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片断反思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教学片断反思(通用11篇)

历史教学片断反思 篇1

问题

1、平静的海面、平整的桌面、光滑的黑板等这些物体的表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问题

2、类比平面内直线的基本特征,你认为空间中的平面可能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感受,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正确的信息,与学生一道归纳提炼,形成师生与平面基本性质的共同认识。新课程中把“感受”、“体会”作为数学课题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其实就是提醒一线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数学概念从现实生活中被抽象出来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常常是简单的概念一带而过,繁难的概念强行灌输。缺少活生生的现实背景,数学成了抽象的演绎推理,学生觉得数学离生活很远很远,学习数学失去了现实意义,兴趣也就随之消散殆尽。学生没有了兴趣,课堂没有了生气。

片段

二、在“函数的周期性”一节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函数周期的概念以后,利用三角函数中正、余弦函数图象和诱导公式很快得到了正、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都是2,紧接着教师把难点放在了形如f(x)Asin(x)型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的探究上面。教师首先给出的如下例题:

1、函数f(x)sin(x

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教师提示让学生按照研究函数ysinx的周期性的思路,从函数图象先来观察函数的周期性,然后再从表达式来研究函数的周期性,同时注意函数ysin(x3)是否是周期函数?如果是,求出函数f(x)的最小正周期;

3)与函数ysinx的周期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换元的思想:令tx

3,从而将函数ysin(x

3)转化为函数

ysint,与正弦函数的周期问题联系了起来。然后教师又往前迈了一步:

历史教学片断反思 篇2

师:同学们, 1毫升的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生1:1毫升的水很少。生2:1毫升的水有一粒黄豆那么大。生3:1毫升的水只有几滴那么多。师:好, 关于1毫升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 现在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注射器吸出1毫升的水。 (学生开始进行吸水活动, 活动并不一帆风顺, 有些同学不是吸多就是吸少了, 在不断的试验下每个人都吸出了1毫升的水) 。

师:谁来说说1毫升的水到底有多少?生4: (指着注射器中短短的一段) , 只有这么多。生5:一点点。师:请同学们把1毫升的水放入自己的手心里, 看看有多少。 (学生开始活动, 他们个个跃跃欲试, 很小心地把1毫升水注射到手心里, 心里异常兴奋) 。生6:一点点多。生7:像指甲盖那么大。生8:几只蚂蚁那么多。

师:大家想象力丰富, 那么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呢?让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吸入1毫升水, 然后再一滴一滴地滴入量筒, 观察, 数数, 同组同学分工明确, 实验有序, 课堂气氛活跃) 。组1:大约8滴。组2:大约9滴。组3:大约10滴。师:1毫升大约有10滴左右的水, 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

[反思]毫升这个容量单位在学生生活里经常出现, 但是, 学生常常熟视无睹, 要真正认识毫升单位本身就显得比较抽象, 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毫升观念, 积累较多的直观经验, 此片断中教师尽可能多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动手实验, 经历由表及里、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 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主动性, 较好地实现了数学课程新理念。

(1) 感觉。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如同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奶瓶、饮料瓶等一些容器上的标志后, 对毫升的认识是简单的、初步的。“1毫升水有多少呢?请大家猜一猜”, 学生猜的结果可能是多少, 可能是大小, 可能是“象征性”的数学数字, “猜一猜”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认识事物往往是从想象开始, 而想象的初始物是模糊的、简单的, 为下面的验证创设了良好学习心理, 拓展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2) 感知。学生在猜想1毫升水到底有多少意见不统一时,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用注射器吸出1毫升水。在学生兴趣盎然地反复试验下, 通过观察、交流, 建构起了“1毫升水在注射器中就短短的一段”的知识表象。这种认识是实验基础上的科学认识, 是对毫升容量单位较为清晰的直观认识。它启发学生:知识的获得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学来容易, 有一定的科学性, 我们以后学习数学要尽可能多地“做”数学。

(3) 感受。学生把1毫升水放入手心里, 看一看, 用脑子记一记1毫升水有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个个“蠢蠢欲动”, 在交流中说出了较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 如“1毫升水指甲盖那么大”“1毫升水几只蚂蚁那么多”。让学生感受1毫升水的多少,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好“玩”, “玩”中能学好数学,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毫升概念的兴趣。

(4) 感悟。学生分组实验求证1毫升水有几滴, 这是一个具体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前面对毫升的认识是概括的、笼统的, 还不具有“数学价值”。“1毫升水大约有几滴”是“具体的”数学知识, 这种认知是在学生动手实验加数学思考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是对毫升概念的深层认识, 它贯穿了估算思想, 具有较强的数学意义。

《鲸》教学片断分析及反思 篇3

下面是我在教学六年制语文第九册《鲸》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鲸的资料,这节课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1: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中了解到抹香鲸体内产比黄金还贵重的龙涎香。主要是由于抹香鲸捕食乌贼、章鱼等头足类动物,肠道内受刺激分泌的。

生2:我在《百科全书》中了解到,美国人驯练虎鲸,在海底看管鱼群,像猎狗看羊群一样。

生3:我了解到鲸鱼会搁浅,会集体自杀。

生4:我了解到由于海洋和大气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鲸在濒临灭绝。

(这时,一位男生在下面若无其事地说了一句:“灭绝不灭绝,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周围几位同学随声附和,令我十分震惊。我知道,这位男生成绩在班里一直无人能敌,读的书较多,一向深受老师的宠爱、同学的崇拜。)

师:很好!你们不仅认真搜集了,而且介绍得非常清楚。老师也去搜集资料了。在搜集资料时,老师还了解到另一个新闻,科学家想从恐龙化石中提取恐龙基因,从而再造恐龙。你们喜欢恐龙,看过恐龙的故事吗?

生:我看过《恐龙王国》。

生:我也看过,可好看了。

(这时,学生热情洋溢地议论起电视剧,我只笑着听,不言语。过了一会儿。)

师:你们都那么爱恐龙,想亲眼看看恐龙长得什么样吗?

生(齐):想。

师:这个愿望能实现吗?

生(表情各异,有失落,有严肃):不能。

师:我们可以从影视、书报中认识恐龙,但我们无法亲睹他们真实的面目。利用基因再造恐龙,也只是幻想而已。由于环境的改变,人类的捕杀,每天都有许多物种像恐龙一样在灭绝,我们再也无法拥有它们。

师:大家请看我们窗台上的金鱼缸,你们喜欢哪一个?

生(齐喊):有鱼的。

师(捡起早上死去的那条金鱼,放在空缸里):是吗?

生:喜欢金鱼活着的那个缸。

师:这是多么平常的事儿,你们喜欢金鱼,因为它活着,它有生命,它给予我们很多很多。想一想,从金鱼来到我们身边,它们给予了我们什么呢?

生:它们长得漂亮,很可爱。

生:它们游来游去,有意思。

生:我学会了喂金鱼。

生:今天金鱼死了,我很难过。

……

师:这些小小的生命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欢乐。而那条金鱼的死又叫我们难过。金鱼使我们的教室变得更有生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了。你们说金鱼与我们有关系吗?

生:有。

师:那么,想想,鲸鱼的灭绝与我们没关系吗?

生(坚决、肯定):有。

师:同学们,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有它的价值,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所以,我们应该热爱、珍惜地球上的生命,也应该感谢带来金鱼的同学。老师希望你们有机会到大海里或水族馆里亲眼看一看我们的朋友——鲸。(师鼓掌)

生(鼓掌):好。

师:今天,我们要写一篇小练笔就是《鲸的自述》。大家自由交流你们搜集的资料。

反思: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播知识的任务,还要让学生感悟美,学会爱,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向往追求美好情感的品质。语文知识可以自学,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能轻视,更不能任其发展,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美好的品质、健康的思想情感影响一个人积极追求的精神意志,也是一个人一生幸福快乐的基本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交流信息,然后完成小练笔。发现学生对鲸的淡漠时,我把这一教学任务留给他们合作完成,而把话题转入了谈论恐龙,因为我知道孩子们都很喜欢恐龙的故事,有关恐龙的影视他们也喜欢看。在其无限喜悦的时候,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恐龙的灭绝成为我们人类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身边的金鱼则生动、形象地让他们感受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个世界生命的存在而多姿多彩。从而完成了对他们思想情感的启发教育。

后来,我发现班里关注金鱼的学生更多了。在小练笔中,学生的想象飞向了蓝蓝的大海,文章不仅介绍了鲸的有关知识,而且被赋予了孩子般的性情,它们天真可爱,它们有着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渴望。

《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4

【片断一】

师: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想象去欣赏阳光下美丽的景色。清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遍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听!小鸟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田里的禾苗在阳光下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在阳光下更高了……

(闭上眼睛,学生听得入了神,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师:小朋友,美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生2:我想到树林里的小鸟高兴地飞来飞去,还唱起了歌。

生3:我想到公鸡会喔喔地叫,催人们快起床。

生4:我想到早晨空气清新,人们都在公园里锻炼身体。

师:是啊,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想读一读吗?

生:(大声地)想!

师:那就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课《阳光》,(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教学反思】

〖巧用文本,发展学生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一年级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活用教材,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必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提供的优美文字进行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看到“小鸟高兴地唱歌”、“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想到“早晨空气清新”。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弘扬学生的个性。

【片断二】

师:小朋友,阳光像金灿灿的金子,它使禾苗更绿了,使小树更高了,使小河变成长长的锦缎了。如果你是禾苗,你会对太阳公公说些什么?

生1:太阳公公,谢谢你!你的阳光照得我真暖和。

生2:太阳公公,你真好,你给了我阳光,我长得更绿了。

生3:我很感谢你,太阳公公!有了你,我长得更快了。

师:阳光给禾苗带来了绿色,那么小树、小河会怎么对太阳公公说呢?

生1:谢谢你,太阳公公!有了阳光,我们小树才能生长。

师(扮演太阳公公):不用谢!我很高兴看到你长得这么粗壮。

生2:太阳公公,你对我们小树真好!我身上的叶子要在阳光下才能制出氧气。

师(扮演太阳公公):这叫光合作用,我很愿意为大家效劳。

生3:我是小河,在阳光下,我闪闪发光,特别漂亮。谢谢太阳公公!

师(扮演太阳公公):不用谢,我乐意为你打扮。

【教学反思】

〖善用文本,激发学生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学生至于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生成新的语言。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绘声绘色的表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表演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同样是促使学生生成语言的好机会。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师生表演的学习情境,先是请小禾苗说,再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教师也蹲下来,积极地融入到学生中去,扮演太阳公公,与学生亲切地对话。这一过程,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因为角色是自己选的,对话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汇聚的,又能与老师一起表演,他们兴致昂然。通过表演,学生理解了阳光的作用的确很大,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它;通过表演,平时的一些礼貌用语也再次回响在学生的耳边;通过表演,我发现了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在他们的语言中不仅有禾苗、小树、小河的“形”和“意”,更表达了自己的“情”和“味”。所以,教师只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又何愁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呢?

【片断三】

师:阳光是公正无私的,它给予每一个人都一样多,谁也无法捉住它占为己有。

生1:我可以捉住阳光。

其他学生都说:阳光是捉不住的。

师:你真棒,有自己的看法,你快来说说你是怎样捉住阳光的,好吗?

(掌声)

生1:我家有个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它,我可以捉住阳光。

生2:我也能捉住阳光。我可以利用太阳灶捉住阳光。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来修改一下课文,让它更科学,好吗?

生1:科学家能捉住阳光,阳光是科学家的;

生2:妈妈晒被子时捉住了阳光,阳光是妈妈的;

生3:聪明的人可以捉住阳光,阳光是聪明人的【教学反思】

〖活用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让课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在学习“阳光是大家的,谁也捉不住阳光。”这一段落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能捉住阳光”。我马上引导他说说自己的办法,在这个小朋友的启示下,引发了同学的一场精彩发言,在热烈的掌声中,在愉悦、自豪中小朋友领会到了阳光的宝贵,人类的伟大。在这里,没有强求一律和苛刻的规训,建设性、创造性得到认可与欣赏,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显和弘扬。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智成长的愉悦。这一次,真可谓是无意中的收获。由此可见,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认识厘米》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5

一、教材简介: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教材在让学生“认识厘米”的同时,安排了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案例:

课始,老师在引发出学生“要有统一标准来测量物体长度”的需要后,介绍了直尺上的厘米,并让学生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学生找到了0~1、4~5等。老师继续让学生找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都找到了,而且有不同的找法。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直尺,量出红颜色的纸条长几厘米吗?(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红颜色的纸条,长8厘米。)

生:能!

师:自己想办法量一量红纸条长几厘米?

在学生积极动脑、充分操作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测量的结果。

生1:我量的是8厘米少一些。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老师让生1展示自己的量法,原来是从直尺的顶端开始量的。)

生2:直尺上的1厘米是靠在一起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前面的刻度线是从直尺顶端后面一点开始的,空白的地方不在两个刻度线中间,不能从最前面开始量起。

生3:我也这样认为,不能从最前面开始量起。从最前面开始量起,肯定量短了。

生1:我明白了,原来只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一个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然后数中间有几大格,就知道是几厘米了。我是从最前面开始量起的,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到8厘米。

师: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不能从直尺的最前面开始量起。其他小朋友是怎么量的?

生4:我用直尺刻度1对准红纸条的一端,红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刻度9,中间有8个大格是8厘米。

生5:我是用刻度4对准红纸条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刻度12,中间有8个大格是8厘米。

生6:我用直尺刻度0对准纸条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刻度8,中间有8大格,一共是8厘米。……

(其余同学的发言,都与以上三位同学差不多)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量一量,量好后,可再试着用别人的方法量。

(学生在下面再一次动手测量红纸条的长度,充分操作后,举手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7:我认为生6的方法好,红纸条的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刻度8,中间正好是8大格就是8厘米。我想:如果一端对准刻度0,就不用数中间有几格,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生8:我也这样认为,量了好几次,发现只要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几,中间正好就有几大格,这样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师:看来用一端对准刻度0的方法真简便!检验一下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在下面举例验证后交流。

生9:我检验过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把铅笔的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刻度18,中间正好有18大格,是18厘米。

……

(学生继续交流各自检验的过程。)

师:是不是生

4、生5的方法没有用呢?看看这把尺(前面断了,找不到刻度0)

“噢——”学生恍然大悟,生

4、生5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生10: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生

4、生5的方法从中间的一个刻度开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11:我们用的直尺上面有刻度0,就可以用一端对准刻度0的方法来测量,如果你的直尺断了,就可以把要测量的物体对准直尺上其它一个刻度来测量。

……

三、思考: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总是以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从刻度0开始测量,但学生对于“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测量”没有深刻的体验,具体测量时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总结的步骤进行操作。

上述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红纸条的长度,师生、生生互动之中,学生自己找到了测量结果“是8厘米少一些”的错误缘由,建构出初步的正确的测量方法“只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一个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数中间有几大格”。出现了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学生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对从其它刻度开始测量方法有一种笨拙之感,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建构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是不是生

4、生5的方法没有用呢?”老师这一问,让学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生

4、生5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荷花教学片断赏析和反思 篇6

【教学片段】

师: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自悟第四自然段这部分内容,你喜欢哪句话就和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还可以演一演。

(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感受)

师:请汇报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喜欢第一句,有的说喜欢第三句,有的说喜欢第二、三、四句,还说明了为什么喜欢,还说知道“仿佛”、“翩翩起舞”词语的意思 )

师:你们都说得很好,看来大家已经理解这些句子了。体会到了荷花的美。那么这几句话怎么读呢?大家练一练。

(师给以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几句话?

(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起读。在读中更加感受到荷花的美)

师:荷花真是美极了,那么你能根据你们的理解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师加以指点)

师:真的很美。你的表演很精彩,看来你已理解了“翩翩起舞”这个词了。

【评析】

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齐读,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特色。教师相信学生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寻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此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内涵。请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在教学中想象荷花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以及荷花和蜻蜓小鱼蜜蜂等聚会时欢快的情景,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 合。

读悟表达,释放学生的主体功能。给学生提供读悟表达的空间和自由,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悟了就说,悟了就演,让学生先把感悟到的读出来,说出来,演出来,教师给以点拨启导,以培养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的表达习惯。也体现了课堂上让学生手脑口眼耳等多中感官并用。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

历史教学片断反思 篇7

《The Old Town of Lijiang》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科书第二册《Unit 13 Cultural heritages》的阅读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篇文章的词汇较多,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非常大。2009年9月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为其提供多种学习选择。

二、教学片断

在语篇学习的第一个环节Skimming中,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听完课文录音后初步掌握它的主要内容, 从以下内容中选出课文中所涵盖的内容:“the history of Lijiang”、“the geographic location”、“the climate of Lijiang”、“the population of Lijiang”、“the water in Lijiang”、“the people in Lijiang”、“the tourism of Lijiang”、“the streets, roads and houses in Lijiang”、“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这项任务的难度并不高, 从学生们的反馈情况来看, 全都能做到, 而且感到这项任务太简单了。

进入第二个Scanning环节, 主要训练学生寻找重要细节和把握文章脉络的能力。

T: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n was the Old Town of Ljiang first built?

2. How important are the mountains in the north and west of Li-jiang?

3. Why was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built without a city wall?

4. How important is water to Lijiang?

5. What is special about the streets in Lijiang?

6. When and why did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become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由于课文中词汇较多, 学生对文中句子的意思理解不够, 回答的质量不高, 语义、语法上的错误较多。基础较差的学生索性放弃了这项任务。最终, 只能由笔者公布答案来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的参与面窄, 课堂气氛沉闷, 双边活动不积极, 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第三个环节即读后 (Post-reading) 操练中, 课文安排了一项任务,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问题的思路进行整理, 扩充成一篇导游词。由于刚才的环节教学效果较差, 再者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此基础上的写作任务难度更大了, 可想而知, 能写出丽江导游词的同学寥寥无几。

三、反思

1. 学生在第二、三个环节中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

在本节课中, 学生除了在第一个环节中的学习效果尚佳之外, 在第二、三个环节中, 几乎是被动学习, 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 更无从谈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了。是这两个环节中的任务设计得不好吗?应该说, 这几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由浅入深, 把整篇课文的学习串联起来。问题在于, 它们是不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操作的。在第一个环节中, 看似全体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其实里面已经初露端倪, 太过简单的任务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 已经丧失了学习兴趣。到了第二、三个环节中, 把任务推向全体学生, 势必因它们望而却步的难度使学生们退缩, 如果学生们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那么所带来的学习效果就不佳。

2. 因材施教中的“材”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因材施教中的“材”可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学材”, 即“学情”指学生的具体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如何让好的学生有兴趣学, 差的学生有信心学, 是学情分析的重点。要做到有明确的对象, 教学有针对性, 这样的课堂教学开展起来才不会脱离学生,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教材”, 即“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这样, 既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 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 进行分层教学的方法

分层教学的实质是承认学生差异, 既然学生有差异, 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在教学中, 教师会按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层次,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的最大潜能, 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A为基础层次、B为深化层次、C为延伸层次, 与此对应的三个层次的学生围绕各自的任务进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他们能力所能达到的学习目标,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本节课中的原三个教学环节中的任务可安排成A、B、C三个层次, A层次的学生相对英语基础较差, 要求他们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B层次的学生相对人数最多, 要求他们对课文进行精读, 理解课文中的句子,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最后以这些问题为线索, 完成对丽江的简单介绍。C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为扎实, 水平较高。教师可引导他们撰写一篇关于苏州的导游词, 介绍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 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分层教学的实质是承认学生差异。在教学中, 教师会按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层次, 因材施教, 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 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中职英语

参考文献

[1]卢敏玲、庞永欣、植佩敏.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角的度量”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8

[关键词]角的度量 导入 观察 渗透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30

量角是一种测量行为,学好量角可以为学生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及今后的几何学习奠定基础。以往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总喜欢采取讲解量角要领、示范操作量角过程、学生模仿量角的教学方法,这样教学多了一份约束,少了一份自然。那么,怎样才能使技能操作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中显得自然、厚重呢?前段时间有幸听了一位教师的讲课,使我深有感触,豁然开朗。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滑梯吗?(出示公园里的滑梯图片,各个滑梯的斜度不同)看到这些滑梯,你们想滑哪个?

生:第二个滑梯。

师: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

生1:第一个滑梯太平了,滑下去不刺激,没有意思;第三个滑梯又太陡了,危险;第二个滑梯最合适,既刺激又好玩。

师:真厉害,一下子就说中了要领!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些滑梯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生2:滑梯的斜度不一样。

师:是啊。那么,滑梯的斜度多大才合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

教学片断二:

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然后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生1:量角器的中心有一个小圆圈。

师:我们把它叫做量角器的中心点。

生2:量角器上有许多像射线一样的线。

生3:量角器上有两圈数字。

师:是的,我们把它称为外围刻度与内围刻度。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字有规律吗?

生4:内围刻度和外围刻度上标注的度数都是到180度,不过一个是逆时针排列的,一个是顺时针排列的。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接下来我们就学习用量角器上的刻度帮助我们量角。

……

教学片断三:

师:请大家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先画一个90度的角,再画60度和30度的角,然后比较它们哪里不同。

生1:它们叉开的大小不一样。

师:请大家再画一个21度的角。(许多学生为难了,觉得没法画)怎样才能画出一个21度的角呢?刚才大家通过观察量角器上的刻度,对0刻度、角的顶点等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自己的量角器,找一找21度在什么地方。(学生学习画角)

师:刚才大家画的很准确。下面请大家随手画一个角,并量一量这个角的度数。

生2:我画的是45度的角。

生3:我画的是153度的角。

师:你是怎样量角的?

生4:我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指向153,就是153度。

……

教学反思:

听了这节课后,我才发现数学课原来可以这么上,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教学时不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且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1.导入自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述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滑滑梯活动入手,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度量角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意义,为学习“角的度量”奠定了基础。

2.观察认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因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果不是教师有意引导,学生根本不会去注意量角器上有什么。但在这里,由于教师的有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被激发,他们积极踊跃发言,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对量角器的丰富感知。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且为学生接下来的正确量角与读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渗透无形,促进学生技能的发展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都认识角,但感知不是很深刻。因此,让学生量角,其实是一个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概念本质的过程。上述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角的概念本质,让学生自由画角。这样既使学生深刻理解角的一边与零刻度线重合等知识,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自我实践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思考的机会,使教学有意但不刻意、严肃但不失活泼、有意但不张扬。

两只鸟蛋教学片断及反思 篇9

我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数只鸟蛋:“这是一些鸟蛋,你们想摸一摸,玩一玩吗?”

把鸟蛋分散给各小组,让学生们摸一摸,玩一玩,并说一说感受,两只鸟蛋教学片断及反思。

师:请小朋友们说说看,鸟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后”,孩子们心中已有了实际体验,早就按捺不住了。

生:鸟蛋比鸡蛋小多了。

生:鸟蛋是椭圆形,真有趣。

生:鸟蛋摸起来凉凉的。

生:鸟蛋小小的,很可爱。

生:鸟蛋很好玩。

师:看来小朋友都喜欢上这鸟蛋了,那能不能读读第一小节,把自己对鸟蛋的感觉读出来,试试看。

学生兴致勃勃地练读起来。

生:我从树枝上取下两只鸟蛋,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拿在手上真好玩。

(特别强调:“小小的”“真好玩”)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鸟蛋很小,很好玩。

师:嗯,难怪你要这样读。

生:我觉得鸟蛋凉凉的,非常好玩。

师:那你想怎么读?

生读第一小节,“凉凉的”、“真好玩”重读。

师:很好,把你的感觉读出来了。还有谁想读吗?

生读第一小节,“小小的”、“凉凉的”、“真好玩”都重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很喜欢鸟蛋。

师:所以你把三个词都强调出来,这样才能表达对鸟蛋的喜爱,是吧。你读得真不错。

师:看来,小朋友们朗读能力又进步了,懂得把自己的想法带到朗读中,读得有声有色

学完第一小节师发问:

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件事,你们有没有被妈妈找不到的经历,当妈妈找到你时她是怎样说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我上一次跟妈妈去公园玩,后来走丢了,当妈妈找到我的时候,急得满脸是汗,一把把我抱在怀里,说:“可把妈妈急死了!”我想我以后再也不敢乱跑了。

生:上星期天,我和妈妈去逛商场,妈妈在试衣服,我就跑去看玩具了,妈妈以为我丢了,找到我时眼泪都流出来了。

生:我有一次走丢了,妈妈找到我时急得直嚷我,我知道妈妈是太着急了才会批评我的。

……

师:是啊,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要是出了什么意外该多心疼啊,你们可要保护好自己,教学反思《两只鸟蛋教学片断及反思》。鸟蛋也是鸟妈妈的心肝宝贝,这个小朋友把鸟蛋拿走了,当鸟妈妈回来找不到鸟蛋时会是什么心情呢?

生:我想鸟妈妈一定非常着急!

生:鸟妈妈回来一看鸟蛋不在了,一定会到处找鸟蛋的。

生:鸟妈妈找不到鸟蛋会急哭的,她心里一定很难过。

师:那我们在读第二小节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生:着急的、焦急的语气读。

师:读时应重点突出哪个词语呢?

生:应重点读出“焦急不安”这个词语。

生:老师,我来读读。

师:对她的读谁有什么话要说?

生:她读的语气还可以,“焦急不安”应再读重些

师:你可不可以来试一试呢?

生读。

全班学生一起为这位同学精彩的读鼓掌。

师:从大家的读中我听出来鸟妈妈着急的心情了,你们想对书中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这位小朋友说:“你看鸟妈妈多着急呀,快把鸟蛋送回去吧!”

生:小鸟也是一个小生命,我们要爱护小鸟,不能随便伤害它。

生:小鸟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我们的妈妈找不到我们很伤心,小鸟的妈妈也会非常难过的,应该把鸟蛋送回去。

生:小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不能伤害自己的朋友。

……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老师都被感动了,相信这个小朋友听了大家的话一定会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人教版第二册《9、两只鸟蛋》的教学片段。

在这两个片段中,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朗读有滋有味,实实在在。而教师的引导却不着痕迹。

一次,有人向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请教:“怎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他回答:“老师要跟学生相似。”这话说得何等精辟!我们过去上课是学生配合老师,学生跟老师相似,老师课前预设一个又一个问题,并预定答案。上课时,教师成了“垂钓者”:下饵──上钩──收线。

现在,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反过来跟学生相似。想儿童所想,乐儿童所乐。一切教学为学生服务。鸟蛋对于现在的儿童而言,相对比较模糊,这对感悟课文造成障碍。于是设计了第一片段中的“摸一摸”“玩一玩”,让孩子们天性使然,动用各种感官,对鸟蛋有了一定体验和独特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回头去读课文,不就更进一步了吗。

元,角,分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片断:

上课前,老师和学生共同布置教室,把学生自己家带来的玩具和其他物品放到指定的地点,教室布置成商店模样。

师:同学们,认识了人民币,你们最想干什么呢?

生:买东西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熊猫商店看看,(出示教学挂图)你最想买什么?

生1:玩具娃娃(单价:11元)

师:带上你的钱上来买吧!

生1:走到玩具柜台上来,拿出二张5元一张1元,礼貌地说:“您好,我想买一些玩具娃娃。

师:(微笑连连点头)真有礼貌,是个文明的小顾客。11元还有其它的付款方法吗?

生2:一张10元一张1元

生3:一张10元两张五角

生4:一张10元五张2角

生5:还可以付11个一元

生6:我可以付一张20元的吗?

师:可以,你能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生6:20-11=9 找我9元

师:小朋友真聪明!一个11元就想出了这么多的付款方法,刚才那位小朋友只买了一样,谁想买两样的?

生7:我想买玩具熊和一个洋娃娃,一共31元 11+20=31

生8:我想买一个地球仪和一本新华字典 一共52元 42+10=52

师:“小萝卜”也想买这两样东西,可它只带了50元,够不够?

生:(齐说)不够!

师:“小萝卜”十分想买,你能替它想个办法吗?

生9:可以向其他小朋友借。

师:好主意。

生10:可以回家拿。

师:如果家离商店比较近,这也是个好主意。

生11:可以刷卡。

师:你还知道刷卡这个词。

生12:还可以还价。

师:你还陪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吧,说说看,你准备怎么还?

生12:50元钱卖给我吧!以后我还介绍好朋友到你这边买,要不然,我就到别处去买了。我的好朋友们都到别的地方买。(眼神不屑一顾)

(全班同学和老师都被逗乐了)

师:真会砍价!

师:刚才小朋友买了很多东西,收获不少,现在老师也想买一些东西,我带了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件东西?小组帮老师策划。

生:小组讨论

生13:我们小组认为最多可以买5件。

师:哪五件呢?

生14:一本新华字典、一副三角板、一个钢笔盒、一个洋娃娃、一个玩具盒

师:你们为什么会选这几件呢?

生15:因为它们比较便宜,拿50元钱去买东西,东西越便宜,买得就越多。

师:你真棒!分析得象数学家一样有条理。

(2、教师示范购物过程 3、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行购物)

反思: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交流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失。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如:小萝卜想买东西,可是钱不够?大家帮他想想办法。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好表现的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表现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继续学习知识。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课堂上看上去好像有些“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三、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老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一节课上,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11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反思 历史典故 多媒体 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臉,“莫须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2.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说兴趣不能决定一切,但培养兴趣对学好历史很重要。没有兴趣,会觉得学历史是一件苦差事。只有对学习有浓厚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3.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学习规律:什么是学习的主动性呢?就是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伟大的毅力产生伟大的目的。”只有明确学习目的,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注意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

4.“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5.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

6.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能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7.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背诵;但即使是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以时间为主轴,形成一条历史事件演变的线索,如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各发生的事件串成一条历史线索。也可以历史事件的性质为中心点,把同类性质的事件联在一起比较、记忆,如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8.分析史实、理解的能力。因而历史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理出一条线索,找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弄清每件史实前因后果,在今后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同时,应将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相连,用方法论作指导,正确地评价每一个历史事件。

四、几点建议

1.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的好朋友。朱永新老师曾经在《读书,让全民族精神起来》中写道:“读书,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读书,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只有读书,才能学贯中西,博采古今,才能让学生信服,自己满意。

2.多动脑、多思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老师要思考,要动脑,充分考虑我的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3.多交流、多合作、多反思。伟大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站得高,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作为伟人都那么谦虚,我们为什么不能俯下身子和同仁们好好合作,好好研讨课堂教学呢?也只有静下心来做学问,我们才能有所提升,学然后知不足,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上一篇:2018年农机“安全生产月”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大学生电力局实习日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