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基于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阐述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分析职业素养课程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建立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机制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探析

摘 要:职业素养是职业人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决定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基于对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及目前高职学生在职业素养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的分析,就如何培育与构建职业素养提出了建议和措施:发挥主体意识,自我培养职业素养;重视学校教育,加强职业素养培养;深化校企合作,营造培育职业素养的良好环境;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职业素养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张晓莺,女,南京交通技术学院督导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与管理。

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如何能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即是对职业的忠诚度和敬畏感,是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它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体现了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它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岗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1]职业素养量化称为“职商”(Careerquotient),简称CQ,它是工作时智商与情商的综合体验。

一、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作为自己的培养宗旨,培养为了适应生产、服务一线所必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相对普通高等教育来说,它更注重对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不尽如人意。

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有了发达的根系,才可以枝繁叶茂,根是树是否成材的基础和决定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对职业人的帮助很大,可以帮助其很快地融入环境、投入工作,其职业能力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以不断提升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的基础和保障。现代企业虽然很重视员工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但更重视职业素养,很多企业单位发现,有的员工虽然职业技能较强,但是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能从企业的角度看问题,对待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收入情况比较用心,反而对工作的本质不是十分重视,过分注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忽视单位的长远发展,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和企业的关系,更谈不上自我培养和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这样的员工也不是企业所希望得到的。[2]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意识到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重要性,既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很多问题。首先,对学生职业修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方面,高职院校认识欠缺,学校在方方面面对职业素养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比较少,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学校也仅仅是满足于学生不要出事、学校局面稳定就行这个最低要求,而缺乏对学生职业修养养成教育的整体规划和谋略,无法实现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顶层设计和适时掌控。其次,高职学院的辅导员大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培训教育,同时,辅导员在待遇及晋升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最后,现在学生都很有个性,学校也担心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如果对学生过于严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敌对情绪,若发生极端事件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不可估量,所以,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不敢真抓实管,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存在一定的难度。[3]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

(一)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

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及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在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相差无几,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结合本地经济和产业特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较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四点:(1)高职院校考虑的是自身师资的实际情况,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方面的调整比较缓慢,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需求不一致,最终,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之间容易产生差距,导致毕业生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2)大多数职业院校还都承袭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欠缺,在办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办学模式和普通教育几乎没有差别,认为职业教育只是高等教育低一个的层次;(3)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最初起步于中职教育, 都存在着办学条件较差、设备不足、教学模式陈旧等问题,同时,也缺乏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欠缺,这样都会导致职业学院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的需要;(4)学校对用人单位在选人标准上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自信信念等素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毕业时职业素养不高。

(二)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存在差距

高职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有着“在校期间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即可”的理念,高职院校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率,希望突出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没有把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人文素养等方面融入到办学理念中,没有利用好团、学、社等群体组织开展相关的校园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活动,缺乏责任心的养成教育,使得一些学生职业素养的意识与理念缺乏,影响了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一般都是将学生能否直接上岗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缺乏对职业当中“职”深层次的理解,“职”不仅仅是指会做,而是指要做得好,对职业要存在敬畏感,对企业要具有忠诚度,同时,要具备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三)与学生个人需求存在差距

现在学生大多数都是家里的乖宝宝,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一个理性审视自我的能力,对未来的生活过于理想化,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存在着自我价值认知过高,过分看重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就是社会的白领阶层,而不愿意在基层踏踏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不看重企业的发展及个人的未来,却对就业岗位的薪资、福利等显性物质指标期望过高,自我定位不合理,与自己的心里预期有差距。很多毕业生频繁跳槽,变换行业,甚至变换职业、专业,这成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的短板,对个人的职业前途是很不利的,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很多问题,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要客观地审视自己,克服自己的浮躁情绪,踏踏实实干好企业所赋予给自己的工作,切忌有一夜成功、一夜暴富的思想,但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步步有提高。

三、 高职院校学生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素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归纳总结笔者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三点 。

(一)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现在学生都比较强调自我,适应环境慢,团队合作意识较差。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往往使很多毕业生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毕业生缺乏对自身、企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缺乏与企业领导、员工的有效沟通,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很难融入群体,导致自己孤立,这也是导致一些大学生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其次,学生的敬业精神欠缺,纪律观念比较差。现代企业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明确,在校大学生的作息时间相对比较宽松,初到企业,一时难以适应严格的规定和纪律,反映在敬业意识上,主要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有惰性、主动性差等;最后,伴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学生的人数也在快速递减,高职学院面临着生源严重不足的现状。现在的高职学院在招生方面竞争激烈,有的地区高职学院面临着严重的招生危机,招生计划根本无法完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录取门槛也在逐步下降,招收的学生素质也呈下降趋势。例如,2015年,江苏省文理科第三批控制分数线分别为272分和279分,根据江苏省第三批文理科满分为480分而言,均未达到总分的60%,有的高职学院由于生源不足,允许学生注册入学,只要想读都可以入学,这就意味着读高职越来越容易。因此,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逐步下滑,加上高职院校生源来源多样化(有普高高考、单独招生、提前招生、“3+3”中高职衔接、“3+2”高本衔接等),学生素养参差不齐,这也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

(二) 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缺乏重视

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一味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意识等的教育和培养。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但仅仅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不具体、亦不系统,无法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更谈不上将职业素养有效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4]而作为职业素养特性之一的养成性,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养成职业素养的环境、氛围和途径,因此,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可谓有其名无其实。同时,目前高职教师中大部分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高职院校任教,自己没有企业或行业的工作经验,因此教师主观上对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性和意识性不强,导致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但就现状而言,很多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本就不长,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是第一要素,至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是进入企业后由企业方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社会上的负面因素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现在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比较多,也很容易受到社会现象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拜金主义负面作风,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产生了消极影响。高职学生由于年纪比较小,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导致学生们的心态浮躁,总想着能一夜暴富,不愿脚踏实地,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感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美德。其实,感恩、诚实、守信不仅是个人的优秀素质,也是企业的优秀文化精神——感恩客户、回报社会成为许多国际知名企业及员工必须具备的优良职业精神和素养。一个好的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市场和客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但不同的社会风气起着不同的导向作用,由于高职学生对社会的舆论缺乏理性的判断,导致部分学生心理扭曲,缺乏感恩意识,制约了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的同时,应该使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人文文化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又同时具备特色鲜明、岗位亟需的职业素养。笔者认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培育。

(一)发挥主体意识,自我培养职业素养

首先,高职学生应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构建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和习惯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习惯助人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受挫。高职学生平时要从细节做起,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形成符合企业需求的即职业化的行为习惯,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形象的养成,企业比较注重员工的个人形象,因为员工的职业形象就是公司的整体形象。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场礼仪。职场礼仪是职业素养应有之仪。不管是求职面试礼仪、办公室礼仪、还是商务交往礼仪,都是平常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所以,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锻炼培养与同学、老师交往的礼仪,在社会实践中与公司同事和上级相处的礼仪,为将来走上岗位奠定基础。

最后,要树立责任和合作意识。责任和合作意识是职场中企业对员工的最基本要求。责任即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保证工作目标的及时完成[5];合作即要有团队精神,懂得谦让和配合,共同协作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达到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重视学校教育,加强职业素养培育

高职院校是学生接受职业素养构建的主要场所。首先,高职院校要设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职业素养构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学生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 、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为之努力奋斗。同时,要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理念。其次,要激发教师职业示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经过老师的教导和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才有可能形成,特别是一个合格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会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很多学生都希望未来自己能够成为老师那样的人,所以,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自觉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6]最后,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教育应从课程体系的构建出发,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大内容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确保在课程体系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体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实实在在地实现在高职教育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职业素养的培育。

(三)深化校企合作,营造培育职业素养的良好环境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特别是在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学生尤其需要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校企融合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实施的教学模式是“2.25+0.75”,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参加校外实习实训,我们要充分把握这次机会,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真实生产中去,学生只有进入企业,才能真真切切感受到企业生产的氛围,才能够站在一个职业人的角度来感受企业对员工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另外,也可以聘用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成功人士给学生作励志创业报告,以他们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来教育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灌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事实证明,只有真正有效地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挖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体验企业,也才能够真正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要求实现的管理规范、纪律严明、团队合作、工作高效等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些真实感受也是学生未来提升其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及动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职业素养良性发展

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导学生未来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评价体系特指的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它应该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方向起到导向、检查、控制和激励的作用。传统的高职考核体系是“一考定终生”的模式,主要考的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没有考虑对职业素养的考核。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要突出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与知识技能在考核中同时占比,体现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必要性,体现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所以,高职院校应制定科学性、可行性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教学考核,让自己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企业的需求以最终实现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其中,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来说,我们应该综合考察他们的专业知识、社会实践、职业心理等,既要考察学生对本专业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察他们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察学生的价值观、职业态度,又要考核他们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既要考察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知识掌握及专业技能,又要关心他们的职业素养、奉献意识;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7]总而言之,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既要理论联系实际、又要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只有这样,评价体系才能起到引导学生职业素养发展方向的作用。除了专门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还应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积极开设美育、音乐、文学、书法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或通过社团等形式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高职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情商”的提高。

总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同时,职业素养的养成与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需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最重要的是具备对社会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团队合作意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也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2] 覃绮梅.从就业竞争谈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2010(8):188-189.

[3] 李家阳.浅析职业生涯规划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5(10):126.

[4] 张振伟,叶雅雅.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探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68-72.

[5] 勾国华.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55-58.

[6] 靳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1-33.

[7] 朱冰.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提高职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127-128.

[责任编辑 曹 稳]

作者:张晓莺

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及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基于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标,阐述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必要性,分析职业素养课程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出了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建立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机制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职业素养课程 必要性 教学策略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所谓职业素养,就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品质和能力,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理想、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从企业角度提出的,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的素质要求。

如何有效地在高职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满足企业的职业化需求,笔者认为关键在教学。当前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注重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因此,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素养课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一、开设职业素养课程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中国高职教育经过20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的“高端”不仅仅是高的技术和技能,还包括高素养。现实中我们的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当学生走向社会、进入企业时出现了诸多不适应。根据用人单位选人标准的调查看,企业用人不仅仅是要用得上,还要信得过、靠得住。相对于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他们对更重要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吃苦耐劳、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更看重。可见,开设职业素养课程,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养成,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符合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的关键。

2.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教育内涵建设与发展。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不单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仅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生毕业后可能会一时找到工作,但从长远看,是不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的。所以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还需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要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设置职业素养课程,从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做事与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入手,把行业、企业的职业规范融入到课程教学和日常的管理行为中,促使学生用职业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才会得到真正落实。

3.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人才的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重视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转向不断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训练人的机械性的技艺转向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作准备。因此,高职教育要教给学生一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因为学习能力是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必需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二是培养职业素养。因为真正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技术技能,而是包括技能在内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出一个适合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以满足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学策略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体现。与职业技能的反复练习就能习得相比,职业素养的养成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学习、体验、内化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需要学生个体主动自觉地去领会、感受和顿悟。职业素养既然来源于职业生活世界,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也应融于整个职业生活世界与工作环境中,而不能从中抽离出来,空洞地说教与灌输。

因此,职业素养的课程内容要紧贴行业、企业的工作实际,选取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把职业素养这种无形的软要素有形化,通过各种训练活动和综合性实践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等施加影响,在渐渐的积累、内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1.注重职业生活情境的创设。职业素养存在于职业生活世界中,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交往中。纯理论的教学可能永远也无法准确勾画出职业生活世界的生动要素与临场状态。我们要创设贴近职业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处理各种事务,在职业行动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素养。如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讲述“顾客就是上帝”,可以模拟酒店职场环境,让学生现场服务,在职业活动的具体环节和行动中去体会。创设职业生活情境不只是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学习的“精神场”,在模拟或真实的职场情境中,职业素养才会摆脱枯燥的符号性存在,被赋予情感结构。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并体验生命成长和素养提高。因此,我们要悉心引导学生沉入职业生活情境中,采取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有效组织各种活动,促使学生用职业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

2.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个体的职业素养是外在的社会、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渗透于人的内心的结果。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是学生主体自我积极建构的过程。它不可能自发地生成,而是在价值引导下、在精心设计的职业生活情境中通过体验自主建构生成的。体验活动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是个人化的经验,也只有让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才会有效促进体验者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当然,学生的个体体验是有差异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着眼于学生自我成长内在动机的唤醒,以模拟的教育情景或真实的职业生活环境为背景,设置各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获得职业道德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3.让企业参与到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职业素养教育,高职院校不能脱离企业自己搞一套,而要让企业参与,共同培养。可以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学校,直接讲解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传递企业文化真谛,把行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满足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缩短学生的适应期。也可请在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走进课堂,在高职生中树立可感、可知、可信、可亲、可学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把艰苦创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等品质内化为每个学生自觉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教师与学生还可以一起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运行环境,体验企业职业行为规范。

三、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要素

1.教师的职业素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是职业素养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着学生职业素养。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此,学校应积极探索各种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一是重视职业素养课程的建设,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职业教育中,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加入到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行列。二是开展教师下企业培训学习和教学研讨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苦练基本功,熟悉业务。只有教师自己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去影响学生。

2.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机制。传统的教育评价以卷面成绩作为考核手段,但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适合学生的职业素养考评,因为无法体现学生职业素养获得与提高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应注重过程评价,将日常行为考核记录和学期总结考核相结合;考核评价机制应重视客观性、可行性和综合性;要制定严格的习惯评价标准,按照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的各种职业素养进行管理,如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在课程项目中贯彻实施。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包括教师考评、学生自主性评价、同学互评等。建立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档案,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作用,真正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

参考文献:

[1]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2]沈时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10(6).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

[4]查吉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新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

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职院校人文课程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SJD880068。

作者:陈鑫

基于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论文 篇3:

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财经类岗位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确定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探索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形成校内外多方联动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合力,不断加强和提升财经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

财经职业素养是财经类职业和财经工作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财经从业者在职业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综合品质的总和。在财经工作中,从业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职业素养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影响财经工作质量乃至财经行业的重要因素。大量企业调研数据显示,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和良好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不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问题已成为困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症结。因此,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财经专业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素养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主要围绕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及路径三方面展开研究: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Blair Aolsin首次提出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概念,明确工作技能、工作形象、工作态度、工作道德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作为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的“隐性素养”——职业基本素养恰恰是学生从“社会人”向“职业人”发展的基础。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隐藏性及偶然性,不能用定量的方式加以衡量,也很难判定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职业规范和要求,这就给职业院校能否培养健全人格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业教育领域存在“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等倾向(宗美娟,2016)。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长期处于碎片化、边缘化境地,未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不佳,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下财经岗位的人才需求。

(三)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及路径

刘兰明(2015)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课程引领、专业渗透、两线融通、六步嬗变”的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培养体系。廖艳(2018)提出了会计职业素养培育途径,以市场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全职业发展理念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将会计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设置系统化的综合素质课程。

二、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建

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确定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改善、校企协同深入、资源配置优化、管理制度完善等五个方面搭建职业素养培养保障平台,构建“五平台、两创新”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一)确定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针对财经类岗位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确定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使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等职业素养培养者在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有清晰的蓝图,使学生在职业素养提升中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同时,为职业素养的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二)构建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新体系

结合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素养特点,针对目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进入校园“感”素养、课堂教学“知”素养、走入企业“看”素养、实习实训“练”素养、顶岗实习“验”素养、步入职场“亮”素养的“六步嬗变”养成路径,实现基本素养与职业技能,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教学与管理的双向融通,构建职业素养培养新体系。

通过课堂实践、咨询企业和行业的专家等途径,提炼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点,将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每一个从高职院校走出的财经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从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增强职业院校德育实效性,丰富职业教育的“教育”内涵,为职业院校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职业素养评价新机制

创建职业基本素养全程评价制度,制定职业素养养成评价手册,实现课上与课下的相互融通。职业素养养成评价手册将学生素养养成教育历程记录下来,并实现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同学等定性与定量的多元化评价新机制,保障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效果。

(四)搭建职业素养培养保障平台

为实现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依据职业素养培养教学体系,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校企协同、资源配置、管理制度等方面落实,为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条件改善、校企协同深入、资源配置优化、管理制度完善等五个方面,搭建职业素养培养保障平台。

三、职业素养培养路径

(一)开展专题培训,树立素养理念

基于以往职业素养教育分散,缺乏顶层设计,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课题组将多次组织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后勤管理等人员进行专题培训,邀请企业、用人单位参与研讨,转变人才观念,树立素养理念,明确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调研社会需求,明确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参加,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梳理人才需求,进一步明确高职财经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三)坚持实践育人,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制度,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结合财经职业岗位需求,梳理职业素养关键点,共同开发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开展职业素养的合作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瑶.如何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 工作中体现“职业素养教育”[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123-124.

[2]李立军.强化班级管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对策[J]. 职业技术,2016(07):42-43.

[3]杨娟娟.《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构建改革—从应试考试和职业素养的角度分析[J].企业导报. 2015(24) :78-79.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协和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構建研究”(项目编号:2019xh1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淑英(1974,08—),女,重庆忠县人,硕士,副教授,山东协和学院]

作者:陈淑英

上一篇:油库油管部工作总结下一篇:超市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