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创新与发展

2022-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社团为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力、培养其才能才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社团的建立与发展, 大大地活跃了高校校园文化。但在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 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限制了高校社团的功能。

1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

1.1 高校学生社团总体发展情况

目前, 高校的社团管理日趋专业化、制度化, 高校的管理制度大大激发了社团活动的积极因子, 促进了高校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同时学生社团的种类也随之增多, 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以理论研究为主的社团, 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公益类社团, SP舞堂等兴趣爱好类社团, 历史协会等学术研究型社团等等。高校社团每年除了学校团委组织的集体活动外, 还会自发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教学模拟大赛、演讲比赛、主持人大赛、PPT设计大赛, 登山活动、赛诗会等, 学生社团整体具有种类多、活动多、学生参与率高等特点, 社团活动日益成为培养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第二课堂”。

1.2 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 资源整合不够、缺乏创新性等问题限制了高校社团的功能。如一所高校内存在多个舞蹈协会、多个文学社团、多个民俗社的情况很多, 同类社团间的交流、互动较少, 有的社团之间还存在“争抢”会员的情况, 这影响了高校社团的长远发展。其次, 有的高校社团虽然组织开展的活动不少, 但其组织形式缺少特色和吸引力, 缺乏创新性。加之其活动内容无法形成完整的活动体系, 活动质量受到限制, 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社团活动的强度不够, 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再次, 虽然学生参与率较高, 但其流动率亦较高, 学生参加社团的时间不长, 这导致一些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大一新生。

2 造成高校社团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2.1 发展目标不明确

高校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一般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和成员广泛性等特点。如果缺乏对高校社团重要性的认识, 社团就可能会出现发展目标不明确的情况, 从而导致部分高校社团存在一定时间而解散的可能。

2.2 管理不规范

社团虽然是高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而自发组织的团体, 但若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社团就会缺乏组织性, 凝聚力、向心力不强, 社团就无法形成良性的发展, 也就不能发挥高校社团的教育管理职能。

2.3 活动质量不高

部分社团活动内容尚未建立完整的活动体系, 其活动质量不高, 无法实现对学生的教育, 社团活动的强度不够, 其活动质量无法得以保证。

2.4 自身活力不够

从目前各高校的社团建设来看, 虽然社团组织较多, 但活动方式大多雷同, 而且内容陈旧, 缺乏创新性, 有针对性的活动较少, 这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来说, 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

3 创新高校社团管理模式——企业化运作

高校社团企业化管理模式指的是将企业管理模式移植到非营利组织学生社团的管理上, 从而形成的高校社团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在企业化管理模式这一概念中,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 得到企业界广泛认可和使用的, 能够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维持企业稳定的有形、无形的管理方针、管理套路及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模式强调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其以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最终目标, 以工作制度、管理流程、优化企业内部结构配置为主要手段, 包括了核心竞争力管理、策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创新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就要求我们将追求效率和合理化作为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

3.1 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道路

高校社团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将经历规范化、品牌化、打造卓越社团文化三个主要战略阶段。其中建立规范的社团管理制度和绩效评定机制是高校社团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只有建立高度统一和广泛认可的管理体制, 高校社团方能在品牌和文化上有所建树。

3.2 实施品牌战略, 打造品牌社团

高校社团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创造力优势, 在不断完善社团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发展机制的基础上, 适时地举办有助于大学生成长、富有时代和社团特色的活动, 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传承下去, 积极构建活动所带来的品牌效应, 逐步扩大社团的外在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 可以使社团成员更加注重社团内部自身文明建设, 通过打造品牌社团, 促使社团成员更加珍惜、主动维护社团的形象, 提高社团凝聚力, 这也是打造社团文化的重要前提。

3.3 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

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与综合, 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控和收尾等项目管理过程来进行的。高校社团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增强社团管理的规范性、计划性和高效性, 社团管理者在充分汲取现有项目管理经验后可以在短时间内使社团日常运作和活动管理趋于简单化、流程化和规范化。

高校社团自身组织的活动要克服流于形式的问题, 这需要对社团制定、开展的活动项目进行定期的指导。尤其针对一些专业学术类的社团, 要以科研立项的要求和工作程序进行指导, 从而使社团成员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完成一个科研项目, 并将项目管理模式运用到社团活动组织工作中, 不断提高社团活动水平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 要对每次活动项目进行及时总结、建档, 从而实现社团活动的系统性、规范性。

摘要:社团是高校学生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形势下, 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在对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造成高校社团发展现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企业化运作这一创新高校社团管理的模式, 并对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高校社团,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社团品牌等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团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 (中青联发[2005]5号) .

[2] 周恩远.按专业设置优化高校社团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工作架构[J].当代教育论坛, 2011 (5) .

[3] 王瑛.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J].梧州学院学报, 2008 (2) .

[4] 谢晓乐.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几点思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07, 8 (4) :117~120.

[5] 贾娜, 王洪飞.浅谈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创新[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9, 26 (6) .

上一篇: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探究下一篇:太湖县乡风文明建设探析