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介(精选5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特色精华是一样的,如:
通过共产主义革命,采取暴力形式推翻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指南。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领导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政党的存在必要性,即包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教导,同时又由斯大林提供其前进方向。然而,不同的自视为马列主义者的人,对他们选择来用以支撑自己的体系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及其它)的尊敬程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毛泽东主义者试图降低其它共产主义学派人物的重要性,以示对毛泽东的尊敬;与之相反,霍查主义者则对毛持否定态度。
理论发展 西方理论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他们的继承者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对立发展
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这股思潮在开始时没有自称或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1955年,M.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一书中,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的对立,并把前者的传统追溯到G.卢卡奇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在这以后,人们就广泛地用这个概念称呼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运动中,特别在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中,这一思潮曾被激进的青年学生和工人奉为反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异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流派结合起来,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对社会主义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见解。中国特色理论形成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历史沿革
列宁从未用过列宁主义这个词,也从未把他的观点归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中。不过,他的思想观点是从古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展出来的,这种发展被布尔什维克视为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步,而被另一些人视为是相反的结果。列宁去世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被迅速地定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时是“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旋即成为共产主义及世界各地共产党对这种思想体系的称呼。斯大林在列宁去世后的五年内完成了其苏联权力的晋升之路。与许多当代的革命者不同,斯大林并不为其思想成果注入一个特别的实体。斯大林主义一词严格上说是指一种类型的政府和政党,而不是指主义(思想体系)本身。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被作为苏联的官方思想体系。
历史学界及政治科学界对斯大林的行为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这一问题上仍有争论。特别是托洛斯基主义者认为斯大林扭曲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并用“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来形容他们的反斯大林主义、反毛泽东主义的共产主义学派。在中苏联盟破裂之后,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均表示只有自己才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宣称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进而宣称毛在基础上将马列主义作为一个整体予以更新,以便运用于全世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近似于毛泽东主义)”这一术语,也逐渐地被用于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及同情中共的各国政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毛去世后,美国的毛主义者联合美国的革命共产党,创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主义”这一术语,并认为毛泽东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更先进的阶段。朝鲜官方于1977年起用主体思想取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词汇,后者不再扮演重要角色。不过,朝鲜政府仍时而因为其政治、经济结构,而被描述为“马列主义者”(更常见的说法是“斯大林主义者”)。
使用现状
绝大多数共产党仍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尊为基本的意识形态,尽管其中有许多政党根据政治环境的新需要而对此主义进行了修改。有些共产党,特别是与欧洲共产主义联合的政党,有意地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保持距离,在许多情况下都不让此词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他们中的一部分开始自认定为“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而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以避免后者带来的历史蕴涵。不少政党在党名上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示与本国的其它共产党(往往可能被前者视为是修正主义者)相区别。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里,最常见的是那些基于反修正主义传统而产生的政党,例如毛主义政党和霍查主义政党。关于描述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思想,有许多复杂的术语,这些术语在非学界的使用非常混乱。不熟悉对共产主义理念的细节的人(例如许多报社或其它媒体),常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个万能同义词,在指代任何一种马克思主义学派时,都可以用上它。
应用实例
嬴嘉利在解读刘周“国际共运史赞并序”一文的思想内涵中指出:“国际共运史赞并序”提出了如下几个新的理论命题,1.市场与产品的背反律 作者写道:“彼背反律者,乃谓生产愈发展产品愈增多,产品市场之负载能力相对产品之增多而愈缩减也。”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现实。其结果就是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也正好反证了“背反律”的成立。
2.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的扩张。作者写道:“夫对抗此一背反律者,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之扩张也。此亦为资本各国消除经济危机之根本途径也。”因有市场与产品的背反律的存在,便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而要抵制由产品增多带来的本国(本地区)市场的相对缩小,就必须去开拓更广阔的国外市场。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的扩张,就很自然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消除经济危机的一种根本途径。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把抢夺占领更多的国外市场,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支柱;历次经济危机都曾引发资本国家的大规模的市场争夺———这些历史事实都是有力的证明。3.资本主义本身即意味着战争。作者写道:“故谓市场扩张者,乃资本主义之天性也,以战争而服务于市场扩张者,亦为资本主义之天性也。”追求尽可能大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容,而在扩张市场过程中产生的争夺,则是现代战争产生的主要根源。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所引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作者说“以战争服务于市场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天性。”这是对列宁所讲“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一命题的引伸与发展。4.资本主义灭亡的度 作者写道:“故谓此种(市场)扩张达于某一极限,即资本主义市场达于真正之世界市场,而无可供扩张之空间(地域)之时,世界性不可消除之经济危机,必致彼资本制度之最后灭亡也。是则为资本主义灭亡之度也。”市场成为真正的世界市场,而再无可供扩张的空间(地域)之时,就是资本主义无法运用“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的扩张”这一武器,来抵制和消除其周期性经济危机之时。而在这时,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战争和各种社会危机亦将空前爆发,现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体制将很难避免崩溃和消亡的命运。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灭亡的“度”。
详细内容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一词始见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1924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列宁主义,并把它定义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是很丰富的。构成列宁主义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社会主义(socialism)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一种经济社会学思想,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马克思、恩格斯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作了科学解释,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而且社会主义需要有发达的资本主义作基础才能实现。
三个代表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理论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 (Peter Newmark) 在其专著《翻译教程》中提出了他的文本分类说。各种文本体裁按其语言功能被分为三大类, 即“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纽马克还指出指出, 语言的主要功能依次表现为表达型、描述或信息型、及呼唤、指示或劝诱型。
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 其核心是表情达意, 在翻译时应同时注重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内容。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 其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 在翻译时要注重信息传达的真实性, 以及接受者的理解与反应, 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其核心是读者效应, 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 按照文本预想的方式做出反应。[1]
翻译表达型文本时可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 即“在目的语语意、句法结构尽量允许的范围内, 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2]使译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文尽量贴近原文。
对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 在翻译时可采用“交际翻译法”。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
这两种翻译方法的差异在于, 前者“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 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 后者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 即信息传递的效果。[3]
按照纽马克对文本的分类方法来看, 学校简介兼具“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的特征, 在翻译此类文本时则应主要采用“交际翻译法”, 在准确介绍学校信息的同时, 更加要体现学校的整体实力, 宣传学校,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促进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
2 译例分析
合肥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 高校林立。这其中既有在全国高校中名类前茅的中国科技大学、教育部直属高校合肥工业大学、省属综合性大学安徽大学, 也有一批以专业特色见长的高校如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在这些大学的网站上, 均有对于各自学校的中英文简介。这些简介是介绍学校情况、展示学校风貌的最直接的文字, 而其中的英文简介更是外国读者了解该校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作者根据“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的特征, 遵循“交际翻译法”, 对地处合肥的几所高校的学校简介的中英文简介进行文本的分析。
例一:
安徽医科大学为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1926年5月创办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 走向内地”的号召, 内迁安徽省, 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年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 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学校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 校园环境优美, 交通便利。
The predecessor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was Dongnan Medical College, established in 1926 in Shanghai.Moved first to Huaiyu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at the end of 1949, and then to Hefei, the capital of Anhui Province, in 1952, Dongnan Medical College changed its name to Anhui Medical College.In June, 1996, 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Education, Anhui Medical College was renamed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以上两段文字分别是安徽医科大学的中英文简介, 不难看出都是对学校历史或者说校名由来的一段介绍。在英文部分, 主要是抓住了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讲述学校由“东南医学院”到“安徽医科大学”的变迁过程。在中文简介中出现的“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 走向内地’的号召”这样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字则省去不译。对这类与主题关系不大, 且让英语读者读起来不知所云的文字, 适时采用删减法, 更加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
例二:
安徽大学 (Anhui University)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Anhui University, a key comprehensive provincial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located in Hefei, the beautiful capital city of Anhui Province.
例三: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ne of the key universities in China, is directly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It is situated in Hefei, the capital of Anhui Province, which is also known as a green city and as an important base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China.
以上两个例子分别是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学校简介的第一句话, 分别对两所高校进行了定性描述。在两所高校的中文简介中都出现了诸如“211工程”和“985工程”此类的文字, 在英文简介中都省去未译。原因在于这两个数字对于英文读者来说仅仅是数字, 不具有任何深层次的含义。英文简介中的key universities已经能让读者产生同样的反应, 信息传递的效果已经达到了。
另外在这两则英文简介中对于高校所处地“合肥”给了不同的处理。在例二中, 仅用了一个同位语the beautiful capital city of Anhui Province加以说明, 而例三中用了一句包含了同位语和定语从句的复合句It is situated in Hefei, the capital of Anhui Province, which is also known as a green city and as an important base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China.进行说明。作者认为例三的处理方法更符合“交际翻译法”的要求。对合肥的介绍采用增译——“绿色城市”、“科教基地”——不仅起到了宣传合肥的作用, 更让英语读者了解了学校所处的大环境, 深化了其认识, 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
例四:
…… (合肥学院) 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纲”的办学理念及“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
Adher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Regionalization, Appli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the philosophy of“Cultivation-orientation, Moral Education First, as well as its motto of“Morality, Knowledge, Mind, Hand”, Hefei University commits to...
例五:
(安徽建筑大学) 学校坚持“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 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 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 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 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 为把学校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developing the university through quality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university through academic research”, AIAI strives to grow into an influential multi-disciplinary university in China.
以上两则译例中, 汉语的语言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三字格、四字格的叠加运用, 二是出现在校训中的典籍的引用。例四中, 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翻译为以“-tion”结尾的三个名词, 达到了语言形式上的对等, 且语义也是对等的。四字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也相对应的采用了直译。对于校训的翻译, 虽仅用了四个名词, 语义上不如原文清晰, 但仍可看出译者所做的努力。例五中则漏译了一些信息, 对于蕴含文化典籍的校训和办学定位及办学传统中一系列的四字格均省去未译, 仅译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两者相比, 例四在处理涉及文化特色的语言时, 尽力还原其语言层面的特征, 使译语读者能够感受到汉语的语言和文化魅力。例五翻译的语言虽然简练, 也表达了基本的语义, 但总有文化缺失的遗憾。
3 结束语
以上学校简介在汉译英的过程中或直译或意译, 或增译或删减, 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不同程度的再现了原文传递的信息, 亦使接受者产生不一样的阅读反应。纽马克的文本功能论及其相关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 在翻译不同类型文本时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类似学校简介的翻译, 应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读者反应的相同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既要再现原文的要旨, 又要以接受者为中心, 努力提高译文质量, 追求简介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摘要:在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以及网络信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 中国各大高校的网页大多都存在中英文两种版本。网页上的英文版学校简介多为其中文版的英译。此类中英文学校简介在介绍学校相关信息的同时, 也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 兼具“信息型文本”和“呼唤行文本”的特征。该文综合运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说及其相对应的两大翻译方法, 以地处合肥{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几所高校为例, 分析这几所高校网页上的中英文简介, 比较异同, 浅析高校简介英文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纽马克,文本类型说,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译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3
[2]刘军平, 覃江华.西方翻译理论名著选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83.
去年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富士康员工已发生“16跳”,10人死亡、3人重伤。全国上下为之震惊,而这也引起了社会对于这个知名企业的高度关注和议论。富士康虽贵为全球500强的制造企业,但从供应链上创造的利润是零或零下,因为所有的物料都是对方指定的,用工量包括生产线上用多少工人,检修工有多少,都会在合同里做明确的指示,客户只是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的价格支付给代工企业,所以富士康的利润来源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类似抽人头税,员工流动越快,人头越多,利润越高,如同券商,客户的股票换手率、成交量越大,利润越高。这是富士康与中国目前普遍的代工企业最本质的区别。更狠的是这个人头税或交易费还不是固定的,因此压榨员工便是富士康的第一要义。在这样的现象背后,影藏了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深思。由于马克思围绕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透彻地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庸俗化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庸俗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其在经济学上的地位很高。所以在这里我想简单的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阐述一下富士康现象。
什么是剩余价值理论呢?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
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
在一份名为《富士康调研报告》中,专门讲述了富士康工作时间的“超现实主义”。调查报告中对富士康工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少于4天。此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每条生产线都有生产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大家都要加班,在下班的晚课上,我们还要自我检讨。”仔细算算,每天工作10小时,每月只休息4天,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富士康工人,一个月的上班时间要达到260个小时,甚至更多!260个小时里,一个工人可以创造多少的价值!但是,再看看每个工人实际得到的工资,作为普通工人,即使算上全部加班费,每月也只能拿到一千五百元至一千六百元的工资,而这还是富士康针对连环跳事件推出“加薪30%”举措后的数字。甚至有工人透露,在上调工资后,原先的奖金被取消或减少,实际上收入“明升暗降”。由此可见,资本家从这些工人身上榨取了多少剩余价值!
富士康的员工跳楼,是因为受到繁重的工作的压迫,这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表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后者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所以资本家根据工人的劳动特点以提高劳动强度和长度来达到榨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富士康员工跳楼的原因,无非是员工们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待遇不能相适应,也就是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现有的工资水平。富士康近期也进行了两次工资上调,方才勉强压制下连环跳的现象,也可见之前富士康员工待遇的不合理程度。
一、社会再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 生产和消费。
生产和消费具有同一性。一是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 例如体力和脑力, 这就是一种劳动力的消费;二是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 例如原材料、燃料、厂房、机器设备等消费, 这就是一种生产资料的消费;三是生产也不仅是消费的手段, 消费也不仅是生产的目的。生产直接是消费。一方面, 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产品是依靠工厂生产出来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 而没有产品也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 生产又为消费创造了对象及消费的性质, 使消费得以完成。所以, 当生产出一个需要人类消费的产品时, 人类才能够消费, 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一方面, 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因为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 只有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 也才能成为产品。另一方面,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 也就是有了消费者消费的存在, 才会产生生产的动机, 因此说消费直接是生产。
(二) 生产和分配。
一是生产结构决定分配结构,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基本原理, 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决定论, 即土地带来地租;劳动带来工资;资本带来利息。二是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 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都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在产品分配领域的一部分, 分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 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三是分配方式是伴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三) 交换和流通。
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 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消费本身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 交换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第一, 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 直接属于生产, 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 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 交换就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三, 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 不仅从组织方面完全决定于生产, 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只有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交换的时候, 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外。
综上所述, 生产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和基础, 它不仅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对象, 而且决定、支配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运动。消费则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 是生产的目的, 不仅完成生产, 而且还创造出新的生产要素。而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二、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 重视消费理论, 拉动经济增长。
一切生产、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消费, 在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需要。无论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 还是从微观经营决策的视角, 都应该从消费需要出发, 以消费需要的满足、消费结构的合理和消费质量的提高为最终的评估, 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 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现阶段, 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市场导向或市场取向, 要实行市场消费需求导向, 以消费和消费需求为中心。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 可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促进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也是解决经济增长和经济创新的根本问题。近几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 我国消费率却越来越低。2009年, 国家统计局报道称我国居民消费率不及印度, 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从需求角度看, 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 投资和出口增长快, 而消费增长相对较慢, 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据2012年12月《扬子晚报》的一篇报道记载, “专家称服装厂关三年, 库存衣服都够卖”, 一方面体现了消费市场的疲软和无力, 产品并没有刺激消费者消费;另一方面, 体现了产品没有达到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需要产品不断创新。
因此, 重视消费问题, 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客观要求;扩大消费需求, 是拉动经济发展, 正确引导消费,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刺激消费增长, 是重塑市场经济的微观环境, 改进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
(二) 优化分配制度, 缩小贫富差距。
依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方面的理论, 生产在发生着变化, 分配也必须跟随着发生变化。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如果不在分配制度及分配与再分配的效率、公平方面及时作出调整, 它就会反过来影响甚至阻碍我国的社会生产。胡锦涛同志在做党的十七大报告时曾指出,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整顿分配秩序”, 这一点是对分配制度在质上的调整。按劳分配制度是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如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不调整, 将影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分配理论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而合理的分配制度又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康社会的实现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 实现均衡交换, 改善人民生活。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 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马克思也认为, 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 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 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 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没有交换, 就没有经济, 进而没有市场经济。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巴斯夏曾说, “交换就是政治经济学, 就是社会全部”。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交换经济, 通过交换实现社会的分工合作、促进地区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交换, 可以带动商业发展, 促进城乡市场商品交流, 改变城市消费环境, 改善人民生活, 也丰富了消费内容。同时, 交换也造就了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 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交换也可以使中国从贸易大国逐步走向贸易强国。
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作于1857年8月, 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 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所撰写的一篇导言。在《导言》中, 马克思科学地论证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构成社会再生产的统一体, 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密不可分。正确处理好这四要素的关系, 对于我国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产要素,社会再生产,政治经济学
参考文献
[1] .姜涌.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J].理论探讨, 2009
宋鹏庚
在政府机关工作,我们学马列、讲马列已经好多年,但是今天,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却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
经常的,我们会在书本中看到,甚至自己也会这么写——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行动指南,是共产主义者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毋庸讳言的是,我们都曾经在心里默默地问过为什么——它凭什么就成为行动指南了?它到底要把我们指向哪里?它因为什么而能量强大?它又能把我们推多远呢?——不能不说,那时的我们在认识上还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的根,马克思主义更没有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扎根。因为嘴上能说,其实不懂。
说不懂,心里还有些不服,我们学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好问题,但是面对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我们依然犯愁:
知道局部要服从整体、眼前要配合长远的道理。但是不符合规划要求,却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老×××改造能不能做呀?
知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道理。但国有企业至今存在的人浮于事,不能与现代企业制度并轨,这条沉重的后腿能否斩断呀?
知道人最终要实现自身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折断中考、高考的指挥棒,摆脱所谓“文科班”、“理科班”、“特长班”的阴影,真正释放个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呢?
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这些问题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我们面面相觑。
所以,我们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的fans。(但这是我们对一周前的自己进行的自画像)
经过一周的学习,我们有所不同了。当然,我们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值得欣慰的是,通过集中学习,我们豁然地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那是陈章亮教授在课上的一句话醍醐灌顶般地把我们引出了误区。他在分析国内外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提出:“革命的败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搞附加外来成分太多······长期以来用革命性替代科学性。”这就是在强烈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去重新学习。
内容
一周以来,我们遵照陈教授的指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还学习了《江泽民文选》的理论精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果然,一以贯之的学习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跃然成为我们引起强烈共鸣的焦点。
间接经验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诞生至今的一个半世纪里,世界发生了剧烈和深刻的变动,特别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但是马克思主义却没有被人遗忘,甚至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而被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异己铲除,反而被饶有兴趣地进行研究。15xxxx年的历史已经替马克思主义表白了,它不是向世人许诺天堂的《圣经》,而是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用来聊以慰藉心灵空虚的幻想,而是用来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直接经验
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与建设探索过程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挥洒得淋漓尽致,成为活生生的教材。当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候,便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及时制定符合国情和人民愿望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理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等等,最终使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日渐丰富起来。但是,当我们急于求成,坚信“人定胜天”,将马克思主义别在胸前的时候,国民经济比重严重失调,生产资料严重浪费,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前提是它的科学性,这是由历史和实践作为作证的。
结论
当我们搞清楚了这一条,我们进而就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山歌用来唱的,也不是铁锹用来铲的。但是现实当中却存在这些现象。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的五年间,全国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73.xxxx多件,结案6xxxx多件,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的12.1xxxx人,被开除党籍又受到刑事处分的3749xxxx。这些人一定也曾经举起右手宣誓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他们可能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信仰了,却没有把它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在这些人那里,马克思主义就成了山歌了。这些人的归宿只能是一个——最终遭社会唾弃,这也是规律之使然。
在昨天的学员论坛上,我们组的帅戈同学作了题为《科学的权力观——中青年干部实现理想抱负的必由之路》的发言,并强调了主观自律的重要。之后我们组的同学又进行了深入讨论,我以肿瘤形成的生物机理做比方来说明自律的决定性。我们当然不指望癌细胞通过学习来恢复自律功能,但是作为党员的我们就一定要自觉地通过学习科学理论来保持共产党人的生机和活力,不然就一定会有变成“毒瘤”的危险。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铁锹来铲的例子就不必多举了,在我发言一开始就提到的三个问题就是生动的例子。其实质就是企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直接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在现在看来真的是幼稚的想法。其实道理很简单——方法与方法论不同。方法论是帮助找到正确方法的思路。我们从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到找到正确的方法之间有一段路程,需要付出无比艰辛的努力,甚至要以反复的失败和牺牲作为代价。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进行研究、探秘,又有谁愿意快乐而坦然地接受这个责任呢?又有谁能够在残酷的现实打击中依然抱有无产阶级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呢?又有谁能耐得住寂寞,静静等待机遇来临,或积极推动时机成熟呢?
号召
所以,满怀科学精神地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才能毫无畏惧地去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
想。
尾声
事实求是和为人民服务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真”的本质,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善”的本质。当我们满怀科学精神,一往无前地去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善”本质时,一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的画卷就俨然打开了。我想就此与大家共勉,为早日绘成这幅美丽的画卷而勇敢的追求真理!
党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发表文章
全站搜索
收藏本文
QQ书签
百度收藏 在机关工作,我们已经学马列主义、讲马列主义好多年,但是今天,通过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却使我对它有了更为鲜明的认识。当然,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了,但是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它阐述了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是一个完备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这一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邓小平曾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同时,邓小平又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讲一些“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也就是说,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他一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其理论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3、科学社会主义,奠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及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和党的建设学说等。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折。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途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比较强调暴力革命。早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公开向全世界宣布:无产阶级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后来,他们又多次强调:“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在“大多数国家中,暴力应当是我们革命的杠杆。”“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如此强调暴力革命的作用,其主要理由是:
(1)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要触犯到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而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对于这种有组织的暴力,要推翻它、打碎它,就必须采用暴力。
(2)资产阶级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当革命威胁到他们的统治时,他们必然要进行殊死的反抗,决不会自动交出国家政权。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获得解放。
(3)阶级斗争的历史表明,反动统治阶级,总是首先使用暴力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对于反革命暴力,当然要用革命暴力来还击。无产阶级主张暴力,决不是因为无产阶级“偏爱”暴力,而是因为有资产阶级的反动的暴力存在这一基本事实,“如果没有必须加以反对的反动的暴力,也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暴力。”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是由当时战争与革命的时代特点决定的,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正确的。但现在看来,不完全符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至少是,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我们不应当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绝对化。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发生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取得胜利,因为那里的生产力水平最高,劳资矛盾最尖锐,工人阶级在人口中的比重也最大。但后来的实践结果是,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大多是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落后国家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方面异乎寻常地加快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步伐,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另一方面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许多前人未曾预料的、难以想象的困难。例如,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虽然在社会制度上高于资本主义,但在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至于社会主义在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短期内很难体现出令人信服的优越性。同时,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越过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并
处在众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如何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这也是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要在实践中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推动工作,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推动当今社会的进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当今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目的。马克思在自然唯物主义和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在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以经济平等和政治民主为根本原则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这都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以及社会主义理想的内核(根本原则),我们应当继续坚持和发展;而对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我们应当结合当今社会环境和条件及社会状况,去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切不能搬用其僵死的教条。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性,这与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性是一样的道理。人的愿望(动机)、意图和观念尽管各异,但由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样,所以群体的人在选择行为(包括言论)方面的规律是一致的,动机虽然不同但造成的结果有其规律性,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进程,这就构成了人类行为乃至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追求的价值标准----经济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民主,作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至今仍然不会过时。
马克思主义认为,符合实际的认识应当坚持,不符合实际的认识应当毫不吝惜地抛弃。但问题是:这里所指的实际,究竟该由谁来描述和提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判断实际,会导致对实际的判断的不同结果。因此,最后还得归结到人的思维和认识上。一切从实际出发,毫无疑问是对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情形,这个实际,是很难被普通人确定和掌握的。普通人要想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实际或真相往往是困难的,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的甚至会牺牲生命。因此,在现实社会里,从实际出发就容易成为某些拥有确定并掌握实际这种特权的人的专利。
针对当今中国存在的许多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虔诚地研究如何解决这些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有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否则,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成了无的放矢。如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如不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复杂、激化,不断加深、加剧、恶化,直至导致巨大的社会震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个代表”的提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在时代和形势发生了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我们党和国家事关发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战略问题,保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我们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思考这一重大问题。
之所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精神,最根本的在于,在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体现了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精神。应当指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宗旨,一直体现在党的光荣传统中。但是,适应于形势发展的需要,要使这些光荣传统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全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完整纲领而系统提出来,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从根本上回答了在世界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在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进一步认识、加强、提高自己,更好地肩负起领导重任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党接受新世纪的考验,赢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党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就要重视体制创新,变革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或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些都是现阶段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必然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上,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致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本质所决定的。而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大力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特别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和推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我们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体现工人阶级大公无私的品质,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党没有任何私利的本质决定的。而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而无私奉献,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获得的伟大成就,说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其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成功,才能胜利;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离开中国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和理论体系,而去另外寻求和依傍别的什么主义和模式,没有前途,没有意义。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心得体会二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心得体会
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坚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出发,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和发展等问题,重视人的自由、价值和权利,强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观点,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把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从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生活条件来观察人和研究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每一阶段的人既在继承前一阶段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身新的本质规定性,又在相对独立的该阶段上,为下一阶段更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创造着条件。根据这一思想,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培育和造就“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并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自觉的实践智慧与自觉的实践能力相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坚持自觉的实践智慧与自觉的实践能力相统一,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统一,高度重视培育和提高人们自觉的实践能力。人的自觉实践能力,在邓小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他认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必须大力培养既具有自觉的实践智慧又具有自觉的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所谓自觉实践能力,是指人所具有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适应并反过来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发展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包括: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反对封建主义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培养大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想的影响,培养大批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解决好“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培养大批密切联系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他还强调,改造主观世界是一件艰苦的、长期的事情,既要靠自身努力、自我提高,又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约束,接受人民的监督,实现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坚持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相统一。邓小平同志不仅十分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而且把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同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并对此作出了深刻论述。一是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在于自觉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必须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与人民利益和社会最高利益的关系,自觉地把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一个真正的自觉的人,“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二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社会发展原则与个人实现原则的一致性。人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发展和完善的结果,每个社会成员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物质财富还不够丰富,民主政治还有待完善,个人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不可能不受到某些限制。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高的价值标准只在于大多数人,在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课程如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的是日后走上社会的技能能力基础;课程如马概,语文,英语的是今天明天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让我在这点上的感触尤为深刻。有许多点是我现在有所明白,日后还要继续深入体会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深究却陌生的话,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罢了。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的重要讲话:“要引导广大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一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是我们目前学习的重点。大学生辛勤劳动与大学生涯,为的很可能就是日后的事业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涉世未深的学生大学期间信誓旦旦,到了社会里面,却做了许多自己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而且,许多都违反了自己做人的原则,不是作为一公民所应当做的。矛盾也因此格外突出,成为社会的矛盾。如何解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成为社会的问题。
古时许多思想家都讲“民富则知耻”,那我现在也说“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少受挫折则大学生的荣辱观不会降低”。因此我觉得,促进大学生自我道德的提升不如直接大力促进大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因为学生不如社会前毕竟是比较天真的,在他们大凡不存在大奸大恶之徒,而日后在家庭,团体,企业中做出不应该的事必定是事出有因,而且很大原因出自工作方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为什么不在促进大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再多多努力呢?
【马克思简介】推荐阅读:
马克思06-13
马克思论文07-27
马克思化12-17
读书报告马克思课06-04
马克思 读后感10-04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论文05-31
马克思公益实践活动总结06-10
马克思高等教育出版社06-12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07-19
实践论感想 马克思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