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发言稿(精选8篇)
篇一: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3 在区委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专题常委会,主要目的就是要立足于在更高的起点上持续深入的推进我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刚才照奎同志传达了全市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现场会精神,大家对市委赋予我区的“军民融合”重点项目------军警民“三位一体”应急联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达到了预期目的。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黄山军分区的领导下,全区各级、军地双方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市委王书记在市委议军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在力量上融合。在执行各类急难险重任务时,部队、民兵一起冲锋在抗洪抢险一线,警察、民兵共同完成重大活动安保;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融合。军地双方合力推动人武部新营院建设,在人力、财力、政策上给予倾斜;三是在科技上融合。在国动委各办公室预留网络接口,在屯溪政府网站上开设国防教育板块,实现民兵政治教育网络化。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市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现场会上,市委王书记强调:“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加大领导力度,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不断完善机制、丰富融合形势、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 ’的要求,在发挥中心城区优势、抓好‘军民融合’亮点工程上下功夫。”下面,我就贯彻落实王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再简单强调三点意见:
一、切实提升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军民融合”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与时俱进的时代产物,自2005年,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 “军民融合”以来,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已日趋成熟和完善,已经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之一。在今年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我们要深刻领会理解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王书记的要求,坚持把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职能,统筹全局、实施科学规划调控,统筹好各级、各部门的计划和方案,跟踪检查督导,实施考核评估,牢牢扭住目标任务,强化节点约束,确保各项建设顺利推进。同时,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融合,谋求综合效益,实现双赢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点 要紧密结合我区实际,按照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备的要求,在各方面建设上统筹考虑国防需求,切实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一要完善运行机制。按照常态化运行的要求,完善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协调机制、会商机制、检查督导机制、定期通报奖惩等制度,规范工作,提高效率。坚持以破解发展难题为重点,认真研究军民融合式发展新机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完善国防动员设施,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构建国防动员指挥平台,在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二要全面落实《规划》。去年我区出台了《屯溪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八个融合”总体规划》,作为我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把任务分解部署到各单位。要严格按照上级的新要求对《规划》进行修改细化,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负责人,明确完成时限,用实际行动把《规划》落到实处。三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要逐步建立各类平台,提升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缩短应急反应时间。人武部要与驻军、驻警加强联系沟通,切实掌握驻军、驻警的应急联动机制。应急办、防汛办、防火办要根据各自职责,掌握区内可能发生的急难险情,与人武部一起研究拟制“联动”机制预案,切实做到遇有情况能快速反应、快速行动。
1.W公司基本情况
W公司 (下称“公司”) 为一家军工企业, 隶属于中航工业, 军品业务主要从事航空机电产品研制生产服务;民品业务主要从事环保水处理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服务。
2.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同时,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 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确提出要改善水环境质量。
为了应对公司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有必要对现有的环保水处理业务现状进行梳理, 对其进行优化完善, 实现公司军民品业务协同发展。
二、公司环保水处理业务现状分析
1.外部分析
(1) 面临的机会
(1) 国家环保政策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 围绕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方面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 为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 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环保水处理行业带来增长动力。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水污染治理行业提出不断增长的需求, 也给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投资保障。
(3) 环保标准的持续提高为环保水处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由此拉动环保设备的增长。
(4) 核电项目重启为环保水处理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2) 面临的威胁
(1) 环保水处理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长期以来, 环保水处理行业门槛低, 行业壁垒小, 市场的扩容将引来更多的企业进入, 导致行业竞争加剧。
(2) 行业保护导致市场化程度较低。在废污水处理领域, 其行业保护、地方保护仍然存在, 企业间良性竞争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3) 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会影响环保行业发展。由于环保本身不产生效益, 且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会加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一旦企业效益下滑, 将会对减少对环保设施和运营的投入。
(4) 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 将对环保水处理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出更高要求。
2.内部诊断
(1) 优势
(1) 技术优势。公司凭借军工技术积淀, 经过多年发展, 自主开发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板式双极性电极” 电解制氯及循环水处理技术, 同时, 注重技术标准, 参与起草制定了《次氯酸钠发生器》国家标准。
(2) 品牌优势。2014年中航工业品牌价值突破905亿元, 名列中国机械制造业榜首。作为中航工业成员单位, 公司在集团外开拓环保水处理业务时, 充分依托中航工业这一优势品牌, 赢得了客户信赖和良好的口碑。
(3) 高端客户优势。公司循环水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火电和核电领域, 主要客户包括国内五大发电集团及华润电力、国华电力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稳定的高端客户资源, 为公司拓展行业内其他市场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4) 部分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域优势。公司主要环保水处理产品电解海水制氯装置目前主要为火电、核电企业配套, 在火电、核电循环水处理市场,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约50%, 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 具备一定的行业话语权。
(2) 劣势
(1) 规模小, 抗风险能力弱。尚未达到有效经济规模, 盈利能力相应不足, 一旦经营波动, 将面临亏损。
(2) 发展资金不足。环保水处理业务主要集中在水处理设备系统集成领域, 通常单笔合同金额大、项目执行周期长、流动资金占用大, 需要公司有较强的资金实力作保证。子公司受规模所限, 融资受到制约。
(3) 基础管理薄弱, 尚未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环保水处理业务是公司军转民的产物, 来源于军品大本营, 主要管理团队和员工均来自于军品, 受军品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 尚不能主动适应市场。
三、环保水处理业务优化调整方案
通过上述分析, 公司应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 紧紧抓住环保水处理设备长期向好的趋势, 大力实施军民融合, 实现环保水处理业务和军品的有效协同,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发挥协同效应, 努力培育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1.优化调整方案
(1)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一是电解海水制氯装置产品在巩固现有火电市场的同时, 加大核电市场拓展力度, 并努力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延伸产业链, 以表面处理生产线设备制造安装向表面处理生产线及水处理系统集成发展;三是医疗污水处理方面, 巩固与本地三甲医院建立的长期良好合作基础, 加大本地及周边医疗污水开拓力度。
(2) 加大环保水处理技术研究, 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紧盯环保水处理行业发展趋势, 加强技术人才引进、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 保持环保水处理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3) 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在做好生产销售环保水处理设备的同时,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 巩固行业占位, 从环保水处理设备供应商向环保水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环保水处理运营商延伸, 做大产业规模, 进一步提升行业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4) 拓宽融资渠道。在保持和做好银行贷款等传统间接债务融资的同时, 密切关注公司资本运作动向, 根据环保水处理业务发展需求, 积极争取进入募集资金项目通道, 降低公司财务成本。
2.实施环保水处理业务与军品业务协同发展
(1) 实施品牌协同, 有效发挥品牌无形资产功能。品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在集团内军民品业务开拓中突出公司子品牌, 展示公司在环保水处理领域的优势;在集团外突出航空背景, 依托中航工业品牌, 增强客户认同感和信任感, 有效缩短产品进入市场时间, 发挥品牌协同优势。
(2) 实施财务资源协同共享, 降低公司整体融资成本。鉴于公司总部拥有较为充足的金融资源, 而从事环保水处理行业的子公司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现状, 公司应对金融资源进行统一筹划, 实现与子公司金融资源的协同共享, 降低子公司融资成本。
(3) 市场和客户资源协同共享。集团公司鼓励行业内企业抱团发展, 公司主要航空产品主要为集团内配套, 而且大都为规模大、实力强的主机厂所, 公司应加大环保水处理业务在航空工业领域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力度, 以公司军品现有的客户作为重要目标客户, 在此基础上向集团内其他企业拓展, 提升环保水处理业务在航空工业的市场占有率, 在此基础上, 为进军非航空军工市场作好铺垫。
摘要:随着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实施, 以及环境问题的恶化, W公司面临的发展环境与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对W公司民品所在的环保水处理行业梳理分析, 提出推进军民融合, 实现军民品协同发展,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解决方案。
关键词:军民融合,环保水处理,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读者经常会在报纸和期刊上看到“军民结合”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mbination)、“寓军于民”(combining military efforts with civilian support)、“军民融合” (military and civilian fusion)、“军民一体化”(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等术语,这些术语词义相近,很容易混淆,给研究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笔者参考了相关文献,对每个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旨在明晰这四个术语的区别与联系。
《辞源》中对“军”与“民”的含义有确切解释。军,本义指军队,后引申为军队的编制单位、指挥军队、驻扎等[1]。民,本指人,《汉书·食货志》上:“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此指士工商,别于农之称[2],“民”与军相对,指人民、非军人,非军事的。
按照《国防经济大辞典》中相关解释并从更为全面的角度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军民一体化”中的“军”有更广义的内涵,是指与军队有关的事物,主要包括军品、军工、军事,有时也指国防建设;而“民”是指与百姓有关的事物,主要是指民品、民用科技工业、民口企事业单位,有时也指国民经济[3]。
1.“军民结合”和“寓军于民”
关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国防经济大辞典》具体有如下解释:
“军民结合”是指国防经济的基本功能(军事功能)与派生功能(经济功能)的有机结合,使之有助于增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成为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寓军于民”是关于将国防实力寓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的理论和战略方针[4]。
上述两个术语在文章和文献中经常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形式出现。
现代武器装备技术复杂,成本高昂,长期过高的国防建设投入,国家难以承受,但为了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又必须进行国防建设。面对有限的财力和资源,只有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才能降低军备成本,并在加强国防建设的同时,发挥国防建设的“溢出效应”,促进乃至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宏观层面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是最高层次,主要是指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核心是“大炮”与“黄油”之间的资源配置问题;中观层面或称部门层面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以及军队与地方的结合等,其中,国防科技工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主要是指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品“两条腿”走路方针、能军能民,以及充分利用民品资源和民口力量,避免自我封闭、自成体系;微观层面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主要指企业等微观主体层面,对军工单位而言,是指除少数单位外,大部分军工单位能同时开发生产军品、民品,并坚持面向全社会开展军品科研生产大协作,避免“大而全、小而全”。
2.“军民融合”和“军民一体化”
(1)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的解释:国外有的解释把国防科技工业的民用部分和军用部分结合起来,以便能在一个共同的设施上开展民用和军用科研生产工作;也有的观点称“军民融合”是指将国防采办扩大到利用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的做法。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军民融合”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动军民两大科技创新基础互通、互补、互动,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既为国防建设服务,也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是指拉动民营资本在国家可控的条件下参与国防建设。
实现“军民融合”,主要目的在于改变过去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高新技术完全禁锢在军事领域的做法,在军用技术开发之初就同时考虑它的民用前景,以便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商品,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防科技开发部门也没有必要什么都从头做起,另起炉灶,而应注重采购市场上可买到的高新技术及其“货架产品”,用于发展新式军事装备系统。
(2)军民一体化
关于“军民一体化”比较权威和规范的定义,最早见于1994年9月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的《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研究报告,其定义为:“军民一体化是把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同更大的民用科技工业基础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国防工业基础和民用工业基础逐步兼容,采用共同的技术、工艺、劳力、设备、材料和设施,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具体来说,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军事技术的商业化或民用化,也就是军事技术向民用领域“溢出”(spin-off);二是民用技术的军事化,也就是民用技术向军事领域的溢入(spin-in);三是实现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5]。
1.联系
(1)强调并追求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
(2)都是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工作方针和政策取向,决定着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走向和管理模式。
(3)是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军民两种资源共享程度不断提高的递进发展的动态过程。
(4)对于这四个术语所表达的具体模式的选择上,虽然受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管理体制现状以及法规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在发展趋势上都是追求军民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2.区别
(1)所站的角度不同
“军民结合”主要是站在基本不改变军民分割的运行体系的角度,强调军用与民用在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可以实现结合。这种认识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不高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稀缺,军用与民用技术相对独立发展的状况。
在产业部门和军工单位层次上,强调重点发展军工民用产业,在国家全局的角度上,具有军事效用和经济价值的各有关方面进行军民的结合。
“寓军于民”主要是站在建设强大的经济和国防两大战略任务的角度,为实现两头兼顾、协调发展,强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技术、人员等要寓于国民经济和民用产业之中。但由于部分武器装备(如核潜艇、战略导弹)和武器装备的不同层次(如总装测试)具有资产专用性较高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都能寓军于民[6]。
“军民融合”主要是站在科技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上军民两用性较强的认识角度,强调军用与民用之间相同点是主要的,军事需求和用途的特殊性是有限的,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加中性和普适,在发展规律上也更加一致,因此军用与民用应在技术发展上更加融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军民一体化”主要是站在彻底改变军民分割的运行模式的角度,从经济以及产业发展上强调国家要建立统一的工业基础,要求工业建设中在技术、工艺、劳力、设备、材料和设施能够满足国防和民用两种需要,兼顾军需和民用两个市场。
(2)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和“军民一体化”的推进进程与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管理体制现状、法规制度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综合、由局部到全局的发展形式和实现途径。
在经济技术水平较低以及资源和体制存在瓶颈制约的条件下,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发展更多地采用“军民结合”的方式,既相互补充和支撑,又相对独立,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一种简单和粗犷的发展模式。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将更加重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能够协调发展,通过“寓军于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实现部分资源共享,使相关资源平时能发挥最大经济效益,战时也能够迅速转化为国防能力。
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水平跃升时,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界限更加模糊,军用和民用科技资源的共享和统一科技基础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经济和技术保障,才有条件推行“军民融合”。随着经济技术基础的强大特别是工业基础的壮大,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基础更加兼容和融合,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具备了实现互动、互通、互补的协调发展,则进入了“军民一体化”阶段。
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取向和工作方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和“军民一体化”的相同点都是追求军民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但是这三组概念的不同点是所站的角度不同,需在一定的条件下推行,是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及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综合、由局部到全局的发展形式和实现途径。
致谢:感谢中科信工程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李连宏先生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参 考 文 献
[1]辞源(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辞源(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陈德第,李轴,库桂生.国防经济大辞典[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4]曹景建,姜大立,邹春荣. “军民融合”及其相近概念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 (3):94-96.
[5]游光荣.坚持军民一体化,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 中国软科学,2006(7):68-79.
推动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潜力大、路子宽、市场广。作为中国惟一的科技城,推动军民融合是国家赋予绵阳科技城的重要使命,是科技城建设的最大特色和历史机遇。
近年来,绵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走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之路,取得一定成效。目前,科技城共有军民融合企业近300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年产值超过千亿元,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
在长期服务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驻军部队发展过程中,军地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初步构建起军民融合“四种机制”,即:军地互动交流机制、军民资源共享机制、国防重点保障机制、多方联合促进机制,调动了军地双方合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同时,绵阳着力打造政策支撑、创新创业、产业承载、交易展示等科技城“四大平台”,为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
【摘要】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以及军事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借鉴国内外相应的法制建设经验,分析构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的意义,研究相应法制建设基本内容,对推动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军民融合式发展法律制度构建
在信息化背景下,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不分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为此,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要推进和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无疑具有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作用,鉴于此,笔者对信息化背景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问题做一基本的研究。
法律制度建设对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的有机统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①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多,要素全,涉及各方的利益,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因此,及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的稳定、权威作用,可以固化成果,在制度层面上提供基本遵循,提供实施的基本依据,协调解决纷争,确保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现。
胡锦涛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把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提出“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但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怎样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等问题并未形成系统规范的法律制度,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因此,也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不能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正规、有序。由此,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仅可使军民融合式发展做到有法可依,还是确保其实施和实现的基本前提。
根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治军基本方针,法律制度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制定完善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一系列“良法”,做到“有法可依”;更在于它要求严格执行这样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从而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力实施和实现。
国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经验和启示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信息化背景下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建设信息化军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各国都极重视把国防和军事需求融入国家建设总体布局中,在武器装备研制、人才培养、后勤保障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军民兼容发展,同时特别注重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用以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顺利实施。
如美国设置了包括国会、国防部、总统科技政策局、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在内的完整机构,制定一系列法律,形成了科学的国家决策机制。“美国国会从1990年开始,通过的《国防授权法》和制定《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积极鼓励采办民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②此外,欧洲主要国家、俄罗斯等在人才培养、武器装备研制、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军民融合发展都呈现出全方位、全要素发展趋势,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作保障来推动和实施,战斗力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
纵观上述各国法律制度建设实践,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是:首先应大力加强立法。从宏观战略规划设计到基本原则、从利益协调机制到基本内容等都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应“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的范围、方式、程序和办法,确定各方的责、权、利关系,规范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中的需求贯彻、合同履行、征地补偿、纠纷仲裁、奖励惩罚等行为,为军民融合式发展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③通过新制定和修改、废止已有法律法规中不合理规定,最终形成一套符合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层次分明、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
其次是强力抓好实施。必须重视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精神的培养,大力进行宣传教育,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兼顾信息化战场的需要,严格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办事,既不能为了“市场”的需要,忽略了“战场”的需求,也不能片面强调“战场”需要,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从而降低市场效率甚至影响经济发展。再次是强化监督确保实现。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中心,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关键和保障,要想使法律所确立的目标完全实现,还必须强化法律监督。国防和军队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事关国家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并且使各项建设成果完全落到实处,为此必须依法加强监督和制约,务必使相应各项法律规定内容落到实处,绝对不容许打“法律白条”,也绝对不容许走形式、搞花架子,对于任何违法者,必须严格依法追究责任。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基本内容
高度重视研究。首先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国家立法指导思想应以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以促进二者科学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为目的。基本法律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坚持国防利益与经济、社会利益协调一致;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军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坚持军民融合、促进军队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坚持符合国防军队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化建设目标,适应信息化、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要求。”④立法依据应着重以我国宪法、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国防法、国防动员法等法律为基本依据。其次是大力
加强实践研究。应在充分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国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历史,认真分析研究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社会化保障、国防动员、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安全保障等每一个具体方面的基本内容、现实需要,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总结成功经验,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适时科学立法。目前,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律法规体系也已经基本形成:从数量上看达到了一定规模,从内容上看基本覆盖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各个领域,形成了基本框架。但在如何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尚无一部国家层面意义的基本法律,因此怎样进行顶层设计,如何具体统筹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促进和保证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适时制定一部《军民融合发展保障(促进)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许多已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中还有许多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理念、要求、原则不一致的地方,必须及时加以修改或废止。目前必须制定、修改、废止那些急需的、内容重要且相对容易的法律法规,此次《兵役法》适时修改并且明确规定了“兵役优先”原则堪称典范。当前,《军人工资保障法》、《军人退役安置法》、《信息化工作条例》、《民技军用保障法》、《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均应适时纳入规划,加强调研,及时立法。
强化实施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明确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本内容。此外,《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兵役法》、《士兵退役安置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和修改完善也使得军民融合式发展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目前最重要的就是确保这些规划和法律法规内容得到实施和实现。因此,对已有法律中军民融合的相关规定,应进一步立法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操作性。对于新修订的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推进和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要求,同时建立严格的追责问效监督机制,使之确保实现。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事关军地双方的各个方面,相应的法律制度构建既重要又非常迫切。如果
能做到坚持国家主导、制度创新、依法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依法依托和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依法大力推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移,就能不断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正规化、科学化,最终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满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有力推进和保障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实施的法律制度体系。
注释
①梁光烈:“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求是》,2011第15期,第11页。
②刘果,文节,刘喜斌:“美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3期,第145页。
——在与区城建局、建设局、园林局党委联组学习上的发言
洪山区人武部政治委员 孙革新
(二○一一年三月十四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2004.7.24)时强调指出,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型互动,确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涵,为我们进一步转变军民融合式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人武部作为省军区系统的部队,特别是作为同级地方党委军事机关,我们要切实用这一重要指示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创新实践,努力探索符合洪山区情实际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推动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深刻理解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军民融合式发展,为我们转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从战略全局上把握内涵、认清意义,不断增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第一,军民融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有效利用和发挥现有军地资源优势,防止重复、分散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国防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军民融合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关于人民战争思想,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中国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军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保证在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军队靠山,军队是人民支柱;战争是保护人民的战争,战争也是人民的战争;经济社会要发展,军队建设也要发展;“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胡总书记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是对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关于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成就。第三,军民融合是维护国家安全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国际形势和安全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敌对和反华势力仍很猖獗,“台独”、“藏独”、“东突独”以及近期比较活跃的“煽动非法聚集”等反动势力不断制造事端;国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活动不断,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明显增多。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相互交织,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是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加快富国强军步伐的必然选择;更是发展地区优势,加强多样化军事能力建设、实现安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
二、人武部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人武部作为同级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不仅是本级行政区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也是联结地方与其他驻军的桥梁纽带,并所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具有特殊优势并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人武部应站在洪山区安全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意义,积极为军民融合发展做贡献。一是人武部具有领导体制“双重性”的优势,应该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我党我军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对人民武装实行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和军事系统垂直领导的“双重”领导制度。这既是一个重要特点,也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保证。人武部应充分发挥党管武装优势,当好军队与政府之间的联络员,主动建言献策、主动沟通协调、主动有所作为,积极推动我区军民融合工作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制度强化组织领导。人武部要自觉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及时汇报上级军事机关的指示要求,积极宣传国防和军队建设 的方针政策,通过完善和坚持双重领导、党委议军、现场办公、工作述职等党管武装基本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国防意识,促使党委、政府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筹划,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长远的政治任务来通盘考虑。要履行职能当好参谋助手。人武部作为洪山区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是区委、政府军事工作的参谋助手,协助区委、政府搞好军民融合工作是分内职责。平时工作中要主动了解掌握国防建设情况和军事需求,积极向区委、政府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为区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对军民融合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逐项帮助解决。要发挥作用搞好统筹谋划。人武部是区国动委的常设办事机关,具有综合协调的职能。在军民融合工作中,应主动牵头,担当起统筹谋划的重任。如要认真搞好区国防动员潜力发展调查工作,分析研究军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潜力,切实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要立足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军事工作实际,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从顶层上制定军民通用人才培养、应急应战物资储备、军民产品对接、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军民一体化保障等规划计划,对每年抓什么、达到什么指标、什么时候完成,都应明确到具体单位、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使军民融合发展的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方法科学、步骤有序,形成国防建 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做到既能满足国防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人武部具有工作性质“兼容性”的优势,应发挥好“铺路搭桥”的作用。人武部既有军的性质、又有民的特点,军事工作与地方工作兼容,开展工作较为方便。人武部应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积极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搭建平台。要强化国防教育,营造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协调和组织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人武部要把融合发展的思想作为全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计划,抓好深化普及。通过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使全区人民群众特别是民兵预备役人员明白富国强兵的道理,大力营造人人关心、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健全法规制度,提供融合发展的政策保障。军民融合工作涉及社会诸多要素、关联军地诸多部门、关系单位和个人诸多利益,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落实难度大,是一种强制性的公共行为,只有依靠完备的法规调控措施来协调和组织,才能有序开展。人武部应着眼形势发展需要,积极协调区委、政府出台有关配套法规制度,确保军民融合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融合发展的工作环境。人武部要根据融合工作的特点规律,按照“军队提需求,党委作决策,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 实”的思路,协调军地有关部门建立完善高效、正规的工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形成军地之间固定的沟通联系渠道,切实把军民融合工作纳入各部门的工作范畴,与经济和社会工作同步部署、同步落实。三是人武部具有工作对象“广泛性”的优势,应发挥好“示范引路”的作用。人武部工作性质寓兵于民,工作对象分布在各个系统、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军民融合的要求更高、形式更直接、效果更明显,必须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积极主动作为,积极抓好自身职责范围内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努力发挥好“示范引路”作用。要推动指挥体制的融合。如着眼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在推动国防动员机制与政府应急机制衔接上功夫。要以区委、政府和人武部自身为基础,依托国防动员机构,组建党政军合成、分工协作的联合指挥部,并利用军队内部系统指挥网、政府政务网和国防动员信息网,建立军地兼容、信息互通的合成指挥控制平台,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国防动员工作。要推动物资储备的融合。人武部要积极借助国防动员工作平台,认真搞好应急应战装备物资需求论证,按照急需先储、调用方便的原则,抓好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器材实案化预储、预征工作,并商区有关部门和军民通用企业,搞好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要以区委、政府为中心、以洪山区主要干道为支撑、以主要街道为重点,建立由人武部协调负责、需求部队按需计划调配的物资储备、配备、采购网络,形成多层次、多方向、富有弹性的军民融合布局,为应急应战提供持续稳定的物资保障。要推动人才建设的融合。人武部应利用洪山区科教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拓宽编组渠道、改进编组方法、提高编建质量,真正把热爱国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较高的军民两用人才,特别是科技型专家技术人才吸纳到民兵预备役组织,高标准抓好高素质兵员储备工作;要借助地方人才培训机构,采取委托育才、联合育才、对口育才和岗位育才等办法.加速提高武装系统人员整体素质;要不断完善军地双方人才信息共享渠道,采取双向兼职等多种有效形式,促进军地双方人才交流,推动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进一步为搞好人才培养的军民融合探索方法路子。
三、拓展方法路子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效落实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把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大局统筹规划、协调布局、资源共享、互为促进,走出一条实现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路子。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很广泛,渠道和方式也很多,当前应重点抓好“国防动员融合、后勤保障融合、科技科研融合、信息资源融合、应急救灾融合、双拥共建融合”等方面融合建设,真正实现军民“双赢”。为此,军地双方尤其是人武部要认清新形势、明确新任务、了解新要求,找出融合式发展的共同点,选准结合点,合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一是要扩大军民融合的范围。融合式发展的内涵丰富、范围广泛,比如,要求我们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大纵深融合,如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战时防空要求、交通设施建设兼顾部队机动需要、装备技术搞好军民两用、重要产业发展注重军民兼容等;后勤保障实现社会化服务,逐步扩充融合式发展的领域和内容。这些年,我们洪山区人武部积极协调区委、政府为部队办实事,投资1100余万元人武部新建综合办公大楼;在花山镇征地百余亩帮助湖北省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建设预备役训练基地;为驻区部队新建改建道路10余公里,并为营院绿化、改善训练生活条件做了大量工作。
二是要增强军民融合的“双赢”效益。融合是方法,发展是目的,“双赢”是动力。只有在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实现军地“双赢”,才能融得深入、融得紧密、融得持久。这几年,我们按照平时战时结合、应急应战一体、经济军事兼顾、市场战场“双赢”的思路,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洪山“两型社会”建设,特别是针对洪山区湖泊河流较多、山区森林较多、自然灾害较频繁的实际,把成建制使用民兵当作提高民兵预备役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磨刀石”,展示民兵预备役队伍素质形象的“大舞台”,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平安洪山”、“和谐洪山”、“魅力洪山”等建设,坚持在用兵中练兵强兵,实现“富区”与“强兵”的统一,谋求生产力与战斗力同步提升。据统计,先后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4万多人次,参加维护稳定、抗洪抢险、抗冰雪灾害、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在去年防汛期间,人武部组织1500余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天兴洲南大堤、汤逊湖马港大堤参加防汛救灾行动,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取得抗洪抢险斗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赢得了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一、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原则
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要以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以整建制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工作为牵引,以建设信息化后勤部队、保障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以提高平战时油料保障能力为突破口,立足现有、着眼长远、注重效益、协调发展,大力加强军民油料保障力量建设,重点做好遂行多样化任务油料保障准备,提高军民平战时油料保障能力。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应遵循的原则概括为:
1. 科学统筹,整体推进
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牵涉层次多、内容广、因素多,必须从大局出发,改变传统的油料保障观念,着眼于未来,对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整体系统进行优化。在科学统筹、挖掘潜力、增强保障效益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和借鉴外军油料管理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要坚持以理念的更新带动实践的创新,积极探索和规划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发展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军地油料系统建设必须从适应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出发,对军地油料需求、国民经济潜力及其保障资源统筹安排,将应急准备与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整体布局,有针对性地制定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的长远规划,科学规划进程与布局,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拿出具体可行、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有计划、分阶段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再向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跃升,确保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发展按照既定方向稳步向前。
2. 使命牵引,配套建设
为军队提供油料保障是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的基本目标,应以使命任务为牵引,以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为宗旨,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建设,充分利用社会油料保障资源为军队服务,弥补军队油料保障能力的不足,推进油料保障能力的不断提升。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要随战略方向、作战样式和战场环境的调整变化而变化。将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纳入军事斗争准备整体,平时建设按战时需求进行筹划和组织,做到平时与战时接轨,强化平转战建设。军队油料必须认真自觉把军队油料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中来统筹谋划,利用社会油料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进程、提高发展质量,变传统的“自我发展”为“融合发展”。同时,地方油料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要统筹考虑军地双方的需求和功能,使地方油料设施建设为军队油料系统建设的衔接预留接口,体现应急应战功能。优化整合军民现有资源,有效提升油料保障能力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3. 周密组织,互利双赢
推进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整体效益观念,科学周密组织,确保各个系统环节的高效运转。坚持周密组织,就是对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的各个环节进行周全计划与严密组织。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涉及各有关部门的利益调整,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和军政部门协同推动,同时,还应完善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将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发展的基本任务按领域分解到军地各职能部门,通过政策法规等形式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军地协调机制。互利双赢是军民融合的着眼点,也是发展规律之所在。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力量建设要按照“经济与军事兼顾、市场与战场双赢”的思路坚持走开放联合、互惠双赢之路。平时,军队可利用后方油库为国家和地方储备油料;战时,通过相关程序可直接利用这部分油料资源去完成保障任务;同时,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可实施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确保保障效益最大化,快速高效地推进融合式发展。
二、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机制建设
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家宏观管理层面尚缺乏对油料保障军民融合进行统一协调的机构或组织,现有的机构均分散于国防动员和国家经济建设多个部门,难以形成统一需求与建设,致使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在建设层面、管理运用层面都难以有序展开。因此必须立足军地油料力量建设实际,理顺指挥协同关系,建立层次清晰、职责明确、统一协调的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管理体制。首先,要构建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组织机构。按照军民联合、精干高效、上下贯通的要求,建立由军队油料部门、油料动员机构和地方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人员共同参加组成的组织领导机构,对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工作实施统一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与分工,组织领导、检查落实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工作,协调衔接保障供需,统筹调配资源,指挥协调重大行动油料应急保障活动,逐步形成完善有序的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工作运行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军民融合油料保障法规制度体系。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军地双方按照市场规则建立互利合作的过程。宏观政策、法律法规、行业条例和具体实施规则是实现融合有序运行的环境保障。目前,在立法层面上,与军民融合相关的法律比较少,规范军队与地方关系的法律法规也比较少。因此,应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目标、方针、原则、政策;修订现行相关行业法规,增加军民融合发展条款。依据国防动员法,完善油料动员制度,细化民用油料设施征用补偿、基础设施贯彻军事需求办法。第三,要统筹军队油料军民通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梳理军、地现行标准,研究制定军民通用油料、油料装备标准体系建设目标和重点。扩大军用油料、油料装备的通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程度,为“军民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资源建设
融合式油料保障要求军地双方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共享油料、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保障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资源深度整合,避免军地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首先,要搞好资源调查工作。每年要组织社会油料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地方油料资源、油料保障设施设备、油料技术人员、油料科技状况和有关油料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进行登记统计,及时更新完善和汇总上报社会油料资源动员数据库,为制定军民融合式油料提供依据。其次,要贯彻军事需求。军队油料要根据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提请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地方成品油输油管线、地方油库、加油站等设施建设中贯彻军事需求,增强油料基础设施的国防功能。军地双方要通过组织、制度等纽带把军地油料保障资源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油料人才“共育”、关键技术“共研”、基础设施“共用”、信息资源“共享”、后备力量“共建”、通用油料“共储”,在资源优化中生成新的油料保障能力,提高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质量效益。第三,要建立互联互通的军地油料供应信息网络。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等,建立军地油料资源共享的管理系统,使指挥员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油料保障潜力数据,以根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四、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力量建设
搞好力量建设统筹是提高建设效益的基本途径。要按照融合式发展的本质要求,统筹军队油料保障力量建设与社会油料保障力量建设,合理划分任务界面,区分建设重点,将地方油料技术保障力量纳入到国防后备力量体系中,在力量布局、建设种类和标准上统筹考虑,统一建设,并按照开放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统筹各类油料保障资源的配置与使用,形成军民一体化油料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整体合力。着眼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和平时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可靠管用的油料后备力量。具体要按照专业对口、人装结合、训练有素的要求,统一编组专业队伍、统一组织对接训练、纳入民兵预备役后备力量组织体系管理。地方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部队系统的协调,为民兵预备役力量参加地方建设提供平台,实现指挥机构、力量编成、资源保障的有机融合、高度集成。加强民兵预备役油料后备力量使用力度,平时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立足本职岗位提高业务技能;急时参加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行动保障,在遂行任务中锻炼、检验和提高能力素质;战时快速动员保障部队作战,做到应战、应急使用和平时建设相衔接,确保适应遂行多样化任务保障要求。
五、军民融合式油料保障实施
地 点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主 办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
媒体支持《中关村》杂志
主 持 人陈文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顾问、长城所副所长)
整 理《中关村》杂志记者 张越
“创新双月谈”第二期聚焦国家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其讨论成果或将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2016年10月21日,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主办的、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承办的“创新双月谈”在北京如期举办了第二期。
“创新双月谈”是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和新经济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自今年8月“创新双月谈”第一期成功举办后,在社会各界博得了广泛关注。正如成都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杨洋所说,对“创新双月谈”的期待有三个理由:一个是平台“高”,高新区改革专委会作为高新区理论研究的塔尖机构,创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案例,是全国高新区阵营理论与实践的源泉,其主办的“创新双月谈”更是深度探讨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品牌活动和高端平台;二是规格“高”,受邀参加活动的,既有高层的领导,也有处于高新区发展一线的实践派,还有占据学术前沿的理论专家,大家碰撞观点,研究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三是立意“新”,本期活动以“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为主题,聚焦国家的重大战略,切中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成果将会成为今后推动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指导。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军民融合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件大事,当今世界是新技术革命创新的爆发期,特别是不断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使得各国都在重新考虑新的制度安排。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资源整合的时代,已经超过了军民合作的范围和层次,军民不仅要合作,而且必须融合创新发展才能跟上竞争的步伐。
这种全球爆发性的创新活动和全球资源的整合,世界范围内的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颠覆性创新实现爆发性的增长,这就要求各国都要加快创新体系和体制,因为创新背后就是创新体系的较量,创新理念的交锋,创新体制的竞赛。因此协同创新是时代的必然。
我们要真正建立一个军民合作,寓军于民,符合这个时代竞争创新现实的新的东西,我们需要一个开放的系统,既竞争又合作,来加快创新的步伐,从而使我们民用和军用实现双赢。
军民融合承载着国家的使命,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在今天非常的迫切。创新体系要适应和加快我们跟踪模仿式向创新引领的转型,加快国家科研院所、大学和新崛起的民营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和创新体系。
“十三五”将大力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
“十二五”以来,整个国家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包括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技军民融合核心地位认识不足,其次,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特别是科技领域军民协同体制,从整体的设计、布局还是缺乏整体考虑。
在国家整个“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里面,我们首次提出了要编制科技军民融合的创新规划,建立起国家在科技的军民融合的顶层架构和整体设计。
“十二五”以来,高新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在很多领域高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国防科技。民口这方面的力量应该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军民协同,尽快地推到军事应用方面。
另外,很多军队的成熟的技术,也需要往民口转化,通过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先行先试、体制的创新,能够把军方的技术通过二次开发转到民口,实现产业化、推動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要跟军方联手推动统筹部署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创新、一体化的论证实施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实现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实现军民资源的一些共享,包括人才、科技金融领域的配套政策。
“十三五”要推动军民深度的融合,需要抓手。我们也希望能够依托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军民科技协同的创新平台,并做成军民融合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抓手。
希望发挥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在军民融合方面一些新的政策的探索,比如股权激励、一系列人才的政策、创新创业的政策等,我们也在跟军方联手出台一些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政策,通过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和新的军民融合政策叠加,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现几个目标,其中一个目标就是把民口的技术推到国防建设,利用政策的优势、政策的高地,把军方的技术转移到民口,通过创新、孵化金融政策的支持或者激励政策的支持,推动军民融合的相关的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军民融合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
成都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
刚才认真聆听了科技部领导的发言,很有启发。下面,我结合成都高新区工作实际,简要谈三点认识:
第一,军民融合是激发国家高新区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国防军工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富矿,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带动性。因此军民融合是高新区新一轮创业的重要机遇,也是回答“国家高新区下一个30年靠什么发展”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选项。
成都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资源丰富,基础雄厚,航空产业规模是全国第四,信息安全产业规模位居国内第一方阵,全市落户的各类军工企事业单位318家,占全国的7.1%,占四川省的74.5%,拥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两个。军民融合创新产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我们56个军民融合企业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142.24亿元,对全区的GDP的贡献率超过了10%。
第二,推动军民融合是国家高新区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军民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困难和阻隔也不小。一方面,军工领域的管理体制相对独立,保密性强,输出和进入通道不是很通畅,“军转民”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国防军工产业技术门槛比较高,研发投入大,市场空间相对狭窄,“民参军”的意愿和能力不足。再一方面,国防军工单位往往跨地域分布,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对分散,加上军民对接的平台不健全,难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高新区自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破除障碍、创新体制的自然使命,在推动军民融合上既有天然职责,又有独特优势。
nlc202309081222
成都把军民融合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出台了“军民融合十条”,编制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构建了“1+N”的军民融合三大体系:即“1+N”产业发展体系、“1+N”空间布局体系、“1+N”政策保障体系;确立了“一二三四”的总体发展思路,一个目标,两个创新,三个体系,四个融合。成都高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产业体系构建、核心载体建设、军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打通了军民深度融合的通道。目前我们高新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航空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园等载体正逐步完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第三,军民融合重点就要奏好“军转民”和“民参军”两部曲。高新区作为军民融合的先导区,关键就是要在“军”和“民”之间牵线联姻、搭台合奏,一方面打通“民参军”的体制通道,另一方面筑牢“军转民”的支撑平台,着力构建一个军民融合发展的共同体。
前不久成都召开了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确立了“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军民融合创新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动力体系,提出了打通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通道。“民参军”体制创新方面:我们支持符合要求的投资主体参与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争取资质认证的管理权限,建立了推动“四证”获取的协调机制,推进武器装备“两证”联合审查。“军转民”开放创新方面:探索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开展研发发包制和产品订货招标制试点;支持军工单位创办、合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军工单位自主处置不涉及国家核心能力、符合保密规定的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事项。
长沙将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湖南省、长沙市以此为指引都高度重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今年的重点工作是推动长沙申报了全国十个军民融合示范区,长沙高新区作为长沙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集聚区域,结合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有基础、有载体、有政策。
目前,长沙高新区内聚集具备军工资质企业33家,其中军工四证齐全企业11家;民参军企业66家,产值规模过百亿。
长沙高新区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举措,一是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采取园中园的形式,建设军民融合示范孵化基地。目前有占地10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为高新区下辖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和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同时在信息产业园范围内通过企业化运作,形成长沙软件园运营的芯城科技园和中国电子运营的中电软件园两大载体;新规划600多亩的军民融合产业园,600亩的中电二期信息安全产业园,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将成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新高地。
二是推动打造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智力资源优势,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及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军民两用技术开发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高新区落户。国防科技大学是湖南省军民融合的一面旗帜,国防科技大学有很多已经成型的军转民的技术存在转化困难,同时随着军改的进行,去年大概170多个技术干部转业,为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高新区通过与湖南省协同创新院这个平台进行合作,通过创新院代持股的模式将国防科大的技术产业化、应用化。高新区也针对军转干部专门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军转干部来高新区创业,在住房、人才、科技、资金等方面进行支持。
军民融合领域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军方资源相对封闭,基层很难获得,缺乏综合性的协调平台,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考虑。第二,军工四证成为制约民参军的瓶颈,我们通过一些平台邀请获得四证的企业共享资源,对于新的民参军企业进行培训,让它们尽快获得四证,长沙市和高新区对于新獲得的四证企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奖励。第三,目前军民融合领域的一些政策还停留在纸质层面上,希望尽快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军民融合是中国从大国变成强国的关键
10月19号晚上我在电视上看到以习总书记为首的七位常委参观军民融合的展览会,最高领导对于军民融合非常重视,而且把它列为我们国家三大战略:“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和“军民融合”之一。
虽然军民融合如此重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发达国家包括以美国为首的军工产业对于GDP的贡献是4%,我们国家军工产业对GDP的贡献只有1%,差4倍。不是中国的企业创新不够,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据统计占80%左右,这是供给方。作为需求方,据统计,军工产业外购的(体系外)占13%,体系内87%。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目前只有10%左右,发达国家一般是40%。现在我们还有多达三万件的国防知识产权还处在睡眠状态。此外,民间有86%的技术非常先进,超过了军标,由于行业垄断的原因,没能进入。
军工产业这20年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抹煞的。前两天上去的天宫二号都是非常成功,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总的来说,军民融合在促进经济方面没有很好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将来从大国变成强国的一个重要的障碍。
高新区的创业企业将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新生力军
军民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等力量部署,比面向市场的民用技术创新更为复杂。它既是市场经济规则下的技术创新产业化行为,又带有强烈的国家意志色彩。这让我们认识到军用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复杂性和难度不在于技术本身,主要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各种利益的博弈。
美国军用技术的研发创新,主要由DARPA(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美国国家层面直接掌控。DARPA本着“科技支撑国家安全”的理念,通过“头脑风暴”积极推动跨学科前沿关键技术的探索,并通过论证确定阶段性战略研究计划。凭借其军民融合、高效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和开放竞争、风险宽容的项目外包机制,在美国新概念、新武器、新技术领域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为美国积累了雄厚的科技资源储备,并引领美国军事变革的步伐乃至世界军民高技术研发的潮流。在技术和产品推向市场的产业化阶段,则主要由企业“接棒”闯荡市场。波音公司就是很好的案例。美国引领和操控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的“八大金刚”公司更是军民融合成就显著。虽然美国面向未来的创新发展和竞争,也仍存在军民融合问题,但属于要与时俱进的协调适应。
nlc202309081222
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已超过200万人,其中军品科研生产人员接近一半,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仍有待从根本上改变,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创新实力仍有较大差距;军工装备建设质量效益不高,军工装备建设效费比也不高;军工企业集团要素生产率亟待提升。2015年,我国十大军工企业集团的资产回报率仅为美国五大军工巨头的26%,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也有明显差距;一些重要产品仍由院校或号称“市场化”的研究所承担。要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关键是打破军民分割的二元结构、锐意改革、优化配置军工装备制造的创新资源、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受认识和各方利益的纠缠,比突破技术难关还要难,破冰仍需时日。
经一些专家分析研究,一个新现象是世界各军事大国都积极关注推动非传统军工企业参与军品的技术开发和生产,它们的优势在体制机制、成本和创新方面有良好表现,有的甚至潜含着颠覆性创新的可能。只要在深化改革中引导得当,高新区中民营、创业企业有可能成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的一支新生力军。
我曾去过一些高新区考察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各级主管对己经成熟、广泛应用成功的新产品非常热衷的捧场,因为没有创新失败的风险;但很多人对尚未成熟的产业不敢担当,缺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实际上,这是当今高新区创新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难题的五把密钥
习主席曾多次讲到:“军民融合还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这些顶层的问题还是目前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今天我就结合我们对于整个国家层面和各省市产业园的调研和了解,结合目前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谈几点小的建议。
第一,产业园目前大多省市都高度重视,但有的省市一些园区在功能定位上是模糊的,园区要做的事、涉及到手产业、领域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因此要明确园区的强项究竟在哪里,基础究竟在那里,技术基础、资源基础、人才基础,跟战区整个军事需求如何匹配。
第二,军民融合要上升到国家战略,我认为要做好“五个面向”,一是面向重大的基础性研发,二是面向尖端的技术,三是面向新兴的领域,四是面向重大专项,五是面向一些重要方向和重点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在抓住了五个面向的基础上,体现科学和技术结合,园区才能走得更远。这是一个重大的观念、思路的转变。
第四,园区的建设对民营企业要有正确的引导。现在很多园区的民营企业,只要沾一点边都是军民融合的企业,这个要求太低了。有的企业可以不急于进来,或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进来。
第五,服务保障体系。园区的建设,服务保障体系非常关键,要结合实际,区分好各个不同层面在组织管理、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权限,做好相关工作。
高新区的企业应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了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览并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需求侧、供给侧同步发力,从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方面系统推进,继续把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实。
在10月20日举办的高层论坛,个人感觉有两个突出亮点:一是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设想:军委装备发展部将与深圳市政府探索合作设立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点,与自然科学基金委、政府部门以及民营企业设立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联合基金。二是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即将建立的背景下,相关部门开始进一步加强协同,展现出了新的气象。
我还想谈一谈关于高新区如何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两点看法。
首先应当积极吸纳“军”的元素,重点是军方的需求,否则军民融合发展就难以落地。这个“军”,可以是军队,也可以是军工。高新区以及高新区里的企业要了解军方的需求,到底应该找谁对接?个人认为,除了依靠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公开信息渠道,一个比较好的着力点就是有关的军队科研院所。
其次,关于创新模式,高新区的企业应当更多地关注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研发。历史上,军队常常作为领先用户,引导和拉动技术创新。然而,在商业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军方也非常乐于跟在别的部门后面,收获一些创新。例如,美军著名的“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实际上是在中情局的资助下发展起来最后才进入到军方的。因此,我想高新区的企业在技术发展、“参军”途径或者技术产品的布局上,还是要重视軍民两用,否则企业创新的活力和机制的优势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高新区是实现军民融合愿景的重要载体
长城所这两年参与到由科技部牵头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十三五”发展专项规划研究工作,承担了装备发展部的课题《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有三点感受。
第一,高新区是三大战略即创新驱动战略、军民融合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融合点、交叉点,因此高新区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其应该承担的责任。
第二,高新区的基础是什么?就是科技创新。军方需要的是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是指科研阶段的颠覆性创新,而是指已经转化成为可应用的技术创新。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很多都是源自于高新区。
第三,高新区从一诞生就是一个特殊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协调、组织企业,动员企业的民间资源的作用,起到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创新的作用。
第四,在新经济时代,高新区始终处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前沿。如果说军方希望能够在新的经济、新的技术革命中不掉队,就要和始终跑在中国新经济前沿的高新区结合。另外,军转干部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军转干部对军队有感情,同时又理解军方的需求,他寻找能够满足军方需求的民口企业的能力,是其天然的优势。我们在高新区里面应该充分利用军转干部开展军民融合工作。
国家高新区在军民融合中大有可为
【军民融合发言稿】推荐阅读: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10-08
运用风险投资推进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范文12-24
在军民共建人口计生工作座谈会发言11-23
4《军民一家》07-17
大全集团-两化融合发言稿06-29
军民大生产 教案09-21
军民共建活动规划12-31
军民共建讲话稿05-29
军民共建精神文明10-03
《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