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讨会论文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研讨会论文(精选10篇)

语文研讨会论文 篇1

一个核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解读

对课标的学习我在上次研讨会上提出了“两点期望”:

1、《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依据,也是衡量我们教学优劣的准绳(包括着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地、用心地学习它、理解它、把握它,践行它。真正做到脑中有“标”,心中有生,手中有法,教学有方。

2、在现阶段,我们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教材因素和课程资源,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学科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

今天,我就“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方面给大家做个交流。《课标》对“课程性质”做了重新定位。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呢?

这一命题表达出两层意思:第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二、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理念,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表述对于语文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吴忠豪教授的话说,这种转变的意义是革命性、根本性的,是具有方向性的转变,实现了语文课程本质性的回归。它不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贡献。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转变的分量有多重。

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它包含哪些内容呢?《课标》“前言”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既包含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实用性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包含运用语言文字的文学活动。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所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教学中,我们对教材的解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具体来说,备课时,老师要在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努力发现课文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因素(找出训练点),让学生通过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来学语文、用语文。尤其要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表达好在哪里,从而学习作者语言文字表达上运用的方法、智慧和技巧,了解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语文课程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综合性。语文课程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包含着口语、文字、文章、文学等多种因素。再者,从识字与写字等5种学习内容上也体现了综合性,这就为学生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其次,语文课程的多功能也体现综合性。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全的人格、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等都需要语文课程打基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语文学习的过程体现了综合性。《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由此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组合: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课内外结合(方法上)的综合;三维目标的综合。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什么?《课标》阐释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比如朗读教学)这种“实践性”一是由课程性质的定位决定的,“运用”就是实践;二是由学习的过程决定的。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叶老的话: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语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责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训练。)落实实践性一靠课堂,二靠社会生活。

目前来看,由于我们许多老师对于实践性的认识不足,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实践不够,教师讲得多,说得多,包办代替的做法还不少。这是我们以后的教学应该思考和践行的。这里有一个课例,值得学习和研究。(看录像)两个转型:一是从内容、思想为目标组织教学,转变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为教学指向;二是语文课以教师讲读课本为主要形态,转变为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教学。

实施第一轮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譬如在教学理念上,教学方式上,师生关系上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都有了很大进步,但问题还比较多:一是语文教学教什么的问题依然突出,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繁、难、杂、偏现象仍然存在;二是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非语文因素活动还是比较多;三是课堂中教师的强势固执地存在,逼着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这些问题依然说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目标不清,没有走出教课文的困境。语文教学还是教内容、教思想,如把《太阳》上成科学知识课,把《中彩那天》上成道德课,《詹天佑》则上成怎么修铁路的工程课„„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原因在于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教学内容。思想的提升不代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用吴忠豪教授的一句话说:很多的语文课是不务正业的。正业是什么?正业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审美教育和思想的提升是是渗透和感染,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当下语文教学界提出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思考议题,这也是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课题。

语文课应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教师厘清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借以控制课堂的非语文因素的活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大体来讲分为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方法、语言材料等,而情感思想、审美教育、多元文化则属于非语文本体教学内容。而我们的教学现状是本体性教学内容有些错位,这是我们应该警醒的一种严重的现象。语文课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让学生多进行实践。

文本内容和教学内容不是一个概念,不能完全划等号。也就是说,有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或生成点,这样的内容要抓住,有些“能学不教”的内容就要放手给学生,不要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学段目标以及文本特点,关照编者意图和学生实际,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充分考虑其教学价值。比如在了解多元文化、学习语文知识、掌握阅读方法和积累语言材料等方面,首先要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这是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关键期,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词汇,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吴教授说,我国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这是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战略性失误,直接导致中国国民语文水准下降。词汇、句型的积累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所以应该把朗读、积累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熟读成诵,乃至脱口而出。注重读书、积累是我国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重视朗读,流利的读,培养语感,借以规范语言的输入,这是传统的(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三个走向:从关注教师教什么走向关注学生学什么;从关注教师的教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走向关注学习的过程。这三个走向决定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课标的这些表述可以看出,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就要达到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向。从学习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过程上都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现实中,我们老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考虑的“教”比较多,而关注学情比较少。上课时往往顾及教程顺利,只关照到个别程度好的或会回答的学生等,因而造成过程不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实践机会少,学习兴趣不高。当下,从过多的关注老师自身转向更多的关注学生还是非常必要的。

四个体现:

一、课堂教学要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年段、单元、本课书、课时、环节等);

二、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三、关注理解和表达,读与写结合;

四、课堂教学要真实、扎实而又有创意。

五个关注点:

一、兴趣:最好的老师;

二、读书:人类成长的阶梯;

三、积累:终生受用的知识宝库;

四、活动:语文能力生长源;

语文研讨会论文 篇2

【协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研究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承办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局

【时间】2012年7月16日至7月18日 (15日报到, 16、17、18日三天会议)

【研讨主题】“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论坛

“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法”———读写联动课型的研究

【研讨特色】

名校风采:赤峰市红山区第十六小学, 将通过简单高效的主题阅读课堂、千人主题诗会, 展示主题阅读实验的成果。祖国民校长将现场为大家解读“薄弱学校改造的历程”。

名家报告:主题阅读课题研究核心成员刘俊祥现场为大家做专题报告:《大单元教学法中14课时读写联动的操作策略》, 并现场做课。

直击课堂:来自全国各地近20节“主题阅读”6个年级的读写联动课例。

专家引领:刘宪华、陆恕等专家现场说课。

【参加对象】各市区教育局领导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员各学校校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

【收费标准】会议费600元/人。食宿、交通、考察统一安排, 费用自理。

【在线报名】 (0755) 29640257传真: (0755) 27759133 E-mail:ztyd@ztyd.net

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综述 篇3

近年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和母语教育的学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收获了不少新成果。福建师范大学以孙绍振教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积极参与了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在这个背景之下,经过半年多的认真筹备,2007年8月15日,由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福建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福州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专家以及福建省内代表共150多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为大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

福建师大文学院院长郑家建教授主持了研讨会上半场。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新和教授首先向大会介绍了该中心的科研规划、已完成的主要成果和研究课题。福建师范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孙绍振教授随后作了关于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内容翔实而富有创见,不仅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作了深刻剖析,还战略性地提出了未来“中国式的语文教学学派”的宏大构想,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共鸣。最后,陈大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代表与会专家发言。陈教授在发言中特别提及孙绍振文本细读理论给他带来的启发。他认为,在孙绍振教授的带领下,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效地整合团队力量,为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母语教育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研讨会下半场由谭学纯教授主持。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是研讨的重点。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对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热烈而深刻的讨论。

王先霈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近年也十分关注语文教育问题,他认为这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在他看来,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不如现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教授很少参与、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而在现代,叶圣陶、朱自清等大学者都当过中学教师。他认为,孙绍振等大学教授近年介入语文教育,恢复了现代大学者关注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黄天树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对此也颇有同感。他说中学语文教学在很多大学都不受重视,教授们都不大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而像孙绍振这么著名的学者却能身体力行,主编教材,并亲自撰写大量文本解读文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同时他认为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改变国内不重视语文教育的风气,希望有更多专家为此贡献力量。

丁帆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特别注意到孙绍振身上的公共知识分子气质。他指出,正是因为这种气质的存在,使孙绍振欣然为中学语文教育奉献出大学者的学养;而中学语文教育有了孙绍振、钱理群这样的学者参与,才有未来,才有希望。他还分别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孙绍振主编的语文实验教材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而王光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则从一位校友的视角谈到孙绍振给福建师大学术氛围带来的诸多重要改变。他认为孙绍振以一种开拓者挑战性的勇气引领潮流,成为语文教改的先锋人物,孙氏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非常丰富,强调阅读的再创造性和文本解读的开放性,贴近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巨大的变革意义。

王荣生教授(宁波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在发言中指出研究孙绍振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了解“闽派语文”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晓苏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则以十分生动的叙述,再现了孙绍振在武汉为2000多位中学语文教师讲课的精彩场面;张万彬编审(语文出版社)认为孙绍振从学术领域成功介入语文教学领域,关注基层语文教学,体现了知识分子传统的责任感。

由孙绍振教授领衔主编的初中语文课标实验教材自然也成为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赖瑞云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提交的论文《什么是北师大版孙绍振教材的“海西”特色》细致梳理了该教材的“海西”特色,认为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入选教材的闽台作家作品比同类教材多;二是编写者为“闽派语文”的学术群体,包括以孙绍振为首的福建师大教授和以陈日亮、王立根为代表的福建中学特级教师;三是该教材以解读文本的艺术奥秘、语言奥秘为中心。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在发言中认为该套教材最大特点是比较,同时具有很强的可讲性、可操作性和启发性,为中学语文教材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韩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着重谈了该教材宏观推进和微观构筑相结合等特点,他还举例说明该教材编写体例的新颖和独创性。成知辛(福建教育出版社)认为这套教材自觉地把比较方法贯穿其中,可以引领学生大量阅读作品,学会提出问题。石文美(福建龙岩一中)则认为该教材合理构建了教科书的内容和体系。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文顶教授最后做了总结性发言。他首先感谢各位专家为文学院和研究中心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他概括了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三大特点:一、深入探索语文教育内部的奥秘,探索语文教育理论的建构;二、深入解读文本内在奥秘;三、深入贴近基层师生的实际需求。认为大家的研讨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的这几个特点上,显得充分而丰富。他还指出,孙老师一直葆有一颗年轻的心,保持一种创新、探索的精神姿态,一定会给研究中心带来巨大的活力和动力,召唤同仁、同志一起探索。

本次研讨会除专家现场发言外,还收到论文20多篇。这些论文涉及到孙绍振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各个层面的议题。其中,潘新和的长篇论文《在批判与建构、人与文、道与术之间求索游刃》全景式地展示了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的方方面面,并将之提升为三重深刻内涵:在批判与建构关系中重在建构、在人与文关系中重在文、在道与术关系中重在术。与这篇总论性质的论文不同,其他作者的论文则从某一个侧面切入探讨孙绍振的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王立根的《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对推动“闽派语文”建设的巨大贡献》论述了孙绍振在“闽派语文”中的核心地位;冯直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谁动了高考的指挥棒”》论述了孙绍振对语文教育评价改革的历史性贡献;伍明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从作家的教练到语文教师的教练》从身份角色的转变论述孙绍振语文教育理论的形成;严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本个案的理性解读》论述了文本微观分析在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中的重要作用;范纯正(福建永安一中)的《试论孙绍振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论述了孙绍振对当下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命题改革的独特贡献。

由于与语文教育密切相关,孙绍振教授新近出版的几部专著也是本次会议论文的重要研究对象。谭学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词典语义和文本语义:认知的博弈》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考察了《名作细读》一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范畴,认为该书既读出了语言在建构修辞化文本中的积极能量,也读出了语言可能成为建构修辞化文本的一种负性元素。余岱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文学性:语境、文本与特异性》则有效地运用语境理论,将论述的重心放在《文学性讲演录》一书上,认为这部著作力除时下不少文学研究论著“假大空”之弊,以其深刻的理论表达力和充满智慧的分析能力向读者展现了“文学性”研究的可能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参加语文研讨会有感 篇4

刚刚参加工作岗位的我,有幸得到学校的安排去都匀参加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展示与“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研讨会。这次我们学的是前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三位教师都是全国很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从他们那里我感悟了许多:

陈金龙老师的从“积极语用”视角重建语文教学。积极地听、说、读、写、思,即为“积极语用”。不同于语言学视野中的语用概念,她特指课标提出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从站在“积极语用”的视角重建课堂,展开有深度和创建的教学变革,成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实践命题。

一、问课堂:消极语用现象例析。

二、从“积极语用”视觉重建语文课堂。

三、基于“积极语用”的各个领域教学策略。

选入语文课本的《月之故乡》是一篇简短的诗。陈金龙老师在设计这节课时却非常能够找准问题的核心、切入点。先回一个圆,让学生进行想象,圆的东西都有哪些?在引出课题《月之故乡》40分钟的课堂,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畅说阅读体验中进行和收束,老师抓住了诗歌的重点句,让学生体会作业的思乡之情。这些符合学生认知体验,并能充分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东西,在此浓墨重笔、大做文章,师生的教与学达到一种自然、完美的、水到渠成的融合。

魏星教师“言意统一,浑然一体;灵巧大气,活实兼备”的课堂风格。

在上课时,让学生不觉得累,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如魏星老师在古诗《 清平乐·村居 》教给学生“剥、削”二字的运用时,将“剥花生”、“剥玉米”、“剥香蕉”、“削苹果”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联系起来,教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学到知识,明辨“剥”、“削”的多种读音。

福建地区“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何捷教师,他的写作教学别有一番风味。

话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言谈举止、思想意识、知识层面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教师不带动、不范读,而是一个劲儿要求学生读好是不合适的;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总是不间断地对学生强调要多读书,这也是不太现实的;正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独立于学生、课本之外,而要求学生必须悉心投入的阅读思考一样,结果学生是不会用心的。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篇5

了总结、交流语文课程改革经验,收获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成果,研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为语文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开展出谋划策,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于4月6日至8日在上海召开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共有40余名专家、教研员和教师代表出席了会议。

巢宗祺等三位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成员首先在会上介绍了教育部近期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巢宗祺说:这次的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是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实施两年多以来,各实验区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修订的。修订是在去年教育部委托各地教研中心对42个国家级实验区实施课标实验稿情况调查和华东师大数据中心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工作从今年2月开始,现已基本结束。这次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系统修改,约有二百多处作了改动和调整。实验稿中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理念没有变,主要是在内容和思想的表述上更为科学、明确和不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了。

代表们就课程标准本身及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讨,主要有:1.语文教育教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2.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3.母语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实践;4.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关系;5.语文教学中要不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问题;6.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课才能算得上是一节好课?

在研讨的基础上,与会代表取得了以下共识:

·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在原有语文教学基础上的推倒重来,而是要改掉那些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东西。要在继承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一个整体,两种特性是有机地统一在语文学科中的,而不是简单的拼盘或叠加。

·语文学科是母语教学,学习天地非常广阔,实践性较强,语文学科要利用和发挥好母语教学的优势,加强语文学习实践。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但并不等于我们的教学就不能有接受性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不存在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进行、如何有效的问题。

在新课改理念下,一堂好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去衡量:(1)教学目标是否清楚、明确、恰当?(2)教学目标中是否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阶段性特点?(3)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4)学生是否学得主动、积极?(5)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是否得到积极、自然的体现和发挥?(6)教学效果是否好?(7)语文学习中的训练是否合适,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掌握了多少?(8)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

陈小军语文研讨会材料7 篇6

陈小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首先我深深地感谢领导为我提供了和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下面就下面就本次统考情况以及如何进行毕业复习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一、试题简析

本次语文检测试卷是县上统一组织实施,共分八大题。题型涉及字词练习、句子训练、短文阅读、习作四大类。既重视了能力的培养,又夯实了双基训练。有一定的效度,难度。100 分里有 10 分为拔高题,侧重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因为是六年级,我认为很有必要。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班 62 人,平均分 85.4、5,61 人全部及格,及格率为 98.4%;80 分以上 55 人,优秀率为 88.7%,最高分 92 分,最低分 52 分。

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均为书上生字词,六年级不再分会认、会写的字啦,完全靠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掌握,教师适当引导。全对的有 51 人,“石碑”的“碑”不少学生写成“杯”,“澎湃”两个字失误不少。

第二题为选择正确的读音,这题容易,全对的多。

第三题为比一比,组词语,主要检测学生对形近字的把握,其中“花瓣的瓣和辩论的辩”两字有的同学分辨不清而失分。

第四题按要求写词语。这题题量最大。有“词语补充完整”,有“仿写几个这样的词语”、还有“填上合适的词语”、“选词填空”。对词语常见的题型均有涉及。是对学生一次梳理,很有必要。其中仿写词语这一块我从严要求的,必须一一对应才算对。譬如仿写“龙腾虎跃”一词,不仅要求含有两个动物的名称,还必须是位置在“一、三”才对。

第五题是按要求改写句子。修改病句、句型转换均有涉及。其中我最看好的是将句子改为拟人句、比喻句的练习,此举长期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第六题是重视文本知识的积累,考试内容均为书上的重点部分,不是背诵课文的填空,就是人物品质的归纳。“小资料”上内容也有涉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积累。

第七题为阅读。本次共分两大块,一类为书上的文本再分析,一类课外短文的赏析。不是机械的一问一答,也不是重复词句的练习,而是重视感悟,重视学生理解力的训练。学生答题情况还可以,就是有些答案略显简单。

第八题则是作文,是一则命题作文。写一写你心目中的英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字数在 400字以上。”要求具有启发性,学生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盼望,有条有理。就是有的学生语言过于干涩,缺乏文学性,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首先,我认为要提高毕业班教学质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重要。当然,思想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批评而已,它的范围十分广泛,如在六年级学期初就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今年与往年的不同,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这样,学生在潜意识中就存 在应该更加认真学习的观念,并为今后认真学习,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其次,善于捕捉反馈信息,做好针对性辅导。即关注“培优补差”工作。所谓“培优”,一个是让原来的优生保持优秀或更进一步,另一个是从中等生中再培养几个优生。“转差”就是要使后进生成为中等生甚至优生。前者较容易做到,后者就较难。但是学生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如果后进生没有进步,只要保持原状,你就没有错;如果后进生有了进步就是你的功劳,如果在你的努力下,你的后进生从成绩 40 几分进到 60 几分,别抱怨你多努力他还是不及格,其实说明你很了不起了,你想,如果你的班里有两个这样的学生,你的班级总分就提升了 40 几分了,是不是应该高兴呢?老师们,我们每接一个班级,总是对优生和后进生印象深刻,而中等生这一块,往往被我们忽视了,常记不住他们的名字。然而,正是这一块才是我们老师的用武之地,也是我们提升成绩的沃土。我们可以把中等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可能成为优生的,另一部分是保持原状,比较不容易进步的或有可能变为差生的。针对前一部分的中等生要想尽办法让其提高成绩,方法有四:

1、找机会告诉他,你完全可以成为优生,只是你之前的老师没发现,现在老师发现你是优生的料。

2、课堂上尽量照顾,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有体验成功的乐趣。、作业要有效。

4、研究他们试卷、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点,让这些学生跑起来。当然我们一时间没有足够精力照顾那么多个中等生,我们可以分批引导,有计划引导。针对后一部分中等生就先让他们保持原状,先让他们按原来的速度学习。

再次,就是留有效的作业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1、基础较差的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中等的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并能提出练习中的问题探讨、解决。此类学生思维能力居中,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不会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允许学生作业中的遗留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家长或同学之力探讨解决问题。

3、基础优等的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反应较快。在生字新词的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做作业时以听写代抄写,减少抄抄写写的作业,在掌握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布置提高题和拓展题,或是同样的作业给予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积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最后,是重点抓习作,大家都知道现如今作文是 30 分,作文分数比例很大,所以做好这部分指导学习,就显的十分重要了。那要怎样做才好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看看:

㈠、了解作文的多种形式

这主要指的是作文训练的命题形式,其主要命题形式与题型有:

1)全命题作文 2)半命题作文 3)话题作文

㈡、熟读课标,把准作文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明确的,“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用的应用文”一个是“能写”,一个是“学写”,显然,“能写”是我们训练的重点。再结合我们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里面绝大多数都是以训练学生写记实性作文为主,同时兼顾了想像作文和常用应用文的训练。所以我们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之上。同时要兼顾若干应用文的训练。如书信、读后感、建议书等。

㈢、引领“发现”,积累习作丰富的素材

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和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呢?

1、积累生活素材

我们可以尝试设计若干主题,若干类别,按不同主题和类别来引导学生发现和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如感恩篇:引导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多多为我们服务的陌生的叔叔阿姨。在“感恩”中回顾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加以简要的记录等。

2、积累阅读素材

我们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语文积累本,我要求学生天天阅读,大量阅读,丰富和提高的语文积累、情感认知,使学生在做相关主题作文时,能产生相关联想,产生相关迁移,使自己的作文内容更加丰富,表达更加充分。

语文研讨会论文 篇7

———苏霍姆林斯基

2011年12月, 我和省名师培养对象及省学科带头人一行50多人赴深圳参加“华语地区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成果研讨会”。在这里,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名师的精彩课堂, 第一次亲耳聆听了专家振聋发聩的讲座, 可谓尽享小语教学的“饕餮盛宴”。在一次次惊叹、羡慕、激动、疑惑的同时, 我也在比较, 在思考……

一、名师的共同特质

1. 远见卓识。

同样的教材, 同样的学生, 但不同的教师执教, 效果明显不同。名师对文本的处理和教学设计都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本次有两节课同课异构。同样的《伯牙绝弦》和《祖父的园子》, 在他们的精心布局下, 创意层出, 让课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采。而每节精彩课堂的背后, 都折射出他们丰厚的教学素养和文学底蕴, 及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远见卓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

2. 追求完美。

可能是精心追求的结果, 也许是千锤百炼的必然, 大师的课堂总是那样精美绝伦。不用说每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一流, 单是每节课的起承转合, 每个环节的总结过渡, 每个课件的精心设计, 甚至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都那样滴水不漏, 清新迷人。高明的教学设计, 高超的教学艺术, 高亢的教学激情, 高雅的教学气质, 更是迷倒了众多“粉丝”。天道酬勤, 这是他们志存高远, 潜心修炼, 智慧与勤奋的完美体现, 让我不由得又想起《石板和石佛的故事》。是啊, 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今天的风光, 却无法想象他们曾经的千万次的“雕琢打磨”。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小语人的共同追求。

二、对名师课堂的困惑

对于此次活动, 我和很多教师一样是慕名而来, 怀着一颗学习的心而来。特别是名师在广大教师中颇有影响力, 他们的示范课理应成为“标杆”“旗帜”。但听了他们的课, 对照崔峦、吴忠豪、温儒敏等专家学者的讲座, 却发现他们的教学和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及与教材的编写意图等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他们的课堂中的很多设计和专家学者对课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相悖。

比如, 王崧舟老师的《望月》, 上了一个半小时, 一读完课文就直示学生“有人说, 望月望的不是一个, 而是三个”, 继而出示“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接下来理解“江中月”便花了整整一节课。然后老师问, 学生答, 比较难的问题, 老师均用“有人说……有人……”“也许……也许……”来引导学生回答, 体会出这是“作者的观察, 是现在的月亮, 是散文”。即使已昭示出作者赵丽宏的“沮丧”, 也还是固执地引导学生按照他的“误读”去总结出工整的板书, 体会“千江有水千江月”的诗化意境。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否过于“专断”?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显现?有必要一定让学生读出“一辈子都要理解”的月亮吗?

《祖父的园子》是篇略读课文, 应以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为特征, 张祖庆和虞大明两位教师同课异构, 设计不同, 创意不断, 但都抛掉本单元学习的要点, 从字、词、句入手, 精心预设, 逐段品析, 教得细, 学得碎, 堪比精读文章。难道公开教学就可以抛开编者, 抛开课标, 自我安排教学目标、重难点吗?如果可以, 想象一下基层教师的教学还有什么标准可言?

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也上了一个半小时, 从头到尾都是教师用课件指引, 学生紧紧跟上。为了让学生理解“反衬”的写法,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读“洪教头”蛮横无理、充满挑衅的话。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练“真、善、美”的语言, 还是练傲慢、尖酸的语言?告诉学生一个“反衬”的概念, 有必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吗?学生从头到尾是被教师牵引着赶路, 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戴建荣老师为了让学生学会诗歌的平仄, 不仅歌之、舞之、蹈之, 把全场的教师和学生“雷倒”, 直至把学生教到“不敢读”“不敢读给父母听”“觉得搞笑” (学生语) 。这样的创新是否切合学生实际?这种只追求个人风格, 追求课堂完美, 而忽视新课标、忽视学生感受的做法是否妥当?

……太多的困惑围绕着我, 令我深思。

其实, 名师不是完人, 存在不足在所难免, 且造成这种场面, 责任往往不在名师。公开教学只是追求“好看”“精彩”“亮点”, 忘记了我们的出发点———小学语文, 忘记了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基于以上的思考, 我认为, 我们听课者不能盲从名师, 更不能简单效仿。正如齐白石所说的那样:“学我者生, 仿我者死。”我既要向他们不断地学, 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今后的方向。

三、对自身今后教学的思考

针对此次听课学习, 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更清醒, 对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更清晰, 对自己的差距也更清楚。我坚信“生本课堂”无穷的生命力, 坚定“简约、平实、有效”的语文教学主张, 坚守“三回归”的教学思路,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体现“四化”课堂。

1. 文本解读要“童”化。

我们的教材是特殊的文本, 在有着作者鲜明风格的同时, 也包含着编者明显的意图。我们在备课时可以深入解读, 但任何的解读都可能是误读。不管任何文本, 为了让学生接受, 都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取舍, 而非直接全部灌入。我们是小学教师, 要时刻记得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的认知是有差异、有阶段要求的。盲目追求高、大、全, 过细、过深解读文本, 都可能失去小学语文教学的本真, 迷失在过度解读的泥潭中。

2. 教师角色要“弱”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资源, 要让位于学生, 转型课堂是大势所趋。要充分相信学生, 服务学生, 让学生学会学习, 才是教会他们生存之道。我们早已习惯了传统的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 甚至学生也习惯了被牵引, 被灌输。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要先学后教, 让学生在做中学, 读中悟, 思中练……我们就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弱化”, 甚至“隐身”, 避免“强势”控制, 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内容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 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语文素养。

3. 教学设计要“简”化。

只有简约、明快的事物才能让人亲近, 让人接受。课堂教学不应为了让听课教师听好、看好, 而费尽周折去准备许多与语文关系不大、华而不实的教学“桥段”, 应坚守《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而非品德课或生活课。更不必为展示自己个人的“风格”“魅力”, 而把学生当陪衬。要真正地服务学生, 突出重、难点, 让学生在清新、简洁、明晰的教学流程中更扎实、轻松、有效地感受母语,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简约和复杂是相对的, 但简约不是简单, 是有智慧的取舍, 是心中有学生的真正体现。大道至简, 我心向往。

4. 语文实践要“强”化。

学习语文有多种目的, 重要的核心是要加强语文的实践能力。叶圣陶先生和崔峦老师都明确告诉我们, 语文学习重在习得。因此, 我们要避免满堂问、满堂灌, 要开放课堂、整合资源、选择有效策略, 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落实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语文研讨会论文 篇8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康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学术委员会第六届理事长周庆元教授、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施仲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主持。来自两岸四地以及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地区100余所高校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

周作宇副校长说,“国之命脉,系之教育”,语文教育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康凯秘书长简要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以及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近年工作成就,并在会上宣读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换届的批复。

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设两场专题演讲及八个分论坛。12日上午,4位专题演讲嘉宾和内容分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之权教授的《新加坡华文课程的发展轨迹》、美国西密歇根大学王晓钧教授的《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海外中文教育的改革》、韩国建国大学林丕莪博士的《韩国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改革》;13日上午的主题发言是台湾师范大学蔡雅薰教授的《台湾语文教学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李庆国教授的《日本国语课本中古典诗文教材选编与课程设计之特色》以及香港教育大学何文胜教授与圣公会青衣主恩小学汤芷琪老师合作的《知识转移: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策略──课程规划、教材建设与教学实践的角度》。

12日下午的八场分论坛上,70多位语文教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针对语文教育发展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分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语文教育改革方面的学术观点与实践经验。

12日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师学堂京师厅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理事、常务理事、监事后,召开了第七届常务理事第一次会议,选举理事会领导成员并决定分工。

大会闭幕式在京师学堂京师厅举行。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施仲谋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周庆元教授对本次研讨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感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介绍了新一届理事会成员并简要报告了学会工作未来发展规划。

语文专业突破系统专家研讨会 篇9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而语文,是改革的核心。为了配合改革,北京、上海等地均大幅度地提升了中高考的语文分值。北京语文高考将分值提到了180分,上海则提到了200分。

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和提高中小学语文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无疑是本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013年下半年,国家教育十二五重点课题成果《语文专业突破系统》专家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它在加强中国学生学习、掌握文言文和传统经典文化方面成果喜人,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誉与充分肯定。

林钧敬教授

北京大学副校长:

“语文专业突破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注重语言、文学、文化和文明的植入,弘扬国学,这是一件配合时代特征,很有前景,惠及千家万户的事情。

余寿文教授

清华大学副校长:

语文由语言和文学组成,过去我们工具性太多,文学精神塑造太少,如何利用现在的互联网、云计算平台来进行教学,这是“语文专业突破系统”引领的趋势。

戴耀教授

博思教育研究院:

首先“语文专业突破系统”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对于教育和人才的发展战略;其次是新技术和高效学习方法的结合,反复印证了科技与教育相辅相成,事在当代,利在千秋。卢盛江教授

南开大学:

中央电视台有“汉字听写大会”,河南电视台有“汉字英雄”他们都在强调传统文化的回归与语文能力的塑造。“语文专业突破系统”无论从学术上还是技术上,都可谓很有前瞻性。杨明刚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首先要以内容为灵魂,“博思语文经典课堂”具有大数据、大文化、大媒体、大教育,印证了《周易》中那句话,叫:关乎人文,化成天下。

张炳蔚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古人云:“君子志于学,深造之而得之”。“博思语文经典课堂”便是借助新技术,改造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回到到这样一种文化承载的本质上去。

语文研讨会的发言稿 篇10

大家好!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高考语文复习经验,探讨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策略,我感到非常荣幸。下面我就我校在高考复习阶段的一些做法简单的在这儿给大家交流一下,不足之处还请在座的各位雅正。

一、吃透《考试说明》,领会我省高考意图

俗话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在制定复习计划前,我就认真解读了20xx年的《考试说明》并对近几年高考试卷进行分析研究,明确考试方向,洞察考试热点,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学习《考试说明》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依项对照,全部落实,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制定详细计划,统筹安排好复习时间

第一轮复习:课本为主,按册复习。

从课本入手,依标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特别是古诗词和文言文全面铺开。具体做法是将六册的古文归纳,让学生记、背,再辅以小测。我们把第一轮的复习称为“拉网式复习”,“地毯式轰炸”。

第二轮复习:专项训练,强化重点。

根据《考试说明》和高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知识结构分门分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按照“相关知识整合——相关练习强化——相关错题点评”的步骤分类进行。这一阶段的复习关键在于归类整理,作好专题,查缺补漏,切实提高复习效率,打好阵地战,歼灭战。

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把握整体。

这一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做高考模拟题,整体把握试卷的题量,安排好做题时间,可帮助同学们在完成专题复习后,检测学习的成效,同时又能起到高考实战的演习,提高应试能力的作用。

三、针对考题类型,总结答题技巧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

1.针对字音和字形要加强广泛地识记和积累,先引导学生整理每册书中的重点字词,主要是课下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重点放在学生易写错读错的字词和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上,再针对每册的字词都设计一张检测卷,做到逐一过关。强化学生的书写,要求正确、工整、美观。(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每天下午有半小时息会时间,我一般就是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让语文课代表来听写这些易错字,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批阅,最后让学生将错字摘录道易错点击本上去,每天利用2——5分钟时间看看。)

2.关于语言运用的复习,主要通过反复专项训练来落实。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复习,要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注意敏感考点,比如:看到“是否”“通过……使”“防止”“避免”这样的关联词,就要想到出现的相应错误。

3.对于古诗文默写,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张冠李戴、记忆混乱;默写时不审题,胡乱填写;书写时添字、漏字,写错别字。针对上述状况,复习时应注意:一是先理解再背诵。二是加强对三种句子的理解、背诵,体现古诗文主旨或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今天仍有生命力、经常运用的句子,如李白《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颇有文采的佳句,如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三是通过检测、反馈不断矫正容易写错和混淆的字词。四是严格规范书写。

4.从我省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对名著的考查形式都是给出名著选段后根据要求答题。20xx年考查了《童年》,20xx、20xx年考查了《骆驼祥子》,20xx年考查了《名人传》。近六年未考查到的篇目有《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繁星.春水》,今年删除了《名人传》增添了《简.爱》以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估计今年增加的这三部名著会有所体现。

(二)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

这一块考查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面广。考题是以文字表述的形式出现,一般来说,只要学生参加过这类活动,再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肯定能完成试题。但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基本没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只是凭借想象去答题,没有实践做基础,答题的正确率大大降低。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结合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利用各种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为本班板报设计栏目名称、设计关爱留守儿童的包饺子活动的方案、召开运动会时让学生为本班拟写宣传标语等等。正是这些点滴积累的利用,让学生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身有了体验,也就有了答题素材。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

1.现代文阅读主要分为三种文体: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而议论文最近几年都没涉及,所以我在复习时也是一带而过,重点放在了说明文和记叙文上。

我省高考对说明文阅读考查十分重视,年年必考,且考查形式较为固定。考查范围有认清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中心;概括事物主要特征;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分析;结构层次的梳理,说明顺序的辨识;准确的语言特色等。在所有阅读中说明文阅读的难度系数是最小的,也是有章可循的,例如概括事物的特征时,就要分析文章的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判定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时,我们不妨总结出一条具体的答题模式给学生:如文段中出现例如、比如等、毫无疑问说明方法就是举例子,答题模式:举XXX的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记叙类文章的常见考点有词语含义;句子含义或作用;揣摩心理;概括事件;表现手法;结构特色;结尾艺术;表达的情感;辨识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概括或评价人物形象;概括情节或补充情节链;题目的含义和作用;插叙或倒叙的作用;赏析优美精辟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谈阅读收获或感受等。

针对这些考察内容,最好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回答各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些问题可以总结归纳出通用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训练,效果会更好。如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类题目时,就可用:“用______修辞手法,表现了______内容,表达了______情感”;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暗示中心等。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有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等。

关于答题思路的指导我首先有一个总则,那就是要求学生牢记“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切记答题时不要凭想当然式或阅读的初步印象,答题要做到12个字“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之一,无论它以什么形式出题,一般都是用“以内养外”的方式出现。

(1)、释词:以实词为主,关键词应该是常见的、古今关联密切却又变化较大的词。通假、活用为主要测试点。

(2)、虚词:共考查14个,但一般都只涉及《高考指南》的前8个。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们不防编撰成顺口溜的形式便于学生记忆。如:于字的用法:“于”字要记牢,再从对比到;“为”字动介助语气,做是替给被反诘;“以”字五用法,因凭来用把。

(2)、翻译句子:备考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段,要重视那些有显著的句式特征的句子,如疑问句、倒装句、对偶句、省略句等等。翻译句子时要注意落实关键词,尽量直译。这在评分中尤为重要。

(3)、整体理解:一般有二、三个题,通过文字读懂文段是基础,理解课内段是关键。注意要关注两篇文章的联系,找出相同的内容,由课内段带动对课外段的理解。一般为概括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感悟文章的启示意义等。能揭示主旨的重要句段翻译等进行归纳整理。

复习文言文应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将每篇文章的作者出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主题内容的相关问答等考点逐个落实到一张试卷上,让学生进等系统复习,再通过小试卷测试帮学生们将知识巩固扎牢。

3.古诗词鉴赏

在历年古诗词的高考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很遗憾地丢掉了应该得到的分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关于积累,可要求同学们在平时多下功夫;注意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要重点明确,顺序合理,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如果语无伦次,用语模糊,即使理解对了,也可能丢分。另外,每一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注意积累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知识﹑注意诗歌提示性的信息(如题目﹑背景提示﹑注释等),这些是鉴赏古诗词首先须考虑的问题,有的还可能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四)写作

作文是试卷所占分值最高但高考差距却最大,是我们最想抓但又是最难抓的分。如何提高大部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首先是要交给他们写作技巧。比如:如何审题(添加枝叶、比喻还原、删减对比),怎么立意,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布局,语言的叙述等。

其次是多给他们搜集整理写作素材,帮学生将素材分类整理,例如励志类,情感类,环保类等,把最近两年的《感动中人物评选》下载下来组织学生观看,为他们的写作增添材料。

最后就应该亲自垂范,和学生共同书写,师生互相点评,这样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就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模仿老师的谋篇布局,材料的取舍技巧等。另外,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互相点评作文,让他们再找别人毛病时提醒了自己写作时所要避免的问题,从而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技巧。

上一篇:优秀特教教师先进事迹材料下一篇:药理学课程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