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部分练习题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马克思哲学部分练习题(共8篇)

马克思哲学部分练习题 篇1

一.唯物论,辩证法部分

1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2.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6.辩证法的总的基本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8.质,量,度,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9.辨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0.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论部分

1.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

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2.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3. 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5.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认识运动的规律

6. 真理及其客观性

7.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历史观部分

1.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哲学论文马克思哲学 篇2

马克思哲学视域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自觉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

(一)文化自觉概念的基本特征

1.文化自觉概念的内涵

在逻辑学上所谓外延就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亦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上面本文已经对“文化自觉”的内涵作了界定,因此“文化自觉”概念的外延应与其内涵相一致包括一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实践活动。

费老先生用一句话将“文化自觉”的内涵归纳为 16 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16 字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要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搞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然后去尊重传统文化,继而自觉的去传承传统文化。

第二,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开发,明确其发展方向。

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以上就是“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主要内容。

2.文化自觉概念的本质属性

费老先生的16 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文化自觉”概念内涵最精准的概括。

文化自觉中“各美其美”,是指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美感。

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文化,看到自己的优点。

“美人之美”是在欣赏自己文化的同时,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美美与共”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最后相互融合,和平共处,达到“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

可以看出“文化自觉”是充分认知本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充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且与外来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丰富本国文化的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文化自觉”的小目标,不管对本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终极目标是实现文化的和谐发展,实现“天下大同”这一伟大理想,这一理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理想相契合的。

2.文化自觉概念的发展

中国近代较完整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开始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

甲午战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得社会矛盾加深,同时也唤起了民族觉醒。

亲身经历这次事件的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役始也。”

民族觉醒是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甲午海战这次民族危机激发了民族觉醒,让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审视国内和世界形势,导致了“公车上书”的出现,这是文化自觉的起点。

“公车上书”是知识分子们对祖国前途理性思考之后采取的重要举措,这些知识分子正是在甲午战败的刺激之下,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人生观和世界观,开眼看世界,使得他们成长为文化自觉的主力。

从甲午海战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走在时代前列,主张“变法”,向西方学习。

他们一方面从文化上论述政治变革的必要性,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平等精神,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意义。

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更多的有识之士以实际行动自觉承担时代使命。

其中梁启超的“新民”说则大力宣扬自由主义的民主自觉。

孙中山则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弊端提出批评。

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中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思考,是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活动阵地,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等知识分子结成新文化阵营,主动承担起唤醒国民意识的使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改造国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推动国人尤其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促进了人的解放。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民意识得到极大的解放和觉醒,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

1.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必须对文化的本质属性有深入的了解,要想了解文化的本质属性必须要先知道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讨论的是文化三个基本特性:第一,超自然性和超个体性。

文化是与“自然”相对而言的概念。

从文化的内涵中就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它是与人类世界相关联的,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的产物,具有属人性和社会性,它不属于自然界的范畴,所以文化具有超自然性。

同时文化是人化的产物,它不是单个人的实践活动的成果,而是整个人类的实践活动的成果,文化是相当于人这个类来说的,不是相对于其中的单个人而言。

文化以物质性的和精神性的品质附加在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中,一代代被继承和发展。

每一个个体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学习和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习得这种习惯,这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所以文化具有超个体的特征。

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因此很显然文化具有民族性。

同时,在存在阶级对抗的阶级社会里,文化不可避免的要打上阶级的烙印。

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不是僵化、静止的存在状态,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因而必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相契合,不同时代拥有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时代性,文化的时代性则意味着文化依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可促使民族文化推陈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滞僵化。

2.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是由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从宏观上来说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主要有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和凝聚的功能。

第一,满足需要的作用。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将文化创造出来,文化的作用也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正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文化的创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

第二,认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本质能力的固化,展示出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达到的水平。

通过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人类文化知识宝库越来越丰富,使得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

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借助文化,人们日益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并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人们采取正确的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规范的功用。

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系统化。

它提供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使社会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发展,因此文化具有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凝聚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个地域中的人们,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共同的价值取向凝聚沉积下来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种民族文化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激励着民族内部成员奋勇前进,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三、培养文化自觉的哲学方法.................................25

(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力求全面性....................25

1.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基本方面............. 25

2.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联系.................... 27

3.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源泉和中介........ 28

(二)从文化现象的发展变化中观察文化现象....29

1.把握文化现象的发展规律..................................... 29

2.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29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指导................31

1.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依据................................ 31

2.以唯物主义辩证法为方法论原则........................ 32

三、培养文化自觉的哲学方法

(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力求全面性

1.对文化现象的认识必须把握其基本方面

文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词,涉及的领域和层次十分丰富复杂,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文化”最早来源于《周易》中的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通过礼乐文明教育和感化民众,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与“武功”相对的概念,据汉代刘向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可见,“文化”又是与“武功”相辅相成的统治方法和手段。

西方的“文化”一词则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a,本意是指对农作物的耕作和栽培以及居住、联系,后来引申扩大为所有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及其产物。

文化自 19 世纪以来就受到许多哲学家的关注,西方出现了许多文化哲学的学说,如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文化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和韦伯的价值的文化哲学,尼采的强力意志的文化哲学,胡塞尔的本质的文化哲学,舍勒的情感的文化哲学,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的文化哲学等等。

这些不同的文化哲学流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的产生、实质、结构和功能等等作了有意义的探索,深化了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的认识,但是这些文化哲学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夸大人的主观精神、夸大历史偶然性、夸大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性,低估或者否认人类实践活动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实践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没有人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不仅没有文化,连人的生存都不可能。

结语

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提高本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决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做出的,为发展我国先进文化创造了有力的政策条件,它势必推动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必须发扬传统文化,深度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对外必须处理好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为我国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无论是发展本国传统文化,还是借鉴、吸收外来文化,都离不开高度的文化自觉,只有在对文化充分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老先生首先提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范畴,这一概念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一个可行性的方法和路径。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哲学名言 篇3

・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以各有艺术修养的人

・社会为生产小麦,家畜等等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对其它生产,不论是物质的生产或精神的生产所获得时间便越多。

・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态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处或那种方式调整生产。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当我们得到理解的时候,智慧是不人地枯竭的;智慧同智慧相碰,就迸溅出无数的火花。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马克思:生活与哲学 篇4

一、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理论渊源

回顾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生活”始终是哲学关注的主题。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世界“本源”,尝试用水、火、气、土等实体性概念揭示世界“始基”,但同时也不乏关于人之生活问题的深度沉思。而在此时,哲学家们对生活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生活的类型与生活的“至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除了探讨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哲学王的统治)和价值追求(正义)之外,对生活的类型也有经典论述。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爱钱(利益)、爱敬(荣誉)和爱智(知识),而根据不同部分在心灵中所占的地位不同,人的基本类型分三类即爱智者、爱胜者和爱利者。与这三种人相对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生活和三种不同的快乐。

二、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真意蕴

如果翻阅马克思的诸多文本,可以发现,有关“生活”的论断随处可见。无论是用抽象语言阐发“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还是深刻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无论是批判地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还是尖锐地揭示出“经济学家的材料是人的生动活泼的生活”抑或是历史地说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都体现了马克思对“生活”问题的深切关注与深度沉思。概言之,生活哲学蕴含于马克思的哲学追问之中。

“生活是世界的事实”,是马克思生活本体论的首要命题。生活本体论,是指把感性生活看作世界的“实存”,换言之,人的具体的、感性的生活才是客观的“事实”。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三、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民生启示

系统梳理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质内涵,不仅能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本真精神的深刻理解,尤为重要的是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话语范式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哲学名人名言 篇5

2.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3.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5.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6.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7.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污泥中。

9.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10.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11.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12. 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

13. 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否则一切都会陷入淤泥中。

14. 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马克思新哲学的思维逻辑 篇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逻辑的基本涵义以及研究的必要性

从哲学的思维逻辑层次上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变革以往的传统哲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研究中可谓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学者们把关注点集中在世界观的相关领域,总是从世界观上去理解马克思是如何变革以往的传统哲学;而对属于方法论研究领域的思维逻辑却很少涉足。即使有涉足也仅仅局限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式逻辑即逻辑学的研究领域,而逻辑学领域的形式逻辑,是在承认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的前提下,对形式逻辑自身规律和规则的应用和演绎。而形式逻辑这种对自身规律和规则的非批判性,恰恰无法从哲学思维逻辑层次上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变革以往传统哲学的。在目前哲学界里,除了有对形式逻辑的逻辑学专门研究的人外,真正从哲学思维方式,尤其是思维逻辑视角,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变革以往传统哲学,这可谓是一个新的尝试和开拓。

而要从哲学的思维逻辑层次上透视马克思如何变革以往传统哲学,必须明确哲学的思维逻辑是什么问题。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方面在比较意义上:明确哲学的思维逻辑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关系,只有明确了这一方面,我们才能知道哲学思维逻辑在哲学中属于什么样的领域,是世界观还是方法论?这也就是哲学的思维逻辑在哲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层次问题。第二方面:就是在明确了哲学的思维逻辑处于什么样的层次后,必须明确哲学的思维逻辑在这个层次中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即哲学的思维逻辑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的问题。从比较意义上的第一方面来看:哲学思维方式是指一定哲学家对相关哲学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方式,即是指一定哲学家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而哲学思维逻辑是指一定哲学家思考相关哲学问题所遵循的“道”或“理”,即哲学思维方式的内在规律和规则性。换而言之,就是说一定哲学的思维逻辑是一定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维的内在规律性,即它所遵循的“道”或“理”。由此可见,哲学思维方式是说明一种哲学思维的“所然”,而哲学思维逻辑则是说明一种哲学思维的“所以然”。显然,哲学思维方式是处于哲学方法论中的显层表现,而哲学思维逻辑则是处于哲学方法论领域中的隐层规律和规则。因此,相对于世界观领域,对于方法论领域的哲学思维逻辑的探讨,也就进展到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上,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变革以往传统哲学以及理解马克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

从具体意义上的第二方面来看:哲学思维逻辑,是指一定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的内在规律性和规则,即一定哲学思维方式所遵循的“道”或“理”。而这个“道”或“理”即哲学思维逻辑,就是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即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构成自己的逻辑支点。这就意味着作为构成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的根据和原则即哲学思维逻辑,对于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来说,不可避免地就具有“隐匿性”和“强制性”。所谓“隐匿性”就是说,哲学的思维逻辑是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中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构成自己的“幕后操纵者”,这就是它的“隐匿性”,即哲学家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前提。所谓“强制性”就是说,隐匿于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中的思维逻辑,规范人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内容,这就是它的“逻辑强制性”,也即是规范哲学家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方式。

而隐匿于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之中并规范和制约哲学家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逻辑,其所具有的“逻辑强制性”,要求我们从思维逻辑层次上,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在批判性地反思和变革西方传统哲学思维逻辑的“逻辑强制性”过程中,创立了实践的逻辑。由此,在思维逻辑层次上,才能使我们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逻辑对“解除”以往哲学思想前提的“逻辑强制性”的变革意义;才能使我们更深入理解马克思实践逻辑在变革以往传统哲学过程中,为自觉地建构哲学思维方式构成自己的逻辑和原则即思维逻辑,从而使哲学思维逻辑在重构与解构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使哲学思维逻辑之间永远保持着自我批判的空间,进而实现思维逻辑层次上的跃迁,促进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所具有的方法论上的革命意义。所以,在哲学的逻辑层次上,从西方传统哲学思维逻辑的变迁历程,来透视马克思是如何对其实现的变革,是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所必须的。

二、马克思之前西方传统哲学思维逻辑的变迁历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由于时代历史的发展,表征时代特点的哲学思维方式不同,相应地决定不同思维方式的思维逻辑也不同。马克思之前西方哲学(除康德的先验逻辑、费尔巴哈的人本逻辑外)主要有三大思维逻辑:(1)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的经验存在逻辑;(2)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式逻辑或概念逻辑即内容与形式相分离;(3)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的思辨逻辑或概念逻辑即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这些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后者均是对前者的扬弃,实现了逻辑层次的跃迁,从而形成由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存在逻辑(肯定)——亚里斯多德哲学的形式逻辑(否定)——黑格尔哲学的思辨逻辑(否定的否定)的合规律性发展。

一是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的存在逻辑。古希腊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世界本原”问题。对世界万物的多样性、产生和变化,此时主要从朴素直观的思维方式出发,按照有生必有死的常识,存在的东西一定会归于虚无。然而,生死有序、四季交替、草木枯荣的自然景象却告诉我们:万物聚合而成的自然,没有因为万物的生死变化而毁灭,而是表现为一种永恒的循环。既然如此,这说明在生死变化的万物之中,存在着某种始终不变的东西,他们称它为万物的本原。当时,哲学家们企图用水、土、气等具体元素作为本原来解释万物的多样性及其变化,他们把世界万物这些变体看成是由不变的本原所导致。但在这里,哲学家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哲学家无法很好地说明动变的变体与不变的本原之间的关系。值得思考的是,赫拉克利特立足于朴素辩证的存在逻辑,以动变的“火”即逻各斯为万物的本原,提出宇宙是燃烧的活火,而不是把某种确定的存在物(“火”)作为万物所由来和万物所复归的“始基”或“基质”,而是把动变的过程(“火”)本身视为本体。显然,这种用来解释世界万物的“逻各斯”本体具有内在的否定性和矛盾,对于当时的哲人和世人来说,均难以理解和不敢苟同。而赫拉克利特在“感觉确定性”层次上,在表象意识的经验事实中,对变动不居现象的经验描述,只是一种经验层次的、朴素辩证法的表达方式。但问题的关键是:本文由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在表象意识的经验事实中,人们都可以承认“运动”。而表象意识只能“承认”运动的现象,而不能说明和把握运动的本质。这也正是芝诺对无法用经验事实表达运动本质的“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所苦恼的真正原因之所在。而要说明运动的本质,就必须用人类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即概念的逻辑,去表达和把握运动对象的本质。正因为没有自觉到这个问题,所以,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的存在逻辑,才被称为朴素辩证的存在逻辑。针对朴素辩证存在逻辑的朴素性,列宁提出,“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来表达它”??[3]?。虽然如此,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的存在逻辑,其合理性不在于合后来的主观概念逻辑之理,而在于合客观的事实逻辑之理,即存在逻辑。即在感性的、经验的层面上,使逻辑的“真”与事实的“真”一致,从而自发地实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二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形式逻辑。对于形式逻辑,人们通常称为“普通逻辑”,即指为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所理论化、系统化的逻辑学,它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思维科学。如目前逻辑学专业学习的逻辑,以及由形式逻辑所衍生的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等。这种形式逻辑的最大特点就是:研究的不是现实的存在物即世界万物,而是思维物即作为思维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及其规则、规律。而作为思维内容的世界万物,则不在这种逻辑探究的视野内。形式逻辑有三种基本规律即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就其实质而言,都要求思维的确定性即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不能同时承认既是又不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只要人的思维运演过程遵循一条规律——A就是A的同一律就行了,而其他逻辑规律只是这个规律的逻辑延伸和补充说明。显然,这种脱离内容的形式逻辑,对两类前提是不予讨论的。第一个前提,对形式逻辑要推理的事物本身,即已知判断和确定概念,采取“存而不论”或“置之不理”。就是说形式逻辑以承诺或设定推理事物本身的已知性、不矛盾性和确定性为前提,只要推理过程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就行。第二个前提,形式逻辑对自身的规律和规则是“存而不论”,不去追问为什么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不去追问自身规则和规律何以能够成立的根据问题。显然,对这两种前提存而不论的必然结果,就会使人的思维在把握处于运动、变化的存在物的过程中,使其静态化、凝固化,把存在物肢解化、割裂化,把联系的存在物非连续化、片面化,把活生生的存在物僵硬化,由之去抽取存在物的这一个和那一个互不相关联的、抽象同一的属性,在形式逻辑上用概念来进行表达,进而进行判断和推理即进行概念的逻辑思维。而在这样的逻辑思维中,必然使思维所表达、反应的存在与外部的实际存在不符合、不统一的矛盾,由之会造成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思维脱离存在,犯用思维去推论存在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这就是形式逻辑的最大特点。但是,形式逻辑也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1)人的思维的确定性是具体科学的客观要求。在具体科学中,从相对静态、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对同一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来说,是必须的。(2)人的思维的确定性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客观要求。但形式逻辑自身所具有的不矛盾性、抽象同一性和非此即彼性,造成思维逻辑与存在逻辑相对立,就使思维无法把握实际的存在以及与存在实现对立面统一。

马克思名言名句哲学家 篇7

2. 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3. 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

4. 历史认不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

5.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6.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7. 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8. 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9.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0.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薛甚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11. 历史本身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就成为闹剧了。

12.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13. 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14.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15.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16.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17.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18.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19.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20.劳动创造世界。

21.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22.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23.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24.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25.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26.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2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28.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29.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30.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31.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32.如果人仅仅为自己劳动,也许他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智者,卓越的诗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能成为真正完善和真正伟大的人。

33.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34. 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35.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36.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37.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38.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以光辉的顶点。

39.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40.工人阶级的团结就是工人胜利的首要前提。

★ 关于哲学家名言摘选

★ 哲学家名言荟萃

★ 简短的优美名言名句

★ 哲学家的名言警句

★ 英文名言名句优美句子

★ 悲伤名言名句优美句子

★ 英语名言名句优美句子

★ 名言名句

★ 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马克思哲学部分练习题 篇8

学生自测模拟题

学生自测模拟题(A)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反映论和先验论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2.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

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基本思潮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4.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物活论的观点

D.唯意志论的观点 5.时间、空间是()

A.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B.人们经验规定的东西

C.人类感性的直观形式

D.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规律 7.系统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9.事物的部分质变是指()

A.关键部分发生质变

B.质变中量的扩张

C.量变过程中阶段性变化和局部性变化

D.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的突变 10.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为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11.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A.可知论

B.唯物论

C.辩证法

D.唯心论 12.概念、判断、推理是()

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14.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A.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B.有语言,能思维

C.能区分长幼且讲道德

D.能够直立行走,从猿爪变为人手

15.“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普列汉诺夫

D.斯大林

16.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A.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

B.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C.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D.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 17.交往形式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交往形式是()

A.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B.科学交往和技术交往 C.国家交往和民族交往

D.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 18.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A.由谁来进行统治

B.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C.统治阶级如何来进行统治

D.是不是全民的民主 19.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0.人类解放就是()

A.实现绝对自由

B.摆脱规律的支配 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的奴役

D.不受任何束缚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人生观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B.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基础

C.人生观对世界观有强烈影响

D.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E.人生观包括世界观

2.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有()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B.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E.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物质是运动的()

A.形式

B.内容

C.属性

D.主体

E.基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的构成要素有()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手段

D.实践过程

E.实践结果 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形式主要是()

A.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B.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C.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D.主观联系与客观联系

E.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6.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E.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7.量变引起质变的基本形式是()

A.数量上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B.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结构、排列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E.对抗

8.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次更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E.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9.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人口因素

B.科学活动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E.地理环境 10.生产关系是由多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着复杂结构的系统。从动态看,生产关系包括 的环节有()

A.劳动

B.生产

C.交换

D.分配

E.消费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意识的本质。

2.简述辩证否定观的主要内容。

五、材料题(20分)材料1 陆九渊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摘自《陆九渊集》

王守仁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

一、单选 1.C 2.C 3.C 4.C 5.A 6.B 7.A 8.D 9.A 10.D 11.B 12.A 13.C 14.A 15.B 16.C 17.A 18.B 19.D 20.C

二、多选

1.ACD 2.ABDE 3.DE 4.ABC 5.ABC 6.ABC 7.AB 8.BCDE 9.ACE 10.BCDE

三、辨析题

1.把哲学当做“科学之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对哲学性质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一种错误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感觉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唯心主义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但认为感觉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主观自生的、第一性的,是感觉产生了感觉的对象即事物。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唯心主义则是“从感觉到物”。

四、简答题

1.意识的本质:(1)人脑的机能;(2)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① 事物的自我否定;②事物发展的环节;③事物联系的环节;

五、材料题

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先在气”,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学生自测模拟题(B)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肯定思维和存有同一性,这是()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客观性

B.实践性

C.辩证性

D.批判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A.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B.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C.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 5.意识的本质是()

A.主体精神的属性

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 7.辩证的同一是()

A.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B.不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

C.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D.不包含任何差别的绝对的同一 8.辩证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

A.外在的否定

B.完全彻底的否定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9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这是()

A.唯物主义决定论的正确观点

B.神学目的论的错误观点

C.宿命论的错误观点

D.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观点 10.下列说法属于不可能性的是()

A.水中捞月

B.海底捞针

C.月中探宝

D.延年益寿 11.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A.信息的传播过程

B.信息的产生过程

C.接受和保留信息的过程

D.信息的刺激过程

1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1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4.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A.物质生产

B.风俗习惯

C.地理环境

D.伦理道理

15.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思想关系

D.政治关系

16.对生态平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植物的变化

B.动物的活动

C.微生物的繁殖

D.人类的活动 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18.国家的实质是()

A.阶级调和的机关

B.为全民服务的机关

C.正义、公正的社会组织

D.统治阶级进行压迫的暴力工具 19.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

A.阶级斗争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 20.实现整个社会形态质变的革命是()

A.产业革命

B.技术革命

C.思想革命

D.社会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基本形态的有()

A.思维辩证法

B.自然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2.承认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

A.理解物质多样性的条件

B.把事物区别开来和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C.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D.规定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E.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起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生产实践

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审美实践

E.文艺和体育活动 4.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

A.斗争性是无条件的B.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不处在任何具体条件下

C.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矛盾的斗争性不能离开同一性,又能破坏同一性

E.斗争性可以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5.下列说法体现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C.防微杜渐

D.拔苗助长

E.循环往复 6.下列说法揭示因果关系的有()

A.无风不起浪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电

D.天才出于勤奋

E.日出于东,日落于西 7.认识的客体的属性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多样性

D.动态性

E.物质性 8.如果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否定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相对性,就会导致()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教条主义

D.思想僵化

E.不可知论 9.政治上层建筑包括()

A.政治组织

B.政治法律设施

C.政治法律制度

D.道德思想

E.哲学 10.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坚持的方法有()

A.看功劳的大小

B.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

C.用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D.用阶级分析的方法

E.绝对客观的方法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似的特性、反映的特性。2.社会规律发生作用离不开人们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规律不是客观的。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2.简述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五、论述题(20分)

试述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D 2.B 3.A 4.D 5.B 6.C 7.A 8.D 9.A 10.A 11.C 12.D 13.C 14.A 15.B 16.D 17.A 18.D 19.B 20.D

二、多选

1.CDE 2.ABD 3.ABC 4.AC 5.ABC 6.ACD 7.ACD 8.ACD 9.ABC

10.CD

三、辨析题

1.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起源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1)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的观点才能得以确立。(2)反映特性是指物质形态在同他物的相互作用中复制、再现他物的属性并留下的“痕迹的属性和能力”。

2.(1)社会规律是在人的自觉活动中形成和起作用的,这是社会规律的一个特点。但是,不能因此说社会规律具有主观性。

(2)人的自觉活动不能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们的目的或愿望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人们的意识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符合程度;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对历史发展发生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往往是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意志构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与一些人的目的相违背。

(3)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特点。

四、简答题

1.(1)现代西方哲学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的欧美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思潮: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首先,它们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其次,它们的理论实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在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界限。(3)我们还应当看到,现代西方哲学对有些哲学问题的研究,由于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思想资料,这些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要认真研究,批判地加以吸收。

2.(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从事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体力和智力、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认识主体的三个特重。

(2)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即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体的特征是客观性、动态性和多样性。

(3)认识的中介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其中物质条件是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和方式的总和;精神条件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所运用的既有知识和思维方法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通过认识中介相互作用,构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五、论述题

(1)社会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科学都很落后。生产规模狭小,交通和通讯的不发达,使得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也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2)阶级根源。阶级社会中,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直接同各个阶级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必然要夸大精神的力量和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3)认识论根源,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们自觉活动的关系。

学生自测模拟题(C)

一、单选(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是()

A.与时俱进

B.对立统一

C.普遍联系

D.辩证否定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科学 4.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时间

B.运动

C.静止

D.空间 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实在性

B.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6.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C.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不懂得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7.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10.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1.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A.人类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B.人类自身生产各种条件的总和

C.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3.自然和社会统一的基础是()

A.自然

B.劳动

C.社会

D.人

1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A.只是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B.是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C.只是要大大减少人口的数量

D.是为了使人口状况和生产发展相适合

15.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A.人口少、增长慢

B.与物质生产相适应C.人口多、密度大

D.人口不增也不减

16.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A.政治制度演变史

B.阶级斗争发展史

C.宗教信仰变迁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17.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1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国家政治权力

B.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社会生产力

D.阶级斗争 19.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

A.地域概念

B.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

C.民族概念

D.人为概念 20.在社会革命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环节是()

A.产业革命

B.思想革命

C.政治革命

D.经济革命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基本形式的有()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自然观的唯心主义

D.历史观的唯心主义

E.思维观的唯心主义

2.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的有()

A.牛顿力学

B.细胞学说

C.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D.生物进化论

E.相对论

3.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

A.相对主义

B.诡辩论

C.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D.决定论

E.庸俗唯物论 4.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

A.个性中包含共性

B.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D.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E.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 5.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E.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B.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C.必然性存在偶然性之中

D.偶然性背后一定存在必然性 E.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生动具体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B.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D.社会物质生活的最重要条件 E.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9.生产力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生产力要素包括()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E.管理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是()

A.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者

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E.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三、辩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假象不表现本质。

2.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和社会的发展。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理解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2.怎样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五、材料题(20分)

材料1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材料2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讨会上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请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分析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参考答案

一、单选

1.A 2.D 3.C 4.B 5.C 6.B 7.C 8.D 9.C 10.C 11.C 12.D 13.B 14.D 15.B 16.D 17.C 18.C 19.B 20.C

二、多选

1.AB

2.BCD

3.ABC

4.ACDE

5.ABCDE

6.ACDE

7.ABCE 8.BCDE 9.ABCDE 10.ABD

三、辨析题

1.命题错误。(1)假象和本质正好相反,但假象反映本质,只是以颠倒、虚假、歪曲的形式反映本质。(2)假象也是由本质所规定,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环节。

2.“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教育和法律政治制度,所以,不能由此得出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的观点。

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地理环境恶劣对社会发展起制约作用,甚至妨碍人类生存,但也要看到人对地理环境改造的一面;同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地理环境越是优越对社会发展就越是有利,而是地理环境的多样化和具有差异性,才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同时,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受社会的制约。

四、简答题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它们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首先,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或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其次,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 学为基础,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并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各门具体科学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中都是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五、论述题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2)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上一篇:支部大会决议范文下一篇:服务型企业创业计划书标准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