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

摘 要 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以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变为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向“做数学”。它拓展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更打开学习思维的闸门。可以说信息技术给高中数学课程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然而,在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当前,部分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课改意识不强,对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缺乏心理和技术的准备,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使用。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远远不够,在制作CAI时费时费力,有时候因为怕麻烦就不使用信息技术了,在学校硬性要求用信息技术时就带上信息技术老师当助手。

1.2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Advanced Grapher、TI图形计算器等,教师能够熟练掌握的并不占多数,能熟练制作课件并能在教学过程经常运用的教师也只有参加课题实验的几位骨干教师。

1.3 信息技术的运用被简单化

首先,部分教师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用投影屏幕代替黑板,结果影响了学生视觉感知的一惯性,使学生对整课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的内容一屏一屏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领会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对问题的逻辑思维推理,而且也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证明,课堂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7倍。因此,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多媒体在教学辅助方面优势的发挥。

其次,高中数学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看做对电脑的使用,用PowerPoint来呈现教学的内容,罗列信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被预先制作的课件拖着鼻子走,被动地接受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学生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1.4 偏重多媒体,忽视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些教师在注重多媒体所带来的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多年来形成的鲜明的教学风格。其实,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对于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亲自创作,把自身的教学风格融入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这样学生易于接受。不能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辅助”的本意,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5 信息技术的运用目的不明确

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一味地将教学内容全部搬上屏幕,并没有按既定教学目标积极地依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是别人做好的现成东西,并不符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不具有时代精神,甚至违背了课程改革初衷和教学原则。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会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6 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受经济条件的约束,目前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可能教室里的多媒体演示器就是仅有的信息技术设备,而这个演示器的清晰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差,影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效果。往往做不到教师人手一机(电脑),每间教室一个多媒体平台,想全面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只是句空话。

2 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若干策略

2.1 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做好自身准备。对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的培训可采用“任务驱动式”进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和教学技术,使数学教师熟悉和亲身体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如几何画板、Z+Z智能平台等),形成信息技术是教学的一个天然的组成部分这种意识,从而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也把信息技术作为有力的工具。

2.2 观摩借鉴整合的典范

观摩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或课堂实录的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分析他人整合成功的经验,发现他人在整合中的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深入探讨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机、环节和作用以及教师的作用。这样,教师在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同时,又具备了现代的教育思想,就能够摆正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等教学要素的关系,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组织教学。

2.3 创设有利于整合的教学情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高学习质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种情境,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和过去的经验去探索与解决问题,而且能促进知识的迁移。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数学课就会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2.4 明确整合中师生的角色

数学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和师生间的交流。因此,整合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当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景、合作、探究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层面的优化,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5 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

首先,解决软件的开发和设计。一是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并且确实对教学有用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下载为自己教学服务。当然对网上的资源使用,一定要符合教学实际需要。二是与相关的数学资源库进行商业或友情合作。国内有一些软件公司开发的多媒体素材资源库中的很多素材,都能被教师直接使用或稍加改造即可被使用。三是调动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专门组建制作小组自制软件,统一资源的配置使用。教师自制开发的课件,实用性很强,教学效果明显。并且利用这三种渠道可以建起豐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软件资源库。

其次,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一是学校立足实际自筹资金购买可行、实用的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二是学校发挥优势资源取得与社会、电脑公司沟通,在不违背对方利益的前提下,尽量长期合作,来争得援助进行硬件建设。三是学校培养硬件技术过硬人员,使学校的所有硬件最大限度地运转,使物尽其用,不让硬件随意成为废物。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中学)

作者:姚建强

第2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 要】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变并优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话题,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相关教育理论为支撑,列举诸多实例,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阐述。

【关键字】多媒体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课程 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出现了“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利用网络资源”等叙述。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后面附录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一些网页。这已经在告诉我们:现代语文教学要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

但二者的整合实践不容乐观。不久前,我看了一篇文章《语文课:不要在多媒体中迷失》。文中谈及了作者参加“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大赛”时,有两位老师上《春》这一课,他们都应用了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课件有图片、视频,真可以说是集声、光、音、色于一体。作者并没有直接评论这两堂课,而是提起了魏书生老师的一节诗词欣赏课《渔歌子》。指出当时没有这些“新理念”、“新名词”,更没有什么多媒体之类的,可魏老师就靠一张嘴,再加上学生的“人脑荧光屏”(想象力)就把课上活了。文章指出:这几年,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作者的言外之意,大概是老师们在多媒体中迷失了。

另外,有不少的老师仍存在疑问,“是否一上公开课就得用多媒体?课件难道真的是新课改教学中的法宝?”“我们是在使用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现代教育媒体,还是在台上做秀?”以上的困惑、思考和担心,充分体现了广大语文老师的责任感。仔细思量,我们不禁要问从什么时候起,教师们由欢迎到开始警惕多媒体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由怀疑到拒绝呢?责任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本身,还是由于人们对新技术的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下面我想谈一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

由此可見,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来说:

1.它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2.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3.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

4.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1.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目标定向过程

定向,就是告知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最终学习结果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和明白自己努力的程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用边讲边播放的方式把教学目标投射到电子白板,或传送到学生机上,必要时可重放,还可存于数据库中,让学生适时或随时访问参照。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对需要的提示重点用多种技术处理使其突出,以有效地引起学生注意。利用网络可设“弹性教学目标”,也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通过网络给以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

2.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讲解”情境

语文教学中的讲解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没有必要每次都作系统的讲解,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寓讲于“画”,寓讲于“演”,寓讲于“思”……使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例如《松鼠》一文,松鼠的漂亮、驯良和乖巧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采用了下面的步骤:①在悠扬动听的音乐声中向学生展示活泼漂亮的松鼠图片。让学生获得美感,产生学习兴趣。②在屏幕上逐次“画”出以下画面:松鼠的爪子→松鼠的身体→松鼠的眼睛→松鼠的尾巴。让学生自然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观察顺序和介绍重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③用鼠标分别点击松鼠的爪子、身体、眼睛、尾巴,使各部分分别着色。让学生感受“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等比喻句的优美。④出示猫或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描绘介绍。⑤播放《松鼠》视频文件,让同学们观察松鼠的生活习性等,以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以上教学过程,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抛弃了繁琐的讲解,寓讲于“演”,寓讲于“思”,既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松鼠的特征,又指导学生要准确运用词语以进行形象生动的说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安塞腰鼓》是新选进教材的课文,是诗一样的散文,是文字化了的舞蹈。由于初一的学生对安塞腰鼓这种民间艺术接触很少,如果直接让学生去谈文章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效果不会很好。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录像,亲身去感受和体验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奔放、洒脱的特点,并把舞蹈画面与课文内容相对照,再谈感受,效果会好得多,理解也深得多。

3.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阅读理解过程

阅读是学生感知文本、领悟文意、体会文思、欣赏文采的必经一环,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必经之路。可惜的是,以前的阅读教学,学生的阅读量太少。这种情况的形成,除了教师教学观念的原因外,也跟传统的信息传输媒介限制了阅读材料的增补有关。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可以轻松地突破这种限制。

首先,多媒体网络系统可以增加学生阅读的时间和容量。在课堂上,教师不再仅仅只能让学生阅读纸质课本,与课本有关的背景资料、作家概况、他人评价等材料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让学生自己适时阅读,彻底改变了由教师独家介绍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思考时间。

其次,扩大学生阅读的视角。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阅读超文本,甚至上网访问,阅读面可以极大地拓宽。

如在《敬畏生命》中,关于作者的情况,我先展示网上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并抓住主要信息点,再让学生在留言板上输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关键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后,学生讨论谁输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后教师点评。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我又让学生上网查看一些学生自杀的新闻材料;一段时间后,我让学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简洁的话输入自己看后的感想,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我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得出该如何对待生命的结论。这种讨论正是协作式的学习。这样的协作学习不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出应掌握的关键内容,还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识。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它知识信息的意识。

4.借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过程

多媒体网络作文训练方式与传统作文训练方式相比有着许多优势。

第一、多媒体网络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中随心所欲地查询到各种各样与所写题目有关的信息。如,我在学生写作《植物王国漫游记》时,就指导学生上网寻找,有的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有的学生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心”观光了一圈,还有的学生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百科全书大全”网站。漫游之后,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了文章。可见,多媒体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资源。

第二、多媒体网络作文以学生为本体。学生或单独作文,或小组讨论作文。教师的任务便是给学生提供导航、提示和服务。这样学生可以从独立思考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同学之间则培养了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三、课堂上缺的恰恰是形象,多媒体能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形象,再现生活,激活学生内部言语,便于有效地转化为外部言语,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听潮》一课前,利用网络查找资料,把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汹涌而至,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页上浏览了钱塘江大潮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加深了对“天下奇观”的理解,写出了“海潮的遐想”、“海潮与人生”、“大潮与礁石的对话”等许多富有新意的作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祝智庭,钟志贤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陈如开

第3篇:信息技术与教学、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生机之间的互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形象直观地展示数学知识,使学生探索数学规律,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全面达成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学习 数学素养

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效果和趣味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尤其是数学学科,由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抽象,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很难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很难形象直观解决教学难点,使得学生的学习基本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很死板,很难有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和交流的平台,通过人机互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详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是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的合作者,教师应把学习任务进行有效分解,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帮助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与讨论,拿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解决,实在不行的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师只是适当给予点拨,就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引入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查阅,了解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是怎么得到的。上课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通过PPT课件链接网络地址,让学生直观看到这些方法的出处,便于课下查询学习。很多学生掌握了用拼纸的方法进行探究。还有的学生搜索到了微课资源,清楚地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对每种方法进行现场讲解,说出推导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很浓。这样引入新课,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能有效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突破数学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很差,缺乏一定的构图技巧。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相对其他学科难度更大。为有效突破数学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辅助作用。尤其是触摸屏电视的使用,突出体现了它的交互功能,教师和学生通过人机互动方式,能科学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启迪了学生创新思维,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推导的探究教学时,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都是由教师画图、推导,为学生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强化记忆即可。这样,教学有悖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触摸屏电视进行探究性教学。首先让学生在触摸屏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可以是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通过在屏幕上用手指或者是笔进行定位、复制、旋转、组合,形成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或者是长方形。利用触摸屏的互动效果,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直观的图形刺激,再通过图形工具画高,经过仔细观察、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很容易理解和记忆,进而在运用时能够得心应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教学课件,优化训练环节,使数学课堂更具有高效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初步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对本节课涉及的知识进行专题式展示,通过训练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辅导,使数学课堂更具有高效性。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时,教师在新知识学完后进行知识反馈训练,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PPT课件,将同类型的训练题目放在一张幻灯片上,便于学生自己寻找规律。同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将不同梯度的试题分类处理,同一张幻灯片上有不同梯度的试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选择,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还可以利用高清视频展台进行对比教学,将相似的题目、易错题目进行对比,利用展台截图功能,将两个相似的题目、易错题目截图后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让学生在探究中开阔思维、体验数学、提高技能,全面提高数学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2]韦刚.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例谈.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9).

[3]李平红.有利需要 效率优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2).

[4]钱泺妃.例谈运用计算机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中小学电教:下,2014(3).

(责编 张宇)

作者:王二来 朱艳红

第4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课,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同学们对于信息技术课是很感兴趣的,让他们掌握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的,计算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本节课学生是不需要打开计算机的,刚开始同学们还有点失望,但是随着老师给大家展示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看、听、闻、说、摸等方式获取信息,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让学生看一看老师出示的图片,通过眼睛看,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启发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信息。再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让学生用耳朵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听听从中获取了怎样的信息,同学们个个竖起了小耳朵,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拿一朵花,让学生闻一闻,这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出来是鲜花。最后老师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的物体,看看获得了什么信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真切的感受到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也加强了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设置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对原本比较空洞的知识,能够得到感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

本节课的教学,由于要求学生了解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我以学生自学课文的形式、学生回答提问的形式为主,不乏单调。在学生进行桌面背景操作的时候,有发现个别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图片是,虽然能够更换背景,但是却很模糊。这一点,我事先没有考虑到,所以只好在学生遇到问题之后,个别给予解决和帮助。其实我现在觉得,还是在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之后,广播教学,呈现学生的问题,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解决。这样既可以让全班同学知道问题所在,也可以加深印象。

另外,有个学生利用桌面主题软件,更改和设置了桌面背景,当时他呈现给我看的时候,我还蛮惊喜的,但是我的惊喜却忘了给学生鼓励,我只是随口跟这个学生说了一句“很好”。其实现在想想,我完全可以把他的作业在班级里展现,并给予表扬,然后引导学生不仅仅是桌面背景图片可以上百度搜索,其实整个桌面主题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更改。

第5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认真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考教材定论以外的"变数",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中找到教学目标,在"变数"中找到创新点。

再者,现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信息技术教材,在发下来几周后,有很多学生就基本上找不到这本书在哪了。这里既是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层次来说还有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学生自己看书后进行相关操作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学会看书看帮助,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更过的是要他们自己通过书籍,资料,在线帮助等获取。因此,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当学生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而且知识水平也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才去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帮助等途径来获得新知,这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 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组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教学心得,信息技术的路还要走得很远,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拦路虎,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6篇:信息技术与教学

一分街小学

王采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从备课到查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等都可以应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最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得到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它人(包括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学习媒体,学习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图、文、声并茂,拓展了课堂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事物的建构更加完整、准确,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

1、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场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许多形象直观的教学动画,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但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的督促和教师的简单说教,因而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的“兴趣”这根弦,尤为重要。近年来,在教学中恰当融入电教媒体,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我在讲 “圆的认识”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大;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比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泛泛讲读要好得多。

2、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中,将生活中的一些抽象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原他的本色,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易于理解。比如,语文老师在教《雨中登泰山》时,就较好地运用了电教媒体手段。泰山是五岳独尊,是一座名山,它上面有许多名胜,然而学生根本没有到过。为了让学生一览泰山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可以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泰山介绍的文字、图片等,制作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五岳独尊碑、奇松、怪石、云海、虎山水库、对松山、探海石、迎客松、十八盘、空中索道等一幅幅泰山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再与优美动听的课文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尤其有关八仙、《金刚经》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较深的理解。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画、图片再现了文章内容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多媒体进行教学,节省了教学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可使课堂教学密度增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不同的场景、对象,在45分钟之内大大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并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不至于因为不断重复同样的内容而感到厌倦。多媒体的使用增大了课堂容量,缩短了板书时间,加快了教学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示范作用。板书更规范,工整,使抽象变形象。便于直观演示,增添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再现场景或实物。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大势所趋,当今“终身学习”已经由人们的单纯的愿望变成了具体的行动。时势可以铸造英才,时势也可淘汰庸人,现实实际迫使人们产生了紧迫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是信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上,有独到工夫。这种整合,使得学生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要求和愿望,并能付诸日常生活实践,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自我组织、制定并实施学习计划,能调控学习过程,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估。这无疑在学习方法上进行了一种革命式的变革。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如何生存都将成为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与教学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有着潜在的优势,但一切是为学生的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研究学生为途径,以各学生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第7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2、学习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认识信息和有效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 ②、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教学难点: ①、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本节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和信息的基本特征

(信息通常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思。);(信息的普遍性,传递性,可加工性,可存储性,价值性,可共享性,时效性)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或者步骤?

信息技术是研究如何获取信息、处理(存储、分析、加工)信息、传输信息和使用信息的技术。其主要支柱是通读(Communication)技术、计算机(Computer)技术和控制(Control)技术,即“3C”技术。 ③、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简单了解)

*学生自学书本2至9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项是信息( C )

A.一张光盘 B.电视 C.报纸上登载举办商品展销的消息 D.报纸

2、计算机预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是( D )。 A.定期对计算机重新安装系统

B.不要把 U 盘和有病毒的 U 盘放在一起 C.不准往计算机中拷贝软件 D.给计算机安装上防病毒的软件

7、小明很喜欢下棋。一天,他在网站上看到一则有关“象棋比赛”的通知,可赛事早就结束了。要是能早些看到这消息,那该多好呵!这里主要反映的信息特征是:(C)

A、载体依附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增值性

8、名著《三国演义》在图书馆被不同的人借了又借,网上登载的文章《我们如何应对入世》被数以千计的人们不断地翻阅。这都说明信息具有( C )的特点。

A、载体依附性 B、必要性 C、共享性 D、时效性

9、股票信息对于炒股的人价值很大,而对于其他人价值很小。这说明信息具有(D )。 A、载体依附性 B、可处理性 C、共享性 D、价值相对性

10、“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句话表明了信息具有( B )特点。 A、多样性 B、普遍性 C、变化性 D、储存性

11、社会发展至今,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有( B )。 A、信息、知识、经济 B、物质、能源、信息 C、通讯、材料、信息 D、工业、农业、轻工业

12、下列哪句话不正确?( C )

A、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B、如果信息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了。

C、信息时效性无论长与短,都可以在长时期内保持有效。 D、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13、用普通电话跟朋友联系业务,其信息的载体是( C ) A、文字 B、图像 C、声音 D、符号

15、对于信息的理解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信息不具有时效性 B、信息可以不依附于某种载体存在 C、信息是固定不变的,不能被处理 D、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二、填空题。

请给下面列举出的信息的基本特征,各举说明其特征的一个例子。 ⑴载体依附性 例:文字信息可以印刷在书本上 。 ⑵价值性 例:股票信息对于炒股的人价值很大。 ⑶时效性 例: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⑷共享性 例: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

④、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问?在计算机机内部,信息的表示、存储、处理和传送均采用( )或(

)。

问?为什么采用这种数制表示信息,有什么优越性;如何具体表示数和非数信息。

(2)、学生自学书本9至11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8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

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学手段;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都引起了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下面仅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养眼.生趣

过去的语文教学方式一般是:让学生感受“文本”想象、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遇到那些具体介绍某一事物的文章时,这种学法就显得很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相当被动。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设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时,课前,先告知学生: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到的那只最漂亮。于是孩子们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实际上,授课前我们就已经共同走近“文本”探究“文本”了。而在过去,这一过程只是在课堂教学中才得以实现。

我确实也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

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自然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他们除了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带来了大收获。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同样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们也分别去网上寻找课文中提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课堂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

用flash制作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的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三、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

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入其中,然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张扬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五、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 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

生之路。

第9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信息有哪些特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扩展信息技术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信息处理设备;

通过自主探究,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增强学生信息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本节课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信息、信息的特征;举例说明什么是信息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旨在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信息意识,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打下基础。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领作用。

【教法选择】

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专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各个特征;

会认识一些常见的信息处理设备;

分了解什么是信息道德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命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1.展示一组有趣的、积极向上的图片供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欣赏同时,对图片反映出来的信息作出适当的分析,从而弓!出课题。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发现相关信息,引起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

二、实例讲解,直观形象。

教师活动

1.在学生对信息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关于信息特征的实例、数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逐步消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对信息的各种特征进行举例说明吗?”

学生活动

1.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独立思考,也可对教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共同探讨。

2.小组讨论主动深究,得出结论。

三、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通过举例向学生讲解什么是信息技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展示一组处理信息的常见设备图片或模型,并说出它们的用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说出做哪些事需要应用信息技术、还知道哪些信息处理设备,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学生活动

1、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对图片或模型的观察,加深对信息技术及信息处理设备的了解;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得出结论。

四、学习评价、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1.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教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2.提示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及学习感受记录到“成长基石”屯

3.指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通过归纳总结,向学生渗透有关“信息道德”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

学生活动

1.完成“博奕舞台”中的任务。

2.记录学习成果及自我评价。

3.组长评价小组成员。

上一篇:预防接种知识讲座小结下一篇:社会发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