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精选10篇)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篇1

2011年第5期

--------------卷首语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朱永新 1

理念·观点

深度关注

说理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明学圣 4 《拿来主义》案例一 康海燕 5 《拿来主义》案例二 尹继东 6 《拿来主义》案例三 王亚声 7 说文论语

略说语文课的设问与应答 曹勇军11 经典阅读中的误读再探 张天明16

实践·反思

课堂观察

体验:抒情语体教学的价值追求20 《声声慢》教学实录 张长松20 观察者语 李震23 作文指要

站在学生的角度教作文

——关于作文课堂指导效益的思考 蒋红森26 在倾听中学习表达 王栋生29 修改:促进学生对议论文体的把握 孟向玉31 怎样让作文更有味道 张春华34

备课·设计

文本研读

“闲愁”解 杨 铸36 以“轻逸”的形式消解战争的严酷

——《牲畜林》的解读视角 曹振国38 真实:作品的生命

——也说“敌人的炮弹为什么总是炸不到老妇人” 李得安41 对《列夫·托尔斯泰》中“主人”一词的辨析 刘运志44 说不尽的“夜吟” 徐德湖45 《散步》主题再探 黄建斌47 山势·水势·山景

——《三峡》分段与思路新探 陈同友48 创意无限 走入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设计:覃永恒 简评:王俊鸣朱则光5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设计:邢坚 简评:黄厚江53 选修平台

“流水账”里的味道

——现代散文选修教学随笔之二 蔡建明57 咬文嚼字

苏教版《指南录后序》标点商榷 孙富中59 “如坐春风”只能比喻受到教诲 赵丕杰61

评价·测试

教考探究

阅读延伸题的背景、现状和未来 李红利62 把握规律 知能结合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李燕65 案例平台

走进与走出

——“思乡”类诗歌专题复习石璟68

成长·发展

名师工作室

语文教学,应指向生命发展的内核 方钧鹤陈桂华于扬吴高扬71 薪火相传

教师课堂语言的“牵引力” 谭轶斌孙宗良曹刚75

视 窗

消息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篇2

一、补充史料, 丰富教学内容

新课程注重新材料及由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 而新史观也要靠新史料来体现。作为普通中学历史教师, 即使有当今至为便捷的网络手段以及极为易得的几乎无限量的电子书籍, 但是囿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 以及收集、整理、检索及辨析能力的不足, 都使得以上看似无限的资料来源在作用上大打折扣。

《随笔》中的作者因其自身素质及史学素养, 引用的史料是很有价值的。有两篇是谈苏联解体的, 分别为《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 (2010.1) 和《盖达尔的盛世》 (2010.5) 。

不可无休止地利用人民的信任。我们共产党员, 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 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 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 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 我们是共产党人, 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 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 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 土豆却没有了[1]。

赫鲁晓夫的这一段话笔者拿来进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这一课的导入, 让学生判断是谁说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

1933年到1934年, 还有战争期间和战争以后, 都闹开了饥荒。那往往是全家饿死, 甚至全村死绝[1]。

1958年以后, (苏联) 垦区产量即徘徊不前, 1963年更是急剧下降。这一年全国的人均粮食产量为483公斤, 甚至低于俄国1913年人均540公斤的水平。无奈之下, 只得作出到国外大量采购粮食的决定。为此动用了国家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 (372.2吨) 。

1972年苏联爆发严重的农业危机。这一年, 到国外采购粮食近3000万吨, 一举打破世界的粮食平衡。1975年粮食欠收, 苏联为增加粮食进口, 只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举债, 并且动用本国的外汇储备[2]。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作用和影响的讲解中又引用了以上几则材料, 并让学生回答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虽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但农业上的失败无疑是其直接同时也是深层次的原因, 并因此认识农业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理解计划经济搞封闭是绝没有前途的, 市场经济才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即使是强大如苏联也不得不被动地融入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并进一步强调全球化是必然趋势而不可逆转, 并验证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欲与伟人试比高》 (2009.4) 提到毛泽东逝世后身高被演绎得越来越高的现象。《奴才的创造性》 (2010.1) 讲到清朝很多大臣做官的心诀为“多磕头, 少说话”, 其中多磕头竟然还成了一些大臣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愤青太监寇连材》 (2009.6) 叙述了慈禧的一个心腹太监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给慈禧上了一道谈论时政的折子, 结果被杀的史实。这几篇轻松诙谐中又不乏思辨, 其资料既可以作为史料辅助课堂教学, 也可以用来活跃课堂气氛。

二、修正教材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不论是当年人教版一统天下还是现在数家共鸣, 都还是不可避免地有大到史观评价上的失误甚至错误, 小到史实上的失真或错讹。我们中学教师平时细心阅读、仔细比对当然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但是, 问题是多方面的甚至有的还有很大的未知性。另一方面作为中学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史识能力及工作的压力也使得我们难以发现其中的问题。

《随笔》中有好些文章通过对史料发掘提出的一些观点有利于修正和丰富教材观点。

如林则徐在我们的教材中一直是形象高大, 即使说到他的思想中有封建纲常色彩, 那也是有其历史原因, 并不改英雄本色。但是已经到了近代, 如果仅在国内比较, 那也只能是瘸子里面选将军, 不能说明什么。在教学中, 笔者引用了《英夷不怕林则徐》 (2010.2) 和《大梦谁先觉———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反思林则徐的功过是非》 (2011.1) 中的一些材料来向学生展现全面真实的林则徐。

英国要攻中国, 无非乘船而来, 它要是敢入内河, 一则潮退水浅, 船胶膨裂, 再则伙食不足, 三则军火不继, 犹如鱼躺在干河上, 白来送死。

况茶叶大黄, 外夷若不得此, 即无以为命。

美利坚并无国主, 只分置二十四处头人, 碍难便行传檄。

夷兵除枪炮外, 击刺步伐俱非所娴, 而腿足裹缠, 结束严紧, 屈伸皆所不便, 若至岸上更无能力, 是其强非不可制也[3]。

通过以上几则材料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当时对西方的真实的认识水平。但是, 比起当时认为有林则徐在英国就不会得逞的很多人来说, 林则徐依然还是比他们要高、比他们更清醒。毕竟林则徐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最先进的人士之一。下面这则材料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 (林则徐) 在遣戍新疆的途中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 曾经这样总结道———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 若我炮不能及彼, 彼炮先已及我, 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 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 须辗转移时, 再放一炮, 是技不熟也。……真令岳、韩束手, 奈何奈何[4]!

之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对于已经是近代人物的林则徐, 我们对他的评价当然不能仅限于国内。而与西方又没有太大可比性。笔者就选择了日本西学领军人物———渡边华山。与渡边华山相比, 林则徐又相差太远。早在1830年代后期, 渡边华山就认识到:

“西夷皆专于物理之学, 故而, 审度天地四方, 不以一国为天下, 而以天下为天下, 因是, 颇有广张规模之风气。”“古之夷狄为古之夷狄, 今之夷狄为今之夷狄。”“时势既今非故, 故议古论今者, 如胶柱鼓瑟。”[3]

通过这样几段材料, 几个环节的分析, 使学生对林则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并修正和丰富了教材观点。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 从当时中日双方西学领军人物之间的差别来看, 日本后来超出中国绝不是偶然的。

《今夜为谁流泪》 (2009.2) 、《奥巴马的胜利以及我们的抉择》 (2009.2) 、《有一种不叫非暴力》 (2010.3) 等篇虽然翔实史料不多, 但对我们教材中有关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和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还是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三、加强史料研习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日常教学和备课中的史料研习应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学应试教育的繁重压力及环境等的不协调, 都使得史料研习方面的训练几乎没有。有意识、主动地进行史料研习训练固然必要, 但是质量和效率又很难有保证。《随笔》中有关史料研习的文章有不少。如《回忆与档案》 (2010.3) 中有这样一段:

“1949年底至1950年初, 毛泽东访问苏联。12月16日到达莫斯科后的当天晚上6点, 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会见了毛泽东, 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谈话。参加会见的中方翻译是师哲先生, 苏方翻译是费德林先生。对参加会见和谈话的人物, 两人在回忆录中的说法就有很大不同。师哲说参加会谈的有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 费德林印象是除了斯大林和毛泽东外, 只有双方的两位翻译。而根据中苏双方两份档案记录的一致说明他们两人说的都不对。”[5]

这样一段材料展现给学生之后, 很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史料研习的兴趣以及对史料甄别的认识程度。因为通过对这一段材料的展示, 可引导学生认识到, 同一件事, 即使是亲历者的记忆与表述也是有可能不准确的。这更警醒我们, 即使是当事人的叙述也要详加甄别才能使用。

《二次革命后的黄兴》 (2010.4)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揭出黄兴许多骇人的史实。读完此文, 我们即使对其推论有存疑态度, 但对其中的史料分析也会印象极深。

四、引入不同的视角

历史学科专业能力的高低, 其中一方面的衡量标准在于能否全面地、多角度地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现在新课程强调新史观也并不是否定所谓的传统史观, 而是希望引入各种史学观念及行之有效的史学研究方法, 开阔大家的思路, 从而尽量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历史。《随笔》中有些文章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教材明显有很大差异, 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值得纪念的中国第一部宪法》 (2008.5) 讲的是清末的《钦定宪法大纲》而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对它评价较高, 这就给了和我们教材不同的视角。想想也是, 为什么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日本帝国宪法是宪法, 清王朝制定的就不是呢?

《看哪, 这个奇怪的儒家》 (2010.3) 主要讲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张君劢。文中谈到他不仅认为儒家思想和民主宪政有内在的联系, 还基于此观点并结合西方宪法作为主要起草人之一起草了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这也和我们教材中引入民主、发展民主就必然要反对儒家思想的观点是相悖的。

《辛亥革命的五个岔路口》 (2011.2) 通过辛亥革命前后, 慈禧弥留之际派人下手毒害光绪成功、汪精卫等人刺杀摄政王载沣失手、辛亥革命时湖广总督瑞澂处事不当、吴禄贞发动起义未遂、袁世凯遇刺未死这样五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或结果具有偶然性, 从而说明影响极为深远的辛亥革命其发生和发展很大程度是偶然的。这和教材坚持辛亥革命发生是必然的显然有分歧。

五、引发思考, 精神洗礼

新课程对于广大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很多, 这也导致很多老师感到很不适应。为什么?因为不论是新课改之前, 还是新课改以来, 可以量化的要求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不成问题的。让广大教师真正不适应的不是更高的可以量化的要求, 而是如历史素养等难以量化的要求。怎么才能做一个既能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又能得到学生钦佩的有思想的历史教师?只靠教材、教师用书、几种历史教学杂志是不够的, 而要去读专业历史研究的论文、论著又是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精力和能力所能及的。

《随笔》中有大量谈论历史文化和民主人文精神的文章。有些是单纯从文化层面出发的, 更多的是从历史事件来切入的。如谈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五四与五四问责》 (2009.1) 、《回眸五四》 (2009.3) 、《革命的背后》 (2009.3) 、《一弹指顷去来今》 (2009.3) 、《告别五四, 发现保守主义传统》 (2009.4) 、《若舟车只有两轮》 (2010.4) 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一个深入理解自不成问题, 同时对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变迁也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对需要提高历史文化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是很有利的资源。鉴于这些文章在使用时因人而异的特点, 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我们知道, 作为艺术家要达到更高境界需要文史哲知识, 科学家要达到更高层次需要文史哲知识进入其知识框架起作用。那么, 对于不求杰出但追求优秀的历史教师来说, 多阅读些文史哲方面的非历史教学杂志, 不是一种更高的要求, 而只是一种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述弢.赫鲁晓夫一语道破天机.随笔, 2010 (1) .

[2]述弢.盖达尔的盛世.随笔, 2010 (5) .

[3]王龙.大梦谁先觉——从渡边华山的西学之路反思林则徐的功过是非.随笔, 2011 (1) .

[4]周英杰.英夷不怕林则徐.随笔, 2010 (2) .

浅析历史意识与中学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历史意识 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64-02

一、历史意识的概念定义及作用

1.历史意识的内涵

“历史意识”一词来源于德语的“历史主义”(historismus),它一经产生很快地传遍整个西方世界,被公认为研究过去的正确方法。这种“历史意识”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进行研究的,随后的历史教学中,课程学习与历史意识是紧密不分的,历史意识成为了历史教学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本文中对“历史意识”的定义主要是应用于教学中,在对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和教学时,需要遵守历史的观点及相关的历史思考方式,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在对复杂历史材料进行分析以及综合掌握,强调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不盲目崇拜野史或没有凭据的历史,也不盲目跟从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人云亦云”,要从客观的角度更加准确的认识历史的真实。

2.在中学教育中强调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中,课程学习目标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要求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意识,用历史的眼光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

(1)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建设

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是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需要通过课程的讲述让学生明确历史事实,能够以史为鉴,更好的发展自我和培养公民意识。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用一个个具体形象的人物及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更加生动的记住历史事实,老师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我的成长中具备较为主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2)帮助学生用历史思维进行思考

在中学的历史课堂中,对于学生来讲最为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每一个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大事记的具体时间,并按照课本规定的字句进行历史意义的评估,而是锻炼学生能够用历史的思维对历史现象进行更为科学、多样的解释,拥有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思维逻辑的形式。目前我国的很多中学历史课堂中只一味的强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授学生必要的思维逻辑和认识工具,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思维逻辑的方式,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更加专业的用历史的眼光辨证的看待历史事件,并能够以史为鉴,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3)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增强责任感

中学的历史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培养一批能够进行专业的历史研究的人才,而是一种通识教育,即让每一个学生,无论其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都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历史知识素养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中接受到思想观念的改变,例如产生要学习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学习林则徐的民族气节,学习抗战英雄的英勇智慧等,这些榜样的力量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与历史任务产生共鸣的情境下增强自己的民族与社会的责任感。

二、中学历史教育对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1.《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我国自20世纪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革新,有关中学的历史课程也进行了新一轮的革新。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其中一个与以往标准中较为不同的一点就是在历史课程的课程功能上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这一概念,例如在《课标》中有关“课程性质”的一节中,就曾指出中学的历史课程中需要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课堂授课,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能够较为科学的总结历史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又如在《课标》有关“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一节中指出由于中学历史课程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要求在课堂中需要强化学生尊重历史真实的意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我发展的精神,让学生通过借鉴目前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化成果充实自我,培养自我的情操。让学生能够时刻关注在中国或者世界上目前发生的相关热点新闻,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有关“历史意识”的内容在《课标》中还有很多地方体现,此次改革如此不惜笔墨地提出有关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问题,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及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也是本次改革的一个创新所在。

2.目前我国中学对历史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学方法不适应历史意识培养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师讲授的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游刃有余的控制课堂的进度,且教学形式不复杂,能够较为简便的应用于各类的中学课堂中。但这种讲授式的课堂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例如教师一味的进行灌输式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加被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不是学生主动想要进行某种知识的学习,这会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

(2)历史教学内容不适合培养历史意识

目前我国的一些中学中对所谓“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进行一些浅层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够活学活用的独立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实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被扼杀,最终难免还是会陷入死记硬背的死胡同。

(3)历史问题的设计不利于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

纵观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上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历史教科书上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都是处于最为浅层的分析,即使是在日常的考试中需要涉及类似的考题,考生一般也只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背诵就可以完成应试的目的,不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进行深层的思考,只停留在背诵的记忆角度,而不能用历史的意识和思维进行事件的分析。

三、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教学方法

1.案例启发教学的方法

案例启发教学的方法并不是让教师死板的介绍案例,而是教师通过用历史事实或故事等案例作为辅助工具,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历史知识,并不是只是记住枯燥的课本字眼。通过讲述一些具体形象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对有兴趣的历史知识点主动去研究,寻找相关的历史知识。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够极大的促进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课程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同时,案例教学法主要遵循了建构主义的学习原则,强调让学生通过自主进行学习的方式查阅相关的案例材料,在有关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师生间会进行较为激烈或深入的讨论,实现让学生参与到中学的历史课堂中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观念的交流,即使学生的一些观点与周围人或者既有观点不同,教师也需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反省和思考。因此,在我国的历史课堂中,可以适当引用案例启发教学法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为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创造机会,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恰当科学的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史实的情景,让学生更加真实的领悟历史,并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

2.对话教学的方法

我国传统的以老师讲为主要方式的课堂形式并不能适应目前历史学科改革的需要,虽然历史课程的性质要求教师要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权威讲解,可适当的引入对话教学的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课堂的人性化、趣味化。对话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了师生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既体现了课堂的民主与平等,又能够通过交流以及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性强的学习氛围。

3.探究活动教学的方法

所谓历史探究活动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有关的历史资料的查找和阅读。这种活动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了让学生进行某一历史问题的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历史问题的解读,或是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查找与问题相关的历史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要点,最终得出自己的历史见解,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中学历史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决非一蹦而就的事情,他受制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和历史教学方法。在目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进行结合,更好的完善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师生交流沟通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为主要途径,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的进行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学历史教学 篇4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排后两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属于高校级别的专业历史刊物)。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自1956年创刊以来,忆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国内中学历史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刊物一贯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篇5

1、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师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又指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对自己

在教学行为的思考和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在进行回顾,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在检验

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2)①书反思法②教学后记反思法③案例研究法④录像反思法⑤成长档案袋⑥课题研究法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规定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1)《历史与社会》是在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实施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课程。

(2)《历史与社会》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3)《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4)《历史与社会》是开放的课程

3、中学历史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1)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独立的人。④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2)其次,要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不管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处于什么状态,教师都应理解关爱他

们,给他们以正确地评价。

(3)再次,要尽力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4、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结构设计分别是什么?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南;以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指导;以教育

部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实验稿)》为依据。具体如下:

①凸显本课程的公民修养教育功能。②强调综合性,注意各知识领域的有机整合。③在选材和呈现方式等方

面勇于创新。④从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出发,增强教科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以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为主轴,以综合认识现代社会基本问题

为立足点,整体设计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容的逻辑顺序

5、开放性试题有哪些特点?(1)要注意选题的开放性。(2)要注意试题内容的开放。(3)要注意试题

答案的开放。(4)要避免试题徒具“开放”外表,而并不具有开放之实的情形。(5)不要偏离了历史学

科的本质属性,即观点和论述应该做到论从史出。

6、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思品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要求有哪些?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要

求有哪些?初中: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应用。高中:获取

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7、什么是教学评价?新课改的教师评价与传统的教师评价有何不同?

(1)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为教师和与教学有关的方面提供教学状况的信息,提供改进、完善与探究建议的课程改进与开发活动,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学历史教学法 篇6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概说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任务

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概论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第四节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

第六节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

第七节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复习与巩固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设计

第六章中学历史教师的备课与授课

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的评估

第一节成功历史课的标准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业测评

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师的说课

第九章历史教育毕业生试讲

第十章中学历史教师的科研

中学历史教学探究 篇7

一、史料教学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均设置了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史官记录历史, 因而我国存有浩如烟海的史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向学生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史料, 提出问题, 跟学生一起分析讨论, 得出答案, 找出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史料学习和评价。

以清朝为例, 在讲解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改革时, 可以引用雍正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恭谢圣恩, 敬陈愚悃事》折的内容:“查云南土官多半强豪, 所属苗民悉听其指使, 残暴横肆, 无所不为。其土官懦弱者, 凶恶把目, 为害尤甚, 不但目无府州, 亦并心无督抚。”通过这一段史料, 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元朝实行土司制度以来的弊病:土司对属民的残暴统治和对中央政府的藐视, 由此了解当时清朝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的必要性。

此外, 史料也是一种证明学生所学历史内容真实性的依据,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能全面了解历史, 而不是看教科书上的片面之词。这要求教师在选取史料的时候细心挑选, 因为有些史料是被统治者美化过的, 有些史料甚至是野史, 其真实性有待考究。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幻灯片、电影、视频等, 结合视觉和听觉展示历史材料, 充分调动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如在讲清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观看CCTV9的纪录片《公元1644》。该纪录片讲述的是以明崇祯十七年、清顺元年 (即公元1644年) , 至南明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 (即公元1662年) 的历史。从明末年间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的景象开始, 李自成进北京逼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吴三桂为报家仇引清兵入关, 清军长驱直入, 明王朝因此危亡。之后李自成称大顺皇帝, 张献忠称大西帝, 顺治在多尔衮、孝庄进京后称帝, 各路英雄逐鹿中原, 这样会让学生在观影中完整地了解历史真相, 而非一个个断裂的朝代和历史事件。

纪录片《幼童》更是将清末的救国措施展现无遗, 这是学生从历史课本上的几张留美幼童的黑白照片和几行介绍文字中无法看到的。从纪录片中学生能看到清末留美幼童在国外 的艰辛和国人不断探索、改革的救国决心。这不仅仅是学习历史, 更让学生感受爱国精神, 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精神所在。还有纪录片《圆明园》、《八旗往事》等都可以作为历史课的材料。利用纪录片帮助学生学习完整的历史, 弥补教材编排的不足,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怀。历史不是考试的死记硬背, 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以史为鉴, 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历史故事, 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 内容丰富, 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 因此, 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 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 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一堂历史课尽是一、二、三方面, 1、2、3小点, 只有条条框框, 不见情节和过程, 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初中生活泼好动, 求知欲强, 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 把史实故事化,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的短小有趣的故事, 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注意力集中,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 我插入“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 在讲《戊戌变法》时, 我穿插“康有为如何摆脱慈禧太后的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 学生兴趣相当浓厚, 从而轻松掌握这些内容。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教学艺术

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篇8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历史知识    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要留下的应该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无疑是交给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金钥匙。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在备课前应认真研读所教内容的课标要求,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即要三者兼顾、有轻有重且有机整合。具体到教学内容,则要看看哪一部分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哪一部分需要老师讲解,哪一部分需要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都有其内在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设置了“学习与探索”、“活动建议”等有关课外实践的素材,这为学生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是历史新教学的一个方面:将创新教学引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历史的认识,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先进的科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关于造纸技术的信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己体验造纸的过程,在过程中思索造纸原理,为什么需要这些材料,如果换成其他材料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此种种,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增强了创新意识,打破了以往学习的规规矩矩,思维不再禁锢,这种开放式思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教授性学习的整合。总之,教师要用尽良策,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据,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维、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各种电教器材,例如收录机、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由于它们视听并举、图文并茂,传播的信息形象逼真,突出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增加教学过程的娱乐色彩,因此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而且能调动情感因素,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给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教学提供条件。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狂妄地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前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说出正确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目标。

六、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必须让学生有成就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学习上当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一道道难关,获取某种知识时,心里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有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的原则,即使学生对某一知识学习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者不很准确,我除了补充完善外,还给学生适当肯定和鼓励,充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如在《“大危机”和“新政”》一课内容中,我就把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这样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知微.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J].宁夏教育,2005,(03).

[2]吴振伟.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透析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05).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 篇9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对历史学科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激情不足;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反馈;重视学法指导。期望历史学科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当前 历史教学 现状对策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说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要看看他的数学和历史学得怎样便可窥见一斑。此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从一侧面说明了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性的道理。

近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从3+2文理分科到3+χ小综合、3+χ文理大综合、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学业水平测试+素质教育测评。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考的人文性、开放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多元性等特点。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产生冲击和影响。那么在高考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究竟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真实地了解目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审视历史学科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便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一.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滞后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已经启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人格特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不得不被人为淡化。学生主要记诵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这与新课标极不协调。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不断修订,高考不断改革,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必将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单一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本书、一只笔,老师一人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历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荡然无存。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造的火花,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习激情不足

不少学生学习历史是另有原因。一来这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由不得自己;一来想考大学,涉及高考选科,而自己其它科目又太弱,只好选记忆性较强的历史,别无选择。可以说不少同学是背着一种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记住的东西不会灵活运用,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于是感叹:历史太难学。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去学习历史,审视历 1

史,或许会发现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难,学习历史还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

4.学习效率低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勤奋、用功,时间抓得也比较紧,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运用好学习方法。做事要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一道题,为什么有的解法非常简便且容易记住掌握?这就是方法问题。就以记忆为例,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效果大不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以及上午八九点钟、晚上八九点钟记忆效果比较好。如果运用一些方法,有的内容会记得很牢,效率会更高。相反,学习不注意方法和效率,即使花的时间很多,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二.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生动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旨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育人观念,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而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个体。

2.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运用恰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我们的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要继承,现代社会中的有益信息要及时吸取。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科研成果,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如计算机、电影、录象等,力求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繁琐的知识简明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3.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谈话、辩论、演讲等,切忌千篇一律。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有人说,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追求答案的统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

4.注重教学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课堂设计怎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务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找出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加强学法指导

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我认为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在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历史教材的同时,更应该研究我们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学习方法,很渴求老师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在于引导。因此我们的历史老师应该多多地给学生以科学的学法指导。如学好历史一定要做到理清

主要线索,掌握知识结构,重点记住基础知识,全面整体把握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介绍记忆方法等,使学生最终做到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一一记住,甚至记了几遍后,隔了不久便会遗忘。其实,想要把历史知识记住,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学习古代史,可分解为政治特征、经济特征、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块进行记忆。而对于世界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则要注重理解,因为许多历史事件是相互交织、脉脉相承的,这样就组成了一个较庞大的记忆网络,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这就需要理解的帮助,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就较容易将此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理清楚。

对于历史科的复习,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侧重点也会有差异。我个人认为,考前应注重书本和笔记上的基础知识,因为30道选择题占据半壁江山,而选择题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对于材料题,是需要靠平时积累的,如老师要求我们每星期三题,就算真的不想做,也应该把材料阅读后,对照一下答案,对材料有一个大概印象,因为材料题往往会涉及到我们没有接触过或书本没有详细说明的问题,做材料题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

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能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树立信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那么在考场上就无往不利了。

一、产生兴趣

对历史科有兴趣,成绩自然好起来。如何对历史科产生兴趣呢?

首先,历史事件和我们们息息相关。例如:香港的一九九七问题和1842、1860及1898年的中英条约有关;今天南斯拉夫的内战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密切。所以,只要留意时事并探本寻源,定能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其次,明白历史的用处。历史可以训练思考和分析能力,使人具备求真和讲证据及逻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对做人处世帮助很大,退可以励志,进可以建功立业——英国着名首相丘吉尔是历史学家,已故港督尤德也是专攻历史的。因此,各位不要因为修读文科,尤其是历史科而感到自卑。反而要努力学好这门学科,在学业上、个人修养上和识见土、及前途上下苦功。

二、历史事件的要素和阅读及记诵技巧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四: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而事情则包括原因、经过和结果。

(1)时间有先后

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几遍,自然记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确知其发生年分(如维也纳会议是1814—15年,辛亥革命是l911年),其它只须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维也纳会议先於凡尔赛会议),便可以了。

(2)地点有东西南北

你只须认识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对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结合,确认各国今天的政治地图,特别是欧洲和中日的国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条约规定的领土转变也应紧记。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二)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中学历史教学心得体会(三)

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本学期我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备课。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历史学科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

我所教的3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五、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六、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上一篇:公文写作格式字体字号下一篇:关于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