为审计活力的重要标志。2006年《审计法》修改,同时国家审计署将推进绩效审计作为对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政府绩效审计正是我国审计工作者积极寻求的一种可以直接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审计方法,是促进政府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改革的进行,绩效审计必将成为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审计制度融入世界审计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中国审计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1 加强政府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绩效

随着我国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加,政府的受托责任和受托风险也随之增大。在我国财力有限,对财政收入缺乏系统有力的监督机制,财政收支社会效益分析整体机制也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绩效审计充分发挥经济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促进政府部门正确决策,有效履行职责,不断提高管理绩效,充分发挥财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1.2 有利于政府机构的廉洁、勤政、高效

政府绩效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从政府开支的成本——效益,成本——效果角度来衡量其物质资源、人力资源配置与消耗的合理性、有效性。从而可以从源头上发现和揭露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

1.3 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

随着法制的逐步完善,公众对政府工作效能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开展绩效审计,建立完善有效的政府审计制度,对政府部门的管理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监督,并适当地进行审计公告,才能便于公众对公共收支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有效的了解与监督,提高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促进政府提高整体诚信水平和工作成效。

2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领域仍然以传统的财务和合规性审计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政府审计工作的重点也在发生转变,绩效审计也己初见端倪,由于我国在绩效审计方面起步较晚,政府绩效审计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小范围试点阶段。如最近几年兴起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为干部管理部门选拔和任用干部提供依据。这种审计是基于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兴起的。它既包括合规、合法性审查,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因此,它是财务和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的综合。从审计实务工作可以看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己开始起步,但仍然面临着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挑战,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

2.1 对政府绩效审计了解不够,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认知还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诚然,现在我国会计信息失实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难度确实比较大。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层却越来越重视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他们在各种业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可见一斑。

2.2 政府绩效审计的覆盖面较小

目前,在我国政府审计实务中,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并不太多,主要表现在:(1)对于主要的公共部门也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现在还很少开展绩效审计。(2)财政是公共资金的最初源头,目前的财政审计把主要力量放在真实和合法上,出去的资金只要符合规定的开支渠道、对方也确实收到就可以了,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3)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兴起,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审计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目前主要关注的仍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考虑不多。

2.3 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

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门的绩效标准,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这也正是绩效审计的难点之一。

2.4 审计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未达到绩效审计要求

我国当前的现状是:一是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审计机关中财会专业的人员占整个审计队伍的70%以上,法律专业的人员只占整个审计人员的3%左右,审计人员多数来源于传统的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缺乏非财经类的人员,如工程类、计算机、心理学、法律类等专业人员。二是审计人员素质难以达到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检查确定政策目标以及实施方法所依据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还要评价实现目标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因此需要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要求的以外,还需包括法律、税收、工程、环保、管理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深刻理解政府审计工作,具备宏观经济的知识、意识,以及良好的透视能力与较强的信息意识,在评议政府业绩时能够做出准确中肯的判断。

3 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3.1 加强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宣传

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宣传,要对其具有建设性的服务职能进行重点宣传。政府绩效审计是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提高政府部门、人大、政协和有关责任单位对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开展做好舆论准备、取得各方面的配合。

3.2 积极开展绩效审计试点工作

开展绩效审计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模式,依据我国国情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是根本。考虑到政府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又与传统审计有很大的区别,而我国当前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政府审计机关人员和财力方面的限制,再加上经验比较欠缺,因此当前不宜在所有领域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战略,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政府绩效审计试点工作,然后逐渐增加其在政府审计工作中所占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讲,试验性的绩效审计可以从较大城市开始,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等,因为这些地区审计覆盖面不大,审计资源比较集中,财政资金充裕,政府运作较为规范,立法机构态度积极,社会关注和支持的程度较高,在绩效审计的规范性和社会影响性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3.3 逐步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纵观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学者提出应有利于规范和引导财政资金在经济活动中的使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应适应环境审计的要求;应立足于效果的考核;应确立便于操作的标准体系;应注意社会性、公众性、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并重。在具体评价标准上,很多学者的观点是应建立并提出了一些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既有社会效益指标,又有经济效益指标,还有外部效益指标。一部分学者指出,政府财政资金使用于各个不同部门单位,而各个部门单位的职能、任务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征。因此,在评价标准方面应视不同部门单位而异。关于政府绩效审计的评价方法,有些学者认为也应视不同情况而异。经济性、效率性、内部控制审计的评价方法,可借鉴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所采用的方法。对于效果性审计,即项日投资审计的方法,除了需借鉴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外,还可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多项日系统评价方法,如矩阵评价法,特尔斐法等。对农业项日评价可采用有无对比法,最小费用法或综合评价法。对水利项日评价可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对事业项日评价可采用费用效果分析法。

3.4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审计人员结构多元化。

基于绩效审计的难度和社会影响力,在现有审计力量的基础上,需要从社会招聘各方面的专家(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网络工程专业等)组成绩效审计团队,达到整合社会资源,以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从世界各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实践来看绩效审计的领域十分广阔。为适应绩效审计的这一特点,国外一些国家大都形成了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美国会计总署有工作人员5000人左右,其中除约2500人的会计师外还有约1500人的经济师、律师、工程师、数学家、电子计算机专家等。多元化的审计人员结构是绩效审计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前提之一。

(2)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

我国原有的审计人员很多所拥有的财务知识比较陈旧,而且很多的审计人员的知识面都比较狭窄,绩效审计的开展对现有的审计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需要审计人员在牢固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一些非专业的知识,要有财务会计、组织管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掌握现代审计技术,树立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满足我国绩效审计的需要。

综上所述,相对于国际大趋势,开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促进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必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全民,杨秋林,李建新.中西方政府绩效审计环境比较[J].审计研究,2005,(2).

[2]裴文英.对政府绩效审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6).

[3]宋常,胡家俊,陈宋生.关于绩效审计研究的新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1).

作者:张璟霖

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篇2:

推进政府绩效审计的几点思考

20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广泛开展了以控制和评价政府部门管理公共资源或公共支出的责任为目标的审计工作,虽然各自称谓不尽相同,但审计内容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从世界范围看,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政府审计的主流,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绩效审计制度。我国审计署于2003年制定了《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步加大效益审计分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这一审计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化是非常及时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审计监督的对象,审计的重点和内容,审计目标等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根据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已基本具备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主客观条件,下面结合自己对审计工作的学习和实践,谈一下推进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政府绩效审计实施面临的问题

1、审计观念落后。由于在我国审计界,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从目前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来看,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介绍。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旧的观念被打破,新的观念尚未树立,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着绩效审计的发展。

2、审计范围较窄。目前,在我国政府审计实务中,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并不太多,主要表现在:(1)对于主要的公共部门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现在还很少开展绩效审计。(2)财政是公共资金的最初源头,目前的财政审计把主要力量放在真实和合法上,出去的资金只要符合规定的开支渠道、对方也确实收到就可以了,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3)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兴起,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审计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目前主要关注的仍是真实、合法和合规,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考虑不多。

3、审计标准缺乏。绩效审计实施时应该有一个标准可以依据,标准要具备可靠性、客观性、有用性,易懂性和可比性,并得到公众的认可。概括起来主要应该包括:政府标准、技术标准和经济标准。政府标准主要有:国家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与原则。这是我们开展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准和首要依据。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经济标准,即实现经济目标情况。比如是否达到可行性报告有关目标要求,是否完成了企业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目标,或各年度任务指标,是否实现历史最好水平或本地区或其他地区最好水平。但评价绩效的标准非常难确定。因为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很难统一。甚至同一项目,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4、人员素质偏低。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更加专门的专业知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政府审计工作。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全面,缺少训练有素、能运用绩效审计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性审计人才。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

二、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

1、加强审计宣传,提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这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必须提高广大审计工作者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同时要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与技能。审计机关不仅要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绩效审计,还要积极广泛地组织绩效审计知识的业务培训,让大多数审计逐步掌握绩效审计的基本知识,在实践中能够结合本专业技能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当前,最佳的方法是配合对某一领域或行业绩效审计,进行审前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要进行政府环境培训,使审计人员非常深刻地了解政府工作并对政府业绩形成有价值的评判。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要进行具体绩效审计项目的技能培训。

2、加强绩效审计立法,完善审计法律依据。法律依据是开展绩效审计关键的一环,因为依法审计是审计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审计确定下来,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才有法可依。首先,尽快健全绩效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将政府绩效审计从法制的高度上加以重新定位,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绩效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技术、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作出具体规定。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也是开展绩效审计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指标的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绩效审计指标既要包括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技术指标,又要包括实现经济目标情况经济指标,通过绩效审计指标能完成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

3、积极探索试点工作,扩大绩效审计范围。首要是搞好试点工作,开始时,选择那些规模小,相比较容易操作,又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项目,然后再选择一两个跨部门的项目做试点,尔后可以有重点地选择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对资金投入、占用较大,政策性强及社会关注的焦点等项目,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尽可能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一起搞,这样可以利用财务审计的结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客观条件受到限制、两者不能同步进行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利用以前财务审计已经取得的信息资料。其次在绩效审计项目安排上,要把人大和政府关心的财政预算执行、重大建设项目、重点专项资金项目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要逐步扩大绩效审计范围,在绩效审计实施中不断总结,为绩效审计全面开展摸索方法,积累经验。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需要较高要求,如需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工程学、逻辑学及心理学等方面知识。首先,要积极广泛地组织绩效审计知识的业务培训,让大多数政府审计人员逐步掌握绩效审计的基本知识,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其次要加强人员的经济交流,不定期地以“到大专院校、到兄弟城市、到基层单位交流”等方式取经与深造,实行异地交流和异地交叉审计,进一步提升业务水准。

5、构建审计人才数据库,整合绩效审计资源。可根据需要积极建立审计系统人力资源数据库,储备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心理学、财会和工程等多学科精英和高端人才,以网络、论坛、座谈会等形式构造一个审计交流平台,相互学习交流绩效审计知识、群策群力,并将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纳入进来。这样在绩效审计实施中,可根据需要整合审计人力资源,以优化绩效审计人员组成结构。

(作者单位:铜川市审计局)

作者:王 涛

政府绩效审计思考论文 篇3:

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拓展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教育医疗、就业保障、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对政府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政府对自身服务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深化。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职能。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七大义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必须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见,建设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发生转变,政府绩效审计标准也应相应地拓展。

一、政府绩效审计现状及传统标准

(一)政府绩效审计现状但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标准仍以传统的“3E”为主,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虽然也有少数学者曾提出政府绩效审计应突破“3E”的限制,如温美琴、胡贵安(2007)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应由“3E”拓展为“4E”(即加入公平性标准),戚振东、吴清华(2008)提出应由“3E”拓展为“5E”(即加入公平性与环保性标准),但对目前民生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公平、节能减排、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政府工作重点,仍没有或很少涉及。这必然会使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滞后于政府的职能转变,致使社会公众对政府的安全性、公平性、质量性、环保性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相应的绩效审计也无法在这些领域对政府服务实施有效监督。政府的职能转变及政府这些领域的服务将很难及时、稳步、深入地开展。无疑,对“3E”政府绩效审计标准进行拓展已成为当前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传统标准 “3E”标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3E”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是指一项活动,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对于政府来说主要是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率的活动应该是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而使用最少的投入,对政府来说目前主要是简化办事程序。效果性是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对政府来说主要是政府工作达到的实际结果。

本文引入企业中广泛采用的综合业绩评价模式——平衡计分卡,结合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要求,以及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与目标,将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由“3E”进行拓展,这既可以完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理论体系,同时又可以满足政府绩效审计实践的需求,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二、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拓展

(一)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审计标准在将平衡计分卡引入政府部门的维度设置上,由于政府部门与企业不同,政府部门以完成任务为组织成就的目的,以结果为导向,因而在政府部门运用平衡计分卡时,必须将原有的维度调整为使命、顾客、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吴建南等(2004)认为应围绕绩效目标、战略性议题、顾客、财务、内部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内容展开。胡玉明(2004)等认为应从使命、战略、顾客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财务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等六个维度来展开。彭国甫等(2004)认为应由政府成本、政府业绩、政府管理内部流程、政府学习与发展四个标准。笔者主要借鉴卡普兰和诺顿的观点,从使命、公众、行政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探讨平衡计分卡对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拓展。

总体看来,使命是政府部门内部行动的动力,是基于社会公众的需要形成的。因此使命维度应被置于平衡计分卡的最顶层。公众维度应紧挨其下方。而使命和社会公众的需要往往又需要通过行政内部流程优化和政府内部成员的学习和成长来实现。因此,使命维度、社会公众维度、行政内部流程维度、学习和成长维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如下:

(二)审计标准拓展分析以下对拓展的审计标准进行分析。

(1)使命维度。由于政府不同于企业,因此其主要目标不应是财务绩效,而应该是使命。基于受托责任理论,政府的使命应是履行委托方(即社会公众)所交予的受托责任,即服务本区域公众,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来讲,就是政府应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质量性、安全性、环保性、公平性。

(2)公众维度。政府的服务对象不应称作顾客,而应该称作社会公众。使命基于社会公众需要而形成,其完成又会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显然,实现公众的愿望、满足公众的需要、维护公众的利益应是公众维度主要评价内容。

借鉴卡普兰和诺顿对顾客维度的划分,公众维度可分为降低社会成本、创造价值、获得立法及民意机构的支持等三项具体目标。一是降低社会成本。应强调提高政府部门的运行效率,这里的成本既应包括政府部门的运行成本(如政府自身的开支、为公众服务的开支等),又应包括政府部门运行给社会公众和其他组织带来的社会成本,或者使社会公众和其他组织社会成本降低所发生的成本,同时还包括一些机会成本。为实现降低社会成本的目标,政府要奉行“花得少、花得省、花得好”的原则,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投入(经济性),提高工作的效率(效率性),更好地完成既定的目标(效果性)。二是创造价值。应强调政府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为公众创造其需要的价值。公众需要的价值是在不断发展的。主要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可以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安全性);高质量、令人满意的服务与产品(即质量性);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即环保性)。(3)获得立法及民意机构的支持。由于立法及民意机构是政府的直接委托人,是政府最终委托人——社会公众的代表机构,因此,要获得绝大多数公众的满意,政府就要维护与保持社会的公平。即在平等的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政府的服务、产出和结果分配的过程要体现平等性。即政府应坚持公平性。

可见,卡普兰提出的降低社会成本、创造价值、获得立法及民意机构的支持等三项具体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七项评价标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质量性、安全性、环保性、公平性标准)。

(3)行政内部流程维度。行政内部流程是指各地方政府与政府部门在有限资源预算的约束下,优化工作流程,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内部流程优化需要有一些具体的实务指标,但内部流程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因而评价内部流程是否优化最终可从是否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能否实现政府的使命看出,即是否更好地实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质量性、安全性、环保性、公平性标准。这就是说,行政内部流程维度优化指标应围绕这七项标准进行构建。

(4)学习和成长维度。政府为公众服务的目标和使命的完成需

要依靠政府内部员工的努力,现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政府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构建学习型政府,以实现政府的持续改进与创造价值。与内部流程维度一样,学习和成长维度最终是为公众维度服务、实现政府使命,因此学习和成长维度评价也应围绕上述七项标准来构建。

综上所述,平衡计分卡的引入会带来政府绩效审计标准的拓展。

三、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创新

(一)“安全性”标准安全是社会公众生存的基本需求,公众希望其工作和生活都处于安全的环境中,人身、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保护。显然,安全性标准应要求各级政府要确保社会公众生活、工作环境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威胁其生活、工作的风险。

公众所关注的安全既包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安全,又包括突发公共安全。前者分为国土安全、生产安全、医疗卫生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及社会治安等;而后者分为食品污染事件、新出现和重复出现的传染病、生活意外事故、生物恐怖和生物安全问题、以及自然灾害造成的公共安全事件等。

政府应顺应社会公众的需求,积极开展政府绩效的安全性及风险管理审计,促进被审政府机关建立一套科学的安全性方面的风险管理制度、重大安全事件预警机制及快速反应机制。具体审计时,主要包含如下方面:国土安全审计,减少恐怖袭击及战争的可能性;建设工程项目、设施施工和竣工验收安全审计;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审计;疾病预防、保健、检查及救治安全审计;道路交通和交通秩序安全审计;社会公众食用食品及饮用水安全审计;社会治安安全审计;突发性传染病发现及救治及时、反应迅速审计;自然灾害预警,救灾迅速以及各种保障措施健全审计;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审计;职业病危害减轻审计。

(二)“质量性”标准质量性标准应要求政府要确保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审计时,产品与服务质量性标准应主要包括及时性、可靠性、全面性、多样性、可获得性、耐用性、适当性、便捷性、舒适性等。

目前,公众满意度在质量性标准衡量中被普遍重视。公众满意度可通过民意主观感受的调查进行直接测定。此外,还可从其他方面进行衡量,如管理职责履行、领导能力实现、资源管理、信息分析、战略质量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质量管理及测量、分析与改进、质量及运行结果等。

(三)“环保性”标准环保性标准应要求各级政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讲求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节能。应采取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减排。

在实务中,环保性审计多以环保部门发布的标准为基准。目前,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重点领域主要有: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大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国际投资环境项目的绩效审计。在国际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93年开始开展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制定了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主要有三类:环境状况指标、经营绩效指标和管理绩效指标。加拿大也在《环境绩效报告》中列出了不同行业环境绩效和其他服务业共7种行业15个方面的环境绩效指标。

在理论界,不少学者将生态效率指标体系(一个企业或国家、地区在创造一定的财务价值时所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作为环境性审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如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也有学者分领域研究环境性标准,如Lightbody(2000)从对场所内污染状况的评估、计划内投资的环境影响评价、尽职调查环境审计、环境绩效报告审计、对环境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审计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生态效率指标体系是环境性的重要指标。我国环境性审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是否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是否建立各类具体的环保指标,如森林覆盖率、环保投资增长率、空气质量变化率等;各级地方政府及各政府部门对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要从根本上进行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否进行循环经济及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利用及发展;是否开展水利、草原、森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作的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情况如何;重点企业节能及重点工程、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的建设情况如何;高污染行业,如电力、钢铁、水泥、煤炭、造纸等的减少污染排放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情况如何。

(四)“公平性”标准 公平性标准指社会各个群体、各类利益集团、各类企业在享受政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时是否受到公平待遇,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是否得到特别的关照。公平性标准反映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一个基本目的,即资源的分配要公平,在服务、产出和结果分配的过程中要体现“平等性”。即政府提供服务的基础是需要,力争所有人都能获得这些服务,不是看其是否具备支付能力。从公平的角度进行绩效审计主要涉及“政府的成本和效益是否公平地分配给各个社会群体”,政府不仅应关注特定群体的利益,还要关心分配的公平性。

在具体审计中,要特别关注不公平的领域。主要包括:城乡不公平;区域不公平;阶层不公平。如各地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执行情况审计;城乡统筹发展情况审计;各地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执行情况审计等。

理论界与实务界提出了一些公平性审计的标准。如,帕累托最优(使一个人境况变好的同时,不能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罗尔斯准则(使处于条件恶化的社会成员的收益增加是正义的行为)、卡尔多一希克斯准则(在效益上的净受益者能补偿受损者)等。日本会计检察院认为政策是否达到公平性,可以通过人们之间是否产生“合理嫉妒”来测试。还有学者提出可以用以下两项指标测定公平性:认可政府部门办事公平的人数及比例;认可政府部门办事公平的企业个数及比例。

公平性标准要求政府保证社会公众享有公共产品与服务与拥有平等的权利,按公众的需求设计产品与服务,而不考虑公众是否具备支付能力。因而,在众多的公平性标准中,参与度标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就要求政府在提供产品与服务时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以及个体和组织的自治性,在制度上保证社会公众能够深入、连续地参与政府决策与程序调整,参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提供,以增强政府的回应性。具体来说,公众参与度标准可细化为以下标准:地方或社区民主制度或程序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公众组织的发展程度和获得空间;非政府组织发展程度、运作空间和运作方式;社会资本的形态和性质特征;公众对对方或社区的心理认同与归属感;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公众组织与政府合作伙伴的形态;公众参与地方或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公众参与地方或社区公共事务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等。

目前我国执行的政府绩效审计标准滞后于政府工作职能及工作目标的转变,因而。将政府绩效审计标准进行扩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政府绩效审计标准具有动态性,应与政府的工作相适应,随着政府工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工作目标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会计研究》2008年第2期。

[2]温美琴、胡责安:《基于政府绩效评估视角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2007年第6期。

[3]刘秋明:《国际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4]彭国甫:《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Paul.RNiven著,胡玉明等译:《政府及非盈利组织平衡计分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6]Lightbody Environmental Auditing-The audit theory gapAccounting Forum 2000(2)

(编辑 熊年春)

作者:王爱华 段真真

上一篇:高三作文(精选2篇)下一篇:毕业总结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