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2022-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产城融合发展之奉节实践

推进重庆市奉节县产业融合发展,措施必须科学、全面、扎实,概括起来,主要有推进产城融合的对策路径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

一、奉节县产城融合发展的对策路径

全力推进西区·白帝、兴隆·天地、工业园区三大产城融合体建设,构建奉节城市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驱动和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一)全力推进西区·白帝产城融合体建设

1.构建“三路四桥”区域性中心城市骨架

立足奉节依山傍水,临江而建的带状城市格局,规划建设梅溪河二桥、长江二桥、朱衣河口前大桥,与已建成的长江大桥一道,有机衔接长江南岸、长江北岸、宝塔坪片区、口前片区四大城市板块;加快“金汤工程”向宝塔坪推进步伐,形成西部新区-三马山-老城-宝塔坪的城市滨江大道;规划建设西部新区-三马山-老城-宝塔坪-工业园的城市轨道交通;拓展城市向北延伸空间,将西部新区-金盆、草堂的高速公路融入城市,衔接宝塔坪旅游景区、草堂生态产业园区,以东西贯通、南北衔接的城市骨架,满足30万常住人口居住、40万人口功能服务的需要。

2.培育“三城一园”产业支撑

以西部新区为核心,加快建设生态良好、文化厚重、商贸繁荣、文明宜居的文化旅游产城融合体,构建生态宜居城、文化旅游城、商贸物流城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三城一园”的格局。

建设生态宜居城:一是把握住房条件改善的需求,有序推进商业地产开发。开发高中低档各类房地产,建设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为城市投资者、创业者、就业者、居住者提供居住保障,改善住房条件。二是把握休闲娱乐改善的需求,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广场、朱衣河水上游乐园、铧厂沟游乐城、游泳馆、体育场、奉节影剧院、夔州文化艺术广场、传媒大厦等城市公共服务项目,丰富城市文化娱乐服务内容。三是把握人居环境改善的需求,大力推进城周绿化工程。加快实施朱衣森林公园、城市绿化、滨江公园、滨江健身长廊、城周100平方公里城市森林工程等生态环境项目,将西部新区建设成为山好、水好、空气好、气候好、环境好的生态宜居城市。四是把握人力资源改善的需求,努力构建渝东教育高地。力争引入更多的名校进驻奉节,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力争在职教中心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加强与有关大学的合作,建立电子技术分院、三峡旅游分院及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奉节产城融合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为西部新区发展提供人流集聚的动力。五是把握养老服务改善的需求,率先布局养老服务产业。立足人口老龄化、养老社会化的发展趋势,沿天鹅湖、莲花池一线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动员、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渝东片区机构养老高地。

建设文化旅游城:一是充分挖掘夔州民俗文化,打造三峡影视城。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展示场馆,打造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加工、批发和销售市场;规划建设再现奉节码头文化、商贾文化、纤夫文化等民俗文化的全景剧场群,形成风格独特的三峡文化影视拍摄基地。二是充分挖掘夔州诗词文化,打造夔州诗苑。规划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奉寓居的文人墨客住所,实景再现其在奉期间的生活,展示其创作的精品诗词,形成太白园、草堂、竹枝苑等城市文化主题公园;谋划建设夔州诗词陈列馆、夔州诗词书画院、夔州诗词沙龙,搭建文人墨客创作、交流平台,展示诗词文化研究和创作成果,形成全国诗词文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创作高地。三是充分挖掘夔州三国文化,打造三国美食城。借鉴九龙坡区巴国城、恩施女儿城的成功模式,沿滨江大道规划三国风貌建筑群,如桃花园、武候祠、永安宫、八阵园,再现刘关张桃园结义、永安宫托孤、八阵退敌等历史场景,布局地方特色美食餐饮场所,形成集观赏瞿塘胜景、品尝地方美食、品味三国文化于一体的三国美食城。

建设商贸物流城:一是努力构建现代商贸物流城。参照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成功案例,引进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规划建设商业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的中心商务区(CBD),建成由互联网中心、线上交易中心、线下展贸中心、智能物流中心、网商园和配套服务中心六大核心板块组成的现代商贸物流城,为家居、建材、服装、小商品、五金机电、汽摩配件和巴渝特产七大门类商品提供交易平台。二是努力构建都市商贸服务中心。力争引入如万达广场、海德广场等著名品牌和国内一流连锁超市,集中开发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美食、娱乐等服务项目,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商贸服务中心。三是努力构建渝东专业批发市场集群。立足奉节县区域性商贸物流产业具有一定基础的条件,引进品牌商贸企业,逐步建设形成区域性的建材、装饰材料、汽摩、家具、服装、巴渝特色产品等专业市场;力争建设形成全国性的旅游工艺品市场;围绕农业方面,逐步建设形成渝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渝东中药材批发市场、脐橙及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农资批发市场,带动特色效益农业提速提质发展。四是努力构建渝东会展中心。整合现有会议会展场馆资源,合理布局,推进档次高、规模大、设施配套齐全的大型会议会展设施建设,重点发展会议酒店、会议中心、会议展馆,为周边区县进行多层面商务活动、商品展示、商品交易提供一流服务平台。五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大力支持质量监测、车辆检测、机动车辆驾驶培训考试等行政事业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在奉设立辐射周边的办事机构;支持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公司在奉设立数据交换中心,构建信息产业区域性枢纽;支持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奉开展业务,巩固奉节金融服务业区域性枢纽地位;积极争取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的生产企业、以及市内外的商贸物流和文化创意企业落户西部新区和工业园区,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集中度,形成区域性的绿色总部经济。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奉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最优惠的招商政策等优势,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各地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人才、优秀创业者来西部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数字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咨询设计、文化产品、广告会展、旅游创意、艺术品交易等创业。

(二)全力推进兴隆·天地产城融合体建设

立足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巴渝驿城”的定位,着力将兴隆片区打造成集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娱乐、避暑养生、餐饮美食等功能为一体的“一城一区一中心”产业支撑,带动兴隆片五乡镇、八景区实现抱团式发展。

打造国际风情生态宜居城:一是打造绿色森林名镇。将兴隆旅游新城周边山体和森林纳入新城生态景观规划体系,形成45平方公里的新城生态地域规模;充分利用兴隆及周围自然山体和森林绿地,打造城镇自然生态景观;加快培育、置换、发展生态景观林,确保城镇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二是打造经典景观名镇。按照“巴渝驿城”的定位,规划建设极具川东民居风格的驿站、驿道和民居村落,形成展示古代驿站文化的经典景观;精心设计石乳河水体景观和古街建筑灯饰工程,形成古街夜市景观。三是建设民俗风情名镇。深入发掘渝东民俗、巴楚民俗、夔巫民俗等地方民俗文化内涵,培育富有地域特色的演艺团队,逐步形成以原生态民俗生活和人文历史为主题的演艺产业链,形成兴隆观光体验的特色民俗文化风情品牌。四是建设休闲度假名镇。充分发掘天坑·地缝景区富集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民俗体验、休闲度假、养生避暑、科考探秘和户外运动等特色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三公里石乳河河段商业服务区,形成集休闲娱乐、美食品味、特色购物于一体的滨河夜市。五是打造形成会议中心。整合各宾馆酒店的会议场馆资源,重点发展会议酒店、会议中心,推进档次高、规模大、设施配套齐全的大型会议设施建设,为不同层级会议提供一流服务平台。

打造高山生态四季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一是有序开发春、夏、秋、冬四季游项目。在现有景区观光、夏季避暑的基础上,规划创建天坑?地缝探险体验景区,完善旅游环线高炉淌、三阳湾度假养生避暑露营基地建设,规划建设茅草坝水库水上娱乐基地,火烧一、二坝(龙凤坝)滑雪、滑草基地,百草池汽车俱乐部,野人洞儿童魔幻欢乐谷,大力发展旅游环线沿途现代生态农业园、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观光体验,以新增游览景点和体验项目提升旅游品质,增强兴隆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二是打造全国山地体育运动基地。规划建设旱夔门攀岩、天坑·地缝探险、逍遥谷(黑湾)野外生存、龙桥河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努力创办低空跳伞、高山滑翔、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摩托车赛、重型卡车拉力赛等各类山地体育运动,逐渐形成全国知名的山地体育运动品牌。三是打造全国山地风光摄影基地。立足兴隆片区海拔、地貌、植被、气候特征,创办山地风光摄影创作交流平台,组织引导全国各地摄影艺术爱好者前来拍摄山地风光、交流山地风光拍摄技法、展示山地风光摄影作品,逐步形成广大摄影艺术爱好者非去不可的目的地。

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旅游经营中心:一是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充分利用五乡镇、八景区的“山、水、园、林、景”资源、立体气候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地域文化资源,立足本地高山蔬菜、优质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土特产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围绕生态旅游、生态观光、生态休闲,搞好大景区、乡镇、村生态观光农业规划,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挖掘农耕文化,对其提档升级,发展特色观光体验带,丰富生态旅游内涵,推动特色生态效益农业良性发展,带动农民致富。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治、生态保护、文化挖掘、产业提升等项目的综合实施,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特色风情村庄和宜居乡村。积极推进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加快旅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三是打造健康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兴隆周边地区海拔高度、气候环境、生态资源等适合养生的资源优势,以大道方舟养生工程、神龙百草园、宇宙能量健身舱以及健康食物种植、加工、食谱研发等系列工程为主体,逐步形成健康养生产业链。四是有序开发旅游地产。利用旅游新城良好的纳凉休闲度假优势,发展好三个高品位旅游地产项目:在鑫鼎山庄石乳河源头良好的生态区开发好南欧风情度假区,为新城增添异国情调;在友谊村陈家河左岸平畴地段开发北美格调的养生度假区,拓展旅游新城休闲度假空间;沿绕城公路开发南洋品味的高端旅游度假区,吸引高级培训机构在此建立基地。

(三)全力推进工业园区产城融合体建设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鉴于奉节县工业园区在政策、资源、交通区位、产业配套等方面的制约和短时期内难以在工业园区形成较大产业集群的现实,立足于奉节县及周边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副产品、中药材生产品种多、产量大的基础,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加工业,带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重点支持红豆杉制药和脐橙、油橄榄、魔芋等农产品加工业。

2.提高工业经济集中度

引导县内工业企业或总部向工业园区集聚,以提高工业经济集中度,提高规模效益,增强园区招商示范作用。

3.开通园区通勤车

开通县城—高速公路—工业园区的公交班车(通勤车),节省上下班时间,缩短县城到园区的心理距离。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在园区的工作人员、从业人员实行月票制,以提高和保障人力资源向园区流动。

4.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力度

立足原材料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争取引入国家级大型生产企业,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制药、汽摩配件制造、眼镜生产加工等企业入驻;借助新一轮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大机遇,引进成片的小型电子原件加工、小型电器加工、服装加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群,组团转移到工业园区;吸纳本地外出务工返乡和外地来奉的创业人员来园区创办微型企业,发展园区楼宇工业。

二、奉节县产城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产城融合是新形势下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需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保障措施,号召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到产城融合发展中来,以破解“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的发展难题,促进奉节产业培育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一)科学编制产城融合发展动态规划

立足奉节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目标,科学编制产城融合发展动态规划,为奉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指明方向;策划一大批能够争取国家和市上支持、带动地方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项目,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奉节产城融合发展;切实加强产城融合发展动态规划实施和调整的过程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尽最大努力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

建立由县委县府统率和有关部门参与的争取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奉建高速公路建设,尽最大努力积极推进郑万渝铁路、长江经济带物流大通道、安张铁路途经奉节并设地区级中心站、长江地区级中心港等项目。力求五至十年内在国家大战略实施的前提下,基本建设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所构成的“四横两纵一机场”区域性交通枢纽格局。

(三)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采取强有力措施,整肃发展环境,为本地企业、外来企业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利用产业孵化、国有楼宇等现有条件,把适合城市经营的旅游产品加工、手工制品加工等微小企业融入城市;三是进一步研究政府资金和土地对社会投资的保障和服务,做到“企业投资在哪里,产业项目就在哪里,市场在哪里,政府配套就在哪里”,鼓励支持社会民间资本参与产城融合发展建设。

(四)积极稳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是奉节县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提档升级发展的创新举措。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我们将面临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因此全县上下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针对产城融合的新情况、新任务,了解新事物,分析新问题,探索新途径,不断调整行动措施、实施规划,审时度势,循序渐进,努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得以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奉节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

作者:邓迎春

第2篇:产城融合的发展特色研究与分析

[摘 要]文章运用了上海设计产业位置数据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地区设计行业产城融合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三大产业分布规律。选取典型代表的案例,分析原因并总结出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与意义,并提出适应其他地区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产城融合;设计产业;上海产业分布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7.020

1 引 言

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展迅速,根据国家2015年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当代城市现阶段发展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仍然存在城市化整体水平滞后工业与经济发展的状况,导致城市化率偏低。同时,人口老齡化现象、环境能源恶化、基础设施建造压力等经济与社会问题,亟须我国城市针对自身的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产城融合的发展战略。

从文化部“十二五”时期的“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到“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都强调了我国的产业发展需要向集成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突出特色产业集群和文化乡镇,并且加大创意设计产业的投入,优化培育区域性产业群。“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也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举措,因此政策是指向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相互作用的纽带。

2 设计产业驱动企业创新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创新,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上海的工业设计产业不断发展。普遍认为设计是驱动企业创新动力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工业设计产业属于创意型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随着创新设计驱动产业发展的逐步实施,近年来工业设计产业在上海的地位越来越高。国家政策层面也更注重自身品牌产品的创新转型。在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上海产城融合发展以及产业园区的形成和集聚,本研究以产业的分布情况为线索来探索上海产城融合的发展。创意产业也称为创意经济,创意是人本价值导向的创新,通常包括时尚设计、交互式互动软件、表演艺术等。工业设计行业范畴属于创意型产业,因此我们将从上海的工业设计公司所在地区来查看产业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3 上海设计产业分布三大规律

本研究利用选取百度地图中设计相关产业的位置数据,选取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Design”以及“玩具设计”“服装设计”等产业相关关键词作为检索词, 在百度地图POI数据中筛选出上海工业设计公司162家,利用标注的方法根据公司地址绘制出上海工业设计产业分布图。

3.1 外环内——双中心集聚

从总体分布上来看,本次筛选出的上海工业设计公司主要分布在外环线以内,呈现出突出的中心集聚特点。以环线为切分来看,在内环区的工业设计公司有61家,中环内35家,外环内29家,共占比77.1%,并以于徐汇、静安、普陀等核心城区呈由内向外数量递减的趋势。如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公司地址在普陀区莫干山M50艺术园区,借由市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支持,其服务客户已涵盖500强的Philips、GE、OTIS、National到国内知名企业,海尔、海信、中兴、国家电力、中科院等, 设计经验涵盖医疗器械、家用电器、信息产品、家具等领域,荣获德国IF、Reddot、中国红星奖金奖、最成功商业设计奖金奖、上海百强设计机构等多项荣誉。

另外,浦东新区虽不算传统的主城区, 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上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并着力打造文化、科技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区,这让浦东新区的工业设计企业数量也增长迅速,浦东新区也聚集着各个领域的企业,例如通讯、IT、家电、家居、设备、包装、化妆品等。

设计产业这一集聚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去阐释。产业性质、交通环境与产业氛围。工业设计属于设计行业,具有协同创新的特征,企业、客户和产业之间需要有各类资源的沟通,从而指向良性竞争。并且,由于市中心或者迅速发展的新区,其人群的聚集,带来了人才的聚集,从而对公司发展更有利。从交通环境方面,市中心聚集着较多的交通干线,对于工作人员或者是企业之间的沟通都节约了很多时间上的成本。从产业氛围角度来说,创意产业的氛围需要灵感的支持,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程度对工业设计产业落脚有着关键的影响,城区和新区的各类资源都更加丰富,所以在这些聚集的地点都有很多相同因素的聚集。

总的来说,在外环以内的城区,上海工业设计业的分布已形成“双中心集聚”的空间格局, 即在传统的内城中心区与新兴的浦东新区集聚。

3.2 外环外——郊区方向扩散,少数聚集

工业设计公司的分布不仅是在中心区域的聚集,也有向四周反射的特征,其中会出现同类产业聚集的现象。如交通工具类设计公司共15家,其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各5家,形成了两个小集群,而在市中心相对较少。

原因是随着城市的扩张, 外环以外的区域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 新城以及新的开发区涌现,以及交通轨道的普及,都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环境,从而导致工业设计公司也开始向郊外扩散。此外,由于一些创意产业的专业性,需要较大的场地范围,综合考虑地价和区位这两个因素。另一个现象是相对于少数聚集的同类产业,有些设计产业会在地区的分布中形成地域性的标志,如上海意途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业务是机械设备设计。坐落于闵行,它结合了周围工业基地的特点,主要提供机械设备外观设计、钣金结构设计、样机加工与量产服务。服务领域包括机床设备、纸加工设备、塑胶设备、环保机械、食品包装设备、新能源设备、公共设备等。

总的来说,内城的工业设计企业数量随远多于郊区,但伴随着新区的发展,也有部分工业设计公司开始在外环外出现,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扩散的态势。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安亭汽车城等。这样的产业聚集会导致一部分人员分散工作并且企业之间良性竞争,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形成地域文化。

3.3 同类产业集聚分布

将各个公司依照主要服务领域和设计类别分类查看,还能看出工业设计公司分布呈现出同类产业集聚的特点。如交通工具类设计公司共15家,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各5家,形成了两个小集群, 而家居用品类设计公司共10家,也集中分布在中心市区,相互间距离不远,包括虹口1家,长宁2家,徐汇2家,静安1家,剩余闵行、浦东、宝山和金山各1家。由此可以看出,同类型的产业常会出现集聚分布的情况,包括同产业集中分布在同一行政区,及同产业内3~5家公司集中分布形成小聚点这两大特色。

总的来说,产业园区的形成即产业聚集带来了产城融合效应。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互相促进,互相融合,设计产业需要在高科技园区内与其他高新技术集群深度融合,从而也能吸引其他设计产业公司纷纷落脚,形成具有特色的产城融合效应。

4 张江高科技园区地理位置、园区空间划分、产业种类

20世纪,张江因为其独特的产业集中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由此从园区中的地理位置、空间划分、产业种类来继续探索设计产业与社区融合的案例。

中国“硅谷”“药谷”为方向创新创业是张江产业布局的重点方向,张江从引进到自主研发到引领,都离不开研究和创新的结合,总之创新是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张江以其独具一身的研发与创新,做到了海科创中心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张江是上海现代科技产业一大集聚地之地,位于浦东新区的中南部,西临虹桥机场,东临浦东国际机场,张江科技园的北面就是陆家嘴金融区。

产业种类引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创新驱动、产业集群,人才发展创新。张江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国内信息、医药、绿色、平台经济网络等产业。拥有2校、1所、1院、18个公共服务平台和40个中心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对于张江科技城城市的更新,主张以科学、产城融合、功能、绿色,宜居宜业的国际标准来发展上海科创的核心功能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总体地位。

此外为方便人才定居,以原有的张江镇为基础,逐步发展出不同物业档次的住宅聚集地,园区已兴建了紫薇公寓、科技公寓等12个人才公寓,总面积接近25万平方米,为园区最大的人才公寓提供者。大量居民和人才在园区内安家落户,张江科学城项目占地面积839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176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80米,建筑密度45%,绿地率25%,使得园区晚上不再是一座空城,达到了人与城市协同发展。除了这些公共服务平台和学会协会外,园区还成立了20个孵化器,方便人才交流和工作。

交通方面,现在的状态是以轨道交通为主,目前张江高科有地铁二号线,地铁十三号也即将建成,在规划研究中还有二十一号线、两场快线,交通方面有助于快频次的人才和商业的交流,加快城市、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快速交流。

产业与城市的融合改变了人们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业园区的发展能够带动园区内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以及交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这也是现代城镇化的一种标志。

5 产城融合趋势特征

除了上述产城融合标志性特色取决于产业聚集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产城融合还具有的四化现象(曲巍巍、程迎新,2017),即协同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网络化。

网络化是我国产城融合重要的发展基础,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给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新的模式。我国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此各地方与政府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向传统行业发出号召主张向互联网创业园发展,探索我国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的道路。缩减传统行业的平行路程,利用互联网提高城市空间效率。此外消费升级,也就是服务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服务产业,也引领了部分传统行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型消费类型也与日俱增,体验式、共享式的服务经济也快速发展,催生了生产性服务业与科技创业园、商贸综合体的发展,激发了新的消费需求。协同化是主要在于人与城市的协同以及资源协同,体现在城市化进程要以人为本,一方面是人才引进,另一方面是关注城乡协同。智能化是产城发展的重要路径,提升了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创新城市管理与资源整合,加快城市发展的脚步,从而为民众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多层次,全覆盖、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杜宝东(产城融合的多维分析 2014)从产城发展的四大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类型维度、人本维度),探讨城市梯度对产城融合的影响,主张“时间上”要尊重城市之间的客观发展规律,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发展策略。针对上海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特色研究,正如文章中所说,城市梯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同的城市所面臨的情况也大不相同,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用于一套理论。因此本文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研究,具有典型的意义,能够为其他同类城市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并且结合具体详尽的案例能够更好地进行阐述。

6 产业与校园融合

上海产城融合除了上述的企业聚集、社区和园区融合的三大特色之外,还有与高校紧密结合的特征,本文将着重分析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这个案例,展示创新产业和校园融合的方式。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也被称为“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正式启动于2009年,根据上海杨浦区环同济经济圈“十二五”规划数据记载,2006年产出为23亿元,到2010年产出为150亿元,不到五年的时间,产出的数额翻了6倍不止。目前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中聚集的企业以创意产业为龙头产业,囊括汽车设计、工程设计、艺术传媒设计、软件设计,以研发设计为主的知识型、产业型服务产值占据总产值的70%。并且随着规模的逐渐扩大,产业的更新促进着城市的更新,商务的办公地区逐渐和人们的街道、住宅相融合,形成了咖啡馆等交流密切的场所,空间尺度宜人。

以同济大学周围的DNA coffeer为例,在同济大学校外栽种了一片水晶森林作为自习室,除了是拥有创意咖啡、撸串美食的创意集结地,更是一家懒人图书馆。来这里,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更能藏身于树屋睡眠仓和深夜自习室,与一群创意达人一起汲取养分,开辟脑洞。

第一,改进“园区”和“社区”互相隔离的现象。在城市中有部分的“园区”对社区存在的方式并不是很友好,往往互相割裂,比如,园区的高科技大楼耸立,噪声,微乎其微的绿化环境,都会在使得原先的居民有不好的居住的体验。第三空间即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缓冲地带,联系着人们的住宅与办公场所,是整个城市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是生活水平的体现。在同济产业带中,第三空间的作用联系了“校区”“社区”“园区”三者的关系。

第二,同济大学产业带的产业分布,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设计咨询产业为核心圈层;以服务、制造、咨询类的产业为次心圈层;以房企信息服务业为包围圈层;以公关服务等联系性的产业作为设计产业集群的最外包圈层。

同济大学的重点专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等领域的师生资源与坐落在杨浦环内的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邮电设计院、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规划设计院这四大产业巨头共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计划中同济大学与政府还共同签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联手推进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合作意向书》,创意产业聚集区位于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产业,增加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第三,政府政策支持,如此之大的区域建设是离不开政府的监督与共同建设的,早在2007年,《杨浦区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体规划纲要》,杨浦区政府承担产业园的空间规矩,绿化环境,水土保持,环境整治等任务,上面也说道杨浦区人民政府、同济大学共同签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联手推进上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合作意向书》。在这个区域内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可以适合创业者的生存。不仅如此,在产业的投资和战略合作中,同济产业带也是深受投资人的好评,在安亭· 环同济创智城建设中,在嘉定区民政府和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共同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这项协议带动了众多的项目落地,其中包含重大产业项目16个,完成项目集中签约的投资总额达到数十亿。产业之间的跨度也非常大,从城市规划到节能环保等重大产业布局。

总之,产业、校区与社区的协同发展,首先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需要充足的成长空间。其次需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做到企业与学生的地位平等并且资源共享,共同享受产业带与校园带来的福利。最后需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高度聚集创意资源,创意的概念需要遍布各个领域,需要从理念、营销、设计、销售、教育、医疗等不同的行业,从而彻底增加产业链条的活力。从产业分布上来看,第一产业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也十分重要,产业之间既存在纵向的分工、水平关系,也存在横向的种类关系,从工程类的产业到生产性服务产业。聚集类的产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更适合围绕高校融合发展。

7 结 论

本文对上海创意产业和设计公司的位置进行调研,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索了张江科学城和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总结出城市名和产业相互结合与相互作用的规律,比如安亭汽车城,很多城市因为有了特殊的产业从而有了新的名称代表,比如网络爆红的江南皮革厂、义务小商品市场,这种高度集中的产业代表着城市形象,树立了城市品牌,这种以产业成为独特品牌的也是一种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律,城市的功能划分明确,并且已经达到了专业的程度。另外,基于老旧厂区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结合政府的介入与管理,也给艺术家商业增加了一席之地,进而在发展中转化为创意产业的市场。

本研究总结出了以上海为例的产城发展特色,外环内双中心集聚、外环外郊区方向扩散,少数聚集、同类产业集聚分布、第三空间的作用、三区融合(社区、校区、园区)等特点,同时产业的聚集也和城市历史有关,需要根据城市与产业的自身特色协同发展。在产业和城市的内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一切发展要以人为本,根据产业的性质选择适合驻扎在人们周围的总部,例如知识型产业,除此以外,园区需要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互融合,着重建设绿化,共同开放第三空间,一方面降低办公与住宅区域割裂的发生频率,另一方面吸引人才的入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有高校校园资源的园区中,初步的产业选择最好和校园的重点学科、强势专业挂钩,这样会吸引一定高质量的企业和学生以及社会人员的入驻,要注重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各科各领域各方法的更新创意模式,以及落地实际创意产业,例如工业设计等,能够带动区域内的创新意识,增加产业活力。将高校的教育与学生资源真正融合到社会的生产之中,带动现实产业的发展。

再次,在产业分配中着重科技力量,协同发展创意产业,带生出更多新的中国原创品牌,可以是消费电子、家居产品、智能手电等,这样做的好处也是能够带动周围城市及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品牌的竞争实力,高效促进资源配置。

最后,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当地的政策环境、文化特色和各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要根据不同的地方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产城融合发展计划,市场需求的不同也会影响产业的布局。否则将会造成产业与资源对接失败,文化等级差异,园区与社区的反差。注重新城镇与产业的协调性,带动周围产业与城市的發展,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重要,是国际竞争中的硬核较量。优化城市布局,开放第三空间,建设环保变化,发展交通,缩减区域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方田红,曾刚,张云伟.纽约自发性创意街区空间迁移原因分析[J].城市问题,2012(12).

[2]曲巍巍,程迎新.我国产城融合的“四化”趋势[J].人民论坛,2017(4).

[3]玉超.承旧启新的创意街区——美国苏荷街区的前世今生[J].中华建设,2013(7).

[4]许建,刘璇.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2(1).

[5]邓智团.第三空间激活城市创新街区活力——美国剑桥肯戴尔广场经验[J].北京规划建设,2018(1).

[6]蔡丽玲,季晓芬.开放式创意街区及其创意策略——以杭州中北创意街区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2012(1).

[7]陈刚,郑志元,王颖.地域特色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及表达研究[J].江淮论坛,2016(6).

[8]杜宝东.地域特色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及表达研究[J].规划师,2014(6).

[9]胡海忠,肖颖喆,郑国松.创意街区与中小制造企业互动关系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1).

[10]杜宝东.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J].规划师,2014(6).

作者:王菲菲 丁伟 安大地

第3篇: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发展与管理

摘要:城市与产业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依托,产业与城市的融合与协调可以推动产业园区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使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得到提升。本文首先对产城融合的背景做了相关研究。然后对产城融合的内涵做了简要的解析。再次分析研究了现阶段我国产业园区面对的发展弊端。最后归纳总结了促进传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管理策略以期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园区;管理策略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各省市先后掀起了建设产业园区的浪潮,由此我国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产业园区一般都会选择在远离于城市主要生活区的独立区域进行建设,其功能比较单一,主要进行产业集聚化生产,而产业园区内部员工的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活动则主要依赖于其相邻的城市中心区。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大量的工业园区等围绕主城区发展建设,促进了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增强了生产活动的便利性,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这种在城市外围建设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的模式逐渐开始暴露出很多问题。产业园区居住、娱乐、商务等功能缺乏,园区生产性与生活性设施不完善,职住分离现象明显,潮汐式交通造成交通拥堵,园区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差。

二、产城融合内涵解析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和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提高,面对着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产城分离、产城脱节等问题,“产城融合”的概念被不断提及。张道刚认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园区,一定是个性十足的城镇社区。产城融合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城镇社区加以精心打造,把城镇社区提升为产业发展服务区;杨芳、王宇认为产城融合是在产业功能基础上的新区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在居住功能基础上的新区加强产业功能的产城一体化发展;刘荣增、王淑华认为产城融合中的“产”既指的是产业的概念,也是指产业聚集区概念,既强调产业的竞争力和社会服务功能,又强调产业自身与老城和城市新区的融合及其辐射带动作用;刘瑾等提出产城融合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现代产业体系为动力、以生产性和生活性融合为功能关系的多元复合性;李学杰认为产城融合的内在含义包括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基本单元的相互联系,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

专家学者通过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分析后我们对产城融合有了基本的理解与共识:产城融合是城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以产业为支撑,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加强环境保护,驱动城市系统更新;以城市为载体,发展城市的生產服务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职住平衡,实现城市、产业、人融合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城市核心功能提升、产业布局合理、空间结构优化、社会人文生态和谐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产业园区面对的发展弊端

1.产业园区规划编制的思路、技术手段等缺乏与城市总体规划在功能设置、空间结构、基础配套等各方面的统筹考虑。一方面,规划编制通常以产业为发展重点,只注重产业规模的扩大,缺少产业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规划研,并且后期运营管理滞后。另一方面对于公共设施配套标准的制定与布局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能够与产业园区的业态特征、职住分布等相匹配。

2.产业园区内部职住矛盾突出,阻碍园区健康可持续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初期由于其单纯以工业发展为主,对于产城关系以及产城长期发展策略研究不足,缺乏城市社会功能建设,忽视人的需求,使得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失衡。职住平衡是产城融合的重要特征,而传统产业园区则是职住人口失衡,园区功能服务难以满足职工需求,职工工作在园区,生活居住在城区,造成鬼城的出现以及一系列交通、环境问题。

3.传统产业园区以产业功能集聚为主,大多发展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由于依赖土地经营,使得实际产出能效低下。产业园区过度追求产业发展,商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发展滞后,园区功能不完善,配套不足,在业态选择和产业定位等方面与区域发展不匹配。这就要使产业园区由低端单一的产业链向高端多元化转型升级,提高产出能效。

四、促进传统产业园区产城融合的管理策略

1、提高政策研究能力

对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开展园区建设的前提与保障,将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规划策略深入研究,规划先行,使城市、产业、土地等相关规划政策融合衔接,促进规划部门、产业部门、公共服务等各部门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协调一致。

2、城市功能复合发展

城市功能复合一般是指城市中各种功能混合发展。产业新区通常是以单一功能为起点进行建设的,如工业区、居住区。但随着新区的发展,单一功能的集聚会达到最大化,不能满足新区发展的需求,要引入新的配套服务功能。功能单一是造成产城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的天性是多样性,功能复合能够为新区发展注入活力,功能复合需要在城市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将居住、商务、娱乐、科研、行政管理等功能导入到城市内部,实现园区功能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3、促进土地空间混合利用

受《雅典宪章》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园区在用地布局上更加注重功能分区。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分布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造成了各功能用地在空间上的割裂。产城融合发展要强化园区功能分区与土地利用的兼容性,引导形成大分区、小聚集和适度混合的空间利用形式。同时整治土地低效利用问题,促进土地优化集约利用,改善土地供需矛盾的现状。通过淘汰产出效率低,污染能耗高的产业用地,增加高端产业用地发展空间。

4、加强职住平衡发展

职住平衡理论是西方城市规划界在与“城市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规划理念。就业与居住是园区与城镇的基本功能,将园区内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进行结构性匹配,促进职住平衡是产城融合的重要表现。园区内各种资源能否满足人们的可获取性和便利性是其关键因素。当人口大量的向产业园区集聚的同时必然会对居住、休闲、医疗、教育等需求增多,只有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才能增强园区对人的吸附能力。要对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经济活动等各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资源分布。强化人们在各类活动转化过程中的便利性与经济性。

5、完善城市基础服务配套

配套设施应根据产业园区的性质与功能进行统筹布置,构建起系统化和等级化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网络,提高园区内生活配套设施的人性化、便利化,改善园区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园区在完善设施配套时一方面要加强生产性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园区产业发展和未来新增产业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有利于吸引高端企业的入驻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园区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各项服务设施,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城融合发展。

6、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与城市相伴相生,产业发展对城市的兴衰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式下,产业园区,尤其是以中低端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园区,由于其产业链单一,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等原因,面临着转型重构的问题。园区产业的发展要向高端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鼓励创新创业以及高科技企业入驻发展。其中第三产业在激发产城活力,提升产城融合度,增强城市发展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重视对第三产业的培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

[2]杨芳,王宇.产城融合的新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4

[3]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

[4]刘瑾,耿谦,王艳.产城融合型高新区发展模式及其规划策略——以济南高新区为例[J].规划师,2012

[5]李学杰.城市化进程中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探析[J].经济师,2012

[6]向乔玉,目斌.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园区模块空间建设体系规划引导[J].规划师,2014

作者简介:

孙立振(1993年-),男,山东潍坊人,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作者:孙立振 孙玉

第4篇: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的报告

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

情况的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

2015年初,按照朝阳市委、市政府“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朝阳县依托二十家子镇和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成立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初步提出了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融合发展的规划设想,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4月,开发区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朝阳柳城经济开发区。下面将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

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委托辽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朝阳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30)》,开发区按照区域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三支柱、双培育”的产业发展“3+2”模式,产业发展将经历以下两个阶段,全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产城融合新局面。第一阶段(2015--2020年)开发区逐渐投入到更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完善过程中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及消费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也会促进产业升级和配套服务产业的发展。就业人群构成逐渐丰富,各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建设职业学校、人才公寓、酒店、产

1 业服务平台等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设施。第二阶段(2020--2030年)开发区由产业功能主导区逐渐转变为新型工业示范基地和产城融合发展新城区,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工业新区和二十家子镇区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就业人群和居住人群结构匹配、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联系紧密的产城融合新局面。工业与贸易的双轮驱动,二十家子新市镇社会经济达到全县一流水平,成功打造为朝阳县副中心。

二是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发展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这一核心命脉,依托“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三基地一园区”,具体为:利用温甬台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转移契机,依托标准化厂房和张世新能源汽车这个龙头,打造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利用县域内丰富的钒钛资源,依托中科院过程所辽西钒钛湿法冶炼新工艺,打造钒钛产业基地;利用化工产业园优势,依托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打造辽西地区精细化工科研成果转化承接地;利用开发区距离锦州港仅有65公里的区位优势,依托国电投锦赤货运专线东大屯车站,打造国电投朝阳(保税)物流产业园区。

截至5月中旬,现已在开发区注册的企业有64家。其中,装备制造企业21家,包括张世新能源汽车、辽宁精锐、 2 辽宁永得利、辽宁唐氏等;有色金属企业8家,包括北方兄弟、东锆新材料等;精细化工(含静脉产业)企业14家,包括明宇化工、天铭工贸、康泉医化、骏业橡胶、朝阳顺德等;建材等其他企业21家,包括华森木业、宏光墙体等。

特别是开发区以标准化厂房建设(PPP模式)为突破口,建设朝阳(台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力争在三年内打造一个拥有标房100万平、企业100家、产值达100亿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基地。一期已建完标房25栋、面积23万平方米,正在完善项目区内道路、综合管廊(给水、雨水、污水、热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预计七月末完工。目前入驻企业17家。二期用地面积1066.7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共建厂房51栋。已与台州16家企业签订了入驻协议,20家企业签订了意向协议,现在正在征地拆迁,规划区内294家农户搬迁已纳入2017年棚改,采取“异地搬迁、集中安置、免费培训、就地上岗”办法,妥善处理拆迁及农民安置问题。具体为:一是在兴隆大街西侧、兴隆河大桥以北规划建设朝阳县台州汽车产业园生活配套服务区项目,建筑面积17.2万平方米,解决棚改搬迁户和产业工人生活问题,目前已经进场开始施工。二是已将征地拆迁户中的适龄劳动力和周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信息提供给一期标房进驻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工作,现在统计登记基本完成。三是协调人社部门、职业学校等机构和企业一同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现在正在进行中。

3 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不断壮大,将来会有大批产业工人在开发区和新市镇工作、生活、消费,带动新市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开发区现有生产企业(二十家子及周边企业)共计有工人1058人,用工人数比较多的企业为北方兄弟、明宇化工、骏业橡胶、东锆新材料4家,占比为65.6%;技能人才115人,占比为15.9%。 2017年,开发区10家台州汽车零部件企业计划招工500人左右;金垚、鸿澄、吉腾3家化工企业预计用工80人;鑫诚钼业、顺德环保、辽宁维博、成运橡胶预计用工140人;北方兄弟25500千伏安电炉启动、东锆新材料350吨核级锆生产线投产,预计用工200人;加上其他企业用工需求,2017年所需人数至少在1100人以上。以产业发展吸附就业人员和增加新市镇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互通共用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日供水能力达22000吨供水管线竣工运营,正在启动4万吨净水厂(东水西调)建设工程,竣工后能够满足开发区和二十家子镇用水需求;220千伏何家变电站和66千伏兴隆、东洼变电站投入运行;即将开工建设的柏山至何家50公里输变电线路架设工程竣工后,与原来用电线路形成闭合电路,提供双电源供电,将完全满足开发区和新市镇用电的需求;开发区内四条总长20公里高标准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加上锦赤、鞍羊两条省道,

4 开发区路网骨架搭建完成,与二十家子新市镇相连通的锦鞍路已建设完成,锦鞍路大桥即将完工,这条路全线贯通后将开发区和新市镇紧紧地连接在一起;中鼎研发双创中心去年底已投入使用,为企业科技研发和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科技研发创新搭建了平台。此外,武汉尚远集团3000吨污水处理厂项目,7月份投入使用。北京鸿成盛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热源厂建设项目,年内满足企业用暖、用气需求,也可以扩大到为新市镇提供供暖服务。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机构设置和审批服务改革体现产城融合理念。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走在了全市前列,领导班子成员、管委会副主任兼任新市镇党委书记的领导架构充分体现了体制机制上的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区承接了市级审批权限,已承接19个市直部门的审批权限111项,其中直接审批权限107项,委托审批权限4项。按照“压缩机构、精简人员、确保每项市级权限都有专人承接”的原则,审批中心整合原有9个窗口,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现开设综合管理、市场准入、投资管理、基建保障等7个窗口和国土、规划、消防三个派驻机构,采取“统一受理、统一送达、一枚公章审批”的运行模式。整合安全生产、市场监督、综合执法、环境监察、建设施工等部门的监管职责,成立综合监督管理局,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一部门监管”、“两随机一公开”的审批监管运行机制。审批服务和监督管理机 5 制完全能够满足新市镇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开发区在贯彻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建设用地储备与产业发展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土地是产业发展的承载和根本,随着开发区大力招商引资,优惠的招商政策和区位优势、全程领办的保姆式服务、营商环境的不断向好、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了许多投资者。致使有些项目不能尽早开工建设的主要原因在于建设用地所需地块属于公益林地、经济林地、基本农田等,需要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二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开发区倾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等基础保障逐渐完善,但是在污水处理、集中供暖、供气、通讯设施等方面亟待完善;三是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比较明显表现在开发区内企业在金融、物流、通讯、宾馆、就学、就医等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着诸多不便;四是财政资金投入有限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投入开发区建设,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致使开发区发展产业的扶持政策与先进地区不够优惠,基础设施标准不够高,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发展进程。五是技术人才不足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通过对开发区现有生产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和在为浙江台州1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招工服务中发现,

6 企业生产需要的普通技术型岗位用工短缺,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三、解决产城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产城融合是我国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县委十五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二十家子新市镇本着“产城互动、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定位为副县城,作为开发区生活服务功能腹地,与开发区一体规划、同步建设。

为此,开发区以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解决办法: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协调。要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开发区与新市镇同步发展的整体规划。政府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应依据开发区和新市镇发展规划,想方设法争取足够的符合规划的建设用地指标储备,以满足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用地需求;二是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继续采取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利用社会资本融资建设,以解决财政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根据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银行、就学、就医、市场等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四是招才引智,因需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要统一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吸引更

7 多的人才到开发区工作;要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尝试校企联合办学,培养新型产业工人;要加强对企业用工的岗位培训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支撑。

第5篇: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

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

— 1 —

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 — 2 —

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积聚企业,以企业振兴产业,重点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纺织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平台建设。邵武经济开发区,规划向香铺、吞源、朱山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林产加工业,提升初级产品板材层次,加快室内装饰材料、高档进口木家具、竹制家居用品的发展,着力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竹木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向行岭、下沙方向推进,与屯上、下沙、晒口工业平台连片发展,重点发展以氟、硅、炭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水北规划纺织工业园,依托邵武火电厂扩建实施热电联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业, 以染整环节为中心,上游向棉纺、织造产业延伸,下游向服装加工、鞋帽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

夯实园区基础设施。用好用足“低丘缓坡地利用开发”试点政策,拉开园区框架。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强化土地节约集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园区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科学设臵园区管理机构,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区合一。配套完善商贸物流体系,促进海关设立监管场所,加快建设集市

— 3 —

场信息、现代仓储、快递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商检及海关报关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专业园区,打造省级物流园。

2. 实施“城区融合行动”

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管理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

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要求,推进“一城四翼”融合发展的市区格局。东翼,中心城区向东结合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延伸至吴家塘镇;南翼,中心城区向南依托邵武经济开发区建设,延伸至城郊镇香铺村;西翼,中心城区向西沿生态休闲旅游区向龙斗方向带状拓展;北翼,中心城区向北规划纺织工业园,延伸至水北镇大漠村。将城郊镇、水北镇、下沙镇和吴家塘镇纳入城区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东起吴家塘镇,西至水北镇龙斗村,南至城郊镇香铺村,北至水北镇大漠村的城市框架,规划控制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提高中心城区对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城市二环路建设工程,扩大城市建成区框架。推动芹田片区、坪上片区和苦竹湾片区的整体开发,扩大城市容量,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创造洼地环境。按照覆盖园区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中心客运站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 4 —

加快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城市排水、管道燃气等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园区公共租赁房、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商业业态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形成辐射闽赣周边的商贸流通集散中心。发挥“山、水、绿”优势,建设精品山水园林城市。

3. 实施“旅游区建设行动”

积极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实现“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硬实力”基础,以张三丰太极文化、儒学和平文化为“软实力”依托,加快养生游、文化游、休闲游产品开发。加大和平古镇、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高水准做好和平旅游度假小镇规划,着力推进和平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博物馆、民俗馆、李纲馆等资源,提升天成奇峡、云灵山漂流、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山水为品牌,以欢乐体验为主导的文化山水欢乐走廊,发展养生旅游;持续开展龙舟赛、摩托车越野赛和太极拳等体育赛事,发展运动康体休闲游;加快温泉项目开发,打响氧吧温泉品牌,将太极养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养生产品。加大旅游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二)创新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1. 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 5 —

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项目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在低丘缓坡地试点范围内,依照试点的优惠政策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平整土地,条件成熟时支持向国土部申请扩大试点范围。对保留原有的和规划设计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生态用地,允许只办理农用地征收,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允许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威胁搬迁等符合“一户一宅”用地条件的农民,跨村、跨乡镇到规划中心村、中心城镇建房。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臵回迁房项目允许按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10-15%)配建商业服务设施,并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全面落实和谐征迁工作法,探索留地(物业)安臵、入股安臵、住房安臵等多种安臵模式,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 探索城乡土地利用新模式

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超过上级下达补充耕地任务的耕地数,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指标交易。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允许将群众自愿前提下实施的旧村复垦项目和建制镇用地纳入增减挂钩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新增耕地数核定交易指标,提高先行交易指标比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建新项目可组成项目区整体审批,建新地块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或意见。允许以自然村(组)为单位,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开展农村住宅臵换城镇住房工作,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新建房屋臵换其原有 — 6 —

农村住房,臵换的城镇住房参照拆迁安臵户的规定办理产权证。允许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进行登记、评估、以抵押方式进入国有融资平台或在本市范围内的农业人口之间流转。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工宿舍。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在原土地使用者自愿申请的前提下,由政府收储并公开出让,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支持申报列为国土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酒店、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现行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探索城市生态用地差异化管理模式,将城市绿地划入非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 拓展土地规划统筹空间

加强规划调控,探索差别化规划管理。对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在年度指标不足时允许申请追加,保障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本市建设用地指标内适当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对未列入规划的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适时修改规划并及时审批。对项目建设给予林地指标倾斜,对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范围之内涉及的林地给予指标上支持。在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内,使用乡镇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由设区市国土部门审批。

(三)着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

— 7 —

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林业示范点,将邵武市列为省级碳汇造林试点县、现代农业(竹业)发展示范县。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将邵武市列入全省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提高植被恢复费及森林资源补偿费返还额度。积极争取《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邵武市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减排工程建设,突出重点指标削减,以点带面,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广生态型种养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四)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 全面放宽落户条件

实行无门槛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市区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女,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省内农业转移人员从农村落户邵武城镇后,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仍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主 — 8 —

选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省内户籍地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委托邵武市管理和异地结算的办法。

2.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用工管理体系。持有居住证的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城乡劳动力均等的公共就业体系服务,失业后可以在邵武进行失业登记,享受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同等的所有促进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邵武市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强“就业促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按照国家规定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税负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3.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教育用地优先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和城乡幼儿园扩容建设,在旧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南区域规划新建一所中学,做好实小水北分校建设工作,改善莲塘中学、城郊八一希望小学办学条件。加快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全市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统一管理,统筹配臵。推行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 9 —

就学纳入邵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所有高中逐步面向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平等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省级要将我市新建学校或提升学校纳入扶持保障重点。

4. 完善与区域中心规模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配套体系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市立医院,实施市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和市第二医院改扩建,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闽赣周边县市医疗服务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闽赣周边县市群众能力。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探索总额控制、按临床路径、按项目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模式。探索实行省定价格幅度内“自主议价”的药品采购制度。建立覆盖全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开展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按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准核定邵武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按服务人口合理规划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温泉养生旅游综合体配套,建设养生医院或保健中心。

5.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推动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并轨统一。异 — 10 —

地务工人员已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稳定就业的,可按省上规定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会保险权益。持有居住证的本省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城镇从事个体经营以及灵活就业的,可以个体经营者、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在邵武参加或接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台城乡居民社保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保、机关社保之间的接续转移办法,全面实现区域范围统一的医保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到2015年以前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6. 构建坚实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构建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邵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顺邵高速公路尽快建设,支持邵武尽快接入国家高速主干网,争取浦建龙梅高速铁路开工,争取对鹰厦铁路邵武段进行扩能改造。实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完善环城干线公路网,加快城区环城路建设和县乡道路、旅游景区公路提级改造,闭合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二环初步形成。完善交通场站建设,加强武邵、邵光、顺邵三条高速公路沿线的站场枢纽设施、货物装卸分拣设备及组织、运输装备和通信信息等系统的建设。加快邵武火电厂三期建设,完善城乡电网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口岸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推进邵武通用机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

— 11 —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相关部门与南平市、邵武市共同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邵武市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门办事机构,组织实施试点方案。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对照方案,各负其责,通力配合,支持邵武市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资金和政策保障

省级预算内投资加大对邵武市城镇化试点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中的民生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财政部代理发行的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支持邵武市项目建设。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考虑邵武为原中央苏区县和山区县等特殊因素,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政策限制,通过采取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措施,加大财政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上金融部门对邵武改革项目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给予切块专项信贷规模。支持邵武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帮助企业发展,发行城投债等为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

(三)加强目标管理

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根据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实行项目化精细管理,提高城镇化 — 12 —

试点的科学性,防范和减少风险。对重大发展改革举措和政策,适时组织开展事前咨询论证和事后跟踪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责任,严格考核,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

— 13 —

第6篇:关于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试点进展情况汇报

南安市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试点

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南安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7年5月25日)

2015年2月,南安市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试点方案获省政府批复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方案要求,积极先行先试,加快沿海三镇产城融合试点工作。沿海三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步伐加快,2016年末,官桥、水头、石井等沿海三镇户籍人口总数30.3万人,城镇人口数16.8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5.56%(全市53.2%);完成工商税收合计17.99亿元,占全市各乡镇(街道)税收实绩的29.89%,发挥南安经济龙头支撑作用。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和举措

(一)试点推进强化组织协调、形成合力。一是加强试点工作统筹协调,成立南安市沿海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部办公室、规划建设工作组、产业提升工作组、土地利用工作组、融资创新工作利用组、政务改革工作组等“一办五组”组成,统筹组织实施沿海三镇产城联动发展工作。二是明确试点工作重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试点工作作出指导,分管试点工作市领导围绕省试点方案要求,研究贯彻落实省级试点方案的意见和举措。2015年出台《南安市沿海

1 三镇产城融合培育小城市综合试点的实施意见》(南委办〔2015〕57号),明列近期重点推进项目(事项)55个;2016年制定《南安市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南政文〔2016〕222号),分年度化解工作任务,策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确保试点改革任务推动落实。

(二)产城规划注重融合对接、全域推开。一是全域规划逐步实施,注重发挥海港、空港、陆港优势,以“三湾联动、对接厦门”为方向,按照三镇一城、产城融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南翼新城(南安组团)总体规划,推进南翼新城规划与厦门、晋江融合规划,完成南翼新城(南安组团)总规纲要,加快打造“三港一体”现代化滨海城市。二是“多规合一”试点深入推进,以水头镇为全市“多规合一”试点之一,完成试点区控规“一张图”拼接等,加快划定“生态控制线”、“城镇增长边界”。三是核心区规划加快编制,着眼于提升沿海三镇规划品质和核心区功能,委托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公司规划编制《南安石井片区及水头核心区规划咨询》,参照苏州工业园区模式,对南翼核心区域发展定位、空间开发、产业布局和城市设计进行系统性规划研究,前瞻引领开发建设。四是生态空间保护持续加大。加强生态空间源头管控,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沿海三镇纳入生态控制线区域面积109.94平方公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沿海三镇划

2 定永久基本农田4.09万亩。结合全市“两溪一湾”安全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编制水头湾(五里桥畔)休闲慢道景观概念性规划,优化沿海三镇环湾生态环境。

(三)产业兴城着眼质效提升、转换动能。一是产业扶持力度加大,出台《关于促进石材陶瓷和水暖厨卫产业稳健发展二十条措施》,主要从资金保障、办证服务、兼并重组、协作配套、创新发展、拓展市场、平台建设等七大方面加大石材产业扶持。支持石材产业发展基金发展壮大,为石材企业提供过桥贷款,截至今年4月底,南石基金累计为778家企业转贷77.95亿元。二是产业文化加快培育,石材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做大,英良印象五号石材文化创意园、石材产品收集展示馆等建成投用,东星奢石文创园成为福建省首批观光工厂,“泛家居”首个线下体验馆(英良馆)开馆,沿海三镇石文化圈加快构建。三是市场地位持续提升。专业市场平台功能转换和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成立首个石材机械辅料交易中心,石材产业展示运营中心建成投用,“中国·水头石材指数”多次被中国石材协会引用作为行业报告分析依据,并列入全省五大经济指数。石博会影响力持续提升,2016年第17届石博会贸易总额达104.8亿元,同比增长7.6%,各项经贸成效均创历届之最。四是行业循环发展深入推进,出台《南安市石材陶瓷行业粉尘综合整治方案》,加强石材陶瓷行业污染整治。五是新兴产业平台迅速升级,项目招商成效显著,先后引进泉州芯谷、阀门产业回归创业园、中农

3 批泉州国际物流港、天地汇物流港“全国结算中心”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期,重点推进“泉州芯谷”南安石井园区规划建设,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的“泉州芯谷”南安石井园区管理委员会,加快手续报批、征地征海等前期工作。

(四)城镇建设立足内涵品质、加速推进。一是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纵六横”三镇区域快速路网体系逐步完善,重点加快石井港区一期填海工程,抓紧16#-19#万吨级泊位建设前期工作,石井口岸通关设施提级步伐加快;推进国道324线水头新复线建设(现已纳入国省干线联十一线),升级改造世纪大道、福山大道、科院北路等三镇旧镇区道路。二是城镇更新改造深入实施,重点推进三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三旧改造”试点建设,加快沿海三镇石结构房片区改造,推进官桥镇瑞鹊、祥和、崇文立新、许林片区、水头镇巷内、西锦片区和石井镇旧区等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施“美丽乡村” 建设工程,官桥镇洪岭村获评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三是闽南文化固态保护和业态提升全面推进。注重抓好历史街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提升,积极推进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中宪第、红砖建筑村落等文化建筑的保护修复,编制官桥镇漳州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等,漳州寮村成为国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村落。发挥郑成功文化品牌优势,2016年成功举办第四届郑成功文化节,增进两岸文化交流;以项目化运

4 作的方式,深入挖掘“海丝南安、成功故里”内涵,策划实施郑成功主题文化园项目,计划投资30—50亿元。四是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实施南翼新城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工程,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着力解决沿海三镇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加大师资配备、校舍扩容、就学政策等倾斜。比如,招聘的新教师分配倾向于沿海教师缺编较多的水头、石井等乡镇;从教职工超编较多的学校抽调教师到沿海学校支教,给予抽调教师交通费、生活费补贴;外来工子女就学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政策,市财政按标准下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引入民间资本发展社会事业,以社会资本为主建设三级综合医院—泉州滨海医院建成投用,极大方便沿海三镇群众就医。

(五)机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先行先试。一是行政管理机制逐步优化。成立“南安市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局”,设立官桥、水头、石井综合执法中队,统筹协调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工作。南安市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加快承接市级审批功能,首批下放事权包括发改、国土、规划、环保、市场监管、安监等11个市直部门共计56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二是投融资改革不断深化。与中骏集团合作,成立南翼新城港务发展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公共投融资平台,缓解沿海三镇小城市试点建设资金压力。开展与农发行战略合作,合力推进沿海三镇产城融合项目的建设,合作金额达245亿元。三是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落实“一元化”

5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对失地农民进城购买城镇商品房、子女就学、经商务工等给予优先支持。组建水头世纪新城、时代新城等新建社区居委会,有效解决进城购房群众的子女就学、户籍登记、计生管理等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行政审批改革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市级管理权限不能完全下放到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带来分中心活力不足、权限不够,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2、小城市建设项目多,资金需求大,而乡镇融资平台相对较小,带来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3、重大产业性项目不足,支撑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三、下阶段工作措施

一要对接南翼规划,优化小城市发展布局。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主动融入厦漳泉同城化和泉州环湾大都市区建设大局,加强与省、泉州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厦漳泉城市联盟、南安市“南翼三镇”一体总规的对接。二是增强城市功能。围绕产城融合需要,统筹城镇发展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分布,优化产城布局。重点要加快构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快速路和港口等立体交通网络,推进福厦客专和厦漳泉城际轨道1号线前期工作,争取泉州城际轨道交通在水头设置站点,推动建设泉厦漳城市联盟高速公路、滨海大道等外联干道。加快石井国家开放口岸和新港区建设,完善码头泊位、疏港 6 道路、综合服务设施,吸引更多货源从石井港区进出口,实现港口、城市联动发展。

二要加快产业转型,增强小城市发展支撑。一是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重点发展石材贸易,完善矿山专业服务、石材金融服务、石材文创设计、石材商务服务等服务功能,形成辐射海内外的石材贸易及专业服务中心。二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沿海三镇石材、陶瓷等传统产业融入“泛家居”发展,推动石材陶瓷与水暖厨卫、家具生产、五金安防等产品结合,打造一站式采购、一体化服务线上线下家装解决方案。深化品牌创建与运作,积极培育设计师品牌和大师经济。壮大石材机械及工艺制造、石材物流、境外矿山开采等产业,加快培育石材装饰业。三是加快融入“海丝”先行区建设。支持行业协会协调出口价格和应对国际贸易争端,提高出口竞争力;精心组织举办好 “石博会”,搭建经贸平台,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大力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组织企业参加国外的博览会和展销会,拓展市场空间。四是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抓好“泉州芯谷”南安石井园区规划建设,学习苏州工业园等园区的典型经验,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前期工作,启动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展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招商对接,着力打造沿海三镇经济增长极。

三要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小城市发展环境。一是强化节能减排。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完成年度各项减排

7 任务。抓好电镀集控中心、石材行业石粉(碎石)处置场及收集系统等项目建设,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好人造大理石、马赛克等石粉、碎石利用项目。二是推进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活动,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推进大盈溪河流整治项目,加快近海水域污染治理步伐;抓好“青山挂白”治理,深入开展城乡整洁行动,加强畜禽养殖业全过程污染整治;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三是提升城市景观。结合“三旧”改造,推进公园、绿化带、街头绿地、庭院绿化建设,抓好大盈溪、寿溪、石壁水库排洪渠等绿化整治,以郑成功文化主题公园、五里桥文化公园建设、大盈溪、寿溪整治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为依托,推进沿河、沿江、沿海等水系景观的改造提升工程。抓好城市主要入口、枢纽、交通节点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四要做优民生工程,增强小城市发展功能。一是加大教育事业投入。推进沿海三镇教育资源整合,优化三镇师资配置,提升教育水平。二是优化社会环境。完善村级平安视频网络,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镇村两级大调解网络平台,强化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完善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切实消除安定稳定及灾害隐患。深化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提升工程”,完成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任务。三是完善社会保障。积极争取将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

8 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进程。实行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方式,确保村级卫生所(室)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改革覆盖面达100%。四是保护文化积淀。推进五里桥文化公园、蔡氏古民居、中宪第等著名景点的建设,加强对郑成功陵园、朱子祠、桥西古街等有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建筑保留价值的重点文物和古建筑群以及朴里舞狮、埕边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打造个性化新集镇。

五要创新社会管理,激活小城市发展机制。一是创新行政管理。抓好水头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打造“人员编制精干、管理扁平高效、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政府服务平台。二是创新融资体制。利用南翼新城港务发展有限公司、南安市水头城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集城镇化建设资金。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领域,探索“公商协同、以商补公”模式。三是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南安市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局机制体制,加强统筹协调沿海三镇综合执法工作能力。加快南安市沿海三镇行政服务中心承接市级审批功能进度。四是创新土地流转。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农村“两权”抵押。在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推进农民住房、承包地等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建设镇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估价体系、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市场、产权

9 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第7篇:产城融合汇报材料

关于产城融合调研的汇报材料

xx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7月,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9月,省政府批复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以“一区一园”模式扩区(一园即城东园区)。新园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加大产业转型步伐、推动城市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水平。现对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产城融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及现状

三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管投入,城市面貌大幅改善、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产城融合初见成效。

1.城市规模逐步形成。城东安置房一期近10万平方米已建成入驻。福园新村公租房及景观苑小区已开工建设,2018年陆续建成。商住配套、邻里中心、孵化器已规划选址,近期启动挂牌手续,有望于2019年服务园区。城市规模的扩张,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是道路工程建成了通江大道公路改建,支十路、经三路、经四路、支一路、福北路中段、福东北路、支二路、纬二路等x条道路,合计里程达x公里,绿化面积达x平方米;福北路、经四南路、支四路、支一路延伸段、支十南路、站后路、支二路延伸段、纬二路延伸段等8条道路相继开工建设,今年能够建成通车。二是供配电工程新架设了35KV陡沟变至经四路、经四路至经三路、福东路到三只松鼠、光讯3条长xxkm10KV线路,合计供电线路达10km;完成园区110KV张庙变前期工作,为今年10月开工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三是防洪除涝工程沙湾泵站主体结构竣工;沙湾二期排涝渠13km及10座箱涵全面开工建设。四是污水、自来水等各类管网随道路建设铺设到位。其中一水厂(日供水5万吨)和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5万吨)实质运行并发挥效益,累计铺设管网xx公里,燃气管道铺设已达18公里。城东园区供热站已选址规划,2019年建成供热。城市水、电、气、暖、路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公共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截止目前,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投产企业xx个,在建企业xx个,预计到年底增加竣工项目xx个,现有企业员工xx个,预计明年上半年入驻员工xx多人。但园区公共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开发类商业、住宅配套,不能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金融、文娱等生活所需,严重影响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2、区划调整影响。无为经开区二坝园区已整体划入弋江区,二坝园区经十多年建设,无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华谊等大项目税收稳定,现从新开发新园区,造成资金紧张,无为县财政不足以大量投入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建设。

三、提出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纳入无为县城市规划,是“三区”中的最重”一区”,符合无为县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城东园区紧邻无为中心城区,是无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可与无为城东片共建共享。无为经开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生命健康(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电力电气及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服务配套,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五横六纵”干路网格局,根据项目落户情况,完善支路网布局,按照道路建设“四同时”要求,同步完成地下弱电管网建设;加快供热站、11万伏张庙变工程,满足企业供电、供热所需。加快公厕、小型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等管理,营造优美城市环境。尽快完善城东园区商住配套、孵化器、邻里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引入优质的开发企业,借助社会资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市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8篇:上海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嘉定—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

作为上海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新城之一,嘉定是上海产城融合的领先者。一座新城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会变成空城,要想有活力,就必须要‚产城结合‛。

嘉定已制定了南、北、西、中‚四大板块‛发展战略。南部是以生活服务、现代物流、专业性市场为主的‚三产‛综合发展板块;北部是以汽车零配件、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板块;西部是上海国际汽车城板块,将建成国家级汽车产业高地和极具特色的现代化的安亭新镇;中部是嘉定新城板块,是集文化教育、科研培训、运动休闲、旅游度假、生活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城区。

奉贤南桥----上海最生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奉贤区委书记张立平讲述未来的南桥新城时曾说:‚它既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化新城,也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新城,提倡‘产城融合’,真正做到生态、低碳、智慧、宜居。它将成为上海南郊的综合性服务型核心新城、服务长三角南翼及大浦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门户城市,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低碳建设的示范城区。‛

青浦朱家角新城规划一城两翼 推崇‘产城一体 水城融合’

淀山湖新城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内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以及具有‚水乡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生态宜居城市。至‚十二五‛期末,初步构筑‚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淀山湖新城主体框架,形成六大发展片区。中片(西大盈港与同三国道之间部分),是青浦区区政府所在地,着力打造青浦城区行政、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区和居住区;东片(同三国道以东,油墩港以西部分),形成具有独特现代水乡风貌的、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西片(西大盈港与港周路之间地区),构建会议、会展、商贸、商务等高端服务功能集聚区,结合设置生态型和特色型的居住开发,积极营造‚滨水城市‛的特征,构建良好环境;滨湖(朱家角)片(港周路以西至淀山湖沿岸部分),建设旅游休闲和特色居住功能集聚区, 强调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保护,兼以旅游开发,营造传统水乡古镇风貌特色和滨湖景观特色;北片(上达河以北,外青松公路以西部分),推动工业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功能集聚区;工业区片(上达河以北,油墩港以东部分),保留现状工业,着力进行环境改造和设施完善。同时,积极打造青浦老城商业中心、公园路公共服务中心、三分荡商务商业中心、朱家角旅游休闲中心和老西大盈港创意研发中心等五大功能中心,围绕大淀湖、三分荡、淀浦河构筑新的公共服务空间,推动‚产城一体、水城融合‛发展。

第9篇:基于PCAAHP的产城融合测度与评价

摘 要:“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推进产城融合,提升新型城镇化,显得刻不容缓。文章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层次分析法(AHP)对湖南产城融合进行定量评价,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城融合 PCA/AHP 测度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4-098-03

产业和城镇化具有较强的互动关联性,城镇化是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会“空心化”,没有城镇的产业化会“孤岛化”,都分割裂了两者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彼此的高质量发展。2011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尽管湖南城镇化进程加快,但2014年湖南省49.28%的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5.49个百分点,要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仍需较长时间。在经济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推进产城融合,提升新型城镇化,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层次分析法(AHP)对湖南产城融合进行定量评价,为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一、湖南产城融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城融合”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测度产城融合,应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三个方面选取一系列指标,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因子层四个层次的产城融合测试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二)计算及结果

因构建的产城融合指标体系涉及因素较多,为确保结果的科学有效,避免各因素之间的干扰,利用PCA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分别测度各城市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程度,然后利用AHP确定各准则层的权重,最后确定各城市产城融合的综合得分。为更好地反映湖南产城融合的水平,本次测度范围选取了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怀化、湘西等10个城市。

1.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2014年各地级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4)》、2013年度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湖南省统计局网站等。

2.数据标准化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矩阵。

3.各准则层主成分得分提取。运用SPSS17.0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出能涵盖原始因子绝大部分信息的主成分。最终,各准则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提取出的主成分个数为

2、

5、2,具体见表

2、表

3、表4。

通过计算得到载荷因子系数矩阵,显示产业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63.287%,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税收收入、地均GDP等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4.556%,在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收入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通过计算得到载荷因子系数矩阵,显示城市建设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30.453%,在污水处理率、公共设施用地比重、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每百人拥有公共藏书量等4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0.118%,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居住用地比重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三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5.772%,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每万人拥有教师数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四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4.137%,在工业用地比重、每百万人拥有影院数、每百万人拥有体育馆数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五主成分的权重比为13.27%,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量等2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通过计算得到载荷因子系数矩阵,显示人的发展第一主成分的权重比为71.335%,在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市辖区就业率、“三险”参保率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第二主成分的权重比为24.946%,在职工平均工资、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等3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4.计算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将主成分载荷矩阵分别乘以各地市的标准化数据,得到各地主成分的得分,然后把各主成分得分乘以相应的方差贡献率,最得求得各地市准则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的综合得分,具体见表5。

5.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矩阵中的各指标因子的重要性能够定量显示,引进了矩阵判断标度,如表6所示。

通过Yaahp软件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并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λmax=3.257,CI=0.035<0.1,CR=0.046<0.1,证明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经计算得出产城融合准则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的权重为W=(0.276, 0.178,0.546)。

6.测度结果。根据各地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的发展的综合得分(F

1、F

2、F3)及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权重,利用下面公式计算得到各城市的产城融合度并将其综合得分换算成百分制得分,如表7所示。

产城融合度计算公式如下:

Fj=(0.276×F1+0.178×F2+0.546×F3)

百分制换算公式如下:

G=[Fj/(Fmax-Fmin)]×40+60

式中:G为百分制换算后的值,Fmax为换算前最大综合得分,Fmin为换算前最少综合得分。

二、湖南各地区产城融合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得到湖南省各城市产城融合测度结果,通过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产城融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产城融合水平与很多因素相关,且不同的因素对产城融合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通过将10个地级市的产城融合百分制得分与其人均GDP进行比较(见图1所示),显示出两者呈现一定的相同走势。由于可见,产城融合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二)各地市产城融合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明显

在10个地级市产城融合度排名中,长沙、株洲、湘潭分别位列前三名,其中排名第一的省会城市长沙百分制得分高出第二名的株洲22.52个百分点,说明位居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这三座城市在产城融合方面具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湘西州在10个城市中的产城融合度最低,百分制得分44.56,差不多仅只有长沙的一半,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粗放、工业欠发达、经济效益低下等,2013年湘西州辖区的人均GDP为16170元/人,仅为长沙的1/6左右;工业企业单位223个,不到长沙2540个的1/10;产业发展水平得分为-0.849,在10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三)产城融合水平呈现规模特征

2014年,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2.34%、61%、56.55%、52.29%,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0

6、11.7

2、7.27和3.01个百分点;而湘西州、怀化市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9.88%、41.3%,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7.98个百分点,比城镇化率最高的长沙市低32.

46、31.04个百分点。2014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375.76万人,远超其他九个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正是由于规模集聚效应,长沙市在产业发展(1.036)、城市建设(0.683)、人的发展(0.751)三个方面的得分均排名第一。

三、结论

根据已有的产城融合等级划分标准研究成果,将产城融合水平划分为五个等级,如表8所示。按照此标准将湖南省10个地级市的产城融合水平进行等级划分,长沙属于中度融合型城市,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属于低度融合型城市,娄底、衡阳、益阳、怀化、湘西属于基本分离型城市。

[本文主要源自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课题(15C0714)《湖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曲建华,曾现洋,徐广印,吴丽美.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比例标度和一致[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1)

[2] 王霞,苏林,郭兵,李雪.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高新区产城合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6)

[3] 唐晓宏.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开发区产城融合度评价及建议[J].经济问题探讨,2014(8)

[4] 孙红军,李红,赵金虎.产城融合评价体系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4(2)

[5] 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4-2020年)》.湖南红网,2014.10

(作者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1)

(作者简介:龙麒任,湖南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农村经济。)

(责编:贾伟)

上一篇:播音主持妆容下一篇:喷涂车间主任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