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者保护视野分析“天价消费”事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年过年期间“天价鱼”事件, 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去年国庆期间有网友在微博上称, 在青岛市一家海鲜店点菜时就问清楚虾是38元一份, 可结账时店家称38元一只, 一盘虾要价1500元。事情结果是“青岛大虾”的店主以涉嫌价格欺诈, 被责令停业整顿并吊销营业执照, 之后又有新闻报道段先生夫妇在长沙一家餐厅吃饭时, 段先生口渴, 却被告知白开水8元一杯。无奈之下夫妇俩花24元为3杯白开水买单。对于“天价白开水”, 长沙市发改委的态度是商家在提供商品前, 已明码标价且告知顾客, 该行为即为合理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同是遭遇“天价消费”, 由于经营者行为性质不同, 使得事情的处理结果截然不同。

一、“天价消费”中的虚假欺诈行为为法律所禁止

可见对于“天价消费”, 不能一昧认为违反法律, 应该理性分辨其中消费者是被“天价”情况下消费或者消费者愿意“天价”消费。在被“天价”消费的情形中, 经营者受利益驱使, 采用价格欺诈手段诱导消费者与之进行市场交易, 侵害消费者的知悉实情权。

以“天价大虾”为例, 消费者点餐前询问过服务员虾是38元一份, 可结账时却店家以在菜单脚注的价格是一只而不是一份为由, 进行收费。从缔结契约的角度, 消费者在询问价格时即是向经营者发出要约邀请, 而经营者的答复构成要约, 随后消费者进行点餐视为承诺。此时经营者答复内容应作为所缔结合同的内容, 对双方都发生拘束力, 未经双方合意, 一方不能擅自更改合同的内容。在付款时, 经营者却以菜单上有标识为由, 将大虾一份的价格改至一只价格进行收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相关规定, 对欺诈行为的界定是在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下,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从该司法解释可以得知, 经营者在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价格, 诱使消费者做出意思表示的行为为欺诈行为, 根据合同法规定, 属于可变更或撤销的行为。“天价大虾”事件结果是青岛市北区物价局以涉嫌价格欺诈为由进行处罚。

那何为价格欺诈?价格欺诈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 使用欺骗或引人误解的方法表示价格, 通过虚假意思表示欺骗消费者而使消费者与其发生交易的行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对价格欺诈从原则性的角度进行规定, 并没有对价格欺诈行为定义进行解释。这无疑对实际运用增加难度, 为加强认定价格欺诈实际可操作性, 国家计委在《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中对价格欺诈行为的种类进行明确的界定, 并可得知成立价格欺诈须有主客观两个构成要件:其一, 主观存在故意, 即经营者具有价格欺诈的意思表示;其二, 客观上有欺诈行为, 经营者利用价格手段进行欺诈。对价格手段形式不能局限于狭义角度即价格自身进行解释, 而应立足于市场中价格法律体系, 考虑市场的活跃性和开放性, 从有利于实践的角度出发, 从广义上对价格手段形式进行解释。在市场交易中, 有的经营者对商品价格标示的形式、关键内容可能不清晰明确, 使消费者发生误解并完成交易行为。“天价大虾”事件中, 经营者在菜单上标示价格不明显, 且回答时没有确切告知消费者大虾价格及计价单位, 其主观方面具有故意;客观方面, 经营者做出虚假的意思表示且违反明码标价的要求, 诱导消费者与之交易, 客观上有欺诈行为, 并利用价格手段进行欺诈。针对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行为以及使用虚假、引人误解的价格手段欺诈交易的行为, 我国的《价格法》在第四十二条、四十条分别规定了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甚至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措施。

二、企业虚假欺诈行为的政府行政监管

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存在缺陷时, 需要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通过对市场进行干预和监管,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1]政府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体现对市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市场监管中以价格监管为其重要内容, 有效的价格监管有利于政府正确行使职能。因此, 需要依法享有职能的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在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情况下, 对价格行为实施监督管、服务, 从而有效地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以及保护市场交易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这就表明, 一方面, 政府应保障经营者享有在合法范围内行使自主定价的权利, 严格限定政府对商品的价格进行宏观调控的范围, 使定价目录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防止随意扩大政府定价范围, 政府的相关物价部门也不得非法干预经营者行使自主定价权。另一方面, 政府也应明确经营者行使自主定价权的范围, 以便对经营者权利滥用行为进行规制, 发挥干预、监管市场的经济职能, 弥补市场自我调节的不足。

对于“天价消费”中所谓“天价”, 是经营者行使自主定价权的表现, 但若经营者采用价格欺诈等方式使消费者遭遇被“天价消费”时, 此时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有职责加强市场价格监管, 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的活力源于竞争, 政府在对市场价格监管, 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其实质上仍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为主要出发点, 力图克服市场自发调节的弊病为经营者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 从而保障经营者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充分行使自主定价权等相关合法权利, 也使得市场交易的相对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在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中, 政府物价监管局未能及时有效的履行职责, 但事后仍就该问题对商家价格欺诈行为进行制裁, 给予行政处罚并处以罚款, 并积极帮助消费者讨回公道。体现政府履行市场监管的经济职能, 即政府为确保市场运行畅通、保证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 对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以及及时对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同时还得对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进行保护、指导与服务。

“天价消费”当事人发生消费纠纷关键在于消费行为环节, 消费行为究其本质就是买卖行为即契约行为。诚实信用原则、契约自由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契约行为。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人们在追求契约自由同时更加重视契约正义。自亚里士多德著名的“长笛之例”以来, 一般多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与平均正义, 分配正义是由一个分配者将各种利益视分配者的情形而为相同或不同的分配, 体现一种上下级隶属的三人 (或多数人) 的关系;平均正义体现一种发生在二人或数人间的关系, 居于平等地位形成其相互关系。[2]据此可看出, 契约行为所追求的契约正义是一种平均正义, 契约的成立与生效应该体现交易双方所认可的关于主体地位、契约内容等相关方面的平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 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已经出现不平等, 经营者占据优势地位, 而消费者逐渐居于弱势地位。在交易过程中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合法权益易受侵害。此时契约行为所追求的平均正义已然不能在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中体现, 需要国家通过公权力的介入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倾斜性保护, 对商家经营者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并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制裁, 从而达到一种平衡。[3]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 市场交易风险与日俱增, 对于市场交易中的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能仅仅是局限于对经营者义务及惩罚性赔偿的设置, 需要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国家而言, 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体现在立法方面与政府履行职能方面。一方面, 国家在制定有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时应听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 使得消费者希望的利益在法律中得以体现;另一方面, 政府切实依法履行职责, 加强市场诚实信用制度的建设, 规制市场中经营者违法行为,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且对于消费者的举报或者求助应积极的受理并及时解决。[4]

三、没有虚假欺诈行为的“天价消费”并不为法律所禁止

“天价消费”事件, 往往引人热议的在于“天价”, 但并非所有“天价”都是不合法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等等, 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经济中的主要机制。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具有较高的活跃性和开放性, 且市场自我调节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这也就决定市场中大部分商品价格可以由经营者自主制定。我国《价格法》规定, “市场调节价由经营者自主制定, 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 “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 享有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的权利”, 明确了市场主体在基于市场竞争下对商品享有自主定价权。但任何自由都是有界限的, 否则也不能称之为自由, 故市场主体拥有自主定价权并不代表其自主定价权不受任何限制。根据《价格法》的相关规定可知, 国家为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 有权对市场中价格活动实行监管和必要的调控, 从而维持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竞争。

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调节和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下, 生产经营者普遍享有自主制定价格。根据我国《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经营者在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并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进行自主定价, 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 应当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意味着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经营者负有明码标价, 保障消费者知悉商品实情权, 对消费者提出的有关商品的问题应做真实、明确的回答的义务。“天价大虾”和“天价白开水”事件处理结果的不同, 本质原因就在于“天价大虾”中经营者违反了其本应承担的义务, 利用价格手段进行欺诈行为, 而“天价白开水”中经营者事先对消费者就商品的价格做出明确回答, 虽然商品价格远超出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但消费者仍然选择购买商品, 也就表明, 交易双方对交易商品的价格并无争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当前社会已进入个性化消费的时代, 开放性和多元性的市场为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 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 使得商品和服务价格参差不齐。经营者自主制定“天价”的行为从侧面反映出个性化消费的特点, 消费者可以结合自己个性化需求和支付能力选择商品。[5]“天价白开水”事件给出的官方回答肯定了经营者的自主定价权, 表明经营者在交易中对自主定价商品的价格进行明码标识并明确提示消费者的前提下, 消费者享有选择是否交易的自由, 这一市场交易行为是属于合法范围。换言之, 当经营者自主定的价格属于消费者所认为的“天价”时, 其价格行为不属于垄断法所规制且在交易过程中做到明码标价, 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情形下, 此时“天价销售”具有合法性。

摘要:“天价消费”事件引人热议的在于“天价”, 但并非所有“天价”都是不合法的。在“天价消费”中, 往往存在经营者虚假欺诈行为, 自然为法律所禁止。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存在缺陷时, 需要政府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通过对市场进行干预和监管, 以充分保护消费者。

关键词:“天价消费”,消费者,欺诈行为

参考文献

[1] 冯果, 戚莹.社会整体利益实现机制探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2 (4) :531.

[2] 王泽鉴.债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3.

[3] 蓝寿荣, 周艳芳.论消费者倾斜性保护的逻辑[J].南昌大学学报, 2015 (3) :98.

[4] 蓝寿荣.论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J].政法论丛, 2009 (2) :25.

[5] 王博.消费转型与消费者保护法重构的路径选择[J].商业研究, 2014 (10) :182.

上一篇:改性沥青混凝土在市政路面施工中的应用下一篇:浅谈农村集体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