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精选8篇)
文献综述正文
浅谈我国居住小区建设
1.居住小区规模
以往我国的居住空间的建设规模通常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居多,通过对入选《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和《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试点丛书--规划设计篇》中的城市居住小区进行统计,在总计的44个小区中,用地规模的比例分别在表1中作出统计。表1对居住小区用地规模的统计从中可以发现规模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小区占到总数的81.81%。中国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通常是根据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路网结构划定的,城市路网的间距限定了住宅区的用地边界。现代城市路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由此形成城市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一般为十几公顷。这种以交通干道划定范围是依据邻里单位模式的结果。
以人的尺度限定住宅区规模就必须了解人的认知能力。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m~140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因此在传统街区中通常将130m~140m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F•吉伯德指出文雅的城市空间范围不应大于137m,亚历山大也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不超过274m(即面积在50h平方米左右)。因此可以判定以人的尺度确立的理想的居住小区规模是应该小于5h平方米的。同济大学周俭等学者通过对居住空间的研究提出我国居住小区规模应该是不超过150m的空间范围或4h平方米的用地规模,其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近。因此从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看,我国通常的居住小区规模是明显偏大的。由于同一个小区内居住人口过多,居民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并重组社会邻里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随着异质性人群人数的增加而减少。减小居住小区的规模不仅可以增进居民的交往,加强居住空间的邻里感,也顺应了住宅商品化以后的市场机制制约下的开发模式,避免了住宅大规模开发中一次投入过大的压力,以及对市场判定不准而大量房屋空置等问题。同时小规模居住小区建设有利于将多种职能空间有机分散在居住空间附近,形成居住空间与其他多种职能空间混合布局。另外,减小住宅区规模也有利于避免同一阶层居民家庭的过度聚集,降低居住分异的程度。
2.居住小区的组织结构设想
目前我国的居住小区规划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划分,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功能的复合交叉。通常公共活动设施在小区内居中布局,小区道路单纯担负小区的交通功能,商业设施设置于小区的入口以及小区外围沿街的裙房。居住小区机械的组织结构所造成的各种功能彼此的不交叉,与传统街区同一空间中多种功能并置所形成的浓郁的生活气氛相比差别是明显的。然而在缩小居住小区的规模后,在同一个城市干道划分出的地块中,可能包容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并可能在地块中插入其他职能空间,有可能就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组织结构。具体方式是将居住小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从居住小区中分离抽取出来,置于几个小规模居住小区间的交界线形成的道路上,将这种道路建设成步行街或符合人的尺度的人车混流的小路,改变其单纯的交通功能,使复合交通、生产设施、商业设施等多重功能,在道路上形成交往、购物、休息、饮食、观赏、儿童游戏等活动,并有可能形成密集人流的聚集,并以此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活气氛。同时利用各小区间规划中预留的弹性空间,允许某些功能以及功能所需空间的自发形成或调整,以引发规划无从设计的空间细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肌理,从而在改善住宅组织结构、重组各功能设施之间的关系的同时,逐步恢复传统街区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在这些小街中为社会各阶层提供需要的各种类型生活空间。
住宅商品化过程中,不同收入阶层的家庭通过“房价”的过滤作用在居住模式和居住区位上形成了明显的分化。由于不同阶层的居住分异,不同社会阶层居住空间彼此隔离,在激化社会阶层的对立、引起社会矛盾以及对儿童成长等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学后果也令人担心。在减小居住小区规模后,通过在同一地块内并置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小区,有可能通过规划模式的变化为改善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隔离作出尝试。同时由于服务设施都布置在各居住小区间的道路上,公共服务设施将从目前小区模式中对外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对外包容的外向型,因而有可能通过多个社会阶层共用某些服务设施,如小学、商店、酒吧、绿地等等,促使各社会阶层建立交往的机会,降低居住分异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3.多种规划模式的引入
回顾我国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等具有示范性的居住区规划,其组织结构一直以小区模式为惟一模式。在住宅商品化、土地有偿使用政策逐步实施并日益完善后,由于地价的作用以及居住空间区位的差别,居住空间的建设模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在城市中心为平衡高地价形成的高层高密度模式,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者对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以及功能设施的不同要求而形成的多样的规划模式等。因此应该认识到小区模式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良方,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区位、环境条件和地价因素等)、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居住者)作出不同的规划,形成多样的组织结构是必要的。
在住宅商品化实施以后,出现同一社会阶层在相同空间聚居,不同阶层居住空间上分异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正视这一客观结果,并在居住空间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需要根据居住者的主体特征、生活模式、居住偏好等因人而异地作出规划,比如在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中需要类似手工作坊式居住工作合一的依据,需要在居住地附近建立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就业场所(比如各种小店、小摊点等)。而高收入阶层需要更多的娱乐休闲设施、停车泊位以及与提高生活舒适程度相关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设施等。在居住空间规划与空间组织中对这些差别的有效对应是无法通过具有先验性的小区模式,以及建立在小区模式基础上的居住空间优劣评价体系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以多种的规模结构和规划模式对应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使居住空间的塑造真正向关怀人的生活与心灵的社区与邻里模式回归。
参考文献:
1.《2002WA中国建筑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
3.《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范文网
4.《世界建筑导报——理查德•罗杰斯专访》 单黛娜
5.《华中建筑——诺曼•福斯特》 窦以德
6.《世界建筑》
7.《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白德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 杨德昭 中国电力出版社
10.《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胡业 机械工业出版社
11.《建筑时报》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关键词:文献综述,批判性思维,毕业论文,英语专业本科生
0 引言
文献综述也称研究综述, 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某一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对该学术问题或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内已有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 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文献综述虽不是本科生论文必备的一个章节, 但却是论文撰写的起点, 能够帮助学生找到选题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避免重复劳动。但英语专业本科生在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 在文献综述的部分普遍存在文献搜集不全、阅读不深、仅罗列信息、个人观点多或故意突出个人观点的重要性等问题, 直接结果就是论文的选题重复性特别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态度、研究能力不足之外, 也曝露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 因为文献综述的“综”性需要学生归纳、总结、提炼, 而“述”作为评论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的能力、辨析的能力, 能够发现问题最终达到提出解决方案。
1 文献综述撰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探究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部分存在问题的根源, 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
1.1 不会搜集文献, 不懂何为“综述”
不可否认的是, 有些本科生不懂得何为文献综述, 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本科生的论文中引言或介绍部分仅仅是作家、作品的介绍或某些理论的介绍。也有些学生根本不会搜集文献或由于资料搜集范围或方法不当, 未能将有代表性的资料完全纳入研究的范围, 或仅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 断章取义。
1.2 故意突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
因论文指导工作过程中已强调要避免选题重复, 选好研究度, 尽量做有意义的研究。很多本科生由于学术积累不够或思考不深入, 便故意在综述中漏掉或弱化某些研究成果, 或者放大已有研究的不足, 以便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选题不当, 重复研究。
1.3 简单罗列, “综”而不“述”
有些本科生可以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综述, 但仅仅是将前人的观点罗列出来而不能进行系统分类、归纳和提炼, 内容杂乱, 缺乏内在的逻辑, 与选题连接牵强附会。
1.4 态度不认真, 敷衍了事
因为跨专业考研、实习机会、跨行就业等原因, 不乏一部分学生对学位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此种原因在本文中不予探讨。
综上, 除了“不懂”和“不愿”的原因, 述评能力差是造成学生无法完成文献综述任务进而优化选题的主要原因, 而前文提到, 述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反映, 那么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2 专业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批判性思维在能力上体现为可以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正。能够理解和表达极为多样的经验、情景、数据、事件、判断、习俗、信念、规则、程序或规范的含义或意义, 包括归类、理解意义和澄清含义。能够识别意图和陈述之间实际的推论关系、问题、概念、描述或其他意在表达信念、判断、经验、理由、信息或意见的表征形式, 包括审查理念、发现论证和分析论证。能够评价陈述的可信性或其他关于个人的感知、经验、境遇、判断、信念或意见的描述;评价陈述、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之间实际的或意欲的推论关系的逻辑力量, 包括评价主张, 评价论证。能够识别和维护得出合理结论所需要的因素;形成猜想和假说;考虑相关信息并根据数据、陈述、原则、证据、判断、信念、意见、概念、描述、问题或其他表征形式得出结果, 包括质疑证据、推测选择和推出结论。能够陈述推论的结果;应用证据的、概念的、方法论的、规范的和语境的术语说明推论是正当的;以强有力的论证形式表达论证, 包括陈述结果、证明程序的正当性和表达论证。能够监控一个人认知行为的自我意识、应用于这些行为中的因素, 特别在分析和评估一个人自己的推论性判断中应用技能导出的结果, 勇于质疑、确证、确认或改正一个人的推论或结果。子技能包括自我审查、自我校正。批判性思维的倾向是求真的、开放的、系统的、分析的。
关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缺席”还是“在场”, 前人已有多篇论述。思辨能力作为一项核心竞争力, 是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而大学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 理应将思辨能力作为其最具价值的教育目标之一。1998年, 由多国高等教育领导者组成的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组织将思辨能力视作决策者的重要能力, 认为大学教授思辨能力等核心技能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将来成为更高效的职场人士和负责任的公民。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尽管并未使用“思辨能力”或“批判性思维”等语词, 但都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文科专业学生, 英语专业生除了语言技能外, 应该拥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更新来实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1 专业课程设置
通过在培养计划中强调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添加诸如辩证法、逻辑、辩论方法等方法课, 演讲与辩论、思维与写作等实操课, 语言学、文学、文化、哲学、社会学等拓展课, 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方法, 进行实际的操练, 并能够展开比较, 因为这一过程定会引发讨论和思考, 提高逻辑、批判能力。
2.2 考查方式的改革
实施动态的监控与考核,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改变一张考卷占据大比例的考核现状, 这样学生才能更注重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 并且也更能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注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现在学生的认知途径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 各个学校也在积极参与并推动教学改革。在既有的课程设置中, 教师可以尝试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改变传统的输出和接受的模式,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 强调启发和开放式结尾问题的设置, 传统授课方式和seminar、workshop等方式的结合, 课堂和在线学习的结合等, 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3 结语
文献综述过程中曝露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只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的一种表现, 除了提高批判能力, 也需要专门训练等对策来解决。在说与写的语言输出过程中, 学生不能分析、归纳、评论, 提交自己观点的例子亦不鲜见, 其原因也非几条能够概括, 但是, 如果教育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行动, 即先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开始,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提高。但正如与写文献综述的一个原则相呼应的是, 我们必须恪守欣赏与批判并行的原则, 为达到批判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的目标, 多赏读、涉猎经典, 是先行一步的。
参考文献
[1]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 (01) .
[2]李枭鹰.文献综述——学术创新的基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 9.
[3]孟金兰, 董艳芬, 郑凌云, 王建红, 汪胜.本科生文献综述撰写能力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Vol.25 2007 No.23.
[4]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 2013 (01) .
[5]时俊卿.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7.
[6]王琪.撰写文献综述的意义、步骤与常见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1.
[7]余国良.文献引用行为中批判性思维的个案研究[J].外语学刊, 2007 (05) .
社会的发展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这一目标之间尚有不小的差距,甚至有所偏离。不少高职院校热衷于建设新校区和高楼大厦,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建设重视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开发、管理咨询的能力不足,深入企业的时间很少;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由于受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制约,绝大多数时间仍然是讲授理论知识等情形不一而足。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表现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竞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其所开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由美国经济学家哈默都斯和普拉哈拉德提出,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核心竞争力理论先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后来随着高校竞争的加剧也逐步应用至高校。
二 国外核心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并未直接从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角度构建指标体系,而是更多地从评价职业教育质量角度构建评价指标,尽管如此,由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反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所以这些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高职院校所开办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组织构建的指标体系
经合组织2002年开发了评估国际职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体系,分为学习者个人特征与学习环境、权益者(学习者、行业企业、社区、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教师)及其期望、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四个部分,其教育结果具体包括岗位、就业率、收入、权益者满意度、取得资格、掌握技能、终身学习、参加人数、完成人数、路径与公平、个人品质等指标。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是欧盟最重要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它为欧盟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其开发的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包括三个维度,即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的满足度、机会均等,每一维度又包括了背景、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五个方面,构建了包括成功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或者辍学的比率、毕业率、就业率、在工作场所运用所学技能的情况等指标在内的7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致力于建立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2009年从机会和范围、一国职业教育培训(TVET)体系内部效率、人力和物质资源、经费、职业融合率、教育与职业一致性、教育与就业间的关系、劳动力市场8个维度构建了评估一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情况的54个指标。
随着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一体化战略的“哥本哈根进程”的推进,欧盟2013年又进一步修订了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是机会、吸引力、灵活性,第二是技能培训与人才市场的相关性,第三是整体过渡与就业趋势,共涉及29个具体指标。[2]
(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构建的指标体系
瑞典作为职业教育发达的典型国家,从1979年开始用学生完成培训6个月后的就业率、达到培训合格要求的人数占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培训的有效性等指标对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进行评价,后来瑞典政府又进行了修订,将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量化指标如所提供课程及其参与者的数量、学生的就业率等,定性指标如企业的满意度、受训者的满意度等。[3]
美国2006年新修订的《帕金斯生涯与技术教育法案》详细规定了各个州包括各实施学校,在发展生涯与技术教育责任方面的核心指标,并细分为中学阶段和中学后阶段职业教育,其中中学后阶段的职业教育核心指标包括五项,分别为技能获得情况、证书及资格证和学位获得情况、学生巩固情况或转学情况、学生就业情况、非传统职业项目完成情况。[4]
澳大利亚政府2007年立足于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五个目标,即为所有公民提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平等、增加对培训的投入,实现公共职业教育与培训价值的最大化,构建了六个维度共5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5]
芬兰政府为了对职业教育实施绩效本位的拨款模式,从21世纪初开始建立教育与培训绩效指标,并于2011年进行了修订,具体指标包括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继续深造的比率、学生完成学习与技能掌握情况、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对教学的投入情况等。[6]
德国政府2013年构建了一套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学校管理、学习与工作条件、教育与培训过程、质量开发、合作等5个维度,分别考查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的物力和财力资源,教学业务水平,学校内部督导,学校之间及学校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程度。[7]
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的“三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八维度”、澳大利亚政府的“六维度”、德国政府的“五维度”,等等。第二,重视校企合作和职业院校教师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如在欧盟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73个指标中涉及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指标将近10个,充分显示了教师深入企业并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这与欧洲国家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以及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密不可分。第三,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尽管不同的国家的表述不同,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了学生的技能,例如,欧盟的“从雇主和雇员的角度通过职业教育与培训获得的技能在工作场所使用的情况”,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TVET学校中具有企业孵化器(或小型企业)或任何涉及学生职业活动的比例”,美国的“技能获得情况”,等等。
当然,国外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多侧重从国家层面评价职业教育,如上述指标体系中都非常强调机会与公平,而这属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考量范围,不属于学校层面所能解决的问题。
三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界定的研究,回答了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基于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回答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某个专业比另一所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强,强在哪里的问题;三是对评价指标的研究,不同专家学者、政府部门都构建了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回答了核心竞争力如何评价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的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表述
1 三层说
张清霞(2006)[8]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可分为内涵层、中间层和外显层,内涵层包括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和校园文化,中间层包括管理团队、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外显层包括高职院校社会声誉、校企联盟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就业率。
2 两性说
丁训言(2008)[9]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成显性竞争力、隐性竞争力,这两种竞争力分别包括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和核心产品三个方面。
3 有形和无形说
安秀芳(2009)[10]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可表现为有形资产(硬件)、无形资产(软实力)两种资源,其中硬件包括土地、资金、房屋、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组织机构和制度等,软实力包括校园文化、创新意识、声誉、内外关系等,并指出竞争力不等于核心竞争力,认为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是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中那些使学校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同时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的表现是学生入学率和专业对口就业率,以及供不应求的社会需求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和服务能力,较高比例的毕业生成才率。
4 三力说
张洪春(2012)[11]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示范经营力构成,其中人才培养力又细分为教育体制机制与创新、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学生素质水平与能力、教师结构与教学、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陈涛(2007)[12]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中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文化力,而核心技术能力是基础,创新管理能力是重点、是关键,文化力是灵魂。
5 四力说
周卫民(2010)[13]在其硕士论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分成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文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学科研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等四个,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例如教学科研能力再进一步分为师资队伍、专业设置及培养模式、科研能力,每个指标都附有相应的权重。
6 四要素说
胡家秀(2012)[14]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由人才要素、技术特色要素、制度建设要素、硬件配置要素构成。
(二)专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内涵表述
1 人才培养质量观
胡秀元、梅洁(2008)[15]在《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中认为,专业特色更接近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在“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上下功夫。对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而言,这样的竞争能力更多体现为在专业领域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掌握了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是其他同类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并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以真实的就业率等指标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2 综合能力观
王国庆(2012)[16]认为,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技术开发与服务平台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并保持的,能够促进受教育者价值提升和自身发展,并在其从属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
3 多要素整合观
齐保林(2008)[17]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课程设置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人力资源开发、科研和服务、组织管理整合,使某要素或要素组合突显效用,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邹晓宏(2010年)[18]在《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一文中指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
4 专业创新观
林强、庞康养(2013年)[19]在《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一文中认为,专业创新,是高职院校凝炼特色、打造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中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会计专业为例,学院联合多个会计师事务所,在校内创办财务咨询服务公司,实现财务室和教室合一、学生与会计核算员合一、教师与财务主管合一、教育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资料与会计核算资料合一、作业与账表合一、教育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等“八个合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支撑作用,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三)评价指标的研究
福建省是全国第一个向全社会公布高职院校某个专业全省排名的省份,该省建立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价指标,并于2012年向社会公布了首批布点广泛的专业如机电、会计等十几个专业全省高职院校的排名情况[20]。该指标体系共分基本情况、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教材建设、其他建设成效等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若干二级指标[21]。在该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教师的因素,有“教学团队”一级指标,并再分成“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兼职教师”3个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也涉及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但是比重偏小。在该指标体系中,也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如设有“毕业生双证书与就业”二级指标,但是该指标尚不足以反映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还不能使得一所学校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脱颖而出,该指标体系还考虑了教学条件方面的因素,如设有“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训条件”等二级指标,但是指标的设置过于宽泛,不够具体,也不能够充分量化。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专科专业信息采集系统,开展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评价相关工作,并出版发行《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专业填报指导手册》。在该信息采集系统中,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共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3个一级指标,“人才培养”下再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招生就业”“教学奖励”5个二级指标,“科学研究”下再设“科研项目”“科研成果”二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下设“社会培训”、“社会服务”二个二级指标[22]。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非常重视荣誉称号的获取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例如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省级投入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省级学生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等等。
分析研究国内文献,发现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有的指标体系指标数量偏多,有大而全的倾向。大而全的指标体系表明研究者或制定者未能厘清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之差别,同时也会导致指标应用的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第二,有的指标体系指标倾向过于明显。例如有的省份推出了专业评价排名的指标体系,所有的指标都是清一色的与政府所颁发的荣誉称号或证书有关,如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等等,这种指标体系完全将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排除在外,是不科学的。第三,指标难以量化评价。例如有的指标体系中包括文化力或文化竞争力或校园文化,诚然文化积淀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很重要,但是文化力很难量化评价,它属于内在的因素,而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可以通过外在的现象或特征呈现出来的,而这些现象又可以通过具体的数字加以量化的。第四,有的指标可信度不高。如就业率,有的学生实际并未真正就业,但是由于有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凡是没有签订就业协议者,一律不得参加论文答辩,一律不得如期获得毕业证书”,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得不随便找一个单位盖章交差了事,他们属于“被就业”。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Gary Ham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n Statistical System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December 2009.
[2] On the Way to 2020:Dat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ies:Country Statistical Overviews Update
2013[R].Cedefop Reference Series 97.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4.
[3] Kaaren Blom,David Meyers.Quality indicator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R]. Australian National Training
Authority,2003.
[4] Carl D.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Pub[Z].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6.No.
109-270.
[5] AQTF 2007-A Better System For Everyone[EB/OL].
http://www.training.com.au/ portal/ site/public/menuitem,
2007-11-20.
[6]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Initi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2011[M].Helsinki: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11.
[7]ISB. Exteme Evaluation [EB/ OL]. http:// jsb. bayem.
de/ schulartueberg-reifendes/qualiaetssicherung -
schulentwicklung/evaluation/exteme evaluation,
2013-07-01.
[8]张清霞,张国宏,吴雪敏.试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
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6(4).
[9]丁训言,任爱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10]安秀芳.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
学,2009(3).
[11]张洪春,王斌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与评
价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1).
[12]陈涛.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
2006.
[13]周卫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14]胡家秀,倪勇,丁明军.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
高教探索,2012(2).
[15]胡秀元,梅洁. 校际竞争下的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解读
[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
[16]王国庆.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价指标[J].职
业技术教育,2012(8).
[17]齐保林,袁洪岭,胡晓波,胡森.培育高职专业的核心
竞争力[J].机械职业教育,2008(8).
[18]邹晓宏,刘楚佳.论高职院校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J].继续教育,2010(6).
[19]林强,庞康养. 校企深化合作 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
[J].中国高等教育,2013(7).
[20]福建省教育评估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
评价结果公布.http://pg. fjedu. gov.cn/index.php/
Index/view/wz/322.
[21]叶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评价.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 com/ link? url= v4cA8dFpYmF5pu8
NSMkJzZIalnrw-A_ZJxgVHEmM1Wng54lpoBBomrid8
GfYadcG_kqvLIgNznrBDAgVvr5KLOjWEe8iA0o6sVL0
zEKSmme.
[22]山东省高等教育评估所.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评
估信息系统.http:// 211.64.142.115 /index.php/cl/
毕业设计是本专业教学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的检验与总结。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我们将把所学理论知识系统运用到实践中。我们可以实施性全面了解投标文件编制的全过程,明白投标报价的计算程序,并将两者与具体的工程项目相结合,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对工程概预算知识的掌握,能具体对一工程项目编制出一个施工预算,并根据施工预算及招投标策略,能编制完整的招投标文件;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并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或单项工程作出施工组织设计;了解施工方案的确定、进度计划的编制、机械人工的配备、施工现场的布置等具体的操作与安排;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各种相关工程软件的使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同时发现知识体系中的不足并加以弥补。与此同时,锻炼我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接触社会的平台,使我们在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很快的融入新的环境。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2003年,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计价方式由传统的定额计价方法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转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正式发布实施,时隔五年,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也正式发布实施。这无疑标志着我国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在进一步的改革中,而改革又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与过渡时期相适应的“统一量、指导价、竞争费”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所接受,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仅就投标而言,我国就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我国的工程招投标的起点较高,随着公开招标和《招标投标法》的深入实施,建设市场必将形成政府依法监督,招投标活动当事人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依据法定程序进行交易活动,各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运行新格局,在我国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久便会与国际接轨。目前,在国内的工程建设中已经出现了诸多含有向与国际接轨方向前进的举措,如招投标制、监理制和工程索赔制度等等。而从国外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编制的特点看,施工组织设计是以单个工程为对象进行编制的,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综合性,需要编制人员有足够的建筑工程理论
基础和一定的实践经验;建立了比较科学、严谨、完善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使工程的实施,得到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随着各种规范与规程以及各种专业法规的不断地成熟与完善,现在的公路建设已基本踏入规范化建设阶段。总之,招投标和施工组织设计今后的发展趋势,无论是编制方式或编制内容,都将会有显著的变化,在编制方式上趋于组合化,在编制内容上趋于竞争特色的规范化和编制手段上趋于快速化。而这三方面的变化则是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
三、研究重点
(1)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确定资源、工期、资金的使用计划以及合理配置;
(2)做出总体施工布置平面图,确定项目部、机械设备、材料的安置;
(3)准确套用定额以编制本合同段的投标报价。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通出版社,2009
[2]办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4]出版社,2008
[5]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6]社,2007
[7] [8]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六、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
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整理和系统运用,也是从大学生活,到工作岗位一个重要过渡。这个过程是我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也是帮助我不断培养专业素养的过程。在此期间,我阅读了跟毕业设计所要求的知识有关的书籍及部分专业规范。我不仅从中汲取到更多、更新的知识,还对之前的知识进行了深化与延伸,从而能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在这次的遂宁至蓬溪快速一级公路C3(K2+000~K8+822.5)合同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及投标文件编制过程中,我在自身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主要查阅了以下文献:《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公路施工手册》、《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这些参考文献为我完成遂宁至蓬溪快速一级公路C3(K2+000~K8+822.5)合同段施工组织设计及投标文件编制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如《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该书主要阐述公路工程造价原理及其工程造价的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造价及管理的基本概念,定额概论,工时消耗的研究,施工定额,预算定额,概算定额,工、料、机预算价格的确定,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费用组成,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及修正概算,投资估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标价的编制与确定,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计算机辨证工程造价文件等。《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是交通部颁布的相关定额及编制办法,是我在编制投标文件时应该需要查阅的,通过定额的查找,我们了解了各分项工程的材料组成及其用量,还有各分项工程的工作内容,使我对投标报价有了总体的了解,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编制工程量清单时,我参考《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列项,它对指导、规范招投标工作、控制工程质量和工期、降低工程造价起到重要作用。在实施编制过程中,我对该范本清单的列制作了稍微的调整,删去了多余部分,并添加了缺少的项目。清单中的工程数量是根据遂宁至蓬溪快速一级公路C3(K2+000~K8+822.5)合同段的设计文件,经确认、复核后而算出的。
在我做投标文件时,我首先参阅了《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这本书也是我们学校周直老师和崔新媛老师编写的.是人民交通出版2004年9月出版的.全书包括工程项目招投标概述,工程咨询招标与投标、工程勘察设计招标与投标、工程施工监理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施工招标及招标文件的编制、工程项目施工投标、投标策略、签订合同及合同履约等内容。本书以公路工程为工程技术背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类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和方法.这本书使我熟悉了施工招标投标的各个程序以及一些投标技巧。其后我还翻阅了《工程项目招投标实务》。这本书是由刘尔烈老师编写的,由人民交通出版社于2001年12月出版。这本书主要阐述工程项目的勘查设计、监理、施工的招标和投标;工程建设材料、设备采购的招标与投标;国际工程项目的招标与投标;特许权项目(BOT)。此外,这本书还对与工程项目招投标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工程合同的签订与管理,工程施工索赔,工程项目融资、保险等进行了阐述。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该书系统阐述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并应运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动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有: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成本的关系;施工方案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近几年来采用的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工艺流程、配备的主要机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例;投标时以标书为依据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中标后以合同书为依据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管理的要求及特点。使我的施工组织设计得以完成。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系统地介绍了公路路基、路面及桥梁、涵洞工程的施工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土质路基与石质路基施工,稳定土路面、碎(砾)石路面、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桥涵的基础、墩台施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混凝土桥、拱桥及涵洞的施工等。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我段的施工分项内容中的施工方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涵洞的施工工艺,从管涵的预制,运输、装卸、安装到其施工注意事项,还有涵洞基础和沉降缝、防水层的施工,都作了详细的讲解,为我组织涵洞施工时,应该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与此同时,我还参阅了姚玉玲教授编著的《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该书着重讲述了要从工程的全局出发,按照客观的施工规律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统筹考虑施工活动的人力、资金、材料、机械和施工方法这五个主要因素后,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资源消耗等作出科学而合理的安排。通过网络优化,分别对成本和资源进行优化,使工程达到最优。通过对该书的学习,对我画网络图,横道图、垂直图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我还参看了其他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在这里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书籍、资料和老师的指导帮助我我完成这次的毕业设计,同时有效的帮助我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梳理和整合,也完善了自身知识体系。不过由于能力有限,使这次的毕业设计难免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们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交公路发[2009]221号),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 交通部.《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沈其明、刘燕编,《公路工程造价原理与编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 崔新媛、周直编著《.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5] 公路工程造价师培训教材《公路工程施工招投标与费用监理》 交通部公路工程定额站
[6] 全国建筑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委会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 王洪江、符长青主编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手册》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8] 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公司编 《公路施工手册》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9] 姚玉玲 《公路工程施工组织学》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1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89)[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1.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K.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10.I.L.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04);
12.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1.p40;
13.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14.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1):133-142;
15.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3): 323-328;
16.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0(3);
17.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656-660;
18.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19.[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2);154-157;
21.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0(4);30-33;
22.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0 4, 24(5);
23.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 26-27;
24.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6.刘力,商业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8.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9.鲁睿,商业空间设计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浅谈宾馆设计
摘要:现代宾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想象空间的地方了。它不但包括 了很多的实用性内涵,更逐渐成为人们乃至整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新型宾馆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满足一个极为简单的休憩目的而存在,因此越来越多的宾馆的经营者开始重视宾馆设计。关键词:历史 现状 趋势 影响
Abstract: the modern hotel is not a simple can imagine space.It not onlyincludes the practical connotation of many, but gradually became a symbol ofpeople and the whole city culture.The new hotel is no longer as in the past,only a very simple recreational purposes,more and more operators of hotel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hotel design.Keywords: historical trends influence
0引言
宾馆室内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专业之一,在做设计之前,应先去了解宾馆设计 领域的一些新型理念,新型材料、管理制度。进而更好地组织宾馆内部的功能关系、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和环境营建,为客人提供周全、方便、优质的服务。
1宾馆设计的概念、理念
目前国内对于宾馆设计概念及理念上的探讨并不多见,在宾馆领域如此,在建筑 领域同样如此。宾馆设计,是基于硬件的设计即宾馆的建筑,机电,室内装饰,家 具,灯饰,照明等方面的设计。是集住宿,餐饮,娱乐,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环 境设计。从环境上可分为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从功能上又分为住宿、餐饮、娱乐、办公、商场等场所;空间上又可分公共空间与私密性空间,同时,空间分隔也可分 为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宾馆设计包括选址、外型、土建、机电、装饰及酒 店经营管理六个方面, 宾馆设计准确说来应称宾馆总体规划设计。宾馆设计是一种 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如同文化场所、交通场所、办公场所、医疗康复场所,均是 一种社会的需求,即是文化,有其文化的属性。成功的宾馆设计不仅是满足其使用 的功能的需要,设计新颖,更重要的是具备其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宾馆设计的 元素有很多方面,功能是最重要的,在同一个主题空间中,功能与文化元素和谐发 展,已经成为一股日渐强大的潮流。文化品位是宾馆设计的灵魂。宾馆设计的范围 不仅包括总规划、建筑、景观、室内装修、设备安装这些硬件,也包括功能布局、流 程规划、文化定位、经营分析、形象策划这些软件。好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五个理 念,即人性化、实用性、超前性、经济性和艺术性。宾馆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建筑学、机电工程、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信息工程、心理学、财政学 各方面的知识以及宾馆本身独特的经营模式等等。众多不同风格宾馆的经营者及对自身宾馆设计理念的把握时,都追求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自己的独 特的风格。国际通行的宾馆规划设计做法分为原则性标准和应用性要求两大部分, 并且始终在不断地发展完善。这包括总规划、建筑、设备设施和室内设计,也包括文 化定位、经营定位、市场研究和发展研究。
2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现状及趋势研究
2.1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
关于中国宾馆设计的历史,不同学者对其划分认识并不一致。中国人对宾馆的 认识和理解是从二十多年前开始的,最初人们认为宾馆是一个展示豪华的场所,是一 种富有的标志,所以当时的宾馆设计普遍选用大理石、花岗岩、毛织地毯等高档材料, 以营造一种环境来满足人们对高贵和财富的向往,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宾馆设计的 演变发展,归纳为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功能空间结构从单一的满足旅行者的食住发 展为今天的满足各种人群的更多更
1文献综述
复杂的需要-一个可以居住、工作、聚会、娱乐、休闲、用餐、购物以及各种不同活动的地方,另一条是宾馆装饰艺术的发展,装修 技艺日趋精致,设计风格不断创新,从繁琐的装饰,到简洁的多元并存,从个性的 展现到文化的交融。中国的宾馆设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慢慢起步并发展起来,可以分为三个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几乎没有自己的宾馆设计,寥寥无几的 设计作品也不过是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装饰符号相混和的设计 样式;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内宾馆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 段。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宾馆设计尚处于简单的模仿“跟风”阶段,毫无突出的个 性色彩而言;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宾馆集团携其设计风格的多元思潮又接踵而至,它们让国人领略到了设计的专业化,看到差距的中国宾馆设计在乱象纷纷中朝着专 业化的方向努力前行。从装饰艺术鉴赏的角度分析,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 阶段:是将境外的宾馆经营理念和装饰设计全盘照搬的“拿来主义”。多由香港或 国外的设计师主笔。当时国内基本没有装饰设计的专业人才,设计理念也相对落后,所完成的作品也仅仅限制在辅助设计或装饰工艺施工图的细化设计范畴;高速发展 阶段:出现在九十年代初。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国内的装饰设计行业带来了良好的 机遇。一大批从事建筑学及艺术学科的中坚分子投身到这股浪潮之中。一些大专院 校也及时的设置了相关专业,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及艺术借鉴,在近十年的 实践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学习,模仿,吸取和摒弃的成长路程。展现在眼前的作品,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景象,以孰优劣去评价这些作品是片面的,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为国内的室内装饰设计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它的历史意义远远地 超出了设计作品本身地价值;渐入佳境地阶段:将它划分在二十一世纪。客观地说,这个阶段并未完成,更确切说是正在进行之中。在近五六年来的装饰作品中,无论 是在功能设计层面上的与市场概念和经营理念的贴近,还是在技术层面上运用智能 化科技含量和把握新材料能力的提高,或是艺术风格层面上所散发出来的多元文化 气息和装饰个性的发挥,都紧紧地扣住了这个高速发展中地时代脉搏,与工业技术 地发展和新型材料的涌现紧密相连。
2.2中国宾馆设计的现状
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宾馆建筑设计教育体系,只注重外表的设计,而 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宾馆内部功能的衔接以及日后的使用便利加以考虑。只考虑把宾馆设计的够“档次”、够漂亮用各种高档的材料给宾馆安装上时髦的外 衣,忽略了内在功能的衔接和使用的人性化,忽略了宾馆长久发展的需求。宾馆设 计在传统“面子”观念的影响下,呈现片面追求“豪华主义”的风潮。中国的宾馆 设计大多处在简单的“拿来主义”水平。中国本土宾馆设计力量正在快速成长。但 我国宾馆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地制约 了我国宾馆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宾馆设计目前仍在模仿国外最初的阶段,很难有 自己的特色。部分宾馆已经意识到一味地模仿是不行的,推出了各种个性化、人性 化的服务,但是,骨子里的本质还没有改变。
2.3宾馆设计的趋势
不强调显贵奢华;把更多的空间让给卫生间;减少餐厅数量(个别确有市场的饭 店除外);压缩公共面积,并突出个性化;避免铺张,崇尚简洁;宾馆建设和改造的技 术成本提高,但总成本不能突破。世界宾馆建筑与环境规划设计的新趋势为:生活品 味和设计;住店客人的需求设计;考虑安全设计,重视宾馆后台的功能要求的设计;设计具有综合用途的宾馆。回归大自然追求大面积共享空间;客房卫生间扩大面积,装修豪华,功能多元化;追求多功能,趋向多样化。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突出个性化的设计;注重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以消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消费文化的视角为指引,对当前的宾馆设计趋势进行具体的归纳和分析,认为由 于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宾馆发展有与发达国家趋同的趋
2文献综述
势:消费人性化和专 业宾馆,消费生态化和绿色宾馆,消费信息化和智能宾馆,消费文化化和主题宾馆,消费品牌化和品牌宾馆,消费特色化和特色宾馆。宾馆设计将更多地迎合客人的期望值,处处体现一种人性的关怀;将更注意投资的回报率;将更多的体现地域特色;将在多元化的趋势下体现出文化品位。
3宾馆设计与经营管理的影响研究
好的设计展现了宾馆的优雅优质时尚和高贵带给宾馆好生意的同时也让宾馆成 为大众的关注焦点。优秀的设计通过演绎新的创意和流行趋势,从而完善建筑结构 并改变城市构架。它甚至能够活跃宾馆周围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好的设计会给客人 一种新鲜感,一种恰如心境的时代感,能够有效激发客人的消费欲,以至显特立独 行的品质风格,并不乏文化内核的勾塑,对宾馆经营效益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宾馆的整体设计风格不仅为客人提供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 了精神的享受,提升了宾馆的文化品味。宾馆的精心设计的风格为经营带来了好的 收益,带来高住房率,吸引了客人从而提高了客房的创收。合理的设计布局为宾馆 减少了人力和能源成本,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优秀的宾馆设计通过人性化的细节 处理和提升客房舒适度来提高入住率和增强赢利能力;优秀的设计会通过人性化的 设计手法以合理的资金分配来延长硬件寿命从而延长工程的改造周期,达到节约投 资,增强赢利能力的目的。宾馆设计是满足精神空间需求的聚落形态,它与经营管 理相互作用,协调于整个宾馆的运营体系中。科学、现代的经营管理为宾馆在市场 中的竞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恰当、合适的宾馆设计则为长效、高效的经营管理运 转起到了积极催化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在现代宾馆自身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总结 随着我国宾馆业的不断发展,宾馆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一家宾馆想赢 得更多的客人就应在客人踏进宾馆第一步时力求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是非常重 要的。宾馆设计是否成功营造了一个宾馆与环境极为和谐的整体已经成为决定宾馆 经营成败的一个要素,宾馆专业化设计逐渐提为日程。
人性化的设计即能为宾馆节约透支成本同时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关怀客人,能 使客人对宾馆的印象更为深刻会使更多的客人忠于宾馆,有益于宾馆长远发展,为 宾馆带来更多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谢详明《酒店设计细节的艺术》[J]酒店设计现代化杂志社 2004 [2] 杨荫稚 陈为新编著《宾馆业概述》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3] 《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宾馆设计》[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6 [4] 王琼《宾馆设计的地域性和文化性》[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2年6月 [5] 张工《设计宾馆之文化情节》[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7年5月 [6] 《经理人眼中的宾馆设计》[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4年3月 [7] 张景泰 宾馆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五个理念[N] 中国旅游报 2003年 [8] 傅娟《当代消费文化与宾馆设计趋势》[J]新建筑出版社 2005年2月
[9] 吕莉《“冷”眼观潮-宾馆设计主题的实现》[J]宾馆设计现代化杂志社2004年7 月 [10] 涂青《营造空间美--浅析酒店设计》[J]广东建筑装饰 2006年4月 [11] 郝树人《现代宾馆规划与建筑设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12] 王捷二彭学强《现代宾馆规划与设计》[M]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年 [13] 《酒店设计理念的延伸》[J] 酒店设计现代化杂志社 2006年5月
关键词:农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文献综述,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影响因素
1 背景
2007 年7 月国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 确立了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在此背景下, 各地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对合作社的绩效进行评价, 学者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 但数量不多。
2 关于文献综述的综述
关于合作社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文献综述的相关文献, 有价值的只有几篇。综述如下:范远江, 杨贵中 (2011)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绩效评价进行了文献综述, 其中对合作社绩效概念、体系指标设定、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方法选用四个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熊延虹 (2012) 从绩效评价的概念、合作社对象选取、评价指标选择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 并指出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孙艳华, 刘乐英 (2013) 从绩效评价指标、绩效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对文献进行了梳理, 并指出合作社绩效研究未来的趋势和展望。
3 关于文献综述的述评
他们的综述主要涉及合作社绩效的定义、评价体系指标的设定、研究对象和评价方法的使用等, 全面而细致。但读起来感觉到杂乱无章, 找不到重点。
4 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包括的指标
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 (2008) 认为应该包括五个二级指标, 其中二级指标下又包括相应的三级指标, 它们为组织运行、运营活动、社员收益、组织发展和社会影响[1]。徐旭初 (2009) 在浙江省农业厅所定五个指标的基础上, 以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样本进行了检验。之后, 赵佳荣, 蒋太红 (2009)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认为合作社的绩效评估指标应为“三重绩效”, 重点提出生态绩效指标的引入。刘滨, 陈池波, 杜辉 (2009) 主要分为五个一级指标, 重点发展了发展潜力指标,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因素的重要性。黄晓俐 (2009) 就养殖业合作社设定经济贡献、社会效应和社会发展三个一级维度, 同时有七个二级维度和二十五个三级维度, 对四川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李新曼, 周静, 孙若愚 (2011) 对辽宁东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指标体系设置, 在前人指标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合作社要有规模和服务提供两个指标。冉赤农, 霍学喜 (2012) 判别层选择体现合作社绩效的六个部分, 即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和组织完善程度。其中, 创新之处在于引入应变能力指标, 其下分为市场敏感度和信息畅通度两个指标, 以此体现出合作社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要具备快速灵活应对市场的能力。
总结, 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价指标都是在浙江省农业厅五个二级指标基础之上建立并逐步发展而来, 开始的五项指标+ 生态绩效+ 可持续发展+ 规模和服务提供+科技创新+ 市场应变能力。
5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方法
5.1层次分析法
赵佳荣, 蒋太红 (2009)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1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估, 发现样本合作社的“三重绩效”并不理想[2]。黄晓俐 (2009)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内江市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绩效, 并对影响绩效的指标进行分析。程克群, 孟令杰 (2011) 对安徽1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就16 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绩效评价。刘洁, 王厚俊, 祁春节, 陈新华 (2012) 采用层次分析法, 对江西赣州40 家样本合作社的绩效水平进行综合排名和评价。王敏 (2013) 运用层次分析法, 从定量的角度, 对寿光市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 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用性验证。
5.2因子分析法
徐旭初 (2009) 利用浙江省526 个合作社的样本数据, 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侯翔 (2010)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28 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 评出各社的绩效水平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李新曼, 周静, 孙若愚 (2011)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辽宁东部合作社进行绩效分析, 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郑少红, 刘淑枝 (2012) 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以福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5.3数据包络线 (DEA)
刘丹 (2013) 基于DEA模型和普洱市烟农合作社的数据情况, 把烟农的资本投入、人工投入和土地投入等作为投入变量, 把烟农的产值作为产出变量, 测定普洱烟农合作社现阶段的种植规模效率情况, 并对规模无效的样本进行规模报酬阶段的分析。赵捷 (2014) 运用DEA投入产出模型对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绩效分析[3]。张征华, 王凤洁 (2014) 基于江西省22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据, 使用DEA模型, 设定三个投入指标和二个输出指标进行绩效评价, 发现经营绩效欠佳, 有待进一步提高。
5.4平衡积分卡 (BSC)
文雷 (2013) 采用基于BSC的理论模型对合作社进行绩效评价。结合合作社整体发展状况, 设计了4 个二级基表和16 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 采用问卷调查搜集的153 家合作社的信息进行绩效评价。沈玉萍, 陈共荣 (2014) 在可行性和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应用 (BSC) 评价方法, 设计了包括财务指标、顾客指标、核心内部流程指标和学习与成长指标四个目标层, 其下10 个准则层共25个指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总结, 本段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 让需要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查看到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 各个方法下的文献梳理也只是主要研究者, 并没有包括全部;其次, 研究方法的综述也只是四种主要的方法, 其他的方法 (比如描述统计法、五点量表法和案例分析法) 由于过于简单, 就没有综述梳理。
6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6.1有序概率模型
黄胜忠, 林坚, 徐旭初 (2010) 利用浙江16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 基于有序概率模型对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及其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发现, 良好的合作社治理机制与其成长能力和赢利能力正相关, 社员满意度也高。胡经纬 (2010) 运用计量模型, 具体就是有序Probit模型, 实证了合作社治理机制与绩效的关系。许晓春, 孟枫平 (2014) 基于安徽省286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 使用Ordered Logit模型对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6.2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潘克定 (2010) 用OLS法分析扬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影响因素, 回归结果发现:合作社中“人”的因素、资产总额和领导人能力对合作社绩效影响显著。文雷 (2013) 采用OLS多元回归的方法对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 因变量Y为绩效综合评价指标, 自变量分别有股权集中度、管理层报酬指数、外部理事比例、内部监督指数、退出指数和参与人数6 个指标。
6.3结构方程模型 (SME)
李道和, 陈江华 (2014) 基于江西省300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数据,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发现, 企业家才能和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技术因素没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有正向影响;政策扶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有间接影响。郑文文, 孟全省 (2014) 运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189户农户数据,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 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路径和相互关系。
6.44Tobit模型
刘丹 (2013) 运用Tobit模型对普洱烟农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发现是否三年连续种烟、烟用固定资产、自用工投入量、雇工投入、农药费、化肥费和机耕费等11 项指标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合作社绩效影响显著。赵捷 (2014) 运用Tobit模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发现二次返利额、农民的技术服务培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稳定的合作销售对象与合作社绩效正相关[3]。
总结, 本段综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的几个计量模型, 根据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不同数值特征, 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型。根据模型回归结果, 就可判断模型整体回归效果和各影响因素影响显著性大小, 从而发现影响合作社绩效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就可提出改进合作社绩效的方案。
7 思考与展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数量很多, 但质量很差, 特别是很多合作社都是“空壳”, 没有实际运营。另一方面, 国家农业部门和工商管理局可能在“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背景下, 对合作社的现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作为。政府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自身政府积极作为的建设和合作社“真伪”辨别的方法的科学设定, 先建成真正的合作社再评绩效。
合作社绩效评价指标中, 要体现合作社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中的优势, 即为建立合作社之后是否比不建之前的农业总收益真的提高了, 而不仅仅看合作社目前本身总收益是多少, 这样的对比评价指标也要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其次, 合作社目的是让农民增收, 而不是核心成员成了“暴发户”, 特别是政府补贴的款项是否用到了农民身上, 会否被“截留”给了核心成员。这样的评价指标是核心关键指标, 是国家农业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农民身上的指标, 所以这个指标也要纳入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厅课题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体系初探[J].农村经营管理, 2008 (10) .
[2]赵佳荣, 蒋太红.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三重绩效评估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8 (4) .
1、土质不良引起的地基沉陷:土质不良,由此产生沉陷是桥头跳车的主要原因。桥涵通常位于沟壑地方,地下水位较高,此类土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常含有机质,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一旦受到扰动,天然结构易受破坏,强度便显著降低,桥头路基填筑高度较大,产生基底应力相对较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更容易引起地基沉陷,且变形稳定历时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既便是在一些稳定地基,在外荷作用下,也无可避免出现这个问题。
2、台后填料的压缩沉降:台后填料一
般为渗透性材料,存在着多孔隙,加上施工时受施工作业方面影响,压实机具不能过分靠近接触台背,不能将填料颗粒间孔隙完全消除,在车辆荷载和自身重力作用下,填料迅速压缩,孔隙率降低,便在短时间内产生压缩沉降,造成跳车。在工程实践中,就是施工时工序符合要求,压实度达到要求,但台后填土较高,随着时间推移,也会产生不可避免沉降。有时台后填土荷载对基底产生附加压力,严重时会使桥台向后倾斜,发生不均匀下沉,危及行车安全。
3、施工措施不当:当前一些施工队盲目追求高速度,没有严格按施工规程作业,台背填土速度过快,对地基造成扰动和破坏,没有充分时间固结,对台背挡土墙等构造物挤压力大,施工时没有按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三分法”施工。用料没有把好质量关,排水措施没有做好,压实度没有达到要求。这些人为因素使高填土引道不稳定,工后沉降大,且不均匀,是造成跳车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桥头跳车会造成极大的危险,解决桥头跳车的问题十分紧迫和重要。由于目前我国在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普遍采用水平砂垫层和竖向塑料排水板,它们在施工阶段起到良好的效果:缩短排水路径,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固结度,提高软土路基的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从而保证基础及地基的安全和稳定。但是,塑料排水板在地下很难降解,在工程竣工之后,仍然保持相当的排水能力,水平和竖向排水系统的存在,给孔隙水的消散提供通道,加速工后沉降,促使桥头跳车产生,给高速公路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目前我国所采用的主要的处理方法是当桥台于路堤相邻处的高差达到 10cm 以后填筑重度较高的沥青混凝土填料,新增加的荷载又会增加新的沉降。由于这样消极的处理方法,使得年复一年的进行维护施工,不仅在经济上是种很大的浪费,并且每年的维修也会给交【4】通带来不便,影响道路的使用舒适度。目前采用轻质材料处理桥头跳车问题,轻质材料换填以减少荷载、降低基底附加应力、控制沉降作用无疑是明显的,施工工艺主要是老路面铣刨挖除、浇筑膨胀珍珠岩高性能混凝土、铺筑沥青路面,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但是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施工组织复杂,影响公路正常通行,且利用膨胀珍珠岩高性
能混凝土作为沥青路面基层,其配合比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应的沥青路面结构形式也需要探索研究。加强台背所在位置的地基处理。处理好台背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的重要措施。对软基处理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处理方法,如排水固结法、换土法、振动碎石桩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以改善地基性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缩小桥台与路堤的沉降差,避免错台。同时,考虑到桥头大多为高填土施工,故在桥头可考虑采用材质较轻的粉煤灰填筑,且应控制好填筑宽度,严禁因填筑宽度不够进行贴坡,致遇雨期间引起滑坡,导致桥头路基不稳而沉降。如在漕俞路高填土施工时,因遇暴雨引起滑坡现象,致外侧 3m 范围内结构层开裂等现象。加强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公路路桥过渡段的施工组织设计应该有利于减少路桥间的工后沉降差。在桥台结构完成后,尽快安排过渡段路堤与一般填土路堤的施工。并使用具有同等压实度能量的压实机械将过渡段路堤与一般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高度进行填筑碾压。在路堤与桥台连接部位,路堤与锥坡预压填土应同步填筑与碾压,使用大型机械碾压困难时可改用小型振动压实机械进行充分压实。此外,对一些路基工后沉降可能大的工点,如深层的软土地基和桥头高路堤,除了采用一切必要的地基处治措施外,必须优先安排施工,进行静置预压直至符合规范要求为止。选择有利于减少工后沉降的桥台结构。在形式多样的桥台结构中,桩接台帽的桥台结构施工过程是:填筑路堤,钻孔桩基施工,台帽和耳背墙施工。从其施工步骤可知,其过渡段路堤在桥台结构施工前填筑,不受施工作业面的限制,有利于大型机械碾压,不遗留施工死角,压实均匀,压实度易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桥台结构施工时,又为过渡段软土地基和路堤填土留有一定的沉降期,有助于减少过渡段路堤工后沉降。因此,在桥梁设计时,宜首先选用桩接台帽式桥台结构。加强路桥过渡段路堤填料的选择实施路桥过渡段路堤填筑之前,要有目的地选择施工路段的填料,采用各种土壤作对比试验。试验项目包括:土壤的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实施筛分和击实试验。各种土壤在相同压实机具下达到同等压实度时的压实遍数与松铺厚度的关系。从实验结果中比较各种土壤的技术指标,从中选出最适宜的土壤作为过渡段路堤的填料。【5】【6】【7】而处于领先地位的日本针对此类问题采用打穿或半打穿水泥搅拌墙方法,对桥头跳车可以做到较好的限制。要减少工后沉降应该从软土地基的沉降与固结理论出发。Terzaghi1924建立了饱和土单向固结微分方程,并获得了一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上的解析解,迄今仍被广泛应用。【8】 Biot1940根据连续介质力学基本原理,联列土骨架平衡方程、几何方程、线弹性本构方程、有效应力原理以及渗流过程的连续性方程,将空间任意点的三向位移 wx,w y,wz 及孔隙水压力作为四个基本未知数,建立了 Biot 固结理论。Biot 固结方程反映出了固结过程中总应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揭示了这一规律的本质原因:土体固结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消散和土骨架变形之间的耦合作用。Biot 固结理论比 Terzaghi 固结理论更为合理完整,但计算比较复杂,往往借助于有限元解。Biot 固结理论与太沙基一伦杜立克固结理论相同之处在于两种理论都认为土是饱和的多孔隙介质,骨架变形呈线性弹性,渗流满足达西理论;都应用有效应力原理;也都假定渗流的连续【9】条件。Biot 固结理论比太沙基固结理论更为合理,实际观测资料也证明了这点。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Biot 固结理论也被应用的更加广泛,然而针对经过竖井处理后的地基,目前我们主要采用方法有 2种,一种主要为数值解,最先由谢康和、Hird 和 Indraratna 等人提出【10】,而另一条思路即是解析解,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对解【11】析解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只有唐晓武教授得到的解析解能够比较好的推广到 2 层地基,因此具有比较好的适用性【12】。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有限元方法下的数值解。根据日本最新的理论和工程实例,结合之前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一种新型的处理方式,即П型水泥搅拌墙,控制沉降,延长维修年限的间隔,满足使用期的要求。路堤软基沉降变形研究主要涉及沉降与时间之间关系的问题。要求追踪整个施工、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沉降变化,以填筑体分级加载过程为研究过程,采用对比的办法进行研究,对比采用新方法处理和未采用新方法处理两种情况下软基中某点或某个截面
处的物理指标竖向位移、侧向位移或者孔隙水压力等的不同,分析这些指标在总不同时期沉降中所占的比重,提出控制这些指标的措施。这些工作可以利用现有的商用计算软件 Plaxis 进行模拟。【13】文章需要做的是结合典型工况,考虑实际施工和使用情况,模拟整个施工过程中软基任意点各物理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验证新处理方法的可行性。对于最不利工况和最普遍工况分别提出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法。为防止桥头沉陷而引起跳车、以及高填方段和填挖结合部因差异沉降而造成对路面结构的不良影响,借鉴已建和在建高等级公路在处理类似病害方面比较成功的工程实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但由于桥头跳车从表面上看是由桥台和路堤的沉降差造成,而实质上影响工后沉降差的因素很多,由于施工中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还有很多未经实践的措施等待我们今后去研究和实施。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以减少桥头在软粘土地基上差异沉降的总和。【14】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问题,由于П型水泥搅拌墙这种处理方法并没有真正在实际的工程中的到过应用,所以目前对于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目前国内采用的方法有些问题,必须结合新型水泥搅拌墙方法给我新的解决桥头跳车的方法。文章主要就是用 PLAXIS 软件从理论角度给出П型水泥搅拌墙这种处理方法的优越性。具体实践需要工程实例的证明。【1】张诚厚,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软基土修筑高速公路的几个土工问题,1997【2】魏汝龙,软粘土的强度及变形,高速公路软基计算,1987【3】探讨公路桥头跳车产生原因及处治措施,中国论文联盟【4】马磊,IT 型水泥搅拌墙处理桥头跳车问题的数值模拟,2007【5】浅谈桥头跳车处理方法,罗桂兰【6】预防桥头跳车的施工对策,倪官康,华东公路,1993.【7】公路桥头跳车的预防及处理,张振勤,詹晶萍,陈超,黑龙江交通科技,1994【8】李广信.高等土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9】 Biot A.General theroy of three-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J.of Applied Phys.,1941,vol.12.【10】 Hird C.C.Pyrah I.C.and Russell D.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vertical drains beneath embankments on soft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推荐阅读:
农村建筑节能的文献综述11-06
智能建筑设计文献综述01-21
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02-02
建筑学专业导论论文10-28
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应用论文09-12
建筑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大纲11-20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06-29
建筑专业大学生毕业实习总结10-15
建筑专业学生毕业的自我鉴定10-22
大学生建筑专业毕业实习周记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