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论文(精选14篇)
摘 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的难点。初中所学的许多文言文,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很大帮助,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点抓好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学习,才能提升我国中学生的总体语文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初中语文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魅力,进而增加广大中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初中文言文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备受争议的模块,我国以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有点差强人意。文言文实词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好实词的翻译和解释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加以合理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文言文的有关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初中生现有知识的局限性。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晦涩的,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相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培养起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找好让学生正确入门的方法,在课前收集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资料,教师讲课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在学习《论语》前,教师可以制作课件,也可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孔子的照片,再加以富有趣味性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热情。
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以及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石,同时也是中考中的重点。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及顺序,要先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动机,还要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体会,对于阅读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一部分教师会在教学时进入误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讲清侧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结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信息,但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真诚地对学生,理解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相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疑问,并且适度地进行表扬,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委婉的指正并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要告诉其今后应努力的方向。长此以往,课堂会形成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发挥自身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做好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促进者、指导者的角色。在传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知识,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需要,充分准备,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
五、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还会有部分疑难或是认识的偏差,教师不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应该让他们自己考虑,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可以划分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各自的疑难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勇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教师可以组织他们答辩,不仅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学会了纠正错误,而且在沟通交流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如果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并协助解决,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不仅是一大重点,还是一大难点。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以及水平,已经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话题。文言文经过了几千的不断传承,已经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它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莘莘学子学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优秀素材。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应主动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文言文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连为强。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版,(10)。
[2]胡艳梅。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版,2012(07)。
[3]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版,2012(05)。
一、拓宽学生思路,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 可以突破常规, 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 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 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 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 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 谈不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 谈不上进行发散性思维。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 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 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 学习作家如何创作, 培养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利用各种机会,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二) 兴趣小组活动。
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 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 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三、转变语文教学观念, 进行文言文审美教育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 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劝学》是所谓的议论文, 然而选入语文教材并不仅仅教给学生纯文言知识, 还是因为此文的议论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鼓舞人心, 催人上进。在文言文教学时, 我们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 想象文中之景, 感悟文中之道, 感悟文中之雅。
四、走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一)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 即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
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 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 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还要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 正确评价作品, 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 理解思想内容, 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 学到语言表达技巧, 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 还要结合课文内容, 恰当地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教育学生防微杜渐, 虚心听取意见, 及时克服缺点, 纠正错误。教《岳阳楼记》时, 启发学生效法古人的精神, 热爱祖国, 报效人民。
(二) 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一般文言文教学都是教师一讲到底, 一灌到底, 似乎学生只需记忆就行了。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低了, 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 仍是母语教学, 不是从零开始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 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 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 学生在阅读上就不会和对现代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
五、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讲究方法
文言文教学要综合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综合练习法等方法。
诵读法是日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注意的传统教学法。大声朗读, 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通过朗读, 可以培养学生语感。而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 带有明显的声音美, 学生也愿意读。在朗读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包括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 能更好地朗读课外作品, 从而形成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 疏通文义;例如在背诵《出师表》时, 要抓住诸葛亮由谈论形势到三条治国方针的提出, 由叙述21年来的经历到“出师”战略目标的提出, 由归纳各方面的责任到全篇主旨的点明这条行文线索, 做到灵活记诵。
比较法要比较古今字义异同、语法异同、词性变化活用、一字多义、多字一义。可比较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两位作者虽然都被贬, 两篇文体基本相同, 但抒发的感情却有区别,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 很难见到受贬后的抑郁之情;而《醉翁亭记》却流露出作者受贬后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归纳法即贯讲时能上连下挂, 归纳总结, 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教《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之后, 要归纳说明, “说”是古代文体名, 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 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常具有由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 叙为议设, 议由叙生, 议是核心。
总之,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 每个语文教师都要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积极探索, 勇于改革, 从而吸收文言文的精华,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87-02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极为头疼的问题,文言文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下面,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以期能与诸位同仁共享。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明白这句话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会忽略这句话的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从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特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对基本知识的传输,而没有顾及学生的想法,比如,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好处是什么等等,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甚至有学生产生厌学等情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初中时期由于学习科目的增多,学生学习压力也相对较大,许多学生都想去看课外书来缓解压力。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途径:我国文学的发展是由文言文—半白话文—现代文这样的顺序发展的,而我们接触比较多的就是现代文,想学好文言文就可以借助半白话文这一媒介,比如推荐学生阅读通俗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章回小说,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语知识,还能慢慢转换他们的观念,让他们对文言文不再恐惧。长期以来,就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古文精选》或是教师选一些经典的文章让他们练习阅读,让他们发现古文的经典,并逐渐爱上古文。初中生的思想正处于英雄主义泛滥阶段,对好的事物就有崇拜的观念,我们也可以利用他们这个特点,多找些好的例子,比如,某年中考一个学生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以古文的形式写下来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让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点点技巧,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随时随地地引入文言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如此一来,教学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2.重视诵读,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诵读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诵读要以理解为基础,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情操上受到了陶冶,心灵上产生了共鸣,这对他们的朗读、背诵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朗读、背诵中去。而缺乏理解的朗读、背诵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个效果的,只会事倍功半。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注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让学生认真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等,如不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在进行诵读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诸如:化整为零,分段背诵;相互背诵,查漏补缺;反复背诵,突破难点,以及理解记忆法、尝试记忆法和协同记忆法等,来提高学生背诵的实效。同时要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如: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在朗读时就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通过语气和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3.以今度古,拉近距离,强化教学有效性
来自遥远年代的文言文,其文字和说话习惯都与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语言文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陌生、难理解、不好掌握、费时多而收效甚微等原因,使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望而生畏,从而严重影响到文言文的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经常失败的体验,最终将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从细小的成功中获得学习的信心。
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尔伯曼在《教室里的危机》中指出:“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的形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例如:在教《两小儿辩日》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笔者找出四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儿甲、小儿乙、孔子和懂得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初中生,围绕“太阳究竟是初出时距离我们近,还是日中时距离我们近”这一问题,各持观点进行辩论。活动中,形象生动的表演代替了教师单一形式的讲解分析,吸引了学生,从而成功地让学生们的表演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久远的古代,亲身感受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设身处地地思考,这样得来的理解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其实,角色扮演的形式非常多,除了扮演角色进行辩论外,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扮演导演给同学们说戏,扮演说书人讲文中的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堂既气氛活跃,又能帮助学生在表演与观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4.积极引导学生体味文言文的美,优化教学效果
4.1听读探寻美。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4.2议读体验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4.3品读再现美。“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5.加强文言文知识的归纳积累,做到融会贯通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的语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文言文教学应以人为本,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积极参与其中。
5.1传授方法,学会翻译。教授文言文的时候,如果一字一句的翻译会使学习变得枯燥,须教会学生自已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重,意译为辅,翻译要忠于原文而又符合当代汉语的规范。但总体而言,翻译都应做到流畅、准确而又有文采。传授翻译的文法,让学生自已去译文,并可以借助于工具书去查找词义,而教师只需对一些疑难句式等做一些点拨。在此过程中,如遇到一词多义等特殊情况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探究,并及时总结文言文语法。这些方式都有利于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巩固,并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5.2重视基础知识。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语文教材所重视的方面之一。如在文言文的作业中,《晏子使楚》对四个“之”字进行解释的题目(苏教版教材),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之”字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如果不懂它的各种用法就无法正确解读文章的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对文章的理解。
5.3让知识更加系统化。在学习掌握文言文的知识要点时可采用符号笔记法,使用统一的符号在课文中圈画等,以不同的符号来做标识,便于课后的归纳和复习。通过日常的积累,学生们可以把新老知识加以联系,并深入理解和吸收,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归纳和积累,使学生们感到条理清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探求新方法,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地去学习,并在学法加以指导,逐渐打好文言文知识基础,使学生们由浅入深地去鉴赏中国古代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花存.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年05期
[2]杨勋.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年29期
[3]王瑞霞.初中文言文教学浅探[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一、重诵读更重理解,采用固定程序阅读法
可以对文言文采取固定的阅读法,(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同时也略过其对自己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用这种方法去教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二、重讲解更重理解,采用讨论式阅读法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文言文讨论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经采用“通读全文--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鉴赏创造”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三、重课内也重课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谓“立足课内”就是采用“分层阅读法”进行教学。教师实施这种阅读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具体操作法是:
(1)第一遍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
(2)第二遍细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3)第三遍精读全文,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并解决,再试着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
(4)第四遍速读全文,把课文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所谓“向外延伸”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读懂文言文,并且掌握其中的语言规律和思想内涵,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文言文学习策略。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掌握文言文中的字词、句型、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实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夯实基础;自主探究
文言文是一种比较简练的语言,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和写作意图,可是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望而生畏,把它看做是难懂的天书,面对文言文学生不知所措。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领路人和指导者,为了增加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思考中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潜能。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文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思想和认识,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语言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自主思考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借以传授中华民族积极的思想文化。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发挥其对学生的愈合美育教育作用。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夯实基础,帮学生把握好字词关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发展演变为现代汉语,既有不变之处,也有变化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变化之处,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学生掌握了这些语言基础在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够灵活应对,轻松理解。为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好字词关,让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以及一些常用的虚词和实词的含义。这些词汇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根本和基础,只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用法,在运用和理解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在具体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实词和虚词的翻译,促进学生能够掌握词义,理解文章。在翻译实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语境分析法来探究。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很常见,要确定一个实词的词义必须联系具体语境作分析,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过程中可以利用上下文来求解。还可以采用词类活用法,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具备了另一种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当文中的实词按其本义、通假等都无法解释时,学生可以从此类活用来考虑。
在理解句子中的虚词时,教师要关注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种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学生必须要根据其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佯狂不知所之者”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去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别。学生可以理解这些词的用法,理解起来文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主探究,掌握文言文基本句型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能够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地积累语言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的探究学生在思维上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理解运用到阅读文言文文章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一些文言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基本句型,比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成分省略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根据语法功能辨别句式的能力。要想正确理解并翻译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必须掌握现代汉语语法及句子结构的知识。倒装要以现代汉语主谓宾定状补的常规顺序作标尺来判定,如果宾语跑到谓语或介词前面去了,就教宾语前置。被动句指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是句子的主语而非宾语,翻译时要注意加被动词。与此同时,学生要分析语境,根据语感辨析。有些被动句,语句上没有特殊的语音标志,就要凭借语感,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如“戍卒叫,函谷举”,可依据上下文的理解,“举”的前面加“被”,函谷关不能发出动作行为,只能解释为“被攻克”。有些判断句式既不用判断此,也不用语气词,也可以通过上下语义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
三、合作学习,提炼文章思想和中心
新课改倡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在思考中掌握文言文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彼此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分享知识,开阔视野。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会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思想,进而形成全面的理解。学生的交流会让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重要的信息。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通过合作的方式去理解文章的含义并体会文章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感,促进学生在讨论中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和信心。学生通过合作分析会深入文章的主题,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会畅游在文本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学生的沟通讨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难忘。
四、师生互动,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堂互动和探究,促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和交流下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会轻松地找到学习思路,产生灵感和探究动力,进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目的。
在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时学生可以采用析意图的方式,有关历史的文章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学生要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分析时学生要抓关键,在文言文中,大多有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性语句以及一些抒情、议论性语句,抓住这些体现文章中心而又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关键语句是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讨论文章三、四两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和体会,形成师生互动。通过对于文章的探究和讨论,学生会探究出文章中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文章先写了霪雨霏霏,迁客骚人会“物悲则己悲”;后写了春和景明,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学生在互动分析中透过了文本中的现象,看到了文中本质的信息,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不断地积累,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提高语言技能。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互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让学生文言文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摘 要】初中语文作为普及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表达、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语文文言文部分,蕴含着大量的语文知识,也包含着很多的优秀思想和文化精髓,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材料的教学中,文言文占有的比例非常大,并且极为固定,在各类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相关的知识点所占的分值比例也是居高不下,所以无论是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上还是在应付考试上,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文言文学习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理念,探究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言文和我们生活中的用语差别很大, 对学生而言, 文言文属于陌生的语言, 加上教师枯燥的串讲, 一味地让学生背诵、翻译和默写,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的心理, 因此, 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 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 他们才能有效地学习文言文知识。
(一) 感悟意境, 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涵丰富, 典雅简洁,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深厚醇美,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意境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 在学习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文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人隔两地, 难以相从而以月念友的凄美意境;再如, 学习《春夜洛城闻笛》一文后, 学生可以体验到夜深人静、闻笛思乡的意境。通过对文章意境的把握, 学生可以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也有助于他们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 通过开放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 通过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历史价值及人文价值。在学习完后, 再让学生去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 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爱国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如, 我在讲述《唐雎不辱使命》和《杨修之死》的内容时, 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剧本, 并让他们用文言对白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还能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掌握和巩固相关的知识。
二、加强诵读, 培养语感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 还是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语言特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 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都能唤起学生的合理想象。此外, 有效的朗读还能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并使他们全面地体会作品。
(一) 美文美读
有人说:“读古人文字时, 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 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古人一般用吟唱的方式对诗文进行朗读, 因此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 更注重韵律。对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 真正读进去, 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因此, 教师在范读文言文的时候要进行美读, 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神韵, 让学生不仅能听出语气和情感, 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 朗读文言文的语气要到位
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 有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以及声调的高低、强弱和语速的缓急等, 朗读者应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进行具体的设定。语气到位就能很好地将文章中的韵味表达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 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掌握这种方法, 并体验文言文的美。例如, 在教学《出师表》一课的时候, 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 且长短句结合, 构思条理分明, 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读多了, 就能理解大意, 达到文言文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创新教学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教学, 针对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方案, 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丰富, 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 进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 不断尝试各种学习形式, 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实践的主体, 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开展讲文言故事、文化常识竞赛、古诗文吟诵及文言课本剧创作等活动, 来丰富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注重课文拓展, 丰富想象
语文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 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学习完《石壕吏》后, 可以让学生排演戏剧;学习完《论语十则》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对知识的体会。这些活动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又能起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 弘扬了民族文化, 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的胸怀, 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还能培养他们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 (包括古代诗歌) 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古代诗文的内涵, 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切实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 2009 (1) .
[2]韦义平, 沃建中.教学策略研究的趋势:主体教学策略发展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3]祝小珍.积极学习心理:有效学习的基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 2008 (3) .
关键词:激发兴趣;精彩阅读;温故知新
说起文言文,中学生有谁不晓、有谁不知,毕竟文言文是初中语文不可少的一部分。确实,文言文是我国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学精华,传承着我国的文化。因此,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研究就很有必要。本篇论文就是笔者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几点建议。
一、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时期的语言,对当代的中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前,要让学生有兴趣并自愿学习文言文。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架桥铺路,即在教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前,要找到一定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有个过度,不至于使学生觉得突如其来的文言文很空洞。事实上,虽然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隔几个时代,但都作为中国的语言,它们之间有许多地方是相通的。因而,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学生学习文言文之初给学生灌输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人留下的诗词或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二、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美
语文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中的文言文,更是贵在积累、贵在阅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语文积累性的特点,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常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的良好习惯。如此,学生便可在美文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提升对文言文的语感和亲切感。
三、温故知新,保证学习质量
事实上,不论学什么,我们都需要对它进行温习。自然,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要在老师教学的课堂之余不断地温习,以加强文言文相关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此外,在学生进行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对学生的复习加以辅导。教师可以根据背诵、默写、翻译这三个步骤对学生的复习效果进行检查,从而起到监督的作用,保证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质量。
教师在改变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同时,学生也要自己学会复习,
将老师在课堂上所教文言文的方法、知识慢慢体会、慢慢消化,从而真正把文言文学好。
参考文献:
[1]刘婷婷.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7).
[2]宋玉峰,宋艳华.初中文言文有效教法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3).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考试,文言文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这些方面应给予足够的认识,注重教学的系统化,字句只是文言文的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吸收文言文的精髓,要创新教学方法,确立教师本身的指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语言犀利,对文章的记忆起着潜在的作用。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文魅力的关键。
3.2深入挖掘内涵,丰富文言素养
文言文的魅力不是在于考试题,而是其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是我国人民从古到今的文明,要深刻体会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在学习课本内容之余,要学会拓展课外文言知识,找到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与历史知识,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使文言文的魅力对自身产生长远影响。
3.3培养学习兴趣,添加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切动力的不竭源泉,学生要注重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反复体会经典作品的韵味,如学习《木兰诗》中敢于承担的高尚精神,《愚公移山》中永不言弃的精神,真正受到文言文魅力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克服对文言文的恐惧感,改变应试的观念,使文言文对自身的长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是我们值得探究的课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了,新课改赋予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就在我们的教育下而发扬光大!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只有D项没有通假字。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东
⑦百废具兴
⑧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
⑩为天下唱
2.古今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例题】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道题考查区别古今词义。A项中的“牺牲”,B项中的“走”,C项中的“无论”,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只有D项中的“感激”古今词义相同。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即可。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词多义辨析。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后者的意思是“原来、原先”。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这道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这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驱使”;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此皆良实
⑥亲贤臣,远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⑧公将鼓之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⑩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③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无马邪
③不以千里称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⑤苛政猛于虎也
战而长勺
一、注重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文言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1、自编自讲小故事。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大都故事性较强,学习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合理想象,将文言文编成小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讲得好的教师予以肯定,不合理的地方可给以指导。在学习《神话三则》时,我注重指导学生借助联想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三个神话故事。当时学生生动形象地描述和夸张的想象,让大家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气魄。
当然由于个人解读文章的能力不同,对文章的理解肯定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调动了积极性,还能训练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尽量做到学有所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力、观念、方法等要应用于实际,学用结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也会促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学习文言文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应同我们的生活直接关联,甚至可以直接指导生活。这也正是新课标的“语文学习生活化”的体现。如《<论语>十则》中对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态度的阐述;《狼》所明示的智慧在对付邪恶力量时的妙用,《奕喻》所揭示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棋不语真君子,以及不要对事物妄下结论等生活哲理,这些使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二、注重诵读训练----让学生读好文言文
诵讀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桥梁,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会情感、理解内容的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文素养。朗读文言文时应特别注重语音、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诵读的方式也应灵活多样。
1、读音正确。文言文离现在时间较久远,一些字音仍保留古汉语中的特殊读法,还有一词多义多音现象,其读音在不同的语境中也不相同,如“数”字,在《陈涉世家中》的“广故数言欲亡”,“数”读shuo;在《为学》中“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数读shu。因此需要学生勤于积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
2、停顿合理。朗读中的停顿一方面是出于换气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两种。标点符号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即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3、语速适中。内容含有激动、欢快、紧张等情绪,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相对快些;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相对慢一些。
4、语气到位。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疑问、感叹语气,其高低、强弱、缓急应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定。
5、诵读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学中可交替使用自由读、齐读、个别读、跟读、伴读、轮读、对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方式,经常性的专门指导,授之以法,让学生读得准确、流畅、传神,逐渐养成敢于和乐于高声而有感情的朗读习惯。学生在学习中反复诵读,深刻体会,有所感悟,自然达到背诵。
三、及时点拨----让学生会学文言文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给予及时的示范,进行方法点拨是很必要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以,从而在实践的摸索中逐步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如在如在学习《童稚记趣》一课时,让学生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去探讨其它段落。学习提纲如下:
1、掌握下列重点实词:(1)张目对日(张目:睁开眼睛);(2)明察秋毫(明:视力;察:看得清楚;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3)物外之趣(趣:乐趣)
2、结合注释翻译这一小节。
3、本节主要叙述了什么?
4、“……故时有物外之趣”说明“趣”是在什么过程中得出来的?对你有什么启示?
这样能让学生模仿着去研究其它段落,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字词的积累,不仅仅是翻译几个句子,重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
四、注重自主学习----让学生走进文言文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在学习了《童稚记趣》一文后,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个人的童年生活中,肯定也有类似本文所描述的趣事,试举出一两例。当然,学生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的。其中有一名学生回答:在我听过孙悟空的故事后,很想像孙悟空一样腾云驾雾,七十二变。有的学生还把蚂蚁搬运实物想象成大力士搬运石块。
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内容深远等特点,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不高,这是影响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因此,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首要任务,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教材,积极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多媒体具有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岳阳楼记》 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岳阳楼不同时节的优美景色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效果。
(二)编制小故事
初中文言文大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编制成历史小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其他同学予以补充和完善。如在学习《隆中对》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三国演义》都有所了解,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把这一课编制成一个历史故事。通过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效地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加强预习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言文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重视和加强预习指导,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学习《陈涉世家》一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首先要求学生自己搜集作者情况和文章背景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要求列出预习提纲:1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等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中的字词注音,如斜体字的读音:阳夏人、滴戍、当行、度已失期、宁有种乎。2解释词语(斜体字): 忿恚尉、扶苏以数谏故、举大计亦死等。3翻译句子:“陈胜佐之, 并杀两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等。4结合文章的第二段谈谈文中记述了陈胜起义的哪些史实?5写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和名句,然后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学。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重视背诵,提高学习效率
文言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中包含着一些千古名句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我们对这些经典名句进行背诵。 事实上,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文言文的背诵。俗语说熟能生巧,通过大量的背诵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理解得更加深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背诵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其中有几部分需要学生熟读成诵。由于文言文内容也与时代背景和作者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联系作者和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和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然后再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这样必定会达到提高学生的背诵效果和学习效率。
四、及时复习巩固,保证学习质量
理解是基础,复习是关键,文言文教学和其他形式的教学一样, 也需要多次性、重复性的记忆。复习是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复习就是重复,重复就是力量,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学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与巩固,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文言文学习质量。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名篇,以莲喻人,通过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从而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在学习完这篇文言文后,针对文言文中一些重要的、有典型代表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背诵、 默写、练习等手段让学生及时进行巩固复习,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些特殊实词的解释,如:鲜、亵玩、濯、植等。同时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判断句式,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并且能够理解性默写文言文中的一些名句,如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什么。这样既避免了机械重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学习的质量。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法,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预习环节的指导,进行有效的背诵,并及时巩固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改理念,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知识,由于文言文与学生现实中的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为学生认识和理解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导致了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效率低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探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语文的教学方法,又要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现分类阐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教育即生活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要想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的教学就必须和生活挂钩。因为生活是 语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靠教师渊博的知识,靠教师丰富的情感,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固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 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 各科知识的“橱窗”。可以说,语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也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中的热点应该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课堂之外。在教学中可利用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和同学们就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引 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感到语文的学习好似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而是让他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一切又来自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 系,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二: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的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因 此应让他们
用心爱心专心
1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不一定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的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的事情的发生。阅读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可要求 学生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老师提问题,可以和老师交流。长此以往读书笔记便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老 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扇窗户,成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通过读书笔记知道了学生的心声,了解到了学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思想的矛盾。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学习好,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宠儿、都渴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器重,成为同学和朋友的骄傲、都渴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自豪。只是,因了我们太看重成绩,太看重结果,太过于现实,太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会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能立竿见影的学生身上,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一 轮又一轮的复习当中,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研究考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的研究。把自己的意志横加在学生身上,而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岂知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在一种力量的强迫下被动地接受我们自以为是的谆谆教导,而完全失却了自我,他们甚至把学习看成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完 成任务这样的心理状态又怎样能使他们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教学之余,找一切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谈风土人情,拉家常琐事,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尽最大可能理解学生,尤其是理解他们的苦衷,尽量满足他们看书的愿望,在每次阅读课前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到学校图书馆去给他们挑书,尽可能向学生敞开心扉,谈社会,谈人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学生甚至把读书笔记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任务来完成,阅读的效果也随之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认为,要成为“良师”,必须首先成为“益友”。而“益友”的核心不是“才”,不是“艺”,而是“德”,是完美人格的无穷魅力。只有当教师以其完善的人格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三:作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语文老师非常头疼的一个话题,原因是学生不愿写,不会写。每到作文 课,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不得不写,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可以说学生是皱着眉写完的,老师是咬着牙看完的,有些学生的作文简直是让人目不忍睹,空话、废话、大话连篇,错字,别字也是屡见不鲜,所举事例用老掉牙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可让学生自己改作文,然后把他们认为好的作文在班里公开 读,然后同学们再评论最后由老师定论,这样可以欣赏到许多同学的文章,使同学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写作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写好的问题了,同学们提出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一些理论,而不能有机的和实践结合,比如老师总是强调真实,强调创新,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实呢,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老师可利用同学们的范文来和理论结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实。让学生知道作文要以情感人,但这情应该真实,让学生知道平凡中同样可以孕育着伟大,应该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
用心爱心专心 2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的语文学好,我们同样需 要活水,这活水说白了其实就是生活。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离开了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但仅有生活是不够的,它只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做师长的应该放下我们的架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我们不应该仅仅授之于“鱼”,而 更应该授之于“渔”。古语云:“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我们必须要先利我们的“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 术。
关键词:快乐教学,激发兴趣,培养习惯,自主学习
一、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困境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试行) 和新课程标准等相关教育政策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动,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文言文普遍距离当代时间较为久远, 文章内容大多远离现实生活,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使用过程中有着词汇多义、语法句法差异等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同时由于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知识经验、心理品质等发展有限, 理解力尚未成熟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使得文言文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陷入困境, 主要表现为: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由于面临升学和应试的巨大压力, 出于实用原则的考虑, 教师大多采用机械、单调乏味的“读—译—背—练”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单方面接收教师的讲解信息,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将促使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积极主动地寻求教学对策, 努力克服文言文教学难点、盲点,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使学生充分体验文言文的学习之乐、阅读之乐和发展之乐。
二、快乐学习教学法的使用
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均为语言优美、文质清新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启发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佳作, 这就要求同时也值得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认真研习, 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1.创设情境、提供资料, 激发学习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这就要求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有利于直接而又高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 精心设计、运用导入语, 以学生感兴趣的洪七公“打狗棒法”为切入点导入《杨布打狗》 , 用“吊胃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小学生相比虽然有所发展, 但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 思维独立性处于萌芽阶段, 查找资料能力尚未成熟。这就需要教师或提供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的背景资料;或提供作者创作的特殊背景;或为学生提供识别文中难字难句和翻译障碍和理解课文的相关资料、工具书等, 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
2.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培养学习习惯。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道:“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眼到、口到。”古语有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调动课堂的活跃气氛, 以培养学生语感、加深课文理解为目的, 充分运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或诵读、多媒体名家范读等多种手段, 促使学生在“口到”的同时做到“眼到”和“心到”, 加强积累经典佳作的记忆, 以积淀良好的文化素养。
写, 是“手到”的基本要求, 这也就要求教师放弃传统的课堂—教师—课本/课文的僵化模式, 开设活泼、开放的课堂, 鼓励学生进行多写训练, 或仿写、改写、评注、赏析等方式,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言运用能力, 这正如韩愈所言:“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运用“心到眼到, 口到手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挖掘审美、感受情感, 促进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诸多经典佳作均为语言优美、文质清新的美文, 这就要求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文中的审美因素, 充分领略文言文的形式美、情意美、韵律美和韵味美, 真正体会古代美文的“文质彬彬”。并根据文章的教育意义或启发意义, 在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永恒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树立民族自信心, 以更好的姿态采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最后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紧紧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优化作业设计, 力求实现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趣味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丰富性, 以更好地促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拓展学习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真正做到“寓乐于学”。
参考文献
[1]葛亚香.五字教学为文言文课堂激趣[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 8:76-77.
[2]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11-21
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09-17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体会07-17
初中语文文言文09-17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11-11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07-08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点拨论文09-2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金钥匙(语文论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