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学期教学计划(精选11篇)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是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第一本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情况,从原始人类的出现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发展与解体,重点讲述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到南北朝的发展情况。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掌握四部分内容: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2、重点:
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三国鼎立、民族大融合。难点:
历史久远,难以掌握,学生不易理解; 措施:
搜集资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故事会、黑板报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找准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看图分析、动动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刻苦钻研、奋力拼搏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改措施:
加强集体备课,找准重难点,集思广益,探寻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四、教研专题:
借鉴洋思经验,利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7课时
第二单元:10课时 第三单元:13课时
一、让学生读书的想法
升入初中, 学生新接触历史学科, 书上图片很多, 感觉很新鲜, 有些学生上课时喜欢超前翻看图片, 而要求他们读书时, 则表现得兴味索然。同时, 阅读能力相差悬殊, 不少学生字读错、句读破、读得断断续续, 理解归纳时更是不知所云。初一学生读书的现状提醒我们教师在初始年级就必须利用好教材,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次, 课标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读书。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历史的基本知识容量大, 而且前后知识之间、相似知识之间极易混淆, 很多教师就对知识进行条分缕析、归纳对比, 可谓一清二楚, 学生也记得八九不离十, 可一遇到解题, 学生仍觉得是一团乱麻, 反不如让学生自己读书效果好, 正应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这个道理。课标还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判断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以阅读理解能力为基础。
再次, 读书能力的培养符合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课标提出“注重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改革后的各版本教科书图文并茂, 内容生动, 可读性强,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在读中思, 在思中读,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让学生读书的方法
1.全局性阅读
(1) 读目录:
目录包括单元标题、课题, 是一册书的提纲, 简单明了。读目录, 就从全局上了解了本册书介绍的几大主题及主题下要学习的篇目, 这就好比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了“根目录”, 课文中繁杂的知识才会有序罗列到相应的目录下。对刚升入初一的学生, 首先要向他们讲清目录的作用;新单元开始时, 要求学生先看目录,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篇目, 指出上下单元之间、单元内篇目之间的联系;单元复习时再以目录为参照, 师生共同编写单元知识体系, 逐步培养学生看目录、用目录的习惯。
(2) 读课题、分标题:
不少学生读书时总是忽略课题、分标题。他们习惯直奔正文, 认为课题、分标题算不上是内容, 看不看都无所谓, 这种认识上的错误直接影响到阅读方法。课题就是本课的主题, 分标题告诉我们围绕主题从哪几方面讲述。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分“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三个分标题介绍, 三者既是并列关系, 也是远古人类发展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抓住了课题和分标题, 也就抓住了知识的主干。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理清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有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读书先看课题、分标题的习惯, 可以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提问, 如第1课先让学生列举本课介绍了祖国境内的哪些远古居民?他们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 在生产生活、体质形态上会有怎样的进化呢?通过这种提纲挈领式的提问, 提醒学生重视标题, 掌握读书的正确方法。
(3) 读正文:
“正文”是主要内容, 它用精练的语言叙述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读来脉络清晰。新授课最后几分钟安排学生通读正文, 有利于对主要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
2.指导性阅读
初中历史简要叙述中国、世界历史的进程, 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 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课文中占有很大篇幅。指导性阅读就是让学生熟悉学习类似内容的章法, 使学习有章可循。
如初一历史上册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商鞅变法、陈胜吴广起义、赤壁之战等, 包括了改革、农民起义、战役等, 类似的事件, 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 因此, 指导学生了解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素十分必要:如改革, 通常要了解背景、时间、主持改革者、主要内容、影响;如农民起义, 通常要了解根本原因、爆发时间和地点、领导人、口号、进军路线、重要战役、政权名称、结果、影响等;如战役, 通常要了解战役目标、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将领、结果、影响等。如配有地图, 如路线图、形势图, 要配合阅读, 这样会更直观、生动。
3.问题性阅读
学生的阅读往往漫无目的, 效果较差, 问题性阅读就是把知识点问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 这样效果较好。如重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重点设计问题, 使重点凸显, 帮助学生形成准确清晰的印象。再如难点内容的学习, 针对难点设计的问题, 或纵向比较、或横向联系、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总之, 要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使难点不难。
4.反思性阅读
顾名思义就是反思阅读行为, 促使学生思考, 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概括整合能力。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就阐发了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例如, 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段后提炼出一个问题;在学完一课后写出提纲;在学完一个主题后写学后感;涉及同一历史人物的内容学完后评价历史人物等。这种变化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专题性阅读
可分两种情形, 一是国别史或地区史的阅读, 就是把分散在不同单元、不同书本的同一国家或同一地区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起来集中阅读, 有利于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二是打破篇章体例, 把古今中外历史上同一领域、同一性质的事件或问题集中阅读, 比较其异同, 理解历史的联系性、发展性。
三、让学生读书的做法
关键词 初一学生 课堂效率 激发兴趣
正规的开设历史课堂教育是在初中一年级才有的,也就是现在的七年级。在小学的六年基础教育中,学生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相对匮乏,他们的历史知识仅仅是通过其他科目如语文、品德等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或是通过一些影视作品、课外书籍等渠道所获得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所了解的仅是一些历史常识。
步入中学后,历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因此,如何上好历史课,尤其是初一的历史课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初一新生活泼好动,但思路狭窄,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也不善于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更不能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仅限于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无法把握隐蔽在时间背后的实质,本质问题。对历史发展规律,更无从谈掌握和理解,但他们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作为老师要尽量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当前教育形势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各个地区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无论何种教改研究,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而就初一学生来说,教师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初一历史课堂效率。
一、讲述要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
(一)语言要生动,幽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始,如果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提起兴趣,就能为整节课的讲授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我上第一节历史课的时候,就问学生什么是历史。学习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古代的东西,有的说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但对于学习历史的作用,他们则摇头表示不知道。我就说,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聪明,能让我们少犯错误。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的各国的首脑,比如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我们国家主席胡锦涛,或是我们知道的历史名人比如说毛泽东、康熙皇帝,他们可以不学习英语、化学、数学,但他们肯定要学习历史啊。因为学习历史可以让他们更加聪明,能让他们更好的治国,所以大家要成为伟人,必须要学习历史。通过我的一番话,学生们很兴奋,也很专注,课堂的效果很快就出现了。
(二)要充分结合地方史
在教授历史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课会很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我们可以通过结合自己地区的地方史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激发大家的兴趣。比如在介绍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时候,我就介绍了位于我们泗洪县境内的双沟下草湾人,学生都很兴奋,甚至还有些同学的家乡就是双沟的,就更专注了,课堂马上就活了。
二、课堂形式要多样,要让学生动起来
(一)创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
比如,在讲“原始杜会”一章“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一切时,可预先设计一套幻灯片,将数十万年前北京同口店及其附近的地理人文景观具体展示出来。图片上可呈现出森林、平原、小河、出没于森林及草原上的各种野兽……再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剑啮虎凶猛异常,北京人要想生存必须结成集体才能对付它们。这种几十个人的集体即原始群。然后假设我们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原始的群居氏族,请学生描绘一下我们在原始社会时期一天是怎么样生活的。通过学生的描绘,教师即可补充说明原始人类一天的衣食住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应有的知识。
(二)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
初一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胜,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因此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古人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历史故事就是点燃热情的火焰,它能让历史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尽管我的历史故事教学法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亟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但将其运用于初一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增强他们历史学习热情却真实地发挥了实际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历史图片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并且这些图片素材都是彩色的,有珍贵的文物古迹,如《夏朝的宫殿》《昭君墓》《地动仪》等等;有杰出的历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等;有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泽乡起义》《昭君出塞》《玄奘取经回长安图》等等。这些精美的艺术作品,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赏析图片,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知,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情趣。
总之,初一学生刚跨进历史专业知识的大门,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较高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学习历史,这些都有赖于引路人——教师对每一节历史课教学的精心、巧妙设计及具体实施。作为一名初一的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迈好这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不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一、教材分析
1、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2、本教材较好地处理了教科书同《课标》的关系。
3、教材增强了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4、基本实现了由教本到学本的转变,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科书较好地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所教学生记忆比较好,但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题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学答得相对完整。多数学生只是喜欢上历史课,而听着要背的题就烦,甚至躲避。
2、历史是一门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而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没有重点强调,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只是初步理解并没有牢固的记下来。从总体上观察,学生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三、本期奋斗目标、所教班级有较好的学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阅读历史资料,学会考证当地历史。
2、所教班级争取期末测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本期教学措施、严格班级纪律管理,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轻则当堂批评,不超过两分钟,重者先点名,后下课或课外活动课时间批评教育,抓住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认真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2、背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上新课前对学生进行抽查背诵。
3、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师生负担,又给足了学生的背书时间,学生也不会自习课应付于抄作业中。
4、各单元学习完后要认真组织测试,巩固所学内容,促进下单元的用功学习。
5、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做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将唯一正确选项写在括号内)
()1.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有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能告诉我,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叫什么吗?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居民
()2.暑假,小明想写一篇关于河姆渡聚落的说明文,请问他应该去哪个省
A.陕西B.北京C.浙江D.云南
()3、3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有哪些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已有爱美之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制造陶器⑤使用打制石器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5、195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发掘出船形彩陶壶,说明了当时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相传造出车船的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
()6、传说继黄帝之后,先后成为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是
A、尧、舜、禹B、舜、尧、禹C、禹、尧、舜D、尧、禹、舜
()7.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主要原因是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B.华人是从中国大陆出去的
C.中华民族是炎黄两部结成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D.黄帝蚩尤战胜了炎帝
()8.我国远古时期的历史,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流传了许多的神话和传说:如女娲炼石补天。其中有一个叫神农氏,相传他教人民种庄稼和发明了医药,你还记得他的另外一个称呼吗?
A.炎帝B.黄帝C.大禹D.蚩尤
()9、《礼记》所谓“天下为公,选贤任德”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在
A、山顶洞人时期B、半坡聚落时期C、尧舜禹时期D、黄帝和炎帝时期
()10、5月17日,百载难逢的奥运圣火,走进了千年古城绍兴,并以大禹陵为起点,经历了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旅。大禹
A、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B、自称为“始皇帝”,建立皇帝制度
C、是华夏族的人文始祖D、是治水英雄,最早实行禅让制
为了帮大家提高学习成绩,初中频道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初一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
一、选择题:
1、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这样,中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20万年
2、是世界生物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也是该作品作者达尔文逝世200周年。他在书中提出人类史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在人类漫长的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语言B、直立行走C、劳动D、自然环境
3、下列有关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元谋人是目前已确定的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D、远古人类都过着氏族生活
4、学习了《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一课后,同学们对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究,你认为结论正确的的是哪一项()
A、为了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B、智力低下
C、喜欢过群居生活D、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陋,只靠个人力量难以生存
5、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古人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作工具B、住在山洞里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D、过着群居生活
6、203月,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专题片看到的生活场景有哪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磨制的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已有爱美之心
7、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②④
①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作陶器
8、下列关于氏族聚落时代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禽家畜B、开始从穴居走向定居生活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D、半坡居民能建造干栏式房屋
9、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史上的杰作。而大约70前的我国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也令人惊叹,看右上图房屋结构,结合地理环境因素,说出它是哪一远古居民的房子()
A、半坡原始居民B、山顶洞人C、北京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10、考古学家在半坡遗址发掘出船形彩陶壶。下列表述中与此无关的.是
A、当时的制陶技术已十分高超B、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造船技术
C、船已经作为了交通工具D、当时已出现了文字萌芽
11、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
12、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
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制造陶器⑤使用打制石器⑥用耒耜耕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⑥
13、某电视台要拍摄右图中人物历史纪录片,如果由你来担任策划,下列情节你最可能保留的是()
A、他后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它在涿鹿之战中被蚩尤打败
C、他去世后将王位禅让给大禹D、他领导的部落生活在长江下游一带
14、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而展开大战,地点在()
A、涿鹿B、阪泉之野C、牧野D、安阳
15、1958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发掘出船形彩陶壶,说明了当时已经用船作为交通工具,相传造出车船的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大禹
()11、《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的第一目的标题是“家天下”的夏朝,这里的“家天下”与下列哪个制度有关
A、世袭制B、禅让制C、土地私有制D、分封制
()12.从夏商末代国君亡国的教训说明国君应该
A、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B、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重视教育,推行改革 D、施行仁政,勤政爱民
()13、“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当年写下的诗句,该句中的“安阳”附近过去曾经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4、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包括①“授民授疆土”②受封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③诸侯王的位置由民主选举产生④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西周时期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措施包括
①实行分封制②实行等级制③建立强大的军队④制定严酷的刑法⑤制定礼仪规范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
()16.有关夏商西周时期“平民”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平民阶层隶属于贵族B.平民是农业和手工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C.平民拥有独立的生产工具D.平民无人身自由,常被王和贵族用于赏赐和买卖
()17、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纷争。今天的北京市所在地隶属于战国七雄中的
A、齐B、赵C、燕D、秦
()1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9、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排演的大型话剧《商鞅》,在经过最近半年来的精心打磨后,再次亮相。小明陪伴妈妈观看此剧时给妈妈介绍了许多有关商鞅的事情,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家中最著名的就是商鞅B、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C、商鞅的变法措施得到秦穆公的支持D、商鞅虽然被车裂而死,但他的变法措施却继续推行
()20、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的代表人物是
A、孙武B、孙膑C、墨子D、韩非子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射死在楚王的尸体前;商鞅在秦国变法,最后被反对者五马分尸而死。
请回答:(1)商鞅的观点属于哪家的学说?(2分)
(2)变法中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是什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机构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什么?
(3)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2.(1)右图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此制度的目的?(2分)
(2)在这些阶层中,哪些是属于统治阶级?
哪些是属于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1分)
被统治阶级:(1分)
附加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加上“凶族”的罪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调整人事。
材料四: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回答:
(1)从材料一、材料二可看到这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三、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24.成语是我国语言中带有独特魅力的词汇。许多成语包含着历史故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成语故事与相关的历史典故搭配起来(将相对应的字母写入括号中)
()开天辟地A原始社会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约法三章B大禹治水时的故事
()烽火戏诸侯C古代关于盘古创立世界的神话
()阵前倒戈D汉王刘邦为了取得民心实行的政策
()三过家门而不入E纣王发明的一种残酷刑罚
()卧薪尝胆F只会夸谈理论、上了战场却大败的赵括
()采集狩猎G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磨练自己的方法
()炮烙之刑H体现周幽王的昏庸
()纸上谈兵I牧野之战
现在是不是感觉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很关键呢?欢迎大家阅读与选择!
学期时间已经过去很长的时间,大家都在忙着学习什么呢?初中频道特整理了秋季学期初一历史期中考试卷,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河南省郑州市邙山,矗立着一座女神雕像,它是中国大河上惟一的一座纪念河流功勋的雕像。雕像线条优美、栩栩如生,雕塑的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用乳汁哺育着怀中的婴儿。你觉得这座雕像中的母亲代表的是()
A.长江B.珠江C.黄河D.淮河
2.母亲怀中的婴儿代表的是()
A.汉族人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D.中华民族
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在()
A.珠江流域B.长江流域C.黄河流域D.渭河流域
4.证明北京人是已经是人的主要根据和理由是()
A.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B.使用天然火烧烤食物、照明、防寒
C.能够用手制造、使用工具D.在体质特征上,手足已向人靠近
5.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远古人类最需要的是()
A.住在山洞里B.学会制造工具C.懂得用火D.过群居生活
6.右图是什么人头部复原像()
A.元谋人B.北京人
C.山顶洞人D.半坡人
7.下列远古居民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元谋人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①②D.③②①
8.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A.女娲B.伏羲氏C.神农氏D.黄帝
9.“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B.水稻和小麦C.粟和小麦D.粟和水稻
10.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
A.在这里发现了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
B.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使用的石器
C.这一遗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境内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
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带给我们的启示?
特点:
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原因:
①国家安定统一;
②经济文化繁荣;
③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
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关键词]高效课堂 新课改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人教版历史新教材以新的形式和内容编排对传统的教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转变。因此,教师必须在充分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准确把握,及时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式。
新课改对教师、课堂都做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快适应课堂并能积极融入课堂呢?这是摆在初一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1.知己知彼
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课堂就会是放任自流、杂乱无章的,也必然是低效的。要打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的备课是非常重要的。而备课不仅是对教参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更要充分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材,组织课堂。比如如何导入新课才能吸引学生,如何安排板书才能一目了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有课前充分备好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有需要、有释放,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课堂是民主的,要想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为课堂讨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讨论效果比较理想。
其次,课堂是灵活的,“教”是为了“学”。教师课前的充分备课,并不是为了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学生也会提出许多疑问和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还可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当课堂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学生就很容易出现“三分热情,七分走神”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密切关注学生,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只有学生精神集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教师的激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持之以恒,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3.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 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时容易记时难。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创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环境,引导学生多管齐下,发现和总结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做好预习
学生应利用手中的学案,通读教材内容,填写“主干知识梳理”,找出教材中对自己而言的重难点。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解决。做到这些,课堂学习才有目标,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课堂上认真学习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新教材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分组合作、互助探究;既有成果展示,又有自测互评,还有思维拓展、师生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调动其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3.课后做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利用课间以及回家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以便于下一节课回答老师的提问与进行听写。同时,课后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并对试卷进行分析,查漏补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督促学生及时进行错题的整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提高课堂效率,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突出教师的主导与引导地位,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让教师教得高效、学生学得高效。
初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占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鸟巢、水立方等设计精巧,已经成为建筑 史上的杰作。而大约7000年前我国原始人类建造的房屋也令人惊 叹,看右图房屋结构,结合地理环境因素,说出它是哪一远古居 民的房子()A.半坡原始居民
C.北京人
B.山顶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3.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优劣
C.氏族公社的形成B.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 D.学会建造房屋技术
4.壬辰年(2012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前隆重举行,1万多 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J司缅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一一轩辕黄帝。黄帝的贡献包括①建造 宫室②教人挖井③发明舟车④发明甲骨文()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予其予。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 选贤与能”反映的是下列哪种制度()A.世袭制
B.分封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6.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A.夏-商-东周-西周 C.夏-西周-东周-商
B.夏-商-西周-东周 D.商-夏-西周-东周
7.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B.国王迁都
C.爆发平民大起义
D.少数民族攻破都城
8.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9.战国时地理位置处在最西边的诸侯国是()A.燕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10.苏州的穹窿山地处姑苏西部,为苏州第一名山,素有“吴中之巅”之称。此山气势雄伟,山色秀美,历史悠长,人文景观丰富。经考证,穹窿山正是当年孙武的隐居地,并在此完成了一部被誉为“天下第一兵书”的著作,这部书就是()A.《孙武传》
C.《论语》
B.《孙子兵法》
D.《孙膑兵法》
11.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端午节与下列哪位人物的关系最密切()
1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②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了,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在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以改革加强了自身力量
④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旅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B.“兼爱”、“非攻”
C.“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D.“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14.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
有()
①城濮之战
②桂陵之战
③马陵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一种独特的“三星堆”文化,它属于()A.旧石器文化
B.青铜文化
C.新石器文化
D.铁器文化 16.下列关于我国文字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 B.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C.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 D.金文--甲骨文--小篆--大篆
17.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局面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B.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
C.各学派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D.各学派相互辩论
18.根据下图所示,正确的选项是()
A.从上往下,第四层起是劳动者 B.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广大平民
C.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像金字塔一样压在广人平民和奴隶身上 D.卿大夫的地位属于最低一层的统治者
19.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
20.如果你生活在秦朝,遇上了当时的一位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以下哪些话是可信的()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个告示
③官府要征发一批人去修灵渠
④李斯将军率军在北方击退了匈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⑧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1分,共6分)21,半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原始居民,他们已经会制作彩陶了。22.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他们用火驱赶野兽、烧烤、御寒、照明等。
23.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女娲补天”“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实。2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5.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26.今天的农历也叫“夏历”;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6分)
27.黄帝和炎帝通过_______打败蚩尤部落。战国后期的秦赵之间的_______是一场空前激烈的战役,自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的进攻。
28.中医的“四诊法”是春秋战国之际的_______总结出来的。战国后期,秦国蜀郡太 守_______在四川主持修造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为千里沃野。
29.日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__。大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建立夏 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 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
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1)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1分)
(2)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2分)
(3)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说说我们立达的校名与“他”的哪句格言有关。
(3分)
31.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于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农业有关的措施有哪些?(2分)
(3)用材料二中的—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1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1分)
32.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李白 材料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杨宽《战国史》
材料三: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
材料四: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1)材料一评价了秦始皇的哪一作为?(1分)
(2)材料二中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1分)
(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万里城”起到了“防胡”的作用吗?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材料三的作者对秦始皇筑长城还有怎样的看法?(2 4分)
初一下学期新学期计划
初一下学期新学期计划 (中国大学网 ) 新学期计划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回首回忆那个学期,才发现自己做的真的不够,这学期让我挺起胸膛,大步向前走去。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走进那个似相识的教室,周老师在黑板上写着“新的目标,新的动力,新的梦想”。的确,在这个新的学期里,我要有新的目标,新的动力和新的梦想。 看到同学们都写着努力学习,我觉得自己也要加快脚步,不能落后了,以下是我的学习计划: 1.在这个月里把握所有的科目的成绩,要把上次最差的`思品的成绩搞上去。 2.在这个月里要做一个“小雷锋”,帮助同学,乐于助人。 3.这个学期里只有18周,时间紧迫,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学习,给以后打下基础。 4.我要买一些提高学习的书和提纲,要做到比老师的进度加快一步。 5.为了保持学习成绩,我要 提高阅读量,记住英语单词和文章,上学期间不玩电脑,不开小差,注意力集中。 以上五点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会尽力满足自己的要求的,一定会的,加油!前方的那个梦想搭门一定会为你而打开的,相信自己。我知道学习是我的首要任务,我会加油的! -------105 顾佳莹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动“勤、实、悟、活”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人承担七年级5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2个课时。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给了地理学科应有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怀有浓厚的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章:
第一章《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
第二章《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
第三章《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四、本期总体教学目的要求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五、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六、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2、申请购置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软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七、教学进度安排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其核心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学生已经学过学习了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从打制石器到掌握磨制技
术,从群居生活到氏族生活),本节课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采集,鱼猎到农耕生产,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出现)由于它还与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形成对比,,所以它是挖掘历史的总结,起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定位
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2.目标解析:
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已经生活状况,就是把阅读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中的《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匾的骨耜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
井和草棚复原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中反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要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主要看大汶口出土的文物,理解为什么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要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就必须掌握不同时期生产工
具的发展情况,生产工具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进步有必须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前进。
三、问题诊断分析的一般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对阶级这个概念学
生难于掌握,形成的原因难以理解,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
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生存方式不再适应人们的生活,因此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学会了农耕。
新课讲授:
问题一: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所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师生互动:
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约七千年。他们已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问题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他们已
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
收割庄稼,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彩陶,已会纺线、制衣和织布。
思考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初一历史学期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初一下学期历史教师工作总结05-29
初一上学期历史教案《灿烂的青铜文明》12-05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1-22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07-28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09-08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0-03
初一历史备课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11-13
初一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07-27
初一下册历史整理06-02
人教版初一历史教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