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学案例(精选8篇)
哨子河中学
张爽
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在教材第114-117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来理解、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等教学资源,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2、先由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师选择项目进行补充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思考和讨论“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历史必然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突破
1、教学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汉化、民族同化。板书设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分析:
导入:本课采用悬念导入法导入新课,目的在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设问: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这时候教师再举例说明,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
举例如下:以“元”姓为例,据考证,其来源有四,上古商朝时,有位大夫叫元铣,他的子孙便以元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时,因为赵匡胤的父亲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纥骨氏、是云氏均改为元氏。”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的由来是多种多样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见得是一家。学生可能会因为了解到这个知识而有一种满足感,学习兴趣增加。
这个时候,教师再追问:“请你想一想,上文介绍的元姓的来源之二和来源之四,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什么重要特点?”学生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但回答这个问题有难度,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分析的思路。如:从元姓的来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数民族的姓氏更改而来,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融合的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课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不断发展,民族不断融合,每个民族在自身民族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公元3世纪到6世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为社会分裂,政权分立,同时这一时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新课讲解:
本课的内容层次比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鲜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来安排教学。教师把它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讲述,第一部分讲述鲜卑族建立政权、统一北方;第二部分讲述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手里时,迁都到了洛阳;第三部分讲述孝文帝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板书)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这一部分要讲清几个问题,首先要介绍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这里教师引用了一首鲜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学生们可以从这首民歌中感受鲜卑族,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教师接着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鲜卑族的概况。再提问,鲜卑族曾建立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们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这时候可以示意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其次这部分要介绍黄河流域统一前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教师这时可以提醒学生回忆前一课的内容,黄河流域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鲜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师提问:“这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民族的生产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可以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服装、饮食、家具、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讲解。
最后要向学生解释“民族融合”这个词语。民族融合指的是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上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许多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地域、血缘、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局面。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层次,这里的讲解点到即止,不必刻意强求理解。(板书)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这部分内容的讲述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要迁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为两个方面:平城的气候环境和地理位置。在总结时还可以联系前后文内容,如前文讲到民族融合,这也应该是迁都的原因之一;接着可以联系下文,迁都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简略讲解。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一下。如:“为什么有一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学生们可能会从贵族的个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观点,也可能从迁都困难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设想,教师不必下结论。过渡到下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总结迁都的影响。孝文帝的迁都,使洛阳获得了发展和繁荣,也为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板书)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由老师的讲解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加深记忆。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总结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归几类。
在讲解改革措施的内容时,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记忆。
例
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例
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
例
3、史书《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魏王发布诏令,认为“北方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朝的祖先是黄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称帝,所以姓拓拔。土,乃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所以应该改姓为元。”同学们,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来源吗?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内容的讲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小结:
本课内容以问题形式结束。教师提问,在我们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鲜卑族了,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学生意见有差别,有条件可以组织辩论,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辩论。
设计如下:
正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贡献的皇帝。
反方观点: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拓拔民族的罪人。方案二:问题。
提示如下: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应该加以肯定。课后作业:
一、让学生读书的想法
升入初中, 学生新接触历史学科, 书上图片很多, 感觉很新鲜, 有些学生上课时喜欢超前翻看图片, 而要求他们读书时, 则表现得兴味索然。同时, 阅读能力相差悬殊, 不少学生字读错、句读破、读得断断续续, 理解归纳时更是不知所云。初一学生读书的现状提醒我们教师在初始年级就必须利用好教材,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 课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读书。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历史的基本知识容量大, 而且前后知识之间、相似知识之间极易混淆, 很多教师就对知识进行条分缕析、归纳对比, 可谓一清二楚, 学生也记得八九不离十, 可一遇到解题, 学生仍觉得是一团乱麻, 反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书效果好, 正应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课标还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判断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
再次, 读书能力的培养符合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课标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改革后的各版本教科书图文并茂, 内容生动, 可读性强,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读中思, 在思中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让学生读书的方法
1.全局性阅读
(1) 读目录:
目录包括单元标题、课题, 是一册书的提纲, 简单明了。读目录, 就从全局上了解了本册书介绍的几大主题及主题下要学习的篇目, 这就好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根目录”, 课文中繁杂的知识才会有序罗列到相应的目录下。对刚升入初一的学生, 首先要向他们讲清目录的作用;新单元开始时, 要求学生先看目录,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篇目, 指出上下单元之间、单元内篇目之间的联系;单元复习时再以目录为参照, 师生共同编写单元知识体系, 逐步培养学生看目录、用目录的习惯。
(2) 读课题、分标题:
不少学生读书时总是忽略课题、分标题。他们习惯直奔正文, 认为课题、分标题算不上是内容, 看不看都无所谓,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直接影响到阅读方法。课题就是本课的主题, 分标题告诉我们围绕主题从哪几方面讲述。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分“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三个分标题介绍, 三者既是并列关系, 也是远古人类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抓住了课题和分标题, 也就抓住了知识的主干。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理清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先看课题、分标题的习惯, 可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提问, 如第1课先让学生列举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哪些远古居民?他们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 在生产生活、体质形态上会有怎样的进化呢?通过这种提纲挈领式的提问, 提醒学生重视标题, 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
(3) 读正文:
“正文”是主要内容, 它用精练的语言叙述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读来脉络清晰。新授课最后几分钟安排学生通读正文, 有利于对主要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
2.指导性阅读
初中历史简要叙述中国、世界历史的进程, 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课文中占有很大篇幅。指导性阅读就是让学生熟悉学习类似内容的章法, 使学习有章可循。
如初一历史上册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商鞅变法、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等, 包括了改革、农民起义、战役等, 类似的事件, 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因此, 指导学生了解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素十分必要:如改革, 通常要了解背景、时间、主持改革者、主要内容、影响;如农民起义, 通常要了解根本原因、爆发时间和地点、领导人、口号、进军路线、重要战役、政权名称、结果、影响等;如战役, 通常要了解战役目标、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将领、结果、影响等。如配有地图, 如路线图、形势图, 要配合阅读, 这样会更直观、生动。
3.问题性阅读
学生的阅读往往漫无目的, 效果较差, 问题性阅读就是把知识点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效果较好。如重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重点设计问题, 使重点凸显, 帮助学生形成准确清晰的印象。再如难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难点设计的问题, 或纵向比较、或横向联系、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总之, 要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使难点不难。
4.反思性阅读
顾名思义就是反思阅读行为, 促使学生思考, 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概括整合能力。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就阐发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例如, 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段后提炼出一个问题;在学完一课后写出提纲;在学完一个主题后写学后感;涉及同一历史人物的内容学完后评价历史人物等。这种变化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专题性阅读
可分两种情形, 一是国别史或地区史的阅读, 就是把分散在不同单元、不同书本的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起来集中阅读, 有利于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二是打破篇章体例, 把古今中外历史上同一领域、同一性质的事件或问题集中阅读, 比较其异同, 理解历史的联系性、发展性。
三、让学生读书的做法
关键词 初一学生 课堂效率 激发兴趣
正规的开设历史课堂教育是在初中一年级才有的,也就是现在的七年级。在小学的六年基础教育中,学生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相对匮乏,他们的历史知识仅仅是通过其他科目如语文、品德等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或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课外书籍等渠道所获得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所了解的仅是一些历史常识。
步入中学后,历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因此,如何上好历史课,尤其是初一的历史课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初一新生活泼好动,但思路狭窄,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也不善于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更不能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仅限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无法把握隐蔽在时间背后的实质,本质问题。对历史发展规律,更无从谈掌握和理解,但他们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作为老师要尽量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当前教育形势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个地区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无论何种教改研究,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而就初一学生来说,教师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一历史课堂效率。
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一)语言要生动,幽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始,如果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提起兴趣,就能为整节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我上第一节历史课的时候,就问学生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古代的东西,有的说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对于学习历史的作用,他们则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就说,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聪明,能让我们少犯错误。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的各国的首脑,比如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或是我们知道的历史名人比如说毛泽东、康熙皇帝,他们可以不学习英语、化学、数学,但他们肯定要学习历史啊。因为学习历史可以让他们更加聪明,能让他们更好的治国,所以大家要成为伟人,必须要学习历史。通过我的一番话,学生们很兴奋,也很专注,课堂的效果很快就出现了。
(二)要充分结合地方史
在教授历史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课会很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我们可以通过结合自己地区的地方史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大家的兴趣。比如在介绍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时候,我就介绍了位于我们泗洪县境内的双沟下草湾人,学生都很兴奋,甚至还有些同学的家乡就是双沟的,就更专注了,课堂马上就活了。
二、课堂形式要多样,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
比如,在讲“原始杜会”一章“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一切时,可预先设计一套幻灯片,将数十万年前北京同口店及其附近的地理人文景观具体展示出来。图片上可呈现出森林、平原、小河、出没于森林及草原上的各种野兽……再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剑啮虎凶猛异常,北京人要想生存必须结成集体才能对付它们。这种几十个人的集体即原始群。然后假设我们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原始的群居氏族,请学生描绘一下我们在原始社会时期一天是怎么样生活的。通过学生的描绘,教师即可补充说明原始人类一天的衣食住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应有的知识。
(二)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
初一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胜,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因此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古人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历史故事就是点燃热情的火焰,它能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尽管我的历史故事教学法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亟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但将其运用于初一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历史学习热情却真实地发挥了实际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历史图片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并且这些图片素材都是彩色的,有珍贵的文物古迹,如《夏朝的宫殿》《昭君墓》《地动仪》等等;有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等;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泽乡起义》《昭君出塞》《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等等。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赏析图片,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情趣。
总之,初一学生刚跨进历史专业知识的大门,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学习历史,这些都有赖于引路人——教师对每一节历史课教学的精心、巧妙设计及具体实施。作为一名初一的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迈好这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不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增长才干的一种好办法,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教学总结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1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93—96)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习。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反思,写好教后设计,并认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书店去搜集资料,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
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班学生比较重视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一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我班大部分同学对历史科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做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2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历史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在这个年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能踊跃回答教师的问题,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作为教师,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并经常听政史地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材。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教师说过:“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生疏,但也容易引发他们的兴趣。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惧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把课堂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让他们了解历史,喜欢历史。
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在期末考试时我任教的班级取得了教好的成绩。但是无论成绩的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同事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3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八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期七年级历史教学除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利用课件使课堂教学添色不少。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几乎没有,且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课下所花时间太少。因此,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我上学期开始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及时调整方法就好多了。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及时、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作业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朋好友。
3、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教法,经常阅读学校订阅的教学杂志,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听课达10节。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充分利用各班的学习小组,进行预习检查、作业检查、订正检查、课课清等。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8、每节课上新课前,利用5分钟进行听写检测或提问,然后批改打分,及时订正来巩固所学知识。期末复习也主要是通过听写检测来督促学生有计划的复习。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八个班的总均分是81。6分,各班均分相差不到5分,这充分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更大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4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5、6)三个班级的《中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近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该说圆满完成了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接受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提供信息参考。我所教的1班和6班,特征各不相同。1班学生人数66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6班学生人数70人,男生人数占了绝大多数。结合《中国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接受能力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1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6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轻松。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老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接受,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积极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己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到县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己、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内容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中国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老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该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平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激情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内容、哪个时候应该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谭道书主席。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两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特别是这次期末考试,我6班32名(近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自己。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积极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习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我深深的知道,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经验还是很缺乏,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以一颗年轻上进的心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把教学工作当做我一生的事业!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5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按照学校的各项要求,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细致批改学生的学案,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学案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好友。
3.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听课达20节。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小组合作交流法、讨论法,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严抓课堂纪律,采用“小组积分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小组积分制实行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通过本学期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实行后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一部分处于中游的同学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逐渐养成了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一部分成绩不大好甚至平常很调皮的学生,回答出问题加了分或因表现有进步加了分受到了表扬下次就会做得更好,慢慢的就有了很大转变。当然在小组积分制刚刚推广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为了给小组多加分在举手答题时就会过于积极从而影响课堂纪律,我就趁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不断改进、完善小组积分制,增进他们的小组合作精神。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原始社会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经济、文化和政治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初一历史教学总结 篇6本学期一(9)—(14)班历史教学针对一(9)—(14)班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基础知识,同时也向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活动,一(9)——(14)班学生参加了市期中历史教学评价。平均分、及格率都达到了我预期计划目标,其中初一(13)班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居全年级第一。初一(10)、(12)、(14)班进步显著。初一(11)、(9)班相比之下还需努力。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及成效
(一)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更胜任历史科教学。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学大纲;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细致批改学生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使教学更有说服力,教学效果良好。
2.紧扣历史科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效显著。
3.充分联系现实生活事例作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4.利用奖分积分制作为衡量学生的平时表现分,效果很好,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积极参加市的历史教研活动,吸取了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本期听课达15节;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及教研能力。
6.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集讲授、自学、练习于一体,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7.把课内课外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拓宽学生知识的视野。
(二)向学生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本学期初一(9)——(14)班历史教学按质按量地完成了22课内容,总课时40课时。教学突出了重点、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人物,理清了历史发展线索。还分门分类进行了归纳,学生掌握了从隋唐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
1.进行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突出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
2.教会学生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同时,学会运用辩证法。
3.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向历史无数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学习,培养高尚品德和情操。使学生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二、今后努力方向
1、本人教学经验不够,今后将继续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1、以活动贯穿课堂,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问题的兴趣。
因为学生对三国时期及之后的这段历史较感兴趣,而且不少同学还通过电视等途径了解过,所以提前布置这项作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会很难,但为了使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课堂上的讲故事还要和发展性评价体系挂钩,对于积极参与活动的同学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而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2、运用史料教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堂课引用了《史记》和《宋书》中的两则材料,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历史的情景中感受历史,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培养他们“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
3、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教材情况分析:
1、对象:初一14个班
2、学情方面:初一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不久,学习任务的加重、自身自觉性的不够,学习方法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欠缺,这些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阻碍,倘若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效果将会大受影响。
3、教材分析:本学期学习的是《中国历史》第一册,本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部分(—)书中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本书中用的文献资料和表格,只极少数学生要求掌握。
(三)本书中用楷体字打印的内容、图画说明和注释,不属于基本要求。
(四)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图画、地图多,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其中,极少数图画、地图,要求学生识别。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中国历史》第一册。
2、注重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探索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统一国家的建立和民族大融合等
2、教材难点:传说和史实的联系和区别、对社会的变革的理解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方法: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2、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4、加强直观教学和地图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计划:
授课周数 周课时数 授课总数 讲课 考试 机动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8 19 20 教学内容 第1课 第2、3课 小结、第4课 第5、6课 国庆放假 第7、8课 第9、10课 第11、12课 复习期考
期考总结、第13课 第14、15课
第16、17课
第18、19课
小结、第20课
第21、22课
复习
一、重视语音, 倡导模仿
1. 打好语音基础
打好语音基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的26个字母和48个国际音标, 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字母教学以五个元音字母为主线, 按照字母的顺序逐个教、逐个学。首先介绍元音字母的发音要领、口型舌位、发音方法和技巧等;其次引导学生寻找含有元音字母读音的其他辅音字母。音标教学按元音和辅音进行分类教, 内容包括:元音字母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常见的元音字母组合在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常见的辅音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基本读音, 辅音连缀的读音以及成节音的读音。教学的主要途径是:在听清教师的发音或听清录音的基础上, 进行反复的模仿, 必要时, 教师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语音和语调做适当的规则讲解与对比, 帮助学生掌握发音和语调的要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对语音语调掌握得不好, 是由于听得不够、未仔细听或没有听清就模仿所致。所以要先让学生听清楚、听准确, 了解了语音的特点后再模仿。模仿时, 可以先集体模仿, 使胆小、内向的学生也敢于与大家一起大声操练;后个别单独模仿, 便于教师检查学生模仿的质量, 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纠正。
2. 探究拼读规则
探究拼读规则是教学字母、音标之后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内容。不少学生由于缺乏拼读能力, 只靠机械记忆按字母顺序死记硬背单词。这种做法在开始记字母较少的单词时还有效, 但是随着单词逐渐增多、拼写逐渐复杂, 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英语水平的两极分化就此开始。因此, 在教字母、音标时就开始拼读练习, 可以采取“教者有心, 学者无意”的办法, 让学生探究一些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 获得自主发音和拼读的初步技能。教师适时简述音节知识, 教给学生音节的划分及单词重音的读法, 逐步教学双音节词、多音节词。结合所教单词,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尝试归纳读音规则。
3. 模仿语音语调
学生通过跟读单词、句子、对话或短文, 听录音模仿句子的重音、语调、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技巧, 初步获得语音语调的感性认识。比如教师在领读某个较长的单词、短语或句子时, 可以先慢速领读一两遍, 让全体学生听清、听懂、模仿得准;再快速领读, 给他们一些时间, 让他们反复操练、大声模仿;最后请学生们按座位以纵排或横排方式进行大声领读。可以先按从前到后的次序, 让前面第一个学生朗读某个单词, 再朗读用该词所造的句子, 然后第二位同学跟读该单词和句子, 但句子要有所不同。为了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 也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 请左边第一位学生朗读, 接着第二位学生跟读。这样五六个单词领读结束, 全班学生都获得了展示自我、感受成功的机会。当轮到有困难的学生时, 教师或同学帮他 (她) 一起读, 以免个别学困生心理受挫。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学生看动画学唱英文儿歌、模仿英文趣味小品等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模仿语音语调的兴趣与热情。在生动活泼的语言情境中, 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感受语调的魅力。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语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 让学生最终在语流中模仿并掌握英语地道的语音和语调。
二、有效朗读, 促进记忆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一方面可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学生大声朗读时, 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到自己的耳朵, 表明学生不仅在读, 同时也在听自己读, 经过反复不断的朗读操练, 学生的听觉神经也就习惯了这种信号, 当别人发出同样的信号时, 他就能产生“共鸣”, 听得明白。另一方面, 朗读还能促进记忆力的提高。学生大声朗读时, 注意力容易集中, 使读过的语言材料在大脑中产生较深的印象。可以说, 朗读是生理活动向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即“内化”。大量准确的朗读能够促进口语和听力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效的朗读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一般来讲, 朗读训练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 模仿录音
通过听磁带录音的示范朗读, 学生可以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模仿标准读音、分析朗读特点, 同时感知朗读内容在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色。然后, 利用录音机的暂停功能, 让学生边听边跟读, 快速掌握正确朗读的方法、技巧和要领。最后, 组织学生同步跟读, 进一步提高朗读的熟练程度。
2. 跟读教师
领读时, 教师最好整句领读, 体现出句子的整体感, 让学生在静听的基础上模仿跟读。领读时, 如果遇到长句或难句, 教师可按意群领读, 并注意语调的转折。领读课文时, 最好采用学生看书跟读和不看书跟读交替的方式进行。领读一般先慢后快, 让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 达到熟练地跟读。
3. 多样朗读
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学生朗读。对于初一新生, 可以将英语朗读较准确、胆子较大的学生树为“小老师”, 请他 (她) 领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一旁监听, 等学生领读完之后, 再和全体学生通过重复来指错和纠错。在确保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或语调, 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畅、自然、正确地读好每一个句子。有时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 组织朗读比赛, 鼓励学生朗读时做到大声、大胆、大方。比赛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男生与女生比、分组比、单个比;除了朗读比赛, 小品表演、英文儿歌PK等形式的比赛既可以促进学生有效朗读, 又能增加学习的趣味。只要持之以恒, 英语朗读必定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必定会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成绩, 形成良性循环, 有利于后续教学。
三、加强背诵, 培养语感
语感是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核心, 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 只要获得了语感, 就能顺利地掌握英语知识, 就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英语语言技能。但是, 语感的获得必须通过持久的语言实践练习而逐步获得。对绝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 由于缺乏英语习得的语言环境, 通过背诵典型的对话或者短文便成为学习英语、接受英语、培养语感的一种有效便捷的途径。
1. 透彻理解
首先, 透彻地理解要背诵的材料。我们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 切忌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实验表明, 受试者在记忆句子时, 开始保留的是句子原话的信息, 但他们很快就忘掉这些信息, 保存下来的只是句子的意义信息。[1]可见, 储存在记忆中的不是语言的形式, 而是语言的意思。所以, 只有对材料有充分的理解, 才能很好地背诵, 才能增加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入。
2. 尝试回忆
在背诵的过程中, 如果只是不停地朗读是很难记住材料的, 因为这是一种较浅水平的信息处理。然而, 如果把段落和篇章化整为零, 先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背诵, 再合成整篇背诵, 直到成诵为止, 就会事半功倍。因为对信息加工的水平越深, 信息就越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曹日昌教授指出, “试图背诵, 一方面由于学习者的积极活动, 可以提高更多的建立联系的机会, 有利于记忆;另一方面由于试图背诵时更清楚地了解材料的特点与难点, 可以更好地分配复习, 在难点上多进行诵读”[2]。
3. 循环巩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 暂时记住的信息很快就开始遗忘, 且起初遗忘的速度特别快, 因此需要及时复习。若等到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之后再复习, 就需要比及时复习多花时间。正所谓“及时一针顶九针”。不仅需要及时复习, 还需经常巩固, 因为“我们学过的东西, 如果经常复习, 就可以长期不会忘记”[2]。
总之, 朗读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大声、大胆、大方的朗读习惯, 提高他们自主朗读英语的能力并形成有效的朗读策略,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常言道:“教有方法, 但教无定法。”在日常教学设计和实践过程中, 只要经常反思和总结, 必将摸索出更多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关键词]高效课堂 新课改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人教版历史新教材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编排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转变。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准确把握,及时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式。
新课改对教师、课堂都做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快适应课堂并能积极融入课堂呢?这是摆在初一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1.知己知彼
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课堂就会是放任自流、杂乱无章的,也必然是低效的。要打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备课是非常重要的。而备课不仅是对教参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更要充分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材,组织课堂。比如如何导入新课才能吸引学生,如何安排板书才能一目了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有课前充分备好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课堂是民主的,要想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为课堂讨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讨论效果比较理想。
其次,课堂是灵活的,“教”是为了“学”。教师课前的充分备课,并不是为了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学生也会提出许多疑问和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还可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当课堂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学生就很容易出现“三分热情,七分走神”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密切关注学生,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只有学生精神集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教师的激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持之以恒,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3.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 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时容易记时难。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创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环境,引导学生多管齐下,发现和总结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做好预习
学生应利用手中的学案,通读教材内容,填写“主干知识梳理”,找出教材中对自己而言的重难点。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解决。做到这些,课堂学习才有目标,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课堂上认真学习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新教材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分组合作、互助探究;既有成果展示,又有自测互评,还有思维拓展、师生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调动其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3.课后做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利用课间以及回家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以便于下一节课回答老师的提问与进行听写。同时,课后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并对试卷进行分析,查漏补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督促学生及时进行错题的整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引导地位,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07-28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1-22
初一历史学期教学计划06-28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0-03
初一历史备课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11-13
初一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07-27
初一下册历史整理06-02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案06-23
部编初一历史上册11-08
初一历史问答题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