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022-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间的流逝过程中,我们不断接触各种事物,这些事物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对于这些心得体会,我们应当记录下来。如何让自己的心得体会更具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1篇:深化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外科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几点体会

【摘要】外科护理实验教学是护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提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外科护理实验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树立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彻底的分析,对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并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完善多样化的评价机制,提高外科护理实验教学水平。

【关键词】外科护理 实验教学 深化改革 体会

前言

外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它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将外科护理学扎实的掌握,才能为今后的医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外科护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医护岗位的关键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的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外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深化外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改革,本文针对此内容做几个方面的阐述。

1.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开启自主学习的模式,从而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启发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由问题将该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引导,让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跟随教师的步伐走进一堂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愿意对问题展开思考,从而跟着教师的思路展开学习,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通过病例引导问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临床病例展开的,由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与课程相关的临床病例,然后由学生展开对病例的分析,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得出正确的答案,通过病例引导教学内容,会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抽象的护理知识变得更具体,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并且教师通过病例将问题引导出来,再通过学生的分析作答过程可以发现哪里是学生的学习弱点,对哪一个知识点的掌握还存在误区,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兴趣,也能够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3.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易于学生理解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的应用于外科护理教学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影音资料进行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能够迅速的感知教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些临床外科护理的视频资料,对照教材内容,分步骤分层次的为学生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通过真实的视频和画面,会使学生更快更准的掌握外科护理的方法与技巧,而且动态的画面比固定的教材更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深化学生的记忆,对学生拓展知识含量和深化知识的理解都很有帮助[1]。

4.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习相结合

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加入临床实践,是深化学生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式,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习相结合,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是一种巩固的作用,通过临床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教师要在实践中自己先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再亲身体验,通過亲自实践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反思与再实践将问题解决[2]。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在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多元性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较有效的途径。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可以将课堂大胆发言纳入理论考核范围中,并加大分值比例,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

结语

总之,外科护理实验教学是护理教学的基础也是重点内容,学生将理论实践知识做到扎实的掌握对其今后走上护理工作岗位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深化外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中,要注意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进行授课,帮助学生树立外科护理实验学习的自信心,并掌握好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珊珊.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提高外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效果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8(08):107-108.

[2]毕研杰.浅谈中职实验教学中外科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07):237-238.

作者:韦善宁

第2篇:探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认识及体会

摘 要: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促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在政府现已提出了多项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求的大环境下,对于政府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也需要进行深入探究,以此加大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这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重视的财政问题。针对我国现行的财税金融体制深化改革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认识

1994年实行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新中国历史上实行的具有最大规模、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财税体制改革,同时也是我国一直运行着的财税体制的基本框架,运行至今已二十二年。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当前我国在财税金融领域中相继出现一些现行的财税金融体制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的问题中大部分与前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力度不足、相关改革目标尚未完成有关。因此,进行新一轮更大规模、能够创造更深影响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是改善财税金融相关难题的有效措施,深化改革刻不容缓。

一、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内容

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制度以及财税改革的新要求。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财政部提交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方案中表示始终坚持完善立法、稳定税负以及改革税制的思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一)增值税改革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中增值税的改革思路主要包括:第一,以税收中性作为改革依据,建立新的消费型增值税收制度;第二,加强“营改增”改革力度,改革制度逐渐延伸至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生活服务业中,扩大“营改增”的影响范围;第三,重新调整增值税收中的优惠政策,在抵扣范畴内添加不动产项目,将原本的四档增值税税率简化合并为三档或两档;第四,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实现增值税立法并提升增值税法律等级。

(二)消费税改革

消费税改革思路包括:第一,加强调控力度,调整税收范围,高消费、高污染以及高耗能的产品拟收消费税,对部分高档服务征收消费税,与“营改增”接轨;第二,保证征管的可控性,将部分环节后移,消费税中的批发零售环节可后移,进一步增加税率,均衡调整税源,加强消费地区政府关注其消费能力的力度;第三,调整税负并优化税率,提升有害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品目的税率,结合税收后移政策,适当降低一些需要稳定和公平品目的税负;第四,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适当下放税权,消费税的立法权归属中央,可选择地域性较强品目的税收管理权赋予当地省级政府;第五,整体规划,分层实施,按照改革思路逐步实施改革政策。

(三)资源税改革

资源税改革思路包括:第一,实施征收煤炭资源税政策,对煤炭、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征收政策进行调整;第二,全面实行其他资源的资源税收政策,取消矿产资源的补偿政策,整理各项资源的税费关系;第三,资源税将扩展到占用以及开发的生态空间;第四,中央掌握石油资源税征收收入,其余归于地方政府;第五,适时进行资源税立法。

(四)环境保护税建立

环境保护税建立思路包括:第一,将排污费改造成为环境保护税;第二,以现行排污费的征收项目中的部分税目进行环境保护税征收;第三,主要计税征收依据是污染物的排放量,根据污染物的治理成本、造成的损失作为设计税率的依据;第四,已征收环境保护税的品目不会再次征收排污费。

(五)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

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主要思路包括:第一,加快房地产税立法速度,充分考虑收费、税收等各项因素,对房地产的建设以及交易等环节的税负进行合理设置,房地产税收中应该包括个人住房、商业厂房、工业厂房等,计税依据为房地产的评估价值;第二,个人住房采用幅度比例税率,省级政府有权在中央设定的幅度范围内对税率进行适当调整,征管模式为纳税人申报、税务部门对申报信息进行核实并征收;第三,商业和工业厂房征税按照厂房的价值实施,比例税率全国统一,促进工业、商业用地坚持集约原则;第四,房地产税实行改革后可成为地方政府的稳定收入。

(六)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改革思路包括:第一,将部分经常性、连续性的劳务所得税目进行调整合并呈综合所得,临时性、偶然性的所得财产依旧为分类所得;第二,完善税前费用扣除环节,综合所得税合理扣除基础上对老人、子女、住房支出设置专项扣除;第三,设置家庭支出的申报制度,在保证个人所得税及时上交的基础上,可允许夫妻共同申报老人、子女、住房支出,双方分别纳税;第四,对税率结构进行优化。

(七)地方与中央之间财政关系的调整

调整地方和中央财政关系的调整思路包括:第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对中央增值税的分享比例进行适当调整;第二,进口消费税征收收入归属中央,其他环节的消费税征收收入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第三,原油、天然气的资源是征收收入归属中央,其他资源税征收收入归属地方省级政府;第四,房地产税立法后其收入归纳入市、县财政收入范围;第五,证券交易的印花税税收收入归属中央;第六,将地方承担的出口退税率进行调低;第七,个人、企业所得税依旧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

二、当前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不足

(一)改革结构合理性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整体税收收入在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据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即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非税收收入远高于税收收入,同时政府的税收收入中直接税收收入占比低于间接税收收入。在我国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中,尚未明确部分税目的定位,导致改革中存在重复征税的不足,对我国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改革责任不明确

当前,我国财税金融改革中的相关责任制制度尚不完善,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力定界不清晰,对改革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权责制度不健全使得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随意性有所增加,权力分配不均衡导致改革出现问题时会产生各方均推卸责任的消极现象,致使相关改革政策的传达不到位,对改革造成影响。

(三)税收制度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税收收入,同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调整收入分配的主要工具。一直以来,流转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而个人、企业所得税以及财产税等直接税收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力较弱。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生产制度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流转税较高的占比,导致现在我国税收制度难以发挥其自动稳定功能。

三、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改进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应该做到“强公开、重支出、清挂钩”,预算公开制度是我国建设阳光、责任政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依法行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扩大预算公开的范围,保证公开内容的详细化,对预算公开机制进行完善,加强管理制度的监督力度,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由原本的平衡状态以及赤字规模预算审核重点逐渐向支出预算方向拓展。支出挂钩在特定时期发挥出了良好的经济促进作用,但是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逐渐僵化,因此对挂钩事项进行清理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

(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首要任务是扩大金融业的开放范围,包括对内和对外。扩大开放范围是市场在配置优化资源工作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其工作的要点是,始终坚持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创造保证我国经济科稳定发展的便利条件;支持在全球范围内融入经济,国家金融业应利用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帮助中国经济向外拓展奠定基础财政条件。丰富金融市场的需求层次和相关产品,首先应该遵循政策性、动态性、差异化竞争、业务不交叉等原则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内部实行改革。完善多层次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提升直接融资在总融资中占据的比重,健全我国保险经济的补偿功能。

(三)做好企业证券、股权以及投资工作

第一,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持续深化改革,逐渐健全相关责任制度,定期抽查各省的预审工作水平,提升审核工作的效率及其公开程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作风,加强企业证券的调控和监督工作。第二,扩大中小型企业的债券覆盖范围,大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的合债政策。第三,扩大可续期债券发行的规模,全面加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社会资金的参与力度,保证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

(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首先,应该强化国家相关社会信用部门的中心地位,并以各地方省级社会信用部门为具有附属性质的联合机构,二者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以此形成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领导体系,共同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其次,体系建设规划方案通过审批后,全面部署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加快立法;推动我国守信激励失信惩罚机制、信用记录机制以及信用服务机制的建设和深化发展。再次,将工作重点投入到政务、商务、社会以及司法诚信建设工作中。最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推行示范点建设、相关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等工作中,切实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深化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四、结语

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可合理分配我国经济收入、社会公共资源,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新形势下,政府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加深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针对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有效合理的改善措施,实现财税金融体制的良好构建,为全面实现小康设备的目标奠定财政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强.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 张丽华,闻勇.中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难点[J].学习与探索,2015,(12).

[3] 郑开元,李灯强,匡绪辉,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中部崛起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3).

[4] 成军.地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15,(15).

[5]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3,(20).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吴英刚

第3篇:《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教学体会

摘 要: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做到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是个旨在增强参训学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重要课题。如何提高党校教学中该专题课程的教学实效,同样值得不断探索和总结,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法 改革 实效

《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是个旨在增强参训学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重要课程。承担这一专题课程的授课教师,如何提高党校教学中讲授这一专题课程的教学实效?这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和总结,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问题。本文仅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谈谈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这门专题课程的教学实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下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要增强这门专题课程.的教学实效,首先授课教师应当深刻认识这门专题课程在党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这门专题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通过这门专题课程的理论教育,进一步提高学员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全面认识,要求积极引导学员自觉运用这一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党校学员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和选择。在实践中他们也需要有这样的课程,能够给予他们思想观念上的教育和引导。为此,设置这们课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要增强教学这门专题课程.的实效性,授课教师就应当科学预测影响这一专题教学实效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来自学员方面,主要由于教学过程存在重课堂理论灌输,轻联系实际的倾向,引发学员对理性说教缺乏充分的兴趣支持.从而对教学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如产生厌烦心理,听不进,坐不住。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产生障碍,从而影响教学实效。

二是来自教师方面,教学方式单一、呆板,教学中除了文字和大量多媒体内容外,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方法仍停留在“简单说教”、“填鸭式”、“满堂灌”教育层面上。因此很难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实效。

三、要增强这门专题课程.的教学实效,授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因为《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强的专题课程。一方面,由于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实践。因此讲授这门专题课程的党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也应当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改革教学方法,才可能切实增强教学实效。为此,授课过程中应当力求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即在引导学员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领会贯通方面,课堂讲授的内容要坚持以理论教学为主,从而做到首先要保证使之知之;而在引导学员如何在实践中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方面,则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与学员共同分析探讨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贯彻执行。

为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曾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1、运用电教手段,增强案例教学的直观性、感染性。

案例教学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的主动性,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而电化教学则是一种运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技术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模式。在《深化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这一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选择一个具有很强的典型性、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即2004年6月被国务院定性为“集体滥用行政权利,侵犯群众利益”的嘉禾拆迁事件,作为教学借鉴。并适当地采用了幻灯片、下载信息等电教辅助手段,来增强案例教学的直观性、感染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注重双向互动,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坚持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如,在系统地分析了“嘉禾拆迁事件”之所以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尚未消除的体制性障碍(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干部考核唯GDP马首是瞻、财税改革体制改革还需完善等)的这一基础上,我们还特地留足时间,安排了一场探究式的课堂讨论。将发生在我市的一起较为棘手的银行申请执行案例,提供给学员分析讨论。先由教师提出问题: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将职工宿舍作为抵押物,企业破产后,银行向法院申请拍卖职工宿舍,引发企业职工集体上访的群体事件,应当如何妥善处理这一执行纠纷,才能保障科学发展、和谐建设?然后再围绕这一问题组织学员展开讨论。由于我们的参训对象多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他们对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案例讨论具有较浓厚的应对挑战之兴趣,因此,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融洽。通过课堂讨论,既加深学员对本课题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注意到同一课题的教学方法仍需不断改革和创新

一则由于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二则由于党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同样一个学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可能在短期内再次进入党校不同班次学习、培训;因此,诸如案例的使用,也不能一劳永逸,而应当时时更新。否则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2007年10月

2、《深化改革,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时报》2006年1月23日第一版

3、《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第468期

4、《案例教学方法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第468期。□

作者:吴 敏

第4篇:深化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8月21日-22日,参加了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2012年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安排的内容非常充实。21日是通识培训,虽然有些内容已经在县里组织的7月份培训里听过了,但仍然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东西。22日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培训,当然更有针对性。培训结束以后,对本次培训进行梳理,有以下几点感想:

1、 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讲座,感触很深,对新课程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浙江省的课改始于06年,到今年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均有些内容需要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应该说这轮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那种一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次的新方案就有三个方面的变化:变化一:模块调整。必修教学内容由3个模块调整为2个模块,不再二选一,教材不变;变化二:教学内容调整。《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内容调整:一些已成为常识性的知识与技能不再重复教学:信息浏览、网上信息获取、浏览器的操作等。减少了义务教育阶段已深入学习,且不常用的内容:网页制作。义务教育阶段已深入学习,且比较实用的信息处理方法:字表处理。适当加强了信息技术本体知识的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涉及到多媒体技术的部分内容整合到《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学习中。变化三:选修。选修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被列入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实际上,信息技术在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等都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知识拓展类——国家选修(网络技术、数据管理、人工智能等)、大学先修(计算机基础、C、JAVA等)、前沿课程(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职业技能类——应用性课程,计算机动漫、影视作品后期制作、电子商务等。兴趣特长类:信息学竞赛、机器人。综合实践——整合性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新课程实施也存在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例如部分教师仍然沿袭原来的传统教学观念,上课模式换汤不换药。应该说,自己对新课程改革还是积极拥护并主动参与的,在课堂中也尝试使用各种新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经过本次新课改培训后,对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了更强的信心。相信我省的新课程改革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2、 对选修课程有了新的理解。

在以往的观念中,一直以为课程都是由专家来编写的。如果哪一天要我们自己来编写课程,那肯定是“鸭梨山大”,生怕编出来的内容不成体系,质量不能保证。但是在听了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董老师的讲座后,感觉选修课的开设并不是很难,虽然起步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编教材、整素材,但随着时间的深入、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素材资料的积淀,我们也是应该能够做到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不妨先编出来。可以一边用一边改,逐步完善。当然,选修课能不能开设、要怎样开设还取决于学校的性质和学校领导的想法,在一些普通中学里,高考压力不是特别大,那么可以考虑通过选修课及其他特色项目的开设来增加学校的内涵和特色,但是对于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省一级重点中学来说,可能难度比较大,自己想开学校也不一定会同意的。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其实很忙的,要忙高一会考,还要忙高三的高考,还有网上阅卷及多媒体网络维护等没完没了的杂事。当然如果学校有意开设选修课程,我们也将积极参与。

对于我们学校而言,由于平时冲掉的课程比较多,实在担心课时到时会严重不足,会考复习时间难以保证。我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以上几点是本次培训的感想,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希望今后此类培训能多多安排会。

第5篇: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一: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伟大中国梦心得体会

面临着中国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中国继续深化改革路线,落实改革方针,从而实现中国梦。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中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所迫,更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中国必经的发展之路。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被提出来,除了原有的经济改革之外,全新的深化改革中体现出了这次改革的深化和全面两个重点,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同时,注重改革的全面性,涵盖了科技、文化、医疗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这次的全面深化改革中,涵盖面积如此广泛的改革方针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而近年来,中国梦的提出,使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聚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上。习主席认为,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道路。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是中国人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路上,面临着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唯一的道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然而这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而改革开放只带领了一部分人先富裕,这与中国梦的共同特点相背离,因此,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上,中国必须要走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全面要求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溯及面广,要能够造福更多的中国人,要为全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而努力;深化要求中国改革力度的强大,要求中国的改革力度溯及到更多的中国人,使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而这,正与我们中国梦的最终要求不谋而合,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实践。

中国梦,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之梦,是中国人走向全民富裕的伟大决心。在中国梦的实践中,中国必须要全面深化改革,强调改革的溯及面和改革的溯及力,使中国梦真正的得以实现,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富强的小康生活目标。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二: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心 得体会>>(3635字)

引领时代发展的进军号角——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全面深化改革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蕴含崇高使命意识,彰显真挚为民情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引领时代发展吹响了进军号角,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信心、把握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关注程度,一点也不亚于30多年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矛盾问题更加突出、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繁重。虽然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新局面,但现在又到了一个紧要关头,是一个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历史新起点。

坚定信心,闯劲要足、韧劲要强。冲破桎梏、革除积弊,离不开攻坚克难的信心;触动利益、较真碰硬,离不开自我革新的勇气。相对于30多年前,当前改革难题更多、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披荆斩棘的决心、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永不言退的坚持,在改革中就会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应深刻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改革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利益和矛盾,反复研究论证、大胆探索创新,既要有十足的闯劲,又要有强大的韧劲,不可迟疑,不可退缩,以“壮士断腕”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勇气,朝着改革目标勇往直前。 把握方向,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坚持什么样的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成败。回顾30多年的历程,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排除各种干扰,确保改革不变质、不走样。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当前,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面对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更要有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主动权。

勇于突破,起点要高、落点要实。当前,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远未结束,尤其是体制障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这是难啃的“硬骨头”。实践告诉我们,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矛盾和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改革开放进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问题,我们既要冷静思考,防止急躁冒进出现错误;又要敢于面对,防止瞻前顾后贻误时机。应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法宝,冲破因循守旧的“大山”,突破思维定势的“峡谷”,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高起点搞好顶层设计,为革除弊端、锐意创新打开通道。同时,将改革的总体构想、过硬举措落到实处,力求精准制导、落地开花。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这既是对过去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认识。在改革实践中,“单兵突进”很难形成“合围之势”,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会暴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目的就是要避免改革“碎片化”,把握改革的整体性,运用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明确改革的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住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问题。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来认识和把握改革的目标。当前的改革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改革,而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目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

把握改革的重点。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虽然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未理顺。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的进度决定着整个改革的进度,它的成败决定着整个改革的成败。只有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抓住改革的核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作用”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的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主体。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规则,让“看不见的手”充分施展,让“看得见的手”真正有效。

形成改革的合力。改革没有大多数人的支持,就很难顺利推进。相比过去,全面深化改革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改什么、怎么改,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群ti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就需要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在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聚焦。应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过民主听证、民主恳谈、民主讨论等方式凝聚共识,消除群ti隔膜,清除沟通障碍,不断聚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改革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尊重规律、开拓前进

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推进改革开放既需要政治勇气和担当,也需要政治智慧和谋略,需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内在规律,特别是要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顶层与基层。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和有力武器。我们既要通过基层实践探路,也要依靠顶层设计指路。顶层设计,谋的是全局,发挥的是航标作用。在深水区前行,遇到的阻力更大,面对的暗礁更多。现阶段推进改革,必须在战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抓好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优先顺序、主攻重点,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基层实践,探索的是规律,获得的是真知。应鼓励基层大胆试验、勇于创新,从实践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为顶层设计的优化提供依据,把顶层设计的蓝图变为现实,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机统一。 治标与治本。改革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治本先要治标。抓住当前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打出“组合拳”频频发力,打好“歼灭战”步步为营,积小胜为大胜,以量变求质变,不断为治本赢得时间、创造空间。同时应看到,深化改革不能满足于局部领域的“小修小补”,不能只针对表层问题“开方下药”,治标更要治本。坚持站高、看远、想深、做实,破除改革设计的“碎片化”、改革方法的“短视化”、改革目标的“应急化”,防止老问题久改不革、新问题层出不穷。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失时机治本,加大力度改革,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疾。

面上与点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不抓面上推进,难免顾此失彼;没有点上突破,同样会乱了节奏。应坚持整体推进、统筹协调,更加注重改革措施的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对面上能改的要坚决改、马上改、彻底改,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同时,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取得改革实效。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落一子而活全局”。对时机一时不成熟的,可以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局部先试,积累经验,为更大规模、更广领域的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只有把个别经验上升为一般经验,在制度层面巩固好实践成果,改革才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客体与主体。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这个角度说,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服务对象和客体。为此,应坚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找到体制机制的弊端,把准深化改革的重点,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深化改革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同时,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的主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做到正确对待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实践作为探索规律、发现真理、获取真知的不竭源泉,让群众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充分调动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三:党员领导干部关于深化改革的心得体会>>(1194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 近

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正确方向,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把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党员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凝聚共识和力量,以勇闯地雷阵的英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以敢啃硬骨头的无畏精神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通揽全局的胸怀和眼光统筹规划、稳中求进,拿出新时期需要矢志改革的勇气与担当,为生民立命,一定能够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在难题面前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和努力,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正确观念,但改革再度出发,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越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有不畏困难的勇气、迎难而上的豪气、化难为易的锐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样才能在破解难题中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前景。

在矛盾面前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由于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有敢于担当的精神,着眼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更加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各种矛盾,不断激发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生机活力。

在风险面前要敢作敢为、敢担责任。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心得体会>>(758字)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实事求是创造性的工作。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没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任何事物都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一个国家如此,同样一个单位,甚至一个人也是。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部门的管理和运行方式需要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在部门管理方面,实际我们可以尝试领导和员工之间可以更积极的面对部门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更大的互动。而不要一味的遵循领导的“管”和员工的“受”,这样两者都觉得累,都没有发挥整体的主观能动性,一但出现紧急情况,最佳的处理方法就很难出现。当然这里有制度的完善,领导观念的转变,员工的积极性,时间协调等等问题,别看我们在运作和运行方面总是有条不紊、顺顺利利的但是只要仔细想一想我们需要完善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人员配置方面,康复手段完善方面,培训方面等等,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有可能把这些习惯势力打破,才能和实际相结合。

二、在康复训练上,我们也要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我们和上级机构在这方面是落后的,而且是全方位的落后,落后是要挨打的,我们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理论知识要扎实,技术要过硬,但是我们也不要闭门造车多少实践证明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永远也跟不上“潮流”,实践证明闭门造车一但遇到瓶颈将很难逾越,我们需要的是新的技术、更好、更成熟的技术、经验。当然前提是我们要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挑战,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着眼于未来,这就需要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三、在工作态度上我们也要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很多人认为一般的待遇对应的是一般的服务质量,高待遇对应的是高质量的服务,这种想法,这种工作态度在时至今日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提倡“物美价廉”,我们都在提倡服务型政府。就是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也要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心得体会五:全面深化改革——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63字)

万众期待和注视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首都北京顺利召开。振奋人心,不负众望,全会热烈而庄严、全面而具体地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航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扬帆起航。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高速运转的转型期,也不断出现了经济上行压力增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一些列问题,且有逐渐凸显,因此,当前惟有推动改革才能解决好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题目,才能更好地发展。

全会上提出了改革的思路、改革的目标、改革的保障和改革的步骤,公信有力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远景。提出“五破五立”,果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突破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做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同一个“中国梦”而努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重视人民的所期所盼,贴近人民群众,结合开展党的群众线路,将改革精神深入人心,一切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多谋取群众利益出发,真正实现民所期、能所及。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动员,为实施深化改革吹响了“冲锋号”,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以“改革”为重点,以“全面”为视角,以“深化”为抓手,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汇聚起推进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进一步丰富了原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推动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6篇:深化新课程改革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深化新课程改革网络培训心得体会 9月15日--11月15日参加了2012年高中新课改教师网络培训。对于一个刚步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来说,课程改革这个词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在上班之前,在大学的课程中,我们都了解并且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相关知识。但又让我们陌生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课改是如何进行的,究竟改了写什么。原来我就在想,新课程理念应该不只只是理论上的关于教师观,学生观和课程观改变。但我又说不清,道不明,因此此次深化课改网络培训就给了我一个全面了解课改,深化吸收课改营养的机会。

通过此次网络培训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1、聆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视频讲座,对新课程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比如浙江省的课改始于06年到今年已经有6年了。在这6年里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均有些内容需要作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这轮课改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过去那种一味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生存的土壤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新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选修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在我原来的理解中一直以为课程都是由专家来编写的。而且我自己来说之前一直是在接受的是被动的接受学习,更不知道选修课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哪一天要我们自己来编写课程,真的是想也不敢想。不说编出来的内容不成体系,质量不能保证。就是连原则上的问题也弄不清楚啊,毕竟自己什么都不懂,或许听别人上课还行吧。但是在听了本次众多视频讲座后,对选修课与选修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选修课的开发与开展上也有了一定的目的与方向,虽然不是说自己现在有多高的水平,但是不再漫无目的,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少也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傻傻的说自己不是专家,不再去找这样那样的理由为自己推脱。

深化新课程改革真正的将学生的发展在教育的目的与作用中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仅是原有课改的跟进与延续,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入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为我们的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7篇:全面深化改革感悟心得 体会

《孙子兵法》有言:“善战者,求之于势”。可见,对“势”的认识和考量,影响着事物前进的方向和行动取得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势”的把握,要求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明确指出要“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多次强调要学会“顺势而为、应势而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不失时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之所以能涉险滩、啃硬骨头,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关键在于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 多年来,正是依靠改革,我们才涌起壮阔东方潮,书写出令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使民族复兴之势不可阻挡;我们才熔铸时代精神,培厚改革创新的社会土壤,汇聚起澎湃的发展势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明晰改革之道,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尤其需要对“势”有科学把握。

察势观势,应势而动。古人云:“察势者智”。“势”是客观存在的,标示着事物发展的形势、态势、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清形势、感知态势、洞悉趋势,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改

革所处的时代方位,也有助于从局部、微观处精准发力,更好掌控时度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落实改革举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应当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体察世情国情党情,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时刻看大势、想大势、因应大势,自觉增强大局观念、全局视野、战略思维。

顺势而为,向势而转。《周易》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具备应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政策,是掌握“势”的应有之义。主动顺势、乘势是一种智慧,意味着尊重规律、顺应人心。“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时期,物资匮乏、艰苦卓绝,但中国共产党人认清了革命发展大势,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终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传统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一些地方密切观察形势变化,探索线上经济、云端创业、共享用工、远程问诊等新模式,捕捉到新的就业机遇。今天,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最重要的“势”,也是我们将改革进行到底的根本动力,必须紧紧围绕、主动顺应。

谋势取势,厚植优势。谋势不仅在于顺势,还在于能主动兴势。全面深化改革行进至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低垂的果子”早已摘完,但形势瞬息万变,

难免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越是如此,越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善于研判分析形势,谋势而动。着力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出台民法典、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一系列大手笔,突出了改革实效,彰显了改革的力度、深度,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强了改革之势,积累了发展新优势。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驭势者赢,“势”在人为。主动作为、善战能胜,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努力取势起势兴势,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8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改革,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革命,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综合国力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第9篇:学习深化改革开放心得体会

若干年以后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对于中国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意义不可估量。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同志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党的90年光辉历程特别是这30多年来的历史

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现代化建设的全程中,改革开放必须始终贯穿、全面推进。

这30多年,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推动着历史性巨变,使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使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跃升,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把这30多年,放在党的90年里来考察,放在1840年以来的170多年中来把握,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来观照,改革开放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指引中国进步的现代化道路。这条“中国道路”的成功,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对于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来说,意味着上下求索而矢志不移的现代化梦想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对于世界上那些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培训通一直关注您的学习,国家来说,也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我们的远大目标、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距离。尽管我们已经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但前进的道路上依然不会平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在欢迎访问中国最专业的培训网http:///搜学通推进改革开放中走好“中国道路”,中国才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才能更加普遍和以更高水准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如何走好“中国道路”?总书记同志在讲话中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这就是: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的部署,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遵循,是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人民福祉的根本保证。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猪八戒ID:m187263484

上一篇:预防艾滋病活动总结下一篇:景区安全整治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