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系统学习,巩固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可以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在所学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阐述和评价判断。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史料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料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论文 篇1:

建构史料教学模式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在内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运用史料教学使学生在“历史现场”中以设身处地的态度和情感去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本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史料教学

历史教学专家汤普森有言“历史学习的重点不是集中在历史本身或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如何发展对历史的认识。”史料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就为学生搭建起与历史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在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历史发展认知。在史料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主题探究,分析材料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为之服务的,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立足于明确的教学的目标之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史料教学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整体架构,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为了打破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超越知识记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获得历史感悟,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分析相关史料,探究、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爆发的必然性。(2)结合现实,反思战争的启示,树立以史为鉴的意识。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涉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三则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起因。一:1793年6月英国国王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访问,清政府要求英国使臣行三跪九叩之礼,马嘎尔尼认为英国受到了侮辱而拒绝。二:鉴本国臣民常到贵国经商,特希望派一人常驻贵国管束我国臣民。三:尔表派一人常驻天朝,此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天朝无所不有,然不贵奇巧,并更需尔国置办物件。学生分析材料可以发现,史料一从礼仪冲突方面体现出中英的思想观念差异,史料二三则可分析得出,英國经过工业革命有着较完善的政治制度,却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另外可以看出清政府有着天朝的盲目自大及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与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推导出英国开拓市场的需求与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之间的冲突必然引发战争的结论,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选取与课堂主题相关的史料,将鸦片战争的背景重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分析可总结概括出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历史思维。

二、 结合现实、面向未来

爱德华·霍特列·卡尔曾说:“历史学家的作用既不是留恋过去,也不是从过去之中解放自己,而是掌握并理解过去,把他当作理解现在与面向未来的钥匙。”历史之于学生亦是如此,运用史料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补充了如下三则材料让学生们思考讨论,一:以倭奴弹丸小国,狡诈无信……想天戈所指,不难指日荡平。二: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三: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我说:“阅读完三则材料,你们能发现哪些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说:“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轻敌、刚愎自用、盲目自大,材料二从军事武器方面显示出当时工业及制作工艺的落后,从某种程度上反映政府的监管不力。三则是指出一种图强的策略。”我接着引导说:“常言道要以史为鉴,针对以上材料你们有什么启发?”学生们思考片刻说:“国家贫穷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主动追求先进文化科技,变革创新。实现国强民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与探索史。学习这段历史时总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运用史料对此进行讲解,更能加深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思考。

借助史料让学生在文字中窥视过去,实现情感跨时空的交汇,在屈辱的史实中思考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同时联系现实在惨痛历史的激励下更清晰地思考未来,提升历史解释和借鉴能力。

三、 挖掘价值,旨在育人

托夫勒有言“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它揭示了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应充分挖掘史料价值设置有效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历史原始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这些材料是理解课本,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基础与开始。例如在学习世界史第二册中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我引用课本中毛泽东的一段话“华盛顿会议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同时给学生展示了部分《九国公约》的条款,让学生分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华盛顿会议后中国的地位是否发生改变?2. 分析华盛顿会议的真正受益者是谁?3. 经过华盛顿会议美日矛盾是否得以缓和?结合毛泽东的话和《九国公约》的内容,小组讨论后学生回答说:“没有变化,虽然《九国公约》第一条承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根据第三四条可以发现实质上是肯定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第三条更显示出谋求各国在华利益均等的本质目的,验证了课本中毛泽东的言论。”又一学生补充说:“材料二打破了日本在中国独自称霸的局面,为美国在华谋求利益提供了便利,所以美日矛盾不但没有得以缓和反而加剧。”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结合课本和材料讨论探究,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提升了对原始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

教材中的材料往往是围绕课程重点选取的,具有指向性和启发性,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的价值,通过设置有效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分析,从而让学生把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在分析材料中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不只是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更强调的是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认知,养成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运用史料教学,学生通过史料跨越时空与历史进行对话,锻炼了思维分析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历史洞察力,提升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高国荣.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量度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1(31).

[2] 尹成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

作者简介:杨文仁,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作者:杨文仁

史料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论文 篇2:

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生通过对高中历史课程的系统学习,巩固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可以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在所学内容进行客观公正的阐述和评价判断。高中历史教学引入史料教学的方式,不但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在研究分析了解掌握历史史料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解决的能力,阐明重大历史意义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历史解释;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对人们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历史解释能力则是一个人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一环。作为高中生素养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解释,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必须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将主要时间精力聚焦到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上来。目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式越来越被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所接受[1]。高中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相关史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学习,帮助学生更加迅速、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推动学生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我思考、综合研判的辩证思维能力。

一、历史解释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的紧密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对高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就是要具备以掌握的史料为依托,以自身的历史认识为基础,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等做出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评判的素质和能力 [2]。这就要求高中生以对历史课本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史料的学习研究来不断提升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给予理性评断的历史解释能力。当前,史料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具体策略。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教育引导高中生掌握历史上的事实和重要结论,并且逐步夯实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进行科学系统分析和评价的历史解释的能力。因此,提升历史解释能力是高中历史引入史料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运用历史解释水平的有力保障。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提升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途径

(一)设置研究问题,进行史料探究

发现问题后马上高度精力集中进行研究解决是高中生的顯著特征。利用浩如烟海的史料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就要结合课程需要传达的重点和要点知识,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以探究历史材料来有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判断分析历史真相的能力[3]。高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做到“四个紧密结合”,即设置的问题要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要与所要涉及的史料知识和历史脉络紧密结合;要与严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层次感紧密结合;要与学生的特点需求紧密集合。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选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时,可以首先设置问题“中国古代是如何当官的”来初步考察学生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体制的认识和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认识和回答来引导至课本的正题,然后以科举制为划分点,设置问题为“为什么科举制度被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产生是历史必然性还是偶然性”,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科举制出现前的历史需求和科举制出现后带来的历史发展,从世袭选拔体制、军功选拔体制、察举选拔体制、九品中正选拔体制、隋唐初期科举选拔体制、宋元明清成熟科举选拔体制等不同时期的史料,从《晋书·刘毅传》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到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的“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以看出这种明显的变化。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也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 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得出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能选拔人才、消减阶层矛盾并为统治阶级夯实自身权威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阅读和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历史判断,推动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坚持辩证思维,深入挖掘事实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组合而成[4]。因此,在看待事物时,不能简单的进行直接判断,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引入不同的史料,学生就会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从而需要进一步寻找其他的佐证史料,才能推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科学判断,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时,关于“洋务运动”的起因,可以为学生提供曾国藩为购买洋船洋炮的奏折,有的学生从奏折中可以得出结论为部分满清大臣认为洋务运动的第一要务是“购买外洋船炮”,指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以看出,曾国藩认为船坚炮利就能镇压当时的太平天国起义,还可以抵御西方的侵略,而根据《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折》,指出“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有的学生就会得出结论为“欲图自强”才是洋务运动的起因,想要通过学习西方文字、制造机器、演练军队等保证统治的需要,但是通过学习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也就是重视兵器军队而不重视民生政治,重视外国交往不重视国内统治,重视朝廷统治而不重视人民生活,重视洋务运动而不重视国务处理,再加上对甲午海战失败史料的学习,学生就可以通过对各类史料的阅读理解而认识到洋务运动仅仅停留到对清朝封建统治的小修小补,其出发点就是要维护清朝的腐朽统治,这就得出了洋务运动必然会走向失败、满清统治必须要被推翻的结论,避免了因为史料的不同而得出浅层的片面性结论。

(三)开展情景模拟,再现史料真相

史料是對以往历史的汇总,其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同语言的描述,并且呈现着碎片化、多元化的情况。当前高中生的成长环境和过程决定了他们有时候难以理解史料内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就不能对真实历史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和具体的史料,设置具体的情景,组织学生以“沉浸式”进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分析史料产生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描述[5],去感受史料中参与者和作者的心境感受,从而提高了高中生学习了解史料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第9课《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时,古代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史料不仅内容繁多而且线索多样。因此,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播放相关纪录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两条丝绸之路有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组织进行“丝绸之路”展演,把学生根据兴趣分为来往的客商、管理的官员、当地的百姓等角色,并根据史料的记载对当时的场景进行重现,具体展演时可以以一只瓷瓶、一卷丝绸、一箱茶叶等为主线,以货物随着在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历,来展现当时繁荣昌盛的丝路文化,让学生在表演中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现代“一带一路”与古代两条丝绸之路的联系与区分进行演讲,让学生根据掌握史料的不同进行讲解,例如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的 “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的记载,对其前后史实进行讲解,通过相互交流来提升对当时丝绸之路重要性的认识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创设不同情境的办法,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演示时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刻掌握和对当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阶段的判断理解,提高学生在历史解释方面的能力。

(四)进行史料对比,锻炼整体思维

当前,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简单的根据课本的提示进行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很容易造成史料覆盖的范围还不是很充分,高中生对相关历史的了解不够全面[6]。因此,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搜集相关的史料信息,推动学生对有关历史史实的认识和判断更加全面系统,避免错误的得出武断的结论。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解部编版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时,除了讲解课本内容和《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内容以外,还可以结合新航路开辟的船长日记、地理信息图集、非洲情况记录、美洲情况记录等史料,引导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主要任务、沿线国家、影响范围等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并通过对比同一时代不同人物的具体描述,来认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复杂过程和对日后的巨大影响。

结束语

高中历史是提高高中生分析判断事物、增强历史唯物主义思辨能力的重要课程。锻炼培养高中生的历史解释的素质和能力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开展史料教学模式,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也可以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史料史实的过程中,深入分析史料背后蕴含的当时的记录和逻辑思考,从而形成对历史事物、历史典故、历史阶段等方面的综合判断,成为提高高中生历史解释素质能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卢成中.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问题探讨[J].东西南北:教育 2019(3):68-68.

[2]吴允鑫.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史证史料运用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 2020,000(003):155-156.

[3]季丽萍.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探讨[J].新智慧 2019,000(009):P.69-69.

[4]潘东斌.浅谈“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上旬刊) 2020,000(005):165.

[5]贾艳.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000(010):P.44-45.

[6]宋羿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科教文汇 2019,449(02):137-138.

作者简介:刘开勇 出生年月:1972年12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重庆涪陵,职务/职称:高级职称 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历史教学、学生综合素养,单位信息(单位全名):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 所在省市:重庆市涪陵区,邮编:408000

作者:刘开勇

史料教学模式历史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框架构建

摘要: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活动中,高中的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提高史料教学的能力,培养广大学生的高中历史素养。史料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个是进行归纳总结;一个是进行拓展发散。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史料的学习时,要带领学生挖掘史料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 史料教学 探索与运用 框架构建

正文: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在历史课堂中一定要做到善于运用良好的史料教学手段,带领每个学生深度解读有关史料,让学生牢牢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有关史料的考试题型分析作答时,可以有效率的把握命题重点,回答时找出有用的历史知识点,进而达到能够有效的提高每个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史料的解读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学生很难把握住重点,所以教师通常要采取归纳或者拓展两种模式进行,两种模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把握。

一、两种模式的对比

“归纳”模式与“拓展”模式不仅是史料运用形式的不同,更是教学层次上的差异。在运用“归纳”模式教学中,教师大多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较机械化,教师往往通过对史料的解读为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大多是通过直觉和经验进行理解。而运用“拓展”模式进行教学,则从丰富学生历史学习环境出发,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探索历史的时间、空间,教师将史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解读,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某些领域能深入学习和探索。两种模式的不同,在课堂中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要抓住两种模式的优点,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学习。

二、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中的模式教学的有效运用

2.1运用“归纳”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归纳”模式教学是指任课教师通过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对相关联的历史教学材料观点进行科学分析归纳,在深刻理解学生感悟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新的历史教学观点或得出结论、建构新的历史教学知识理论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化的教学模式操作步骤一般是先由全体教师通过播放历史视频或图片展示历史文本相關材料,然后教师让全体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全体学生得出相关历史知识结论、建构历史知识理论体系。对于许多教师而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对文本材料的分析来进行史料的归纳整理,代替了过去依靠担任教师的学生满堂灌输课来进行认知阅读的模式,既易于动手操作,又大大地有效减轻了老师口舌之劳。对教学材料的收集阅读、分析操作过程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学生自主摸索探究的实践过程。

例如,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一战的史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理解,进行概括总结,然后在将史料中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设定,让学生进行作答。学生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进行史料的讲解,为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带领学生进行问题的改正,寻找自身在阅读和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正,抓住规律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和理解。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探索的思维能力。

2.2运用“拓展”模式,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拓展”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中给出学生结论,让学生进行论证。学生通过给出的历史资料,利用各种其他资料和网络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对史料的认知和新的思考。学生在进行论证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新知识。

例如,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为学生进行分步骤的讲解,将背景、内容、影响等清晰的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按照课本将影响为学生直接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寻找依据,将学生进行合理划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查阅,给学生充足的论证时间,学生在查阅的过程中,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点,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新的思考,让学生发现一些新的知识点,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学习的乐趣。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答,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听讲,对其他学生的作答进行思考,进行学习并寻找不足,这样的方式能够提高课堂质量。

结束语:两种新的教学模式,都可能存在着一些优点和它的缺点,教师在高中进行史料教学活动时,要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让学生在史料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既能够学习和灵活的运用知识,又能在学习中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框架,带领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历史学习,提高学生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而提高历史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张莹.谈如何培养高中学生史料解析的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00,36(10):115-118.

[2]王梦艺.高中历史课史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框架构建[J].林区教学,00(09):108-110.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 张锐

作者:张锐

上一篇:一周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材料三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