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精选9篇)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篇1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

为满足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更好的配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北京市科委从2003年开始已经着手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规划研究和建设工作,并设立了“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旨在通过政府引导和机制创新,集成北京地区(含中央在京)的科技条件资源,通过试点平台示范带动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从而为首都及周边区域的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进行了总体设计,明确了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制订专题任务、准入标准以及保障措施。

一、指导思想

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科技总体规划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机遇,通过主题计划方案的实施、试点示范、政策制定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初步建立专业比较齐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科技条件支撑体系,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条件共享环境,为首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转变观念,通过机制创新,与国家科技资源对接,充分释放首都科技条件资源活力,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提高北京地区科技条件资源利用率,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撑。

2、五年目标

利用5年时间,初步引导建成一个资源开放、机制创新、社会参与、创新主体受益、实效显著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体系。该体系形成两个方面链接、为三个层面服务:与中央在京和北京自有可开放的的资源链接,与有需求的资源链接;为自主创新需求服务、为中小企业研发需求服务、为社会需求服务。在“十一五”期末,使科技条件资源综合利用率在目前基础上提高到80%。

3、两年目标

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条件为首都创新服务的政策体系,保障科技条件建设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整的科技条件过程服务体系,使创新主体得到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的服务。规范和完善已有试点平台的服务功能,培育一批新的试点平台。

三、基本原则

1、面向需求,合理规划

立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科学规划和推动资源在首都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合理布局,有效调节和控制科技条件的增量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首都丰富的科技条件存量资源的潜能和活力,提高科技条件资源利用率。

2.完善功能,机制创新

不断完善市科委可以组织调动的科技条件资源的服务功能,在政府引导下,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试点的培育着手,通过政策、资金等手段促进试点平台机制创新,示范带动其他科技条件资

源的开放共享。

3、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针对中央在京资源在首都科技条件资源所占比重较大的特点,采取联合共建、项目支持或资金配套等方式,大力支持各有关单位参与国家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激发其开放资源为首都服务的积极性,发挥首都丰富科技条件的资源优势。

四、专题任务

未来5年,通过推动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试点、研究制定科技条件相关政策、建立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和配合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初步建立专业比较齐全、服务功能比较完备的科技条件支撑体系,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条件共享环境,为首都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1、加强政策研究制定,提高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研究和制定与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政策规范,按照约束与激励、引导和培育并重的思路,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保障一定规模的科技条件资源持续增长、不断汇集和开放共享,提高公共资源的共享意识,形成公共资源共享文化。

(1)、研究与制定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政策

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关于促进科技条件共享的若干意见》等引导性政策,提高科技条件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意见》激励科技资源所在方开放共享的行为,建立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考核机制,充分体现“谁开放、谁受益”;示范引导社会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充分体现“谁服务,谁受益”;支持各方使用科技条件资源,根据各方在科技创新中的特点予以科技条件使用上的适当补贴,充分体现“谁使用,谁受益”。

(2)、研究、制定科技经费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政策

共享是公共资源所在机构必须执行的义务,要建立相关制度,将资源共享纳入到对机构的考核体系中。

从大型仪器、设备入手,正在研究制定《大型仪器购置评估办法》、《大型仪器管理条例》等调节性政策法规,从统计、折旧、调拨及其它有偿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统筹管理与安排。

2、推动平台试点,促进机制创新

支持已由试点平台的规范建设和培育工作,按照三个基本要求(拥有丰富的、可控的、可用的科技条件资源,拥有良好的开放共享和运营机制,拥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不断推动试点的建设和发展。

(1)、建设面向基础研究的联合攻关条件平台

有效聚集国内外各种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科技条件资源优势,不断保持和加强北京地区在科学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开发方面的竞争优势和实力。建设面向基础研究的联合攻关条件平台。

(2)、建设面向企业创新需求的共性技术转化服务平台

根据北京地区市场需求、北京市可持续发展重点领域趋势和科技条件资源所在方的机制特点,通过与孵化器结合为切入点,整合重点共性技术开发、中试、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在重点行业建立为企业创新服务的共性技术转化服务平台,提高攻关性技术、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

(3)、建设服务区县发展的公共支撑条件平台

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各区县科技需求调研成果,与“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等主题实施方案相结合,通过落实科委引擎行动和涌泉行动,针对区县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需求,建设服务区县发展的公共支撑条件平台,促进首都科技条件资源为区县服务。

(三)、完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总结试点平台的运行经验,组织开展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的工作。有效满足首都发展对科技条件的需求,变区域资源优势为区域竞争优势。

1、发挥北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辐射作用

在现有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的成功基础上,配合国家科技条件建设,进一步挖掘和加强共用网的作用,通过网络联接北京地区可开放共享优质大型仪器装备资源,为首都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建立完善的首都科技条件“过程服务网络”

科技条件过程服务网络改变过去以供给为导向的服务方为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方式,通过建立专家库、难点论坛、技改库、物流配送等服务手段,为各类用户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服务。

3、信息成果的整合与发布

进行已有或正在产生的科技成果的整合、分析、加工、发布及效果追踪工作,由相关机构具体实施。加强科技年信息资源的对接,着重把北京地区科技条件资源的信息网络化,以internet等为载体和渠道更新和发布信息。

4、人才引进培养与宣传、交流、培训

开展科技人才技能竞赛,组织最新科技成果及趋势的讲座、国内外交流、宣传、最新技术培训。组织相关力量,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建设,根据市场需要,在首都科技条件建设的重点领域,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资源经营管理人才,为科技条件开放共享提供人才保障。

(四)、配合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

大力支持各有关单位参与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采取联合共建、项目支持或资金配套等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吸引与北京有关的国家科技条件平台(或内容)落户北京,为首都建设服务。

1、牵头环渤海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

按照《“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发挥中心城市的示范辐射作用,以建立大型仪器实物共享服务为核心,通过区域内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牵头建立环渤海区域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2、开展科技部 “实验动物材料与标准物质”建设

开展科技部资源平台项目“实验材料与标准物质”中的实验动物子项目建设,包括国家试验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建立、实验动物描述规范、数据采集和国家实验动物人才培训考核体系的建立。

五、平台建设准入标准

“十一五”期间,市科委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有关单位以多种方式参与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根据上述专题任务所涉及的方向,各有关单位在申报项目或课题时,应参照以下准入标准:

1、拥有一定的可供开放共享的科技条件资源。资源种类包括各种研发实验设施、各类成果

转移和转化能力、各类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服务资源、各类高技术服务资源、各类科技信息文献、以及科技人才等等;除满足本单位或部门工作需要外,尚有余力为社会提供服务。

2、具有较完善的开放共享机制。具有较强的开放共享动机,并为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制订了有关的管理激励制度和合作模式。

3、拥有一批具有创新需求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为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

4、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够产生较强的社会影响,对促进科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起到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够增强社会各界的科技资源共享意识。

5、能够有效提升现有科技条件资源利用率。能够通过量化的标准和数据说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程度。

六、保障措施

1、制定计划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主题计划》的计划,保障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的落实。

2、建立组织管理方式

依托北京仪器装备中心下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工作组,负责具体工作。

3、建立监督考核评价制度

强化具体实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根据首都的情况制定适当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对条件平台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奖优限劣制度,加强社会对平台建设和运行的监督力度。

4、设立专项资金

设立财政“科技条件平台服务首都建设专项资金”,形成财政经费投入的稳定渠道,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引导作用。

5、建设人才队伍

实施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加强政府层面的科技条件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试点建设,引进和培养科技条件经营管理人才。

二、平台建设已取得的成果

根据实际情况并先后分别在服务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平台、服务于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的平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建成了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支撑体系、清华科技园公共测试平台、北京材料分析测试服务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服务平台、国家傅里叶质谱分析技术平台、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平台、北京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北京市实验动物法

制管理与科技支撑平台中药科技条件平台、北京集成电路测试验证服务平台、无纸动漫专业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欧美软件出口引导工程项目等12家试点平台。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科技支撑作用。

平台典型案例及各平台服务情况详见附件

一、附件二。

三、平台建设的体会

通过这些年来的工作,伴随着科技条件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工作,我们对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利用的看法也在逐步深化,概括起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1、没有为科学创新服务的资源保障系统,没有科技条件资源的高效利用,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

2、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通过建立集中有效的管理体制,推动资源共享,可以很有效和显著的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达到促进技术创新的目的。

3、科技条件资源的内涵,不能仅仅局限于科技基础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科学仪器装备、化学试剂、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在内),还应该包括成果转化条件(包括孵化体系、分析测试中心、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院所和科技企业等在内)、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条件(包括科技中介、投融资体系等在内)和科技人才资源。科技条件的整合和利用,应该成为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

4、对科技条件建设的认知,应当上升到“建设创新支撑体系”和“完善共享制度体系”的高度。就是要充分利用与创新相关的科研条件,通过建立以资源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围绕创新主体的科技条件需求,建立和运行创新支撑体系,可持续地服务于地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5、首都的创新支撑体系,不能仅仅是一个科研支撑服务平台,更应该是一个成果转化平台,应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科技条件与创新需求脱节的问题,应着眼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为首都科技创新优势。

四、相关建议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篇2

编者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 在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型, 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 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创造和利用方式的优劣, 日益成为决定国家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同时, 知识经济革命推动的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 使得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科技基础条件日益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日益显示出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重整问题,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与共享问题, 也日益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 成为各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基本任务。

2006年, 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将“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与共享”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研究, 围绕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工程和设施、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以及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5个优先主题部署了一批前瞻性科技项目, 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本刊围绕《纲要》以来的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与共享领域科技工作的进展与成效、面临的挑战进行了专题报道, 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以本刊为阵地就基础平台领域内的技术攻关、产业制造、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 并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蓝鸽校园网络平台使用情况报告 篇3

【关键词】蓝鸽校园网络平台 自主学习 趣味性 学习效率

从小学,初中,再到高中,英语和语文,数学并列一直就是考试考察和学校要求的重点。然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家长,学校和社会过度的重视分数,忽视学生兴趣和自主性的培养,出现了大部分学生提到英语就头疼,想到英语就伤痛的局面。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屡屡受挫的现象。我校也不例外。

为了弥补传统英语面授的不足,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社会上尝试研发出了一大批英语网络学习平台。蓝鸽校园网络学生平台就是这很多中的一个。该平台是针对我国大学生设计的一套外语教学平台,主要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把分级教学,自主学习,作业跟踪,无纸化考试,成绩分析融为一体,使学生自学,教师备课,教学,标准化无纸考试和人机口试等一体化的综合平台。

为了给学生英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我校也快速的引入了蓝鸽校园网络平台。并且为了让网络平台更好的发挥功效,我校对一部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采取了试点的策略,让他们率先在每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蓝鸽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总的来说,蓝鸽校园网络平台在我校目前的使用情况不是太好。 并且,我们感觉到调查结果甚至与大家对蓝鸽平台的预期可以说是相去甚远。什么原因呢?我们小组成员从三个主体着手,得出以下结论。

就学生方面来说,根据调查问卷发现,73%的学生反映,他们在使用蓝鸽校园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时候,缺乏学习动力,还有72%的学生说他们除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基本上就不再课余时间使用这个平台。大约有53%的学生反映,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在选取材料时,难度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所以虽然时间投入了,但是成效不大。最后还由于学生自己的自律性较差,在电脑上学习时很容易就分心到一些其他上的内容去了。这里笔者可以举个例子。记得当笔者好几次和小组成员一起去追踪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就发现有的男生在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听听力的时间去观看网上的各种吸引人的视频。

经过一学期的试点策略我们也发现,就学校目前使用的蓝鸽校园网络平台本身来说也存在不少缺点。首先是平台里的资源太旧,更新的速度过慢,内容不能与实际社会的发展接轨,而且由于材料,资源涉及的领域太窄,很难把大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自主学习的乐趣调动起来。然后就是互动性不强,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例如一周前交的作业,大家可能在一周后才能收到评价和建议,而此时大概学生早已忘记自己彼时干了些什么吧。所以,可想而知,这样的收益是很小的。最后是蓝鸽校园网络平台必须得在固的场所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受到的限制比较大,给学生的自由很少,致使很多学生抱怨由于他们自己不能选择在他/她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学习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小组讨论并结合学生提出的建议,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些观点,一些我们认为可以改善蓝鸽使用情况的观点。

首先是学生本人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应该要多和同学沟通,组成兴趣小组,相互监督,下定决心摒弃掉确实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所造成的影响提高英语能力的不良行为。再就是在选取材料,学习资源方面,我们认为学生可以向老师咨询,必要时让老师帮忙做一个水平检测,挑选适合学生难度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关于兴趣方面,学生可以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题材,最熟悉的内容着手,培养对英语的“感情”,并逐渐增温。

其次是蓝鸽平台本身的问题。许多学生反映由于蓝鸽平台只能在固定的地点使用,局限性很大,所以他们提议平台是否也可以和其它软件一样,办成一个客户端,使得学生在任何其它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我们觉得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然后是针对资源老旧,涉及面窄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高质量的老师,学生资源探索小组来解决。资源探索的老师,学生及时的更新资源库。至于互动性的问题,我们认为系统在这个方面应该要加大技术人员的投入以便对软件进行更新(根据客户的需要),方便教师,学生进行即时互动。

最后是在学校方面。对于空间,时间受学校限制问题,我们认为蓝鸽校园网络平台在全校推广后,应该要全方位的开放,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另外,一定要加强师资力量的选拔,与学生促进蓝鸽网络平台资源的更新,指导学生学习,带头形成良好的氛围。(这一点已经在上面学生,蓝鸽平台本身提及)毕竟,即使是人机互动,人与人的交流还是根本的。还有针对学习氛围不好的问题,我们认为学校要加强引导,提倡一种互帮互助的学习风气。还可以多办一些与网络学习平台相关的活动,增强大家的联系,促进大家的交流。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小组这一阶段,对于试点蓝鸽校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的调查研究的全部内容。我们发现了这一阶段蓝鸽校园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建议寻找解决的方法。我们希望得出的结论能为蓝鸽校园网络平台在我校的大面积推广,能为我校实现网络自主学习与传统面授优势互补献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篇4

连城县行政服务中心、农办

2011年10月日

为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整合政务资源,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更好地提供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政务服务。根据市行政服务中心、市农办《关于开展乡镇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县行政服务中心和农办组成调研组,于10月20日至10月31日对全县17个乡镇,240个村(社区)开展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的调研,调研组深入乡(镇)、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走访等方式,重点查看了我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各类专项公共服务平台和开展服务的基本情况;乡镇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情况、支持政策措施、创办经验、存在问题和今后创办计划,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乡镇、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情况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惠农、助农、便农”的服务宗旨及打造一流服务体系,打造一流商品流通渠道的“三农”服务使命,积极整合带动全县1916名“六大员”全面投入我县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各类专项公共服务平1

台基本情况:

2、乡镇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情况:一是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我县“三农”服务体系,建立农业实用信息、市场营销、科技示范等综合性服务联动网络,提高服务“三农”水平,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从2007年起以姑田镇、曲溪乡冯地村为我县乡镇、村建设“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在总结推广姑田镇、曲溪乡冯地村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初成立县“三农”服务协调中心,全面推动全县其他乡镇、村建设“三农”服务中心服务体系,目前我县17个乡镇全部设立“三农”服务中心,累计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工作人员113人、办公面积1045平方米、办公电脑27台、每年投入工作经费25万元;232个行政村中有朋口镇文坊村、莲峰镇鹧鸪村等28个行政村建设完成村级“三农”服务站建设。累计村级“三农”服务站工作人员168人、办公面积560平方米、办公电脑10台、每年投入工作经费14万元。

3、乡镇、村代办服务情况: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指定了一名分管领导具体抓。各乡镇认真负责做好乡镇公共服务平台组建工作,组建成立后确保乡镇、村两级服务机构有序有效开展工作。

(二)明确服务职责。各乡镇根据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性质,制定好服务章程,明确具体服务职责和任务,并做好上墙公示。

(三)健全规章制度。各乡镇加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管理,建立会议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考勤制度、值班制度、工作日志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管理,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对群众反映工作不力,乡镇或者部门交办任务不落实、考核绩效较差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直到解聘。目前我县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为全县的“三农”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建立服务档案。指定专人负责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档案整理,做好开展服务的日常登记管理工作,为考核提供客观依据。

(五)保证服务经费。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加大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力度,使服务机构做到有牌子、有场所、有电脑、有专线电话、有一定活动经费。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11年共投入210万元用于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六)强化监督管理。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同时,加强动态跟踪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与内容。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正处于找经验、摸路

子的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人员的缺乏。乡镇、村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日常的工作均由原本工作任务就较为繁重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平均分担,无法集中精力开展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协调工作,建议上级部门帮助落实核定乡镇公共服务平台事业编制,以促进公共服务平台更快更好的开展;二是乡镇、村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经费的短缺。我县17个乡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性都很高,但苦于乡镇财力有限,上级部门又没有专项的建设补助经费,导致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进度缓慢,建议上级部门的适当时机考虑以“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乡镇、村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以提高乡镇、村组建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性。

四、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路及建议

我县将通过县“行政服务中心”督促指导好姑田、新泉、莒溪等乡镇建设完成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将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上,主要采取一下几点措施。

1、整合各项有利资源。通过整合县级各部门、企业、团体的资源与力量,把乡镇各涉农部门、农村“六大员”队伍、龙头企业技术队伍力量,以及公安派出所警务室、司法局“148”热线、农业局“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及经贸、供销信息网等资源,整合到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实行统一调

度指挥。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指挥系统,确保农村社会服务的畅通和及时,满足百姓在农业科技、实用信息、市场营销、资金、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需要。

2、加强日常工作监管。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运行机制,做到四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明确全县“行政服务中心”在县招局领导下开展工作。每天安排人员值班调度,确保百姓服务请求受惠及时,指挥畅通,服务到位。乡镇、村公共服务平台分别由各级领导带班,并根据季节安排若干技术人员进行坐班。二是人员到位。把全县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体系人员统一纳入县级“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协调中心信息网络,服从县中心的统一调度和协调。各级一旦接到百姓服务请求,便及时指派有关部门的服务组、人员进行服务。三是时间到位。推行无节假日值班和限时服务承诺制,方便百姓咨询或求助。原则上要求24小时内必须到现场解决问题,确实属于当时无法解决或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百姓解释,并及时逐级上报,请求协助解决。四是服务到位。通过建立完善的指挥平台和顺畅的指挥网络,确保百姓社会服务需求能及时、按需服务到位,基本满足百姓社会服务需求。

3、规范人员选聘管理。乡镇公共服务平台实行由乡镇和县“行政服务中心”双重管理,县“行政服务中心”指挥调度县直有关部门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乡镇以组织协

社区发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一、××社区基本情况

(一)人口土地。××社区在册2542人,实有1999人;全社区适龄劳动力1387人,其中外出务工300余人,经商100余人,副业及三产500余人,社区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年;全社区土地948亩,可用耕地622亩,典型的“地少人多”。

(二)集体经济。××社区现有一座砖瓦厂,筹建于1986年,前期为集体经营,后期对外出租,20xx年出租收入为5万元;社区于××社区街头有一处三层楼的房产,20xx年出租收入为1.2万元;社区内还有部分闲置坑塘,零散由个人承包。20xx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约为11万元。

(三)村居建设与管理。××社区分为6个小组,全部集中居住,绝大部分居民建筑为两层楼房,家庭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全社区共设3个垃圾处理点,日常聘用3名保洁员负责清理维护社区卫生,保洁员工资由上级拨付。

(四)社会公益事业。经过近几年上级政策的支持和××社区两委班子的努力,社区内水泥道路目前基本齐全,全部入庄到户,道路总长度约4.5千米。社区拥有单独的水电站,电力供应设有独立总线,方便自行管理;收取居民的水费也很低,仅为0.7元/吨,居委会每年补贴水费近3万元。社区内有一处约500年历史的乱茔,总面积约13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坟的基础上陆续于地面重起新坟,近几年逐渐规范管理,由居委会统一修建坟墓小区,以成本价出售给本社区居民。

(五)村部建设。村部设在村居中心位置,由旧学校改造而成,占地近1亩,院内有一座建筑面积约37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及一座仓库式偏房,设有会议室、民调室、综治室、农险办理室、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本满足社区两委班子日常办公和服务群众需求。卫生室根据业务需要,设在××社区街头。

(六)党员干部队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交叉任职,其中支委会班子成员6人,居委会班子成员7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由1人兼任,各居民小组组长全部由社区干部兼任;党支部共有53名党员,常住流动党员约35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用水困难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社区具有良好的蔬菜种植传统,居民种植蔬菜经验丰富,亩均效益可达1万元/年。但社区耕地大部分位于高亢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通过电灌站由低水源处翻至高处田间,每年所需电费近2万元全部由居委会承担。由于电灌站常年失修,设备严重老化,且田间渠道无防渗设施,目前社区农业生产用水受到严重制约。

(二)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日渐缩小。社区砖瓦厂是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由于砖瓦厂已运行近25年,目前窑土已被取尽,维持正常生产须从外地购土,以致20xx年砖瓦厂出租收入仅为5万元,2010年面临关闭停产的局面。

(三)集体资产缺乏保值增值的方式。××社区集体资产多年来已有一定的积累,目前尚无保值增值的方式,资金闲置面临贬值的风险,亟待探索出一条风险低的保值增值途径。

(四)村居建设杂乱无章。××社区居民建筑规模和质量普遍较高,但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分布较为杂乱,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制约着村居管理水平的提升。

(五)小水厂改制将使居民用水成本升高。随着全县用水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水厂面临着被统一收购实行市场化管理的趋势,这将使居民用水成本升高1—2倍。

(六)社区墓地建设尚无系统规划。集体墓地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公益性资源,目前已进行初步开发。但由于墓地建设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制约着墓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开发效率。

(七)村部建设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社区虽然拥有一定的办公场所和资源,但办公面积仍然有限,很多功能性办公室还在合并使用,办公设备也比较陈旧;村部原先仅有党员远程教育系统配备的一台电脑,社区干部日常办公仍是传统的纸笔方式,与信息化时代的新农村建设尚有较大差距。

(八)党员年龄和学历结构失衡。××社区党支部53名党员年龄结构严重失衡,30岁以下的仅4人,30—40岁之间的仅2人,60岁以上的占全部党员人数的50%;党员学历结构也偏低,小学文化的11人,初中文化的26人,大专以上文化的仅6人。这些问题使社区干部的持续培养面临无源之水,使党在农村的基层力量面临不断削弱的危险。

三、下一步发展对策

(一)借用外力解决急切难题

1、充分发挥机关到村任职干部的作用,积极协调水利项目,抓紧实施电灌站和田间防渗渠等农田基础设施改造,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难题。

2、争取机关到村任职干部后方单位的指导与支持,对砖瓦厂实施休闲垂钓农家乐改造项目,再造集体经济重点收入来源。

3、邀请民政部门专家予以指导,编制集体墓地建设管理规划,并争取政策性支持。

4、积极争取机关到村任职干部后方单位的物质支援,更新村部办公设施设备,打牢社区办公信息化基础。

(二)大胆创新开拓发展新路子

1、探索以集体资产、村干部资金、能人大户资金为主要股金的股份合作方式,结合××实际发展高效农业、工副业项目,并建立现代科学的经营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不断保值增值。

2、利用××镇政府南迁、城区南扩的契机,将××社区纳入城市化管理,推动村居改造,并积极争取村部移址新建,实现超前谋划发展。

3、抓紧探索××社区用水的市场化方式,使社区居民逐渐适应市场水价,为将来全县小水厂改制后居民用水的适应性建立基础。

(三)高度重视着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将党员发展工作列入每重要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年纪较轻、学历较高、素质较优、致富能力较强的居民进入党组织。

2、有计划地抓好社区两委班子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增强社区干部的延续性,保证社区两委班子建设得到持续发展。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篇6

建设情况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镇以“强化各种服务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主要措施,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领导,夯实工作责任

2014年初,镇党委、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由XXX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XXX任副组长,综治办、派出所、企业办、财政所、安监站、劳保所、城建所、工商所、镇纪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企业办主任XXX同志兼任,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同时各村也配备了工作人员,从而使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形成了统一领导、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2、健全非公经济组织清册,服务企业发展。

按照县中小企业局企业建档的工作安排,我镇企业建档这项工作已基本完成任务,建档入网这对企业今后发展,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打下基础。

3、建立联系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矛盾

为切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分包企业制度,建立了领导每月下访企业不少二次制度。从年初至今,我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镇领导深入所包企业,问忧解忧,特别是县环保产业园XXX项目、XXX生态观光项目,镇主要领导能深入征地一线,现场解决企业征地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这两个项目征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加强检查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由镇纪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重点检查是否存在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三乱”现象,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查处。

5、强化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狠抓落实。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全生产“三化”会议精神,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制度。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检查,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由我镇安监站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包村干部参与,对全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安全生产大排查3次,大力宣传“平安企业”,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减轻企业损失。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平稳发展,但是还存在有不少问题,主要有:

1、企业数量少,发展压力大。目前我镇非公有制企业整体上还处于数量少、规模小的局面,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名牌产品、知名企业基本没有,企业分布散、规模小、产业链短是普遍现象。

2、一些部门极少数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水平有待提高。

3、新办企业少,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缺;客商流转土地难度在加大。彭王村发展养牛业因流转土地困难,该项目进展缓慢,旅游路沿线流转土地难度加大也影响客商来西张堡镇投资。

4、企业落地园区后建设缓慢。XXX项目、XXX项目落地近2年,企业建设几乎未开展。

5、企业销售渠道有待拓宽,部分小微企业生产的商品滞销。

6、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回顾我镇今年以来的工作,虽然我镇为推动非公经济作了一些工作,但与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以服务和发展为主题,突出引导民间投资、强化社会服务、创新企业机制三大工作重点,营造发展环境,健全服务体系,确保我镇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为全镇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篇7

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大区域发展平台的规划建设工作, 积极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及广州中新知识城、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东莞台湾高科技园等重大平台建设, 努力打造推动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会上, 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和省有关部门分别介绍了相关重大平台规划建设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汪洋强调, 要进一步认识重大平台规划建设的意义。重大平台建设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城市提质发展的平台、深化改革开放的平台和建设幸福广东的平台, 是“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的重要支撑, 必将有力地提升广东竞争力, 引领广东发展方向, 成为广东未来的形象。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必须谋划建设好产业。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发挥广东竞争优势,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等能够代表世界发展方向的中高端产业。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篇8

一、村民中心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设计思路

唐山市村民中心的建设工作始于2006年,是在该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中“一部(标准化村部)两室(卫生室、综合活动室)三栏(宣传栏、科普栏、村务公开栏)”和文体活动广场等基本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娱乐以及参政议事需求为目标,以整合现有服务资源、逐步完善服务设施为抓手,为农民搭建起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按照唐山市委的总体规划,2006—2007年为示范阶段,首先在基础较好的文明生态村中开展试点建设;2008年为村民中心建设推进年,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建设2000个村民中心,达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0%;2009年,计划建设1500个村民中心,完成总数的90%以上;2010年,建设497个村民中心,实现全市覆盖。

1、建设内容。村民中心建设根据行政村人口多少、规模大小、经济基础不同,实行因村制宜。原则上,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现有资源,不增加农民负担。

村民中心的基本设施包括室外、室内两个部分。室外部分要求有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文体活动广场,并配备健身器材;室内部分包括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各类活动室和必要设施,包括村委会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科技服务室、法律咨询室、信息服务室、图书室、村民议事室、新农民夜校或综合服务室以及农村超市或农资服务站等。

2、功能设计。要求村民中心以服务村民为宗旨,围绕村民生产生活,重点开展八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教育培训服务: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二是科技信息服务:以网络为基础,组织科技培训,提供农技服务,发布市场信息。三是生产服务: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四是流通服务:通过建立连锁“农家店”,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五是文体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六是卫生服务: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七是法律服务:开展普法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和信访服务。八是保障服务:为村民提供婚丧等服务,协办社会慈善事业,组织村民开展生产生活互助。

3、资金渠道。村集体承担投入的主体责任,不足部分通过部门帮扶、社会捐助、专项资金、以奖代补等多种渠道补充,形成“村里出一点、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财政补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产权归属。村民中心的建设用地、房屋等产权归属村集体所有,运行及修缮等费用也由村集体承担。

5、管理模式。村民中心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模式进行管理。一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兼任村民中心主任,村两委班子成员兼管各种服务室的管理运行,兼职管理人员除按国家规定的村干部补助外,无额外补助。目前多数村民中心属于此种管理方式。二是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来管理村民中心。主要由村民中德高望重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或热心公益的年轻人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村民中心的各项活动和服务场所的管理,有条件的村给予志愿者适当补助。目前这种管理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二)主要特点和成效

唐山市村民中心建设目前还处在试点示范阶段,已建成村民中心1511个。从调研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立足村情,坚持分类指导。村民中心贯彻分类指导的建设方针,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中心建设主要依托本村现有资源,建设用地多为闲置土地或废弃坑塘,也有部分在村部旧址改建或扩建。对村里的各类公共场所和服务设施充分整合利用:能集中的场所,调整集中;能改造的设施,不再新建;能使用的器材,不再重复配置;对村里缺乏、村民需要的场所和设施,根据条件逐步加以完善。对基础薄弱村不要求一步到位,坚持一室多用,先开展服务,后完善提高。

2、基层为主,多渠道筹资。村集体作为建设筹资的主体,需要承担主要的建设、运行和修缮资金,资金和设施缺口通过帮扶单位和社会捐助予以解决,县乡政府则根据具体建设运行情况给予财政奖励。这种以基层为主的多元投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层参与中心建设和管理运行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唐山市还加强了对上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根据上级资金的投入方向调整扩展中心功能设置,把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农村基层阵地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相对分散的资金结合在了村民中心的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

3、注重实效,加强中心规范管理。在管理体制方面,唐山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管理网络。市一级建立了村民中心指导办公室,在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村民中心建设和实施各项服务开展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市)、区对应市级机构也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乡镇一级依托镇农业办成立了专门服务中心,与村民中心直接对接。在建设标准方面,规定每个中心必须达到“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有一个章程、有一个活动阵地、有一套动态活动项目、有一套管理机制、有一名骨干、有一批志愿服务者、有一套保障自我运转机制”的“八个一”标准。在制度完善方面,有关部门着手拟定《村民中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村民中心专项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在各村民中心建立《村民中心章程》,健全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

4、着眼发展,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探索建立适合村民中心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改善中心的服务形象,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二是通过组建农民协会和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提高中心的有效需求。如丰润区沙流河镇在各村原有群众组织基础上成立了奶牛、林果、蔬菜、文体等农民协会,与镇服务指导中心、村民中心共同开展联合服务;而迁安市闫官屯村则根据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的习惯,引导农户成立贺春绿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常驻村民中心,统一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及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相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当地棚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程度,年销售收入达90万元。三是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展中心的服务内容。丰润区沙流河镇与当地网通公司合作,开通了沙流河镇网站,及时发布农产品需求、劳动力转移、农资市场行情、疫病防治等实用信息;各服务指导中心和村民中心还实现了电脑联网,服务指导和培训可以随时进行。

村民中心试点建设一年来,在整合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乡镇政府转变职能,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丰润区沙流河镇为例,村民中心试运行的2006年,各村到镇的成型信访量仅32件,比上年减少了54.2%,零信访村达到了10个;仅今年上半年该镇就通过村民中心发布各类实用信息5000多条。通过村民中心,唐山全市年均培训农民达到150万人次,仅遵化市就组织各成员单位开展培训400余场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民中心尚属新兴事物,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范例可以遵循,从调研看,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部分村民中心的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有的中心规模过大,不少房屋空置,造成一定资源浪费;有的中心行政办公用房比率过高,对中心的服务形象造成一定影响;有的中心建成服务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降低了中心的服务能力;有的中心设施选址过于分散,无法发挥中心服务村民的集约化优势。

二是以基层为主的资金投入机制可能会加大基层负担。通过调研了解到,各中心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拖欠工程队款项的问题。虽然就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一定年限内具备偿还能力,然而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的筹资能力已大为减弱,建设一旦推开,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潜在的债务风险还是存在的。

三是持续的有效需求尚未形成。尽管中心建设在与村民需求的结合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采取的依然是政府单方面推行的方式,村民对决策和建设过程的参与还比较被动。

二、启示与建议

当前,全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如何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符合国情的基层(村级)公共服务模式,已成为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唐山村民中心建设就此进行了探索,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如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这些探索对于深化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改革具有有益的启示和研究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村民中心事实上已创造了一个平台,承担起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基层组织职能、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渠道等重要功能,使农村基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得以在同一平面进行交汇。因此,“中心”虽小,但可以透视大问题、总结大经验。

针对唐山等地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改革实践,我们建议就如下方面加以完善和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正确处理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层政权之间的关系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两者的定位和职责,尤其是在目前大多数中心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兼任、主要管理运行由村两委班子成员负责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村民中心的行政化倾向。

(二)改善投入结构,加强资源整合力度

政府部门应合理控制村级服务中心建设规模,加大对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以中心为平台,有效整合各类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实现共建共享,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资源的效益。同时要注意避免中心建设造成基层负担过重,形成新的农村债务风险。

(三)采取综合手段推动形成持续的有效需求

一是扩大村民的参与渠道和参与范围,使村民在中心建设立项、服务确定等决策方面拥有更多的权力,可以有效提升村民对中心的认同度。二是采取措施支持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鼓励更多的志愿行为,并使之成为支持中心日常管理运行维护的主要力量。三是在对村民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中心提供综合服务包,扩大个性化服务的可选范围,提高服务内容的时效性。四是利用中心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当地农民经济技术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村民的生产生活与中心的建设发展密切结合。

(四)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的监测评价体系

在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基础上建立项目监测和评估的组织框架,逐步完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健全信息沟通和反馈渠道,对项目从建设到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测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进一步组织开展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试点工作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地区间差异明显,现有试点还不足以涵盖各种复杂情况。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有必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此进行实践探索,从国家宏观层面支持并推动地方开展相关试点工作,以便摸索与总结出符合国情的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之路。

平台建设发展情况报告 篇9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基本情况

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前,我市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88个,农机维修网点735个,农机经销点248个,各类农机户26800户,其中农机服务专业户670户,农机大户(农机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160户,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农机作业合作社17个、各级农机协会13个。,我市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农机作业合作社――北镇市新立农场农机作业合作社,该社以乡镇农机站为基础,吸引农机大户入社,统一作业、统一管理、分车核算、自负盈亏,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联系点”。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民营农机专业合作社――北镇市吴家乡双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该社旱田冷棚育秧新技术和“五包、两定、一分散”统种分管经营服务模式在全省水田区得到广泛推广。

,全市各类农机户发展到30154户,其中农机服务专业户2460户,农机大户573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79户。近两年来,全市农机主管部门抢抓机遇,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我们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坚持发展、规范、提高的原则,相继培养起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北镇市双丰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经过发展壮大,现在拥有10×100米育秧冷棚14座,久保田水稻育秧播种机组一套,水稻插秧机29台,其中久保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10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台,大中型拖拉机9台。经过三年的资金积累,农机固定资产达400多万元。20为稻农机械育插秧1.8万亩,利用自己拥有的3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引进跨区作业机车近百台,实现水稻机收达13万亩,按建社初衷,目前已经达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的标准。黑山县新兴镇三喜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160万元,购置水稻插秧机44台,购置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2台,目前拥有水稻插秧机62台,其中久保田高速插秧机2台、久保田手扶插秧机60台、久保田水稻育秧机组一套、拖拉机11台,农机固定资产达到540万元。实现水稻育插秧4000多亩。凌海市翔翼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具23台(套),其中水稻联合收割机(久保田588)6台,久保田乘坐式高速插秧机5台,久保田水稻育秧机组一套,农机资产总值达260万元,年合作社与稻农实现了订单作业3000亩,完成水稻机收1万多亩,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

二、创新机制,因势利导,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公布实施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坚持把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措施来抓,明确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总抓手,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特别是农机大户自主创新各种类型的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种形式:

上一篇:春运安全生产安全保障宣传语标语下一篇:温州大学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