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篇1

Abstract 8-11

目录 12-15

1 导论 15-25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5-20

1.1.1 研究背景 15-18

1.1.2 选题意义 18-20

1.2 研究方法 20-21

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21-23

1.4 技术路线 23-24

1.5 可能的创新 24-25

2 文献回顾 25-50

2.1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技术内生化方法 25-31

2.1.1 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进步的描述 25-27

2.1.2 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内生的三种途径 27-29

2.1.3 水平创新与垂直创新 29-31

2.2 能源、技术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31-42

2.2.1 新古典增长的能源约束与技术进步 32-34

2.2.2 内生增长的能源约束与技术进步 34-42

2.3 能源、政策与经济增长文献述评 42-50

2.3.1 财政政策与内生经济增长 43-47

2.3.2 内生增长框架的能源约束与财政政策 47-50

3 能源耗竭与内生经济增长 50-66

3.1 问题的提出 50-51

3.2 基本模型 51-54

3.2.1 生产技术 52-53

3.2.2 效用函数 53-54

3.3 社会最优均衡增长路径 54-58

3.4 最优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58-61

3.5 稳定性分析 61-64

3.6 本章小结 64-66

4 能源再生与内生经济增长 66-84

4.1 问题的提出 66-68

4.2 基本模型 68-70

4.3 市场均衡增长路径 70-76

4.3.1 市场均衡增长路径的求解 70-74

4.3.2 均衡存在条件与均衡增长率的讨论 74-76

4.4 市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 76-79

4.5 数值模拟 79-82

4.6 本章小结 82-84

5 能源约束、内生增长与最优财政政策 84-119

5.1 最优均衡与市场均衡的比较分析 84-92

5.1.1 能源再生与技术进步的社会最优均衡 84-90

5.1.2 非帕累托最优与经济政策 90-92

5.2 基本模型 92-103

5.2.1 动态一般均衡框架的财政政策 92-94

5.2.2 政策基本模型构建 94-98

5.2.3 模型求解与讨论 98-103

5.3 中间产品补贴与技术创新补贴 103-108

5.3.1 中间产品供需双方联合补贴 103-105

5.3.2 中间产品高新技术的针对性补贴 105-108

5.4 人力资本工资政策 108-116

5.4.1 工资补贴 108-112

5.4.2 研发部门的工资补贴与产出补贴 112-113

5.4.3 人力资本市场分割与社会公平113-116

5.5 本章小结 116-119

6 经济效率、资源保护与能源经济政策 119-152

6.1 产业垄断与能源税制改革 119-121

6.2 局部动态方法与政策优化原则 121-125

6.3 最优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125-135

6.3.1 从量税与从价税改革 125-130

6.3.2 考虑资源储量的能源税 130-131

6.3.3 考虑资源回采率的能源补贴 131-135

6.4 产业垄断、财政政策与内生增长 135-150

6.4.1 能源产业垄断与市场均衡路径 135-141

6.4.2 垄断利润、能源财政政策与社会福利 141-148

6.4.3 能源产业创新政策 148-150

6.5 本章小结 150-152

7 结论与启示 152-158

7.1 主要研究结论 152-153

7.2 政策含义及启示 153-155

7.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55-158

参考文献 158-17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75-176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篇2

一、加强建筑经济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一) 公有制的作用与意义

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仅对劳动力就业及经济发展的有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更具有关键的意义。加强建筑经济的发展, 可以有效的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 使公有制经济获得更多经济利润与空间, 特别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都有其建筑业务, 可以有效增加社会就业, 提高国民经济收入。同时加强公有制经济的建筑经济发展力度对于私有制经济也有很强的促进与提高作用, 发展建筑经济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二) 私有制的作用与意义

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高的地位与作用, 私营经济解决了我国80%人口的就业, 加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的现状, 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 加速农村人口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私营建筑经济是我国建筑经济在长期不断发展与深化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结果,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私营经济在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私营经济的建筑发展对于提升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

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许多建筑一直都是世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齐步发展, 在这种发展形势下, 加强对我国建筑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私营建筑经济占建筑经济的主导地位是有其非常明显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方向的。建筑行业一直都是竞争行业, 将每个企业进入到市场中参与竞争是非常有必要的。国民建筑经济在建筑行业中的比重越来越低, 民有建筑经济的发展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民有建筑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 一些国有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制, 改制后的企业将不再享有特权, 而是私营建筑经济同台竞争, 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处理, 就会在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 未来我国建筑经济的竞争格局将是非常激烈的。

三、当前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公有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公有建筑经济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国有,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建筑经济的发展。很多国有建筑企业经理以改制为名义, 将国有资产进行重组成立新的建筑公司, 并将这些新成立的建筑公司的控制权交给自身或其亲属, 在进行国有企业经营时, 将一些利益交给亲属处理, 这样就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 在这样的发展情况下, 许多国有资产就变成了私有资产。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国有建筑企业的经理不顾企业经营, 只顾自己的私欲, 大肆贪污, 使人们受到了严重损害, 这些行为都会使国有建筑经济受到严重损害。

(二) 民营建筑经济存在的问题

民营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以及市场环境两个方面。许多民营建筑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切实有效的切实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国情, 不能够准确理解与把握私营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把自身看作是建筑经济的异体, 相互打击。同时随着民营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 一些民营建筑经济体出现了浮噪及自大的倾向, 在施工的过程中难以有效保证工程质量, 这都会影响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此外, 缺乏有效的外部政策环境及没有较好的公平竞争机会, 都会严重制约民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四、提升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 加强认识, 加大对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私营建筑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在新的发展时期, 要想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促进私营建筑经济与国有建筑经济共同发展, 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竞争, 让更多的国有建筑经济体转化为私营建筑经济, 使建筑经济的发展更为稳定持续。

(二)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严格监督管理

要不断的通过创新, 使更多的建筑经济体通过合并、兼并、股份制等形式, 使产权能够更加清晰, 规模不断壮大,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将小企业转变为大企业, 更好的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要加强对建筑经济的监管力度, 使一些违法的企业无法藏身, 建筑经济企业也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监管, 通过外部监管与内部监管相结合的形式, 真正使监管达到目标。同时, 要不断的完善建筑经济的发展环境, 通过制定一系列措施, 使私营建筑经济企业能够更好的参与竞争中去, 有效保护其权益。改变以往的观点, 消除对私有建筑经济的歧视, 为私营建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与社会环境。要不断的加强质量监管, 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真正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莉.私营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1, (06) [1]李莉.私营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1, (06)

[2]张淑芳.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1, (11) [2]张淑芳.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1, (11)

毕业班的后期管理 篇3

关键词:学情分析;纪律教育;心理疏导;协调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72-02

初中时代被心理学家誉为“狂风暴雨”的时代,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的生理、心理已发生很大变化,刚进校时的胆怯小姑娘到毕业时已人人是自信有主见的靓女,当初哭泣的小男孩已长成了帅小伙。同时,初三又是他们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面临着毕业升学的双重压力,作为班主任帮助学生顺利走好这一步是应尽的工作职责。

一、分析学生情况,制定目标

目标是灯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奋斗目标也不一样。

1、学习成绩优异者。学习习惯应该都比较好。同时压力也大,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指导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分析优势和弱项,制定出奋斗目标,向着目标努力。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学习与休息娱乐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2、学习成绩中等的踩线省,多数人情绪波动大、成绩忽上忽下,这部分人需重点关注,召开成绩分析会时,将踩线生落实到各科任教师辅导。以鼓励为主,分析有成绩拉升空间的科目,齐抓共管,提高几分十几分成绩是有希望的。

3、学困生,他们明知升学无望,上课有的科目听天书,作业老师催得紧找一本抄上就交,摧得不紧,干脆不交,失去的了斗志。这类学生决不能放弃不管,而是鼓励他们在记忆性较强的政治、历史、语文上多下工夫,多考一分十一分,以减少他们不遵守纪律的机会。

二、充分利用班会、自习课,加强纪律教育

纪律是学习的保证,平时发生违纪事件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做好记录。周末的班会课对一周的学习、生活、纪律进行总结,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对犯错学生初犯不点名批评,只罗列现象,分析错误所在,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多次犯同一错误者,不仅点名批评,而且要写出五百字以上的反思,通知家长。寝室违纪中玩手机最严重,学校三令五申不准带手机到学校,但根本不听。尤其是女生中有手机并再休息时间(一般是深夜)上网、打电话的很多,严重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休息,在班会课上批评不起作用,课后谈心矢口否认有手机。采取措施:

1、合理地使用手机不算违纪。那就是有手机的学生星期天晚自习前,将手机关机交考试处,并作登记。周末离校前班主任将手机归还,中途若需打电话到班主任处取来使用,用后又归还,这样大部分学生自觉将手机交班主任处。

2、不交手机者上课或休息时间一经查到,手机收缴,并做好登记,中考完后归还。有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带手机到学校不交或带两个手机交一个给老师,上课或休息时间突然检查,人证物证俱在,让违纪学生无话可说,手机当然等到中考结束才归还,家长说情也不行。

3、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不仅手机收缴,并将具体情况通报家长,协助教育,有两个女生光手机就被收了三个,最后知道带手机进学校是违纪行为,不用手机了,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总之,学生违纪很正常,只要正确地采取措施让学生在犯错误中汲取教训,在犯错误中成长。

三、对女生进行特别教育

我班女生有36人之多,成绩优秀者有,但普遍在学习数、理、化上吃力,相当一部分成绩差,心思不在学习上,周末到处玩耍,甚至与社会青年交朋友,家长管不了,老师教育一个月,不如男朋友一句话,居然有人为了家长不准去参加男朋友的生日晚会而大吵大闹并离家出走,尽管是个例,因此对女生进行特别教育。

1、女性健康教育。女生爱漂亮,禁不住诱惑,很容易听信男生的话。利用生物学知识,让学生懂得(1)月经的原理,月经期的卫生及注意事项(2)什么叫怀孕及怀孕的显著特征(3)一旦怀孕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懂得如何热爱生命,保护自己。

2、爱情观教育。早恋现象并不是现在才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了。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情感,是甜蜜、浪漫的,但爱情又应该是理智的成熟的,有结果的感情,初中生分不清友情还是爱情,十四五岁的女生对某男生很喜欢,那不是爱,只是对异性的好奇,因此,千方百计打听、写纸条、打电话、网上聊,影响了学习,耽误了大好青春,那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作为班主任,一旦发现苗头,一定要对女生进行疏导,经常谈话。至于社会青年的引诱,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要与其交往,甚至可以通过家长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孩子。

3、学习教育。一个人不论读多少年的书,最终都要回归社会,都要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为人父母。现在不努力学习知识,以后又怎么教育自己的子女呢?自己没学好,孩子的作业都检查不了,又怎么辅导呢?所以,现在努力学习,哪怕多识一个字,多记一个单词,今后或许有用处。

4、心理疏导。现在孩子少了,家长也溺爱,学生受挫折后不会采取正确态度看问题,而是走极端。一次偶然事件,发现有个女生手臂上划了几十条伤口,于是对全班女生进行检查,结果有十人之多在手臂上划口或刻字。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划伤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与男友分手痛苦,用割手来减缓,也有是因为学习压力大,以伤手来提醒自己上课专心,不管什么原因,自残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人生之路还很漫长,遇到的困难还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也很多,帮助他们分析造成的不良后果,补救措施。通过教育,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示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决不干这样的傻事。

四、协调各科教师,努力提高成绩(下接第174页)

(上接第172页)临近毕业,学生思想混乱,有些科目已经到了听天书的地步,或多或少会有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出现。各科作业很多,时间又只有那么点,班主任首先要协调好各科的作业时间,随时与科任教师联系,成绩分析会上讨论办法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齐抓共管,提高综合成绩。班主任还要不定时地巡查上课情况,一旦发现学习不专心者,及时谈话,保证上课纪律,倡导能学多少学多少,只要尽力,初三无悔,青春无悔。

五、联系家长,共同教育

面临毕业,家长比老师更关心学生成绩,学生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是最好,如不能升学,将面临步入社会。十四五岁的孩子,大型企业不可能招收童工,到私人企业去打工,工资低,工作时间长,根本没有保障,孩子也不愿意。所以要求家长周末加强管理,督促学习,即使考不上高中,送去学一门技术也不失为良策,调动家长,配合教育。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篇4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基本概念界定

1.1.2 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1.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工商管理学科演进的研究

1.2.2 关于工商管理学科结构的研究

1.2.3 关于工商管理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

1.2.4 关于信息可视化技术与方法的研究

1.2.5 相关研究的述评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分析技术和数据选择

2.1 信息可视化技术与CiteSpace软件系统

2.1.1 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创生与发展

2.1.2 CiteSpace应用软件概述

2.2 学科知识领域可视化的实现

2.3 本文的数据来源及其标准化处理

2.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2 数据源期刊的遴选

3 工商管理学科主干理论演进的可视化

3.1 工商管理学科主干理论的知识结构

3.1.1 关键主题词的分析

3.1.2 关键节点文献的分析

3.1.3 聚类结构的分析

3.2 工商管理学科主干理论演进的关键路径

3.2.1 关键演进路径知识图谱

3.2.2 20世纪50-70年代的演进

3.2.3 20世纪70-80年代的演进

3.2.4 20世纪80-90年代的演进

3.2.5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演进

3.3 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可视化

3.3.1 战略管理理论的创生

3.3.2 战略管理理论的繁盛时期

3.3.3 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结构的演进

4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

4.1 研究前沿与研究热点的界定

4.2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4.2.1 组织能力理论、竞争优势与创新

4.2.2 文化多样性与组织行为

4.2.3 定性数据分析

4.2.4 组织知识、创新与绩效、团队学习行为

4.2.5 企业成长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

4.3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4.3.1 高被引频次文献的内容分析

4.3.2 基于科学发现理论的关键词指标分析

4.3.3 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4.3.4 组织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

4.3.5 经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4.4 组织行为理论研究前沿的可视化

4.4.1 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的分析

4.4.2 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前沿

5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的可视化

5.1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现状分析

5.1.1 工商管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5.1.2 工商管理学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5.1.3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设置

5.1.4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学术环境

5.2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的可视化

5.2.1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的分析

5.2.2 热点领域及其前沿研究方向

5.2.3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5.3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及其演进

5.3.1 构建工商管理学科体系的意义

5.3.2 工商管理学科体系构建

5.3.3 工商管理学科在中国的演进趋势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医院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篇5

这个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对医院绩效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除调节学习的监测与信息获取处理、培训与信息传递不相关外,调节学习与组织学习过程的各维度都显著正相关。

支持性环境(内部)、组织目标、任务特征等三方面的因素协同作用构成了医院组织学习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支持性环境(内部)中的理念协同同信息获取与处理、学习与分析,反省时间与信息获取处理、学习与分析、培训与信息传递没有正向促进作用;组织目标中绩效导向与信息获取处理、学习与分析没有正向促进作用,任务特征的任务独立性与组织学习中信息获取处理、学习与分析没有正向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各因素与组织学习过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组织学习模式(调节学习及组织学习过程)的六个维度中,除调整与绩效没有正向促进作用外,其余五个维度都与组织绩效显著正相关。

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 篇6

致谢 5-6

摘要 6-9

Abstract 9

目录 10-15

图目录 15-16

表目录 16-18

1 导论 18-30

1.1 问题的提出 18-2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23

1.2.1 研究目的 22

1.2.2 研究意义 22-23

1.3 相关概念界定 23-25

1.3.1 农村金融与涉农贷款 23-24

1.3.2 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 24

1.3.3 农贷绩效与配置效率 24-25

1.3.4 激励相容与机制设计 25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25-28

1.4.1 技术路线 25-27

1.4.2 论文结构 27-28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28-30

1.5.1 可能的创新点 28-29

1.5.2 存在的不足 29-30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30-44

2.1 理论回顾 30-34

2.1.1 农业信贷补贴论 30

2.1.2 农业金融市场论 30-31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31-32

2.1.4 局部知识论 32-33

2.1.5 农村金融理论的比较 33-34

2.2 文献综述 34-44

2.2.1 金融发展理论 34-35

2.2.2 农户与农户金融 35-37

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 37

2.2.4 农村信用社改革 37-39

2.2.5 农村金融配置绩效 39-41

2.2.6 农村金融激励机制 41-44

3 农户行为、金融需求与融资意愿 44-62

3.1 引言 44

3.2 农户行为与农户借贷模型 44-47

3.3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分析 47-51

3.3.1 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 47-49

3.3.2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析 49-51

3.4 农户禀赋对融资意愿的影响分析 51-61

3.4.1 农户决策的MNL模型 51-53

3.4.2 样本说明与变量选择 53-54

3.4.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54-61

3.5 本章小结 61-62

4 农贷禀赋、省域差异与空间分布 62-80

4.1 引言 62

4.2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总体描述 62-64

4.3 农村金融网点分布差异的空间计量 64-78

4.3.1 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计量模型 64-67

4.3.2 理论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67-70

4.3.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70-78

4.4 本章小结 78-80

5 供给配给、需求压抑与双重约束 80-100

5.1 引言 80-81

5.2 供需双重约束的理论分析 81-88

5.2.1 供给配给型的信贷约束 81-85

5.2.2 需求压抑型的信贷约束 85-88

5.3 供需双重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 88-99

5.3.1 信贷约束的确定与分析 88-91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91-93

5.3.3 OLM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93-99

5.4 本章小结 99-100

6 局部失灵、低位均衡与金融缺口 100-114

6.1 引言 100-101

6.2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局部失灵 101-105

6.2.1 农村金融发展成效 101-103

6.2.2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分析 103-105

6.3 局部失灵下的市场低位均衡 105-106

6.4 低位均衡下的农村金融缺口 106-113

6.4.1 农村资金需求量分析 106-108

6.4.2 农村资金供应量分析 108-110

6.4.3 农村资金缺口与金融缺口 110-113

6.5 本章小结 113-114

7 基于信贷约束的农贷绩效微观计量 114-132

7.1 引言 114-115

7.2 信贷约束下农户获贷效应:Heckman回归 115-123

7.2.1 自我选择与样本选择模型 115-116

7.2.2 变量设定 116-119

7.2.3 模型分析 119-122

7.2.4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信贷缺口 122-123

7.3 信贷抑制下的农户福利效果:ESRM分析 123-129

7.3.1 模型构建 123-125

7.3.2 变量描述 125-127

7.3.3 估计分析 127-129

7.4 本章小结 129-132

8 基于统计数据的农贷绩效宏观实证 132-164

8.1 引言 132

8.2 农户增收效应的因素检验:VAR估计 132-149

8.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33-136

8.2.2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136-140

8.2.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140-149

8.3 农村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DEA-Tobit两步法 149-162

8.3.1 DEA-Tobit模型 149-153

8.3.2 变量与数据选取 153-155

8.3.3 实证结果分析 155-162

8.4 本章小结 162-164

9 涉农金融使命漂移与扶持机制 164-174

9.1 引言 164

9.2 涉农金融机构的使命漂移 164-165

9.3 涉农金融机构的激励模型 165-169

9.3.1 模型假设 165-166

9.3.2 模型求解 166-168

9.3.3 模型结论分析 168-169

9.4 我国正向激励的政策扶持机制 169-172

9.4.1 财税扶持政策 169-170

9.4.2 金融扶持政策 170-172

9.4.3 政策激励需关注的问题 172

9.5 本章小结 172-174

10 农贷市场信号显示与信息机制 174-192

10.1 引言 174-175

10.2 农贷市场的“搭便车效应” 175-178

1 O.2.1 信息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75-176

1 O.2.2 信息不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76-178

10.3 农贷市场的信号显示 178-185

1O.3.1 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 178-179

10.3.2 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号显示 179-185

1O.4 农户自动履约激励与征信机制 185-188

1O.4.1 基于声誉激励的.银农博弈 185-187

10.4.2 引入征信机制的银农博弈 187-188

1O.5 我国双向激励的农村征信机制 188-190

10.5.1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88

10.5.2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模式 188-190

10.5.3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关注的问题 190

10.6 本章小结 190-192

11 非正规金融生态位与联结机制 192-212

11.1 引言 192

11.2 格乌司原理与非正规金融生态位 192-194

11.2.1 格乌司原理 192-193

11.2.2 非正规金融竞争优势 193-194

11.3 非正规金融与农户信贷约束的缓解 194-203

11.3.1 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 194-199

11.3.2 非正规融资与农户信贷约束 199-203

11.4 金融联结的Stackelberg模型分析 203-206

11.4.1 农贷市场特征与软信息激励 203-204

11.4.2 金融联结模型 204-206

11.5 软信息激励的金融联结机制分析 206-210

11.5.1 国内外金融联结的基本情况 206-208

11.5.2 宁波象山“村民集团授信”创新案例 208-210

11.5.3 金融联结在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10

11.6 本章小结 210-212

12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212-216

12.1 研究结论 212-213

12.2 政策建议 213-216

12.2.1 健全农村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积极创造金融支农良好环境 213-214

12.2.2 构建适度竞争农村金融体系,努力缓解农村市场信贷约束 214

12.2.3 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有效纾解农贷市场局部失灵 214-215

12.2.4 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杠杆效应 215

12.2.5 探索农村金融分层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215-216

参考文献 216-226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26

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论文提纲二

目录 4-8

图表目录 8-10

摘要 10-13

Abstract 13-16

1 导论 17-32

1.1 研究背景 17-18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19

1.2.1 研究目的 18

1.2.2 研究意义 18-19

1.3 相关研究综述 19-28

1.3.1 关于福利的研究 19-26

1.3.2 关于福利测度的研究 26-28

1.3.3 研究评述 28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28-30

1.4.1 研究方法 28-29

1.4.2 研究内容 29-30

1.5 创新点及不足 30-32

1.5.1 可能的创新点 30-31

1.5.2 研究的不足 31-32

2 相关理论基础 32-42

2.1 农业产业发展层面 32-36

2.1.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4

2.1.2 农业系统理论 34-35

2.1.3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5-36

2.2 经济增长方面 36-40

2.2.1 生态经济理论 36-38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8-39

2.2.3 幸福经济学理论 39-40

2.3 社会福利方面 40-42

3 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及生态问题 42-62

3.1 农业产业的生态功能 42-49

3.1.1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内涵 42-43

3.1.2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特点 43-45

3.1.3 农业产业生态功能的作用 45-49

3.2 农业产业的生态问题 49-61

3.2.1 农业资源问题——自然资源锐减 50-55

3.2.2 农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 55-57

3.2.3 农业生物安全问题—生物风险凸显 57-58

3.2.4 农业生态问题—生态破坏严重 58-61

3.3 本章小结 61-62

4 基于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福利测度——以湖北省为例 62-79

4.1 文献回顾 62-65

4.2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65-69

4.2.1 研究方法 65-68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8-69

4.3 实证分析 69-76

4.3.1 农业从业人员发展指数动态分析 69-72

4.3.2 农业产业发展生态足迹的动态审视 72-74

4.3.3 农业产业发展生态福利指数的动态审视 74-75

4.3.4 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分析 75-76

4.4 简要结论与启示 76-77

4.4.1 简要结论 76-77

4.4.2 启示 77

4.5 本章小结 77-79

5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绩效评价——基于农户调研数据 79-98

5.1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 79-92

5.1.1 数据来源及统计检验 79-84

5.1.2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各公共因子的描述性分析 84-92

5.2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综合模糊测度 92-96

5.2.1 明确评价因素集U 92-93

5.2.2 给评价集V 93

5.2.3 明确评价指标权重集A 93-95

5.2.4 构造评价矩阵 95-96

5.2.5 给出模糊评价结果 96

5.3 简要结论 96-98

6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三方博弈分析 98-108

6.1 当前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组成内容 98-99

6.1.1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产生的利益主体结构 98-99

6.1.2 生态福利的公共属性 99

6.1.3 生态目标实现中的监管机制 99

6.2 生态福利产生中各主体行为分析 99-101

6.2.1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中央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100

6.2.2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的地方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100-101

6.2.3 生态福利水平不高农业经营者层面的原因分析 101

6.3 农业生产生态目标实现过程中三方博弈行为 101-106

6.3.1 建立三方博弈模型 102-103

6.3.2 农业产业生态目标实现中的三方博弈分析 103-105

6.3.3 动态博弈模型均衡解 105-106

6.4 本章小结 106-108

7 现代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提升策略 108-119

7.1 国际典型实践 108-113

7.1.1 美国 109-110

7.1.2 欧洲 110-111

7.1.3 日本 111-112

7.1.4 其他国家和地区 112-113

7.2 国际实践的经验规律启示 113-114

7.2.1 重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改善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 113

7.2.2 重视农业技术创新,推进农业科技的集成示范与推广 113

7.2.3 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13-114

7.2.4 重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114

7.3 提升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的策略分析 114-117

7.3.1 政策法规体系 114-115

7.3.2 组织管理机制 115-116

7.3.3 社会参与机制 116

7.3.4 资金投入机制 116-117

7.3.5 信息网络建设机制 117

7.4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实现与提升的未来政策取向 117-118

7.4.1 调控农资供应市场,建立生态农业的补偿机制 117-118

7.4.2 制定农业环境相关标准,加强生态农产品管理 118

7.4.3 鼓励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开发农业环保技术 118

7.5 本章小结 118-119

8 简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119-122

8.1 简要研究结论 119-120

8.1.1 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指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 119

8.1.2 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的重要因素,湖北省农业产业生态福利水平为一般,有较大提升空间 119-120

8.1.3 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农业产业生态福利目标难以实现 120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120-122

附录A:农业产业生态福利评价的农户调查问卷 122-128

参考文献 128-135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135-137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提纲 篇7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对策

一、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QWL)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Decent Work)和欧盟的“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再到近期的“高质量就业”(High- quality Employment)和就业质量指数(EQI),就业质量的概念一步步地完善丰富,蕴含了多方面内容。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在就业质量的层次界定上,多数学者是在纯微观层面上使用就业质量这一概念,即重点关注与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相关的内容要素,如张桂宁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杨何清、程惠娜、史淑桃、于任财等则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论文中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作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个人成长与就业稳定性四个一级指标。工作质量利用就业者的薪资收入和工作时间来衡量;社会福利保障用大学毕业生所享受到的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的种类来衡量,种类越多,说明就业的社会福利保障越好;个人成长与工作单位能否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专业是否对口有关,用这两个具体指标来衡量;就业稳定性与工作单位性质和劳动合同时效有关,用这两个具体指标来衡量。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本论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走访调研与网络发放两种方式对2009年宁波15所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进行调研,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735份,有效问卷612份,有效问卷数量占宁波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总量的9.67%,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论文的调研对象只局限于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工作时间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造成的差异性。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包括八个具体指标,其中薪资收入是按照每个月的工资计算,如果有各种奖金(年底奖金和季度奖金等)都平均分摊到每个月,工资额度为扣税之前的数字。工作时间使用每周工作的小时数来计算。社会福利是按照毕业生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的种类来衡量,本调查中的“三险”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五险”指的是在“三险”的基础上再加上工伤险和生育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劳动合同时效用签约年限来考量。工作单位性质分为六种,一般认为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稳定性更好。调查结果经过整理见表1。

三、就业质量评价

(一)工作质量

薪资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自身价值的反映,体现了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实现程度和对社会、企业的贡献程度。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宁波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薪资收入较低,平均每月收入水平大约为2079元,比宁波市社会平均工资低20.4%。从收入区间来看,每个月薪资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的毕业生数量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7.9%;其次是薪资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的毕业生,占样本总量的29.9%;月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占样本总量的5.5%;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总量的9.1%。

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偏好休息,厌恶工作,因此可以认为就业者的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成反比。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每周工作在41~45小时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占样本总量的38.7%;其次是每周工作46~50小时的大学毕业生,占总量的29.7%,表明多数毕业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9个小时以上,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毕业生每周都要工作6天,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比较轻松,工作时间较短(每周工作在35小时以内)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只占样本总量的1.5%。

(二)社会福利保障

各种社会保险是社会对公民在生病、养老、失业等情况下给予的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是我国在实行商品房体制后国家给予居民的住房补贴,这些都能代表大学毕业生享受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据调查,没有办理任何保险的毕业生数量占被调查总量的17.5%;办理保险但没有享受到住房公积金待遇的毕业生数量占总量的24.8%;享受“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的毕业生只占样本总量的57.7%,明显低于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也表明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对于社会福利保障不够关注,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三)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的前途。本文采用用人单位是否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专业是否对口来评价,一般认为培训机会越多,个人成长越有利,个人成长还受到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影响。从调查数据可见:有培训机会的大学毕业生占总量的79.1%,其中有24.7%的毕业生能够得到大量的学习培训机会。从专业对口角度来看,84.9%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专业完全对口和基本对口。以上可表明多数大学毕业生对于个人成长比较重视,愿意选择到学习培训机会多和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

(四)就业稳定性

劳动者普遍偏好稳定的工作,工作越稳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越高。就业稳定性的度量一般通过转换工作次数来考察,由于这个指标对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适合,本论文从雇佣双方签定的劳动合同的长短和工作单位性质两个方面来度量。显然,劳动合同越长,工作越稳定,工作单位性质不同,也直接影响就业的稳定性。根据调查数据,工作合同在3年及以内和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毕业生数量较多,占样本总量的73.7%,其中工作合同在1年以内和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占总量的42.3%,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从单位性质来看,被调查的毕业生中37.8%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工作,38.6%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两者占总量的76.4%,这两种类型的就业者被认为稳定性较差。

四、原因及对策

(一)个人方面

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质量问题理解比较片面,过多关注薪资收入和工作地点,普遍偏好于初始工资高的工作,喜欢在大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不太关注用人单位是否提供充分的社会福利保障和长远发展的机会。根据笔者的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同用人单位签定期限较短的劳动合同,心态比较浮躁,普遍将初次就业当成积累工作经验的阶段,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一部分毕业生还受到“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工作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也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己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用初始薪资收入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应该更多关注个人的长远发展,选择专业对口、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和更好社会福利保障的用人单位就业。另外,大学毕业生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充分重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避免“入错行”。

(二)高校方面

高校对于就业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就业率方面,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缺乏管理,甚至个别情况下高校为提高就业率,鼓励毕业生尽早签定就业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强调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不够重视,也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因此,高校要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增加专业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安排,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在学分制体系下,将大学生实践锻炼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

(三)政府方面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缺乏准确的规划指导,对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缺乏必要有效地干预措施。另外,政府对于高校就业方面的考核过于强调就业率这个单一的指标,而对于就业质量缺乏必要的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政府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要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城市就业;二是要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调节学生的专业结构,及时发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尽量做到人才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符合;三是要改革对高校就業工作的评估体制,以就业质量为核心,重新制定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促使高校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国福丽.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范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差异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4]谭璐,陈志波.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5]魏凯明,房保安.我国就业质量状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2).

作者简介:张海波(1979-),男,辽宁康平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投资。

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提纲 篇8

1引言

1.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价值

1. 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 3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2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基础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与特征

2.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2.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活态性、群体性、传承性)

2.3相关理论

2.3.1旅游人类学理论

2.3.2旅游社会学理论

2.3.3可持续发展理论

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3.1徐州剪纸的旅游资源赋存情况

3.1.1徐州剪纸的种类

3.1.2徐州剪纸发展现状

3.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3.2.1种类繁多,品位较高

3.2.2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

3.2.3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

4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

4. 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4.1.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4.1.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4.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

4.2. 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4.2. 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

(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

(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定位

(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4. 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4.3.1原真性、整体性开发原则

4.3.2可持续开发原则

4.4.3依法开发、协调合作原则

4.3.4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4. 4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总体构想

4.4.1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构想

4.4.2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4.4.3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

4. 5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模式

4.5.1剪纸工坊开发模式

4.5.2民俗产业开发模式

4.5.3剪纸博物馆开发模式

5徐州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

5. 1政府

5. 2企业

5. 3物质载体

5. 4当地居民

结语

参考文献

经济学第二学位毕业论文提纲 篇9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然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及后期养护中,常常会出现资金投入过高而导致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且这种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通过对路面材料的选择,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路面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提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在降低工程投资、倡导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一般高等级公路建设领域的推广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路面;技术经济分析 正文:1.水泥路面与沥青路面的技术分析

1.1建筑施工中费用的比较 1.1.1施工材料价钱的比较 1.1.2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费用的比较

1.2.1养护维修费用的比较

1.2.2路面设计和使用寿命的比较1.2后期养护中费用的比较

1.3社会价值的比较2.结束语

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管理系统 篇10

关键词学生成绩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科学规范化;必要性;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179-01

学生成绩管理作为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是现代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成绩信息管理是为学校提供教师、学生教学活动信息的综合化展现形式,是为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正确决策参评依据的重要渠道。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成绩管理方式莅现了诸如工作效率低、安全保密性差,反馈时间长等弊端。现代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运用计算机对学生成绩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具有着传统人工管理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促成了学生档案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本人作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专业人员,结合现代教育新形势,针对传统学生成绩管理方式,分析了学校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管理学生成绩信息的优越性,阐述了本人对成绩网络化管理模块功能的认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1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的特点

信息管理系统是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维护和反馈使用的程序。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主要是学校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针对各种课程、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成绩等基本信息,进行合理的采集编排与统筹安置,同时,能够方便快捷的对学生自身各种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的查询和反馈,是学校教学管理手段的主要环节形式。

相对于传统的成绩管理方式,计算机技术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的运用,体现了以下优越性:

1.1存储大、效率高

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运用现代技术针对学生的各种基本信息设计的管理程序,拥有存储空间巨大的数据库管理形式,它可以及时的将各种相关信息反馈在网上,方便教师学生在一定权限内进行快捷查询、获取和交流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的高效教学管理。

1.2方便性、快捷性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现代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电子管理手段,它不仅可以提供随时编排,采集录入等工作程序,而且能为师生提供方便的信息资源和快捷的查询形式。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效率。

1.3开放性、灵活性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采用数据库管理形式,实现了对学生成绩的输入统计、添加修改和采集编排。针对广大教师和学生为服务对象,具备很大的开放空间;教师、学生可以根据系统的反馈功能,随时查阅获取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资料,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2开发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广大教师、学生及时掌握和反馈自己学习信息的渠道。随着现代教育的迅速拓展,学生成绩数据管理愈加程度化,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使用传统人工的操作方式去管理学生成绩,工作效率低,信息反馈慢,阻滞了现代教育管理的更快发展。

因此,开发学校通用的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必要的。

现代网络技术下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存储所有的学生成绩档案信息,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其快捷高效、安全可靠地反馈功能,有力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发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实现学生成绩信息管理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是现代教育新形势的必然趋势。

3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功能细化及模块应用

通过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的论证,参考各种资料和进行数据库编程实践,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基本上满足了学校在学生成绩管理方面的需求,确保了信息资料管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具体功能表现在系统的添加修改功能;反馈查询功能;统计总会功能;检测删除功能等几个方面,并借助以下模块协助完成:

3.1用户登录模块

它用于检测用户的合法身份,是维护系统安全的重要程序,系统通过审核用户身份、学号、密码等信息,验证用户的使用权限,保障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3.2信息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系统的最基本的模块,它主要是根据个人基本信息提供相应的录入、存储、查询、修改等功能。

3.3成绩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具有处理相关成绩的统计与汇总功能,它通过提供单科、總分排名等信息,实现报表统计。对于考察学生学习成绩、反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4班级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配合成绩处理的对象分类来设计的管理程序,主要面对不同班级和年级的学生成绩进行群体化处理,从中得出具体的成绩分析数据等相关信息。

3.5课程管理模块

课程管理模块主要是管理员可以针对教育形式及时添加和删除相关课程信息,课程添加的功能包括添加相应的学科和学科的学分。如果要添加学生的成绩,管理员必须要添加学生号,然后才能添加。

3.6用户管理模块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在这个模块当中,提供了诸如添加新用户,设置用户权限、删除用户等功能来限定系统的用户群和单个用户的权限。

4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4.1数据库设计要合理

现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要尽量合理地减少数据库数据的冗余,优化存储空间的结构,减少混乱程序的影响,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果。

作为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必须能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①学生成绩信息表;②学生基本信息表;③授课计划表;④学生补考信息表等。

4.2界面的设计要有序

信息界面的友好质量是系统优劣的重要表现,为了确保系统中学生各种成绩信息的的客观性和安全性,系统要首先设计一个具有保密性和权限控制的用户登陆窗口界面,要求对特定的人员对该系统进行操作审核。

4.3窗口设计要多元化

设计登陆后系统的主窗口,要求能够显示学生成绩的基本信息,可以实现数据的录入,更新,删除、查询、统计、汇总等多项功能。另外,窗口界面的设置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创新功能,体现窗口的多元化格局。

5结束语

上一篇:公司市场营销方案下一篇: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