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共5篇)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 邓珠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Tibet Dengzhu, Vice Director of the Tourism Bureau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西藏旅游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从小到大,率先在西藏各产业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促进西藏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产业,成为推进西藏经济结构升级优化的优势产业,成为推动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柱产业。
Since its outset in the 1980s, the tourism of Tibet has developed from small to large, taking the initiate of a leap development among all industries in Tibet.Now it has become an impetus industry for Tibet to change its development model, an advantageous industry to boost the upgrading and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in Tibet, and a backbone industry to motivate the leap development of Tibetan economy.一、西藏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情况
1.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Tibet 目前,西藏已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8个(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博物馆、扎什伦布寺、巴松错、珠穆朗玛峰、桑耶寺),3A级旅游景区2个(娘热度假村、敏珠林寺),2A级景区3个(然乌湖旅游景区、孜珠寺、岗坚寺),1A级旅游景区2个(热堆寺卓玛拉康、色乌沟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珠穆朗玛自热保护区、羌塘自热保护区、察隅慈巴沟自然保护区、色林错自然保护区,雅江中游河谷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2个(易贡国家地质公园、扎达土林国家地质公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座(拉萨市),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点297处,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为发展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徒步、探险、朝圣等专项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客源市场也由发展之初单一接待外宾型发展到今天集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为一体的旅游客源体系。
At present, there are in Tibet 8 national 4 As level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Potala Palace, the Jokhang Monastery, the Norbulingka Garden, the Tibet Museum, the Tashilhunpo Monastery, the Pagsum Co Lake, the Qomolangma Peak, and the Samye Monastery), two 3 As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Nyangrain Holiday Village and the Mindroling Monastery), three 2 As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Rawok Co National Forest Park, the Zezhol Monastery and the Kang Gyan monastery), and two one As tourist scenic areas(the Drolma Lhakhang part of the Rato Monastery, and the Sewugou Monastery).In addition, there are 6 national natural reserves(the Qomolangma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the Chang Tang Nature Reserve, the Cibagou Nature Reserve in Zayu County, the Siling Co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Yarlung Zangbo River Middle Reaches Black-necked Crane Nature Reserve, and the Yarlung Zangbo Grand Canyo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wo national geological parks(the Yiong National Geopark and the Zanda Clay Forest National Geopark).What is more, Lhasa is a famous tourist city of China, where there are as many as 297 tourist scenic sites.All the afore-mentioned scenic areas have formed a network centered on Lhasa and extending all over Tibet, and they have laid a reliabl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ightseeing tours, folk customs tours and ecological tours, as well as of special tours such as pedestrian tours, exploration and pilgrimages.And its tourist resources have also developed from the simple reception of foreign visitors at the outset to a comprehensive one of tourists who enter and leave China or travel around in China.二、旅游产业规模
2.The Scale of Tourist Industry
截止2009年,西藏拥有各类旅游企业1430家,其中,国际国内旅行社80家,星级饭店(宾馆)142家,各类旅游豪华汽车2745辆,全行业固定资产超过50亿元。在西藏,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84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4.2万人,其中,藏族从业人员占62.8%,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从业人员占37.2%,建立起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旅游从业队伍。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加快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了西藏广大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西藏从事旅游的农牧民达到4664户,34979人,旅游收入达到6094万元,户均收入达13066元,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742元,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Up to 2009, there have been 1,430 various tourist enterprises in Tibet, of which are 80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traveling agencies and 142 star-level hotels, with 2,745 luxurious tourist vehicles and more than five billion RMB fixed assets in the whole industry.In Tibet, people directly engaged in tourist industry number 28,400, and those indirectly in tourist industry 142,000.Among these members, Tibetan people amount to 62.8%, and people of Han and other minority ethnic groups 37.2%.So, a tourist service team with Tibetan people as a mainstay has been established.Now, to develop tourist industry has become a way to successfully speed development in many places, and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many peasants and herdsmen in Tibet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s.At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as many as 4,664 peasant and herdsman households and 34,979 people engaged in tourist services in Tibet, and the incomes from tourism have reached 60.94 million RMB, with household incomes averaging 13,066 RMB, and per capita incomes in cash 1,742 RMB.A large group of peasants and herdsmen have been making a living and even become rich thank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三、旅游经济发展态势
3.The Trend of Tourist Economy 1980年到2008年,西藏旅游累计收入188.98亿元,旅游收入增幅高于西藏生产总值增幅23%,仅“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就比西藏“六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特别是自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使旅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强势攀升,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据统计,2007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创记录的4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到48.5亿元,占西藏生产总值的14.2%,基本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
From 1980 to 2008, the tourist revenues in Tibet added up to 18.898 billion RMB, with the tourist income increase 2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ross production in Tibet;the total revenues from tourism only during the 10th Five-year Plan period exceeded the gross production during the 6th Five-year Planning period in Tibet.Especially after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was open to traffic in 2006, the tourist industry has been enlarged rapidly, its growth has been accelerated vigorously, and its quality has been improved obviously.According to statistics, 2007 witnessed a 4.02 million person/times tourist reception for travelers both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created a new reco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ourism;and the total revenues from tourism increased up to 4.85 billion RMB in the same year, covering 14.2% of gross production in Tibet.Tourism has essentially established its mainstay industrial position in the economy of Tibet.四、近两年发展情况
4.The Development during Recent Two Years 2008年西藏旅游业受拉萨“3.14”严重暴力事件的影响,以及 “汶川大地震”、全球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遭受重创,旅游经济增长放缓。在危机和挫折面前,西藏旅游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积极应对,奋发有为,积极推动西藏旅游的恢复和发展。全年仍实现接待旅游者2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4亿元。
The tourism in Tibet underwent heavy blows in 2008 due to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serious
violent event in Lhasa,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consequ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growth of tourist economy are thus slowed down.In the face of crises and setbacks, the Tibetan tourism, with a great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s, actively coped with these difficulties and boosted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ourism.It received 2.15 million person/times travelers and earned 2.24 billion RMB in total in the same year.今年1—8月份,西藏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0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48.1%;实现旅游总收入3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2%。其中,仅7月份,西藏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21.6万人次,比去年同月增长2.3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0.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9倍,刷新了西藏旅游发展历史上单月接待旅游者及总收入的最高记录。
From January to August this year, Tibet received 4.09 million person/times travelers both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in total, 248.1% more than thos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and the revenues from tourism totaled 3.23 billion RMB, 168.2% more than thos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Only in July, in particular, tourists both from at home and abroad totaled 1,216,000 person/times, 2.3 times more than those in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and total revenues from tourism numbered 1.09 billion RMB, 1.9 times more than the same month last year.It has broken the highest record of tourist amounts and total revenues in a single month in the history of Tibet tourism.五、下一步发展计划
5.A Pla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体制、优化环境、培养队伍,确保在旅游设施管理与服务水平等方面有实质性提升,实现从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的跨越,把西藏建设成享誉海内外的精品旅游胜地。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ibet tourism will mainly come from the governments.Meanwhile, the market will play its basic role of configuring resources, and the whole industry will exert itself to boost tourist infrastructure and supplementary facility construction.The system will be improved,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optimized, and related talents will be trained.With all these done, it will guarantee an essential improvem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t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and realize a stride from advantageous tourist resources to superior tourist products, building Tibet into a quintessence [kwɪnˈtɛsəns tourist resort famo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到2010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要争取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亿元,相当于西藏生产总值的12%以上,旅游经济就业总人数达到18万人。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9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6亿元,相当于西藏生产总值的15%以上,旅游经济就业总人数达到30万人。
Tibet aims at receiving 6 million person/times domestic and foreign visitors in 2010, with its tourist revenues reaching 6 billion RMB, and numbering more than 12% of the gross production of Tibet in the same year;and the total employment in tourist economy is expected to reach 180,000.By 2015, the tourists both at home and from overseas will reach 9 million person/times, with its tourist revenues amounting up to 11.6 billion RMB, equivalent to more than 15% of the gross production of Tibet, and the employment in tourist economy will total 300,000.西藏将紧紧抓住机遇,以深厚的文化、精优的产品、优质的服务,打造“世界屋脊、神奇西藏”旅游主题形象。
Tibet will make full use of the opportunities to build such a tourist subject as “the World Roof in
社会在不断发展, 如果说从农业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转变, 是人类社会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那么如今人类的脚印已经开始深入信息时代, 这标志着人类史上巨大的进步。当前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推广, 使得信息的传播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这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正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诚然,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存在困难。事实上,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 其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进而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还需要在技术的创新上进行不断的努力。鉴于此, 本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讨, 并分析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期对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正确发展能够有所借鉴。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讨
2.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 各种尖端科技也不断应用到当前的教学环节中, 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大到远程教育和培训, 这些都渗透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 可以这样说, 当前教育成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 进而可以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同时, 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能力, 这使得教学工作的互动性也有了显著地提高, 打破了传统了“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被动局面。现阶段, 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办公自动化中的应用
传统办公可能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报表和其他纸质媒介, 这不仅会造成对资源的大量浪费, 而且还可能造成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错误, 在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无法保障工作质量。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办公自动化和数字化正越来越成为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可以借助办公自动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录入、发布, 员工也可以通过登陆自动化办公系统实现电子报表的填写、整理以及发送, 因为整个过程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并借助网络进行传输, 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同时也降低了办公过程中出错的几率。
此外,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事业单位, 在其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都会涉及到档案管理工作, 而通过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 可以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无论在信息的采集、保存、管理以及利用等各个环节, 信息化技术都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套理想的解决方案, 从而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3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 并且在当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 无疑是促进电子商务普及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 当前电子商务领域中也存在各种棘手的问题, 如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 而这些问题大多可以通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完善来加以克服。
具体来说, 电子商务的交易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其中, 狭义的电子交易就是指在网上进行实体商品的买卖, 如当前人们就乐衷于通过各类电商平台进行网上购物, 而这种购物行为显然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手机等终端和信息网络才能实现。广义上的电子商务除了包含网上购物外, 还涉及到其他一切有形或无形的商品交换活动, 比如服务等。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上的电子商务, 都会涉及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其中。
2.4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 除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空前提高外, 物质流通的速度也有了大幅的提高, 但实体物质毕竟不同于无形的信息, 对其流通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一直是制约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 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物流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可以为每一个货物打上条形码, 通过将扫描到的条形码信息借助于网络上传到物流管理中心, 可以使货物的存储和管理更加简便、高效;又例如可以为每一个物流配送车辆都安装一台车载GPS, 通过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GPS、GIS等技术相结合, 可以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 这为准确追踪物流信息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3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单从计算机的角度分析, 其最早的发展方向是为军事服务, 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巨大, 造成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 当前计算机正朝着计算效率更高、体积更小的方向发展。现在应用到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服务器、个人PC、笔记本电脑以及平板电脑等, 正是计算机这种发展趋势的最直接的体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标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爆发。信息网络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 人们可以借助于各类终端实现对信息的快速获取、处理和显示。同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效率和传输安全性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当前社会上正热衷讨论的云计算技术和云服务模式, 正是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
当然, 无论计算机信息技术取得了多么惊人的发展成绩, 社会对它的要求也总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 它未来必然是朝着运算性能强大、信息处理智能、服务过程更加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 虽然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 但笔者坚信, 只要人们找到它正确的发展方向, 则它未来的应用前景必将无限广阔。
参考文献
[1]董学维.浅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7) :61.
[2]喻涛.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应用[J].通讯世界, 2015, (3) :28.
[3]徐朋爱.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 2014, (12) :3-4.
摘 要: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全国各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而西藏自治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师资水平,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从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给出的数据出发,探讨西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其他地区存在的差距,并对实现西藏自治区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西藏;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2-01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化,教育行政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科研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等等,推动了全面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未来10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全国各地教育机构和学校开始高度聚焦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西藏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事业统计资料(2012—2013年)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的普通高校有6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专科院校3所,全部由地方教育部门主办。高校在校生33452人,教职工3485人,其中专任教师2369人。属于学校产权的数字资源量为80035GB,其中电子图书为 32376GB,计算机台数为8028台,其中用于教学的6521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35722个,上网课程数为333门;信息化设备资产为13383.33万元,其中软件为1931.94万元;高校都建设了不同规模的校园网,网络信息点数为35304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为195Mbps,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为12958GB,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为3370 个;接受过信息化培训人数为460人,信息化工作人员31人。[1]
这些数据表明,西藏自治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数据背后我们可以得知,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任务,西藏自治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网络体系欠缺,设施、设备不足;教学资源总体匮乏,教学资源总量不足,共享率低;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不够,部分教师信息素质有待提高,影响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西藏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西藏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对比国内高等教育信息化比较发达的地区,要实现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是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必要保证,是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果。目前西藏各高校校园网已初具规模,建设了一批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但是同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西藏现代远程教育运行维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部分设备老化、技术落后。教育信息技术硬件条件装备不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水平不高,与形成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面向信息化教学需要,提升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快系统整合。汲取教育信息化发展先进省份的经验,加快优质教育数字资源的网络化普及,促进高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
2、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要提高“精品课程”等开发资源的使用效益,建成一批网络开放课程;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有关设备及课程等资源的融通与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坚持经济、实用、高效相统一的原则,克服“重硬轻软”的倾向,坚持软、硬件建设并重。消除数字鸿沟,形成人人可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
3、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是构成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和外在体现。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教师需要掌握某一信息领域或方面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知识以及信息的基本知识, 包括信息的理论知识, 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社会及其对人类影响的认识和理解, 信息的方法与原则[2]。在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之后,教师要运用其信息技术能力将教育信息化成果应用到教学中才能实现以教育信息化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4、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西藏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目前处于普及阶段和控制阶段,正从计算机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当前,西藏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功能定位不清晰,各业务系统管理不到位,互不连通等主要问题,信息化建设整体缺乏统一管理,管理效率低。
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主要从信息化管理方法创新和管理平台的建设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对各教育机构的基础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行为的规范,提高教育发展基本状态的监控,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三、结束语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要实现西藏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充分认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方式的革命,充分认识信息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认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加强系统的整合,提升网络安全,才能提高西藏高等教育信息化效益,促进西藏高等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即在特定的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一些产业或部门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配臵资源的过程中,也选择某些特定的地域集聚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集聚区,如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第三意大利”、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同一类企业形成空间的聚集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是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企业合理布局的必然结果。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相关配套产业高度聚集的产业基地是一个基本趋势。这些产业聚集区内拥有一批实力雄厚、掌握核心技术的大企业,有着灵活的体制和机制,具备突出的资本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其技术走向、产品研发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主导力量。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是当前高新技术产业的突出代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国民收入,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提升和改造有着重要意义。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持的产业,通过它的技术渗透作用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重大判断和战略选择,赋予了信息化建设全新的历史使命,明确了信息产业的战略地位,为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推进信息产业发展是推动我省经济转型,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太原高新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五化并举”、“两化融合”的战略方针,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企业、企业服务机构、创新投资融资机构、科研院所等组织聚集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了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式发展,加快了我省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优化了我省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要求做出贡献。
1.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十一五”期间,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区经济的重要支柱。2005年至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91.71亿元,占全区2.4%,年平均增长率为25.1%。利税总额为7.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1.9%。2009年末,太原高新区拥有IT企业数量达690家,占全区企业数量的41%,其中软件企业195家。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原高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2007年,太原高新区成立山西软件园,2009年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成为全国35家国家级软件园之一。园区通过“双软认证”的企业87家,占山西省的82.9%;具有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的企业31家,占全省的52.5%;经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7家;获得CMMI4资质企业1家,CMMI3资质企业4家,通过ISO9000认证企业35家。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更加活跃,整体势头更加强劲。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拥有396项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项目,占全区总数的1/4强。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达240项,占全区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29.5%。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强度为5.9%。2009年,电子信息领域企业共申请专利45件,获授权专利24件,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1%和15%。
太原高新区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企业自建技术研发中心,区内多数企业建有专门研发部门,其中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家。这些举措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完善了企业人才梯队建设。
3.骨干企业成长迅速
根据《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科火字[2001]60号),太原高新区已有太原罗克佳华工业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西同昌信息技术实业有限公司、山西奥科新得科贸有限公司、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合创自动化有限公司、山西泰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经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骨干企业”。
骨干企业面向行业包括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服务、煤矿与环保信息化、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子工艺装备研发、数字电视产品等方面,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对园区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多家企业承担了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以及国家发改委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专项、电子发展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等,其中太原理工天成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企业”。
4.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太原高新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园区主要发展战略,从园区建设以及政策方面为企业提供保障,使园区成为创新氛围浓、创新环境优、创新实力强的创新型园区,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
目前,太原高新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基地围绕山西省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形成以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煤化工软件、软件服务外包为主,具有山西特色的软件产业发展格局。园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包括电子数码港、留学人员创业园、省创业大厦、太原高新区合创电力电子科技园、太原高新区国际大厦、高新动力港等专业孵化器。同时,园区企业还享受高新区的土地、资金、项目、人才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从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等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支撑体系不断完善
太原高新区为了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支撑体系。2007年正式成立“太原高新区IT研究院”, 搭建了山西省信息技术和IT产品研发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联合企业先后组建了微软联合实验室、语义Web研发中心、计算机信息资质认证中心、大学生实习基地、数字化焊机标准研究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行业标准制定、核心技术研发、专业人才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机构,建设了“远程调用与资源共享平台”、“软件缺陷测试平台”、“全息幻影成像实验室”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并免费对园区的企业开放使用,进一步促进“官产学研”协同进行专业的技术研发和转化。
太原高新区与区内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太原高新区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联盟”,联盟整合企业资源、联合开拓市场,形成了基于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区域创新网络,服务于山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太原高新区为解决电子信息产业环境建设和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紧缺的问题,先后建立项目风险投资机制及融资担保体系,成立太原高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太原高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高新区高科技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等风险投资机构,并设立IT创新基金。2009年已对28家企业放出贷款共计6450万元。与省科技厅、山西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子基金”。
6.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产学研结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展路径之一,也是迅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太原高新区鼓励企业接收大学生进行实训、扶持企业实施员工轮训计划,鼓励高校为企业进行人才定制培训。
太原高新区与耐特斯达(太原)软件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耐特斯达大学生实习基地,采用政府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模式,以培养实用性软件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山西省各大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从入学之初到毕业就职提供全过程的实习实训,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人力资源匮乏之间的衔接问题,目前,已有1500名大学生参加了实习。
太原高新区山西软件园与美国ORACLE(甲骨文)软件系统公司、太原克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在山西建设的ORACLE WDP山西中心,是全国十大实训基地和技术中心之一。该中心依托ORACLE软件系统公司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在太原高新区从事ORACLE软件系统培训、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研发、广告和信息化服务及大学生创业实训等业务。
山西万立科技同太原理工大学合作,直接接收高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公司技术研发,一方面给企业节省了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山西同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实施轮训计划,定期对员工进行分批培训,以提升员工的技术水平。
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尚未起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群规模偏小, 实力不强
太原高新区信息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偏小,在全区经济中所占比重不足3%,对全区经济发展增值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仍处于非主导产业地位。缺少具有明显优势的“龙头”企业来带动本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产业纵向分工发展不足,产业链发育不充分,配套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分布不够集中,专业化分工协作差,没有形成较强的区域产业优势。
2.集群缺乏相应的技术和服务支撑, 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由于集群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限制, 产业集群成长到一定阶段, 必然需要大学、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广泛参与, 这些机构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撑。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发展还不配套、不协调。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周围大学、科研机构并未成为创新的重要来源;金融担保体系、信用体系等几乎缺位, 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 只重视政府项目, 难以扶持缺乏资金的优秀项目和创业者;中介服务机构与产业脱节, 在规范行业行为、维护行业利益、作为政府和企业桥梁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集群内资源不能有效整合, 无法实现协同发展。
3.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在科研投放尤其是基础性研发上投放不足使得信息产业研发力量较弱,企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自主研发产品比例偏低(2009年区内,软件产品登记数271项),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依赖发达城市以及国外供给,产业发展主要建立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的优势上,产品的质量、品牌、技术含量和效益缺乏国际竞争力。在软件与服务业,基本上小型软件居多,大型软件偏少,技术落后。4.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技术领头人才缺乏
“十一五期间” 太原高新区实施“招才引智”战略,着重吸引产业高端人才来我去创业发展。以软件产业从业人员为例,太原高新区软件产业从业人数15630,其中博士76名,硕士277名,留学创业人员43名,国家“863”项目带头人1名,院士2名,取得的成效可观,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比较缺少。构建人才高地,激励创新创业已迫在眉睫。
四、推进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1.借力于政府的推动和引导, 扩大信息产业集聚规模 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还处于形成的初期, 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引导, 发展势必非常缓慢, 要实现赶超, 就必须更多地依靠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太原高新区管委会在规划和设计集群的产业方向和集群的规模、环境建设、政策保障、招商引资、市场秩序维护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导向和规范作用, 使孕育成型的信息产业集群向规模化、高效率、强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以政策优势、地缘优势、低成本优势等资源吸引跨国品牌公司投资, 继而带动众多配套产业, 达到快速扩大集群规模、提升集群整体实力的目的。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方面, 政府制定发展规划时, 不能一味发展离岸外包, 更要引导发展在岸外包, 尤其是以老工业基地为依托,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推进在岸外包发展, 增强本土软件发展实力, 使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共同焕发活力。
2.完善集群产业链, 巩固信息产业集群
完善产业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链越长, 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 链条越紧密, 资源的配臵效率也越高。首先,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可依托龙头企业, 形成相应配套, 修复和完善产业链:促使产业链从主要集中在产品制造过程, 延伸到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 以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3.健全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 为集群壮大增强后劲 支撑体系是维持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强大后盾。太原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应加快建设信息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开发和服务平台等配套基础设施, 努力提供公共服务保障, 创设良好的产业软环境条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 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联合攻关、相互促进, 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完善区域诚信体系, 建立支撑信息产业发展的资金体系,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可试行建立专业的信息产业金融平台, 将银行、风投、上市融资等各种方式, 通过平台整合起来, 专门服务于信息产业。4.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解放思想,快步前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促使省市政府出台信息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专项基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建立研发中心,发展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链,支持上下游企业间、企业与科研机构间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合作链,占据市场竞争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5.强化招商,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利用世界信息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抓住我省转型发展的机遇,把开放引进作为转型发展的创新点,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形成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服务的快速响应机制和联动机制,在财政税收、土地利用、配套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优惠政策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学习先进招商引资模式及理念,探索将经营权及经营性资产委托给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招商及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参与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信息产业论坛,加强对太原高新区的宣传力度,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宣传平台,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到我区投资发展,带动本地企业发展,开拓海外市场,参与信息产业的全球化分工。
6.重视招才引智和人才培养
完善和落实招才引智的各项政策,优化融资、科研、学习、生活、子女教育和医疗保健等环境,以重点发展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软件技术开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招商引资等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端人才,重点引进信息产业学术带头人和精通国际市场运作及软件科技创新标准的领军人物。设立人才专项培育基金,制定奖励标准,对由企业引进优秀创新人才,可由人才专项基金予以资助。
加大信息产业中高级人才学历教育,在进一步挖掘现有资源基础上,通过政府资助,引入人才培训机构,由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创办软件学院和各类专业培训班,扩大人才的储备交流;依托企业,建立人才实训基地,对应届毕业生和企业的新上岗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对高端人才赴境外定制培训,给予资助。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储备、培养和再教育。
7.扩大企业对外交流合作
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国际和兄弟省份市场交流,积极参与并探索承办物联网产业应用博览会、大型软件交易会等展会,逐步打造园区品牌效应。积极参与国内外组织的各项技术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动态,寻求信息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产业特点,吸收和学习先进的管理方式,不断消化再创新,实现我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播电视传播载体的多样化、立体化,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极为迅速, 广播电视系统中传输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广播电视技术以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无线技术为基础, 具有兼容、开放、共享、多样、对等、通用的突出特点, 给广播电视的传播技术、传播方式、传播水平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而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则愈来愈凸显出来。广播电视监测是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的发射质量, 核查广播电视的覆盖效果, 保证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和传输安全, 是对广播电视播出效果的有效检验和对播出安全的有效保障。广播电视监测是各级领导了解、掌握实际播出质量和覆盖效果的主要信息来源。西藏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一直是境外敌对势力与我国进行舆论竞争的主要阵地, 敌对势力不断针对我区进行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渗透。因此, 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空中渗透, 是维护国家安定团结, 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 也是西藏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西藏地区的一名广播人, 为有效确保西藏地区舆论正确引导, 为国家稳定、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认为西藏地区应不断改善广播电视监测手段与方法, 进而促进广播电视节目的正确舆论导向。
1 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发展历程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西藏自治区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 所采用的广播电视监测手段是比较单一和落后的人工监测手段, 监测效率十分低, 监测范围比较窄, 无法确保西藏地区的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节目内容能够正确地引导广大同胞清晰地认识国家的政策与法规, 使得广播电视工作的影响力仅仅局限于一小部分范围, 难以扩大到整个西藏地区, 加上当时对中、短波, 调频以及电视节目无法进行有效地监测, 进而无法保障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 不利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推动了西藏广播电视网络的发展, 提高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水平。现如今, 西藏广播电视网络监测手段除了往日的人工监测外, 还发展了自动化监测、移动监测、异地遥控监测等。监测方法采用实时和录音监听监看与测量两种方法, 监测内容有开路中波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的监测、开路电视的监测、有线电视的监测、部分新媒体业务的监测等。
2 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的网络化建设现状
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通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 目前已经具备无线广播电视监测、无线电视监测、有线电视监测、新媒体技术、数字电视监测等, 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2.1 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化建设中的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
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 既包括了国内广播电视监测网, 又包含了国外广播电视监测网。无线广播电视监测网是由遥控监测站和监测台、数据采集点和数据处理中心构成的。而西藏自治区监测台作为省级监测中心, 目前只负责监测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西藏电视台、西藏广播影视节目传输中心、拉萨市广播电视、拉萨市中波台发出的无线广播电视播出质量的监测, 通过无线监测, 可以及时发现重大播出异态, 快速处理画面插播和虚假不良广告的传播, 第一时间为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监测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对电视监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监测范畴, 而是由单纯的技术监测逐步发展为技术监测与内容监测并重。
2.2 广播电视监测网络化建设中的有线广播电视监测系统
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系统是由国家、省级光缆干线网, 地市级基础光缆干线网和市县级分配网构成的。而西藏广播电视网络监测工作则主要是对西藏广播电视网络传输中心所传输的广播电视有线网络 (模/数) 内容进行监测, 保障广播电视网络的质量, 以向大众提供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
2.3 加强新媒体业务的监测
目前, 全球范围内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在模拟、无线传播基础上向节目数字化、双向、交互、多形式传播发展。西藏监测台负责移动网络视听节目的监听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相关单位, 以遏制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 确保西藏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2.4 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监测
数字广播、电视监测是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 为节约频谱资源, 积极响应国际上关于红利的推广, 数字电视、广播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西藏地区作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 应居安思危, 提前就数字电视、广播的监测作出相应的应急手段。目前, 西藏自治区广电局监测部门正积极寻求超前的数字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以应对数字广播、电视的普及, 从而做好广播、电视的推广和正确舆论引导。
3 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的技术手段
3.1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频率测量技术
频率是无线电广播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监测台频率测量是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重要技术。其通过与接收机的相互配合来进行远距离测量, 采用比较法来调整幅波, 利用计数法来调整频波, 对于射频信号频率的测量则采用频率表计数法。
3.2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电场强度测量技术
所谓电场强度是指所发射出去的电磁波所形成的电磁场强度。电场强度测量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广播电视发射机的覆盖面积进行测量, 对发射天线的发射功率进行测量和对地面的电导系数进行测量等。
3.3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调制度测量技术
调制度测量技术主要采用的是通过调制度测量仪来进行测量工作的, 西藏自治区所使用的调制度测量仪主要分为两种类别, 一种是内部带有高频电路的调制度测量仪, 这种测量仪可直接测量射频已调波信号;另一种则是与监测接收机相配合应用的调制度测量仪, 这种测量仪的输入信号是接收机的中频信号。在监测台中往往选择第二种调制度测量仪。
3.4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测向技术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测向, 是对无线电波辐射源的方位进行测量。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的测向主要是针对干扰发射机进行的, 测量干扰源的方向和位置。测向技术所采用的测向仪的组成部分主要有测向天线、方向处理器、方位指示器和接收机。
3.5 新媒体广播电视检索技术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监测已经成为目前监测部门不可忽视的监测内容。目前, 新媒体监测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关键字检索, 通过关键词的不断更新, 从网络中搜索出的内容完全不同。同时, 新媒体内容检索要求监管人员必须具有丰富地想象力和政治素养, 只有这样, 才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所看到的内容是否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力, 从而促进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 给予社会正确的舆论向导。目前新媒体监管所使用的主要技术如图2所示。
4 对未来发展的一点思考
4.1 建立完善的监测监管机构
构建指挥调度、技术监测、内容监管、信息安全四位一体, 传统和新兴媒体统筹兼顾, 内容、机构、运营、效果统一协调的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体系, 全面提升广播电视监测监管能力。省监测台将在业务和技术上做好指导和咨询工作, 进一步建立各地 (市) 广播电视监测台, 监测台的软、硬件构成及功能与省监测台保持统一。
4.2 加强战略规划与技术研究
加强广播电视监测监管战略规划研究, 重点开展广播电视高新技术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推进、新形势下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等战略性课题的研究, 为战略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3 加强数字化电视及新媒体业务监测
目前, 全球范围内广播电视节目传播在模拟、无线传播基础上向节目数字化、双向、交互、多形式传播发展。同时, 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 使得新兴媒体异军突起, IPTV、CMMB、车载移动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 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 将使广播电视传播的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高质量获取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的需求。
4.4 加强卫星广播电视监测
卫星广播电视目前已经成为西藏地区人民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为保证舆论正确引导, 应加强对于我国上空的卫星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信号频谱、码流和音视频节目的监测, 监测范围包括我国卫星传输的广播电视节目, 境外传输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反动有害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
4.5 建设统一监测平台
现有的监测业务及其监测平台, 基于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 彼此相对独立, 自成系统。为更加便利地服务于宣传, 服务于安全播出, 我们应将各项监测业务进行融合, 从而将监测业务从离散转向集中, 提升了各类常规监测业务的规范性、时效性。统一监测平台的建立, 能够准确、快速、全面地显示某个地区、某套节目的实时播出情况, 提高监测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监测业务的规范化管理。
4.6 加强广播电视监测人员的素质培养
广播电视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 但它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 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特别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数字电路知识、数字广播电视、光通信知识、卫星通信知识等方面加强业务培训、技术交流、技能训练, 全面提升监测监管队伍水平。
5 结束语
现阶段, 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网络仍处于发展阶段,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还需要不断地更新。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的不断发展,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也将有效开展, 以保障广播电视节目, 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提高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效果, 根据时代的要求完善广播电视新媒体业务监测技术, 进而推动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江, 江爱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年, (5) .
[2]汪晓武.省级广播电视监测网的设计[D], 北京工业大学, 2009.
[3]杨秀坤.广播电视监测系统体系架构[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10) .
【西藏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推荐阅读:
2024年西藏A类信息安全员考试试卷11-02
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探讨11-17
1.2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 及其发展05-26
信息技术促进学校发展11-11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07-19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习方式07-09
西藏行攻略05-31
欣赏西藏民歌06-17
西藏之行感悟07-07
西藏政治制度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