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党员情况报告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党员情况报告

发展党员情况报告 篇1

电子工程系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情况报告模板

XXX:

xxx 同学大学三年多以来,我不断向党组织靠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上进。在工作中,作为暨南大学广播台技术部的副部长,在保证每天校园广播正常播出的同时,参加了广播台的更名活动的策划,并作为该活动的幕后技术支持人员。而对于班集体的各种活动都热情参与,包括猎狐活动,E杯体育节活动,电子信息工程班的联谊活动等等。在学习上,努力用功,三年下来绩点达到3.1。而在各种等级考试中都取得好成绩,通过了四六级笔试和四六级口语考试,以及通过了全国计算机等级四级考试。总的来说,xxx同学表现优秀,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发展党员情况报告 篇2

1 肉鸭养殖基地正在形成

1.1 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 单县围绕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肉鸭养殖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现代化生产模式。截止目前, 全县共有肉鸭养殖大棚1241个, 面积129.9万m2, 年可出栏肉鸭3100万只, 2012年实际出栏商品鸭近2557.4万只。一是培育起了龙头企业。近年来, 本县先后引进建设了华英食品、中意食品、六和食品等三家肉鸭龙头企业。截止目前, 华英食品正常生产, 中意食品正在调试, 六和食品预计8月份开始生产, 三家企业全部运转后, 年可宰杀肉鸭1.4亿只。二是形成了一批专业村、专业乡镇。截止目前, 全县22个乡镇 (办事处) 除南城办事处外, 都有肉鸭养殖户, 其中杨楼、朱集、终兴、李田楼等四个乡镇肉鸭养殖大棚数分别为146个、156个、165个和175个, 去年商品鸭出栏数分别为297.7万只、289.1万只、384.3万只和460万只。全县先后形成了终兴镇袁庄、李田楼镇黄李庄、前杨庄和九楼、杨楼镇杨楼和苏门楼、朱集镇张寨和王六、莱河镇庞楼、东城办事处周楼、谢集镇赵双楼、浮岗镇张楼等一批养鸭专业村, 带动了一大批养殖户发家致富。三是培植了一批肉鸭养殖合作社。目前, 全县形成了11家较大规模的肉鸭养殖合作社, 合作社内养殖户年出栏商品鸭1600万只以上。

1.2 基地形成的关键因素

(1) 群众得到了实惠:实地走访、电话调查养鸭群众40余户, 绝大多数群众认为肉鸭养殖行业有发展潜力, 自己从中获得了利益。当前一只肉鸭获利1.5~2.0元、每棚平均饲养4000只、每年养殖5~7茬计算, 一般情况下每年一个肉鸭养殖大棚可净获利3~5万元 (按劳动强度来计算, 具有两个成年劳动力的家庭, 可以打理2~3个养殖大棚) , 高于外出打工获得的工资性收入, 同时还可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 群众认可度比较高。 (2) 政府的大力扶持:为加快肉鸭养殖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011年县政府实施了“四个一千万”富民工程。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 对农民建设鸭棚予以补贴, 有力的推动了肉鸭养殖业的发展。当年全县新建标准肉鸭养殖大棚695个、面积59.2万m2, 为本县肉鸭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养殖合作社 (代理商) 的强力带动:在目前运行体制下, 肉鸭宰杀龙头企业对于养殖户的肉鸭多采取宰杀后胴体过磅或净体过磅的模式, 养殖户卖鸭比较麻烦;在合同鸭的养殖过程中, 龙头企业仅赊给养殖户部分大料, 养殖户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购买鸭苗、小料及部分大料, 资金比较困难。养殖合作社 (代理商) 则采取较为灵活的经营模式, 在合同鸭的养殖过程中采取全部赊销 (占合同鸭的80%) 或部分赊销 (占合同鸭的20%) 、鸭棚前活体过磅的形式, 方便了群众卖鸭、缓解了养殖资金压力, 深受群众欢迎。目前, 通过合作社养殖的肉鸭占到全县肉鸭养殖量的近70%。 (4) 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近年来, 除本县引进的三家肉鸭宰杀龙头外, 在本县周边还聚集着成武呱呱、砀山圣丰、丰县佳合、沛县中意、曹县六和等一批肉鸭加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集聚对肉鸭养殖业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 (5) 在群众建设鸭棚、饲养肉鸭的过程中,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 对肉鸭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 制约肉鸭养殖基地壮大的问题

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单县肉鸭养殖大棚闲置率达到了25%。通过分析, 认为除去夏季饲养难度大的原因外, 影响群众养殖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没能获得预期收益

(1) 近两年肉鸭养殖行情不如以前 (2011年前每只肉鸭可获利2~3元, 现在仅为1.5~2元) , 加上禽流感防治任务加重, 增加了成本, 收益不如预期, 影响了部分养殖户的积极性。 (2) 个别饲养户怀着发财的思想, 一次性建棚较多、雇佣别人代为饲养, 由于用心不够、管理不善, 没能达到预期收益。 (3) 个别饲养户技术不熟、预防工作做的不好, 因肉鸭得病而未能达到预期收益。 (4) 个别饲料、药品供应企业质量把关不严, 产品达不到要求 (如饲料肉料比一般为2.05:1, 而有些饲料达到了2.15:1) , 造成养殖户养殖成本上升, 没能达到预期收益。

2.2 不可预料的风险

调查中发现主要有两类不可预料的风险: (1) 自然灾害。近两年, 全县有多处鸭棚被突然而来的大风吹倒, 个别还压坏了鸭子, 造成较大损失。 (2) 企业倒闭。前两年, 本县两家肉鸭宰杀企业先后倒闭, 导致部分养殖户的售鸭款不能回收, 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2.3 个别龙头企业不认真履约

调查发现, 相当数量的养殖户对某企业比较反感, 原因主要有: (1) 扣留养殖户交售成品鸭款:与该企业合作的养殖户普遍存在被扣留交售成品鸭款现象, 有的多达一、二十万元, 影响了养殖户正常的生产生活, 严重挫伤了合作积极性。 (2) 收购胴体形式饱受诟病:该企业采取收购鸭胴体形式回收成品鸭, 在刺杀、放血、脱羽、去舌等数道加工过程中, 养殖户要专门在一旁照看, 生怕因过多损耗造成缺斤少两。 (3) 回收合同中惩罚性条款过于苛刻。该企业在养殖户交售成品鸭时, 对胴体质量、带食鸭、售鸭时间拖延等因素, 均处予不同程度罚款。 (4) 饲料质量不稳定, 时常达不到合同约定的料肉比。

2.4 影响养殖业发展的具体问题

(1) 由于基层组织服务不到位, 群众养殖过程中遇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张集镇某养殖户遇到的养殖区夏季排水问题, 东城办事处周楼养殖小区面临的土地租金交纳问题, 等等。 (2) 在新的养殖大棚建设方面, 还存在群众资金短缺、贷款难等一些问题。

3 加快肉鸭养殖基地建设的建议

为推动全县肉鸭养殖基地的加快形成和迅速壮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 建议抓好以下几点:

3.1 依靠典型带动

农民群众最讲究实惠, 最相信发生在身边的真人、真事。近年来, 在肉鸭养殖方面本县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专业乡镇、专业村;每个乡镇、办事处 (南城办事处除外) 都有依靠肉鸭养殖致富的例子。建议加大对专业乡镇、专业村以及肉鸭养殖致富带头户的宣传报道力度, 让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养鸭的好处, 自觉自愿的去发展肉鸭养殖产业。

3.2 坚持市场化运作

对于2011年实施的“四个一千万”富民工程, 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推进肉鸭养殖基地建设工作中, 建议多采取市场化的手段, 尽可能发挥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 (代理商) 的作用, 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肉鸭养殖业;对于乡镇 (办事处) 在明确任务、强化考核的同时, 严格限制其直接投资, 把主要精力用在宣传发动、优化服务方面。

3.3 加大资金扶持

(1) 对于正在养殖或即将养殖的现存养殖大棚, 按照2元/m2的标准, 对养殖户更换塑料布进行补助 (这样既能摸清当前养殖大棚的数量、又调动起现有养殖户的积极性) , 资金由县财政负担。 (2) 对于夏秋季新建养殖大棚按照10元/m2的标准进行补助, 资金以三家肉鸭宰杀龙头企业为主、县财政为辅。 (3) 设立肉鸭养殖专项鼓励基金。三家肉鸭宰杀龙头企业按照每宰杀一只肉鸭提取1角钱、养鸭合作社每收购一只肉鸭提取5分钱的标准, 提取肉鸭养殖专项鼓励基金, 专项用于群众更换养殖大棚塑料布、意外风险救济、养殖知识培训、宣传发动等支出。 (4)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协调县农村信用社、县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专项支持肉鸭养殖基地建设的活动和业务, 放宽审批条件、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贷款利息 (利息下浮10%~20%) , 为养殖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5) 农村沼气池建设等惠农政策, 重点向肉鸭养殖户倾斜。

3.4 确保养殖户的合理收益

在整个肉鸭养殖、加工链条中, 养殖户处于弱势地位, 要想加快养殖业的发展, 必须确保养殖户的合理收益。 (1) 加强对肉鸭购销合同的监管, 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 (代理商) 在与养鸭农民签订合同时, 要确保农民的合理利润。 (2) 加强养鸭农民的技术培训、服务和指导, 做好防疫工作, 最大限度减少肉鸭的死亡率。 (3) 加大对饲料、药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监管力度, 确保养殖户都能拿到质量有保证的饲料和药品。 (4) 加强对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 (代理商) 履约情况的监督, 有效杜绝资金风险, 确保养殖户能够及时拿到商品鸭销售款。 (5) 建立养殖户意外风险救助机制。

3.5进一步优化服务 (1) 县畜牧局要履行好主管部门的职责, 在推进肉鸭养殖鼓励基金设立、牵头建立养殖户意外风险救助机制、搞好养殖知识培训、加强防疫工作开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 各乡镇 (办事处) 要在养鸭场地调整、租赁、建设以及场区供排水、道路等方面提供方便、搞好服务。 (3) 农业、林业、国土、环保、供电、公安等部门, 要发挥职能作用, 为广大养殖户、为本县肉鸭养殖基地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6 支持合作社发展

(1) 在落实鼓励群众养鸭政策的工作中, 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委托合作社具体实施。这样既可提高合作社的凝聚力、权威性, 又可以借助合作社的影响力推进政策实施, 还可以有效避免行政命令带来的弊病。 (2) 帮助养殖合作社协调贷款、缓解资金压力。 (3) 支持养殖合作社发展新会员, 扩大覆盖面。 (4) 指导合作社规范运作, 提高服务养殖户的能力。

3.7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继续支持、服务好龙头企业的建设、运营, 促其早日投产、达产;支持龙头企业与养鸭合作社、养鸭群众依照市场规律建立稳固的合作互利关系;鼓励龙头企业办理进出口许可证, 开展出口业务;支持龙头企业与养鸭合作社、养鸭群众联合建设出口备案养殖场, 带动群众规范养殖, 提高肉鸭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8 强化组织领导

朝阳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优势;聚集发展;存在问题

一、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现状

(一)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2010年以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以个体私营文化业户为主体,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2011年,我市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了主导文化产业、制定了文化发展规划、确定了文化发展目标、加大了领导力度和扶持力度,使我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2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6亿元,占GDP比重0.39%,平均增速为22%。2013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54亿元,占GDP比重0.75%。

(二)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以文化旅游发展为牵动的园区景区建设取得突破、以特色文化工艺品生产为主体的工艺美术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特色文化节为载体的文化会展得到发展,文化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朝阳市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朝政发[2008]4号),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二、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一)文化底蕴深厚

朝阳化石文化堪称世界之最,以年代最久、化石数量最多、属种最全、层位最多、未知领域最广等为5个世界之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牛河梁红山文化堪称中国之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朝阳的佛教文化在东北地区最为悠久,朝阳作为东北乃至东北亚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誉为“东北佛教圣地”;朝阳历史文化遗存和民俗文化堪称辽宁之最。出土文物总量占辽宁全省出土文物总量的三分之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北燕定都朝阳,形成了长达百年的三燕文化。朝阳独特的地理形式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形成了稳定而不封闭的文化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

(二)自然资源丰富

朝阳文化在地产品丰富,紫砂土储量丰富,紫砂土矿工业储量10亿吨以上;温泉资源水质上乘。尤其是凌源热水汤温泉被称为为全国著名八大温泉之一;山水风光景观以凸显了北方山地、山峰、植被、湖泊雄奇壮阔的景观特征而独具特色。

(三)区位优势明显

从地理区位看,朝阳市地处辽、冀、蒙三省交界,衔接着东北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从交通环境建设情况看,朝阳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经构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化的交通网络。

三、朝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朝阳文化产业虽然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但与国内省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资金投入总量偏小渠道单一

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我市文化企业处于规模小、质量低、总量少的发展状况,靠政府投入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巨大的投资需求,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

(二)资源整合开发措施滞后

我市的文化资源整体较为丰富,但化石资源、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在各个县区都有分布,资源整合不到位,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区域发展战略,缺少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能力较差。

(三)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

一方面,朝阳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能力有限,没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园区),大部分为作坊式的经营模式,产业核心带动力、联动能力差。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和以在地文化资源为依托而发展的在地产品居多,缺少在线产品。缺少以数字技术为主的科技创意型文化企业,新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能力和水平偏低。

(四)文化产业政策尚待完善

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尽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过于笼统,相关部门在政策解读、细则制定等方面又缺少具体措施,没有真正发挥政策引导和产业推动作用。

(五)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我市实用性创意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的竞争也是对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的竞争,谁占有了人才,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由于我市没有形成大的文化产业集群,对高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生产和流通领域,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而我市尤其是缺乏文化创意、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

四、“十三五”期间朝阳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确定目标、做好规划

1.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国家有关“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意图,深入理解我市“文化旅游牵动”、“融入京津冀”新战略、新思维,对我市文化产业资源、业态、特色、分布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等基础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充分认识到目前正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应从政府渠道和大众舆论两方面提高各级各部门和大众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确定目标。我市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有一定的基础,应当抓住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明确定位,明确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努力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十三”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投资规模50亿元以上园(景)区3个,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园(景)区7个。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上下游产业链顺畅、对本地经济推动明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10个,以旅游业的发展牵动其他相关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化产业大市。

3.制定战略。要坚持以“文化强市“战略为引领,加强协调,集聚全社会力量,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的“朝阳合力”。一是“文化旅游牵动”战略。牢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多以旅游、演艺、会展为突破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努力实现我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有效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重大突破。二是“融入京津冀”战略。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强与京津冀地区进行全方位的产业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基础建设为先导,倾力建设依托京津冀地区的休闲养生基地、文化产品的输出基地、文化服务项目的承接基地。

(二)依托优势、合理布局、聚集发展

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在宏观布局上按照“一核、两翼、多园区”的格局展开,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1.建设朝阳文化产业发展核心聚集区。

以朝阳中心城区、双塔区以及龙城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核心聚集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发挥指导、引领和示范作用。

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的集聚、扩散、示范、带动功能,形成以核心聚集区强势引导的发展空间。

2.构筑朝阳文化产业发展东西两翼。

东翼着力打造自然风景文化旅游聚集区。以上园镇四合屯化石文化资源和清风岭生态旅游区为依托建设好朝阳文化产业的“东大营”。

西翼主要依托历史悠久的红山文化,打造中华文明祖源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历史文化厚重的产业聚集区。建设朝阳文化产业的“西大营”,向西辐射京津冀地区。

3.打造朝阳文化产业特色园区。

结合全市文化产业结构和空间需求,依托朝阳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基础,全力打造朝阳十大文化产业特色园区,让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强化园区建设,加大宣传、提升质量、拉长产业链、建设精品产业园区,开发最能反映朝阳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要抓住契机,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朝阳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

[2]《辽宁省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30)》.

花卉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篇4

一、花卉发展现状

宝源坝区花卉规模化种植始于2017年,种植户何文珍是宝源联奉村人,1985年出生。外出打工积攒了部分资金,放弃城市生活选择了回乡创业,开始规模化种植花卉。在乡政府、村委会及村民的大力支持下,流转土地32.5亩,建立了40多个大棚,开始种植非洲菊,成立了赤水市七彩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宝源花之谷”。32.5亩非洲菊种植三个月后便开始投产,年产值在300万左右。店老板在赤水市中心开设有花店,种植的非洲菊除供应自己的花店外,还外销习水、泸州、合江等地,市场销路一直很稳定。

2019年底,赤水市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建立耕地坡度在6度以下的坝区。结合赤水实际,在宝源确定了331.4亩的坝区建设,其中有214亩的花卉。经过几个月的坝区建设,2020年三月,新建花卉大棚194个,花卉占地面积214亩,种植面积180亩,其中150亩大棚花卉、30亩露地花卉。花卉种类以非洲菊为主,品种有28个,另有尤加利、绣球、桔梗、雪柳等少量配花,均已陆续投产。截至目前,坝区花卉已投资2000余万,政府投资600余万。

二、发展前景

宝源花卉按亩栽5000株、一株年产花45枝、一枝销售均价0.6元计算,单产产值在13.5万元,年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年总利润约400万元。2020年,花卉土地流转及青苗费用35万元左右,现有固定员工21人,年工资开销包括临时工在内在70万元左右,年财政扶贫资金利益分红在12.5万元,其中70%给贫困户。企业利润每增加50万元,给村集体溢金1万元,其中10%用于贫困户分红、50%用于土地流转群众再分红。花卉产业带动68户土地流转户,带动288户群众户均增收3.4万元。在坝区,花卉产业包花不限年龄,老的70岁以上,小的3岁,都可以在花房包花,包花多的,一天可赚50多元,少的都有30来元,让农民在自己家门口就把钱赚了,还能同时兼顾照顾家庭。而且,赤水竹资源丰富,部分老人原本在竹编方面就有基础,除可以编制一般竹花篮,还可编造插花用的精致的花篮。这些都可带动一方群众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好。

三、存在问题

宝源坝区花卉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农民就业、旅游开发带来诸多好处,有力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发展,但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企业管理人才:没有熟悉企业管理的办公室人员,负责管理企业日常事务。

2、缺乏技术专业管理人员:对花卉栽培只有何老板曾外出学习,熟悉业务一点,其他专业人员是没有的。但她一人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既要管理日常工作,还要负责生产。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技术骨干,再培训一批懂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把花养好。

3、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红利分配等制度应建立健全,制度上墙。

4、缺乏系统的专业现代化管理技术支撑:比如大棚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目前,部分土壤因施肥导致板结,急需改良。需建立有效的边种边培肥地力的技术措施。

5、花卉种类单一:可逐步试种,增加花卉种类。

6、发展观念陈旧:需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转变观念,往农旅一体化方向发展。美化坝区整体环境,以及大棚周边环境。开设采花体验大棚、插花体验室,配套农家乐餐饮部,鼓励有条件的周边农户打造民宿,让花卉企业带动整村二、三产业发展。插花体验店,可找专业的插花老师现场指导、摆放插花彩图、书籍或播放插花视频录像。在出入方便的地方,规划出少量大棚作为体验大棚,吸引游客前往。

四、对策与措施

针对宝源坝区花卉发展存在问题,通过群众会、座谈会、专题会,找到破解问题钥匙,其对策与措施如下:

1、聘请专业的企业管理、技术管理人才:开展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利益联结等方面工作,以及对外接待工作等。

2、开展相关技术培训。需要相关部门协助、配合开展包括发展现代农业理念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竹编培训、餐饮管理培训、民宿经营管理等培训。

2、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套完善的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包括喷灌、滴灌、水溶肥施用,绿色防控黄板配生物农药、以草治草防虫等农业适用技术等。

3、土壤改良。邀请外地的专家团队前来赤水实地考察,采取土样分析,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拿出精准的土壤改良措施。

4、在种植非洲菊为主的基础上,每年选择性地引进不同种类鲜花进行试种,增加花卉种类,让插花内容更加丰富。也能向市场提供更多不同种类的鲜花,满足爱花人士的需求,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5、争取项目资金壮大发展。在自我扩大再生产基础上,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让企业规模扩大、设施更加齐备,向高效节能的现代农业发展。

6、美化环境。坝区大环境卫生需跟进,大棚周边露地栽培配花部分,可用竹篱笆围起来,美观好看,让游客在游乐中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

7、多种形式销售产品。通过网销、自己的花店和周边习水、合江、泸州等地区花店多渠道销售花卉,更要往打造自己的花卉品牌,扩大影响力,让花卉购买商自己到生产基地采购花卉方向发展。尤其要重点打造好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和培育好自己的网络销售人员。

8、种子种苗培育。2020年6月赤水市供销社与赤水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人员去重庆、泸州、仁怀等地开展花卉需求量考察,周边花卉需求量在400亩左右,目前我市已种214亩,缺口约在180到200亩,需求量不是很大。一般非洲菊生长周期在三年,如果土壤肥力充足,可延长到5-8年。根据网上查看、电话联系,非洲菊种苗市场价在每株0.7-0.8元,包送到家,疫情期间每株0.6元包送到家的价格,以及对种苗组培繁育的询问、了解,繁育一株组培苗价格大概在1.2元。因此,在赤水全市用量不大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坝区基地选择通风向阳、肥力较好的地块自己进行种子繁殖,陆陆续续更换种苗。同时,注意加强地力培肥,延长花苗的生长周期。

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一、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山地面积占91.2%,是××省重点林区和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多年来,林业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要求,围绕构建“绿色××,富裕××,和谐××”这一主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的,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为支撑,从增加林业贡献率着手,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建设工程,森林资源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加强;深化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效益、产业效益、林农效益凸现;打造了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和交易基地,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渐趋合理,林业产业建设迈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41.9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17.45万亩的57.9%,其中有林地面积196.99万亩,灌木林地面积27.76万亩,疏林地面积6.5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66万亩。森林覆盖率5从1978年的20.1%增至的53.8%,活立木总蓄积量533.82万立方米,20林业产值突破了2亿元,力争超过3亿元。

(一)第一产业稳步发展。林木培育业在林改、深加工基地及木材交易市场建设驱动下,全县群众造林积极性高涨,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发展迅速。目前有速生丰产林93万亩,其中杉木30万亩、华山松20万亩、桉树15万亩、川滇桤木等速生商品林28万余亩。20建设10万亩以杉木、川滇桤木为主速生丰产林,实现100万亩以上速生商品林基地建设目标;经济林树种结构渐趋合理。核桃、板栗、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从的2.57万亩增至年的10.39万亩,产量89.18万吨,2009年继续建设核桃10万亩、油茶1000亩;绿化苗木事业发展加快。育苗面积从20的213亩增至2008年的3375亩,年产绿化苗木及花卉2120余万株(盆)。特别是以“滇东木莲”为品牌的绿化苗木基地初具规模。

(二)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共有林产品加工企业45家,2008年生产锯材12931 m3,实现产值2564万元;生产细木工板10961 m3,实现产值2849万元,2009年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

(三)第三产业逐步壮大。菌子山、凤凰谷具有较好的景观优势和森林旅游资源,2009年接待游客27.9万人次,涉林产值7027万元。

二、基本做法与典型经验。

(一)突出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林产业发展。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结构科学、质量优良的各类森林覆盖,才能发挥生态系统整体防护功能,才能构筑良好的森林生态屏障;建设林木利用率高、产品增值效益明显、产业链条长、符合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企业,才能较好的联结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因此,建立符合县情、林情的发展思路与制定科学的产业建设规划,走有序、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林业发展的精髓。我县根据区位、气候等优势,确立了速生丰产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绿化苗木基地和深加工基地等系列基地建设规划,并始终不一的坚持,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我们实行各级领导干部任期林业产业目标责任制,签定责任状,将林产业成绩作为政绩考核重要内容,每年按制定的考核奖惩办法,严格考核并兑现奖惩。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强化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

预备党员转正公示情况报告 篇6

开发区党工委:

我支部于XX年XX月XX日召开支部大会,研究讨论XX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事宜。本次会议应到党员XX人,实到XX人,有表决权的XX人。经举手表决,同意该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我支部对XXX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事宜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公示期内无异议。

现提请党工委,同意XXX同志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广东省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报告 篇7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1. 概况

至2015年5月底, 广东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993个, 比2014年新增23个, 其中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60个, 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9个。涌现出汕头市潮阳区顺杰、惠东中惠、仁化霞丰、茂南志远等一大批发展速度快、作业能力强、发展理念好的农机合作社。全省农机合作社服务农户数达57.6万户, 入社经营土地面积110.7万亩;作业服务面积470.7万亩, 其中跨区作业面积达到123.5万亩, 占总服务面积的26.2%;拥有农机具4.4万台套,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 566台套, 联合收获机械3 282台套, 水稻插秧机3 179台套, 享受补贴政策购买机具3万台套;合作社年度收益达5.5亿元。

2. 发展模式及特点

1) 多元化投入机制。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逐步深入,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热情, 形成了以国家资金为引导, 农民投资为主体, 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 多样化服务模式。各地呈现多样式服务模式, 主要有:一是以廉江市吉水镇西莲塘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平市沙塘镇芙冈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整村发展模式。这类合作社以村委会为牵头, 村委会干部参与合作社管理, 带领全村农户参加入社, 农机作业服务范围在优先优惠整个村委会的农户同时, 也实行组织农机跨区作业, 增加收益。二是以大埔县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和茂南区志远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订单作业和耕、播、收、运“一条龙”作业服务模式。三是以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引路模式。合作社作业服务范围涵盖水稻生产全过程, 基本实现耕、种、收、烘干全程机械化, 开展大米加工, 拥有自己的大米产品, 并带动发展了一大批种粮大户, 成为农机大户。四是以惠州市海纳惠民粮食全程生产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拓展型服务模式。该合作社通过依托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 开展了粮食机械化生产、加工、销售及提供农机化服务、粮食生产技术咨询等拓展服务。

二、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12年以广东省农业厅名义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推进措施, 进一步夯实了农机合作社发展基础。各地结合实际, 对合作社机具、机库、维修间等建设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 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聘用的人员优先进行培训, 优先为农机合作社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

二是强化资金扶持。2014年广东省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 投入资金2 000万元, 推动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按区域布局在粤东西北和珠三角扶持5个大型区域性农机合作社。在2014年省级现代农业装备工程项目中, 扶持建设20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中心、20个水稻机械化烘干示范中心、40个设施农业示范中心, 大部分项目以农机合作社作为承担单位, 有利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潮州市实施双扶持政策, 即资金支持和技术扶持。在扶持过程中, 重点扶持和一般扶持相结合, 根据饶平县经济较落后的实际情况, 每个合作社给予2万元作为补助合作社库房建设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饶平县鸿霞农机耕作专业合作社等起点高、规模大、劳动力强, 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合作社。加大技术支持, 有针对性的解决专业合作社在生产中所碰到的技术难题, 组织农机农艺专业技术人员, 为农机专业合作社传授生产技术, 举办育秧、机插、农机使用、机修等各种类型培训班, 提高技术水平。

三是破解农民合作社贷款难的发展瓶颈。广东省2013年启动农民合作社“政银保”项目, 即是由政府提供财政资金作为担保基金, 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提供贷款, 保险公司为贷款合作社提供保证保险服务的合作项目。此项目的实施大大解决农民合作社因缺少抵押物而贷款难的问题, 有力地推进农民合作社的稳步发展。

三、促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规章制度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 全省各地按照《广东省农机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 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一是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必须有标准化车库、维修车间和办公室, 配齐办公设施和常用维修设备与工具, 设立机械台帐和维修记录, 建立与健全作业合同、作业档案, 并指定专人管理。二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促进农机合作社科学运作。农机合作社成立后, 按照企业运作模式成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 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合作社章程、安全生产、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 使农机合作社在运作中有章可循。

四、农机合作社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有关政策及资金的扶持下, 广东省农机合作社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良好机遇, 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上还不够多。全省农机合作社共有993家, 有些县区发展缓慢, 佛山市只有2家, 东莞市只有1家。

二是发展质量还不高。实力不强, 表现在“小微”农机合作社数量不少, 有些合作社“合”而不“作”, 缺乏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自我发展乏力。部分农机合作社财务制度不健全, 账目不够规范, 管理不够民主, 产权不够明晰, 公司与合作社混为一谈的现象还存在……这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继续探索, 逐步加以培育、引导、规范。

三是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不足。例如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尚未纳入补贴项目、农机用油没有补贴、农户购机贷款没有利息优惠。整体上看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较多, 但可以真正落实到农机社会化服务项目上的优惠较少, 各级政府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投入也不足。

四是农机合作社的配套建设用地问题。目前农村一般将土地划分为农业用地和宅基地, 而农机合作社的用地如农业机械安装安置、谷仓建设、机库棚、机械维修场地、合作社办公场地等难以解决。

五是农机具维修、零配件供应和农机技术培训相对较薄弱。一是三包期内, 因厂家技术人员到达不及时或维修技术能力不足, 导致故障排除费时过长, 影响作业效益;三包期后的维修, 则因缺乏专用配件, 配件也较贵, 导致维修花费昂贵。二是农机技术培训问题, 因农民购机往往选择农忙季节, 加上培训地点往往也较远, 导致农机培训的参加率不高。三是机具的保养问题, 因缺少机棚, 很多农机露天停放或用稻草等简单覆盖, 大大降低其使用寿命。

五、推进农机合作社规范和高效发展的工作措施和建议

为了推进广东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近年来, 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农机合作社建设经验交流会和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 加大发展农机合作社工作力度。

1. 工作措施

一是示范引导不间断。近年来, 广东省加快培育农机合作社和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积极引导农机示范合作社的创建。积极组织基层农机合作社及时申报国家级、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目前, 全省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60个, 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9个) , 并加强对其规范运作指导, 提高发展质量, 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各地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部制定的《农机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 不断推进农机合作社的“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是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经费再投入。2012年协调省财政首次安排300万元给20个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推广。全省15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和40个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县, 都拨出一定财政资金, 依托农机合作和农机大户, 重点推广水稻育插秧、烘干机械化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2014年省级财政对农机化发展支持明显加强, 实施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专项资金达5 500万元, 对水稻育插秧和烘干机械化、设施农业、农机安全生产、农机科研鉴定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

三是培训力度再加强。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年初印发《2015年广东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 全省全年计划培训3万人次。组织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省级合作社骨干人员培训等重点项目, 加强农机合作社人员培训。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的从业人员开展农机维修、驾驶操作、财务会计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提高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管理技术骨干人员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推动农机合作社的规范化发展。

四是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再推进。广东省农业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及时组织编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训资料》, 推广应用农业部制定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农机社会化服务标准合同》等规范文本, 帮助农机合作社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 提高了民主管理和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 大埔县农机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等3家农机合作社荣获2012年度省级表彰单位;汕头市潮阳区顺杰农机种养合作社理事长马学杰当选为雷沃杯2012“全国20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 受到通报表彰;惠东县中惠农机专业合作社等19个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单位。2014年12月, 省农业厅在惠东县举办农机合作社发展交流暨农机促冬种现场会, 重点对农机合作社管理技术骨干人员进行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等内容的培训, 共有2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下一步, 将继续召开全省农机合作社规范管理推进会, 进一步推动农机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2. 建议

1) 国家应尽快出台农机社会化发展扶持政策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细则。一是开展农机作业用油补贴, 油料是农机作业的重要成本因素, 对油料进行补贴可以增加农机合作社、农机户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 提高各地农业机械化水平。二是请国土部门明确农机服务组织用地性质, 结合广东省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对农机服务组织用地进行照顾、优先批复。三是将服务组织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停机棚、机具安置场所等纳入专项补贴中。四是设立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项目, 如建设农机示范化基地、联系种粮大户, 鼓励并加大扶持其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五是学习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对农机合作社提高购机补贴标准。

2) 加强对基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是要加强对乡镇农业农技中心的农机化工作扶持力度, 基层农机人员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策执行人, 他们在农机优惠政策宣传、农机购置补贴咨询、农机技术推广培训、农机作业供需信息发布、机具调配等方面均有重大作用。

3) 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机化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农机合作社, 帮助其发展壮大。逐步建立政府扶持、银行支持、群众自筹、集资入股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速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发展党员情况报告 篇8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农机补贴、高产创建、农民合作社等项目扶持政策向马铃薯重点大县倾斜,省内出台支持马铃薯发展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种研发引育、基地建设、主粮化开发、贮藏窖建设、龙头企业。二是在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时把马铃薯加工企业视同特色企业对待,降低门槛,重点扶持。三是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上一篇:公共管理研究设计下一篇:【必备】装修合同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