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通用8篇)
摘 要:随着使用微信的人群增多,各类报纸纷纷推出自己的官方微信,与传统的报纸的大众传播不同,微信公众号更侧重于圈子传播。公众号是报纸连接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桥梁,微信与微博相比,没有“僵尸粉”,且借助“强关系”的朋友圈进行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作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能够实现盈利的代表,文章以《广州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传统报纸转型新媒体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微信;转型;互动;新媒体
一 .《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运营特点分析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我国内地第一家报业集团,是华南地区发行量第一、订阅量第一、零售量第一和传阅率第一的报纸。在资讯爆炸的年代,《广州日报》也遇到新媒体的冲击,《广州日报》的微信公众号为受众挑选最权威、准确的信息,时事热点、衣食住行,完美地创造出了一个资讯生活圈。
(一)内容编辑
公众号一天只有八篇文章,以服务类软新闻为主,此外是一些资讯性信息。从5月27日到6月2日,微信推送的内容共56条,其中新闻21条,与广州或周边城市有关的占10条。7个新闻头条中,有4条是本地新闻。资讯类、娱乐类信息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五十。在推送页面的下方,还设有三个二级栏目,“每日推荐”、“微报纸”和”投票点赞”。“微报纸”是《广州日报》的电子版,方便想要了解更多内容的读者阅读,相当于手机报。其中包括的“爱心捐助”是《广州日报》广爱慈善基金平台,更加侧重用户的互动和体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体验和参与感非常重要,同时公益可以吸引更多的粉丝。“投票点赞”主要是关于当地的一些学校风采展示和评选,也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平台内容多为,很好打造了平台的优势。
(二) 版面编排
字体颜色与背景反差较大、文字较口语化、多为短句式,具有可读性。
面对速读者,文章一般有简略的导读。合理醒目的大小标题,特别重要的新闻,会做加粗或底纹处理。
一些文章的`结尾会有总结性的内容,以适应时间有限,只看开头结尾的读者。
新闻标题多用感叹号和问号,以吸引读者阅读。
(三) 编辑特点
1 “小”屏幕,“大”文章
微信目前仅应用与智能移动终端,其发布内容的面积和信息量受到限制,但精选的“小”文章更符合手机用户的阅读习惯。《广州日报》每天推送一次,每次是一个标题页面,包括8个标题,头条压图,其余配小图,点开以后可以看到每篇文章的详细内容。其页面简洁,信息内容与报纸虽不同,但风格一致,联系密切。整体上延续了《广州日报》城市日报的特征,区域性和可读性都很强。
2 引导关注
每篇文章开头都有醒目的提醒关注的标志,文章结尾有时也会有公众号和二维码,方便在被分享的过程中吸引更多读者关注。
3 时间安排
根据Google统计的结果表明,有这么几个高峰期:上午9点到10点,中午13点,下午17点,晚上21点和23点。其中又以晚上21点和23点的访问量最大。《广州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每天18点30分左右发布,可以保证抓住这个高峰期。
4 不以传送新闻为主,资讯服务类的信息更多。功能设计上,突出了互动和参与的功能,更强调用户的使用,而非阅读。
二.《广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展策略研究
1 构建全媒体战略
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内容,视频、语音信息可以弥补单一图文结构的缺陷。目前《广州日报》微信号对多媒体的使用较少。目前,报纸相较电视、网络媒体,依然具有很强的公信力,报纸要构建全媒体战略,既要取网络信息发布快之长,也要学习采用多媒体信息,提供多角度观察。
2 增强互动性
微博上,只要关注一个账户,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互动情况,比如粉丝数,其他人的评论。与之不同的是微信则看不到其他受众的反应。这就造就了微信后台只能对受众反应作单一纵向的分析,不能根据与其他报纸的横向分析来完善自己的行为。
3广告方面
微信文章下面的“阅读全文”提示,点开后可以连接到商业网站;每篇文章后面都会有推广内容;广告的软植入,例如,5月30日,一篇题为《长期打羽毛球什么病都能治》的文章,文章列举了打羽毛球的各种好处,还指导了各种打球的动作,最后提供了广州8个适合打羽毛球的地方的详细信息和图片,既提供的了贴心的服务,又做了广告。
4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才是转型的核心
当前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转型方面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互联网思维和意识,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也不是简单的信息搬运、加工。虽然传统媒体正在迅速互联网化尤其是移动动互联网化,但媒体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传统媒体的文化和模式中,没有自觉用互联网思维来面对互联网社会。媒体人必须放下身架,平视受众,找准用户需求,进行社会化传播,真正的媒体融合才有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蔡 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新闻记者,(7):42.
[2] 谢 征.官方微信及其在报刊媒体中的运用.出版发行研究,2013(9):76.
[3] 张文婷.都市报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探索.中国记者,2013(5):99.
1 媒介融合概述
何为“媒介融合”一直都是业界探讨的重要话题, 其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著名教授浦尔提出, 其本文对“跨界融合”的解释为:各种媒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所呈现出的具有一体化功能的发展态势。因此, 媒介融合将各种集合于电视、报刊、互联网、广播等媒体融合在一体, 充分发挥出各自渠道的优势, 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由此形成新的传播技术以及传播媒介。在新的传播媒介中, 原有的媒介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但更大的是共性, 即是为了给予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体验, 从而提升自身的新闻品牌。
媒体融合有自身的独特分类, 常见的分类有:电视与网络的融合、电视与手机的融合、电视与报纸的融合等,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媒体融合也在全面、系统的发展, 也呈现出多种交互式媒介的融合, 例如网络、电视、报纸三位一体的媒介融合现状, 需要各种媒介具有更好的交互式经验,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实现多种媒介的融合发展。
2 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新闻编辑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1) 电视新闻传统优势丧失, 需加快巩固既有优势。电视的出现带来了电视新闻, 在传统的、单一媒介上, 电视、新闻都在一定时期具有巨大的优势性, 电视新闻的出现冲击了报纸媒体, 而现在互联网媒体又在冲击着电视媒体。在电视新闻时期, 声音与图像的基本模式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 其与其他广告、电信等行业也有着较为深刻的互动, 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视觉与听觉享受。但在媒体融合形势下, 电视新闻缺乏与观众的足够互动, 在信息互动传递上一定程度上讲是单向的, 无法实时了解的所思所想, 在需求针对性上具有巨大的不足, 因而电视新闻在服务功能上难以获得较大提供。因此, 互动上的不足成为阻碍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原因。
2) 电视新闻节目质量提高的迫切性。随着电视受众年龄结构的变化, 年青一代成为新兴媒体的最大群体, 电视媒体也丧失了大量观众, 其根本原因在于年轻群体不愿被动接受信息, 配合新媒体在互动上更加贴近年轻群体。因此, 通过提高电视新闻节目质量, 留住、吸引年轻群体成为十分迫切的内容。质量、传播形式即代表影响力, 质量关乎影响力, 只有出产高质量的电视新闻, 通过扎扎实实做节目, 提高用户体验度, 才能改变当前电视新闻的窘境。
3) 电视新闻编辑的制度性要求。电视新闻与新媒体不同, 作为党和政府重要的新闻传播平台, 在众多大事件上的发布上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与新媒体所具有的更自由、灵活的新闻播报方式处于劣势。网络媒体对待新闻的态度更加随意与放松, 提供多种生活化、吸引力的标题佐证, 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在此形势下, 电视新闻编辑的挑战更大, 如何通过内容丰富性、结构新颖性为电视新闻提供一个更高的标杆, 成为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3 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转型
1) 遵循基本的编辑规律。编辑学作为一项基本学科, 具有自身独特的编辑规律, 又在不同的新闻媒介中具有不同的规律, 例如在报刊领域具有报刊编辑规律, 在电视新闻行业又有电视新闻编辑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电视新闻编辑需选择具有实效性的新闻。所谓“新闻”即是指“新”, 借助电视传播迅速的优势, 电视新闻要充分发挥出它的特点, 不能慢人一步。 (2) 遵循客观事实。电视新闻编辑要充分尊重新闻中的客观事实, 尤其是在处理稿件以及匹配图像时, 应尊重原创, 尊重其中的真实所见所闻, 切忌“标题党”, 进而哗众取宠, 违背新闻事实。
2) 电视新闻编辑要加强创新。创新是新闻编辑工作的灵魂, 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只有在平时不断加强学习、加强积累, 通过锲而不舍的实践, 才能有效提高电视新闻整体效果。创新是电视新闻发展的根本, 是电视新闻编辑发展的基本, 需要电视行业上下形成合力, 通过加强行业内的交流与沟通, 积极斡旋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协调, 促进跨界合作, 才能充分使电视行业内的创新之流流动起来, 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砝码。因此, 创新需要内容与形式上开展改革, 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 充分调动新闻编辑的创作热情, 实现编辑工作的跨越与发展。
3) 电视新闻编辑要有大视野。电视新闻编辑需正确认识媒介融合, 通过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大契机, 通过加强对新媒体编辑的学习, 充分借鉴新媒体编辑的长处, 将网络传媒的优势与电视传媒之间的优势充分结合, 为听众提供更多、更具个性的新闻体验。编辑部的主要领导更应具有大视野, 锐意进取, 加强内部改革与民主实践, 充分尊重下属意见。同时, 加强与艺术单位的合作, 提升编辑的整体艺术水平。电视新闻编辑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电视编辑需要充分考虑播出效果与收视率, 如何将新闻事实、艺术表达融合在一起, 使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从而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贯彻到位, 实现引导舆论, 加大宣传力度的目的。
4 结束语
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提升需要自上而下、积极负责才能有效实现, 只有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水平提升上去, 才能切实为电视新闻的发展鉴定更加充实的基础。同时, 电视新闻编辑的主要负责人, 应充分对媒介融合做出正确认识, 媒介融合不是洪水猛兽, 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其中伴随着重大的机遇, 抓住机会, 切实有效的推进行业内编辑工作, 才能充分结合新媒体行业的编辑优势, 取长补短, 为自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摘要:电视新闻行业面临互联网新闻行业的大冲击, 多媒介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大趋势, 在此背景下, 加快资源整合, 提高电视新闻编辑综合水平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从电视新闻编辑所面临的大环境下出发, 分析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电视新闻编辑水平。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编辑,跨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媒介
媒介融合一直在发展,无论是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或者市场融合,纵观发展的这几十年,新老媒介的发展失败案例数不胜数。里斯说,网络是一个积极的媒介,电视是一种被动的媒介。那我们再接着推:传统媒体是大众媒体,新媒体是小众媒体。大众媒体是众所周知的,我们这里只需要了解后者。因为从事个性化搜索的观众,交流和手工生产的圈子相互叠加,使新媒体作为一个小众媒体。
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消化速度快,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个性化需求,注定了让人们对新媒介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媒介融合在新媒体的环境里有怎么样的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国内研究水平
我国最早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作出阐述的是人民大学蔡雯教授,在经过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媒介发展考察后,她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研究领域,在国外已经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我国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传统媒介的融合、传统媒介的改造、传统媒介的从业人员的转型这几个主要方面,对于新媒体语境下,媒介融合的研究少之又少。
二、新媒体语境下消费者对媒介的需求分析
互动性好.受众群体无论是工作、休息,时间是碎片化的,个人的需求、喜好、娱乐都是细分的。受众群体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就需要媒介有良好的互动特点,易快速接受、难易程度容易掌握、新意等特点能让受众群体很快的参与进去,这样才能满足受众需求。
时效性强.社会的发展,让人类追逐时间的脚步加快,手机和电脑是最常见的受众获得信息的工具。时效性强的媒介能更好的被大众接受。2015年沉船事故,随及各路信息纷纷从网络、手机端发布,紧接着网上捐款、迅速的集合物资、人力救援。最快速度的帮助受灾群众。与此同时各大媒体相应的印刷报纸,但24小时后信息才出现在报纸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媒介融合最大的优势就在这里-迅速的给受众群体反馈信息。
创意性强.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设定,呈网状分布,可以及时的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想在众多媒介中如何脱颖而出,这就需要创意性的存在,当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大的行业竞争是比拼服务,创意性高的媒介可以给受众群体带来享受。乐视TV是当下一款可以看3D电影的电视,于此同时它还可以连接互联网及时下载电影、双屏、wifi、无线投影等多种功能,相对于以往的电视机,乐视做到了更多。
三、媒介融合的新特点
使用过程全能化。 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融合直接推动媒体的发展。媒介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技术特点。在媒体融合,竞争和整合的文化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体手段,展示了技术和媒体融合全能的时代。它是单方面的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以及艺术品鉴,开阔眼界,从而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文化状态。
传播过程结构优化。媒介融合最早发展就是在传播业间的发展,广播与报纸、报纸与电视。以往的融合是传统媒体之间、纸质和媒体间、网络和旧媒体间的融合。而今,当今媒介融合产生了新局面,优化了信息传播结构。比较2013年火热的微营销。微信架起来虚拟和现实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微信这个平台,购物、分享消息、关注信息等取得了传播过程中人机双向性的重大突破。
传播信息效果强化。铺天盖地的信息散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打开互联网依然是密密麻麻,如何脱颖而出?想必不是特别简单的事情。但在新媒体语境下,媒介间的融合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还来看微营销,“微营销”其实指的是微信营销和微博营销。这样的营销方式有什么特点呢?①高到达率。②高曝光率。③高接受率。
打破学科界限,传播多样化。今天,媒介融合已经彻底打破了学科的界限,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国内外著名作品上千种。新媒体艺术方面让人眼前一亮。《自由基因》运用伞、气泵、编程等设备将人工智能带进艺术与娱乐的范畴。新媒体艺术支流中,媒介的融合变成了跨学科、强技术、综合性非常强的一个方面。
四、媒介融合的未来
媒介的融合过程必然是技术、艺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中国的媒介融合发展的时间短,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1.技术后备力量不足,学科跨界,涉及很多技术上的空白点,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集点较少的滞后了新产品的发展。
2.国家相关部分对新型市场支持能力不够。媒介融合所需要的技术支持是相当大的,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发展并调动资金支持技术研发。
3.市场需求量大,但是人才相对较少。
4.信息内容的同质化导致资金资源的浪费。当下,媒介的融合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发生很多变化。
媒介的融合不仅在传播领域有很高的市场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在新媒体艺术研究领域里发展也是兴起了很高的热潮。快速稳步的发展对媒介融合领域有重要的作用。
1.媒介融合过程中应当跨学科、多角度看待问题。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在各个行业发展,这是将来社会的一个趋势。
2.解开当前的政策束缚。国家为了保障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利益,控制了很多融合的限制条例,社会发展至今应当调整符合当下发展的一条政策路子,健全体制,排除障碍。
3.需要培养各行业优秀人才单独开设媒介融合专项研究,增加技术投入。
总之,新媒體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叠加更替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媒介的发展是必然的。研究分析媒介融合的方法和策略有着很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解庆锋.发展新媒体优势 提高跨界文化交流效果.科技传播,2009.9(上):14~16.
[2]李馥岑,于晓静,郑洁.复杂传播网络下的电视新媒体受众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44~45.
[3]匡文波.新媒体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24~26.
[4]罗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32~35.
[5]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4~17.
摘 要:以电视广告为主流的影视广告行业在近年来各种新媒体的冲击下,其黄金时代就快要过去。“限娱令”以及新媒体的加速成长,传统影视广告迫切需要新的广告形态、新的媒介终端来拓展其生产和应用领域,影视广告的跨媒体生产可以拓展新的内容形式、新的传播途径和新的用户人群,为影视广告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影视广告;跨媒体生产媒介融合对影视广告的影响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主要指的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研究,现在普遍认为,媒介融合是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各媒介呈现内容融合、终端融合、网络融合的大融合趋势。而媒介融合对传统的影视广告领域带来的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1)传统电视受众分流,电视广告投放份额呈逐年减少趋势。传统电视受众分流目前看来基本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首先,传统电视固定时间、地点的收看方式满足不了越来越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其受众明显被新兴媒体分流。其次,外部新媒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收看方式,互动化的内容形态,移动化的终端等顺应了都市生活形态变化,迎合了受众对内容自由化选择以及碎片化观看的需求。同时,随着三网融合、数字技术发展,IPTV,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智能终端普及,以及频道激增和用户付费习惯的形成,将使得付费购买内容成为常态,这将会带来传统电视收视的分散。而影视广告可能更多次地被跳过或高速搜索过,几乎呈垄断状态的广告媒体将变得对广告商失去吸引力。此外,电视广告的投放为非精准投放,无法满足部分品牌精准投放的要求。而新媒体的个性化、分众化和互动化传播以及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可以带来广告的精准投放、广告受众的地位和广告投放的效果明显增强,因此,转投新媒体广告的企业越来越多。正是这种新媒体的出现,从而分流了传统媒体受众,造成电视台节目收视率下降,同时,吸引了广告主,造成传统影视广告总体上呈逐年萎缩和下降的态势。(2)新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给影视广告带来新的业务领域。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改变着人类生活形态与行为方式,更孕育着巨大的投资价值,成为全球资本新的投资热点。虽然新媒体的发展给电视媒体以及传统电视广告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传统影视广告延伸业务范围、改变业务内容提供了新的机遇。新旧媒介的不断深入融合,促成了传播技术的融合和新媒体的催生,促进了产品内容的整合,同时,媒介融合也是各类媒介组织机构间的重新整合和相关产业的联合。通过整合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被重新包装的媒介内容,也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供给不同受众更加适合的信息。
影视广告跨媒体生产的几种形式
(1)网络视频植入广告与“广告连续剧”并存。显性广告投放价格的上涨以及“广告限播令”的出台,使植入营销越发受到广告主的肯定和青睐,其发展空间也逐渐广阔。无论电视剧还是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已经开始无孔不入的渗透进来,我们从电视节目、影视剧中很容易发现植入式广告的身影。网络视频植入式广告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高效传播性以及植入式广告的隐蔽性,来实现广告信息潜移默化的传达。其主要通过各类门户网站或视频网站发起活动、自制网络剧等来实现广告的植入。例如,酷6网推出的UGA模式,其借助于视频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起广告主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通过用户制作带有广告主产品的视频进行传播,以达到宣传的目的,从而实现用户、广告主、视频网站三方的共赢。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也是如今比较常态的做法。当然,巧妙而合适的植入既能够达到商业广告传达的目的,也不至于让观众特别的反感。作为“广告连续剧”的开山鼻祖,《丑女无敌》是2008年湖南卫视节目和广告互动的典范。这部当年特制的新形态电视剧,除了内容外,观众反应的热点竟然是剧中被反复植入的广告,以至于本剧导演发出了“观众的争议声越大,广告商越能达到目的”这样的声音。而2013年热播电视剧《咱们结婚吧》有网友统计发现全剧共有49个植入广告,片尾的鸣谢单位有近80个。再如《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智联招聘、屈臣氏、兴业银行、卡地亚手表、益达口香糖、德芙等;《男人帮》中的汇源、特仑苏、360杀毒、中天通讯、肯德基、京东商城等等在电视剧中隐性或强制置入的广告比比皆是。《新闺蜜时代》中也到处是三星手机、凯迪拉克、平安银行的身影。无论是网络视频植入广告还是电视剧中植入广告,现如今已经是不可逆的一种趋势,也是传统显性广告的另外一种出路。利用好网络视频、网络电视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一系列的广告营销活动也是如今广告主比较合理的一种选择。(2)电影与广告并存。这里的电影与广告并存是指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微电影广告这种形式,它完全是为企业和产品特制的一种影视营销方式。这点与影视剧植入广告在本质上是相同,只不过它没有采用显性广告生硬的宣传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柔和的电影表现手法。其增加了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它的本质依旧是广告,具有商业性和目的性。从最早的《老男孩》到《父亲和我》,每部微电影背后都有既定的产品或品牌。目前,主流的微电影广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由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等组织筹划,寻求企业品牌的合作,然后召集创作人员拍摄得作品,如《11度青春》《4夜奇谭》;另一类则是由广告主直接发起,按照自身需求量身定制,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佳能的《看球记》等。如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展现在网民眼前,各种微电影栏目、微电影频道也开始运作,“微电影整合营销”这种模式已经逐渐普及并不断被广告主接受。其凭借强大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和深入的交互性以及优越的表现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广告营销新阵地。(3)移动、户外媒体等延展影视广告的生产领域。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新兴媒体集移动性、交互性、娱乐性、即时反馈等特点,进入3G时代,手机更是发展为集通信、视频娱乐、互联网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掌上终端,且手机用户数量不断上升,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新的广告发布媒体。无论图文广告、音视频广告还是互动广告都可以在3G时代的手机广告中得到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掌握手机用户的年龄、职业、爱好等特征,创作出不同的适合各类人群的广告表现形式,这种“精准投放、精细渠道、即时传达、互动传播等”新媒体广告,有着传统“粗放式广撒网、强制覆盖”的影视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此外,各种户外、公交媒体不断介入人们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其强烈的可视性和碎片化的海量传达塑造了其独特而时尚的媒介价值。户外媒体广告充分利用人们生活休闲等间歇,同时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于特定的区域、时间、场所的定制化广告传播,从而能够大大增强其影响力和接触率。因此,拓展影视广告在手机、户外等新兴媒体领域的广告也是其未来发展最广阔的市场空间。
结论
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你我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传播的交互性、自主性明显增强。传统影视广告必须突破电视媒介这一单一的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充分融合到网络、移动、数字的新兴媒体领域并精化其内容、拓展其形式、延展其终端才能继续保持其广告市场大赢家的地位不动摇。
参考文献: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包围。早上通过电视看早间新闻,通过车载电视了解最新资讯;中午外出吃饭用手机聊天、看手机电视;晚上回到家全家一起看电视剧……这也许是大多数人媒体生活的写照。今天,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媒体该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值得业界探讨。
数字化改变媒介环境
数字化改变传媒生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观众收看电视的渠道多元化。目前,用户如果想收看一档节目,可以通过互动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收看,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CMMB、手机等方式收看。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也催生了大量新型媒体形态。互联网视频以及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重要的收看渠道。截至12月,我国已经有1.19亿3G用户,1.15亿宽带接入用户。在此基础上产生了586家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为全国4.85亿网民提供音视频内容服务。互联网音视频及基于此的移动终端音视频已经成为重要的收视渠道。
互联网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近年来,互联网视频网站发展迅猛,互联网视频已经突破了版权和网络带宽的束缚,服务日趋成熟,用户数量迅速增加。运营上,互联网视频网站强强联合,如优酷与中影合作,迅雷与华谊合作。同时,互联网视频网站也对内容进行投资,自制内容增多。
数字化带来电视消费的变化。电视数字化是一项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数字化程度已超过4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9000万。目前模拟电视向数字化的整转已完成44%,这种整转计划将于完成。数字电视拥有“融合、交互、多业务”的特点。电视数字化所衍生的视频点播、时移、录制、电视支付、信息服务等功能,正在逐渐改变大众电视消费的习惯。
数字电视带来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数字电视网络承载的电视频道和节目内容更加丰富,电视观众收视行为近几年发生了明显而深刻的变化。虽然观看电视节目仍是数字电视用户主要的消费方式,但观看点播节目的用户比例随着双向用户的增多而不断上升。同时,观众花费在电视直播频道上的`总体收视时长成上升趋势。如杭州观众平均每户每天收视时长较三年前增长近1小时,由的5个半小时增至现在的6个半小时。与20相比,当前观众全天收视习惯也有明显变化,尤其在午间及晚间变化更明显。
在美国,传统电视收视时长、互联网视频收视时长、移动终端收视时长都在增加,而且互联网视频收视时长及移动终端收视时长增加更快。 与相比,互联网视频收视时长增加了14.7%,移动终端收视时长增加了19.8%。202季度,美国18岁以上人群每周收视时长增加40分钟。18岁以上人群的收视时间在增加,年与20相比每周收视时长均增加了40分钟。这表明,电视即使在互联网发达的美国,重要性仍然没有降低,仍然是主要的收看渠道。
优质内容正成为播出渠道争夺的核心资源。如2011年7月,搜狐视频以3000万元拿下98集新版《还珠格格》网络独家播映权;2011年华数传媒以1100万元取得《新亮剑》的新媒体独家首播权,与浙江卫视同步播出。这些表明,未来媒体在内容产品这一核心资源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且资本将在这一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电视仍然是最主要的收视渠道;观众趋向个性收视,不再满足于你播我看的线性收看方式;以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优质内容关注传统电视的同时,迅速向新媒体渠道扩展;资本在稀缺优质内容的归属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容和渠道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华数传媒的新媒体应对之策
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华数传媒着力打造基于三屏业务的新媒体平台――华数TV,拓展跨屏、跨网、跨终端的融合业务,实现同一用户不同终端点对点互通互动,实现不同用户之间多个终端的复合态网状互通互动。目前华数传媒已构建起成熟的三屏产品集群,包括电视屏的华数互动电视与华数互联网电视、电脑屏的华数TV网、手机屏的华数手机电视。
强化三屏媒体服务,实现全方位立体传播。针对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华数传媒积极强化三屏媒体服务,实现全方位立体传播。华数传媒基于三网融合优势,覆盖电视、网络、手机三大媒体形式,全方位覆盖用户生活,实现有效传播。
改变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方式,加强用户互动参与。华数传媒改变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充分重视受众希望改变被动收视的意愿,加强受众互动参与,实现媒体与用户的双向交流。
强化服务理念,整合内容,深度策划。针对用户收视碎片化、观众的收视习惯明显改变的特点,华数传媒提出电视秘书服务理念,整合内容,深度策划。华数传媒对视频节目进行策划、整合、推介,努力使用户在第一时间能看到最具收视价值的节目内容。
构建数字化节目内容资源库。面对优质内容成为媒体竞争焦点和海量内容成为受众普遍需求,华数传媒积极构建数字化节目内容资源库。华数传媒与300多家海内外知名节目内容提供商和制片商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拥有TVB、华纳、环球、迪斯尼、MTV、光线、BBC、Discovery、华谊等众多国内外一线内容合作伙伴,已建成的数字化节目内容资源库,目前已拥有50多万小时的流媒体内容资源。
积极拥抱互联网,开放媒体平台。面对互联网视频网站激烈的竞争,华数传媒积极拥抱互联网,开放媒体平台,引入互联网核心影视节目。华数传媒的TV平台产品已实现与视频网站的合作对接,目前已接入PPTV、乐视等视频网站,在华数传媒最新的第二代互动电视产品“华数TV2.0高清互动电视”上已上线。未来更多的视频网站将加入华数电视端平台,共享资源,实现共赢。
积极开发智能电视,使用户变看电视为用电视。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对电视行业的冲击,华数传媒积极开发智能电视,使用户变看电视为用电视。华数传媒的产品基于数字电视交互技术,实现媒体与用户双向互动功能。用户不仅可以点播影视节目,而且在家利用遥控器就可以享受到电视游戏等服务。
十八大期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传播党意、汇聚民意的重要渠道。十八大话题成为新媒体的沸点,新媒体成为十八大的“红色阵地”。
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形势下网络宣传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他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至高点。
新媒体正在成为影响和构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这点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其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还无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另一方面,由于以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如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传统媒体正面临着持续发展危机,它的影响力在慢慢衰退,但它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思想多元化,社会矛盾更复杂,这就要求作为社会稳定器和安全阀的媒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本质属性,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究如何利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塑造和影响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以及社会文化,推动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将是业界和学界的共同课题。
一、媒体融合的意义和必要性
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当前,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手机短信、微信、博客、播客、微博客等新兴媒体正在崛起,影响力在加大。我国网民有近6亿人,手机网民有4.6亿多人,其中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这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新兴媒体,开拓和占领这一新的阵地。传统媒体并不会很快消亡,同时新媒体正在迅速发展,两者之间会出现融合和摩擦的现象是必然。
1、全新的认识媒体融合的价值和特点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它既不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阵营,也不分读者和作者,是多对多的传播形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新平台将更多具有新媒体的特点,这是可以预见的。新媒体的特殊属性使得它在很多具体的决策中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只有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和考虑媒体发展趋势,才能在时代进步中保持主动,更好地发挥媒体融合的价值。
首先,充分认识媒体融合,无论出版技术如何变革,用何种网络传输,只要具备媒体性质的功能和业务,都视为新媒体,大力加强建设。
其次,要认识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拓展,又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差别和不同,要采取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促进新媒体又好又快的发展。
再次,充分认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并最终走向融合的关系,积极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之所以在短短数年间受众人数暴涨,原因就在于它的草根性。特别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使“人人拿着麦克风,人人都可被关注,随时随地可发布”成为现实,其“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特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甚至是生活方式。新媒体不只是草根文化和草根视角的简单复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重置了社会的组织架构,唤醒了沉睡在草根群体潜意识里的参与社会进程的诉求欲望和权利欲望,这是新媒体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贡献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力量。新媒体的草根性赋予了它最鲜活的生命力,但其草根视角和草根属性也注定了这是把“双刃剑”。它在向我们提供大量新鲜资讯的同时,也良莠不分、泥沙俱下。
传统媒体则代表着一直在主导社会发展的精英文化。其传播模式从思想层面上来讲,是一种预先策划好的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传统媒体的精英文化属性在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向指导意义。它通过舆论宣传和舆论控制避免了整个社会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容易导致的盲目和冲动,是中国社会能够稳步向前发展的一块基石。尽管互联网使得大众发表观点更加容易,但是大众的网上行为是一种草根文化,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精英文化依旧重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内容是并行不悖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所代表的不同视角和文化并不是不可调和的。恰恰相反,它们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才有利于发出最具价值的声音。走融合之路是它们发展的出路,这种有机结合的力量将是非常巨大的,它意味着草根经验与精英意识的结合,几乎可以涵盖所有行业和群体的声音,兼具经验和理性,有利于健全舆论引导机制,聚同化异,扶正抑偏,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等议题的实施都会带来重大影响。
3、优势互补共利共赢
新媒体在载体和内容上糅合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表现出数字化、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自媒体特征。2010年,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非“微博”莫属。今天,你织“围脖”了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个人时代生活的一种时尚表达。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微博已经从影响个人生活延伸到推动信息传播,甚至社会变革的层面。据学者分析:一种传播媒体普及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可见新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然而,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其次是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再次是海量信息遮蔽信息价值和知识;最后是网络新闻的趋同化。在目前的环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依赖性。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仍是主流而难以取代,其内容优势在短时间内不可动摇。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舆论环境和新媒体舆论环境实际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只有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联动融合之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舆论环境,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
首先,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最核心的优势之一是内容生产力。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是新媒体在内容方面对于传统媒体具有相当高的依赖性,大量的原创性首发报道仍来自于传统媒体。特别是在我国,传统媒体在这一点上的优势更是决定性的,这是因为根据我国当 前的相关法规政策,新媒体在新闻报道的采编权限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其发布的新闻信息在很多时候只能是转自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优势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融合成为全球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其次,传统媒体聚集了一大批职业化的优秀新闻传播工作者,这些传统媒体的新闻业者既接受过关于新闻传播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专业训练,又接受过关于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专门教育。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
第三,早期的因特网为技术精英们所创建需要的是技术人才,而今,网络越来越把眼光转向了有新闻背景的人员,传统的新闻规律、新闻实践和新闻经验被因特网所接受和利用。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结出更好的效果。
第四,传统媒体大都经过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所具有的品牌效应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传媒产业的纷繁复杂、产品多样且供大于求的媒体市场格局,传统媒体的品牌在受众中的信任度与吸引力,如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原品牌的强化,这正是近年来传统媒体在利用品牌资产方面的一种有效策略,最典型的例子如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总之,尽管新媒体挤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传统媒体拥有优于新媒体的人才、资源、权威性及品牌等传统优势,新媒体必然要与传统媒体结合,各取优势,互补短处,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策略
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尚未完全规范期,分配出现多极分化,思想出现多元化,正确宣传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新闻宣传水平,是新闻机构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当今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无法由一方单独完成。站在发 展的角度,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而成的新力量,将是今后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
实践证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使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既延长了新闻产业链条,突破了传统媒体过去在时间、空间、影像表现方面受到的局限,又继承了传统媒体强烈的策划意识、整合意识、庄重感和携带方便等特性,使新闻产品的传播媒介具有丰富性和可选择性,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时效,扩大了影响。如何加强两种媒体、两种传播途径的融合,切实担负媒体责任,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最终可以通过两种媒体的互相结合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1、要发挥舆论引导,抢占舆论主阵地
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仍然是一种舆论工具,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威性,使其适应全媒体时代受众参与热情高涨的舆情特点,深入掌握重大新闻事件的各种舆论倾向,利用自己的权威性积极和新媒体相结合,发挥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公众舆论,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危机,是传播媒介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媒体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2、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扩大新闻宣传的实际效果
加强媒体间的互动,把传统媒体的深度及其传统价值理念带到新媒体的创意和制作过程当中去,不断探索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拓宽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平台,努力打造数字化期刊等产业。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表示:“传统期刊要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数字化将增强了期刊业的传播力。”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不应该逃避或焦虑,而应怀着满腔热情地探索互动之路。
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数字期刊强化线上线下平台互动,建构专业化、深度质量的新闻专题,逐步增强媒介融合的公信力、吸引力及竞争力,即是传统媒体和它所属的新媒体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必然。
3、要加速传统媒体的转型
面对新形势,传统媒体必须创新转型,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在新媒体发展上有所作为。要抓住机遇发展平台、利用平台,坚持内容为王,按照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按照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整合资源,加快发展。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实现与新媒体之间的相互整合、融通,以发挥综合整体的优势,从而创立新的发展模式,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遵循中央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以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自主研发,实现手机全媒体移动发布,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融为一体,抢占国际技术制高点,迅速壮大新媒体产业。第二,完善我国移动内容版权的法规,尤其是制定适应媒体新技术发展的配套政策,推动能源节约型的数字媒体普及传播,实现绿色低碳环保、无纸化发行。第三,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受众方面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分工合作,促使传统媒体转变观念,实现传统媒体数字化、移动化的发展。第四,面对当前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环境,政府、企业等单位都要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第五,传统媒体应逐步建立起自有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系统,这需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建立起自有的新媒体系统,将主动传播与驱动传播、群体传播与个体传播、事实传播与观点传播、随时传播与定时传播一体化,才能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4、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全媒体团队
报纸发展全媒体,最大的资源优势是人才基础。在人力投入方面,除了引进必要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之外,可以倡导报社内部记者编辑兼职新媒体岗位。报纸这么多年培养了一大批擅长内容把关、精通内容制作的人员,而随着厚报时代向薄报时代的转换,报业内部也面临着人员重组的可能。报纸在这样的背景下办新媒体,可以借助母报的采编、经营队伍,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模式,建立自办新媒体所需要的团队。传统媒体自办新媒体,在人力投入方面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解决新媒体建设的人才需要问题,反过来也能锻炼和培育记者编辑的新媒体素质,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
5、加快新媒体融合的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
随着新媒体技术、运营和服务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融合不仅仅发生在新媒体的产业端。政府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理念、法律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了二者各自优势的有效融合。
在新媒体日盛之际, “内容为王”构筑的媒介吸引力、传播力、向心力依然焕发光彩。电视内容如何把握媒介融合机遇, 实现转型升级和成功突围?本文以媒介融合为语境, 从叙事手法、文化立场、原创意义、受众权利以及平台支撑五个方面阐述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价值, 勾勒新时期电视媒体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与叙事图谱。
一、媒介融合:电视媒体的时代语境
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的概念, 现已在全世界范围普遍推广和应用。媒介融合本意是各种媒介形态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就目前看来, 媒介融合绝非是不同媒介形态的一种整合, 按照美国学者亨利·吉金斯的说法:“媒介融合至少包括五个层面, 即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1]媒介融合是一种全方面的融合, 它是不同媒体在技术、内容、产业、渠道、文化等多方面相互汇聚、交融, 日益走向一体化的过程。目前, 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手机都在实施媒介融合战略, 报纸内容数字化、广播内容互联网化、电视内容移动化以及手机内容碎片化等媒介新特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伴随。
置身于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媒体, 其传播特征正经历着三种变化。首先, 传播地位由“中心化”向“扁平化”转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 电视媒体在媒介生态中一直居于突出的位置。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话语权掌握在媒体手中。电视播什么, 观众就看什么。一方面是观众的媒介渠道相对较少, 另一方面是观众的消闲方式相对单一。如今, 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媒介形态不断涌现, 电视与其他媒介形态的边界日趋消融, 中心地位遭到解构, 并日渐呈现出扁平化特征。其次, 传播的维度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在传播1.0时代, 电视传播主要是单向度的, 内容流向观众却没有反馈路径。Web3.0时代, 电视传播呈现互动性和多样性。例如, 观看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 不仅可以在线观看, 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全方位互动。电视内容的丰富性增强, 赋予了观众较多的选择可能。不喜欢看相亲节目, 可以任性地切换频道或者在网络上观看音乐选秀、职场比拼或公益圆梦等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第三, 传播内容由“公共性”向“私人性”转向。曾几何时, 一提及电视, 人们总是把它与端庄、大气相关联, 因为电视总是以恢弘之势演绎当代社会的公共话题, 诸如, 节庆性新闻报道和文艺直播, 以及对公共舆论的仪式呈现。在电视真人秀节目愈演愈烈的今天, 电视传播聚焦私人空间, 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比如, 《爸爸去哪儿》把明星与子女的日常生活搬上电视荧屏, 全息呈现具有私人性的亲子关系, 明星魅力、私密话题以及投射出的子女教育问题牢牢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
“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新的传播平台搭建完成, 传媒的竞争从渠道竞争升级为内容竞争——这是一个伴随着技术进步而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竞争形态变迁, 而内容始终是媒体竞争的核心。”[2]虽然电视媒体的传播机理发生了诸种迭变, 但对其传播效果的决定性作用还是在于电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内容始终是电视媒体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14年5月, 湖南卫视推出“芒果TV独播战略”, 宣布不再将频道的节目转播权卖给其他新媒体视频网站, 这无疑是对芒果优质内容的一种坚守和捍卫。《花儿与少年》、《爸爸去哪儿》、《变形计》、《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广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为独播战略提供了内容支撑。独播战略是新媒体时代湖南卫视为“内容为王”理念的成功代言。湖南卫视深知, 在新媒体技术面前, 电视媒体只有制作和播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内容, 才能不迷失方向, 保持绝对优势。内容是电视的灵魂, 是电视的指南, 是塑造品牌形象、打造产业链条的内驱力和竞争力。一味地依赖互联网、移动设备等传播终端, 忽略内容的创新创优, 电视就沦为没有灵魂的空壳和残骸, “死亡之日”、“终结之日”亦将随之降临。
二、故事表达:电视内容的叙事张力
电视学者雷蒙·威廉姆斯说过“电视改变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 从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3]电视在改变情感认知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 故事化的叙述方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伯格认为, 故事就是叙述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电视的故事化表达, 就是通过电视的声音语言和画面元素展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讲述一段丰沛的情感。故事表达是电视内容与电视观众实现内在交流、创新互动的有效手段, 是内容普泛化、大众化、通俗化的外显机制和传播策略。
叙述故事, 一定要讲求故事的真实性。如果叙述不实, 适得其反。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也是电视传播的首要定律。去年底, 中央电视台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题报道, 用真实具体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 讲诉当代社会普通人的价值追求。在叙述过程中, 央视以客观叙述事实为主基调。比如, 在第一期《零点后的中国人:我为飞机排污》节目中, 以王得爱师傅在夜间冒着寒风为飞机排污为叙事起点, 通过声音和画面语言, 细节性展现王得爱师傅的常态工作, 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尽显无疑, 让人们了解王得爱的生活追求, 获得精神鼓舞。再如《中国好声音》之所以能够引发万人空巷、全民讨论, 真实叙述是其一大法宝。每个登上舞台的选手, 都讲述了一段自己的真实生活和真情实感。第一季“好声音”学员、来自台湾的盲人歌手张玉霞, 虽然眼睛看不见多彩缤纷的现实世界, 但她用音乐感知周遭和世界的精彩。她对音乐的向往和痴迷, 让人佩服。演唱的那一刻, 这个平凡的女孩成为了一个发光体, 光彩照人。第三季“好声音”学员帕尔哈提, 为了逝去的哥哥歌唱, 打动了全场观众。“从这些好声音学员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身份真实、故事真实、情感真实、梦想真实所绽放出的光芒, 让《中国好声音》熠熠生辉。”[4]
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 还要把握好叙事手法的客观真实。湖南卫视的大型季播身份互换真人秀《变形计》, 采用原生态记录的方式, 对互换的城市少年和农村少年进行24小时全天候跟拍, 一方面是尊重变形事实, 另一方面满足观众对真实性的需求。不可否认, 跟拍能够尽可能展示变形原貌, 但还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 参加变形的都是青少年, 对他们进行24小时拍摄, 是否会对其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呢?贴着“性格暴躁”、“任性叛逆”、“破坏规则”等一系列标签的城市少年, 对节目组这种跟拍较为反感。温顺、懂事的农村少年, 没有见过大世面, 面对摄像镜头和城市人群, 他们是否会胆怯?此外, 在节目播出过程中, 城市景象与农村面貌的交替切换, 城市少年和农村少年的交替出现, 创制了对比冲突的语言范式。这种对比的背后, 能够消弭由于城乡差距带来的知识鸿沟吗?其实不然, 反而有扩大的趋势。《变形计》探讨的只是个案, 电视传播如何叙述真实, 是电视理论研究者和电视实践从业者需要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因为叙述真实与否直接关涉内容真实性, 影响着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行为。
三、主流阐释:电视内容的文化坚守
电视是文化传播和文化实践的重要载体, 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宣传任务, 肩负着“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使命和娱乐大众的主要责任。文化巨匠雷蒙德·威廉斯说:“文化观念的历史是我们在思想和感觉上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的变迁所作出的反应的记录。”[5]当今的电视媒体正完成记录文化变迁、反映时代变化的重任。然而, 在多元媒介竞争中, 为了吸引观众眼球, 许多电视节目正在偏离主流文化传播的轨道, 娱乐泛化、内容低俗等不良风气盘剥了观众追求高雅、崇尚健康的权利。
究竟什么样的电视内容是当代社会所倡导和需要的呢?首先, 弘扬社会主旋律。“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巩固和弘扬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电视内容的精彩呈现, 努力展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理想,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营造和谐氛围, 全景式描摹各族人民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6]比如,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抗震救灾晚会》、《感动中国》等一批弘扬时代精神、契合时代特征的电视精品力作, 成功彰显了媒体践行主流传播的社会情怀。
其次, 诠释社会责任。当前, 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电视不仅仅是娱乐的, 还应该是有态度的。这种态度既是传播的立场, 又是公益圆梦的一种责任。2014年, 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 节目凭借中央电视台的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 联合公安机关、“宝贝回家”网站以及社会志愿者, 以寻人为主题, 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视活动。此次活动关注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 聚焦寻亲背后的生活百态、辛酸苦辣。通过《等着我》栏目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 离散多年的家庭得以重聚, 失散多年的朋友得以重逢。《等着我》作为一档公益寻人栏目, 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人们对“家文化”的渴望、追求和向往, 乐于助人、以德报怨等传统文化元素被激活, 传播到社会, 影响和感召万千众生。
再次, 传播民族文化。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民族精粹值得广为传扬。电视媒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制作和播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电视文化节目, 承传中华文明。2013年7月, 河南卫视联合爱奇艺打造的《汉字英雄》一经播出, 收视率直冲同时段前三。该节目以传统汉字文化为主角, 通过中小学生竞争和比拼, 传播汉字文化, 唤起人们对书写汉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当前, 在键盘和智能手机的冲击下, 传统汉字的书写受到了挑战。对于很多人而言, 长期在键盘上游走, 一旦离开键盘, 就无法正确书写曾经熟悉的汉字。长此以往, 汉字危机将会以悲剧的形式上演。《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出现普及了汉字书写的重要意义, 一定程度上缝合了当代社会正在断裂的汉字价值。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 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河南卫视的《井字对抗》和《成语英雄》、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等文化综艺节目表现不凡, 值得点赞。
四、中国制造:电视内容的创新力量
近年来, 我国电视荧屏上引进节目蔚然成风。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明星歌唱竞技真人秀《我是歌手》的节目理念和流程实践, 来源于韩国综艺节目《I Am a Singer》;浙江卫视重磅推出的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 源于荷兰选秀节目《The Voice》;江苏卫视鼎力制作的相亲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 借鉴了英国的《Take Me Out》;浙江卫视重金打造的明星户外真人秀《奔跑吧兄弟》, 来源于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这些节目只是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引进热的一个缩影。据统计, 2014年中国播出的综艺模式节目总量达63档, 从国外引进的节目模式就有35个。这个数据不得不让人担忧中国电视的未来, 原创力匮乏, 电视将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 引进节目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电视原创带来的风险, 丰富了我国电视的节目样式, 激活了电视的创新元素。但一味地复制和拼贴, 很容易加速电视节目的同质化和模式化。长此以往, 电视的创作理念和批判意识将会消失殆尽, 文化惰性也会随之滋生和蔓延, 这与我国正在实施的文化强国战略背道而驰。
2014年1月23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 要求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增加原创节目的开发和制作。笔者认为, 增加电视原创节目, 体现我国电视的制作能力和水平,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需要从以下两个方向努力:
首先, 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优化电视品质、提高电视质量的内驱力和引擎力。在发挥思维创新的同时, 注重制度创新。通过建立制度形成规约, 鼓励电视原创节目, 明确规定原创节目的比重, 倒逼节目研发和创新。电视节目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 可植入我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 契合我国电视观众的心理特征, 提高电视内容在观众心中的接受度, 使电视元素与本土文化水乳交融, 成为电视史上的经典之作和永恒符号。今年6月, 山西卫视联合东方风行制作的原创脱口秀节目《你贵姓》, 通过轻松愉悦、时尚多元的表达弘扬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你贵姓》植根于山西洪洞大树的姓氏文化传统, 结合现代电视元素和新媒体传播特征, 通过小切口、小视角, 激发观众对大文化的兴趣。
其次, 打造品牌优势。好口碑, 好品牌, 是形象塑造的直接体现。原创电视节目做得好, 很容易形成一个强大的品牌。当前, 电视界正在探索原创节目的品牌化打造, 涌现了《中国好歌曲》、《出彩中国人》以及《超级女兵》等一批质量上乘的品牌栏目。在音乐选秀喧嚣之际, 灿星团队制作的《中国好歌曲》把聚焦点转向了原创音乐, 让原创成为舞台的主角, 为中国乐坛注入了一批新生代创作力量。《中国好歌曲》借助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强大传播优势, 一经播出反响强烈, 形成了独特的品牌, 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英国国际传媒集团订购了其节目模式, 负责国际发行权和英国播出权。
当然, 打造具有中国符号的电视品牌, 还需要强大的制作团队。他们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时尚前沿的理念, 熟知中国传统文化, 还要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媒介融合时代, 电视媒体的全面转型, 不仅需要理念作为先导, 更需要通过强大执行力来完成理念革新, 促进电视产业发展, 推动电视文化繁荣。
五、用户聚焦:电视内容的意义归属
当今社会, 互联网在人类生活的全面渗透, 不仅带来了技术的颠覆, 更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观念变革。“互联网+”作为一种战略模式, 在全社会普遍推广和应用, 互联网与各个行业开始相互交汇与融通。互联网与电视的融合本质是观众和电视机的一次完美对话和交流。无论是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 还是电视剧《虎妈猫爸》, 抑或是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其传播效果离不开电视屏、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终端的合力推进。电视媒体的跨屏互动, 促使“观众”的概念发生嬗变, 使用媒介、消费媒介的行为无不体现着用户的价值。
以用户为中心的电视媒体, 应该不断挖掘用户的需求, 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话题设置和内容生产。既然关注用户的需求, 电视的生产方式和话语形式一定要符合社会习俗和生活规范, 创制融入大众生活的话语体系和表现形态, 这样才能增强内容的贴近性和吸引力。比如,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践行“走转改”的过程中, 不断探索硬新闻“软着陆”, 增加图表新闻、数据新闻的报道, 增强新闻的可视效果, 让观众一目了然, 契合了大数据时代用户的接受心理。另外, 增加了生活用语的使用, 提高观众的接受度, 让观众倍感亲切, 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发挥其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美国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受众的媒介使用一方面意味着分享更广泛的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可能是完全自我的、私人化或小圈子化的行为。”[7]电视媒体应善于把握用户的个体行为, 细化用户市场, 可以根据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或者特定人群进行细分。比如, 贵州卫视《非常完美》是针对“剩男剩女”这一群体创制而成;天津卫视《非你莫属》、中国教育1频道《职来职往》为待业、择业的人提供求职平台……在聚焦用户需求的时候, 体现平等精神和民主意识是电视媒体转型的着力点。平等和民主的直接体现就是用户与电视进行有效互动, 增强用户的体验性。湖南广电在这一方面堪为典范。湖南卫视把电视频道转变为视频APP, 适应媒介社交化趋势, 推出的“呼啦”APP移动社交应用, 把电视观众转变为用户, 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APP、微信摇一摇、微信雷达互动等多种方法参与节目, 把全民参与电视互动推向一个高潮。
六、技术互联:电视内容的平台优化
Web3.0、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的强力推进, 将媒介触角进一步延伸和扩大, 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媒介所包裹。正如美国著名文化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所言, “人类进入新的千年以后, 技术的发展使媒体更加目眩神迷。媒体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更加持久的作用。”[8]电视作为主流媒体, 其优质内容的有效传播离不开媒介技术的助力, 离不开优质传播平台的推动。
PC互联网诞生之初, 掀起了书房的一次革命。跨入新世纪, 电视革命经历了IPTV和OTT TV两个重要阶段。如今, 电视媒体进行渠道整合, 拓展电视终端的功能, 朝着融合影视、资讯、游戏、通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方向发展。电视内容IP化, 将节目内容转为IP资源, 丰富电视传播内容, 纵深性延展涵盖书籍、手机游戏、电子商务、新闻资讯、影视艺术等多种产业。
大数据作为媒介发展的一大技术支撑, 对电视的影响日渐显现。电视借助大数据挖掘资源、筛选信息、直观清晰等优势, 打造传播新形态。“借助大数据技术, 电视新闻将数据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 多维度呈现事物的时空分布状况, 实现信息的整合与导航。”[9]例如, 2014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数据系列报道, 《据说春运》、《据说“两会”》等新闻报道打破了常规的新闻叙事方式, 倚重数据、图表等直观形式, 提高新闻的视觉化, 向观众传达精准信息。借助互联网、APP终端, 利用大数据挖掘, 打造网络自制剧也成为当前视频传播的一大亮点。比如, 2014年腾讯视频的自制综艺节目《你正常吗?》, 集播10期节目收获3亿点击。“《你正常吗?》采用大数据技术, 以更加客观、合理的方法, 向公众展现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想法。借助腾讯大平台用户优势, 节目将大数据作为影视内容走向的关键因素, 首次不设评委、没有权威, 所有题目和结果来自网友的互动。”[10]这是电视元素和互联网精神交融的有益尝试, 也是电视内容生产的一大发展方向。
在媒介技术的逻辑关联下, 电视媒体的营销策略、平台管理以及评价体系都需要转型。利用众包模式, 打造口碑营销战略;利用云技术, 打造“云媒资平台”, 制作业务“云系统”;利用数据挖掘, 构建视听节目网络满意度评价体系。当然, 电视媒体的技术运用远远不止这些。因为技术的更新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 它的每一次升级, 都可能意味着电视业态的调整和格局的重塑, 所以电视媒体应善于在技术的暗流涌动中, 把握规律, 获取资源, 让技术为我所用。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 电视媒体的竞争日益加剧。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外部冲击, 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的内部对峙, 迫使电视媒体不得不走媒介融合之路。在实施媒介融合战略过程中, 借助云技术、大数据、众包等新技术开启“TV+”的崭新时代, 为用户提供全新、体验式的服务。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技术元素在电视转型中, 虽然不可或缺, 但应居于内容之后, “内容为王”才是电视生存的制胜法宝。内容创新、内容转型以及内容优化是电视媒体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以高品质内容做强大后盾, 用内容反哺技术、反哺渠道、反哺平台, 电视媒体才会枝繁叶茂, 成为我国媒介版图上显要的文化坐标,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劲的生命动力和青春活力。
注释
1[1]秦红雨.不可或缺的文化维度——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反思.编辑之友, 2012 (08) .
2[2]郑维东, 张天莉.差异化的受众与市场:深入理解观众收视选择及其变化.新闻大学, 2010 (01) .
3[3]Raymond Williams.Televison: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Shokcken Books, 1975:25.
4[4]赵红勋, 赖黎捷.《中国好声音》缘何造就收视奇观.传媒观察, 2012 (11) .
5[5][英]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374.
6[6]赵红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电视娱乐文化.当代电视, 2013 (04) .
7[7][美]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刘燕南, 李颖, 杨振荣,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7.
8[8][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史安斌,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2.
9[9]赵红勋.大数据视域下电视产业的转型升级.视听界, 2014 (04) .
关键词:新媒体纸质媒介转型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产业的纸质媒介在惊叹新媒体产业发展增速的同时,危机感也日趋加剧,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是纸质媒介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新媒体时代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平板、手机等多种电子媒介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使得人民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纸质媒介由于其本身的特点,逐渐被一些人群边缘化,尤其是青年人群,从目前各大高校及社会青年群体的日常阅读方式来看,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新媒体的数字化优点使得他们更愿意去选择这种方式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面临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纸质媒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未来的发展必将经受巨大的挑战。
据2016年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1]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成年人中,49岁以下的人群占了近九成,而且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从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详见图1。从上述数據可以看出,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作为适应能力较强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转变自己的阅读方式,尝试新的阅读方式,这对纸质媒介的发展确实造成诸多不利因素。
二、纸质媒介发展现状分析
传统的图书、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发展的辉煌之后,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3]。从全球范围来看,从2012年开始,纸质媒介的生存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辉煌一时的纸质媒介也面临着破产倒闭的窘境,比如美国的《新闻周刊》还一度停刊,转变为数字期刊。为了更清晰地认识纸质媒介的优劣势,有必要对纸质媒介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与新媒体媒介相比,纸质媒介自身具备的优势之处[JP]
与新媒体相比,纸质媒介最大的优势之处就在于它的内容真实可信,具备一定的专业性,与电子媒介等新媒体媒介相比,纸质媒介的内容更多是经过系统地编辑,内容较深入,多理性观点,经得起读者的推敲;
纸质媒介具有更多的文化和收藏价值,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纸质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多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与电子媒介相比,纸质媒介对人体的伤害可能是最小的,尤其是对人的视力的伤害,免遭电子辐射的影响;
纸质媒介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只有当新一代的群体改变自身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纸质媒介的稳定消费群体才有可能淡出;
纸质媒介更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显示,在成年国民中有575%的人更愿意选择纸质图书进行阅读,详见图2,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纸质媒介阅读仍是成年国民首选的阅读方式。
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纸质媒介在编辑的过程中,获取相应信息的速度也在加快,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纸质媒介的质量;网络自身的不稳定性以及网络环境和法规体制的不完善性,从客观层面给纸质媒介的发展留有较大的生存空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纸质媒介传播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信息时代下,信息的时效性显得较为重要,信息越及时,就越具有价值,而纸质媒介的生成需要一定的周期,这导致纸质媒介的时效性较差;纸质媒介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会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有些污染甚至是难于治理的;与电子媒介可以让声音、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形式融合为一体相比,纸质媒介的版面设计较为单调,形式较单一,缺乏趣味性;与电子媒介的全球性市场相比,纸质媒介的市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是局部的或区域性的细分市场。信息时代的推进,加快了新媒体媒介的传播速度,增加了新媒体媒介的受众群体,这使得纸质媒介面临巨大的冲击;
传统印刷行业的低迷使得纸质媒介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进入新世纪,政府对环境的关注力度加大,这使得传统的印刷行业受到了制约,从上个世纪末的辉煌逐渐走向低迷,这极大地限制了纸质媒介的发展;纸质媒介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多要借助与交通工具,而这些从客观层面直接受制于物流系统的效率。
面临当前严峻的客观环境,纸质媒介更应该认识到当前发展的形势,认清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不足之处,合理分析当前形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外部环境的机遇,合理规避自身的不足之处,来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
三、纸质媒介转型发展探索
通过对上述新媒体时代纸质媒介的分析可知,面对当前的不利形势,纸质媒介需要转变发展的理念,认清当前发展的形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及外部形势的有利之处,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纸质媒介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自身的特色,找准定位,打造品牌效应
纸质媒介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自身的特点以及受众群体,所以一定要做好外部环境的分析,通过调研摸清纸质媒介的主要对象,针对主要对象群体的需求,结合自身的规模等特点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通过准确定位,能拉近与读者群体的距离,维持稳定的读者群,还可以吸引新的读者;同时通过准确定位,塑造自身的品牌价值,把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心落到品牌的价值增值上,通过价值创新,维持品牌的发行量,维护品牌应有的价值。
(二)认清市场规律,做好市场的细分
比如针对某一目标群体,结合该群体的年龄、阶层、收入状况、生活方式等特点进一步细分市场,使纸质媒介特点更加鲜明,目标更具备针对性,通过目标群体的细分,把握目标群体的需求,进而提供可读性强、针对性强的内容,这样可使纸质媒介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在市场的竞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地位。
(三)转变纸质媒介的经营理念
借鉴电子媒介的传播特点,改变纸质媒介的单向传播、受众群体被动接受信息等特点,可以借助电子媒介的方式提供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反馈与交流沟通,提高纸质媒介的竞争力和创办水平,使纸质媒介更符合受众群体的特征。
(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新媒体媒介的竞争,纸质媒介应该主动汲取新媒体媒介的诸多优势之处,取长补短,在经营纸质媒介的同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相应的电子媒介,比如推出适合手机、平板电脑等下载使用的应用程序,并积极探索新的运营模式,甚至可以考虑推出免费纸质媒介,增加媒介的受众群体。比如2007年底,《北京娱乐信报》转型为地铁报,在北京主要地铁线路免费发放,早高峰时段人们只要进地铁站乘坐地铁就可免费领取一份,这种做法使信报的受众群体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就会大增。
(五)推进多元化进程,加快纸质媒介的转型发展
充分利用新媒体媒介的优势,加大推进纸质媒介的多元化进程,及时推出新媒体形态的业务板块,充分发挥优势抢占信息产业的制高点,加快紙质媒介和新媒体媒介相互融合的进程,并最终实现纸质媒介的转型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纸质媒介作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纸质媒介必须要转变经营理念,在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媒介显著优势的同时,积极学习和借鉴信息和网络技术,明确各自的优劣势,做到优势互补,加大与新媒体媒介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尝试新的转型发展模式,抓住媒体融合的大契机,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转型发展之路,唯此才能在新媒体时代实现互利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R]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4)
[2]周丽娟 纸质媒介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 科技传播,2015(13)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推荐阅读:
融合与品牌——全媒体时代的制胜之道11-07
新媒体时代论文05-23
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的机遇和挑战11-21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宣传的思路创新07-05
自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06-25
论微博时代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07-01
广电新媒体融合规划11-16
从两会报道看媒体融合06-18
从新媒体三网融合论文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