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推荐12篇)
融合实验研究个人学习计划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根据“十五”规划教育和我校承担的课题研究的工作计划的学习,特拟定个人学习计划:
一、加强学习:
1、理论学习,学习搜集资料,学习课题指南中的相关书籍。
2、再学习《新芽》一书中的相关经验和课例。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3、边学习边整理读书笔记。
5、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操作实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等书籍。
二、学习的方式:
1、积极参加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课题组的学习培训,认真作笔记。
2、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健康教育活动的相关资料。
三、本学期我的子课题是《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向老师打小报告》。
1、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学校,和学前班的学习不一样,这个学期主要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是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不能随便讲话,老师说话不能随便接嘴,上课要专心听讲。同时告诉学生坐、立、行及写字的正确姿势。
2、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每周检查两次。班级卫生随
时保结,争取做到两天打扫一次。
3、要求学生知道自己的事勤自己做,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收拾书包。在学校和家里正确摆放物品。
4、引导学生会使用文明语言、有礼貌,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5、不向老师打小报告,当发现同学有错时,要主动帮助别人,实在不能解决,才悄悄的告诉老师,给班级争光。
四、学习要取得的成成绩:
1、通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学习,通过相关活动课的研究的学习,反思自己的工作成果。
2、认真总结、研究、交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息烽县云环小学教师:周 霞
十八大提出新的四化要求, 即“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以现代化的人才为基础, 其核心实际上是现代人才的培养问题。很难想象会有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人群能够实现现代化建设。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建设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 其中文明的行为习惯无疑是最容易而且最明显反映出培养效果的, 而且也是成本最低和收益最好的。实现现代化, 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最关键的是要有现代化的知识和技能, 更要有现代的文明生活习惯, 其具体表现就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讲礼节、讲礼貌、和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又必然体现着新时期社会道德规范发展方向。我们认为, 在小学阶段这一为社会化打基础的特定阶段, 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 决定了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我们在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 也必须着眼当下,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做起, 使我们的精神建设跟上物质建设的步伐, 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风貌。具体地说, 就是要从娃娃抓起, 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使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复兴。
那么, 应该如何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首先, 文明是一种需要培养的习惯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汉书·贾谊传》有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 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些话都在描述一种经验事实, 即人自幼就应该通过良好的教育, 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
荀子曾说过:“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诚哉斯言!文明是人区别于野兽的重要特征, 而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一般认为, 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 家庭教育是奠基石, 学校教育是主渠道,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者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个体的独特思想形态。
其次, 文明表现在细节上
小学生文明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明行为习惯问题, 具体表现在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目前, 由于每家基本上只有一个小孩, 溺爱问题比较显著, 小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小学生文明行为素养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社会不良文明行为习惯和不良文化的影响。
家庭方面: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寄托了父母的全部希望, 许多家庭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 有的家长则对孩子一味放纵, 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约束和道德教育。由于文革而造成的文化断层, 至今其恶劣影响还在, 新的道德风尚还未确立, 致使小学生的某些行为必然带上不文明的特征。
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大众传媒和网络负面效应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视野开阔, 信息量大, 但小学生又缺乏辨别是非能力, 难以正确处理复杂现象, 这就可能带来行为偏差。
我们认为, 对小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 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的发生地。个人无论从生理形成、心理发展以及技能的学习和积累上, 都要紧密地依靠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言行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 促进他们道德素质的提高, 这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
结合家庭情况, 学校可以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如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家教报告。如: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辅导孩子的学习等等, 在听后可以要求家长联系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进行家庭教育交流会, 对于方法好, 有见解的家长学校可适当给予奖励, 可在校刊上发表, 鼓励更多的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并在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中共同进步。
反过来, 学生在学校里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后, 会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一定影响, 进而对社区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实, 对诸多不文明现象, 不管是社区还是社会都有一定的认识, 如果由可爱的孩子们来带头去改变更容易让人接受。有谁能说这不是小学学校对社会的一种独特贡献呢?
2. 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 集中表现为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学校教育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这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又是实现道德教育其他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2) 帮助小学生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小学生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 也就有了精神支柱, 他们不仅能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评价他人行为和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 而且还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所信仰的道德要求去履行各种道德义务, 完成各种道德使命。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 可以结合品德课, 用“理论-模仿-实践-反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明白理论是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和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 使学生明白规则以及按规则行事;模仿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规则进行演练;实践即在现实生活中去实施规则;反馈即对小学生已经发生了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并且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品德课教师必须利用这一有效平台, 巧妙的象“春雨潜入夜”一样“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而完成道德教育。如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学科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第二课《社会文明大家谈》第一课时《社会文明面面观》中,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文明和不文明现象对学生进行文明素养的培养, 用“天安门口香糖”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来阐明文明素养对人个修养、社会进步、国家形象的影响和作用, 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动形成“我一定要做一个文明人”的信念。模仿和实践环节则能起到加强和提高认识的作用, 反馈环节则能起到巩固的功效。
(3) 促使小学生形成道德习惯。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了行动。把道德意识转化为小学生的道德习惯, 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总之, 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提高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强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才能积极地促进他们潜能、思维、创造力的发挥, 才能真正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 才能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3. 整合德育资源, 形成教育合力。
(1) 家庭和学校互动, 形成合力。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 切实加强教师家访工作组织管理, 教师要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 特别要重视与后进生家长联系, 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 有效地教育学生。
(2)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和拓宽认识, 巩固良好行为习惯。学校适时与村委联系, 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 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农村参加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同学们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关键词】中学生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现今的教育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中小学生而言,大部分公办学校实行走读式的学习方法为主,而大部分民办教育则采取寄宿制的管理方法。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学校,如何培养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作为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学校这个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为此,我校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主体地位。然而,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时一事就能做到的,必须切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相关制度、措施,设定系统的、可行的计划来加以实行。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实践结合理论,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引导行动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规范学生言行。比如在开学之初,利用军训、入学教育等契机,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特别是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需要强调的是,入学教育并没有完全针对入学新生,而是面对所有返校的学生,并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而有兴趣的联系。所以,一方面,德育工作中的“抓反复,反复抓”正是体现了该工作的持久性和反复性,另一方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班将会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采取民主或者推荐的方式制定本班的班规,更详细地针对学生在校的吃、住、行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保障和依据。
二、重视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力保障。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要以学生为本,体现新德育工作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转变德育教育观念,完善德育方法,改变德育途径,在实践中起到育人的效果。很多学校将班会从以前的说教式、训话式、宣布式转变成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的主题班会,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好,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到受教育的乐趣,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规范,提高思想素质,丰富人生阅历。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应该起到引导和点评的重要作用,“露脸”的时间虽然不多,但是对大方向的把握,对主题的引导,对个别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老师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对班主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养成教育的归宿点。他人教育,不如自我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不教。一方面,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育常规管理中来,让学生自我管理,自助管理,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会、班委会等学生干部的作用,这样班主任不仅能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还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班会、日记、周记等形式,或者以班会等活动为契机,适度地、有分寸地让学生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自我的反思中审视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从而也树立了主动去培养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品质。
三、环境熏陶,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学校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教育。每周的教师大会,学校领导在会前都有一个对教师师德的教育环节,只有优秀的领航者,才能带领整个船队驶向正确的方向。其次,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反复学习《教师法》等相关内容,教师自身也要有主动学习,自我提高,不断抵制外界诱惑的意识,教学生遵守的规矩,教学生学的知识,教师必须躬身共做。最后,营造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比如,学校除了在楼道、走廊悬挂的名人警句,显眼地方树立的提示语、宣传语外,要求各班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营造独特的班级文化,每楼层的厕所实行“承包制”,学生负责厕所的美化,很多具有一定水平的漫画、宣传语被选出制作上墙,并对班级、学生进行表彰。学校正是这样努力营造育人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创建校园文化,让学生在食堂、卫生间、操场乃至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正确的行为引导和准则。这些活动,一来体现了学校对环境育人的重视,二来也反映了学生对文明环境创设的积极响应和迫切需求。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离不开耳濡目染。
荔城一幼陈志媛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的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何等的重要。那么该如何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一、通过环境暗示和积极鼓励的方法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在生活教育中,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例如在“晨必盥,兼漱口”中,针对有些幼儿洗手时很马虎这一情况,可以一方面把放大的细菌图片贴在盥洗室的墙面上,让幼儿知道小手上有许多的细菌,必须用肥皂才能把它洗干净;另一方面,把正确洗手的步骤图贴在水龙头上方,幼儿洗手时就能看到。有了这些生动形象的图片,幼儿自觉的就会按照图片上的方法去认真洗手了。在擦毛巾的地方贴上了可爱的小手帕,并写上“别忘记亲亲我”的字眼,孩子看了都很喜欢,就会主动地擦手。这样通过环境的暗示作用远比老师的繁琐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二、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只有能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才能被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环境,才能成为促进幼
儿和谐发展的环境。”环境就像一位默默无闻地老师,静静地发挥着他特殊的、潜在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美观,而应是看幼儿是否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推动幼儿的发展。
如:在培养幼儿“置冠服,有定位”中,我利用小衣架和衣橱,创设了“衣宝宝的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挂取、摆放,并在相应的地方贴上幼儿折叠摆放衣服的照片,提示和引导幼儿。挂衣服和折衣服幼儿在家中经常看到,但自己又很少实践,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与家庭相似的环境,让幼儿在挂挂、折折中提高拉拉练,扣纽扣,折叠衣服等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饮食,勿拣择”,我们从环境入手,注重幼儿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情感的激发和体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创设了“喂一喂,数一数”,“它们爱吃什么”,“动物宝宝我爱你”等,让幼儿在喂喂,玩玩中体验给小动物喂食的快乐,提高了幼儿使用勺子的能力,同时也养成了幼儿什么东西都爱吃的习惯。
我还在墙面上创设“真漂亮”“手帕的折法”等环境,幼儿通过摆弄、操作的过程学会一种自我服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幼儿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自豪。并从中了解到哪些习惯是好的,该学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不该学的。
三、通过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们认为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同时还包括心理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让幼儿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在进餐教育中,我通过餐前引导,帮助幼儿巩固用餐习惯,认识即将食用的食物,使幼儿在进餐前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在对以前不熟悉或不太爱吃的食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心里不再恐惧,能尝试着接受各种食物。例如有些幼儿不爱吃胡萝卜,我以故事、儿歌等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萝卜,因为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当老师说:我们一起来做小白兔,尝尝胡萝卜时,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尝试着把以前不爱吃的胡萝卜吃掉。
四、通过表率的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好模仿成人习惯,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具体形象而直观的示范。幼儿的模仿力极强,在幼儿园里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在幼儿的眼中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为此,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检点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孩子的表率。幼儿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下自然形成好的习惯。故事、诗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也有很强的榜样力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因此,我也常常引导幼儿接触好的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家长一起找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的一致性,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我们班有个别幼儿进餐特别慢,究其原因,原来是挑食。在幼儿园进餐时,老师有时不能顾及到每个孩子,所以教育未能取得明显效果。于是我们设计了进餐表请家长配合,关注幼儿在家里的进餐情况,同时指导家长不要过分训斥孩子,或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百依百顺,而一定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坚持每天根据“进餐表”的内容给孩子打分。同时,老师和家长对幼儿的点点进步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愿望,激发幼儿的动力。每天,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进餐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根据孩子的进餐状况,调整教育方法。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孩子从原来的挑食到样样食物都爱吃,从进餐速度慢到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能吃完,老师和家长都感到欣慰。
谈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赵严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培养的最重要目的,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认识而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完全的教育,正如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行为教育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学校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正如有的教育专家说:看一个学校教育如何,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基本知道学校的情况。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为学生成才打下坚定的基础。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学生成才,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有教养的文明人。
第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有力保障。行为习惯涉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它不仅对本人起作用,还对他人、集体、社会和自然界起作用。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不良行为习惯造成人们之间的矛盾。
第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学校、地区、国家文明程序的标志之一,与别人的接触,首先是我们的行为习惯,因此,抓好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地区、国家的声望。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下面谈谈几种方法。
第一、制定详细的宽严适度的规章制度。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制定必要的纪律、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青少年自学性不高,需要一定的纪律制约。要克服不良行为习惯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学生违反了纪律,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以至处分是必要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要制定严格的纪律,以此约束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反规定的事。
第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调训练的重要性,是因为训练可以使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稳定的条件反射,这种稳固的条件反射是不能靠纯说教形成的,只有反复训练要强调反复和持之以恒。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如我校学生带学生证的问题,抓一段时间情况较好,放松情况就较差。这就说明反复抓,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第三、正负强化,榜样示范,齐抓共管,纵横协调。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中应运用“强化法”.强化法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表扬,奖励,肯定等,它能使有机体的某种行为方式得以巩固。负强化是批评,惩罚,否定等,它能使某种活动减弱,消退。正强化的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负强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大力地及时地表扬遵纪的行为良好的学生。也要及时地批评,处理违纪的不良行为的学生。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如我校每年评选“十佳共青团员”,每学期评的“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就是好的榜样。这些好榜样,学校、教师应教育他们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起到真正的榜样作用,还有学校的优秀分子学生会干部、团委会干部等都应该在良好的行为习上起榜样作用。俗话说说“正人先正已”,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榜样很重要。对学生提出在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为人师表的教师就应起示范作用,要在文明行为习惯上处处给学生起榜样作用。
葫芦岛市建昌县娘娘庙中心小学
白 淑 娟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挑战未来的教育。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基于这一目标,作为小学教育这一育人的基础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一个人的良好习惯有过绝妙的比喻――“良好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人才成长,终生发展的基础。
“习惯若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终身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困难,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2、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性层面,作为克服教育弊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人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思想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近年来国内众多的实验群体分别从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养成教育的研究是对深化我国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更为积极的、有益的探索,对于提高养成教育的科学水平,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3、目前,在我校的研究中发现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娇生惯养成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主旋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家长淡化甚至放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不和谐,尤其对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还不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养成教育,因而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行灌输、拔苗助长、过度训斥、情感冷漠、甚至排斥的现象。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但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我们学校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我国的养成教育发展及研究情况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
学习习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明显的,它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学会学习是指个体在以往活动中学到的态度、习惯、方法、技能技巧等综合经验,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时,使学习变为容易。学生学会了学习,必然使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2、国外养成教育情况。
从宏观上考察,国际教育组织和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无不表现出对德育改革的紧迫感,并且开展了颇具声势的讨论。在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及地区的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一些在世界是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如日本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高度重视,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价值,注重德育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德育投资会给社会管理、生产管理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效益。日本政府建议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理论依据
1、叶圣陶的习惯说。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育这个词,往精深方面尽,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他还说,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教育论著中关于习惯养成地位和作用论述,是实验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倾向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可以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态度等人格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而不良习惯则阻碍,危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习惯养成教育既需要正面引导,也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对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启示。《决定》明确要求 :小学从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决定》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必须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如时代的活水。
习惯既不是智力因素,也不是非智力因素,而是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中包括心理因素)的定型化和自动化。在土家族聚居区农村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和社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将研究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心理素质来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并以此为契机来抓好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的习惯、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快速、高效和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将是事半功倍的。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现代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21世纪的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学会认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四个学会是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无疑给基础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基础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作为人生学习基础时期的小学,就要围绕教育的四大支柱开展教育工作,现代养成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因此它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
5、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素质不再是天才的标志,而是一种生存、竞争的基本素质。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视创新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盛的动力。当代素质教育实践已引起了对教育功能的认识的转变。素质教育首先把人作为具有主体性、创造性的人来培养。全教会的召开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教育的职责不只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而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四、概念界定
(一)理论界对养成教育的理解。
定义一:什么是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儿童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定义二: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定义三:“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教育,或使人(少年儿童)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我们的理解。
养成教育是什么?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习惯规范化的教育过程。
什么是习惯?指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自动化了的、持久的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所谓“学习习惯”是指
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与一般意义的习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说习惯是由于反复地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它有道德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处世习惯和学习习惯等。从这一角度来看,学习习惯是习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形成方面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其次,强调学习习惯必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是从人的生命是极其有限这一现实出发的。再次,强调学习习惯必须通过教育来形成,是为了消除一般的习惯对学习的干扰。所以,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然而学生本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形成、以及是怎样形成学习习惯的,但这并不能证明学习习惯可以自发形成,只能说在教师、父母的影响下,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发挥了作用,只是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发展水平较低,自己并未意识到而已。也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五、研究内容与目标
以小学现代养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途径;以培养新世纪建康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乃至学生本人长期的训练与体验,使学生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生存能力等方面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品德行为定势,进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
六、研究方法
观察法、问卷调查法、l、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要翻来覆去,没完没了地进行训练。好的习惯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形成的,如读写姿势正确一项,就必须每次写字都要提醒学生坐正立直,坚持很长一段时期,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不能企图只提醒两三次学生们就能做好。
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5、成立“养成良好习惯”小队,在学校、社区、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抓好“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师、各任科教师)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七、良好习惯养成应注意的问题 :
1、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各学校要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要建立周例会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并通过各种比赛活动,进一步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
2、目标要一致。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班级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任课教师的要求与班主任的要求要一致;低年级与高年级的要求要一致;家庭的要求与学校的要求要一致。否则的话,学生就会无所适从。
3、行为引导,反复训练。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
为的训练过程,可以根据训练内容进行专项训练,做到整改一条,巩固一条;再训练一条,再巩固更多。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儿童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作为教师都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
5、注重体验,激励带动。养成教育贵在主动发展。各校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争当合格小公民”、“诚信回归,学做真人”、“告别零食,告别游戏机”、“小手牵大手,共创清洁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进行自我批评与合作竞争,从而自觉遵守规范。与此同时,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
6、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要各校要采用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百名教师访千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
八、研究步骤
1、课题申报,立项,设计研究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分析研究、了解现状,收集各项习惯数据,制定实验方案。
3、组织实施阶段。构建形成某种习惯养成策略。
4、总结阶段。实验结果推广实施。
九、研究成果
形成习惯培养框架,单项经验总结、报告等。
关键词:中职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 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 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 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 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当前, 大部分中职生为中考落榜生, 一些同学存在“行为习惯较差, 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 如何在中职中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促进中职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笔者认为, 把开展以“抵制粗话脏话、乱扔乱丢垃圾、乱穿马路、乱涂乱画、胡乱花钱、抽烟喝酒”为内容的“六抵制”活动, 作为中职学校加强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 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作为师生参与道德实践的重要途径和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 按照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 坚持从人人抓起, 从日常文明行为抓起, 从身边小事抓起, 集中治理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特别是针对生活中的各种陋习和不文明行为, 引导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通过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 不断增强学生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 使学生文明素质明显提升, 校园风气明显好转。
一、广泛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开展“六抵制”活动与实施“24字人知人晓工程”、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金种子”工程的实施意见》相结合, 把“六抵制”的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采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学科渗透、征文比赛、专题讲座、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明礼仪之星阳光学子”评选等形式, 对学生开展文明礼仪知识教育。通过教育活动, 将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 提升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引导广大学生争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者。
二、加大主题活动宣传教育力度
把主题活动宣传作为深化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的有效途径, 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引导, 让学生的文明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 自觉遏制各类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三、开展不文明行为“六抵制”系列教育活动
(一) 开展不阳光行为大盘点活动。
设立“文明监督岗”, 对学生粗话脏话、乱扔乱丢垃圾、乱穿马路、乱涂乱画、胡乱花钱、抽烟喝酒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制止和规劝。利用班会课时间对学生不文明行为进行大盘点, 通过查 (个人自查) 、评 (教师点评) 、帮 (学生帮助) 、督 (督促改正) 等形式, 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增强自律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宣传文明风尚, 劝导不文明行为, 引导学生遵德守礼, 养成良好习惯, 在全校上下营造“个个讲文明、自觉摒陋习”的良好风尚。
(二) 开展不文明言行大曝光。
设立文明行为“光荣榜”和不文明行为“曝光台”, 对影响校容校貌和学校形象的粗话脏话、乱扔乱丢垃圾、乱穿马路、乱涂乱画、胡乱花钱、抽烟喝酒等现象和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公开鞭笞, 褒扬凡人善举, 曝光身边陋习, 形成抑恶扬善的道德舆论场。广泛开展不文明行为大家谈、大家议、大家评活动, 梳理、评选影响中职生形象的不文明行为, 引导学生重视不文明行为、热议不文明行为、敌视不文明行为、整治不文明行为, 形成对不文明行为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校园风气。
(三) 开展弯腰行动扮靓校园、净化心灵活动。
以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为契机, 利用班会课进行宣传教育, 倡导“弯下腰, 伸出小手捡一捡, 拿起扫把扫一扫”。即无论是在走廊、教室还是在操场上看到有纸屑、饮料瓶、果皮等垃圾都弯下腰随手拾起来。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弯腰捡垃圾的良好习惯, 做到心中有自己, 心中有他人, 心中有学校, 共建平安、和谐、洁净的校园。政教处要全面落实环境卫生“日检查、周通报、月评比”检查机制, 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
(四) 开展禁止吸烟专项整治活动。
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和公共场所设立统一的禁烟标牌, 并张贴“吸烟有害健康”、“禁止吸烟”等警句。利用升旗仪式、橱窗、广播、电子大屏幕等各种宣传手段向学生宣传吸烟的危害, 宣传、提醒所有人员“禁止在校园内任何场所吸烟”。大力宣传吸烟的害处及禁烟的好处, 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将“吸烟有害健康”的知识有机融入教学中。人人都知晓“吸烟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知识, 人人都自觉遵守本校的禁烟制度。教职工要自觉遵守学校职工禁烟有关规定, 不在学校吸烟。各年级组要利用年级组例会, 对禁烟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班级要召开禁止校园吸烟主题班会, 宣传学校以最严格的要求、最大的声势、最严厉的处罚开展的专项整治抽烟工作, 让全体同学对抽烟行为有深刻认识, 有抽烟习惯的同学主动戒烟。各班出一期主题为“吸烟有害健康”黑板报, 进行深度宣传, 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建立校园、家庭相结合的禁止吸烟网络, 学校在净化校园环境的同时, 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 寻求家长的大力支持, 及时通报学校开展禁烟活动的情况, 要求家长教育学生不吸烟, 切断学生吸烟的经济来源,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共同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五) 深化不文明交通行为整治活动。
学校治安室与城关派出所、交警大队联系, 配合学校开展以“关注安全, 文明出行”为主题的“七个一”宣传教育活动:一是举行一场“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二是观看一场交通安全图片展或者交通安全宣传片;三是制作一期“关注安全, 文明出行”交通安全黑板报或手抄报;四是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电子显示屏播放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须知、交通安全提示语;五是发放一封《致学生和家长交通安全公开信》;六是组织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或知识竞赛;七是开展一次文明交通志愿劝导活动。由民警和学校老师组织学生志愿者在学校门口劝阻学生和家长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 教育引导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安全、文明出行。
(六) 培树典型, 发挥先进的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评选“文明礼仪之星阳光学子”、“阳光学子”等活动, 在学生当中树立一批先进典型,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整个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推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并在此基础上, 积极探索文明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上一台阶。
四、保障措施
(一)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学校各处室、年级、班级坚持把实施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作为树立职教新形象的重要途径, 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创新方式方法, 丰富活动内容,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六抵制”主题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学生是实施提升学生文明素质、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的主体, 各处室、年级组、班级都要充分认识自身在提升学生文明素质中的定位, 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 引导和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六抵制”主题活动, 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六抵制”主题活动的强大合力。
(三) 加强指导, 严格督促。
政教处、治安室、团委坚持把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作为文明班级评选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纳入班主任考核, 加强顶层设计、活动引导、督促检查和考评工作, 对各年级、班级开展“六抵制”主题活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不定期通报。
总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中职学校学生今后成人成才成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高度重视, 认真对待, 密切配合, 通力协作, 坚持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开展不文明行为“六抵制”活动为抓手, 切实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教育部, 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
关键词: 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古希腊伟大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充分阐释了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第十八条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启蒙基础阶段,更应该注意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更是深感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也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可是当今不少孩子,他们生活在四二一特殊结构的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渐渐养成为以自我为中心、依赖、骄横、霸道、不礼貌等不良习惯。如何改变现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当今幼教工作者首先要思考和实践的焦点问题,也是《幼儿园工作规程》所界定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必须多方面配合,并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家长、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抓,抓反复,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幼儿园的老师又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我从教以来,在长期的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力图以不同途径、不同方法,知行合一地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营造氛围,以情爱动人,培养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语言习惯。
教育孩子学会礼貌用语是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针对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在接待孩子入园及离园时,都以微笑服务的方式,亲切、主动与孩子、家长问好、说再见。在这种宽松愉悦、温馨文明的氛围感染中,再内向、再不善打招呼的孩子也会深受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学会主动、礼貌地与老师、同伴问好、道别。
拥抱,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我班陈佳妮小朋友入园都半个学期了,还不肯开口和老师、同伴问好,每天入园总是用她那会说话的大眼睛看着值班老师。刚开始,我只是主动地和她打招呼:“佳妮小朋友,早上好!”好几天,任凭我和她妈妈怎么鼓励,她就是不回应,这种现象在幼儿园还是比较少见的。于是,我特别留意了她每天早上入园后的表现。通过几天观察,我发现佳妮小朋友每天从入园到融入活动,都必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情绪缓解过程。针对佳妮小朋友的性格特点,我改变以往的常规做法。每次我值班,看到佳妮妈妈的摩托车一停下,我就微笑地去迎接她、拥抱她,让她感受到妈妈般的肌肤之亲和亲切之情,缓解她紧张的心理情绪之后再向她问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佳妮小朋友开口了,一阶段后,她竟能微笑着主动向老师同伴问好了。
爱,需要用心传递。我班张源斌小朋友是一个客家人,刚入园时,也是从不开口向老师问好,不和小朋友交流。家访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只会说客家话,虽能听得懂我们说的话,但不能和我们进行对话。了解根源之后,每天入园,我总是主动先向他问好,并拉着他的手,请他看着我说话的口型,教他跟我学说:老师,早上好。“在园一日”活动环节,我特别关注他,鼓励四周的同伴主动和他交往;我还不时找机会与其说话,通过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与老师头碰头说话、指着老师的鼻子说话等语言游戏,引导他慢慢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老师好、老师再见等礼貌用语。
二、创设情境,量体裁衣,加强幼儿良好品德的行为养成。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这要求我们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班级每个幼儿的行为表现,针对幼儿的不良表现,创设相应的活动进行教育。
班上有一部分孩子自私、霸道、不懂得谦让。我先借助故事《孔融让梨》、儿歌《小熊过桥》、歌表演《分果果》等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深受感染、启发,潜移默化,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协调合作的精神;接着,我利用“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节日播放妈妈、老师为小朋友服务的情景录像,再现各岗位劳动者辛勤工作的场景。通过观看、交流、讲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培养幼儿尊重老师、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行。
我还不失时机地为孩子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角色游戏《小兔乖乖》、《三只小猪盖房子》、《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让幼儿在故事角色表演中,学会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养成勤快、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创设区域活动:“爱心医院”、“菜市场”、“小商店”等,引导幼儿在角色交往中学习礼貌用语、学会关心帮助别人、主动为他人服务,逐渐让他们有条理地归类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
三、一日常规,合理有序,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积累和渗透的培养过程。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三条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可见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活动密切相连,幼儿教师应注重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结合幼儿在园一日作息制度,立足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特制定班级常规要求细则,使我班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都能得到有的放矢的实施。现附幼儿园大班班级常规要求细则表如下:
四、家校合一,家园共育,以正能量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行。
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家园配合,才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成长。《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八条: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温馨环境、家长的民主态度及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个家庭有效的教育资源,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配合,共创家园共育的良好局面。每学期我都会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教宣传栏等形式,积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引领家长配合学校做到以下要求:
1.请家长铭记: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身为父母,应以正面的形象、良好的榜样呈现给孩子,应成为孩子正面示范的一面镜子。
2.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爱则有度,教则有法,不溺爱,不迁就,不包办;适时放手,正确引导,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健康向上的孩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工程,只有在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教育、坚持不懈、反复强化中,才能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今后美好的人生奠基。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惜遗余力地致力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幼儿的成长道路铺上第一块“金砖”。
参考文献:
[1]刘培英.幼儿行为问题之影响因素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实验实施方案.
[3]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1-1.
[4]徐汉林.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9.
结题评审意见
武隆县火炉镇中心小学校实施的“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于2007年7月(武教规办〔2007〕3号)申报立项成为县级规划课题,经过为期三年的研究,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经县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初评,2010年12月29日由武隆县教育科学规划办聘请县内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该课题进行了会议结题评审。评审组成员经过听课,看课堂教学录像,查阅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认为该课题在选题上切合学校实际,对留守儿童的实情分析透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显示了该课题组较强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效果。对该课题定量评价为88.84分,定性评价为“优秀”等级,同意结题。评审意见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成效
1.该课题切入点较好,选题得当,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得当,学校对课题研究管理规范,资料搜集详实,效果凸显。
2.课题组研究态度端正,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均认真,完善,报告内容突出了人本观念;在开展研 1
究过程中抓住了留守儿童亲情缺失、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缺位等关键问题进行教研,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3.研究方法具体、落实,具有可操作性。在研究的几种策略中,其中发放问卷调查、建立亲情联络站、建立代理家长责任制度、开展留守儿童两地书写亲情活动、开展科任教师模拟担当父母角色、组织好留守儿童周末课外活动、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等方式,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具有推广价值。
4.本研究对于学校顺利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主要意义,从学校层面找出具有可行的有效解决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对策,从而可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为留守儿童多的其他类似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5.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本课题研究并探索了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些有利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措施,将会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顺利完成义务教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让其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6.有利于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许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父母,他们在外辛苦打工,目的就是为了让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然而,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却因为父母外出,心理缺少关爱,学习无人辅导,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状况不良。对许多农民工来说,留在家乡的孩子始终让他们放心不下,因此,研究并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有利于解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
二、后续研究的建议
1.从整个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以及其他课题印证资料看,反映接受该课题试验研究的留守儿童整体良好行为习惯的提高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学习成绩,它既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综合体现,宜用留守儿童各科学习成绩统计法、各年级各班留守儿童成绩提高抽样比照法、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各学成绩对比法等分析,让人更有说服力。
2.希望课题研究人员,应进一步摸索实践,有针对性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在“生活缺人照应、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三缺情况下,怎样试图从思想、行为、习惯的视角寻找相应的解决之道,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不断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
究”
结题评审组
1、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却占有地位,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
2、学生在养成方面暴露的问题极为严重。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日趋明显,学校重规范知识传递,轻行为实践导引,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少年儿童中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在学校中,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中这样指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把道德教育文学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
关键词:中专学生;行为习惯;心理引导;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前言:
从中专学生生理、思维、心理年龄入手,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性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心理提供有效的帮助作用,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组织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对自身日常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影响正面认识,以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积极推动作用。
一、以教育监督为辅助作用的教育管理途径
教育监督作为对中专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的基本途径,从外在强制性角度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的规范。为学生行为认知、行为动机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外部基础,并且能够对学生行为能力的有效发展提供前提保障性作用。以教育监督管理为辅助,对中专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给予有效的评价,促使中专学生对行为习惯的养成的认知心理及认知思维有效形成,能够积极有效的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产生。
二、以环境教育引导为主体的教育组织形式创新
1.立足课堂环境熏陶,积极开展辩论式教育引导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中专学生良好行为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将其进行有效的创新在于对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将辩论教学模式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辩证性”教学过程。例如,针对学生日常学习缺乏紧张性这一基本现状,让学生提出自身的观点。很多学生会认为紧张的学习过程有利于自身操作能力及理论基础的掌握,另外还会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紧张的学习过程会给自身带来较大的学习压力,因此不利于自身学习效果的提升。针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心理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重要性进行正面引导。促使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有利作用。而辩论式教育引导模式能够为了解学生提供有力的平台。
2.强调生活环境教育,有效构建情境教育组织形式
生活环境教育作为中专学生日常道德行为渗透的基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色彩。主要优势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得到消除,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心理引导作用更为直接。在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心理引导过程中,通过社会较为敏感的时间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例如,为什么有很多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走失?通过这一问题让中专学生进行相互探讨,然后对学生自身的观点进行有效总结,并且对学生所持的观点进行正确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学情境逐步由课堂向生活走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说明,而学生能够体会到由于家长不良习惯的养成,最终使幼儿走失。学生对于这样的心理引导过程往往效果能够达到相对理想,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形成促进。
3.针对社会道德教育,有效组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作为对中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创新途径之一。遵循学生社会参与积极性的发展规律,对中专学生社会认知思维及认知角度形成积极转变。将社区实践与公益性实践活动组织方式为基础,对学生日常动手参与所具有的行为习惯进行有效总结,通过实践引导方式,对学生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形成有效的指导作用。促使中专学生能够准确意识到自身行为习惯对自身走向社会所具有的影响,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从实践活动组织中对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克制。这样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的基本作用及目的能够有效达到,并且对学生实践心理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结合年龄特点对中专生形成有效的心理干预
1.以生理年龄特征为主体,对中专生社会道德认知心理有效干预
中专学生生理年龄作为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外在表现,通常可以体现出学生外在性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引导可遵循学生生理年龄特点进行有效展开,强调中专学生社会道德认知的具体性及方向性。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对学生日常基本行为习惯加以有效评价,从中对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以及道德意志给予全面评估。针对中专学生生理年龄特点,在日常行为以及学习行为中所具有的不良习惯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和干预。主要的方法集中表现于心理交流、实验引导等途径,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侧面渗透,以此使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心理评价,为学生无疑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有力的推动作用。
2.将心理年龄特征为辅助,对中专生道德行为心理有效引导
中专学生心理年龄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同样处于关键期。针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对学生所具有的叛逆心理进行积极正面引导,以道德情感及道德动机的侧面激发为途径,对中专生道德意识的形成进行积极地心理干预。中专生面对社会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出于逆反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阶段,对此对社会道德认知并不清晰。教师结合学生逆反心理的具体状况,通过积极的道德品质进行渗透,使得学生在心理年龄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将学生自身的心理道德认知程度不断提升,以此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心理发展基础。针对日常行为习惯对学生道德意志全面增强,促使学生道德品质形成根本性改变。
3.以思维年龄为重要补充,对中专生道德行为规范进行心理强化
中专学生思维尚处于形成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但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逆向思维正处于萌芽期。对此中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行为规范的具体性认识还处于表面认识。将这一方面为基础,对中专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以心理促思维的形成,使中专学生思维年龄能够与心理年龄保持相互统一,对中专学生基本道德规范意识有效树立。为中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有效的补充作用,并且能够实现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认知能够与思维意识之间形成协调作用,推动心理干预过程所具有的引导作用不仅仅体现于中专学生心理层面,更重要的则是在学生思维中产生定势现象。
结论:
中专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这就要求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树立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出能引发学生心灵共鸣的养成教育新途径,由此体现出中专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开展所具有的可持续性及科学性特点。
参考文献
[1]陈两宁.对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2]李永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浅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8).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 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教育, 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做法。
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是开展好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它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 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我们要注重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品行的影响, 做到环境教育人, 文化氛围影响人。我校已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 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上档次、出品味。新栽种的花草树木, 给校园新添几分姿色。校园环境给学生营造出的氛围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论是窗明几净的教室环境, 还是墙上挂的各种文明警示标语都是一种潜在教育。
二、发挥课堂教学优势, 进行“知”的教育
我们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不能再当一个教书匠。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任务是“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要教书, 先育人, 要育人, 先做人。每一个教师身上肩负的都不只是传授知识这一项单一责任。作为教师不仅在课堂上, 更要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是一场终身发展服务, 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以身作则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过程。
三、以“创建特色班级”为实施养成教育工作的突破口
每一位班主任都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特色, 不同的班主任带出风格各异的班集体。但创建一个特色班级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而是通过每一件事, 每一项活动, 每一节课, 长期熏陶才能形成。我们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特色班级”的评选活动, 并让学生们都自觉地参加这项活动。首先我们要组织学生们共同找到班级奋斗目标, 然后师生配合设计出属于自己班级的特色。同时需要学校配合, 为学生积极打造各种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例如学校的礼堂里开展各种“我是班级小主人”主题演讲比赛等。其次学生们的课间生活丰富起来, 课间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做游戏, 进行一些体育锻炼, 不仅锻炼学生的身体, 也丰富课间活动内容。定期举行快乐大舞台展示活动, 与重大节日的庆典合并举行。这些多彩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和老师的心贴得更近, 各个班级的老师可以展开创新性思维, 将自己的班级打造成特色班级, 培养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团结精神。这些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积极参与进来, 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班级责任感, 主动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
四、以活动为载体, 实现养成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 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落实“行”的要求
以少先队大队部为龙头, 广泛深入地组织学习并落实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 从活动中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主题可以根据培养学生习惯的种类来定, 例如想要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 可以组织“城市小清洁工”或者“家庭卫生小卫士” 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组织“新闻小小播报员”活动, 让学生们关注新闻民生, 并且自己组织语言播报新闻, 还可以组织“阅读小明星评选”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们兴趣浓厚, 这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平时做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们改掉娇气的毛病, 成为热爱班级, 热爱社会, 热爱劳动的小少年。
(二) 健全管理制度, 强化检查监督
在促进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 要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管理, 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大队部、文明礼仪岗、值周教师等组织的作用, 认真开展一日常规评比, 把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班风建设、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及时收集记录, 作为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知、比、纠、行”教育系列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使学生在训练、自纠、巩固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将家庭、学校、社区三部分组成一体式养成教育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环境影响是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三个部分。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影响。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可见, 要教育好一个孩子, 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是多么的重要。另外, 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也要家长检查督促, 因此, 家长与老师配合, 家校合一, 才会有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与良好行为生活习惯养成教育融合研讨】推荐阅读: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2-07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我10-30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10-20
聋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11-26
试谈数学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10-05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0-24
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06-18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11-08
官兵心理健康教育11-16
春季心理健康教育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