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发育的不成熟,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信号不灵敏,很难做大做强。欲解决上述问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目标21世纪是文化决定胜负的世纪,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论文 篇1: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摘要】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选择,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战略尤其是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选择并不是无木之本,无水之源。其选择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行业情况出发,立足企业发展实际,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一般需要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本实力、财务策略、经营领域、人力资源等方面统筹考虑。

【关键词】 多元化 发展战略 战略选择

一、引言

20世纪末,我国企业掀起了一股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企业管理层认为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发展能够给企业带来充足的利润,获得更高的回报。通过企业多元化发展,扩张资本规模。但是企业多元化发展如果目标不对,思路单一,无发展战略,很容易使企业陷入被动。进入21世纪,大部分企业开始理性思考,认为进入非相关产业并不利于企业发展,很有可能陷入被动,造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国内的首钢、鞍钢、山钢、山东能源都纷纷宣布做大主业,加大主业投资。与此同时,国内外先进企业及其垄断巨头如韩国三星、日本佳能、国内的海尔、联想也都是多元化发展的成功案例。同样是多元化发展战略,有的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而有的企业却被其他企业从快车道上挤下。这就需要进行选择,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一般需要从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本实力、财务目标、经营领域、人力资源等方面统筹考虑。

二、多元化发展战略理论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经营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对于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企业积极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在立足本行业及主营业务的同时涉足信息通讯、房地产、物流、租赁、金融等多个相关或者不相关行业,试图通过多元化经营、跨行业经营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在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下,不少企业实现了自身的发展飞跃和有效扩张,实现了多元化经营的预期目标,但是也应当注意到,在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情况下,企业也会面临意外风险,常常会由于管理层某一方面的工作疏忽造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战略目标不能顺利实现,因为多元化战略选择失误导致企业走向衰落。

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往往意味着企业要进入新的经营领域和经营行业,一般企业主要是通过并购、内部创业以及战略联盟这三种形式来实现多元化经营。通过并购企业预想进入的行业中的目标公司,可以实现企业直接进入到相关的目标行业中,有效建立其竞争地位和竞争能力。内部创业是指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进入相关领域,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战略联盟则是联合其它的单个或者多个相关企业,采取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这一方式来实施行动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联盟之间可以共享资源,比如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甚至于销售通道、公共关系等。

三、多元化发展战略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企业目前财务状况良好,生产经营正常,所属产业属于增长缓慢,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产业,企业当前在行业内具备了竞争能力,能够主导产品的研发和产量,经营较为成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二是企业资源丰富,现有产品的边际收益较低,无论如何压缩成本或增加产量,企业的利润仍维持不变,生产经营进入平台期。三是增加新产品或进入新行业对原有产品和行业不会产生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原有产品或行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四是新的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已经具备了转行的条件,企业在新行业中具备了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新进入产业能够与原产业相互补充。

四、多元化发展战略应避免的问题

1、条件不成熟就多元化发展

当前,部分企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起步期,就开始着手考虑企业多元化发展,延伸企业链条,进行横向或纵向发展。此时企业的主业仍未立足站稳,开发新的产品或延伸产业链条使企业陷入发展的被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主营业务有了立足点之后,市场占有率较高之后,企业盈利水平无法再次提升时才需要考虑多元化发展,即企业或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时开始考虑多元化发展战略,如果一味追求多元化发展,很容易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在新领域也站不稳,缺乏有效的战略支撑和资源支撑。

2、多元化发展缺乏计划和目标

多元化战略要求企业涉足多个产业和领域,实施组合产品战略和经营项目多元化经营,经营难度较大,自身财务风险较大,要求企业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多元化经营目标单一,缺乏相应的发展计划,多元化发展需要企业不断投入,有能力应对多元化竞争带来的挑战。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盲目发展和扩张,极易使企业陷入恶性循环,加重企业财务负担,使企业陷入“多元化陷阱”。

3、多元化策略涉及领域过多

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战略目标不宜太多,这样容易分散企业的资金和资源,因为企业不可能同时涉足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做强主业,有序竞争,重点支持支柱产业和产品发展。

4、多元化策略失当

在实施多元化策略的过程中,战略不符合实际,修改又来不及,已经进入实施运营阶段,使企业运行成本加大,部分策略只是看到了一时的发展前景,真正运作起来却与期望值相差很大。在实施过程中,部分企业急于求成,过快追求多元化发展,产生“欲速而不达”的错误决策,在短时期内无法实现盈利,最终导致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失败。

5、财务发展战略滞后

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大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对于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强化财务战略在企业多元化战略中的作用,对于提升管理层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财务策略至关重要。目前企业的财务战略发展滞后,不能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提供强劲动力。实现企业集团和多元化经营通常会给职业经理人提供更大的资金流支配权,这有可能会造成重复补贴的情况发生,也就意味着需要现金投入的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而不需要现金投入的项目却获得了较多的资金支持。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需要企业在财务策略中有效配置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外部资本市场尽管效率相对较高,但是具有许多缺点,这种缺陷必定会留下空间来促使资本配置形式的发展和创新,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也可以有效补充原有的外部资本市场。

五、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1、以财务策略为基石,合理整合可利用资金

一是有效整合企业内部资金原有的不相关现金流,通过实施更大规模、更高稳定性的内部资金流整合优化,有效协同外部的资本市场,获得更强的外部融资效应。二是在财务策略上要去除内部资本市场的原有缺陷,尽量减少重复补贴合理实现资金配置,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投资收益率作为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后项目及行业选择的确定标准及依据,对于收益性较差,难以获得收益的行业或者投资项目及时果断分离;科学合理地评估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上的代理成本,并根据内部资本市场代理成本的高低,采取相应财务策略。三是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企业需要统一调度资金,并有效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企业应当设置相应的资金管理中心,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并逐步实现企业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增强资金调度的灵活性,并有效实施企业资金的结算、融通等相关服务,有效整合企业在各个环节的闲置资金,调配相关的财务资源,通过资金整合,完善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有效支持。

2、建立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或持久拥有的某种资源或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确立,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依托,如果放弃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去搞多元化发展,主业丢失了,多元化无支持动力,最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消失,整个企业就会面临破产风险。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保证企业的主业优势,实现企业的健康运行,提升企业的经营实力。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的多元化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形成主业与副业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主业与相关辅助产业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战略,在规避风险方面更具有优势,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起来更容易成功。

3、组织结构是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核心保证

多元化发展需要一个领导核心,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影响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如果企业的组织结构是直线型或单一性的,就不符合企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这时需要更改组织结构,换为垂直型或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同样影响多元化发展战略。多元化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制度、董事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审计委员会,并保证审计的独立性。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必须服从于多元化战略,并为多元化战略服务。当企业要实施一项新的战略时,要看组织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否符合战略发展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要及时更改。

4、多元化战略要以企业文化为灵魂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文化发展在企业战略制定中起着核心作用。每一项战略的实施都应以文化先行的敏锐感开展工作。一是要让文化引领战略定位。企业战略归根结底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总结和概括,企业文化具有引导、激励、凝聚和辐射带动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二是企业文化要与发展战略相协调。多元化发展战略要充分考略企业的文化,决不能与企业文化相抵对。

5、多元化发展战略要以人才为核心,以科技为引领

当今世界,人力资源与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选择过程中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挖掘每位人才的潜能,促进劳动者与多元化发展之间协调统一,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要注重科技的引领作用,没有先进科技和技术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注重科技引领和科技创新,就会呈现出积极进取、全面开花的良好形象。总之,人才与科技是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邱斌、孙少勤: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实证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2] 王丽:水利水电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营管理者,2012(22).

[3] 周卫东:体育用品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与管理会计发展研究[J].商业会计,2012(7).

[4] 陆魁论:大型勘察设计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选择[J].建筑经济,2005(9).

[5] 魏才云:浅谈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J].科技信息,2012(16).

[6] 扈晓明:乱花渐欲迷人眼 自主创新始见金——谈印刷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选择[J].印刷杂志,2011(9).

作者:杨永东

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论文 篇2:

探索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一、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问题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处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发育的不成熟,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信号不灵敏,很难做大做强。欲解决上述问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目标

21世纪是文化决定胜负的世纪,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企业要进行国际化经营,首先必须了解WTO的规则、以及各国贸易协定、给予的优惠条件与选择进入的区域和产业;其次是目标国的文化、法律和经济环境、所在地的竞争对手与销售渠道的情况等。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导人,要摒弃传统观念,用全新的思维去指导企业定位与发展,依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认真地搞好产品的研发设计,注重企业品牌的建设,提高产品质量。而后,参与企业联盟与集群、抱团出击,逐渐发展把触角直接伸向国际市场。

(二)避免盲目性和急躁性

企业联盟和企业集群有着巨大的生命力,目前,中小企业正在积极的参与企业联盟。进行企业集群式的发展。企业集群的发展要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和复杂的多,是不能一步到位的。以物流中心为例:我国规划、在建和已建成的167座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中,目前已有50座建成并投入了使用,由于各方面发育的不成熟,耗巨资兴建的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目前闲置率达70%。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前提是必须解决集群内的严密组织性、同质产品竞争性、产品质量标准、品牌发展、分工合作、工序与流程等问题,以及各自经济利益关系、完善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等,才能得以正常运行。联盟与集群式发展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步骤之一。

(三)在产品研发设计、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工夫

产品的研发设计,需要企业有雄厚的要素积累,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素质要求是全方位的。目前我们中小企业最缺乏的就是对产品的核心技术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因为遇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据调查,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设备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1%,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为41%,处于国内中等水平的为47%。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发达国家依靠人才优势,掌控着全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主动权。日韩两国把人才看成是“企业之根”、“企业灵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力度和水平,都存在有很大的差距。人才培养,仅依靠中小企业自身是难以完成的。作为各级政府、科研、教育部门和社会都有责任,要多方面的给予支持。要在课程设置、培训内容、收费标准方面给予照顾,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人才战略发展的目标。

(五)建立品牌发展战略

品牌的形成,是企业各种要素长期优化配置的结晶,但在一部分人的认识中,没有认识其价值所在,索尼彩电在中国一年50万台的销售所得利润,超过了中国所有国产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有的洋品牌服装售价高出成本的50倍。

1、买品牌不一定能保住品牌。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一些企业通过购买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乏是一条快捷之路,但它的前提必须要有严格的生产与质量管理保证体系,优化配置的生产链、发育成熟的市场链和国内外的优质的服务链。按照经济学的发展规律,一个产品从研发设计、投放市场,要经过成长期、成熟期、衰败期,只有个别品牌保持经久不衰,其中包括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买品牌不如买发明专利,从起点开始创品牌。

2、将贴牌逐渐转换为自主品牌。一些业内人士认为OEM是我国中小企业品牌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最佳选择,但长期做OEM,企业就始终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企业就无法塑造自己的品牌。我们很多企业能做贴牌,倒不如沉下心来抓紧自创品牌,应选择一些基础较好、有经济和技术实力、且管理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品牌的骨干企业。品牌的发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企业的最佳选择。

3、注意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经常发生商标被侵权或抢注的事件。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企业切身利益,是目前中小企业的薄弱环节,企业应加强防范意识和重视程度。

二、社会服务环境

(一)为企业能提供一站式服务

建立一个综合的社会服务中心,在中心内几乎能办完企业所有的事。笔者看到很多地方的政府,都有便民的行政服务中心,可以在中心办理身份证、交纳各种费用、政策咨询等等,极大的方便了市民办理事务和节省了时间,效果非常好。如果能为中小企业也建立一个综合的服务中心,政府和社会多个部门在中心都设立窗口,依靠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会大大方便企业办事和节省大量的时间,政府的政策咨询窗口也可设在中心,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排忧解难、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二)提高和改进社会的整体服务水平

中小企业能健康稳定的发展,一定要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而社会上服务部门多数处于垄断地位,有着自身的经济利益关系,在为用户的服务水平、服务时间、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三)发挥商会与协会、社团组织的作用

目前我国行业协会与商会发展滞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改革方面遇到的问题多,完全依靠政府是难以完成的。充分发挥各种学会和协会的作用,大胆的探讨研究解决我国发展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能使政府与企业很好地衔接。同时,还可承担市场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政府应对学会与协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促进发展。对于能为政府和社会创造成果者给予一定奖励。

(四)建立企业、产业、社会多元交互的系统平台

当今世界是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国际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解决上述问题,要建好以下各种平台,为企业服务:

1、政策法规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等。

2、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各个数据库相互联接,通过数据库,可查询多方面的数据,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咨询、市场动态、经济动态等服务。

3、信息网络平台。为企业能提供生产、市场、客户等各种服务,并能与各个企业联网,作到企业社会资源共享。国家应该在信息服务上降低费用,或给予补贴。

4、国际贸易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国际贸易信息、相关咨询及业务流程中的服务。

5、政府融资平台。能为企业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困扰。

6、海陆空联运平台。发展各种运输工具的整合平台(海陆空一站式服务)联运式服务,为中小企业的产品与原材料提供快捷的运输通道。

7、市场预警平台。专门为中小企业发布市场动态预报,提供商情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平台需要构建。上述平台的建设,实现平台与平台之间交互、连接,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节省时间和降低生产成本。

三、政府的职能作用

(一)政府要加强对各部门监督、衔接工作

目前当务之急是解决政出多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衔接问题,为中小企业开通快捷办事通道,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除在税收、信贷方面的支持外,更多的是如何引导企业的发展,政府让部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而中小企业最急需解决的就是人才、资金和信息服务。美国有中小企业250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吸收了美国一半以上的就业人口。1953年,美国根据《小企业法》,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该机构经费由美国财政负担,小企业局下设“企业开发中心”、“美国小企业顾问”、“企业信息中心”、“小企业地方办公室”、“退休经理人服务团”、,以及电子商务学院——网上课程等团体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面对面或者网上咨询服务,并提供免费或者低成本的培训服务。我们政府要率先走在前面,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设立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构部门,负责规划指导和提供综合服务。

(三)完善法规,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中小企业稳定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应参照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法规,结合我国的国情,在现有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乡镇企业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细则》,笔者建议探索出台《民营企业融资管理办法》、《低端产品管理办法》、《企业联盟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若干规定》、《信息资源共享若干规定》、《企业产品不良竞争若干规定》、《技术创新激励法》等法规及各种标准制定工作,切实保护好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在经营管理,贷款与担保,股票债券的发行与上市等融资方面应尽快加以完善。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颁布44号文件,实施抑制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是出于大局与整体的利益,今后类似的问题应控制在源头,政策出台在先,而不是事后。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应尽快加以完善。

(翟雪梅,1988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江苏省无锡江南大学太湖学院。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作者:翟雪梅

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论文 篇3:

科技金融投入管理机制的比较研究

摘 要:科技金融通过将专业化金融服务延伸到科技创新领域,为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与活力,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比较分析科技金融投入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发现:我国科技金融投入规模在逐渐增加,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日益上升。但存在如下问题:科技投入经费总量规模较小和投入强度偏低,科技投入经费来源结构和经费用途结构还不尽合理,研发经费投入存在严重的空间配置不均衡,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投入机制;金融创新

科技金融通过将专业化金融服务延伸到科技创新领域,为企业科技创新与金融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与活力,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经济结构与形态的转型升级,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需求不断提升,带动了对科技金融的需求。如何通过政策与制度创新,构建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科学的科技金融的投入机制与管理体系,推动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互动,成为当前科技金融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主题。为此,本文在科技金融投入机制与管理模式比较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科技金融支撑科技体制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科技金融投入管理机构与管理模式比较

科技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政府加强对科技金融投入的管理,努力提高科技金融资金配置效率。选择美国、法国、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代表,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对科技金融投入管理机构与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美国科技管理的统筹管理和协调主要由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国家科技委员会、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负责。美国联邦政府中负责R&D经费管理部门近30个,国家科学基金会主要基础研究计划资助工作,该计划包括有关科学政策、基础与应用研究、科学教育与国际合作等5类,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3%以上;能源部重点关注化石能源、能源科学、能效和核能等领域的研究,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7%左右;国家航空航天局主要关注航空和空间技术研究以及开展国际空间合作,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7%左右;国防部主要组织和计划军工科技研发、军品技术向民品的转移,也是支持基础研究重要单位,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59%左右;商务部主要负责商业领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助,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0.8%以上;卫生部关注基础医学、医学科学、公共卫生与社会服务领域,为提供美国人民有效的医疗卫生和服务,增进人民的健康和福祉,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21%左右;农业部主要关注农业技术研发、标准、布局的制定与推广等,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1.8%左右。上述各部门管理的研发经费占当年研发总经费的96%,而它们分工协作促进美国科研经费多元化配置。美国政府为提高科技金融投入支持,还采用多种措施激励和引导创新型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支出。

法国科技管理体系包括咨询评议机构、决策与管理机构、国家级科研资助机构和科技执行机构四个部分组成。咨询评议机构包括科学与技术高等理事会、科学技术选择评估局,为政府就科技政策、技术创新和转移问题提供决策和咨询服务。决策与管理机构包括议会、高等教育与研究部、科学与技术研究部际委员会、地区研究与技术代表处、行业协会。议会负责审议促进科技发展相关重大科技政策、法律议案、计划以及监督、审议与决定科技预算分配和执行;科学与技术研究部际委员会是部际决策协调层,确定科技发展政策与思想,筛选优先发展科技领域,负责预算科研经费总量的分配;高等教育与研究部及时调整和制定科技政策,审查、管理与评价国家教育与科研工作运行;地区研究与技术代表处管理和协调地方科技工作;行业协会管理研究中心、实验室、企业研发工作以及开发经费供给。国家级科研资助机构包括国家科研署、工业创新署和OSEO集团,其中国家科研署的任务为提高大型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强度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业创新署负责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组织与实施;OSEO集团负责管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科技执行机构主要包括一些产学研联合体、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如:居里研究所、海洋开发研究院、原子能署、法国科研中心、空间研究中心、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等。

日本科技经费管理系统包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文部科学省、学术振兴机构和国立大学法人化四个部分。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是日本科技行政最高机构,其职能是审议科技预算、制定科技基本计划和评估科技项目;文部科学省职能是制定科技发展战略,调控和管理各研究机构经费、分配科学技术振兴费,组织重点与尖端领域的研发。其研发经费占联邦政府研发总经费的60%左右;学术振兴机构作为文部科学省下辖机构,委托管理文部省的竞争性经费;国立大学法人化即所有的国立大学不再是国家行政机构,而是独立法人实体。大学的财政拨款逐渐减少,但在经费筹措与使用以及人事、内部机构调整等拥有更多自主权。

印度科技经费管理机制包括印度科技部,科技部下辖国家技术发展委员会、技术与评估委员会。印度科技部负责处理重大科技问题、国家的科技创新与科学事业的发展、设立国家重大技术创新与科学创新计划、加强基础科学的建设;国家技术发展委员会为引进技术与本土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优惠贷款、经费资助与股权支持等。技术与评估委员会设置本土技术发展计划,为所有从事本土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企业提供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认识:(1)各国在科技投入管理中都十分重视和加强科技金融投入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使用科技金融投入经费,对科技金融投入经费实施归口管理和预算管理;(2)各国都努力构建国家层面的科技金融协调政策与科技经费管理部门间的协同机制;(3)各国科技金融投入经费管理模式趋于集中管理,而科技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主要采用市场化方式。

二、科技金融投入结构比较

科技经费投入是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与重要保障,也是促进一个国家和区域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世界各国政府都不断加大科技经费投入,为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

1.科技金融投入强度比较

美、法、日本、印度、中国等国科技经费投入规模及与其投入强度见表1。其中R&D经费单位为10亿本国货币,投入强度单位为%。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发达国家等,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用于R&D经费虽有波动,但都在不断加大对科技经费投入,美国科技投入强度由2003年2.66%增长到2012年的2.79%,法国科技投入强度由2003年2.17%增长到2012年的

2.29%,日本科技投入强度由2003年3.2%增长到2012年的3.35%,在2008年达到3.47%,10年平均值3.339%,中国科技投入强度由2003年1.13%增长到2012年的1.98%,印度科技投入强度由2003年0.8%增长到2011年的0.88%。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经费投入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美国科技投入强度的10年平均值2.734%,法国科技投入强度的10年平均值2.178%,日本科技投入强度的10年平均值3.339%,中国科技投入强度的10年平均值1.522%,印度科技投入强度的10年平均值0.8155%。

表1 美、德、法等国科技经费投入规模及与其投入强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科技金融投入来源结构比较

下面对比分析美、法、日本与中国等国投入资金来源结构。美、法、日本与中国等国研发经费来源见表2,表中数据为2012年统计数据。

表2 美、德、法等国科技投入(R&D)经费来源与用途结构

数据来源:同表1

由表2可看出,在科技投入资金来源结构上,各个国家也有很大差别。中国企业的科技投入占74.6%,高于美国、法国,说明中国科技创新资金主要依赖企业投资。中国政府科技投入占21.1%,低于美国、法国,仅低于日本,中国政府应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优化科技投入经费来源结构。科技经费投入其他来源仅为4.3%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说明中国科技经费投入来源结构还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资金支撑。

3.科技金融用途来源结构比较

下面对比分析美、法、日本与中国等国科技投入经费的用途结构。美、法、日本与中国等国经费用途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法国用于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最高,占科技投入总经费的25.4%,其次是美国,占科技投入总经费的16.5%,第三是日本,占科技投入总经费12.9%,而中国用于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4.8%,远低于美、法、日等发达国家。中国在应用研究领域经费占比为11.3%,也远低于美、法、日等发达国家。中国用于实验发展领域科技投入经费高达83.9%,大幅高于美、法、日等发达国家,这说明中国科技投入经费在用途结构还不合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仅是科技创新基础,而且是持续不断供给新技术的源泉。因此,我国应该稳定和持续增加对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投入。

综上分析,只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和调整科技投入经费用途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三、科技金融投入空间配置比较

为考察国内科技经费空间配置情况,选取江苏、广东作为东部地区样本,河南、湖南作为中部地区样本,广西、云南、贵州作为西部样本来对比分析国内科技经费投入空间配置情况。江苏、广东、河南、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区2004年-2013年科技经费投入规模及与其投入强度见表3。其中R&D经费单位为亿元,投入强度单位为%。

对各省区10年科技投入平均规模进行比较,东部的地区的江苏省是河南的6倍,湖南的6.8倍,广西20.9倍,云南26.04,贵州41.7倍。广东省是河南5.1倍,湖南的5.8倍,广西的17.7倍,云南的22.03,贵州的35.3倍。中部地区河南省是广西的3.5倍,云南的4.3倍,贵州的6.9倍,湖南省是广西3.04倍,云南的3.8倍,贵州的6.08倍。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在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差异巨大的;从投入强度上看,江苏省十年科技投入强度平均为1.916,广东为1.617,河南为0.796,湖南为1.282,广西为0.539,云南为0.584,贵州为0.599,东部科技投入强度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各省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各省区对研发经费的投入水平有很大差异。这说明我国在科技经费投入区域分布和空间配置上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各省区在研发经费投入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导致各类科技资源在区域科技资源配置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各省区科技创新平衡发展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我国科技金融投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利用调查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美国、法国、日本和印度以及国内江苏、广东、河南、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科技金融投入机制与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发现我国科技金融投入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1)科技投入经费总量规模较小,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偏低;(2)科技投入经费来源结构还不尽合理,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压力过重;(3)科技投入经费用途结构不合理,制约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4)研发经费投入存在严重的空间配置不均衡,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协调发展;(5)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尚需完善,影响科技投入经费配置效率。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提高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夯实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保障的基础

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总量规模和投入强度在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处于明显的劣势。有效的研究经费供给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因而,应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加大科技投入经费的总量规模。有效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全面转变政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投资角色,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技术行业投资领域,为我国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更充裕的资金支持,夯实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保障的基础。

2.合理化科技投入经费来源结构和用途结构,促进科技产出质量与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从科技投入经费来源结构和用途结构的国际比较中可以看出,在科技经费投入中我国企业占比过高、政府占和其他来源比较低,说明中国科技经费投入来源结构还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资金支撑,中国企业科技创新压力和风险增大,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投资。2012年我国科技投入资金用于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为4.8%,应用研究领域经费占比为11.3%,低于美、法、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用于实验发展领域科技投入经费高达83.9%,大幅高于美、法、日等发达国家,这说明中国科技投入经费用途结构还不合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不但是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而且是持续不断供给新技术源泉,他们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金应主要由政府提供。如果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资金,政府投入过少,会十分不利于我国科技水平的国际追赶,严重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提高,因此应该稳定和持续增加对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投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投资,更进一步合理化我国的科技经费投入来源与用途结构,增加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使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稳定、高水平发展,促进我国科技产出质量与科技水平的全面提升。

3.平衡研发经费投入的空间配置,缩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严重的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研发经费投入的空间配置均衡性是确保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的基础条件,也是科技资源空间配置均衡合理的关键要素。要缩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差距,真正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平衡研发经费投入的空间配置,降低不同区域间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的差距。因而解决研发投入空间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确保我国科技金融的均衡发展和研发投入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改善和优化我国科技金融投入空间配置与使用效率,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4.优化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科技金融投入经费配置效率与效益

我国在科技投入经费配置上主要采用行政运行规则与管理模式来对科技投入资金进行配置,这样就会导致那些与政府、科技行政部门有隶属关系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科技经费投入优先配置优势,致使科技经费投入的配置面较窄,科技金融资金配置效率低下。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双创”发展,科技投入经费的市场化配置必将成为我国在新历史阶段的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未来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过程中,第一,要进一步健全和优化科技金融投入机制,合理配置科技金融资源,使科技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融合到良性互动的运行轨道上,培育和发展科技创新的增长点,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水平。第二,要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结构和转型发展实际制定科技金融政策,重点扶持符合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发展导向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捕捉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加大对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力度,推动科研机构、高校与创新技术需求企业建立稳固持久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促进产融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5.完善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良好的科技金融投资外部环境

基础牢固的科技信用体系是科技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无论是商业银行信贷、债券发行、股权融资,还是科技保险、科技担保都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因而,科技信用实际上贯穿于整个科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第一逐步健全科技信用评价体系。第二,建立全面的科技金融信用制度。第三,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并将其他信用记录纳入其中,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科技信用体系。第四,加强信用秩序管理,对不良的科技信用给以一定制裁,并根据经济社会变化及时完善和修订。通过上述措施,社会信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使企业、政府与银行的信用同步协调发展,最终可以培育出良好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投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1):40-46.

[2]肖玉香.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制度研究[J].求索,2011,(5):45-46.

[3]刘文丽,郝万禄,夏球.我国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J].宏观经济研究,2014,(2):87-95.

[4]张明喜.科技投资体系:来自韩国和台湾的实践经验[J].科研管理,2013,34(12):94-100.

[5]王祥兵.金融监管信号传递与金融市场有效运行[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6(9):56-63.

[6]王祥兵,张学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研究[J].管理评论,2014,26(11):55-65.

[7]王祥兵,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分形特征研究[J].管理评论,2013,25(4):59-68.

[8]王祥兵,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稳定性、脆性及熵关系[J].系统工程,2012,30(4):10-17.

[9]王祥兵,张学立.货币政策传导系统混沌特征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5,55(1):1-9.

[10]王祥兵,严广乐.货币政策传导系统复杂性研究[J].学术界,2010,7:45-54.

作者:王祥兵 林巍

上一篇:竞聘高中副校长演讲稿下一篇:四项监督制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