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精选10篇)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1

美国学者贺拉斯说过:“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想要硬塞的教师,不过是在锤打冰冷的铁”。他有利地鞭挞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向我们昭示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充满热情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针对当前的高中教育在很多地方接近普及的现象,生源的质量相对下降,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有一定的困难,就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导学案”式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比较适用的。

一、使用“导学案”的好处: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我在“导学案”的末尾处插一个历史小故事,使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历史对总结历史经验、开阔视野,对学习各门社会科学及今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极为“有用”的。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展现千百年来中外历史舞台上种种引人入胜的话剧,引导学生去逐步揭开许多千古之谜,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到学习历史是极为“有趣”的,逐步养成对历史学科的感情。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增长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技能,使他们感到学习历史确实“有得”。只要学生真正感到学习历史“有用”、“有趣”、“有得”,就会迸发巨大的力量,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去攀登。

(2)引导学生养成“多读、多思、多练”的学习习惯。学习历史要提倡“多读”,要广泛涉猎各种历史读物,观看历史影视戏剧,扩大 知识面。要“多思”。凡是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没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大?等等。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历史要领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及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很有帮助。当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相互议论,以便集思广益。要“多练”。只有做到课课练才能真正落实。

(3)督促学生“自学、自得、自进”

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自学”,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必须让学生自己独立去解决,并使他们获得成功。如:导学案的填写。不这样做,就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自得”,对那些学生独立获得困难的新知识,应教学生以方法,使他们自己求得新知识。如:在学习每一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先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再构建知识框架,自主完成学案填写,解决探究问题等。要求学生“自进”,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增长才干,求得进步。

怎样运用“导学案”教学呢?其具体方法如下:

(1)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关键是教师必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整个深层次教学的成败也在此一举。学生有能力自学,教师就可淡化知识的讲授,否则仍不脱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学”与“导”的关系上,主要靠学生学,但关键又在教师“导”。“导”既要指向,即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又要激趣,即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课文的兴趣。如学习笔墨丹青一课,可以向学生展示各个阶段的书法图片,激发学生 的学习欲望。带着兴趣学习,快乐中掌握知识。

(2)学生自学中适时解疑

由于学生智力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督促。关于自学方法的介绍也要逐步深入。对于实践学生要求能正确地阅读课文,能划出重要年代、地名、人名、事件,基本上能讲得出重大历史现象的或历史事件的过程及评价。特别是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学中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我很容易就把握了学生的思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加以指点,使其扫除思考障碍;或者直接解疑,这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并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生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四大发明会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属于分析理解型的问题,不能一下给出答案。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的阶级本质。然后剖析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国际形势,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3)教师精讲

这一环节最大特点是“精”。内容要精,语言也要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了节省时间,我通常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或小黑板上向学生演示讲解。不是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教材内容的“框架”。一段时期后,在课后打出幻灯,让学生自己对照结构优化其自学笔记。在精讲过程中发现有独创性的学生自学笔记及时予以表扬,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的发挥。因实践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所限,不能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内容都是我要精讲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背景,性质、影响的分析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政治主张的剖析等等都是我在讲授中引以重视的。在讲课中我 力求语言精练、点到为止,让学生独立感悟。

(4)反复演练

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检查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成败关键是在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展的规律。这部分必须紧扣一节课的能力培养目标,巧设疑问。以《理性之光》为例为设如下提问:

(1)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2)启蒙运动的高潮?

(3)启蒙运动的扩展?

(4)启蒙运动了历史意义?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练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动力,掌握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这些疑问可在精讲中提出,也可在前一节课上就提出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自学、效果更好,也更省时。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实验) 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本课程。 课程标准认为, 通过历史学习, 能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汲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历史学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1]。 “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学科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而导学案是在教师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学, 做到 “先学后导, 以导促学”。 “导”, 就是指导, 教师就像导游一样, 带领学生进入,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与他人的合作, 自己找到出口。 “学”就是指导学案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而设计的,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就是一种学习方案, 或者可以说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 总的来说,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做到知识结构清晰,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习评价强调多元化。 而导学案就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激励思考, 学会思考。 它是在教师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学, 做到“先学后导, 以导促学”, 强调“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主导性, 体现超前性。 而且, 导学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和对话, 体现交互性。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 “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实施方案”[2]。 这是任课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单方面制定的课堂实施方案。它可以说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而成的。 通常情况下, 教师在课前会阅读大量的教辅资料, 认真钻研每一个知识点, 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给学生漏讲任何一个知识点。 但是, 我们往往忽视了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的个体”, 因为诸多因素, 每个孩子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同的, 更何况他们还只是孩子, 思维还不够严密, 成年人的思维他不一定懂。 对我们来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也许站到他们的角度根本无法理解。而导学案和教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案体现的是教师如何教;导学案则强调的是在教师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兰州新区舟曲中学是在2008年8·8舟曲泥石流之后, 国家红十字会投资新建的一所完全寄宿制独立高中。 目前, 学校在校人数达2200多人, 学生生源百分之七十来自甘南地区, 且多为少数民族学生, 很多学生来自牧区或农区。由于气候、生活环境等的影响, 加之甘南地区教育资源的有限, 我校在历史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教知识, 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2.学生学知识, 奉教科书为圭臬。 学习都是千篇一律, 即“听课—复习—做题—参加考试”。 但是每次成绩平平, 拿不到高分, 成绩与刻苦学习不成正比, 让很多学生苦苦纳闷, 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初中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中依然采用初中时的死记硬背的方法, 忽略了课堂中的过程和规律, 同时也忽略了创造、自我构建等, 学习主动性不够, 怯于交流。

4.生活在甘南地区的学生, 缺乏对历史的理解, 形成了一种“上课睡觉, 课间打闹, 考试就忘”的习惯。

5.完全寄宿制学校有其一定的弊端, 缺少了家庭教育的环节。 这使得学校教师既要教授文化知识, 又要进行思想教育。 然而, 学生的思想每天都在不停变化、发展。 教师要想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 那么照顾好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学习、情绪甚至思想, 协调好学生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6.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 那么正确处理学生中民族信仰和学生学习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教师在上课或是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学生的思维, 做到正确引导。

而这些结果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 学生只记住了历史知识, 而不能将历史知识用于分析。 更重要的是, 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失去了好奇心。 鉴于此, 学校在2012年建校之初, 就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模式。

二、导学案在我校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近三年, 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导学案自身的问题。 首先, 导学案的问题往往设计欠佳。 很多教师把练习题简单罗列, 就变成了导学案设计的问题, 且多为封闭式的问题, 思维价值不高, 难以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 高中历史导学案的问题设计多为史料分析, 脱离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 因为问题设计都是教师提前预设好的, 学生并未参与设计过程, 学生只是拿到导学案开始对应思考问题。 长此以往, 这不利于学生独特思维能力的形成。 导学案又成了知识的罗列, 习题的代名词, 缺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教育性体现的不够充分。

2.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些教师简单地将课堂变成导学案上的问题讲解, 不能凸显导学案的作用, 更不能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总结提升。

三、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导学案应该具备的方面

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应该由导学目标、学法指导、导学重难点、导学过程、学后记和导后记五大部分构成。 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可以从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方法, 学生自主预习, 师生合作学习, 练习巩固, 总结反馈等几方面来考虑。

1. 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及教材做深刻分析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 学生的课堂反应等情况来制定。 教师要设定带有启发式的学习目标, 要能够反映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多数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有所提升;要能够给学生传递一种学习的自信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不是简单的记忆摘抄结论和名词解释, 而是要创设情境、举例, 使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目标, 自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 由教师提出的问题, 充分展开想象与思考, 理解其含义。

2.确定指导方法。 导学案教学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应该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历史课是高度严谨的, 我们所说的每句话甚至是每个词都要斟酌, 那么这样的课堂, 如何能够让学生感兴趣、主动地去学习历史, 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在学案设计中, 教师应该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归纳, 概括把已经熟知的历史知识、历史规律、 思维经验与所研究的历史现象、过程相联系, 找出它们的相似性, 并用类似的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等。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快速浏览课本, 并对目标要求中的基础知识在课本上做标注, 然后尽可能地把答案默写到学案上。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一些基础反馈, 那么学生完成前两个步骤再去做基础反馈, 应该是游刃有余, 这样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很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能够增强学生在课堂中展现自我的自信心。 当然, 导学案中也可以设置一个课外诞生。 例如, 教学必修二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课外延伸:“天下第一村———华西村”。通过这样一个平台,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书目、历史节目及历史网址等等, 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历史知识。

3.学生自主预习。 我认为, 学生的自主预习可以在课下完成, 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学生只需要熟悉课本, 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这样, 新课开始学生不至于一头雾水,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自主预习, 教师在课堂初始一定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反馈检查, 督促学生有质量的完成预习任务。 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4.师生合作学习。 导学案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 所以, 师生合作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历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不能只是一问一答的简单互动, 因为会涉及大量的历史史实, 历史思维非常严密, 我们需要通过展示大量的历史资料、 历史图片及历史视频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理解。 导学案中不能展示的材料, 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呈现给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探究或讨论辨析来实现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例如, 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中讲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于这两次运动的讲解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一些宣传画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 数据的对比 (水稻“卫星田”, 亩产65217公斤) 及视频 (《全民大炼钢铁》) 等让学生对这两次经济建设的错误探索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如果时间允许, 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设置一些历史情景剧再现, 由学生来表演完成或带学生走进历史, 让学生置身于其中, 切身体会历史的魅力所在。 又如, 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中对于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设置一个课堂探究:“假如你是1543年西欧的商人和地主, 你的母亲70大寿, 你带着礼物去祝寿, 你可能会带什么礼物? 回去以后你会和你的母亲聊一些什么话题? 简要说明理由。 ”通过这样一个讨论让学生尝试去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应该很容易。 那么, 采取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 同时也能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当然, 历史课堂也应该是激昂的课堂, 所以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烘托这样一种气氛, 达到一个情感的升华。

5.练习反馈。 导学案最后的练习反馈要经过精挑细选, 应该是本课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体现, 通过精选题目对学生本节所学做一反馈检查,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决定课后作业及新课安排, 争取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消化所学重点内容。

综上, 我们在学习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历史信息, 尝试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对历史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并把历史信息运用与历史学习过程。我们还应该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历史问题, 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历史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总之, 导学案要吸取教案的精华, 不应该是千篇一律, 一成不变。不同的课型, 导学案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教师应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导学案,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6) .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课堂教学;有效应用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纵观教育教学的发展,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注重知识点的传授,不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重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主要场所,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教师只是单纯的通过知识的讲授,学生竖起耳朵来听,进行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对现行的课堂教学进行改进,因为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才是教师教学的改革的根本所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统教和学生被动的学的陈旧方式,要由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变呢?通过近些年的探索,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学案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利用导学案的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正契合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导学案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呢?我想所有的一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都会为之付出艰苦的努力一探究竟。下面我依据多年来的教學经验和课改的一些新的体会,做如下的分析。

一、合理设计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

我们所说的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行制定的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学案与教师的教案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师的教案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学的,侧重于教师怎么教,而学案则是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的,侧重于学生怎么学。教师的教案主要体现的是教师教学的的步骤和过程,学生的学案则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步骤和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因此设计导学案时就要考虑每个阶段让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导学案:

1、课前预习指导,就是指导学生的预习。学生的预习是学生开展学习的第一个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做出明确的要求,不能只是简单的看一遍了之。我们应该知道学生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效果,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预习内容和预习题目。我们可以把新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通过预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把学校内容条理化,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最终达成课堂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自身的作用,不在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因素,而是学生口课堂活动的指导者。

3、课堂小结,就是学生对学习知识的阶段性的总结,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的总结,目的是要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小结,不是我们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恰恰相反课堂小结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的总结活动。课堂小结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课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对于课堂练习来说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反馈练习可以有效的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的自我查漏补缺和自我反省,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

二、高效实施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

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的实施时机非常重要,我们要在新课开始前一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我们课前收上来对学生完成的预习进行批改。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课堂上我们不讲,让学生自己展示。对于重难点知识,我们以导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导学案和我们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通过学习小组与同学讨论和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与有较大难度的问题,全班同学集体解决。

综上所述,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初中思想品德导学案,对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学案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去自主的学习,而且学生在用导学案进行学习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4

内容简介:

自助式“学案”教学法,以“学案”为先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要克服“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学案”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学案”倡导教师与学生并重,老师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和创新,通过师生的教学互动,达到共同提高。

关键词:历史&学案&教学法

正 文:

一、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通常要提前一周印制完成,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 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笔者在教学中的“学案”尝试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知识结构、基本线索:包括学科整体知识结构、单元或章的知识结构、各节基本结构线索,它是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通过知识结构、线索分析,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宏观认识。就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现状,不可能自主地对知识体系、线索进行较完整的概括,一般先由老师拟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教学目标】

一、导入

1.欣赏有关“猫”这种动物的图片。

2.小猫视频,影片中这些小猫可爱吗?是啊,猫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伴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看看文中“我”的养猫的历程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会。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读猫,说故事

1.现在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迅速的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2.你喜欢哪只猫?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第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文中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内容)。

四、读文,细分析

1.郑振铎先生是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的?

(1)这个句子为什么用“滚来滚去”这个词语,能不能把它换成“跑来跑去”?(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的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把消耗换成消磨好不好? 2.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相比怎样?

3.第三只猫也可爱吗?从那些地方看出不可爱?句中哪个词体现它在家中的地位? 4.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是若有若无?我们一家人对这三只猫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5.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作者及家人对这三只小猫的喜好程度,你会怎样排列他们的顺序: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家人养猫的目的是什么?

五、深入探究

1.由于我与家人一开始就不喜欢第三只小猫,所以当芙蓉鸟被咬死后人们的反应是? 2.我们断定是第三只小猫咬死的有什么证据吗?

3.大家觉得合理吗?假设今天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作者会怎么处理呢? 4.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们性格上的一种普遍的什么弱点呢? 5.小说安排第三只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6.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

7.在这三只猫中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那只小猫,为什么? 8.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拓展、感悟

1.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只猫,说一句感悟的话。

2.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听听。

七、说感受,谈收获

1.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6

一、导学案的设计

传统的教案主要突出教师对知识的讲授,而学案则侧重于学生的学。学案是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案的浓缩本。学生的学习一般是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巩固,所以设计导学案时更多的要考虑每 个学习环 节具体让 学生做什 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1.课前预习

预习不是简单的翻翻工具书、浏览一下课本。教者也不能只是笼统的要求学生把某某内容预习一下。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是要找出对知识的困惑,以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预习呢?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一般是将预习内容问题化,可以把问题设计成填空题或者问答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

2.课堂学习

这是师生通过双边系列活动实现课堂目标的主 要环节。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学。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就要对整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及师生课堂行为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并将其体现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师要求学生在每一环节做什么、怎么做,同样要有 预设。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导 学案时应 重因此在设计导 学案时应 重点突出探究过程。

例如,在设计“常见的碱”的导学案时,其中的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教材中本没有这一探究实验,但该知识点却很重要,是考试的必考点,尤其侧重于考查知识的应用。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这个反应方程式,是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的。笔者在导学案中就顺势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氢氧化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能)

(2)你能设计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方案吗?(有的学生想到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进而提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

(3)为了说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笔者又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课题3中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如果把水换成氢氧化钠 溶液,又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4)除了上述实验,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许多种方案。)

这样设计不仅为学习碳酸钠的性质做了铺垫,而且让学生对新知识充满了期待。

3.课堂小结

在导学案中一般可以设置类似于这样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 题?还有哪些疑问?课堂小结时,可以由教师总结,也可以由 学习小组汇报总结,通过回顾学习目标,检查各项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还存在哪些共性的问题。课堂上未完成好的部分可以布置学生课下继续完成。

4.练习设计

练习一般分课堂反馈练习和课后提高练习两种 形式,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为确保课堂教学 效果,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题既要涉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也要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既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技巧、方法的运用,又利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各种题型(客观题和 主观题)搭配要合 理,编排由易到难,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排,体现层递性。习题的设计同时要兼顾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3)严格控制习题数量,使绝大部分学生当堂能够完成80%左右。

(4)坚决避免 教师的过 多讲解挤 占学生练 习的时间,当然在练习中可以适当给予提示。

二、导学案的使用

笔者一般会提前几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先明确学习目标及重 点、难点,然后带着 问题预习 教材。教师在正式上课前一天收起来,并对学生的导学案的预习情况先行批改,了解预习 情况。对于一 些简单的 问题,课堂上教师不讲,尽量由学生展示。教师以导 学案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突破重难点以及疑点问题。让学生利用导学案,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交流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三、使用导学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编写导学案,教师的精力投入较多

以往教师的教案都是手写版,教案中只需突出重难点或者本节课主要掌握的知识即可,所以一个教案花费很少时间就可完成,而为了编写一课时的导学案,往往要花费教师四、五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样无形之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编写导学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水平

化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案中难免会出现实验装置图或者仪器图,以往的教案中教师可以用铅笔直尺完成,而导学案需要在电脑上设计,教师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尤其是实验图链接、器皿的选择,这对于一些年纪大的或者计算机操作技能不高的教师是一个难题。

3.推行导学案,在农村学校存在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目前在农村高中学校推行导学案还存 在一些现实困难与问题。

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学理念与新课改倡导的熟练使用导学案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是相当部分优质生源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学校在校学生的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有时一节课的导学案内容往往在具体教学中不能按时完成。

三是学生课堂合作交流时间长,存在表面热闹的假象,课堂实效较低,课堂时间明显不够用。

总之,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在转变 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集体备课优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作用。使用导学案后,教师轻松了,学生忙起 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同时学 生的审题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都得以提高,对新信息的接受及迁移运用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

但是“学案导学”作为一种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以及一种进行教学指导、教学研究比较综合的理论与实践,需要我们逐步认识、学习、研究、完善并稳步推行。

摘要:“学案导学”是一种集教法改革、学法指导与自主探究为一体的课堂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案导学,着重分析了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并指出了使用导学案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学案设计;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62-02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且零碎,导学案既能梳理知识点,又能有效整合知识,使学生在完成导学案及课堂学习时多次对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作为学生随堂笔记,成为复习材料。

导学案可设计为填空式、图形式、问题式、习题式、表格式等。以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为例,分析各种导学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填空式

【示例】“氨基酸”这一名词与氨基酸分子结构中主要的部分──氨基(   )和羧基(   )有对应关系,并且每种氨基酸都有一个   和一个   连接在   上。”

氨基酸结构通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空格时,突出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特点,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填写,课前先有个印象,了解学习重点,从而为进一步思考它们与蛋白质的关系奠定了知识基础,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填空式学案,主要针对的是课文中的概念等基础知识。这是整个学案一般应有的基础设计,主要用于落实课前预习。设计填空式时,应该把知识点(考点)关键词空出来,让学生填写,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这些知识点重点,迈出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二、图形式

【示例】出示几种氨基酸的结构式,提问:下列几种氨基酸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差别之处?

高一学生没接触过有机化学,难以理解氨基酸结构通式。可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异同点,总结出氨基酸结构通式的特点。

图形式学案具有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比较或分析,加强印象,促进理解。特别是容易混淆或抽象的知识点适合设计成图形式学案。设计问题时,可以要求学生指出各副图的异同,再导出结论。

三、问题式

【示例】1、如果用一人体来表示一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躯干表示C,头表示-H,双脚表示R基,左手表示氨基,右手表示羧基。用一个小组成员来表示多肽,如何展示?

2、按照上述方法体验一下,若产生二肽和四肽分别要脱去几分子水,二肽和四肽分别有几个肽键、氨基、羧基?

归纳: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成一条肽链会产生   分子水,形成   个肽键,每条肽链含有   个氨基,   个羧基。

若整个小组成员共同脱水缩合成一个含有两条或肽链的蛋白质,该过程分别要脱去几分子水?该蛋白质分别含有几个肽键、氨基、羧基?

归纳: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成n条肽链会产生   分子水,形成   个肽键,每条肽链含有   个氨基,   个羧基。

将氨基酸“实体化”,通过人体演示,具体形象地呈现形成二肽要脱去的分子水数,二肽含有的肽键、氨基、羧基数。以相同的方法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探究出有关的计算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

问题式学案,关键在于问题的思维梯度设计。从相对低级的基础知识,到相对高级的分析问题,再到高级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的设计上要精心布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探索,在问题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四、习题式

(1)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分子失去   个分子的水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做   。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该化合物称为   。

(2)图中表示R基的字母是   ,表示肽键的字母是   。该化合物由   种氨基酸组成。图中有个   氨基和   个羧基。

学习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后,利用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巩固知识。设置空格时,重点放在刚学过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往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上。

习题式学案,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一环。与填空式学案课前预习功能不同的是,习题式学案是当堂练习,是学生知识掌握之后的训练。在设计习题式学案时,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重难点与缺漏点。这样,一个阶段(模块)下来,导学案便成为学生天然的“错题集”了,利于学生的复习。

五、表格式

【示例】

功能

举例

肌肉、头发等

_______、胃蛋白酶等绝大多数酶

运输作用

_______能运输氧气

生长激素、_______等激素

免疫作用

用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蛋白质功能,结合生活实

际梳理每一项功能相对应的例子,通过总结蛋白质的功能,使学生认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表格式学案,主要针对的是对比性、体系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比或体系化,知识更容易被区分与掌握。

不是每种教学方法都适用于每节课,同样,并不是每种学案都适用每节课。“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每种导学案都有其优缺点,关键要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充分掌握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再选择并综合适宜的学案形式,设计出一个个科学、高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导学案来。

参考文献:

[1] 梁彩珍.谈“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4):31-33

[2]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分子失去   个分子的水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做   。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该化合物称为   。

(2)图中表示R基的字母是   ,表示肽键的字母是   。该化合物由   种氨基酸组成。图中有个   氨基和   个羧基。

学习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后,利用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巩固知识。设置空格时,重点放在刚学过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往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上。

习题式学案,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一环。与填空式学案课前预习功能不同的是,习题式学案是当堂练习,是学生知识掌握之后的训练。在设计习题式学案时,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重难点与缺漏点。这样,一个阶段(模块)下来,导学案便成为学生天然的“错题集”了,利于学生的复习。

五、表格式

【示例】

功能

举例

肌肉、头发等

_______、胃蛋白酶等绝大多数酶

运输作用

_______能运输氧气

生长激素、_______等激素

免疫作用

用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蛋白质功能,结合生活实

际梳理每一项功能相对应的例子,通过总结蛋白质的功能,使学生认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表格式学案,主要针对的是对比性、体系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比或体系化,知识更容易被区分与掌握。

不是每种教学方法都适用于每节课,同样,并不是每种学案都适用每节课。“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每种导学案都有其优缺点,关键要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充分掌握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再选择并综合适宜的学案形式,设计出一个个科学、高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导学案来。

参考文献:

[1] 梁彩珍.谈“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4):31-33

[2] 朱正威.赵占良.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该化合物是由   个氨基酸分子失去   个分子的水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做   。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该化合物称为   。

(2)图中表示R基的字母是   ,表示肽键的字母是   。该化合物由   种氨基酸组成。图中有个   氨基和   个羧基。

学习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后,利用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巩固知识。设置空格时,重点放在刚学过的重难点知识,以及往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上。

习题式学案,有利于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要一环。与填空式学案课前预习功能不同的是,习题式学案是当堂练习,是学生知识掌握之后的训练。在设计习题式学案时,应该注重学生知识的重难点与缺漏点。这样,一个阶段(模块)下来,导学案便成为学生天然的“错题集”了,利于学生的复习。

五、表格式

【示例】

功能

举例

肌肉、头发等

_______、胃蛋白酶等绝大多数酶

运输作用

_______能运输氧气

生长激素、_______等激素

免疫作用

用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蛋白质功能,结合生活实

际梳理每一项功能相对应的例子,通过总结蛋白质的功能,使学生认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表格式学案,主要针对的是对比性、体系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引导学生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比或体系化,知识更容易被区分与掌握。

不是每种教学方法都适用于每节课,同样,并不是每种学案都适用每节课。“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每种导学案都有其优缺点,关键要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充分掌握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再选择并综合适宜的学案形式,设计出一个个科学、高效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导学案来。

参考文献:

[1] 梁彩珍.谈“问题导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4):31-33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8

教师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成功地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能够在备课时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因此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值得让人学习和参考的成功教学案例。但是由于一些教师仍然对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存在认知误区,或是在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课堂导入还有着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探讨。

一、导入教学法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常见问题

1.1导入时间过长

课堂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应过长,一般情况下为3-5分钟,应该尽量做到简洁具体。如果课堂导入时间过长、内容过多,不仅会影响教学时间,而且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的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不管采取什么形式,新课的导入都需要紧紧结合教学并为教学目标服务。

1.2导入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对中学语文教育的体系认识不清,对每节教学内容与整体教学目的的联系不了解,在对教学导入进行选择和设计时不能够顾及其他,这种情况下设计的教学导入不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了解,不能较好连接新旧知识,不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导致课堂导入的设计缺乏针对性,降低了教学效率。

1.3导入方式不够灵活

灵活的课堂导入能够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复习,还能够对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有一些教师习惯于这种导入方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该课堂导入方式往往难以培养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僵硬的课堂导入不能较好地将新旧知识进行融合,过渡不自然。

二、导入教学法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建议

2.1导语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精炼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或几个相应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应围绕相应的教学任务开展,一切偏离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没有意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设计的课堂导入密切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使课堂导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绝对不能够脱离课堂教学实际,泛泛而谈,导而不入。课堂导入教学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序幕,因此课堂导入应短小精悍,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力争简单准确,能够用短短几句话巧妙带入,分清主次,不能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2.2钻研教材使导入做到自然过渡

作为教师备课的关键一部分,钻研教材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钻研教材通常依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教师学习教学计划中的相关内容,对整套课本进行通读,对各册教材进行研究,从总体上对教材进行体系学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为了更透彻地理解课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对教材中的.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需要依照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不能盲目复习旧知识,也不能直接学习新知识。较好的课堂导入是能够让学生顺势接受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艺术处理 篇9

内容提要: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导入、艺术、处理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之,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老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 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过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起始兴奋点。因此,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基调,甚至关乎课堂教学最终的成败。一堂课只要有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就会为这堂课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设计艺术的讲究则更是语文教师的课堂必备素质之一。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呢?下面,结合这次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音乐渲染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语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关系到是否能充分利用课堂每一分钟,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在教授《致橡树》时,这样设计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树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简单的几句话不仅点明了前两篇课文的风格,也交代了新课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前两课内容的回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情境导入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由面到点导入

学生学习知识是由点到面的积累,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变。我们在导入课文时则可反其道而行之,由一般情况落实到特殊的一篇课文上来,这样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这样导入:“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文豪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

四、故事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拿来主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五、对联导入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它,学生知道不多,但都很想了解,教师如抓住学生的这一求知欲,进行适当的引导,便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依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学生读着对联,兴趣倍增。对于对联中所描绘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然后我说:“这副对联是周作人先生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而作的对联,周作人对两人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对于两人的遭遇,鲁迅先生也拿起他那匕首般的笔,写下了这一篇棗《记念刘和珍君》。”根据对联,学生很快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悲愤之情,理解文章方便了很多。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一盆鲜花,会使你的房间增添不少光彩;一首优美的乐曲,会使你疲劳的身心顿时感到轻松舒展;峭壁上的劲松,能给你奋发向上的力量;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会让你留恋忘返……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愉快的享受。人们热爱美,寻找美……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语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应力求花样翻新,多彩多姿。在新课导语设计上,除上述例示外,还有审题导入、图示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介绍背景导入、针对语病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等。这里,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开头,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六、即景闲谈 贴近生活

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欢乐而短暂的。刚打过上课铃,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往往不在与本节课相关的区域。怎样把一颗颗年轻的心从沸腾的操场拉回课堂中来呢?这时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周围的环境,从学生身边谈起,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适当即景闲谈,就能使学生的情绪逐渐稳定,使不应兴奋得到抑制,而相应兴奋被激活。

初一学习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时,我留意到了当时的天气变化情况,便由天气变化谈到人的感受,又谈到教给海伦•凯勒各种感受的老师,设计了下面的导语:

同学们,经过了几天阴霾的天气,久违的阳光又照耀在我们身上。课间,同学们都在尽情的嬉戏,享受着阳光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明亮的世界,用耳朵听到宛转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用鼻子嗅到百花的芳香。可同学们试想:一个从小就又聋又哑,双目失明的人靠什么来感受这一切呢?(学生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由课间游戏不知不觉转移到了语文学习上,被海伦•凯勒的命运所吸引,学生由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到对对方的同情,再到对对方的尊重、崇敬,最后到对教会她这一切的老师的感激、热爱。这几句看似随意的即景闲谈为下面新课的学习牵了一根巧妙的“引线”,这比单刀直入正题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起,这较之强迫他们进入课堂角色的方法显得科学得多。这样就极好得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七、相关联想 导入新课

在初三学习《藤野先生》一课时,我考虑到其创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些句子含义的理解,而如果开门见山介绍背景又容易使学生厌倦的的特点,就巧用一幅具体可感的彩图导入新课。

当时我随手拿起一本我一直鼓励学生订阅的《读者》,由封面的一支点亮的蜡烛导入: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画,我们会发现这支蜡烛似乎比以往我们所见的任何一支蜡烛都亮,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讨论并回答)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周围黑暗背景的衬托下,蜡烛显得更亮了。所以,有句话说“光明由于黑暗而愈见其光明”。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比如,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拉过我们一把的那双手能够成为我们一生的动力。在鲁迅先生的成长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一双手,那就是藤野先生的手。当时,弱国国民的鲁迅留学日本,在弱国国民受人歧视的环境中,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怀和深刻影响,并成了他终身奋斗的一个动力。《藤野先生》就是对这一段生活的深情追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一、导入语要“异”。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课间十分钟是孩子们的“黄金时间”,在这十分钟里,他们尽情玩耍、嬉闹。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陆续走进教室,平时成绩比较好,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当他们“醒”过来时,老师上到哪儿都不知晓。这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上的脱节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在教学《称象》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在导入这堂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一些器材,这节课,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顿时,45双眼睛同时射向了讲台,静候实验的开始。

“听听读读”这类课文兼并了“听、读、记”的特点,孩子们往往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在授此类课文时,教师尤应注意以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听》这课时,我的导入语非常简单:“同学们,你们听——”随之,便播放出一段配乐的朗诵,孩子们顿时便进入了“听”的角色。

由此可见,导入语的“异”不仅能有效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

例如教《找骆驼》一课,为了更能让学生明白老人是经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只骆驼特征的。我的过渡语是这样的:“你们瞧,老人清晰地说出了骆驼的特征,却说自己不知道它往哪儿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通过这段过渡语的设置,既帮助孩子理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又使孩子在脑海中对恼伦髁艘桓鲂⌒〉淖芙帷?/p>

《真正的好孩子》中有一个片段,讲黄莺和喜鹊争相夸自己的孩子,乌鸦却在一旁不做声。在处理这个片段和下一个片段“小鸟回巢”衔接时,我用了这样的过渡语:“漂亮的外表,动听的歌喉,真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光靠这些,就能称得上是好孩子了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这样,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片段,整堂课也随之和谐起来。

因此,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三、提示语要“精”

“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这样提示:“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经过这样小小的提示,孩子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教师如果在备课时,细致、巧妙的设置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要“悬”

“悬”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有一位年长的教师,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好教师,他能够做到在上完一堂课之后,他的学生仍沉浸在他刚才创设的情景之中„„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在教《一个忠告》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结束语:“这个忠告是熊给的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入思考„„

当然,结束语除“悬”外,还要“全”。所谓“全”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起到言简意骇之效。

可见,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他的美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清代李渔《闲情偶寄》

2、《心理学》

3、《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

4、《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

历史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浅析 篇10

关键词:导学案 培养目标 尝试 实施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17-01

导学案,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对于以“解决问题”为培养目标,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为方向的职业学校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1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导学案教学实施依据

1.1 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的的需要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教学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实用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

“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与职中教学倡导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1.2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又拥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同时能够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导学案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导学案教学实施流程

2.1 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察、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潜心研究教材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要求进行设计。通过备课组研讨,发挥集体智慧,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内容精致化,导学简单化”。

导学案每个课时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1)课题及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应把学习的目标设计成具体的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目标明确,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2)学习重难点。根据《大纲》,确定学习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课前补充。在学习新知识前,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补充与该节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趣事和热门话题等为学习该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4)课内探究。这是学案的关键,尽可能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启发性、趣味性,激起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

(5)课后提升。能力训练是学案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课后设置适量的思考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巩固知识,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掌握方法和形成能力。

2.2 导学案的运用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导学案中包含的知识、能力培养要靠课堂导学去实现,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

导学案的使用:发放导学案,依案自学→讨论交流,信息反馈→点拨精讲,解难释疑→当堂反馈,优化补偿→加强总结,反思领悟。

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掌握了解学生的模糊点,提高上课时“导”的针对性。

3 导学案教学尝试过程中的思考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导学案教学法对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是可行的,对学生的成长是高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目标步骤清晰,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思考和探究,增大了课堂学习容量。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性,更提高了课堂效率。

(3)能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促进技能学习。在“导学案”指引下,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和巩固,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有利于职中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

导学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问题一:忽视导学案和教案的区别。部分老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规定或者限定了学生的学习路径,呈现的还是不容选择的过程,不断“强化训练”的过程,为落实知识点服务的过程,偏离编制导学案初衷的现象严重。通过实践,我们更清晰的明白,导学案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导”和“学”。应区别于着眼点在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的教案。

问题二:导学案编写习题化。有些教师始终相信题海战术,认为“导学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道道习题,以练促学,所以,他们在设计“导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的编织成一个个的习题,认为这就是“导学案”。必定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导学案”教学的优势。

问题三:导学案编写共性化和僵硬化,学案模式变成了流水线作业。导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信心和能力。有些老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无视课型的不同,过分依赖导学案,被导学案束缚住手脚,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完善,我们相信,“导学案”教学模式会在构建职中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合格的中等技术人才的过程中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秀花.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初探[J].吉林教育(教研),2011(3):72.

[2]蒋宏达.试论职业高中培养目标的定位[J].职教论坛,1999(1):11-12.

[3]高亚军,主编.学案导学法[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海南大学怎么样在国内下一篇:工程管理学士的英文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