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马克思课(共6篇)
马克思作于1853年6月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主要论述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中国农民革命,即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欧洲的影响及其对欧洲革命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当时的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之最主要因素在于其对欧洲在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利益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间的利益联系遭到了农民革命的破坏,因而这场破坏必将在其它各种关联因素的带动下在整个欧洲引发一场更具危害性的大规模革命。马克思在文章中说道:
“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它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
他以“两极相联”的辩证主义理论作为引入,首先分析了中国农民革命爆发的原因,继而以中英之间的主要贸易——茶叶贸易为例,并在深刻分析英国工业现状及欧洲大陆当时社会秩序的同时,详细阐述这场革命将会通过英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马克思最后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既然英国的贸易已经经历了通常商业周期的大部分,所以可以有把握地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对中国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分析得透彻而令人信服:“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工业的破坏性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更重更难负担,旧税之外又加新税。”
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先进的大炮强行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天朝上国万世长存的信仰随之成为炮灰,人民对他们奉为神明的天子也不再顶礼膜拜。除了鸦片贸易造成的大量金银外流之外,巨额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把压力分摊到百姓头上,加之外国工业品流入对本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巨大冲击和行政机关的腐化堕落,苛捐杂税使下层民众的生活到了不堪维持的地步。即使习惯了封建制奴役的中国农民被逼到死角之后也不得不奋起反抗。此外,我非常赞同马克思对中国革命必将对欧洲革命产生影响的原因的论述,即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市场的巨大联系使得当中国市场因农民革命骤然缩小时,英国经济利益也必然受到严重破坏,这种破坏将由作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中心的英国传递到整个欧洲大陆,并在当时欧洲大陆各国严峻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爆发式的影响,从而点燃整个欧洲的政治革命。
他在文章中指出:“战争也好,革命也好,如果不是来自工商业普遍危机,都不大可能造成全欧洲的纷争,而那种危机到来的信号,总是来自英国这个欧洲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代表”,“现在,英国工厂空前扩充,而官方政党都已完全衰朽瓦解;法国的全部国家机器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从事诈骗活动和证券交易的商行;奥地利则处于破产前夕;到处都积怨累累,行将引起人民的报复;反动的列强本身利益互相冲突;俄国再一次向全世界显示出它的侵略野心”。所以,当中国市场因农民革命而产生剧烈变动并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不可避免的重要影响时,“虽然利益攸关的各方或许不会马上感觉到这种打击,但它到一定的时候会实实在在地起作用,并且使我们前面预言过的普遍的金融危机尖锐化和长期化。”并且,由于英国工业自1850年以来发展迅猛,当繁荣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时候,市场的扩大仍旧会赶不上英国工业的增长,而这时,“如果有一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国的起义对英国正是会起这种影响。”
然而在马克思对于中国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的期望值上,我却是不赞同的。他认为中国此次的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是决定性且必然性的,这种影响会扩大到整个欧洲。虽然随后的历史上欧洲确实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革命,但与其说这是源于中国农民革命的影响,我更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中国革命,在这些遥远西方国家的革命中,虽然确实通过利益关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决定性的,且在一定程度是起到了一种“声援”的作用。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中国的这场农民起义的结局并不如马克思想象的那么伟大。当时马克思所持的观点是“无论如何,在现在这个时候,西方各国政府进行干涉只能使革命更加暴烈,并拖长商业的停滞。”而太平天国运动最终由于自身的腐化堕落及在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联合压制下以失败告终了。也就是说,中国这次革命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以及时间长度上都没有达到马克思所期望的地步。
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虽然看到了当时进行得轰轰烈烈的革命在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当时的情况也确实如此,但他却忽视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制度下传统的思维方式及思想传统对中国农民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恰是这些早已被内化了的影响使得马克思的结论竟似乎显得武断。
“小富则安”“富则求乐”几乎是所有中国人尤其是习惯了受压迫的中国农民的历来品性,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们在占据了一定疆域以后便开始懈怠,纵情享乐的原因。而且,早已深深植入中国人民灵魂的阶级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所以一旦开始拥有领导权,便开始产生权威,随之在中国王朝上演了千百年的争权运动便悄悄在那个才刚开始形成的农民起义领导组织内部展开,也就注定了这一伟大革命的消亡。此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封建王朝亘古以来不变的规律,而每一个王朝的末期似乎都不可避免地产生造成这个王朝走向衰败的农民起义运动。然而虽是“自古英雄出草莽”,但出自草莽的英雄却往往不是最终主宰新的历史发展方向的人。也就是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短浅的目光、不切实际的领导能力、以及科学战略的缺乏,使得最终真正掌握新国家政权的人都不会是曾撼动了前朝政权的农民。而19世纪50年代在中国爆发的这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巅峰的太平天国运动也确实是一场发生在了行将必亡的末期的清王朝的一场农民运动,本质上并没有摆脱这一规律的影响。再者,想想该起义的领头人,洪秀全,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失败者,以及其领导的众多或农民或潦倒知识分子的起义者,想想他们在清朝统治下所受的苦难,或许也可以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与清王朝的血腥对抗理解为一种并非寻求解放而是伺机复仇的快感?
一、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整本书阅读, 他明确质疑:“试问, 养成读书的习惯, 不教他阅读整本书, 那习惯怎么养得成?”笔者从叶老的论述中领悟到读整本书的好处:一是能扩大阅读空间, 应用阅读方法, 养成阅读习惯;二是可锻炼思维, 进行各种文体知识研讨和文体阅读训练;三是能使学生的阅读心理更专一, 阅读效果更好;四是能练习精读和速读。总之, 读整本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
二、初中生已初具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随着小学整本书阅读研究的逐步展开, 国内很多小学在开展实验性的整本书阅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亲近母语”课题组经多年探索, 通过“共读一本书”“班级读书会”等方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使学生充分感受作品的人物魅力, 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将小学的整本书阅读研究成果作为初中的借鉴, 有几点值得思考:首先, 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 在整本书阅读书目、阅读深度和指导方法等方面都与小学生有所不同。其次, 经过6年阅读训练,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已开始分化, 要注意如何有差异性地分层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最后是时间问题, 初中生面对中考心理压力大, 课业负担重, 如何处理阅读与课业的关系也值得深思。
笔者认为, 面对浩瀚书海, 首先, 我们应选择适合初中生广为阅读的, 能使他们从书本中汲取健康有益的人生经验的整本书, 主要为“文学经典”。其次, 初中生正处于心智发展期, 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他们渴望认识社会、了解人生, 充满极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对社会的认知也具有一定主观性与片面性。同时, 升学的压力使他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功利色彩和目的性。针对学生阅读现状, 根据初中生心智特点, 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多角度、有个性的整本书阅读过程中, 提高鉴赏能力,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 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终其一生的习惯与良师益友。
下面, 以《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为例作一探讨。
三、《水浒传》阅读指导课之“读书报告会”
经几节课的阅读指导, 《水浒传》阅读课已成为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课。在此基础上, 笔者组织以“快意恩仇之武松”为主题的读书报告会, 其主要目的是在细读《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回目、在对关于武松的话题有一定思考与理解并形成文字稿 (论文) 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全班报告会的方式, 加深对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理解。
1. 报告会的设计。
笔者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 所有同学将论文按时交给老师评阅, 85分以上的入围论文先在小组交流, 所在小组可加5分。然后, 精选出10篇左右全班交流论文, 所在小组可各加8分。在小组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学生代表将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他们的论文, 他们所在小组之外的学生可就论文内容自由提问, 该同学或所在小组其他成员必须解答, 为鼓励提问, 规定提问者所在小组可加分。
“读书报告会”由学生主持, 教师则退居幕后, 以让同学们在争辩中汲取知识, 互相鼓励, 取长补短, 共享阅读成果, 进一步促进《水浒传》的整书阅读。
2. 课堂的精彩点评。
报告会前, PPT循环播放《好汉歌》, 同时展示各个版本的武松图像, 以营造“说武松”的氛围。
报告开始, 笔者简单几句话导入后, 就将课堂交给主持人和全体学生。
各小组先讨论几分钟, 回温各自论文内容, 准备交流。而后各组代表上台交流, 穿插其他组员的自由提问。学生的交流与提问大多很精彩。有几位交流的学生甚至放弃稿子即兴发言, 往台上一站, 举手投足间, 不自觉加入几分表演。提问与回答的交锋, 才思敏捷, 反应迅速, 紧扣主题, 生动处几乎要争吵起来。
一位男学生说到“血溅鸳鸯楼”, 将武松的行为分析为“猖狂”, 连杀19人, 外加留字, 狂得丧失人性, 太过残忍。而狂的后果是出征方腊中因狂妄自大而痛失左臂。马上有学生反驳:在“血溅鸳鸯楼”那样的盛怒之下, 试问要是你, 会去思量杀1人还是杀19人吗?这正是武松快意恩仇、血气方刚的表现。一位男学生拍案连发两问:请问, 这19人中, 有没有不该死的?再请问, 武松连杀19人的举动, 有没有非正义之处?另有学生站起来反驳:武松是为了自卫, 杀人被那些家丁看见, 如果不杀的话, 万一报官, 自己岂非小命玩完?再说, 杀1人是杀, 杀19人也是杀……
伴随着不时的热烈掌声, 读书报告会圆满结束, 然而, 师生都感到意犹未尽。
3. 课后的反思。
之后, 笔者继续进行了两次读书报告会, 作为班级共读《水浒传》的跟进。笔者认为, 课堂讨论, 论文交流的方式较适合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分层指导, 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原著后共享阅读成果的好途径。
(1) 让学生有话说。《水浒传》的一系列导读课, 班级分组、活动贯穿、氛围营造等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细读“水浒”的兴趣。此外, 以人物评论为内容的读书报告会, 鼓励阅读是第一目的。因此, 课堂没有对完成论文质量差的学生的批评;没有对武松形象的标准理解;只有那些认真的准备, 精彩的发言和充分的交流。良好的氛围、精心的组织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
(2) 让学生想说话。想是欲望, 要达到不得不说, 不吐不快的境界, 必须让学生对原著有自己的思考。因此, 一定的强制性的书面作业是必须的, 学生在写的过程中, 将心中想法尽兴吐露。“快意恩仇之武松”读书报告会的论文质量令笔者惊讶!尽管参差不齐, 但在阅读描述人物的相关章节、提炼观点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佐证的过程中, 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施加阅读指导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让学生能说话。好的平台, 能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这过程中, 没有标准, 没有对错, 有的是同学们专注地投入, 哪怕说得不尽合理, 也是好的。
课例中, 笔者采取小组捆绑、合作学习、组间竞争的方式, 有良好的兴趣与充分的思考作为支撑, 加之没有教师施加权威影响, 整个课堂思维碰撞激烈, 火花四射。
另外, 学生们论文质量的层次差异是存在的, 这源自不同的阅读能力、理解水平、写作态度等。如何缩减差异, 或者是否有必要缩减, 即是否该以不同阅读层次学生获得属于该层次的领悟为成功标准,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 是在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基础上, 让学生愉悦、多角度、个性化阅读、思考与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将智育与德育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 使学生在读中品味、思考、感悟、积累, 让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终其一生的习惯和良师益友。
摘要:文章在肯定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和初中生已初步具有整本书阅读能力的基础上, 以《水浒传》阅读指导课的“读书报告会”为例, 就初中生的整本书阅读指导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反思。
关键词:初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课,读书报告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董菊初, 吕志敏.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述[M].上海:开明出版社, 1998.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潮,并有着深刻的、广泛的社会实践。但是自前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陷入了低潮。源于美国的“历史终结论”彻底排除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西方世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给予各种批判,几乎将马克思主义彻底否定。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激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特别是金融资本吸血本性的愤恨,同时也唤起了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念,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再次达到高潮。
在此背景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为抹去人们加在马克思头上的各种有意或无意的误解和曲解,恢复马克思的真面目,严谨和深刻地证明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该命题。
伊格尔顿指出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十大错误认识和观点,并一一进行了雄辩,通过严密的逻辑和大量实证内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对的。下面我将先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结合我国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结束了? 背景: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在那个工厂林立、到处充满饥饿暴动的世界里,那个以数量众多的工人阶级为标志的世界里,那个到处都是痛苦和不幸的世界里,马克思主义还多少有点用处。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如今,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都是一些老顽固。他们不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而过去的那个世界再也不会回来了。
当今世界,工人阶级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而工人阶级的总量不但没有消失,相反正在增长。与以往工人阶级主要是指产业工人不同,今天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一部分知识分子其实都是工人阶级的组成力量。此外,不仅工人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世界贫困人口也不断增大,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走向两级分化。故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并没有给世界人民带来真正的财富,财富只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同时,利润之上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所以,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弊端就在于资本的不可遏制的向外拓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的稳定性。只要资本主义不打破这种稳定性,马克思对它的批判就是有效的。作为有史以来对资本主义制度最彻底、最严厉、最全面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由此可以断定,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消亡。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否必然导致极权主义?
背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对于那些衣食无忧、将自由和民主视为理所当然的西方学者来说,马克思主义看上去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对于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百姓来说,与马克思有关必然意味着饥荒、困苦、折磨、强制劳动、支离破碎的经济以及具有可怕压制力的国家机器。那些对这一切惨剧视而不见的人不是头脑愚钝、甘于自欺,就是附庸政治、道德堕落。僵化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丧失自由和物资供应的短缺,因为这是废除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本身就是奴隶制、大屠杀、暴力和剥削的产物,资本主义也是在无数人的血泪中造就的。马克思由衷赞美中产阶级、自由、民主、民权、女性主义、共和主义、科学进步,且实行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前东德都基本实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平等,民众生活水平不比欧洲其他国家差。再次,马克思主义反对死板的教条、军事恐怖、政治压迫和独断专行的国家权力。
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历史宿命论?
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它将世间的男男女女都视为历史的工具,并以这种方式剥夺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马克思相信存在某种任何凡人都无法抗拒的历史规律。封建主义注定将孕育出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总有一天也必将为社会主义让路。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不过是世俗版的天命论。它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这里历史并不是指任何发生的事情,而是指具有重大发展进程意义上的历史。革命、阶级、社会主义这些概念都不是马克思的首创,阶级斗争理论也不是马克思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特色在于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入手揭示社会历史变化规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被推翻,给生产力让出道路。同时,生产力在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阶级代表。历史的发展就是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由生产力的代表阶级起来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推翻旧的社会统治阶级,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并不认为全人类的历史都服从一个既定的规律。马克思不是宿命论者,因为这种理论相信历史会按照一条既定的路线循序而进,我们无需做任何努力或改变,坐等迎接社会主义的到来。马克思认为未来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事情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是不同于宿命论的。
四、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现实的乌托邦思想?
背景: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它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完美的社会,那里没有艰难,没有痛苦,没有暴力,也没有冲突。在共产主义的世界里,没有对抗、私利、占有、竞争或者不平等。人人平等,毫无贵贱之分。人不再需要工作,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物质财富源源不断。这种出奇幼稚的想法来源于对人性的轻信。它完全无视人性的险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生来就是自私、贪婪、好斗而富于竞争性的动物,而且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改变这一点。马克思对未来的天真想法反映了他整体政治思想的荒谬与不切实际。
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其力量在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从而对共产主义的预见。共产主义也存在许多问题,未来不是无端臆想,而是从现实中推演出来的切实可行的可能性。一个完美的世界是一个消灭了全部偶然性的世界,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秩序,平等是一种资产阶级价值观,过于抽象,真正的平等不是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每个人,而是对每个人的不同需要给予同等关注。马克思的观念中,社会主义的秩序将比现有秩序更加多元,与抽象普遍人性相比,马克思更重视个性发展,并与人的全面发展连接起来。
五、马克思主义把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而忽视了人类经验的复杂性?
背景: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它不过是经济决定论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宗教、政治、法律、战争、道德、历史变迁„„所有这些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或阶级斗争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醉心于经济的马克思说到底不过是他所反对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倒影。他的思想与多元论者对当代世界的人是背道而驰。当代世界的人认识到,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历史经验不能被硬塞进一个刻板的单一框架中,但马克思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极端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文明,还因为物质的生产将最终决定文明的性质。没有物质生产也就没有文明,政治不过是经济的反映。马克思也绝非经济决定论者,其强调经济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认为经济是唯一的因素。同时,马克思还强调其他的因素,并没有将一切社会现象都还原为经济。此外,马克思对于劳动的关注也远大于经济因素。
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忽略人类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力量?
背景: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认为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他极端蔑视宗教,认为道德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完全无视人性中那些最可贵的东西,将人简化为被动地受客观环境所左右的物质材料。马克思对人性的认识如此冷漠,也就不难理解斯大林那样的马克思主义信徒们犯下的暴行了。
马克思热情好斗,幽默诙谐,个性鲜明。长期生活困顿,但是却不忘全人类的苦难和解放。他是一位不屈不挠的道德思想家,他对资本主义道德进行了辛辣地批评。马克思反对道德主义,道德并非意味着法律、义务、守则和禁令,而是如何以最自由、最完整、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生活的问题。马克思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抽象的概念,对具体事物则满怀热情。在他看来,抽象事物简单且毫无特色;唯有具体的事物,才是丰富、复杂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学说的具有普遍有效性。同时马克思重视精神,尤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马克思主义痴迷于乏味无意义的阶级问题?
背景: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似乎没有注意到,自马克思写作的那个年代以来,社会阶级的图景已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他们甜蜜幻想着即将带来社会主义的工人阶级几乎消失得无影无踪。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阶级问题越来越没有意义,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谈论阶级斗争就犹如讨论火刑柱上烧死异教徒那样荒谬。具有革命精神的工人,就犹如邪恶的资本家,不过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凭空想象。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职业来确立,阶级问题不仅仅是态度问题。阶级之于马克思,就如同德行之于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你感觉如何”,而是“你在做什么”。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位置。社会的阶级是客观的,只有深入了解每个阶级,才能确保社会井然有序。社会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阶级远未消失。高级资本主义能孕育出无阶级的幻觉,其实一点也不意外。混淆差异、破坏等级,把最多样的生活形式混合在一起,这符合资本主义的性质。服务、信息、通讯业的巨大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恰恰扩大和巩固了这种基本性质。工人阶级队伍没有消失反而扩大了,阶级结果的变化,意味着工人阶级包括大量的退休人员、失业者和长期患病者、科技和行政管理劳动者、专业人士(教师、社会工作者、记者、技术人员、中层文书和行政官员)、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低层白领工人、小贩、制衣工人、童工、人力车夫、家庭佣人、小买卖经营者等等。
八、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斗争?
背景: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他们拒绝温和渐进式的变革道路,选择了通过制造血腥和混乱达成目标的革命方式。一小撮起义者揭竿而起,推翻旧政权并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大多数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势不两立的原因之一。马克思主义者轻蔑地认为,道德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完全不会因为他们荼毒生灵的整治行动而感到不安。马克思主义者的信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算这个过程会带来无数牺牲也在所不惜。
革命通常伴随着暴力和混乱的图景。这与我们意识中温和、渐进形象的社会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错误的。马克思并不以暴力来定义革命,也并不认为举国动荡才是革命应有的状态。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家政权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建立的,只不过因为成功而抹去了革命的痕迹。马克思主义是真正和平主义,工人运动的目的不是制造暴力而是终结暴力,世界上大多数的工人抗议都是和平的。相反,资本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暴力史,充满了全球战争、殖民掠夺、种族灭绝和本来可以避免的饥荒。马克思主义并非更偏向走革命的道路,当统治阶级不愿交出自己控制的生产资料,改良才成革命。革命者也不会拒绝议会民主,能实现目标,方法越多越好。
九、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过度依赖政府权力?
背景: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不存在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以专制集权的方式领导,这种方式将会彻底消除个人自由。所有这些都是已经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过去是这样,将来恐怕也不会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一部分:人民让位于政党,政党让位于国家,国家则听命于一个铁腕的领袖。自由民主也许并不完美,但至少人们不会因为批评专制政府就被关进精神病院。
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保卫现存社会秩序,管束试图改变现有秩序的人。如果这种秩序天生就含有不公正性,那么国家也会相应地出现不公正。马克思寻求并试图终结的正是这种不公正。实际上,马克思认为国家可以变为有益的强大力量。马克思赞同的国家是公民的自治,而不是少数派对多数派的统治。马克思的目标是将国家溶解于社会中,将政治溶解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弥合国家与社会、政治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鸿沟。
十、马克思主义与激进思想如女性主义、动物权益保护、环保主义有关系吗? 背景: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同性恋和民族政治、动物权益、反全球化以及和平运动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旧传统,它们所代表的全新的政治激进主义形式也已经将马克思主义远远地甩在后面。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激进主义的贡献微乎其微,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政治左派确实依然存在,但是它适合一种后阶级、后工业化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激进主义政治倾向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试图给第三世界的解放运动提供更具建设性的东西,而不是用本国的资产阶级替代外国资产阶级来统治。马克思主义的目光也并没有囿于民族这一范围,而是带有一种更加国际主义的视野。马克思主义不仅为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支持,还坚决否定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发展道路,为它们指明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不论是在女权运动还是环境保护中,尤其是在反殖民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这几大运动都从马克思那里吸取力量。正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最先发展女权运动,在20世纪亚、非、拉轰轰烈烈的反殖民革命之中,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最热情的拥护。即使是环境保护主义,也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天然的联系。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资本主义无情掠夺自然资源的批判。
以上列举了十种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对伊格尔顿的雄辩进行了归纳总结。资本主义的内在痼疾,马克思的理论实质,两两对照,雄辩地证明了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总之,马克思反对抽象教条,对平等保持高度警惕,希望看到的是多样化,从未宣传人是历史无助的玩物,将社会主义视为民主的深入,不反对社会改革并认为革命可以是和平的,将社会分为两个对立阶级不是他的主张,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并非他唯一关注的人群,他没有盲目崇拜物质生产,他的理想是休闲而非劳动,他关注经济是为了削弱经济对人类的控制力,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人类秉持的道德和精神理念相符,他赞美中产阶级及其遗产,在自然和环境问题上有超越时代的惊人观点,为各种政治运动做出了无法比拟的贡献。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是伊格尔顿的雄辩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理论和素材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上少数社会主义国家之中唯一的大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同时也遭遇到许多问题,付出过沉痛的代价,同苏联的社会主义一样,为西方的反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反面教材。
实干兴邦
──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有感
姓 名:申建明学 号:班 级:物流与信息管理系电子商务完成日期:指导教师:吴薇 13140201
2班
2016年4月2号
实干兴邦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物流与信息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2班申建明
摘要:本文分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的主要内容并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强调了创新对大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大学生 正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总结报告。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准备。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学习和掌握这篇讲话的精神,对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意义十分重大。
邓小平同志在这篇讲话中主要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主要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第二,邓小平同志论述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并且强调要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第三,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处理过去的遗留问题,科学地、历史地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时要向前看。第四,强调要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阐叙。“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早已作过精辟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又加了四个字:“解放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让毛泽东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
那什么叫解放思想呢?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决不能够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
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这些论述说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就其本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有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抵制来自任何的不良倾向,有远大理想,高尚境界,有探求规律不可缺少的刻苦精神和韧劲,这一切高贵品质,只有来源于对人民、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责任心,才能时时处处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人民谋利益。
我认为解放思想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而且这一思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紧密相关的。例如我们的学习生活,上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习惯于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一味的接收,完全不动脑,像个机器一样,思想处于半僵化状态,而且课下还会花很多时间复习,预习,依然不动脑,这类是本本主义的典型同学。这类同学认为只要这样学习,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可是事与愿违,往往这些同学的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而那些上课除了认真听老师讲课以外,还喜欢自己思考问题的同学,不仅不用在课下花很多时间复习,预习,而且还会取得很好的成绩,甚至有的时候这类同学能够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的学习当然比不动脑的学习效率要高很多了
对于我们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而言,从表面看似这与我们没有多大的联系,其实我们的生活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在运用它或者违背它。例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的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来增加就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等。从这个方面也体现出了解放思想的精神。在某些方面我们更加需要自己来解放自己的思想,比如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一味的高不成低不就,也不能非要一毕业就拿高薪,这样是非常不明智的思想。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青年人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必须用科学的进步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在社会实践要懂得用新的思维和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方法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创新,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八十年代的中国,因为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带领全国人民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解放思想显得同样重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在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人才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要实现国家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借鉴他们培养人才的方法。固步自封,走老路是万万不可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鼓励新创造和新发明,鼓励人才进行自主创新。
解放思想还体现在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青年人在进行职业选择上同样应该解放思想,不应局限于部分职业和岗位,而应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勇于开拓出自己的事业,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态度和政策支持下,我们也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大胆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点缺陷和不足之处。现下,浮躁成为一种风气,“郁闷”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这些都反映了部分人不能脚踏实地地面对学习和工作,是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应该在当今社会中大力发扬的。而说到底,艰苦奋斗首先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实事求是,分析客观情况和自身的优缺点,结合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空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时刻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我们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不断的丰富其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话》的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简述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解放 事业的巨大损失。
文章开头先点出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庄重肃穆,以示永志不忘这个令人悲痛的时刻。讲话不说马克思逝世,而称“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极为精确地概括并有力地突出和颂扬了马克思创建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丰功伟绩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充分表达了恩格斯极其崇敬和沉痛的感情。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先进国家中三种先进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¹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十九世纪的三种先进思潮,并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缤密和最科学的研究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他批判地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剔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费尔巴哈历史唯心论、形而上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的认识而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他批判地继承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合理部分,“严密地论证了并且透彻地发展了这个理论”º,抛弃了他们的错误观点而研究出剩余价值的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他批判地继承了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吸取了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这三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正确的理论部分(如消灭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摒弃了他们的错误主张和观点(如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指斥、咒骂资本主义社会,而幻想用劝说富人发善心的方法来改良和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否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暴力革命)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一切被压迫阶级一直受着这种精神奴役的痛苦.”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只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给无产阶级指出了解放的道路.马克思的哲学是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三个部分有机联系,难成体系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和纲领.恩格斯用“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来称颂马克思是最确切不过地突出了马克思的功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一直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思考着,研究着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停止了思想”.这是何等彻底的革命精神!恩格斯采用婉言、讳饰的修辞手法,说他‘停止了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一则说明马克思逝世得很安详,更主要的是充分表达了对马克息的崇敬‘溃戴,希望他健在的感情.特别是在“安静地睡着了,与但是“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之间(破折号表示)的停顿和转折,把恩格斯万分悲痛,不忍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沉重心情和迟疑缓慢的语气表达得异常充分。
马克思逝世对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是巨大的损失。文章先用两个介词结构“对于„„”作状语十分精确地概括了损失之巨大。“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这是就伟大的导师和领袖的领导作用而言的。马克思逝世的时候,卜正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世界历史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一八七二—一九O四),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½,工人阶级不断地聚集和团结力量,厂发展到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作好准备推翻资本主义的阶段.而无产阶级的敌人千方百计地破坏马克祖主义的传播,正如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低毁马克思主义,破坏工人运动。欧美无产阶级处在这样一个战斗的前夜,又面对着资产阶级和机会丰义者的猖狂进攻,最需要久经锻炼,具有科学思想和卓够组织才能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及时引导革命向前发展。可是马克思逝世了,这个损失当然是“不可估最的”。“对于历史科学”,这是就马克思对科学发展的作用和他的学说对无产阶级的伟大指导作用而言的.马克思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历史科学,而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就是文章的 第二部分所说的两个发现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以这两个规律为根据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时,《资本论》
二、三卷还没有最后完成.他的逝世,对历史科学的发展也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丫这位巨人的逝世,使人们将感到无产阶级的领导和历史科学的发展形成了“空白”.‘空白”一词,形象地说明了损失之巨大,赞扬了马克思的伟大作用和贡献,同时也表现了思格斯尊重马克思的谦逊品格和激励人们继承马克思的遗志,继续战斗的决心。如果说形成了“空白”的话,正是恩格斯填补了这个“空白”,担负起了马克思未尽的领导工作和历史研究工作。
第二层(六七自然段)论证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颂扬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这一层的开头先总承上文,接着用“但是”一转将意思推进一层。马克思在理论上作出了如此伟大的贡献,“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是和他的革命实践相比较而言的.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来源实践,来源于他对社会的周密、深刻的调查研究。他不仅致力于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而且亲自参加和领导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思想家和革命家在马克思身上是统一的,两者之中革命家是主要的。这正如《马克思传》的序言所说:“无疑的,马克思之所以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样无疑的是,在他身上作为战士的一面,是永远作为胜过思想家的一面的。”马克思重视和研究科学,是因为他看到了“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对任何一门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感到衷心的喜悦”,而当科学产生革命影响时,“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文章还例举他注意电学方面的各种发展。这就充分地说明了马克思注意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赞扬了他为推动历史前进研究科学,用科学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的革命实践精神.马克思之所以重视科学、注重实践,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首先”一词强调了在马克思身上革命家是主要的,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他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远不是主要的”。文章接着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对“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论点作了充分的论证。首先,恩格斯用两个“参加„„”从理论上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和彻底革命精神,证明他是一个革命家。“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这是就马克思和他所在阶级的革命对象、性质和任务来说他是伟大的革命家;“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是就马克思的理论和革命实践对于革命动力一一现代无产阶级的巨大指导作用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恩格斯象这样从一个问题的矛盾的双方来论述,不仅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一生的使命就是参加并指引和领导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而且突出和贾扬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巨大作用.“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他斗争的态度“热烈”,意志“顽强”、“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这一切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热情地赞颂了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和精湛的斗争艺术。其次,恩格斯列举马克思为完成毕生的使命进行的巨大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来论证他是伟大的革命家,颂扬他为宣传和组织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解放事业的不朽的贡献。恩格斯先叙述马克思担任过编辑或为之撰稿的报纸,“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证明他作了巨大的宣传宝作,后叙说他作了巨大的组织工作。文章着意赞扬了马克思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的不朽功勋,因为,“马克思是这个协会的灵魂,协会的第一个‘公告’以及许多决议,声明和宣言都是出自他的手笔.马克思竭力把各国工人运动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形态的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马志尼、蒲鲁东、巴枯宁、英国的自由主义工联主义、德国的拉萨尔派的右倾等等)纳入一致行动的轨道,反对所有这些宗派和学派的理论,为各国工人阶级制定了统一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¼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使工人阶级做好向资本进攻的准备。所以恩格斯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做,也可以拿这一成果引以为自豪”.只是这一成果也可以引以为自豪,然而马克思毕生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而且卓有成效.马克思实在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字里行间激荡着恩格斯崇敬、赞扬马克思的炽热感情。
第三层论述无产阶级的敌人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进一步颂扬马克思伟大.正因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所以他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都驱逐他。文章用“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这个夹注强调说明一切反动政府,无论国家体制如何,只要它是代表剥削阶级利益的,都无一例外地嫉恨马克思,容不得马克思,采取反革命的强制手段残酷地迫害他。“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强调说明一切资产阶级都无一例外地拼命诽谤他、诅咒他.敌人如此嫉恨和诬蔑马克思,这就表明马克思是与一切反动政府和资产阶级誓不两立的无产阶级的代表,他的学说、他的革命实践使得一切反动阶级都害怕。马克思“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着蛛丝一样轻轻地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这充分表现了马克思蔑视一切敌人的伟大气魂、不可战胜的巨人般的力量和善于斗争的伟大性格。无产阶级无不爱戴、尊重马克思.文章从地域之广、人数之多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在全世界影响深广,在国际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马克思逝世了,.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尊重、敬仰他,拥护他的学说和主张,继承他的遗志和事业。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伟大代表.恩格斯用.我敢大胆地说”强调“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来必有一个私敌”,强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一生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分毫不图个人私利,毫无个人的恩怨;热情地烦扬了马克思立场坚定、爱僧分明,胸怀光明磊落,把崇敬和赞扬马克思的感情推向了高峰.行文至此,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的不朽功勋和伟大形象有如一座参天的丰碑耸立我们眼前,令人肃然起敬。
第三部分是悼词的结束语.这一句话既是对马克思的光辉业绩的热烈赞扬,又指出并坚信马克思的英名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上,鼓舞世代国际无产阶级去夺取革命胜利,马克思的事业必将得到继承、发展、不可战胜.马克思逝世以后近两百年的历史证明了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终究要战胜资本主义,历史必将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航向继续向前。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第二十一卷第三十二页)作者:列宁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1985-10-01。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八十二页)作者:马克思恩格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一、“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专题教学的前提是设置哪些专题, 每个专题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基础上, 我们认为, “原理”课专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 它的政治性是不言而喻的。专题设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原则是“原理”课专题设计的首要原则。同时, 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为我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 专题设计在坚持政治性原则的前提下, 应当更好地坚持科学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不是凭借政治力量, 而是以强大的理论力量赢得世界的。因此, “原理”课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展现教学内容的巨大理论魅力, 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原理应有的教育功能。更何况我们面对的, 是具有一定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大学生, 我们不能强迫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 只能说服学生接受。因此, “原理”课专题设计, 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原则, 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又能够用先进的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的课堂教学, 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使专题教学真正做到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二) 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 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协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各有侧重而又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在内容上, 它们虽然各有侧重, 但重复在所难免。特别是“概论”课, 与其他三门课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部分重复情况, 准确地说, 是其他三门课程都要渗透或涉及“概论”课的内容。比如, “概论”中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党的思想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 有可能与“原理”课的相关内容重复或交叉。这种重复无法完全避免, 甚至可以说是必要的重叠, 为此, 不仅仅是“原理”课, 各门课程在专题设计时, 既要研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又要研究新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目标, 以及各门课程目标的整合与布局, 以协调好重复内容在各门课程之中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每门课程专题要自成系列, 又与其他三门课程有效衔接, 以体现整体性。比如, 上述重复内容, “原理”课应该侧重基本观点, 不必展开和过多阐述具体内容, 而在“概论”课中则要着重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分析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和理论创新。为了实现四门课程教学的整体性, 就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体化的整体意识, 做到既有分工又相协调。
(三) 以“原理”课教材为依据
教材体系转化成专题教学体系, 必然要对教材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必须以教材为基础, 专题设计不能以任何理由对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规避或削弱。因为, 教材是教学之本, 目前使用的“原理”教材, 是一大批全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同类教材的国家最高水平, 经过了严格的审阅审议程序,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针对性。这就为课程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实施几年来, 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充分肯定。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除教师讲授外, 学生主要是通过教材来理解教学内容。教材不但是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基本依据, 也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理解专题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 在实行专题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结合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来使用教材。不适当地、过分地打乱教材的内容, 不但没有必要, 而且会造成教师教学的困难和学生理解的困难。因此, 必须很好地把握对教材内容调整的“度”, 使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既有所集中、突出重点, 又便于学生通过教材来理解专题教学的内容。
(四) 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研究的过程中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关注社会问题、研究社会问题、解答社会问题, 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重要动因, 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现今面对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笔下所批判和描述的有很大差距, 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同大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和体验到的客观现实也有一定距离。在这种条件下, 要使大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专题设计时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 力求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分析、说明问题的本质、必然性和发展方向,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进而指导和帮助他们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回避现实问题的照本宣科, 虽然简单, 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降低学生对“原理”课的兴趣, 进而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产生怀疑。所以, 在专题设计时, 要把重点放在对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发展有直接指导意义的重要理论上, 找准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 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让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 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二、我们对“原理”课的专题设计
根据以上理解和本门课的教学时数, 在总结近几年专题教学的经验基础上, 我们把“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内容体系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专题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成长
一、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
二、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立德成才的锐利思想武器
四、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第二专题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存在方式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多样性世界
三、实践是人存在的特有方式四、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
第三专题世界的存在状态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三、世界联系发展的时空形式四、世界联系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四专题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五专题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一、认识的本质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第六专题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价值与价值评价
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七专题认识中的辩证思维一、辩证思维方法
二、创新思维的辩证性质
第八专题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源地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三、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可持续发展
第九专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十专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战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一专题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二、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性质
四、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第十二专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确立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十三专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第十四专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资本的运动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四、资本主义积累及其一般规律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十五专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第十六专题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一、既要看到资本主义变化的一面, 又要看到资本主义不变的一面
二、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又要看到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
三、既要看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又要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性和长期性
第十七专题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十八专题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三、“原理”课专题教学的实施
(一) 利用网络环境构建专题教学信息平台
“原理”课教学的重要目的, 是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 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达到的, 必须强化自我教育、课外教育, 而信息网络技术的重要优势, 就是能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因此, “原理”课专题教学中, 师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共同构建信息平台, 成为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一方面, 教师要积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工作, 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立体而形象的教育信息空间;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 善于引导学生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从网上搜索、接受、获取大量相关信息, 为专题教学的讲授、理解和深化提供一个信息量大、形式多样而生动活泼的信息平台。
(二) 以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强专题教学实效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 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 专题设计好之后, 教师还要研究教学方法, 采取讲授式、讨论式、辩论式、案例教学、多媒体、原著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比较抽象的概念、原理, 可以采取讲授式。这种方式, 可以将深奥的原理、抽象的概念, 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地讲授给学生, 使他们深刻理解, 从而展现出理论的魅力。对于一些学生比较有疑惑的问题可采取讨论与辩论的方式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的经典原著, 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等的部分章节, 我们则上传到校园网,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 并写出读书笔记、读后感。此外, 我们还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 它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 开展实践教学, 拓展专题教学空间
理论是灰色的, 而生命之树常青。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 必须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因此, 在“原理”课专题教学中, 还要结合专题内容, 不失时机地让大学生到工厂、农村, 到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去考察、调研, 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方式去思考分析问题, 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 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