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早期(1915—1930)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研究

摘要: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已经步入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是相互伴随的,文论接受的路径总体呈现单一的特点,即主要是取道于俄苏,可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最初是“以俄为师”的。然而,这种学习和借鉴在为中国文论引入全新的科学的理论资源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现代甚至当代文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究其原因自有在接受过程中中国自身存在的盲从和曲解的问题,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接受内容、接受语境密不可分的。本文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作为研究对象,站在百年后的立场回望中国早期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情况,重新审视中国当时的接受语境和当时所接受的内容,实际上,这是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源头上探寻起初接受过程中的艰难和窘境,希望通过一番尝试性地检视从中揭示造成中国文论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出现俄苏文学理论接受瓶颈现象的内在原因或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提供镜鉴。本文采用一种断代式和语境还原的方式展开研究,截取了1915—1930年这15年间中国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历程作为考察的对象,即将关注的时间段放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伊始到1930年“左联”成立,这一历史阶段纠缠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各种复杂因素,蕴蓄了中国传统文论朝现代文艺理论的转向,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萌发的重要历史时期。对这一时段内中国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境况进行梳理和描述,力争以一种回到文论接受现场的方式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萌生阶段的复杂性,从而呈现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形成期的现实境况。面对中国早期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这样一个课题,摆在我们前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如何接受的,在纷纭复杂的“西学”之路上,中国接受者为什么会将选择的目光转向俄苏而不是其他?二是在接受过程中,接受的内容是什么,接受过程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三是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影响和启示是什么?本论文着重围绕上述问题,展开具体的探讨和论述。在考察中国文论接受如何转向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时,本文主要对两个环节进行考察,一是接受背景,二是译介与接受概况,前者主要探讨了在“西学东渐”大的思潮下,中国文人是如何将关注的焦点从日本、欧美转向俄苏的;后者则主要考察了在对俄苏文化与文学的接受中,中国的接受是如何把焦点聚集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在考察接受背景时,本文特别是将研究对象放置回“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进行关照,使带有微观性的具体分析与宏观的大背景考察相结合,力图从接受背景中发掘出某种被惯常思维误读的选择和转变机制。在此问题域中,本文着重关注中国早期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接受过程中的几种关系转变,一是“西学东渐”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潮是如何引入中国,而又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向马克思主义文化乃至文学领域的接受;二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接受路径如何从欧洲、英美转向日本,再转向苏俄;三是促成中国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较为直接的文化因素是什么。通过对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梳理,力求描述出中国早期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转变路径,从而厘清中国文论接受过程中如何从西潮思想中选择马克思主义,而又因何从欧洲中心的思想和文论视角转向俄苏。关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与接受概况的介绍,本文梳理了中国文论接受的关注点如何转向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历史过程。中国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在俄苏的政治和文化进入中国视野之后,中国文化界大量引入俄苏文学与文论,但是从俄苏文学到俄苏马克思文论的接受并非单一的线性过程,实际上存在着几重重要的转变关系,其中隐含着各种的淘洗与摩擦。在此着重梳理了文论接受的转变过程,即从中国对俄苏文学接受到俄苏文论接受、从俄苏马克思主义思想到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接受、从俄苏文论接受再到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三个复杂交叠的过程,以此来描述中国早期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选择性机制。中国早期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内容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在对接受内容进行讨论前,首先对接受的具体路径和主要的译介平台进行了必要性的介绍。日文转译成为中国早期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途径,而《新青年》《小说月报》以及各种社团流派创办的期刊成为中国当时译介外来文艺思想的主阵地和重要平台,特别是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通过对译介路径的考察,不难发现,在中国早期,曲道日本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使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论因素始终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译介相互伴随。诚然,我们没有办法剔除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论因素的影响,但事实证明也没有这个剔除的必要,尽管其中存在许多问题,但从实质上看,日本马克思主义文论也是传入中国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构成,它的传入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接受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在对中国早期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本文特别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为个案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中国文论接受情况的分析,尝试性地勾勒出当时中国对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概况。论述过程中,侧重从文本出发,以当时文论界通行的文章版本作为研究对象,不回避当时文本的缺陷以及译介中对原文的更改,而以实际产生的影响为选取文本的重要参照,通过尝试性地分析希望能够还原当时接受的实际境况。不仅如此,还具体分析了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过程中同时引入的其他被时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但事实上又并非真正意义上马克思文论的文论内容,通过梳理与尝试性地剥析力求从中探究其后将中国文论发展引向曲折的内在原因。面对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带给中国文论的影响以及留给我们的启示,本文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一直影响中国现代文论建构的“苏联文论模式”相连接,一方面探究这种后来使中国现代文论陷入困境的“模式”,初现中国时的样貌和根源所在,另一方面也对接受过程中如何对待外来文论的问题进行思索。在讨论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给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论界带来的影响时,本文以直接影响效果为探讨的对象,未作过多的拓展。中国早期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直接影响了一种文论观念和两个文论事件的确立和发生,两个文论事件是指“革命文学”论争和“左联”成立,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引入催动了中国“革命文学”论争的发生,并为“左联”的成立做出了充分的理论和组织上的准备,与此同时,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直接影响了中国一些文艺思潮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文艺理论观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论文艺观在接受和论争的过程中得到了确立。围绕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研究,不仅引发我们就中国对外来文论的接受问题进行思索,其中隐含了中国在接受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等问题,同时又使我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展开进一步的思考,特别是关涉到如何汲取外来文论的养分建设中国特色文论等问题。总体而言,本文对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探讨是充满局限和不足的,但这一问题却值得我们展开深入而持久的探索。

关键词: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早期;接受;“革命文学”;“左联”

学科专业:文艺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时间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相关性”研究方法

1.4.2 接受研究方法

1.4.3 文本细读法

1.5 相关研究概述

第2章 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时代语境

2.1 西学东渐:西方思潮裹挟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入

2.1.1 清末外交与进入中国视野的“巴黎公社”运动

2.1.2 政治制度的引入与麦喀士的“安民新学”

2.1.3 “民生主义”与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广泛传播

2.2 俄苏时刻: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政治境况

2.2.1 从欣羡到决裂:“二十一条”与日本野心的暴露

2.2.2 从追捧到失望:“巴黎和会”与美国的妥协背弃

2.2.3 从厌憎到师法:“对华宣言”与列宁时刻的到来

2.3 相似性: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文化契机

2.3.1 中俄文化“相似性”的提出

2.3.2 中俄文学“相似性”的表现

2.3.3 “相似性”与他者想象

第3章 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转换过程

3.1 从俄苏文学到俄苏文论的接受

3.1.1 中俄“文字之交”

3.1.2 俄苏文学批评与文论接受

3.2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同到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萌生

3.2.1 俄苏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

3.2.2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萌生

3.3 从俄苏文论到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

3.3.1 中国早期俄苏文论接受

3.3.2 从俄苏文论到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

第4章 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路径与平台

4.1 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的主要路径

4.1.1 从日文转译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

4.1.2 从俄文直译的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

4.2 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主要平台

4.2.1 作为接受主要阵地的期刊

4.2.2 俄苏马克思主义译著的出版

4.3 渠道对中国早期接受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影响

4.3.1 日译与俄译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并生

4.3.2 阵地与俄苏马克思译介的兴替

第5章 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主要内容

5.1 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接受

5.1.1 马克思恩格斯文论的接受

5.1.2 列宁文艺思想的接受

5.2 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接受

5.2.1 普列汉诺夫及其文论译介概况

5.2.2 唯物主义文艺观与“劳动说”

5.2.3 “为艺术而艺术”与艺术的社会价值

5.3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思想的接受

5.3.1 卢那察尔斯基及其文论译介

5.3.2 艺术的阶级属性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5.3.3 文艺与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

5.4 影响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其他文论

5.4.1 作为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资源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5.4.2 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中的干扰因素

5.4.3 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前在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6章 中国早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直接影响

6.1 苏俄文艺论战与“革命文学”

6.1.1 苏俄文艺论战概况

6.1.2 苏俄文艺论战在中国的传播

6.1.3 苏俄文艺论战与中国“革命文学”

6.2 反映论文艺理论观的确立

6.2.1 俄苏反映论文艺观的理论基础

6.2.2 俄苏反映论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

6.2.3 反映论文艺观与写实文学在中国的确立

6.3 “左联”对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接受性共识

6.3.1 作为“左联”接受性共识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观

6.3.2 “左联”时期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的延续

余论文论接受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证券监管论文提纲下一篇:识字写字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