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带来了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需求,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虽然在当时为农村建设和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制度的限制,使其发展陷入困境。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建立。1996年,中国农村金融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及中国城乡,资金充足、服务功能多样化,并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上一直处于发展迟缓的阶段,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严重,这不但影响我国农村经济未来健康的持续发展,更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研究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发展和创新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逻辑和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当前农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状,以及前人对中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未来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给出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逻辑,包括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创新模式和逻辑,构建了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理论和框架,提出了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新模式以及相应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困难,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给出了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简要厘清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明晰了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并进行了相关文献的综述,明确了前人对该问题的研究程度。第2章主要介绍了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论文撰写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可能运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要且清晰的整理,是整个论文撰写的基础和前提,同时阐述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演变及特征。其次本章还重点分析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并给出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特征。最后,本章分别就不同国家发展程度进行分析:以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以及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制框架,以此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农村金融正是这些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以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一些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以小额信贷为核心,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和非正式金融组织,建立了符合本国国情又各具特色的组织与制度体系。这些丰富的国际实践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3章通过var和vec模型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选取农村人均gdp增长、农村金融相关率、农村贷存比率、农村存款比率和农村投资比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但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与中国农村人均gdp增长存在负向关系,说明中国农村金融的体制问题依然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因此,我国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农村金融相关率的提高,发挥它们对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也要强调农村金融的信贷结构、农村金融资本的运作效率以及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保障农村金融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第4章主要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和研究。分别从创新逻辑、创新环境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农村的金融创新发展。就创新逻辑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应当遵循普惠逻辑,确保每个农民拥有享受现代金融的权利,还要以激励相容逻辑来充分考虑每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还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做到市场配置逻辑和政府监管逻辑的统一。此外,坚持法治逻辑,做到在法治的轨道上创新农村金融发展。就创新环境来看,论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论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环境。研究表明在当前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是符合时代要求、行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就创新实践来看,论文对我国现行的农村金融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尤其是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和直补资金担保贷款进行了概括,剖析了内涵的逻辑。第5章研究了如何构建我国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的模式建设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支持,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自身的系统性缺陷,导致农村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改革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因此,本章首先探究了农村金融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模式,构建了“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三位一体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架。第6章主要探讨了农村金融信息化是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薄弱环节,要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就必须首先改善资金流动效率,必须加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之上,本章提出了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具体解决思路,以及未来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第7章,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本章给出了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前几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知若要加速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尊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现实,跳出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打破人为的主观预设,重构现代金融服务系统。同样也必须遵循民本金融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市场化导向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四大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优化城乡金融生态环境,强化城乡金融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城乡一体化;金融创新;金融信息化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农村金融的研究基础

2.1 相关的概念

2.1.1 农村金融

2.1.2 城乡一体化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源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演变及特征

2.3.1 中国农村正式金融的发展演变

2.3.2 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发展演变

2.3.3 中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

2.4 国际经验启示

2.4.1 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经验

2.4.1.1 美国

2.4.1.2 德国

2.4.1.3 法国

2.4.1.4 日本

2.4.2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实践

2.4.3 国际农村金融发展的启示

第3章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3.1 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3.1.1 数据选取与模型建立

3.1.2 格兰杰因果检验

3.1.3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3.1.4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

3.2 结论和对策分析

第4章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4.1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逻辑

4.1.1 普惠逻辑

4.1.2 激励相容逻辑

4.1.3 市场配置逻辑

4.1.4 政府监管逻辑

4.1.5 法治逻辑

4.2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环境

4.2.1 宏观环境

4.2.2 中观环境

4.2.3 微观环境

4.3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中国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实践

4.3.1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4.3.2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4.3.3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

4.4 结论

第5章 构建我国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的模式选择

5.1 研究背景

5.2 相关的理论基础

5.2.1 建立农村金融体系的条件

5.2.2 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原则

5.2.3 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法

5.2.4 农村金融体系的传统构建模式

5.3 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5.4 结论

第6章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模式的构建分析

6.1 研究背景

6.2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特点及问题

6.2.1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特点

6.2.2 农村金融机构的共性问题

6.2.3 农村金融机构的个性问题

6.3 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与未来模式选择

6.3.1 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建设

6.3.2 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未来模式选择

6.4 结论

第7章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

7.1.1 遵循民本金融的原则

7.1.2 遵循金融可持续发展原则

7.1.3 遵循金融市场化导向原则

7.1.4 坚持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的原则

7.2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

7.2.1 完善城乡金融政府调控体系

7.2.2 构建城乡一体化金融体系

7.2.3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7.3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思路

7.3.1 以推进城乡金融一体化发展为主线

7.3.2 以盘活农村土地金融资源为手段

7.3.3 以优化城乡金融生态环境为基本路径

7.4 深化农村金融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完善城乡金融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

7.4.2 完善城乡金融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7.4.3 健全城乡金融发展服务体系

7.5 结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可信网络信息安全论文提纲下一篇:小班数学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