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防范的工程审计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程管理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当前,虽然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已日趋完善,但依旧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基于此,论文阐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结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先进、成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以期达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目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基于风险防范的工程审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风险防范的工程审计论文 篇1:

基于电网输变电工程的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创新

[摘要]本文介绍的工程项目关键节点管理审计,以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数字化审计方法为支撑,应用于输变电大型复杂工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有利于以较低的审计成本实现较高的审计效率。

[关键词]创新 审计 方法 应用

电网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是指运用标准审计底稿实施过程管理审计,将审计工作覆盖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节点,及时发现并纠正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较低的审计成本,达到较高审计效益的一种具有创新特点的审计方法。该审计是在当前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效结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数字化审计方法,针对输变电大型复杂工程的一种专门审计。

一、关键节点管理审计的创新意义

输变电工程项目审计是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现行输变电工程项目审计中主要分为传统审计和全过程跟踪审计两种方式,两种审计各有不足:一是传统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难于起到风险防控作用,同时审计发现问题也存在整改阻力。如图1所示,工程建设过程越到后期,整改的可能性也因纠错成本和阻力变大而降低。二是全过程跟踪审计虽具有审计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优点,但这种地毯式的审计存在仅注重造价、重点不突出,且需要较大的成本的投入,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关键节点过程管理审计在各类传统审计模式的基础上,全面关注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的风险分布情况,弥补了传统事后审计模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立查立改等缺陷;关键节点过程管理审计有利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早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利于控制项目整体风险;还有利于以较低的审计成本实现较高的审计效益,在“成本—效益”最优前提下,有效实现“突出重点,防范风险,量力而行,明确责任”的目标。因此,电网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具有较强的创新意义。

二、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模型构建的依托

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模型的构建是以前沿风险防控、促进管理提升为宗旨,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为指导,结合数字化审计方法及“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优化了输变电工程建设关键节点管理的系统化、模块化的审计方法,有利于科学引领工程审计的发展,进而提高工程项目综合管理能力。

(一)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为指导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上,由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学术界研究而成的审计方法,并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接受并认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于1976年发表名为《从战略系统观组织审计》的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出了毕马威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方法是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地理解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基础上,以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风险评估、业绩计量和持续提高等五个原则来分析企业经营风险,得出剩余风险结论对审计的影响,再用剩余风险指导实质性测试,自下而上地完成审计工作。之后,安永、普华永道、德勤等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及时跟进,相继研究开发了各具特色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基于上述审计理论与方法,靶向发展输变电工程这一特定战略和特点,以全过程关键节点管理为内容,相对于传统工程审计偏重于造价,将审计关键节点拓展到安全、质量、履职等全方位风险管理方面,从而形成一种全面服务于输变电大型工程发展战略而开展的全面风险防控的创新审计方法。

(二)引入数字化审计方法

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SAP(智能应用解决方法)成为主要使用平台的新形势下,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解决业务和管理问题逐渐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数字化审计已成为当前主流审计方式。与传统审计不同,数字化审计是基于底层数据对整个系统的全面风险筛查,可以在非现场便开始审计工作,实现审计时点前移。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引入数字化审计方法,在信息共享与上下互联的信息环境下,充分运用财务ERP-SAP系统、物资管理模块、项目管理模块及经法系统等的源数据,开展联网在线远程审计,以大幅提高审计效率。

(三)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采用数学、经济方面的知识,按照特定的规则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分析对比与财政收支相关的项目,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最优化的方案,以较低的投资成本,达到较高的社会效益。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相应的人力和时间投入较大,“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考量的是通过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审计资源,将相对精简、必要的人力、时间投入到关键节点核心环节,切实控制关键风险、大幅减低审计成本,达到较高的审计效率与效果。

三、工程管理审计关键节点的确定

在输变电工程审计中,审计人员根据输变电工程不同阶段的业务特点,综合分析关联数据信息的异常情况,并结合历年全过程跟踪审计发现的问题,掌握项目管理审计不同阶段的重要风险点,并依据其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审计的关键节点。

(一)分析运用历史数据,确定审计节点问题

審计人员应当全面收集并分析历年来工程审计(包括但不限于竣工结决算、全过程跟踪方面)的成果数据信息,掌握各阶段关键节点的审计问题分布情况,运用经验总结法确定各关键节点可能存在的问题点,后续根据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推进实施的情况,建立节点问题动态管理机制,持续优化节点问题管理库,充实关键节点管理审计问题内容,并科学总结检查问题方法及路径。

(二)科学确定关键节点,强化管理风险防控

关键节点审计,重在实施风险(问题)精准定位,降低工程管理风险。为此,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以工程全过程为操作基础,根据拟实施审计项目特点,通过结合同类项目历史数据分析,针对规划可研及投资计划、初步设计、招投标、工程实施、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竣工决算和后评价等完整建设程序筛选出重要环节,以确定关键节点。以某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为例,审计组结合实际通过综合分析,将重点定位于项目前期阶段、施工阶段(地面以下)、施工阶段(地面以上)和竣工验收结/决算等四个阶段。同时,依据电网输变电管理标准和历年全过程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结合财务ERP-SAP系统数据信息的异常分析,结合审计经验、数据分析、业务特性,确定输变电工程各个阶段的审计关键节点主要为政策处理、招投标与合同签订、核准开工、物资供应、基础施工、业务分包、变电施工、海底电缆敷设、线路施工、造价审核、决算审计等环节,并重点关注与检查各环节业务链上的关键节点的管理情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四、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支撑机制的优化

(一)建立内外协同团队,保障审计工作深度

一是建立跨部门协作组织,形成审计阵容宽度。关键节点管理审计以风险防范和成本效益为导向,审计范围已拓展到工程造价以外的内容,因而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更全面的专业能力,审计工作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员支撑。基于此,结合工程管理特点及涉及部门,关键节点管理审计组织以审计部为牵头部门,横向联合基建部、财务部、经法部等部门,引进基建、财务、法律等行业专家,提高审计阵容深度,提升审计问题的诊断分析效果,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二是引进外部中介力量,拓展审计专业的深度。随着国家监督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健全,企业内部审计也需与时俱进,尤其是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其作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和内部审计深度均要求引进中介机构力量作为必要补充。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立足于公司自身审计团队知识结构,适度借用外脑,引进外智,从中介机构引进造价工程师、注册会计师以及管理咨询专家等,借鉴吸收外部审计与咨询的先进方法及成功经验,从而有效拓展审计专业深度。

(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推行数字化联网审计

关键节点管理审计重在精准定位问题,以较低的审计成本达到较高的审计效果。其所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通过应用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运用历史数据信息分析结果,明晰审计检查问题、检查方法及检查路径,并逐步优化固化于系统,形成关键节点审计管理模块。

一是科学制定审计策略,降低问题的影响程度。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应实现方法科学、工作高效、效果明显的目标。审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审计策略,确保审计效率和效果。某个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审计策略兼顾审计成本与审计效果,充分结合该工程特点,针对变电工程、线路工程、海缆工程实施定向审计,采取多频次审计策略等;在审计时间管理上,积极追求审计及时性,做到立审立改,有效减少问题对工程的影响。

二是采用数字化审计方式,提升审计时效和效果。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采用在ERP环境下实施在线审计为主、现场审计为辅的审计方式。审计组充分运用财务ERP-SAP系统、物资管理模块、工程管理模块以及经法系统等共享环境,获取包括工程物资、资金、费用、合同等审计信息,并通过信息分析查找风险源、问题点,确定审计方向和重点,进而实施联网远程审计,必要时采用现场审计作为补充、辅助手段,保证质量,提高效率。如在某个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审计中,审计组充分运用ERP-SAP系统(物资模块、工程模块)、财务管控系统、经法系统以及固定资产精益管理系统,对工程相关合同、资金、物资、成本等进行联网远程审计。对于联网远程审计后尚存的疑点,补充采取现场审计手段,现场审计重点为检查基础资料、现场盘点工程物资以及核实工程进度情况等,确保审计质量和风险控制效果。

三是优化审计检查工具,推行审计模块化管理。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作用,将经过优化的审计问题检查表,按照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检查路径固化在审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检查模块。如在某个输变电工程关键节点审计中,审计组有效利用审计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历史数据分析问题点存在的可能性,将通过审计分析确定排除存在可能性的问题点直接排除于检查范围之外,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四是科学设计审计底稿,推进问题闭环管理。科学的审计底稿能涵盖审计的每个环节,并拓展审计整改跟踪管理。基于立审立改管理理念,关键节点管理审计应积极创新审计底稿,既要把审计底稿当成审计工具,更要把审计底稿当成管理工具。同时,通过优化“一稿一问题”机制,从问题描述到问题整改及后续观察等进行全程、全方位跟踪管理,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整改问题”的管理闭环,保证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效果。

(三)优化立审立改机制,强化成果应用管理

在审计问题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健全立审立改机制,积极拓展审计成果应用和设置系统预警功能,可以及时改正发现的阶段性问题,从而降低问题的持续影响。

一是限期整改,定期通报。关键节点审计问题管理过程中,除细小问题能够现审现改外,其他问题均需下达审计整改通知书,要求所有单位根据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方法,明确相关责任人,规定整改期限,并定期发布整改情况通报。

二是全面整改,督促闭环。审计问题整改应点面结合、全面整改,具体措施包括:首先,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做到“当事单位立即改,其他单位全面查”,以点及面、点面结合,全面梳理排查薄弱环节,及时找出问题根源并严加整改,杜绝后续再发生同類问题。其次,协同监督,形成合力。协同工程建设部、财务部等专业部门共同指导、督促各基层单位做好整改工作。最后,跟踪落实,闭环管理。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公司审计部建立台账,实行整改销号制度,持续跟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

三是强化考核,持续提升。关键节点审计应坚持后序阶段对前序阶段发现问题“回头看”,全面核实问题整改到位情况,结合问题台账销号制度,对各单位的问题整改及闭环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持续推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四是完善预警,防范重燃。在关键节点管理审计模块中设置系统预警功能并充分运用,不仅能发出预警引起重视,还可以密切关联问题全过程管理信息流,起到提高处理问题效率的作用。

(作者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邮政编码:310007,电子邮箱:331808958@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王宝庆.内部审计管理[M].上诲: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发展[J].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04(4):47-51

徐政旦,谢荣,朱荣恩,唐清亮.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闫玥.我国数字化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8):127

作者:厉理

基于风险防范的工程审计论文 篇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探究

【摘 要】工程管理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工作结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水平。当前,虽然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已日趋完善,但依旧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基于此,论文阐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结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通过借鉴先进、成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合理优化,以期达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目的。

【關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优化;工程经济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建筑行业实现了巨大转变。首先,建筑企业对建筑任务的揽取由传统的任务分配形式转变为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取,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建设效率[1];其次,建筑企业的责任与经济也发生相应改变,由传统的上下级管理方式变为与业主之间权责关系明确的责任制,经济也逐渐向股份制企业转型,同时,企业经营方式也由地区性封闭式经营揽取跨越至远距离项目揽取。我国建筑行业所实现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与我国经济增长、政策改革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如今,面对着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我国建筑工程企业仍在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管理模式与更高的经济效益,以满足市场经济需求。本文通过探讨分析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据此制定出有助于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建设性措施,详细内容如下。

2 工程项目管理的含义

目前,可将工程项目管理理解为: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对象,使其在完成工程项目工作时,达到规范化、有序化,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保质保量、不拖延工期。工程项目管理具有一次性、整体性、直接性、周期性等特征[2]。所谓一次性,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和预算范围内达到预定水平的一项一次性任务。整体性包含很多方面,如时间、经济、人力等方面的多项投入,确保工程合理、高效地完成目标。直接性为按照施工要求,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直接、明确的工作。周期性为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因此,必须进行集中的管理。

3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3.1 受物价影响明显,忽视工程风险与索赔

从经济角度看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主要包括以下3点:

第一,由于工程项目工期较长,因此,在施工期间,工程项目管理受国家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多,难以支出与造价相应的人工费、材料费等费用,往往出现支出超出预支金额的现象,或导致项目的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误差过大,等等,使项目利益受损,工程经济风险与施工风险等级增加。

第二,项目经理部对工程风险与索赔不够重视,缺乏索赔必需的证据与正确认识,不敢正面面对业主或在面对业主时缺乏以正确的身份进行交涉的意识,反而在索赔的过程中白白流失经济效益,对整体工程项目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三,忽视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与控制因素对整个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影响,成本管理与控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直接收益,当下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对在建筑施工中所需要采用、使用的原材料或其他物料并没有进行合理的管控与造价控制,忽略了物价涨幅因素对于成本控制造成的不利后果,导致建筑成本的投入提高及其成本的利用率却大幅下降,更出现了建筑资金的实际支出严重超过预算支出的情况,对建筑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2 管理体制不合理

由于如今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并不充分,因此,其体制也存在不合理之处[3]。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灵活的项目管理制度,建筑企业在成立时,会制定一系列的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这些结构与制度一般采取直线管理,不会因项目不同而改变其整体结构,而工程管理应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因此,项目管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工程项目管理人才较少,由于很多工程建设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因此,出现专业型人才不足的局面,针对工程项目管理,大多数企业都缺乏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且企业自身难以培养人才,通过外界招聘人才又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一些企业即使有较为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也没有专业人才运用。

第三,管理手法单一,目前有些企业仍然采用传统手段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甚至根据经验制定项目的成本、质量、工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不够,增加了企业项目建设的风险性。

第四,項目模式不合理,如今有些企业仍采用计划经济模式,无法根据具体项目制定有效的工程管理模式,企业竞争力不足,对人才的引入认识不够,出现企业效益低下的现象。

3.3 轻视质量,缺少创新

如今,大部分的建筑工程企业都以利益获取为主要目标。就工程项目管理来说,有些企业为了得到项目权限,大肆压低建设成本,将建筑项目转包出去,获得一定利润,而接受转包的建筑企业为了获得更大利润,往往在建设材料中使用不达标产品,“偷工减料”现象较严重,对工程建设质量不予重视,只注重企业效益。而且一旦出现“豆腐渣”工程,各建筑企业便会以“涉及项目企业过多,无法查明原由”为理由推脱质量问题。

此外,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缺少创新精神,很多管理技术都采用国外的先进技术。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与外国的建筑工程存在很大差异,除了法律法规、建筑风格不同,建筑材料及模式也有一定差别,我国只学习了国外的技术,但对其经验掌握远远不够,缺乏一定的技术运用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精神,盲目将国外的技术运用到我国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往往会束缚相对应的创新思维,在引用技术运用方面也无法将其与我国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3.4 忽视合同预结算与财务管理

首先,目前情况下,企业逐步采用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往往会忽视合同预结算方面的管理,企业的相关人员对于施工合同并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没有和相关企业进行合同预结算方面的交流,落实到相关人员的执行力和业务能力不强,往往审核施工合同的编审人员、财务人员等并不具有较为完善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企业的编审人员对于合同中所涉及的建筑结构知识、施工技术等建筑工程知识也存在缺陷。例如,当前我国对于合同预结算误差的奖惩管理并不完善,成本分析环节中无法做到细致处理,部分建设单位虽会对施工单位的合同预结算、成本分析上产生的误差会进行规定,但由于编制和审核合同预结算方面的内容,是一个较为烦琐和过程需要细致处理的工作,再加上施工单位整体的企业实力和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同时,合同预结算方面存在不合规问题,导致现如今施工单位对于工程量、合同预结算方面往往会进行高估冒算。

其次,对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办法来说,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企业仍旧没有采用新的管理办法、响应新政策文件,导致在项目管理中很难找出施工计划中存在的瑕疵。同时,对于项目的成本核算管理、施工图纸的预算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项目的成本核算管理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成本核算、图纸预算的误差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

4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化策略

4.1 加强预算管理与风险防范

预算管理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项目部应根据市场行情向企业反映费用的收取标准,通过定额控制支出,根据行情及时更改预算支出,要求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相关人员深入学习施工合同,在签订合同之前,以增强预算人员的预算能力为切入点,立足于合同的整体框架及其细化内容展开,在中期注重开展审计人员的监督审查工作。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准确地管控各个项目收入的预算,针对支出预算的相关编制则采取“零基预算”的形式。同时,关注风险管理,如项目失控、工期拖延、意外事故等问题,都会降低项目利益。只有风险控制得好,才能获得更高收益,可以通过风险监控、风险控制、风险转移等方式降低风险,且应理性看待索赔,在项目施工中,寻找索赔机会,收集索赔证据,方便未来工作的开展。

4.2 规范工程进度控制体系

在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工中,规范工程进度控制体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需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以及实施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对工程项目进行细致探索,讨论对策、安排施工进度计划,以此确保项目的整体工期能够控制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若施工进度受突发事件影响,项目管理人员需及时协调好各工程内容的时间差,在最短的时间内针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并解决,保证施工进度能够按照预期进度计划进行。企业需要规范和完善工程进度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的突发情况解决方案,增强施工组织等单位对施工进度计划的整体控制能力。

4.3 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若想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水平,必须引进新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工程项目管理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不仅要具有专业施工能力,还要有全面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对提高投资效益、改善工程质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增强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实行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使其将新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以信息化、技术化工程项目管理作为突破口,借此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工作规范化。除此之外,应改善企业相关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培养“重实效、高效率、多层次”的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建立“反馈快、渠道广、零延迟、扁平化管理”的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4.4 运用装配式工程建设模式

装配式建筑是采用国家标准设计,实行工厂化生产,从而达到一体化装修等目的,实现建筑规模化建设[4]。作为新型的建筑类型,相对于传统建筑具有生产效率高、节能省材、环保、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等多个优点。在很多项目建设当中,预制化可以缩短将近一半的工期,对构件的设计冗余进行剔除,减少建筑构件的用料,借此解决在工程建设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处理问题。同时,其能够保证每一个构件拥有稳定的质量水准。模块化的预制对建筑形体进行了结构分解,在此基础上便能够满足多元化的设计需求,能够应用于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建筑。因此,建筑工程应实现建筑从传统到装配式的成功转型,提高施工质量。

4.5 构建全面的项目管理制度

企业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必须以制度为中心,将严格的施工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到建筑的施工管理程序及其企业人员的“模块化”管理当中。因此,构建全面的项目管理制度至关重要。企业应根据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及施工情况,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提高其管理水平,规范其管理工作,明确各级质量职责,进行监督、考核、指导、评价等多项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在顺利完工的同时,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并以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完善作为合理的切入点,相关工程的负责人、管理人员应该制定出一套合规合理的质量监管标准与对应的管理制度,明确落实各级管理人员的对应监管责任,在工程出现问题时贯彻“落实到人”的监管体系,保障相关的责任管理规范合理运行,使建筑项目符合国家要求。

4.6 增加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

首先,为确保工程质量,招标公司应扩大招标、投标范围,增加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参与竞争的投标企业可适当降低成本,但必须保证其建筑质量,可在施工结束后进行全面评估,观察建筑公司的完工质量。若建筑企业未达到国家要求,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管理;若建筑企业达到国家要求,可参与下次竞标。

其次,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从创新研发方向着手,在建筑施工企业竞争力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降低总体预算、支出成本等。建筑企业的根本竞争力是创新与研发,其最终将转化为建筑生产力、提高生产质量和建筑工程的质量、降低建筑与人力成本等,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5 结语

在现如今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环境中,为了使建筑工程的施工更加完善,提升其建筑质量,进一步对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效化改革,建筑企业必须重视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其存在的市场不健全、体制不合理、轻视质量、缺少创新、忽视合同预结算、财务管理等问题,可通过加强预算管理与风险防范、规范工程进度控制体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运用装配式工程建筑模式、构建全面的项目管理制度、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等策略实现,全面发挥工程项目管理对建筑企业的作用,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春梅,宋亚军.IPD模式下基于BIM的水运工程项目风险协同管理[J].中国港湾建设,2020,40(11):71-74.

【2】姚梦茵,宋玲玲,武娟妮,等.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环境工程学报,2020,14(5):1137-1145.

【3】杜坤.提高石油钻井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评《石油钻井工程项目管理》[J].林产工业,2020,57(9):108.

【4】梁献超.EPC模式下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體系与策略[J].建筑经济,2020,41(11):73-78.

作者:陈思宇 徐梓熊 朱蓉蓉 李伊池娇

基于风险防范的工程审计论文 篇3:

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项目所涉及的金额也在不断增大,工程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也随之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管控对确保工程项目进度的整体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更好管控企业的资金流动和更好发挥资金的价值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风险防范;工程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1工程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概念及具体成因

作为工程建设中的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工程财务管理以及管理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工程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是否得到落实关系到工程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基于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工程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工作,降低工程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使工程项目建设进度顺利推进,以达到最大化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总体而言,工程财务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内容繁杂,主要工作是以物资和其价值为评价体系进行资金和物料的分配,并保证人力物力的价值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保证这项工作在总体平稳的前提下进行。这项工作十分复杂,考虑的因素很多,包含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工程项目建设中人力物力分配、技术对建设的影响考量、工程进度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等,将这些复杂的内容充分考虑,并进行平衡协调就是财务管理所要进行的工作。提高企业的综合收益,充分调动企业的人力物力,使其的利用效率最大化,离不开工程财务管理及其财务风险管控。

2当前工程财务管理中的新目标、新内容

2.1当前我国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新趋势

当下的形式是:人们盲目追逐经济效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往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越来越少,对工程项目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加之国家大力提倡生态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加强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工程管理目标由过去的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这就产生了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许多新内容,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都有所提高。对于这些新目标、新内容企业要有足够的重视,工程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新目标要求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2.2全球化、国际化浪潮下对我国工程财务管理中的新要求

自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全球化之路得以开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推进,许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这种新形势要求我国的工程建设和财务管理的理念和标准与国际接轨。如此才能跟上国际行业最新发展的脚步,消除海外工程建设中的困难,为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和业界影响力奠定基础。基于此,我国工程财务管理标准的制定不仅要参照现有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也要顾及工程建设企业国际化的需要,结合国际通用的标准制定符合当下发展趋势的工程财务管理新标准、新机制,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服务。

3工程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管控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点

工程项目建设工程建设时间比较长,相对应的,与其伴随而生的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也是一个需要投入长时间进行的工作,在这冗长繁杂的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中难免存在疏漏,有许多问题在所难免。往往是这些产生的问题使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另外,随着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工程规模有越来越庞大的趋势,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在这些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产生财务管理上的困难和混乱,从而引发许多财务风险。下文就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做分析和总结。

3.1工程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

工程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就会产生许多人事纠纷,例如部分工程财务管理人员权责不明等,这样就容易产生许多工程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工程财务管理部门在管理机制不完善、权责分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工程项目的人力物力没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进度与资金调动不相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造成后续的工程项目无法正常开展,延误工期的问题。另外也会造成审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审计结果缺乏真实性,一些问题没能发现和顺利解决,就会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因此,财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往往会引发后续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还是会回馈到工程财务管理上,造成重大的财务风险。所以,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是工程项目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是管控财务风险的重要保证。

3.2工程建设现场缺乏监督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工作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财务的监督管理工作。由于财务管理工作不直接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的调度指挥,所以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无法及时对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的人力物力进行调度协调,就会造成资源分配不合理,进而造成浪费现象的发生。设置财务管理现场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补足工程财务管理工作与工程项目进度脱节的局限性,更好地调度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的各项资源,减少浪费现象的发生。如此也能降低企业的成本投入,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且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如何进行工程財务管理中财务风险防范工作

4.1构建并不断完善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往往存在先兆,根据这些先兆就能对将要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这对于在关键时间内及时排除潜在的可能引发问题的风险,长久有效的保障财务管理工作平稳有序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财务风险预警对于是否能及时上报险情有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财务风险预警部门的管理体系不能过于臃肿,精简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保证财务风险预警人员能够在发现财务风险之初就能及时将风险情况上报。财务风险预警工作要加以落实,就必须使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具有高度的便捷性、准确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财务风险预警要设定风险预判级别,对财务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危害性的程度进行有效的区分,可以使财务风险的解决处理更加高效有序。

4.2完善财务风险责任机制

明确的财务风险责任机制可以将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这样就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这对于端正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明确的财务风险责任制可以使财务管理人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在财务管理发生问题,特别是有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财务管理人员,这对分析财务事故产生的原因以及研究解决方案和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具有重大意义。

4.3做好工程总造价的预算

工程总造价的预算是每个工程项目开始之前都必须进行的一项必要工作。一个明确而精细的工程造价表可以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时刻提醒,督促工程财务管理人员规范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并将工程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当进行一项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时,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在这其中,工程项目总造价的预算又是决定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的关键。因此,明确工程项目总造价是避免后续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矛盾的总前提,是尽可能避免财务风险产生的基础。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关键工作,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施工企业有必要加强对工程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的认识了解,不断深入探究工程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充分认识工程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在日常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使企业工程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进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蓉.论工程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J].当代会计,2016,(9):35-36.

[2]马连玲,韩晓军.论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05-105.

[3]朱云峰.论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J].中国经贸,2013,(24):201-201.

[4]王达愈.论水利工程财务管理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9):62-63.

[5]張剑.工程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2,(6):35-36.

[6]刘志刚.工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274-274.

作者:赵伟

上一篇:市医疗保险系统工作总结下一篇:县经济局煤炭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