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新技能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语文学科在中职学校应该继续保留其基础教育的特色,它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依然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绝不能以牺牲语文课时和语文课特点来实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课新技能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新技能管理论文 篇1:

浅谈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是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但大多职业学校都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在职业教育中出现了重专业知识、技能,轻素质教育和人文培养的现象,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中产生了功利思想,对语文课堂中的人文教育毫无兴趣。语文甚至成了副科,教学课时少,教师讲授的内容也很少。同时,语文课堂被学校要求加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训,学生无法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髓,致使中职语文课课堂变得越来越乏味。

针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彻底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树立以人文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21世纪是竞争的时代,人才的差别除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学生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应该具备综合素质。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一定道德修养、良好的人文素质都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人文为中心的教学观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教师,要牢固确立语文课程中“人文”的地位,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倡导人文精神

不能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注重基本知识点、基本技能,还要在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中让学生体验美好的精神生活,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道德修养的文本。学生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在心灵的沟通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产生感情,养成学习语文的兴趣,掌握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

2.教师要善于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语文来源于生活,还必须走向生活。教师要善于把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生时刻都有观察社会的机会,他们能观察到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并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想法。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这些想法和体验拿到课堂上来交流,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学生独特的人文体验和情感。

二、采用多元化课堂设计,创新人文教学方法

要提高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性,必须采用多元化的课堂设计,创新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薄弱,对以灌输为主的讲授法主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学习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培养能力、锻炼思维,情感得到体验和升华,可以采用多元化课堂设计,变传统的讲授法为阅读赏析法。阅读赏析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与作者通过作品进行情感交流,并根据自己的思想和需求进行思考、创新,形成独特的判断,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采用朗诵、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来提升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三、树立科学的的学生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要在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人文精神,教师必须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了解学生,并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语文课程中的讲解者、灌输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营造宽松、民主、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有生命力的人文课堂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是极其有限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学生能更多地掌握人文精神的内涵。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通过声、形、色、画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在生动、形象、具体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达到语文人文性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职业教育中心校)

作者:吴林锋

语文课新技能管理论文 篇2:

中职语文学科定位的几点思考

摘 要: 语文学科在中职学校应该继续保留其基础教育的特色,它对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就业依然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绝不能以牺牲语文课时和语文课特点来实现。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学科定位 工具性 人文性 职业教育特色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困惑,如何定位自我角色,取得学生的信任,巩固学科的地位,现已成为中职语文学科发展重要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一些的思考。

一、语文课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摇摆不定、定位不清。一方面,语文学科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已形成稳定、成熟的学科规范、学科特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涵是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与普通高中有别,因而社会上对中职语文课怀有一种职业化的期待,希望中职语文能直接服务于专业课教学。

中职语文就是处于这样的尴尬处境之中,一方面是基础课身份,另一方面又想在专业上有所作为,想在专业课和基础课之间寻找一个中间地带,架起一座桥梁。作为这种观念的代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在承认“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又强调语文课“淡化学科课程特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为了反映出其职业教育的特色,《大纲》教学内容在“基础模块”之外增加了“职业模块”部分,课时上相当于“基础模块”的五分之一。看得出《大纲》是以基础教育为中心,兼及职业教育。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曲解《大纲》,违背《大纲》的良好愿望,过度地突出了中职语文的专业功能。连一些语文老师也希望中职语文能够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为中职学生提供技能上、职业上的直接帮助。加强中职语文的为专业服务功能,增强其实用性、实效性成为语文改革方向的一种呼声①。许多中职学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几乎把语文课当成了专业课,无视语文课的基础学科特征,让语文课承担起自己无力承担的任务,具体表现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把重点放在语文课本中应用文、口语体等实用性单元的讲解,少讲乃至不讲那些饶有趣味、意蕴丰富的经典文学作品。结果是教学内容枯燥无味,老师教得辛苦,学生不愿意学、无心听,教学效果不好,而提高素质、培养人才的目标自然无法落到实处。

为什么中职语文课就不能回到基础课上来呢?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有那么多的专业课了,将来还有专业实习,似乎并不需要语文课来介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证明,有效的学科分工才能促进学科的进步。教学上也一样,像语文课程就应该按照本课程的学科特点,以审美为手段,以培养人的性情、修养为目的。从长远看来,立身立志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意义并不亚于某项具体技能的学习。而如果语文课一味向专业靠拢,其实并不能让学生把它当成专业课,最终的结果只是让语文课失去了本色,牺牲了自己的优势,去追求不擅长的工具价值,在功利追求中迷失自我,像邯郸学步的燕国人一样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二、语文课的重要性及作用

中职语文课定位不清,有其现实的无奈。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越趋细密,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与之相应,各类职业学校也以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人才为目标,为社会这个精密的机器提供符合要求的“齿轮”和“螺丝钉”,一切课程安排服务于这个目的。中职语文也不例外,尽管《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但这只是良好的设想,而在现实中,正如《大纲》的2008年的《修订说明》里承认的:“部分地区……陷入了忽视质量、盲目削减文化基础课程的误区。”在职业教育的洪流中,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地位必然边沿化,沦为选修课一类可有可无的课程。许多学生认为自己选择读中职学校是来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语文与专业不相干,学不学语文无所谓,听语文课当然提不起精神。为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迎合社会和家长的期待,部分学校对语文课不重视,为了保证专业课的教学,肆意压缩语文课课时,有的学校还把语文课调整到最后一年上,因为最后一年学生因实习等缺课较多,耽误语文无所谓,但不能耽误了专业课。语文课被当作一种形式主义的课程,大家不指望从中学到什么,只要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就行。在这种语文课边沿化危机中,语文老师也会怀疑自己的工作有没有价值,会不自觉地向专业课的方向努力,希望借助服务专业的功能来寻求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认同,获取心理的安慰。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语文课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样无用,专业课也没有那么有用。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技术革新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往往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真正的专业知识主要还是从工作实践中学习,活学活用,故学校里所谓专业课已经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基础课。从“有用”的角度来说,急功近利的专业课容易“过时”,而通过语文课学习的基础知识、语言应用能力、人文修养等实效性要长远得多。

语文课有其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虽然不能像专业课那么明显,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正如《大纲》所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作用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技能,马克思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然生存在社会中,在社会交往中学习、成长、工作,交际能力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前途。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怎能忽视呢?

语文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语文课肩负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文化素质的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高的任务②。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学会怎样在逆境中坚忍不拔,怎样在工作中、生活中与人相处,怎样欣赏现实中的美,保持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语文课以人的完善为培养目标,而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也会间接地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当然,思想品德课也讲这些,但是在语文课中,素质的培养是通过曲折的故事、动人的情感、美妙的文字等悄悄实现的,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比起正面的说教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

人不可能是一部只会干活的冷冰冰的逻辑机器,科学技术的学习永远都不能取代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课作为提高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关系到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影响人的一生,重要性不容怀疑。

三、如何做到中职语文课与职业特点的有效交汇

前文反复谈到语文课的独立性、重要性,其实是针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不良倾向而发。在现实中,语文课与专业知识并非水火不相容,《大纲》所言的“淡化学科课程特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方向也能一定程度地实现。语文课如何在保持基础课特色的前提下体现职业特色,根据专业的不同,有各种各样的具体方法和措施。本文在此就一般性的问题提一些简单的建议。

要加强语文课的专业特色,首先必须保证语文课的独立性,充分肯定语文课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语文课只有在做好自己分内事之后,才谈得上专业上的兼职。中职学校要在老师、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姿态,通过具体的教学安排稳定师生的心态,让大家认识到语文课的重要地位,遵循语文的学科特色,有章可循地教学。语文教师要对语文学科有信心,投入身心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语文课的魅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向往之情。以作文为例,布置作业不应仅仅局限于应用文,可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天赋,进行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中职学生主要是蓝领工人,应用文写作和语言能力在工作中的直接帮助并不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兴趣,课程内容不能进入他们的内心,“有用”也会变成“没用”。而且,像应用文这类的东西,可以学习的东西不多,提高语文基本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写好应用文,不需要那么刻意为之。在语文课体现职业特色上,要避免急功近利、为职业而职业。

其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大胆突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中职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利思想严重,可考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作一些调整。

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意识选择一些低难度、趣味性强的内容来讲解,慢慢引导、提高。同时,考虑中职学生就业、从业、创业的需要,以及认知特点和情感心理,在讲解中设法与他们的未来的可能职业联系起来,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实用性、趣味性的统一。

教学方法上,应正视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差异,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例如精讲、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动手实践、师生外出考察等方式,尽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长处。语法修辞掌握多少并不是最主要的,最要紧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学生要学了,我们才能教会学生如学学习、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只有这样,学生以后才能在现有基础之上,学习更新的、不断发展的新技能,成为一名合格而有潜力的蓝领技术工人。

最后,教学评价也应该作出相应变动。强调能力的提升,淡化考试分数,切实有效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水平,我们通常是通过专业等级考试来检测的,看看学生是否完成阶段性专业目标或是否通过各行业的初、中级等级考试。而同样是语文,普高有会考、统考、高考作为检测评价的手段。虽然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指责声不断,但它毕竟是目前状况下相对最合理的一种评价方式,客观上也完成了新课标规定的语文教学的大部分内容。而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却只有大纲中提出的内容和要求,却没有在实际教学中统一的评价方法。学校可以根据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根据老师们反馈的意见,建立起适合自己学校现状的评价考核的体系。可以强化语文能力的应用,简化知识理论的考查;强调能力等级的评价,淡化分数的量化。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一些与课程能力相关的实践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有效的跟踪考察,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评价学生。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口头交际的考查,可让学生进行模拟导游,从表达内容、仪表仪容、表达技巧、流畅程度、普通话等级等各方面进行考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的考查可从简从易进行,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专业有关的调查活动可让学生到风景区踩点,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导游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对写作的考查,又能将语文与专业和谐地统一起来,使语文成为学生能自觉、自主应用的一门学科。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职学校应该重视语文课的教学,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遵循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中职语文课“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必须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才能真正发挥语文课的工具性、人文性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注释:

①如卢振林.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考.广西教育,2008,(4);张雪飞.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增强实用性.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陈芬.试论如何提高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文所主张的。

②杨灿坤.中等职业学校要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中等职业教育,2009,(5).

作者:黎洁珊

语文课新技能管理论文 篇3:

多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过去可能学生只要简单地背诵记忆一下基础知识就能够考取比较理想的成绩,而这些成绩就能够成为学生被社会所认可的通行证,但是这一情况在当下已经无法适用,尤其是传统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吃力,引发了一系列教学问题,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基于此,以下对多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价值分析

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已经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最终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课堂參与程度较低,难以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目标。

一、高中生语文文本阅读的意义分析

开展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不仅可充分展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及素养,还可大大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与感悟能力。就教师层面来讲,作为文本解读教学的引导者,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文本理解上。高中生由于社会经验匮乏,语文素材积累有限,对文本中的情感及作者意图总是难以理解与把握,这便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展开文本解读。对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着力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品味与能力。就学生层面来讲,文本解读可促进学生思考,并迁移其生活经验,让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储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与新技能。传统的文本解读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虽可使学生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但并不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解读能力与促进其思维发展,甚至容易导致学生养成不愿思考与尝试的学习习惯。

二、多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实施多文本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提出新要求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需要学生长期阅读各类文本,并在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既能扩展和丰富知识面,实现阅读的意义,又能体会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实际教学实践活动表明,组织高中生进行各类阅读活动,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对于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习惯也逐渐被培养了起来。在现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上,仍存在着各类的不足,因为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所以教师会在语文课堂上花一大部分的时间对他们的心理进行辅导,或者进行课堂的管理,从而导致语文课堂出现教育效率低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他们在阅读练习中无法快速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理解作者的主要意图。学生受到一些挫折后,会对阅读产生厌烦的心理。面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处于高中生阶段的学生,他们往往思维开阔,开始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刚好符合高中生的发展特征,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

(二)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带动学生阅读兴趣

将多文本阅读教学引入高中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环节中,可以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予以有机结合,针对具体的指定议题,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探索,或是去积极寻求内容之外的更多见解与观点。在融合发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一个主动发现者,学会从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分析并解读阅读题。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可以增强其对阅读的学习热情,让其在合作探究或自主实践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三一八”惨案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的了解,然后以鲁迅先生的作品为主,引入《并非闲话》《无花的蔷薇之二》等课外阅读内容,前文被收录于《华盖集》中,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作,其中不仅涵盖作者的独特观点与视角,也充满了对制造惨案的当时政府的控诉,具有极高的思想立意。将多样化的同类型文章进行比较性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中描绘的历史环境与真实事件,深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作者凝重的思想感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表现出刚直不阿的精神,极具正义感与责任感,不屈服于恶势力,行文字句中也流露出了对世人的警醒。此类文本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内容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聚焦文章体现出的思想感情,领会课文的精神实质,借助多文本阅读的比较式教学形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感受社会环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三)语言切入,仔细寻找细节

语言理清文本脉络和结构的关键,尤其是在一些文本中,作者基本上都是采用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情感等渗透于文章的语言表述中。因此,在文本细读的教学模式下,通过品悟语言增强的文本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在文本语言分析中,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强烈情感,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感悟不同的情感。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借助了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首先,教师借助动漫解说的形式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在视频中了解时代背景和与文本相关的人物等内容。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教师借助树状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围绕不理解的地方进行剖析,理解阅读文本中的细节,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层次含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文章的语言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语言,对“秦王令赵王鼓瑟”,和“秦王为赵王击缶”中的“令和为”作为切入点,理解作者语言运用之妙,将秦王与赵王的关系刻画出来。如此,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品味中,可借助文本语言走进文本的内涵,精准把握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深刻阅读。

(四)设计审美鉴赏环节,利用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学作品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在阅读教学中用文字为学生构建美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实现有效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目标描述中明确指出:“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基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文学鉴赏环节,启发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深入体会文学创作的魅力。

结束语

多文本阅读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多文本阅读不仅在于数量,还要在于质量,将多文本阅读运用到高中阅读教学中能够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智慧,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品质。

参考文献

[1]康玉香.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读文本”[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7):162-163.

[2]虞瑾.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7):11-12.

[3]王金飞.文本细读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 (11):120-121.

[4]雒晓亮.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方法[J].课外语文,2021(01):42-43.

[5]张龙.探究多文本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J].新课程,2020(33):67.

作者:刘思阳

上一篇:贫困申请书(精选2篇)下一篇:产品策划推广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