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设立了金融学专业, 且培养规模逐渐增大。然而, 多数高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趋同、专业方向不明、教学计划近似、培养特色不明显。尤其是农业院校的金融学专业, 其专业性和竞争力长期以来受到社会的质疑, 学生就业也会受此影响。因此, 重建能够体现农业院校金融学特色、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是农业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培养方案趋同于其他院校

从国内十余所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分析, 都旨在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能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这与其他类型的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没有区别, 并没有体现出农业院校的培养特色。为数不少的院校为体现农业院校特色, 针对金融学专业开设了《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等公共必选课。诸如此类的“特色课程”, 不但与金融学本身没有直接的关系, 反而使整个课程体系显得不伦不类, 甚至引起用人单位对其专业性的质疑, 影响学生就业。

1.2 专业方向注重“通才”而非“专才”

财经类院校金融学专业基本以院为单位, 金融学院下设各个系, 划分各系以金融学专业的方向为依据, 例如保险系、银行系、证券期货系、国际金融系等。不同的方向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包含普通金融专业的全部核心课程之外, 再加设了与专业方向相关的核心专业方向课程, 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多了“专才”的砝码, 这种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增强了专业核心竞争力。而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大都以系为单位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 只是作为普通专业而不分具体的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也只能是最基础的专业课程, 学生普遍反映只学了皮毛, 期望能更深入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1.3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科研与教学不能有效衔接

金融学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然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 没有任何在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另外, 由于金融学博士相对比较稀缺, 但高校门槛大都要博士学位, 因此农业院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原专业并不是金融专业, 甚至也不是相近的专业。其他专业对口的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 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农业院校的课题大都属“农口”,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平台的缺乏, 几乎没有纯金融的课题, 参考大部分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 基本都围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方面, 结果就是科研脱离教学, 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也不能及时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馈给学生。

1.4 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包括三部分, 实验教学、基地实习和毕业设计。农业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金融模拟实验室, 但硬件因缺少投入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 计算机老化的现象。就软件来看, 证券投资分析软件比较成熟, 但要购买相关的实时资讯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很多院校为了节省经费就采取压缩实验学时的办法。而商业银行和保险等相关软件虽有产品, 但其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保密性比较强, 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 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金融学专业虽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 但招生人数却远远高于其核心专业, 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能由非金融专业的教师作为其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这就造成“学”与“用”不相匹配, 学生用四年的时间学习金融, 而最终完成的毕业论文却是非金融领域, 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

1.5 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种类很多, 有证券、银行、期货、基金销售 (主要针对银行) 、保险等。以下是笔者对某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2009级学生已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调研结果。

从上图来看, 学生对资格证的重要性并不陌生, 但从考取结果来看, 学生并不偏好跟自己专业联系更为紧密的资格证。其中, 81%的学生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该行业工资水平较低, 从业难度大。而事实上, 金融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已连续几年跃居全国第一的高位, 近五年我国的行业平均工资水平见图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上图来看, 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外, 一直领先于其他行业。

还有96%的学生认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对以后的就业更有帮助;另外, 少数学生对金融专业不感兴趣。从生源角度看, 农业院校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更高, 平时接触金融有关方面的机会较少, 甚至学了《证券投资学》后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 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金融业完全不感兴趣。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除了金融理论和专业实践之外, 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如此。

2 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1 重建具有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1.1 增设农村金融的相关课程

自2005年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 (CGAP) 提出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内涵后, 农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市场也亟需农村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等少数院校在金融学硕士培养阶段设有农村金融方向, 开设了相关的农村金融课程。一方面有农村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 建议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就开设农村金融相关课程。例如, 取消以往为了体现农业院校特色而开设的《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 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和《合作金融》等课程。

2.1.2 细化金融学专业方向

综合类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国际型人才, 而农业院校则应该扬长避短, 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国内高等院校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 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已经考虑到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将金融学专业方向进行细化, 着力培养专业人才, 而农业院校则远远滞后于其他高校。建议农业院校在结合自身条件的情况下, 除了设置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专业方向以外, 更应该增设农村金融方向, 体现办学特色, 为农村金融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2.2 注重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积极创造机会, 定期安排教师到相关金融机构实习、进修, 还可以聘请金融机构的员工作为兼职教师, 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要加强与其他院校金融学专业之间的合作, 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访学进修,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以科研带动教学, 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论, 又懂实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 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2.3.1 建立全真实验教学体系

全真实验教学体系即创建全真实的职业环境, 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亲身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券商柜台等等, 学生可以分批、分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分工,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实验的时间安排, 证券投资分析类的实验由于要使用实时行情来进行分析, 所以该实验安排就要跟证券交易所的开市时间一致。最后, 农业院校还应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实验室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

2.3.2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真正实现“岗位实习”

由于金融行业的保密性强,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难度就比较大。农业院校应当聘请已在金融部门担任领导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 充分利用这样的人脉优势, 与金融部门共建实习基地。可以尝试职工传授学生专业技能, 学生传授职工专业理论, 学校与金融单位之间建立起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 才能保证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2.3.3 尝试改变毕业实习的考核方式

农业院校目前的毕业实习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写毕业论文。既然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专业人才, 不如尝试取消毕业论文, 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实习项目撰写实习报告更为可行。

2.4 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金融学专业不仅应该是专业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更应该是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 建议大一、大二不分专业方向, 共同学习金融专业的各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大三再按照学生的爱好、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 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其次, 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金融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 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感染学生。再次,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

2.5 积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

在大二阶段开办相关专题讲座, 重点介绍不同的职业资格考试的难易程度、考试门数、内容以及重要性。学生在对不同资格证书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爱好做出选择。另外, 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跟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联系。在大三阶段, 学生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攻方向, 学校应该就此实行“小班化”教育, 针对不同的方向开设相应的职业资格辅导课程, 以提高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金融学作为农业院校的非核心专业, 在资金、技术、科研相对薄弱的条件下, 必然会使该专业缺乏有效的竞争力。结合问卷调查和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 建议农业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 使其体现出农业院校金融学的的专业特色, 以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为农村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业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11 (22)

[2] 罗红卫, 张惠丽.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的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6)

[3] 王斌, 王秀芳.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技能培养与改革建议[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11 (6)

上一篇:让“思维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下一篇:水电企业怎样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