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由于很多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对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面向行业人才需求方面,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认为,CDIO理念与地方院校建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吻合,建筑学专业教育引入CDIO理念和模式,可满足社会对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是顺应当下时代需求,符合当前应用型高校建筑教育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篇1:

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探讨①

[摘 要]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学中,为了培养新时代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具备实训技术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就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前高校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较多,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教师提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采取合适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有效控制和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训课程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的质量。

[关 键 词] 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作用;问题;策略

加强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和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学校专业教育的共识,但是高校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如在实训课程教学中投入的资金设备等资源不足,导致实训课程教学环境较差,而且部分教师的实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较低,学生缺乏实训课程学习兴趣等,但是为了实现高校培养更多建筑智能化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使实训课程教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打破传统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改革创新,不断调整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实训课程教学理念等策略。以下就高校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加强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实训教学的认识

加强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师生对实训教学的认识。学校通过开展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不仅符合新时期社会企业机构对高校人才的职业要求,使具备高水平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就业升职机会,促进建筑智能化人才在未来在毕业后具备更多的职业优势,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同时加强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满足高校实训课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使高校领导意识到只是加强学生的建筑智能化理论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也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训课程教育,使高校培养出综合性和应用型人才,以此提高高校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育质量,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使高校获得更高的社会声誉。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加强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学生学习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能够使学生增长见识,了解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提高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开放、更富有活力的实训课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让学生感觉到实训课程训练更加充实和有趣,能够充分挖掘学生在实训课堂中的学习潜力和动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实训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建筑智能化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训课程学习成绩和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建筑实训教师教学水平

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训课程教学效率和水平。首先,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师在认识实训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后,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训课程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找教师帮助自己解决在实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此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学生在建筑智能化学习中的潜力,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使教师更好地完成实训课程教学的任务,实现高校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的目标,最终提高高校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观念较为陈旧

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学中对相关实训课程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重视和支持程度较低,没有认识到加强学生实训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中投入的教学资金较少,使相关的实训课程设备不足,实训课程教学环境较差,导致学生对实训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比较低。另外,部分高校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只看中建筑智能化专业学习的最终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也更加注重提高建筑智能化专业的理论成绩,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二)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高校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单一,教材编写过时,多以单项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缺乏系统性教学,使当前的实训课程难以适应现实教学需求,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教学内容较多且枯燥的实训课程,使实训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也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学习心态,使最终的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三)实训课程教学方式落后

在高校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學中,师资力量较差,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实训课程教学人才,部分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法,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互动较少,使学生只能被动盲目地跟随实训课程教师学习,缺乏学生自我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训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实训课程教学活动缺乏创意和趣味,使学生感觉实训课程教学氛围比较枯燥沉闷,难以提高学生学习实训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高校难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筑智能化人才。

(四)缺乏多元实训教学评价

高校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中,缺乏多元化的实训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对检测学生的实训学习成绩不够严谨,使学生感受不到实训课程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对待实训课程学习不够认真和重视,难以提高实训课程学习动力,导致部分学生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出现发呆、搞小动作等行为。另外,建筑智能化相关實训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欠缺也难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如果只靠教师对学生实训学习的评价,缺少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实训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使学生的实训学习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建筑智能化相关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先进的实训教学观念

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实训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到加强学生实训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向学校领导申请更多的教学资金和设备支持,有效改善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环境。另外,高校教师应该熟读建筑智能化实训教学大纲,确定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课程教学课时,规范实训课程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加强高校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与社会企业相关职业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建筑智能化实践综合能力,以此完成规定的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二)更新和完善实训教学内容

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师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应该紧随时代发展,使用合适的实训课程教材,大胆转变实训课程教学侧重点,不断更新和完善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相应的模块课程,解决以往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并且深化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在建筑智能化专业中的多项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实训课程知识,这样才能为社会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综合实践能力更强的建筑智能化人才。

(三)多种实训教学方式相结合

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多种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实训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主,并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内外交流沟通,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实训课程的实际情况,并且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有趣的实训课程问题以及设置创新性的实训课程教学游戏,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同时增强实训课程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对实训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教师精心布设的实训课程教学情境中,使实训课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比较浓厚。另外,高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建筑智能化实践学习,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也能积累学生的工作经验,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

(四)注重实训教学检测和评价

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师要完善实训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以此公正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训课程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实训课程教学能力,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在实训课程学习中的进步或退步,进而使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实训课程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训课程学习动力和信心,也可以使教师通过实训课程教学检测结果,了解学生实训课程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便适度调整实训课程教学进度,转换合适的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口试或者笔试的实训课程检测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提高学生实训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更加重视对建筑智能实训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训学习水平。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高校建筑智能化专业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实训课程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使学生掌握夯实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高校实训课程教学效率和水平,促进建筑智能化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的健康发展。虽然在高校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中面临着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实训课程教材内容单一、实训课程教学方法落后以及实训课程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但是通过高校在加强建筑智能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中打破陈旧的实训课程教学观念、科学规划好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且教师要采取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生活化教学等多元化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完善实训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等策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实训课程教学,提高高校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小锁.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5):122.

[2]杨润丰,汪全,陈晓宁.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3):22-24.

[3]董娜.“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7(14):53-54.

[4]唐文锋,黄伟,邱小文,等.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3):1-4.

编辑 冯永霞

作者:杨传福

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篇2: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构建探析

摘 要:近年来,由于很多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对工程实践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面向行业人才需求方面,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章认为,CDIO理念与地方院校建筑学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吻合,建筑学专业教育引入CDIO理念和模式,可满足社会对创新工程人才的需求,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是顺应当下时代需求,符合当前应用型高校建筑教育的发展。文章以惠州学院为例,提出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构想,拟构建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CDIO;应用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主要用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和行业环境的具有 CDIO 素养的工程师。CDIO 的工程教育模式建构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一体化、集成化的课程模式,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从诞生至今,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采用。[1]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贯穿整个专业学习的始终,不仅是建筑学教学的重头戏,更是培养建筑师的关键课程。从低年级建筑设计基础入门开始,到高年级设计拓展、综合能力的提高,建筑设计一直作为核心课程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建筑设计课程在学科特性上体现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和特点,如从概念设计的提出、设计方案的深化、再到最终设计方案的实施,整个过程与CDIO所代表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一体化高度契合。[2]

一、应用型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现状

近年来,各建筑高校不断对建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反复改革实践,已从最初的较为封闭的、讲求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走向了更为开放的、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建筑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面向行业人才需求方面,實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大多数应用型高校里,此类问题更加凸显: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差,团队协作精神不足、缺乏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等。[3]这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有着直接的关联,不难发现,当前在应用型高校中建筑设计课程普遍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1. 教学模式单一,针对性不突出。

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着关键影响。然而,在以往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常以同一种教学模式,应对各个年级不同的学生,缺乏对相关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未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个性差异等做深入的考虑;对激发学生兴趣,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显然待进一步提高。

2. 教学内容陈旧,与社会发展脱节。

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建筑行业的日新月异,而教学内容则存在着相对滞后的问题,与当下的建筑潮流、技术、审美等脱节,与现代生活需求不相符。如设计任务书的编制更新缓慢,有的甚至停留在十几年前的需求标准;设计课题的设置过于偏重功能类型;对于学生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足;知识体系与人文学科结合不够等等,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对现实问题把握认知不够,面对实际工作时比较困难。

3. 教学环境封闭,学习气氛不够活跃。

教学方式单向被动,以教师向学生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求知的热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大多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表现较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往往听完教师课程以后,学生独自面对课程设计,最终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种封闭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相协调的。

4. 教学中对工程实践性的强调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工程实践性的强调不足,学生重点关注在方案的设计和图纸的表达上,而对设计实施的可能性、实施将出现的问题等考虑不够,甚至忽略,大部分学生对设计项目实际参与体验感不足,缺乏对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

综上可见,应用型高校的建筑设计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对建筑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不利。本文以惠州学院近年来实施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為例,对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推行的改革进行探讨,以此剖析构建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是顺应当下时代需求,符合当前应用型高校建筑教育的发展。[4-5]

二、基于CDIO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理念

惠州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具有行业和地域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用人单位输送从事设计实务工作的一线建筑师,根据市场的需求具有“方案创作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围绕这个目标,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针对建筑学核心课程建筑设计展开了系列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以CDIO理念为核心,参照惠州学院建筑学专业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转变教学理念,将以往只包含知识点要求的教学大纲转变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一体的教学大纲;合理编排知识点,注重知识点与教学任务的衔接,把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清晰细化,并对每一项要求制定相应的标准,充分体现CDIO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构建一体化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三、基于CDIO理念构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CDIO的教育理念,制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改革与创新,建立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包含CDIO理念,又针对建筑设计课程特点进一步创新改革,较之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更能良好的把握课程教学的方向,有利于教学内容高效开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 设计任务书编制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设计任务书的编制是教学内容较为核心的部分。针对目前设计任务书系统性不强,内容偏陈旧,缺乏创新,与现在的教学目标不适应等问题,在任务书的编制上,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根据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训练要求和目的编制设计任务书,增强任务书的多样性和实用性,将知识点及相关技能渗透到设计任务书中,相同的任务书中可设置若干不同的设计题目(真题),学生可按意愿进行选择,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增加相对应的技能训练。如实地调研阶段,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认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在体量推敲阶段,制作草模进 行推敲,训练对空间逻辑的把握等等。较之传统的设计任务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

2. 整合教学内容

整合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在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完整周期中,注重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互的衔接,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是CDIO教育理念的一个显著体现。明确各阶段教学对学生设计能力侧重点的培养,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制定不同模块的教学模式,根据惠州学院2016版建筑学培养计划的教学逻辑,增加“专业拼盘课程”,即专业课可按设计过程中的需求,直接参与到设计课教学,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专业课程解决问题,目的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3. 强调工程项目实践性

CDIO提出以工程实践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Context),把工程实践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意味着增加实践、实习、操作训练,有效融通教育理论和工程实践,让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和实践工程。以往的建筑设计教学,在工程实践方面强调不足,造成学生无法较好的把所学到的知识有效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动手实践能力薄弱。基于CDIO的以工程实践为工程教育的背景环境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工程项目实践性,把工程项目实践性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1)实践教学内容一:注重调研环节在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设计课程的调研分为设计地段调研、实际案例调研、资料(包括文献与图像)收集与分析、问卷与访谈等部分。[6]注重课程前期的实地调研环节,安排学生考察实际的设计地段,了解设计对象的周边环境、文化、地形地貌;组织学生参观已建成的优秀建筑案例,亲身体验空间、环境、光影和材质,可以获得其他途径无法提供的感受和认知。

(2)实践教学内容二:模型制作贯穿设计过程始终。

模型制作是建筑设计用来展示总体布局和空间组合的重要形式手段,它的优点是形象、直观、生动,易于理解。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实物模型,增强对建筑空间的感悟和理解。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从设计之初的基地认识,到方案的体块推敲,再到空间的感知等,通过动手制作模型不仅能训练学生对三维空间的感知,更是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能力的手段。

(3)实践教学内容三:重视企业反馈的工程项目实践

通过大学生实训基地或校企联合的形式,使学生得到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训练,有意识的在建筑设计中,安排学生参加适合的项目实践,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的接触工程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反馈意见的能力。

(4)实践内容四:设计竞赛引入教学。

将各类设计竞赛合理的引入教学中,是一种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开拓视野的实践手段。通过参加设计竞赛,学生能够对设计概念的把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设计手法的运用、设计思想的表达等方面都有较全面的认识,极大鼓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参与过程中综合能力快速提高。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 教学方式立体多元化,强化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立体多元化教学方式,针对设计不同阶段特点,采用理论讲授、实地调研、方案汇报、公开评图、作品策展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推进教学,强化教学互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建筑设计课程在自由开放,包容性强的教学环境中展开。借助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教学手段,提供全方位的建筑信息,加強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惠州学院从2017年开始,在建筑系二年级开展了多校联合设计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各校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贯穿在整个课程设计中。在CDIO理念指导下,每个教学环节都紧密相扣,目标明确。设计初期以集中授课、网络交流等方式,完成前期调研、概念构思、体块生成等环节教学内容;设计中期采用小组交流、集中汇报、网络远程评议等方式,指导学生完善设计方案;设计末期通过公开汇报评图、展览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原有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信息化支撑的多元教学手段,课程内容丰富灵活,使各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元化深度参与。

2. 引入项目团队概念,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一些专项设计课题中,或者设计的某些阶段,引入项目团队概念,以增强团队协作能力。以设计项目为主导,建立项目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展开设计的前期策划调研,方案设计,方案交流,反馈修改,最终共同完成设计。使学生之间积极交流沟通, 开阔设计思路,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协作精神。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多维考核评价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学期的建筑设计教学以两个课程设计为主。按一个设计周期8周来看,往往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局面。大部分学生在设计的开始和结尾比较紧张和投入,但中间数周却效率不高。甚至出现有的同学在最后交图时花几天功夫,做完设计交图,这就导致了图纸的无法深入、质量不高、课程考核评价偏颇等问题。为更有效的把控设计过程,使每一阶段的任务要求实施良好,参考CDIO考核标准的制定,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特点,建立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即:1. 把设计周期按阶段任务分解,对应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进行考核评分;2. 将贯穿设计周期的综合能力培养,如团队协作、职业操守、项目系统能力等进行评分。多维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摈弃以往以最终图纸评分而忽略设计过程推进的评分体系,以一种公正公开的考评,多角度的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细致评价,使学生对设计项目每一个环节给予关注,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使学生在设计中发现自身兴趣点并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而非一味追求最终图纸的得分。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将更侧重于设计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设计课程相协调。

四、结束语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在对CDIO 工程教育理念创新继承的基础上,应立足两个实际:1. 应用型高校建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2. 建筑产业人才需求的实际;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科特点,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必将推进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使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程系统掌控能力四大核心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使学生能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时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这无疑在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创新培养上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陆小华,等.从CDIO在中国到中国的CDIO: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24-43.

[2]Edward F Crawley.The CDIO Syllabus--A Statement of Goals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Education[R].The MIT CDIO Syllabus Report,2001.

[3]王天宝,程卫东.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1):25-31.

[4]高勇仿,商存惠.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5]徐丽,高向玉.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教育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104-106.

[6]张长锐.基于职业适应性的建筑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6.

作者:白颖 蔡仕谦 林超慧

高校建筑专业教育作用论文 篇3:

建筑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摘要:通过对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来源与就业的分析,指出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文章提出了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制定到实施的策略,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适性基础上,通过特别的管理制度提供灵活多样的渠道,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广州大学为例,分析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专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

一、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特点

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始办于1991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专业的特点逐步形成,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2004年首次通过建设部专业评估,2005年获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8年获得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广州大学是地方高校,以往是省内二本招生。随着办学实力加强,近5年来开始省内二本、省外一本招生,不同层面的生源意味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别;建筑学专业从理科招生但又异于理科思维的专业特点,出现专业潜力出类拔萃的学生可能性较大。以上两个因素,决定了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入校学习后个人能力的分化程度会明显高于其他院校。重点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学术研究型,普通院校建筑学专业通常则定位为应用型。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介于研究型与应用型之间。

根据该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学院在专业教育中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个人禀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其未来的专业发展定位。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专指委)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从课程设置到内容安排都有一个普遍性的要求。建筑学专业应按照专指委的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课程系列繁杂且相互牵制关联,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且互为支撑。因此,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结合地域特点

,课程教学安排、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以及相关规则要根据学生特点和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灵活把握[1]。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根据专指委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建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掌握专业基本的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同时,应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地域特色。

近10年中,学院三度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2008年以建设特色专业为契机,依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全面梳理。

(一)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在5年的课程安排中,依据课程类别,按照设计类、理论知识类、实践实训类、工具表达类分别设置纵向课程体系(图1);按照阶段培养目标组织相应的横向课程群。以此构建纵向课程体系和横向课程群的密切关系,通过课程内容的安排,优化设计类主干课程体系与辅助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保证设计类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完成[2]。

(二)构建地域性课程群

广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通商口岸的地区之一。中西建筑文化在此交融,留下大量的极具特色的建筑遗存。结合地域特色,设置相应的地域性课程群,包括岭南建筑、岭南文化、岭南传统建筑工艺与文物建筑修缮、传统建筑测绘等,培养具备传统地域建筑知识并能从事修复设计的人才。

(三)加强实践环节

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为总体目标,在五学年的课程安排中结合该目标进行相应的“实验、实训和实践”的“三实”教学环节。为贴近生产实际,人才培养方案除加大实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外,有意识地在非实验类课程中增设实验教学环节,如开设建筑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力学、建筑模型等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构建特色课程

为了熟悉和了解本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最新实践,

增设城市建设与建筑新技术专题课程,由校外专家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3];为了迎合生态建筑和绿色低碳设计的时代发展需要,增设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课程。特色课程的开设促进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地方城市建设的需要。

(五)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为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全部课程大纲进行了修订。在修订中明确了课程的地位、作用、任务,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如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原方案以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修订为以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则兼顾设计方法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由于广州大学学生素质差别比较大,学生各有特点,生源差异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差别对待。同时,教师学有专长,社会需求亦多元化,由此带来的价值取向也呈多元化趋势。人才培养方案要多方向、多层次实施,要依靠教师、学生、社会三方面共同协调,共同营造一个利于学生个性化培育、多极化发展、具有较大自主性的空间维度[4]。

认同了教师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有利于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专业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同时差异化发展。

(一)实施导师制度

建筑学专业每个班级从一年级开始直至毕业均配备一名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教师以其自身经历经验为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减少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弯路。此外,有意识地按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的不同兴趣、特长,建议做长远职业规划,令他们意识到培育个性和发挥禀赋的重要性,使其在大的专业背景下有符合自身条件的多样化选择。

(二)加强与外界联系,了解行业与社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

根据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开放性办学的特点,为拓宽学生对专业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的了解,每年除了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外,还邀请本地各类设计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政府官员、地产人士以及建筑产业链上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作专题讲座,使学生一方面对国内外建筑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人员需求有较清楚的认识,开阔视野并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对建筑行业多样化的职业形态有更清晰的了解,进一步思考如何结合个人兴趣、能力特点进行职业规划,更好地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三)多途径营造学术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组织了广州地区高校建构大赛、三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快题设计大赛、建筑论坛等富有专业特色的大型系列活动,通过竞赛的策划、组织运作、方案设计等多个环节,让学生按照各自的能力和兴趣特长在活动的不同阶段有所发挥。邀请已毕业的学生回校举办沙龙,让学生在没有距离感的情况下了解社会的多种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可能的职业定位。此外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举办各类概念或方案设计竞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四)差异化、适度灵活的课程安排机制

建立灵活的课程安排或实践平台既能为设计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又能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1.国际“工作坊”

近年来,利用学院对外合作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外高校的教授到学院举办国际“工作坊”的教学活动。该项教学活动在小范围内进行,抽调部分优秀学生参与,一般为一周时间。通过接触境外教师不同的教学思路、方法与模式,开阔学生分析与解决设计问题的思路,拓展国际化视野。从近两年效果看,结果令人满意[5]。

2.跨年级设计小组

根据每年举办的全国性的建筑设计竞赛,组织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混合组成设计小组,选取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设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方案探讨中发挥各自优势,思维碰撞并产生灵感,共同促进设计能力的提升,并形成优良的团队作风,在院系中产生正面影响。

(五)多样化的课程方向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在高年级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方向,供不同兴趣和不同职业发展特点的学生选择。目前的选修课程包括: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岭南传统建筑保护与修缮方向、建筑管理等。这些课程的培养目的是明确的,学生选择课程的针对性、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是一个传统专业。在漫长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从土地开发、项目策划、规划与方案设计、建筑技术、数字化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与教学等一系列职业链。这些职业都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需要不同知识层面和个性特点的人才。建筑学专业各类能力,在于先天的素质和恰当的专业培养,一味加长设计课时并不能解决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要根据学生特点提供多种学习渠道,让他们按照兴趣去主动学习,珍惜自身禀赋,才能高效地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也减少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因此,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需要找准定位,挖掘并形成专业建设的特点,与著名高校错位发展,是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特色所在和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李竹成.浅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色[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2):1-4.

[2]胡雪松,王欣,汤羽扬,等.专业特色框架下建筑设计课程的特色建设策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课程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建筑学报,2010(10):18-23.

[3]姜长征,王丽.关于建筑学专业口径拓宽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5):8-11.

[4]魏秀华.建筑与规划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3,12(4):4-6.

[5]王建国,龚恺.关于建筑学专业办学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育,2009(1):29-31.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ZHAO Yang, LI Jian-jun, DONG Li, GONG Zhao-xian, PENG Chang-xi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编辑 詹燕平)

作者:赵阳 李建军 董黎 龚兆先 彭长歆

上一篇:扶贫移民工作总结优选下一篇:建委一季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